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1

论文关键词:唯物辩证,辛亥革命,影响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了一场气正山河的历史性大革命——辛亥革命。而总观全局,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正反不一,赞批各异。一方面,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农民问题,更没有将帝国列强者赶出中国大地,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目标最终也化为乌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随着革命的结束而改变。从这一角度出发,辛亥革命必有其不成功的一面。另一方面,任何革命都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辛亥革命经过同封建势力的生死搏斗,最终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制。这是20世纪以来区别于其它一切革命的一次重大历史性革命,它并非一次改良运动,只着眼于对某些方面的改头换面,而是对社会、经济、政治、人文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真正意义的伟大革命。

辛亥革命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一现实情况注定其生命的短暂性;但辛亥革命是一次真正解放思想的革命运动,是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的一个里程碑,其伟大的“辛亥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一份无形宝贵遗产,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Enlightment),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大启蒙。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为新民主主义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经验;为以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历史先河。从世界角度出发,对于激励和鼓舞所有受压迫的人民进行解放斗争和争取民主、平等具有极大影响,助长了世界民主思想的滋生。

辛亥革命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与其它任何革命一样也存在着缺陷,甚至在某些领域产生消极影响。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先生对于辛亥革命有极严谨的评价。他曾说:“‘十年来名虽民国,实为官僚国。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1]也曾痛恨的说:“‘民国应该由人民自制一切政治论文,民治应该由人民自己管理中国。因为受了数千年的专制,人民不惯自治,更不知道自治是什么东西,所以满清遗孽和官僚军阀,便能够把国家来盘踞,假托民国之名,阴行他们自私自利之实。弄到今日的民国,只有官治,没有民治,那里还算民国呢?’”[2]其中的消极影响,需要向中山先生一样回眸历史从现实出发进行清算。只有回望历史,才能在100年后的今天实现超越。孙中山曾无数次慨叹中华民国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但今天再忆辛亥革命,其精神值得我们发扬,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其“三民主义”的提出对于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辛亥革命的“民族”、“民权”已取得实现,其“民生”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亦是辉宏的写照。更为重要的是,辛亥革命作为一次真正的历史大革命,其损失人数之少本身就是史上的一大胜利。

二、辛亥革命的影响

著名的辛亥革命历史专家章开沅先生曾说:“‘不能就辛亥革命讲辛亥革命,要盘点三个一百年。’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了解辛亥革命是怎么来的,孙中山的革命纲领是怎么来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一百年,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百年发展变迁。第三个一百年是探讨从现在开始往后一百年中国的发展走向。”[3]辛亥革命是发生在辛亥之年企图瓜分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专制的一场大革命。辛亥之前的运动仅是领导者之间的乌托邦主义,并没有从现实出发进行革命,而辛亥革命走出了乌托邦(Utopia),提出了“三民主义”,引导改变人民大众的思想为民而战,企图要实现民主、改善民生。这一革命目标不仅在一百年前反响空前,而且在今天的民生问题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及建设社会具有深远影响龙源期刊。

政治影响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主要体现于“民族”上,人民开始认识到民族的意义以及“民族主义”在革命中的力量。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某种程度上也在于极少民众的参与而使革命果实被纂夺,未将革命成果得以维持。更为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是中国真正第一次提出“民主、民治、民享”的林肯式的政治主张,这种开放的政治思想对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发挥着开创性的作用。在政党建设上辛亥革命予中国的建设以极大启迪,政党的建设与维权、国家的存在必须是大众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政党应该是“民营”的。为此,辛亥革命提出的“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对于国家政权建设具有后启之势。孙中山认为:“民族具有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特征。显然,孙中山定义的‘民族’也是‘nation’;他之所以论述‘民族’、提倡‘民族主义’,也是从培育国民认同、建立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的。孙中山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代表了1949年前民族定义的最高峰,具有广泛的社会政治影响。”[4] 辛亥革命后,华夏大地一切活动都体现了新的“民族”精神,人民开始有了“国富民强”新意识。辛亥革命是开创、维护民主政治稳定的黄金分割点,对于现代政权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具有积极地深远影响,为建立 “民主”、“民治”和“民享”的新中国铺平了道路。

