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1

中国现今的豪华别墅,大多盛行欧陆风情,奢侈豪华,金碧辉煌。而上海九间堂别墅设计将东方古典的优雅与西方生活的精致融合,以绚烂的色彩和优雅的曲线营造着东方奢华的效果。九间堂的整体建筑风格上汉唐意味浓郁,庭院、连廊、流水,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中国山水画,流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

设计理念

1.“三开三进,谓之九间”

“三开三进,谓之九间”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精髓,这也正是“九间堂”名称的由来,体现了儒家韵味的围合式室内与私家园林布局。廊道、庭院、挑檐、水榭形成的“隔而不囤,围必缺”中式庭院似隔而非隔,而半通透性院墙和篱笆与院外园景相呼应形成的园、待客前院、主人后院、客房小庭院,园园互通而又各成派,是中国传统建筑灵活通透的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2.注重私密性

“墙”作为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核心表现形式,体现出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征。九间堂别墅的外部建有高3.5米的围合式高墙,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平面设计私密性不高的缺点,另一方面也营造出一种深宅大院的感觉。九间堂的设计师为了避免高墙可能给人带来的压抑的感觉,以白色高墙为基本建筑元素,然后配合青竹、黛瓦,使墙体的隔离感降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造景手法

1.框景与漏景

框景手法把真实的自然风景用类似画框的门、窗洞、框架,或有乔木的冠环抱,使远景形成类似于“画”的风景图画,形成景随步移的奇妙效果。这种手法在九间堂的设计中也有体现,白墙上的漏窗使墙面增添了无尽生气和变换感,通过漏窗,使院外的修竹透露出来,形成了立体的画面。配合丰富的光影效果,产生一种朦胧美,增添了院内的生气。

2.藏与露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总是想方设法将部分景“藏”起来,使其忽隐忽现,若有若无。九间堂在处理“墙”时,运用了藏与露的构景手法,在一面完整的白墙上镂空雕花的网格,使墙壁的“实”与镂空的“虚”产生对比,透过镂空的网格,可以隐约看到远处的景物,让人感到含蓄而耐人寻味。这里通过墙壁的“藏”与镂空的“露”,使原本并不大的空间显得极为深远。

3.障景与分割

障景是通过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使用这种手法可以给景物增添种“藏”的韵味,有抑有扬,互相掩映,避免了单调乏味。九间堂园区内有很多柱子支撑的走廊和花架,它们将空间分割,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小空间,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空间进行娱乐休闲的活动。通过这些支撑物的遮挡作用,使得建筑区域与自然景物之间相互掩映,丰富了空间的层次。

4.看与被看

中国古典园林景物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在景物之中观看其他景物的好坏,也要考虑到这个景物本身作为画面的一部分给观者带来的感受。九间堂建筑中厅堂的设置体现这一点。从远处看去,竹纸遮阳伞掩映下的厅堂颇具汉唐风情,而从室内观看园中景物时,由于竹纸的遮挡作用,使原本普通的园中景物显得颇有情趣,这就很好的处理了看与被看的视觉制约关系。

造景元素

1.水景

中国古典园林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都有其独有的章法,并不是随意为之。这些章法都有特定的目,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此外,它还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正如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九间堂作为优秀的住宅设计,十分注重将水文化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近水是豪宅的必备条件,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九间堂通过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用水方式,拉近人与水之间的距离,九营造出一种水上人家,临水而居的生活模式。

2.栽植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梅之独傲霜雪、竹之虚心有节、兰之幽谷清香……”等。九间堂对植物的配置借鉴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符号,营造出种了幽静,高雅的意境。古典园林中在栽植中有一些的规律性做法,如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等,九间堂借鉴这些手法,增强园林的古典韵味。乔木与灌木的搭配,获得了种枝繁叶茂、嘉木葱茏的气氛,并随着季节气候的更迭产生丰富的变化给九间堂带来了生机。

3.小品

园林小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使景随步移的空间增添了变化和明确的标志;其次园林小品可渲染气氛,使环境更具感染力。漫步在九间堂的建筑之间,很容易的会被些精致的小品所吸引,这些小品体积不大,但和周围的景致很好的结合在起,为烘托气氛起到作用。一樘通透的花窗,一组精美的隔断,一盏灵巧的园灯,别致的造型让人忍不住驻足观望、赏玩,增加了九间堂别墅的艺术性和蕴涵。

