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1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性,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课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因素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向学生提出:①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熟悉并经常使用的家用电器?②你还了解哪些电子产品?比如交通工具方面,办公用具方面,教学设备方面的。③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通过设疑,在学生认识知识系统中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了解学情,检验效果,纠正学习中的缺陷和不正确的思路,可以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思想政治课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1. 开设热点评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既不是自由放任,也不是独断专行的情景,让学生在宽松、充满情趣的教学环境中,增加教学活动的“主角”。由学生自己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热点,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热点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评说,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 指导学生读书,培养思维能力。读书方法是学习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的读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 将辩论、小品、表演等形式引入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听得枯燥无味,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如果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辩论、小品等形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才能和能力的舞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将知行统一起来,完成教学目标,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政治课堂教学 原则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应以问题为主线……。针对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设置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万,起点是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政治教师要成为善问的“智者”,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好的提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提问中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即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问,特别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发问,而不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
二、全体性原则
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做“择优而问”而对后进生“置之不理”,设计的问题要难易有别,难度大的问题可叫学习好的学生回答,而难度不大的问题可叫差一点的学生回答。这样既可以使好的学生更爬高,又可以使差的学生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启发性原则
提问要在启发上下功夫,要有层次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步步推进,稳扎稳打,学生顺着教师的“题中题,问中问”使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达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
四、适度性原则
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要适度,不过分扩大或缩小范围,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如果提出的问题范围过大,要求过高,与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思维会受到滞塞,会有较长时间的“沉寂无声”的场面,如果要求过低,会出现“一呼百应”的情景,这样的提问并不能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应该先提出问题,然后因题而异留给学生足够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多数学生能做出适当的反应,一般不要先提名后提问题,以免学生由于紧张而打乱思绪。
五、科学性原则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做出评价,评价时要具体、明确,不可模糊。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可以直接对其本人说回答的很好,也可以问全体同学他回答的好不好呢)对回答不十分准确的同学评价时应先肯定优点,后指出错误,对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也要适当的给予鼓励,不能讽刺挖苦。
总之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放任自流不作任何反馈和评价,问题的类型要有变化,切忌拘于一种形式,问题有变化会使学生有新鲜感,他们的注意力就容易保持,思维也会活跃。因此发问可以采取直述的、比较的、类推的、评价的、反问的、质问的等多种类型以启发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六、灵活性原则
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3
一、引言
“共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是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态。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一种共生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他们互相影响,构成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部分,需要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合理运用学习资源,恰当协调相互关系,给每一个孩子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习得教材知识的同时,带给他们更多的生活体验和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变得更有探究精神和学习劲头。
基于目前现状,构建高效信息技术共生课堂成为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为使师生共同成长,我确立了“构建信息技术共生课堂,提升师生智慧”的策略研究,意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教材为载体,对信息技术共生高效课堂教学环境下提升师生智慧的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
二、灵活把握预设与生成,实现学与思的相长共生
“预设和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教学方案,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生成更有方向感和成效性,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延伸,两者具有互补性。但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预设再全面,总有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不一定直接指向教学目标,但如果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仅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三、努力追求有效评价,构筑心与智的互动共生
1.评价要注意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实现“玩中学,学中玩”的目标,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原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堂上适时、恰当地进行评价,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2.评价要创新评价方式,丰富评价内容
信息技术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丰富学习内容,让他们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掌握技能至关重要。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凸显评价的功效性,通过创新评价方式、丰富评价内容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细胞,把准评价的点,为有效评价奠定基础。只通过“好”“不错”等简单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只能把实践课上成说教课,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实施合作学习,促进知与行的共生共长
信息技术课很多时候是在机房上课,每个学生面对一台电脑,经教师演示后,开始独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要想独立完成任务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合作学习便体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实施合作学习,可打破原有的单一、被动的课堂结构,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集中群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理念。但合作学习一定要有具体的任务设置,放手让学生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好处,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
五、结语
教师的职责是创设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能保证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同生共长。共生课堂能让孩子的成长有无限的可能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值得我们用心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4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读书心得同学习礼记相近;实践体会同经验总结相类。 学习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并且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去考虑和研究它。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方法,也是个性化的。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一名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 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