社会经济影响“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应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林家有指出,在追求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有过许多仁人志士想通过改良的办法来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求独立、民主、富强,从洋务运动到立宪运动都失败了,于是才有辛亥革命……它带来的政治民主化趋向,兴办实业高潮,以及由此导致的民族独立运动,都使近代中国加快了近代化的进程。”[5]它是实现、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城镇的工商业开始形成,市民阶层也开始出现,其中包括手工业者、工商业者、矿工和交通工作者等新型职业人员,近代工业由此拉开了帷幕,交通开始出现了火车、有轨电车,为近现代化工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民主义”之摘要革命成功、民族复兴必先解决农民问题,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胜利。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的安定是整个社会建设的奠基石。辛亥时期,“为提高国力,促进资本主义现代经济,北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工商经济、金融等法规,并实行减免税厘、奖励民营企业等政策政治论文,这些政策法规顺应了中国发展实业的潮流,对建设现代化中国起了积极的作用。”[6]辛亥革命对农业、工业的重视是中国进入近现展的新起点,是整个社会繁荣的开拓者,至此,辛亥革命成了中国历史上工业革命的“拓荒者”。

思想文化影响 辛亥革命立足建立一个民主的中国,根本在于发展中国,超越发达的欧美国家。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思想大启蒙,中国民众从此产生了一种历史紧迫感,这是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积极社会心态,是任何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保证与驱动。辛亥革命不仅要发展自我,更将眼光聚焦世界,正如周恩来同志所指出,“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人民中散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7]这种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文化作了近代史上第一次斗争,为新文化和“五四”运动开辟了先进思想道路。辛亥时期教育思潮的变迁、现实激进主义与虚幻“乌托邦”改良主义的碰撞是近代思想意识领域的一大变革,推进了社会文明的新风尚。

人文伦理影响 辛亥革命的爆发肃清了众多封建的、不开化的人文气息,诸如男性剪掉了“清朝大辫子”、女性禁止裹足、主仆之间突显上下级不平等的称呼为“先生”、“女士”的文明尊称所取代;首次引进了电影、西洋景;华侨逐渐受到保护;中山装、皮鞋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开来;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国富民强”的国家观和人文民族情怀将人民大众导向国家、社会的建设;开始倡导通婚自由、男女平等的人文新气息。

三、结束语

辛亥革命是一场全新的大革命,其积极影响是20世纪任何改良运动所无法比拟的。正如列宁所说:“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8]“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9]首次实现了真正的人民民主。从辛亥革命的影响上讲,辛亥革命胜利了,它毕竟把“一国之主”的封建皇帝从至高无上的宝座上一脚“踢”了下来,这对于深受封建统治的人民大众来说无疑是一件伟大的作品。这是一种民主的诞生、民权的萌芽,民族主义广泛推崇。

辛亥革命的影响至少延续三百年,它结束了一百年前的封建主义;而一百年后,民族主义播撒到了华夏大地,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开创了自由之河,实现了民主思想;今后的一百年,要继续辛亥革命的事业,解决人民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为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而继续“革命”事业。

参考文献:

[1]辛亥革命三十年.董必武选集[M]. //孙中山.党员需研究主义——在梧州对国民党员演说词(《中山全书》第三册,大中书局1927年3月版,第22页)第76页。

[2]辛亥革命三十年.董必武选集[M]. //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建设中国之完全方法——对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演说词(《中山全书》第三册,大中书局1927年3月版,第30页)第76页。

[3]摘自baidu.com.

[4]周传斌.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广西民族研究(J/OL).(2003—04)[2011-4-27].人大复印资料。

[5]孙占元.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J/OL]. (2000—04)[2011-4-27].人大复印资料。//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徐波.孙中山理论与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DB/OL).[2011-5-2].辛亥革命网。

[7]陈锡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论文集(DB/OL).1980年11月第1版,第3—4页.超星图书馆。

[8]列宁选集[M](新版第2卷),第461页。

[9]龚书铎、吴效马.革命是褒词还是贬词: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说起(1)(DB/OL).[2011-4-28].新华文史网。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2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主要发明:瓦特蒸汽机、火车、轮船。

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2.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的扩张。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变化: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受到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清王朝的中国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极力排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很快强大起来,中国经济却未因此发生变化。中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从而一落千丈,最终成为列强的猎物。