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2

关 键 词 :古典园林要素;山水格局;自然式园林;植物造景

1、 概况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远大二路732号,地理位置远离长沙市区,周围有大量的水稻用田,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就在这里工作。水稻研究所景观设计主要借鉴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造园领域也体现出“师法自然”的思想、突出自然风致,以错落自由式布局,将园林建筑与理水、叠石、堆山、栽花、植林相结合,以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

2、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

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自然,我国古人造园配景时,师法天地,处处借自然之美景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造园家计成在《园冶》里提出了“虽由人做,宛自天开”[2]的思想。在艺术上一直提倡“师法自然”,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水稻研究所景观设计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式古典园林设计手法。

3、整体山水格局造景手法

在园林规划上首先确定场地的山水格局为第一要务。充分借鉴整体的造景手法和美学法则,突出整个场地的布局与规划。 “桥上有亭,亭中有棋亭下有水,水中有鱼,池边有柳,柳旁植桃,墙边有竹,竹中有梅”[3]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整体造景手法的完美写照。水稻研究所的山水格局应是充分利用原始地形,崇尚天然的自然式山水布局手法。

规划设计中地形地貌呈东高西低之状,东部岗峦起伏,西部湖池坦荡、水阔天高。山形:在东部地区区结合原有地貌格外强调了北高南低的特点,将全园地形的制高点置于东南部的假山上,形成主峰。水系:整条水系依照基地地势高差由东到西贯穿整个景观中。西部桥下的湖面是原始湖面,东部新建水系由自东而西流来的“曲水流觞”溪流汇入西部。整个水系经由假山水源处出发,由瀑布、湖面、溪水、池面、河流组成,分割并连接各个景区,成为整个景区有机的血脉。水作为园林中的主要景观,同样吸引着现代游人, 因此水边也成为人流比较集中的场所之一。

4、园林建筑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建筑是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并常作为园林中的构图视觉中心。一个园林里有建筑物, 就有了生活;有生活才有情感;有了情感才有诗情画意。神隆亭正位于园区的最东端,是整个园区隐形东西轴线的视觉端点,也是景观设计中的构图中心点。神隆亭在设计上借鉴我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取名神隆亭是为了纪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有屋顶的一层停车场与神隆亭设计风格相符,停车场外墙的处理手法别具一格停车场外墙上的窗户从远处看是一个古典园林式的窗户,但此窗户其实是假窗,从室外不可能看到室内的布置。窗上的玻璃其实是用镜子材料制作(右),这样处理即不影响功能上的适用,又很有创意地协调了和神隆亭在建筑风格上的统一。

5、广场设计

广场是古典园林设计中没有出现的景观要素,广场大量出现的在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现代园林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广场设计中的中心是以世界地图为铺装的标志,特意将湖南长沙位于世界地图的中心地位,(右上)其意在于强调袁隆平院士给世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重要性,也暗示长沙的杂交水稻为世界人民的贡献地位是值得放在世界中心这一寓意。广场和主要建筑连接处的类似古代记录书籍的竹简标志寓意深刻,袁隆平水稻中心的图标及袁老亲手书写的“求实创新 奋发进取”刻在竹简的上面。(右下)

6 植物配置

植物是古典园林景观“四大要素”中唯一个具有生命的元素。随着植物物候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其色彩、形态和生气表现各异,从而引起园林风景季相的变化。古典园林中的四时造景的手法引人入胜,是植物造景时间性的完美体现。古典园林一般于墙阴植耐寒植物如女贞、竹类等,背阴且能略受阳光之地栽植桂花、山茶之类;阶下石隙中,植常绿的阴性草如沿阶草等;池沼低洼处点缀垂柳,牡丹则向阳作台,衬以文石阑干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古代的造园师对植物的生态习性已有很深的了解[4]。园林植物四时景色丰富,清代陈昊子《花镜•自序》描写春日“ 海棠红媚” 、夏日“榴花烘天”、秋时“霞升枫柏”、冬至“蜡瓣舒香,檐前碧草,窗外松筠”,真可谓庭园景色,籍花木而四季不绝。笔者通过分析整理,笔者对其中的几种植物配置手法进行了分析:

6.1假山周围植物配置

假山周边植物有:凤尾竹,肾厥,樱花,罗汉松,银荆,红继木球,茶树,杜鹃,花边七里香,龟甲冬青,苏铁;还有一些耐阴植物:洒金东瀛珊瑚,八角金盘,麦冬,茶花。

6.2 水边植物配置

水边的植物有深水植物,挺水植物,浅边植物,浮水植物。水稻研究所选用的植物有香菇草,再力花,菖蒲,水葱,美人蕉,狼尾草,鸢尾,春羽,马蹄金,肾厥。

6.3水系与道路衔接处植物配置

借鉴场地本身的高差,设计者将其处理成梯田的形式,(右)象征稻田。有灌木组成分别是:杜鹃,法国冬青,红继木,金边七里香。主干道两边的乔木主要有广玉兰(下面种有洒金东瀛珊瑚或是金边七里香或杜鹃),桂花树,雪松和樟树。