本人认为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培养自己在教育中智慧性行动的不二法门。网络学习在确定树立教学风格,形成教学思路,预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积累有意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根据已有经验对各种可能性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学情境准备的意向框架越周全,即兴发挥就越敏捷,智慧性行动也就越自然、越高效!激情是教育智慧性行动的点金石,没有激情的教师即使再有智慧,再机智,也不能在情境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所以,只有通过教师不断的学习,才能展现自身智慧行动能力,表现他的机智和光彩。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终身学习,在教育这方热土,一位位教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5
2017年小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总结范文
今天,我参加了由xx中学组织的“改变课堂提问、营造学生全面参与氛围”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观摩了波航中学地理教师杜静老师精心准备的《澳大利亚》这一节课。杜静老师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非浅。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呈现情境,导入教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不容忽视。课堂导入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杜静老师讲《澳大利亚》时,首先展示了一组有关澳大利亚的国徽、自然景观的图片,学生从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效果很好。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导学案。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组织的到位。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今后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少用“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之类的语言导入,应尽量将课程的导入设计地巧妙一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本次听课活动中,杜静老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知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她讲解《澳大利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时所选取的例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发言热烈,思考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课堂的效率自然也能提高。
三、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听课活动,杜静老师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非常好。她注重问题设计地启发性。例如杜静老师提出这样问题: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养殖业发达?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围绕本节课主要内容逐步展开探究学习。这样以问题为起点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探究,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就高。
四、教师巧用多媒体,突出导学案实效性。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杜静老师准备的导学案内容充实,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件设计精巧,导学案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令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从不同学科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我既可以领略她的成功的妙处,又可吸取她的失误的教训。同时我也感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2017年小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总结范文
作为一名新教师,很荣幸也很感谢中心校能给我们这样的一个好机会,观摩领略学区内优秀教师王静老师的中年级语文课《画杨桃》,王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我这名新教师去学习,六沟学区新教师听课心得体会。在本次的教育活动中,李老师很好地把一堂生动活泼、充满自主性的语文课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带领孩子们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从“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听后感慨万千,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感受和收获: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师的语文功底要扎实,语文素养要高,深入研读教材。例如:“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中的“想当然”,在我们看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是不容易理解的,老师要进行伸入引导,王静老师在这里做得很好,她通过提问的方式,一步步解释这个词语。而且利用课件把这篇课文中难以见到的杨桃展示给大家,更有利于大家的学习,使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不再枯燥。对于教参的重难点把握很好,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要完成的任务安排有序。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要高。巧用心思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从这节课可以看的出来,由于在备课时已经“预测”到学生会提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王老师指导学生解决生字这个问题的过程,显得尤为巧妙,具有艺术性。整个过程她都没有作正面的解释性回答,而是让学生描述直观的自己记忆生字的技巧,在自我中掌握生字新词。
3.要引导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读,是开启智慧之前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王静老师反复训练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从读书中感悟课文主旨,这样要比老师满堂灌更有效果。利用学生之间的语气对比,引导其他同学都带着感情朗读,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4.要扎实掌握4+4N的教学模式,情境引入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静老师利用图片展示,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展示目标要明确,而且本节课要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综合训练是对本节课进行一个验收,看看学生们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也有利于学生课下进行复习。王静老师第一课时采用听写生字的方式,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的课堂小节,交给了学生,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又可以提醒他们课下复习的重点。在4N的各个环节中,要环环相扣,圆满完成每个知识点的学习。
智慧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6
一、发掘文本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语文教材必须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教材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而人文性是我们运用教材的最高升华,当然,语文学习不能凭空而来,它无法脱离文本基础。笔者每每针对文本提前备课时,总会先反复通读文本,从中找出理解比较困难的词句,并预设和推演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查询来理解和认知这些词语,指导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未知词语的技巧。
例如,笔者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为了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充分获取教材承载的信息,于是对教学要求进行了合理取舍与科学重组。先让学生掌握文本中提到的14个生字,然后紧抓典型语言信息,找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连接点,适时渗透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父母对巴迪的诗大相径庭的看法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走进文本,体味成长过程中我们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最终解读文本。语文教师只有注重开发资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才能使教学重点、难点了然于胸,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地完成。
二、放开课堂束缚,探索思维渊源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在教学实践中,只要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教师都应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实践;只要是能体现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就应鼓励他们抓住表现的机会。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架构,为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譬如,笔者在《难忘的启蒙》一文时,就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给予他们彰显个性的机会。大家在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情感后,可发散思维猜想:这位启蒙老师让我懂得了什么,并以此为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自己启蒙的开始?如此设计从教材切入、开放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牵引他们自主探究问题,这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