(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世界主动进入中国,中国也被迫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国。

(3)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内外交困,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态度由排斥到引进。思想上出现了变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自强”,创办了军事工业;“求富”,创办了民用工业。

意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总结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新思想萌发。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中国近代化起步。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发明:汽车、飞机、电器的广泛应用。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中国社会的变化

清王朝后期,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之下,中国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新型的资产阶级开始在政治上对中国进行尝试:。向中国宣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面对清王朝的腐朽,在1911年发生了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虽然中国进行了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命运。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希望中国强大,他们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中国社会急需在泥潭中发展。

3.总结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主要发明:电子计算机(核心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

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中国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

(2)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3

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信息通讯系统和新能源使用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一样,其核心在于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并构建一种系统性、开放式、网络化的强大基础设施。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最为重要,如奥巴马也希望发展绿色能源和环保能源,他在方向选择上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很有失误,他以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在一个州做电池工厂,在另外一个州做电动汽车工厂,两者没有联系,都是单独的、隔离的,没有整体设计的观念。

然而,作为古老的水利文明国家,中国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等相似,曾经发展了复杂的水利灌溉系统,有一些非常集中化的能源管理体系。这种早期的文明模式培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系统思维与整体观念,对中国突破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经济模式,理解与接受第三次工业革命非常有益。

中国极有可能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亚洲的龙头

在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时,东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的亚伯拉罕觉得自己是受到了上帝的考验,要在地球上接受苦难;儒家和一些新儒家的思想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

另外,东方的佛教也认为,人和自然是不能分开的,是一个共同体。在这种思想观念差异下,西方理念更多的是关于物资资本控制和管理之类,中国则强调对自然的贡献,强调与自然体系的和谐共存,特别是最近中共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基于这一系列的科学原则,中国极有可能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亚洲的龙头。中共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所提倡的非常类似,都是倡导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并希望自己国家政府也能够有类似的认识。

如果在今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够进一步融合儒家思想,可能会让这个学说有一个新的机会在世界发挥它的光芒,因为这个世界需要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注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和文化”,具有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全球协作的现代意义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是协作的时代,必须打造一个协作时代或者新纪元。

我们需要对一个共同的生物圈形成共识,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包括政策制定者必须走到一起,突破地缘政治的局限,打造一个共同的社区。要把这个世界连接到智能社会、智能社区当中,每一个人必须更有协作精神、更有共享精神,才能够使共同协作化的智能社会实现互联。

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对增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和谐共处、形成共同体意识很有实践价值。

对于国际化大城市的上海乃至全国,如何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要把政府与公司都结合起来;同时按照五大支柱规则来布局生态结构。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把五大支柱打造在一起,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将能源、信息、物流与五大支柱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人和自然是不能分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和谐共处的理念是紧密联系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精神要求,与中国和亚洲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个人责任感一脉相承

自启蒙时代后欧美国家就信奉个人主义,深信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而亚洲人则仍然抱持一定的集体主义信念,认为个人是整体的一部分。

中国也是一个有集体主义传统的社会,中国的商业和教育传统模式中都带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每个人既是有能力、有企业精神的个体,又是可以合作形成合力,并回报给社会的整体,这是互联网的精神本质,似乎也与亚洲的传统哲学一脉相承。亚洲人可以很快地从欧洲学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观念,并将之本土化。

另外,这种集体主义强调整体观中的个人责任,能够有力推进更好的合作。

(摘自《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3日,胡晓鹏整理)

延伸阅读

“中国元素”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很重要

演讲/杨建文

为什么中国比欧美更加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根本的原因在于,这将关系到“中国梦”能否真正实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仅我们在关注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可能更加密切关注中国的经济动向,中国因素已被看成是新一轮产业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元素”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们自己。

所谓“中国元素”,按照目前一般的认识,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固有元素”,如我们的国土面积、人口种类和数量、矿藏资源和能源、气候环境条件等。其中,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两个:一是人口,二是能源。中国内导向型和消费导向型的转型,将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

其次是“文化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内容很多,儒、道、佛,尤其是儒家学说。不知什么原因,里夫金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惟利是图”原则深恶痛绝,相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却大加赞赏。