6.4神隆亭处植物配置

植物以耐阴植物为主,植物有孝顺竹,凤尾竹,南天竹,桃树,还有就是一些耐阴的灌木如八角金盘,洒金东瀛珊瑚,龟甲冬青,麦冬,杜鹃。亭外有几棵红枫,樟树,法国冬青。

7、后期破坏

后期去水稻所参观的过程中,发现右侧一处不符合设计的现象。施工人员要在此处放置一座袁隆平院士的雕像,龙老看到后很是生气,因为摆放的位置彻底破坏了场地里的环境,接口很生硬的结合,整个场地就像长个个伤疤。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国内很多时候再后期要加建或是改造场地时对原设计师的不尊重。

8、结 语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思想对于现代景观设计来讲, 无疑具有极高的借鉴性。如何使古典园林设计精华在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是值得我探讨的一个课题, 也是中国园林设计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老子[M].四川: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

[2] 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

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3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现代园林设计

在国内,古典园林理论已发展成为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品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认为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另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快捷方式,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同时融汇贯通,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一、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园林中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成就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建筑和园林设计,天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合一代表人与自然本是同根同源的,不可分割的。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著名的皇家园林——北京的北海,早上金代,这里建立金中都时,就已经在玉华岛上建造离宫了。现在的北海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形态。北海多建园中园,如画舫斋、静心斋等。这些小园子是江南庭院式园林的翻版,皇家园囿其实是取自江南私家园林和自然山水风景,除了北海,还有颐和园的昆明湖,取自杭州的西湖,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取自浙江嘉兴的南湖烟雨楼,还有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取自无锡寄畅园,所以曾有一说为“江南园林甲天下”。在经过皇家御用工匠之手后,园林都处理的很具有艺术特色。以画舫斋为例,其中古柯庭一处,采用对称和非对称相结合的手法,使室内和室外空间虚实相同,左右均衡,曲直互通,其建筑空间的营造手法和艺术情趣确有独到之处。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借鉴

2.1造景元素——水景的应用

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景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水景在高度提炼和概括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极有章法,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此外,它还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重在表现其静态美,动也是静中之动势。

现代景观中的水景处理,更多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水景动态美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动态水景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方面,现代景观设计大师们,已给我们做出了诸多精彩的示范。如著名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跌水为折线型错落排列,水瀑层层跌落,最终汇成十分壮观的大瀑布倾泻而下,水声轰鸣,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壮丽水景,不失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经典之作。至于尺度巨大的水墙、水台阶,造型各异的音乐喷泉等,在我们的视野中更是随处可见。

2.2造景元素——山石的应用

山石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景之一,山石在园林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造景和实用两部分,可以与园林其他要素构成变化景致,弱化人工痕迹,增添自然情趣。

2.2.1深化园林意境

园林置石或使人感受到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或营造一种和谐氛围,满足人们渴望宁静,回归自然的愿望。

2.2.2点缀园林景色

山石与建筑相结合,可弱化建筑物僵硬的线条,使其复杂多变,常见的处理手法:踏跺、蹲配、抱角、镶隅、及粉壁置石。山石还常与植物组合配置,植物以柔和的线条弥补了山石冷若冰霜的气质。

2.2.3组织园林空间

利用山石组织空间具有自然和灵活的特点,还可与障景、对景、背景、框景、夹景结合使用。例如某些依山建筑的园林,常可部分地运用建筑、部分地利用较为陡峭的山坡或峭壁共同围合成较为封闭的庭院空间。即使无天然地形可资利用,也可借人工堆叠的山石作为界面而与建筑相配合共同形成庭院空间。

2.2.4作为水池的驳岸。

追求自然曲折作为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贯穿于造园手法的一切方面。例如园林中的水池,一般都取不规则的形状,不仅如此,连池岸处理也务求曲折而忌平直。为此,多以山石做成驳岸,或使山与池相结合而形成“山池”。以山石做成驳岸既可加固岸基,但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而呈各种犬牙交错的形式。这样,在水、陆之间就似乎有了一种过渡,而不致产生突然、生硬的感觉。驳岸处理一般遵循:转折要自然;石块的大小和形状应搭配巧妙;要大小相间,疏密有致,并具有不规则的节奏感等原则。