除此之外,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和谐理念、集体意识、公共服务,这些为西方社会所抛弃或忽视的东西,却可能成为后工业化时代不可缺少的因素。

最后是“当前影响”,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向的,全球经济格局在变,对我们可能产生影响。我们做的事情,反过来对全球经济格局演变也必然会产生影响。而且这个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持续的、长远的、深刻的,甚至在某些时间“中国元素”可能起到一些关键性作用。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有效性 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的关键,大约占整个高三学习时间的五分之三,时间相当漫长,通常复习速度比较慢。但是第一轮复习对于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也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知识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同时,使学在系统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纵横交错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将来,体现在教材当中就表现为教材内部知识体系的网络化。但不少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对简单的章节内容加以讲述,未能较深入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纵深的一面,没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内部知识体系。本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专题的第三节复习课。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本节的重点是掌握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并形成知识框架结构。

二、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节《第一次工业革命》

片断回顾:

(板书分析)

(一)工业革命进程(轻重):棉纺织业治金、采媒机器制造交通运输

(教师提问:中外工业化特点?)

(板书分析)

1.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主。2.中国近代工业:洋务运动 重轻工业。3.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4.中国与英国工业化途径不同(中:重工业;英:轻工业)。

回归课本的知识点,巩固知识点,突出备考内容,安排学生阅读P30—31提出问题

(板书分析)

(二)工业革命影响(注意: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并提示学生阅读的重点)

(教师提问:从哪结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世界工厂2.从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工厂3.从经济结构:工业比重上升。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如三大改造;②产业结构(轻、重)如一五计划4.城市化:进程加快 工业城市农业农村5.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形成两大对立阶级6.世界市场:初步形成7.国际关系(世界格局):东方从属西方。

(教师提问:你认为工业革命还会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提醒学生从练习册和其它练习材料提取)

8.思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9.社会生活:物质条件改善(吃、穿、住、用、行)。10.文学艺术。11.科学技术:工革为科技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12.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独立、拜金主义。13.生态环境:污染破坏。

三、案例分析

这节工业革命课,是高三毕业班学生第一轮复习课,这一知识点高考十分重要,如何上好第一轮复习课,将影响着学生今后复习的思路与方法。本节与过去上高一的新课形式有本质不同,因为基础知识学生都听过了,如果继续讲述这些旧知识未免在做重复性的工作,浪费时间,而且要补充的课堂笔记,学生在高一新课时书本上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何超越高一所学知识的范围,让学生感觉复习课不再是无聊枯燥,这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在备这节课过程中,为了解决该难题,我设计了构建思维结构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就是牢牢抓住依据教材形成知识结构这一线索,同时利用教材的材料确定分析问题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分析角度来形成思维结构导图,今后可用该思维结构导图去解决遇到类似的相关问题。比如,必修一二三课本中都阐述了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相关内容,但是知识混杂,没成为体系,学生不容易记住。在备这节课时,就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直接从教材知识中归纳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七个方面:①生产力;②生产组织形式;③经济结构;④城市化;⑤社会关系(生产关系);⑥世界市场;⑦国际关系(世界格局)。从七个角度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接着进一步扩展思维,从学生的练习册和其它练习材料提到的影响,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①思想;②社会生活;③文学艺术;④科学技术;⑤思维方式;⑥生态环境。将以上十三个方面归纳为一次工业革命的思维结构导图,同样可用该结构来解决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思维结构方法,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既复习了过去的旧知识,又节省了宝贵的复习的时间。从学生角度而言,该复习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历史的兴趣,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案例反思

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所说的那样“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重要的特征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因此,我认为这是一堂比较成功而高效的一节复习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祁成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8月.

[3]《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赵亚夫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5

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至一战结束,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突出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两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

以工业革命为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力经历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工业革命前,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必然性与曲折性。

2.生产关系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生产关系。工场手工业时期,手工工场就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从法律上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解除封建束缚,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表现,也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变化,即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形成垄断,出现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深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二、近代殖民扩展与民族解放运动的阶段性特征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开始了海外殖民扩张,裸地公开抢劫和掠夺成为殖民者普遍采用的手段。19世纪晚期,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垄断资产阶级将凭借垄断获得的过剩资本输往国外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瓜分世界、资本输出成为列强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

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呈现阶段性特征。工业革命时期多以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主,如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印度的民族大起义。由于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多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新一轮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它以亚洲为中心,在亚非拉多地展开。以亚洲的觉醒为代表,发展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新式民族民主运动,如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等。

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阶段性特征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早期的工人阶级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力量,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工人群众都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工业革命将阶级结构简单化,整个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但工业革命初期工人运动还停留在捣毁机器、焚烧厂房的自发阶段。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工人阶级开始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表明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工人运动进入到了自觉阶段。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运动进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社会主义运动暂入低谷。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工人运动再度高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安定,民主政治日趋完善,工人运动大多为经济斗争,斗争方式也多为和平的罢工方式,受此影响出现了修正R克思“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修正主义理论,直到20世纪初列宁将建立无产阶级写入党的纲领,才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了修正主义泛滥形成的误区。

四、资本主义阶段性特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列强侵华以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有协定关税、开埠通商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密切相关。

2.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在工业革命时代,以农民阶级领导的旧式民族解放运动为主,如太平天国运动。而在帝国主义时代,则是以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新式民族解放运动为主,如、辛亥革命。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 现代科技革命 体育产业管理 影响和促进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指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以及由于物理学革命的影响而引起的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的突破性进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学的革命和系统科学的诞生。当今世界正日益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科学革命浪潮的涌动和冲击,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为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是一次世界性的、全方位的科技革命。这场革命把我们带进了大科学、高技术、信息化的新时代,科学技术成为衡量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尺度,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表现如下:

1.现代科技革命的全球化

二战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变,一大批殖民地和附属国取得了政治独立,也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现代科技革命不只是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展开,同时也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经济体系同时并存的全球范围内展开,其规模、深度和影响都超过了以前的科学技术革命,具有世界性。

2.现代科技革命的高速化

有统计数据表明,现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化的速度远远高于过去。例如现代科学文献每年有400万篇,年增7%~8%;科学出版物每6年~7年增长1倍。科技产业化进程在加速,一种发明到它应用成熟的平均时间已缩短在10年内,因此人们惊呼“知识爆炸”。这种高速化发展的现代科技革命已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改变着世界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改变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面貌,最终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革新。

3.现代科技革命的信息化

这是科技革命的内涵发展特征的体现,有三层含义:一是微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划时代成就,成了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内容,带动现代科技和产业突飞猛进;二是信息革命的实质在于解放人类智力劳动,促进人类劳动智能化;三是信息革命创造了信息时代和人类信息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成电路发明后,微电子信息技术创造了人间奇迹。集成电路的硬件基础和高级软件相结合,成了新时代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武器。

4.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化

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劳动组织特征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科技活动全盘社会化,社会科技集团、国家科技集团成了科技劳动的主要形式;二是现代科技流动的国家化在迅速加强,如中国的三峡工程,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等;三是现代科技活动的国际化,如欧洲尤里卡计划、地球资源综合调查等;四是形成大规模社会化、国际化的大科学建制,实现高度社会化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量的系统优化,并为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服务;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创造着新时代的人类文明。

二、体育产业与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体育产业指的是为社会提供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的同一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分为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业两大类。体育服务业包含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场馆服务业、体育培训教育业、体育资讯业及体育会展旅游业等。体育用品业包含:为体育运动器材设备的生产与体育场馆建筑业、体育科研仪器业等。体育产业市场的中心是体育服务市场,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向体育团体、体育爱好者提供全面的服务。

体育产业管理,是以体育产业部门经营行为合理化为目的,为实现经营目标所从事的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它包括:对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体育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关体育产业法规的制定,对各类体育产业部门进行协调和监督的宏观管理,以及体育产业部门内部经营活动的微观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体现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制为保障,以经济方法为主要管理手段等特点。由于“体育就是享受生活”,因此体育消费市场氛围中,体育市场体现着其服务性、情感性和合作性三大市场特征。体育产业所强调的理念是“重于合作而不注重于竞争”。