2.3造景元素——植物的应用

植物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现园林风格,代表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处理手法如山姿雄浑,苍松翠柏;水态轻盈,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悬崖峭壁倒挂藤本;窗前月下见梅花含笑,竹影摇曳;还有移竹当窗、槐荫当庭、栽梅绕屋等等,寄托了丰富的情感遐想,这些设计手法完全可以借鉴和发扬。另外,植物独特的形态、色彩、芳香、声响、风韵之美成为观赏特性极为丰富的内容,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创造园林意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传统手法。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因此,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根据景观的设计主题和风格选择不同的植物,用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景观寓意。

2.4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扬除上述设计理念和手法外,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则是上述借鉴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内涵部分。中国现代居住建筑风格要表达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意境”二字。传统的中国园林是文人造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都十分强调其中的意境,而中国古典园林更是诗画意境的延伸。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所有手法,包括空间、视线、植物、小品、水体等等都是为了表达各种意境,所表达的意境是造园的立意、主题、品种和情趣的集中体现。因此,现代中国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态的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体现中国文化的神韵,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艺术感,提高整个居住场所的文化品位。这种开放性的设计格局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营造中是比较普遍的,从本质上说,这种手法已经完全超越了古典园林的手法,或者说是借鉴了国外的造园手法。

三、结束语

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和运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发展。我们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现代景观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因景生境,无所不在的人居美好环境将是景观设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参考文献

[1]许启伟.论诗情画意在现代园林中的体现[J].新闻爱好者,2010,(3).

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4

关键词:叠石理水;景观园林;艺术;营造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68-01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艺术特点是叠石理水,艺术再现自然山势,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时期,中国传统的绿色空间园林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景观园林中叠石理水的概述

景观园林中叠石理水的内涵。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以石材造景称之为叠石;以水造景,称之为理水。在景观园林中,石至坚至硬,水至软,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叠石与理水在园林设计中是不可分割的一对组合。

景观园林中的堆山叠石。石作为我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所特有的构成手法。山石的运用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所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园,不分南北、大小,几乎凡是有园,必有山石。山石不光具有自然形态的美感,在园林布局中,也可起到分隔空间与点景引线的作用。景观园林中的理水造景。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传统园林作品中,必然要引水入园,以水造景,最终达到以水观景,水景融一的自然效果。

由此可见,园林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现代景观园林中的叠石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二、我国古代典型时期叠石理水的独特营造手法

山地造园的叠石形态不求怪异,而是作为主山余脉的延续或导引入园之水的堤岸;理水则包括引水与蓄水,引水路线可以组织园中景观,而蓄水成池则往往是园之主景区。古代造园师们依山就势,恰当地处理人造景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系。

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在园内造假山,六朝以来士大夫的自然山水园逐渐成为主体,用堆叠假山来营造宛若自然的山林气氛。明清以来,形成了“名园多以叠石胜”的基本认识,“一峰则太华千寻”“咫尺之间有千里之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假山的基本艺术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叠石理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造园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期。造园开始向写意的山水经营的方向发展,开始出现了对奇石的审美。挑与压的置石手法明显突出,作为自然景象的提炼与抽象,供人足不出户随意欣赏。

隋唐及宋时期的叠石理水。隋唐时期园林的叠石理水刻意追求一种缩移模拟天然山水,以小观大的意境。在宋代,摹写以自然为主的写实式假山达到最高水平与最佳状态,开始使用天然石块为主堆叠假山,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造园技法上,飘、叠、竖、垫、钩和撑的典型营造手法得到灵活运用,堆山叠石发展到了。唐宋是我国文学、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深受文化艺术影响的古典园林艺术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人们注重挖掘其深厚的文化思想内涵。

三、叠石理水的手法在现代景观园林中的艺术体现

现代景观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现代景观园林中石景营造的自然美。现代景观园林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创造空间,而石景在景观园林空间的组合中起着重要的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石是创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材料。在现代景观园林中设计师用石来创造意境,寓意人生哲理,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石景还常常与诗词书画结合共同创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作为现代景观园林中的一种山石要素,可供人们观赏游憩,周围的配景置石起到陪衬主题的作用,并营造局部环境地形骨架,使主景突出,主配相得益彰。