三、现代科技革命促进体育产业与管理的发展

无论是从提高竞技水平,还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看, 体育运动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体育需要科技,科技推动体育的发展。早在1989年第3次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上我国就提出了“科技兴体”的口号;第4次全国体育科技会议上又提出了“要把发展体育科技放在体育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在199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做了《加强创新,深化改革,把体育科技工作推向新纪元》的工作报告,并决定保留加强体育科学研究所,调整并充实运动医学研究,组建总局体育信息中心,提出《2001年~2010年体育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初步反映了我国体育高层职能部门对未来体育科技工作的重视。科技兴体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体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革命正在全方位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其深刻影响不仅促进体育教学和训练、群体的科学化,加快了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而且促进体育再教育产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产品国内和国际市场逐步形成,使体育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大大加快了体育科学化、产业化的进程。在新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必须坚持“科技兴体,以人为本”的方针,是完成体育事业 “十一五规划”的强有力保障。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代精神,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中国体育才能实现腾飞!

1.现代科技革命加速了体育竞技表演业发展

电视传媒对体育产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NBA同电视媒体合作,使其成为世界性的体育产业,每年的NBA全明星赛有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运用41种语言向全世界进行现场直播,仅电视转播收入就达5亿美元。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利用人造卫星向全世界做了电视实况转播,使奥运会的影响迅速扩大。70年代,奥运会的收入开始数以亿计。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纯赢余1.5亿美元。国际奥委会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国际奥委会的电视转播权销售,以及赞助商的赞助金额将占全部市场收益的72%。随着奥运会影响力的日渐增加,奥运会与电视媒体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奥运会期间,奥运会比赛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第一焦点,奥运会就成为商人眼中最好的广告载体,而电视媒体通过奥运会大大的赢利。因此,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销售也水涨船高。在1960年,在美国加州举行的冬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第一次用于商业销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仅用5万美元就购得转播权,而该公司在购买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转播权的费用高达3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出售转播权的收入已达7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电视转播收入为13.18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的收入达到14.82亿美元,北京奥运会出售转播权的收入预计达16.97亿美元。

2.现代科技革命拓展了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于健身有了更大的需求。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大的提高,从而使人从繁重的各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活动。因此,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人们主动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运用到体育健身中。例如,美国就开发出含有高科技的多功能的力量训练器械帮助人们训练不同部位肌肉的力量。同时,原来应用于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方法也逐渐在体育健身中得到应用。例如,采用科学的身体机能检测方法、手段、对人进行科学的评价,并给出科学的运动处方。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

3.现代科技革命促进了体育用品业升级

由于体育用品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与现代高水平竞技运动技术的发挥密切相关,因此,体育用品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现代科技成果的综合结晶。例如,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被应用到体育用品生产领域中来,加大体育用品生产的高新技术含量,以适应现代高水平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需求。例如美国、澳大利亚能在悉尼奥运会前取得多项竞技体育器材的研究成果,和他们大量应用航天、军事等部门的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是分不开的。据报道,美国每年单用于竞赛自行车制造的航空材料钛合金就有25万吨,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乒乓球发球机的研制不仅可以简单地以机器代替人的操作,而且能够通过速度、力量和旋转的变化使发球难度更加人性化。田径塑胶跑道的面层品种由原来多年不变的聚胺脂混合型,表面有颗粒传统型的单一做法,已发展为橡胶预制卷材、透气型、复合型等多品种。这种科技成果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不仅可以提高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效果,而且可以使运动更科学、更安全、更环保,以满足不同使用对象的要求。

4.现代科技革命与体育管理

长期以来,体育管理是体育实践中相当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宏观方面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与依靠个人智力阶段,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体育管理的系统理论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研究和发展体育管理学。它将全面运用现代管理原理与方法,研究如何发掘人的潜能和节省各种资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体育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自动化。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体育要发展,而且要协调发展,其前提是完成体育产业体制改革。协调发展,是体育产业的理想境界,也是体育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不进行改革,协调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不协调发展,改革就是一场徒劳。在改革中实现体育体制内部结构的协调整合,体育体制与外部经济社会的协调运转,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现在科技革命对体育产业与管理的影响和促进是全方位的,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乃至体育事业的同时,一定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秉彝:体育科研数学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林德宏陈文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周威熊国庆:现代科技对中国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2(02)16-18

[4]史文清张金英:科技进步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07)

[5]张红霞周军:科技革命与体育现代化的关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