现代景观园林中理水的艺术美。水景作为现代景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们赏水、亲水的需要,涌现出了大批亲水住宅和喷泉广场,在具体实践中表达出各种观念与思想,创造并展示水景的意境美。在我国的造园学说中自古就有无水不成园之说和山无水不灵的定论,如果称山是“园林之骨架”,那么水无疑是“园林的血液”。水可以构成多种格局的园林景观,艺术再现自然,充分利用水的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的特性,用水造景,动静相补,声色相衬,虚实相映,层次丰富,得水以后,古树、亭榭、山石形影相依,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即承载帝皇们体天象地的大宇宙观,一池三山的神仙思想。也允许文人雅士假园林之空闻,堆山叠石,挖池引水,将寄情于山水的情思在造园中尽情抒发。千百年来,在中国园林中沉淀的文化,艺术因素,使其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作为它的拥有者和受用者,我们应当保护它、研究它、利用它,使其在现代园林或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愈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周武忠.城市园林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5

叠山理石,造园之根

所谓七分山三分田,山石向来是古典园林的造园之根本,古典园林善用“师法自然,巧于因借”来借用自然形成的高山流水。北方皇家园林常以自然的高山峻岭来形成巍峨的气派之色,江南园林巧用假山堆石造景来达到小巧与婉约的效果。

在《红楼梦》中的山石本事静态之物,经过人工的处理,才构成了石的如鬼如兽的雅趣。这种叠山理石的形式常用来塑造奇、峻、深的艺术效果。

高檐翘脊,造园之魂

高檐翘脊指的是古典园林建筑,它常常利用类似的形态来创造结构与形态之美。建筑是古典园林的载体。《红楼梦》中的亭、台、楼、阁、轩、舫、榭等等都是古典建筑的建筑形态,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构形形似,构图一致,都在古典园林要么彰显气派,要么体现婉约,要么尽显风流。可以说古典园林建筑是造园之魂,它占据着园林的总体,成为园林的脉络。

飞檐翘角的传统建筑-六角重檐亭以琉璃作瓦,以青砖为地,掩映在竹影与绿梅之中,使游客在那份古雅的氛围中品位人生,感受到古建筑的雄浑与大气。这些传统的植物、诗画或建筑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同时,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宣扬与传承,无形的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洗礼,仍然保留着最原始的那份纯真与美好,成为中华民族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不朽的载体。

在《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正殿,贾政认为它太过富丽了,其实说的是反话,正是这“崇阁巍峨,层楼高起,琳宫合抱,复道萦纡”等等词汇彰显的是主人显贵的身份。建筑带来的威慑作用可见一斑,也正说明了造园离不开对建筑的合理把握。

山因水活,造园之声

所谓山因水活,若是山石离开了水,注定只是一团死物,而动态的水体能让山石都活络起来,它潺潺的流动声成为古典造园中的独特的一道声音。因为有了水体,所有的景致才有了生机与活力。

在《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中,水是园子的主体物,因水才有“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的美景;因水才有“水声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的景象,从这些语句也可以看出水在造园中的作用。

用青山绿水抒写着光境之美。透过细碎的光影,斑驳的古城丽影投泻在小巷阡陌的青石板路上,护城河里倒映着杨柳的疏影,驳岸的矮石剪影重重,不管是光影、城墙的倒影,还是杨柳的疏影、矮石的剪影,通过流光溢彩的光色之景,让人感叹古城的峥嵘历史,折服于古典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流失在岁月的光影中。这就是意境中的光境给人们带来的别致的视觉感知。道路曲折自由、水景不规则、雕塑小品等带有地域的文化意境等,布局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表现手法上采用较含蓄隐晦的方法,显而不露。把某些精彩的景观藏在偏僻幽深之处,观赏者需通过一定的方向与途径才能发现景观所在之处,这是对古典园林中借景、障景、对景、主景、漏景、框景、夹景等造景方式的借用。

君子植物,造园之色

这里说的君子植物是指梅、兰、竹、菊,用四君子作为园林植物的代表,因为植物的美丽色彩常被用作古典造园的点缀色彩。植物常常根据自身的生长特性来塑造景观,古典园林常用竹、梅、菊、兰等植物来表达古雅的情怀,梅的高洁与孤傲,菊的舒雅与淡泊,兰的幽美多情,竹的峻拔细爽。古典园林常将植物与建筑相结合,用植物的繁茂和多枝来掩映建筑轮廓的硬朗与冰冷,两者相辅相成共同。

例如在《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外,以桃花和绿松为障景,从一排的绿树花木掩映的镂窗花墙中望出去,可见大观园外被花木环抱在一片古朴与幽雅的景致中,在《红楼梦》中正是利用植物的来掩景,使其形成障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最后千转百折突出植物之后的建筑的气派与宏伟。

曲径通幽,造园之趣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古典园林常用茂密的树林与悠长的石步道来展现园子的自然与野趣。《红楼梦》中无论是建筑风格、景观小品,还是植物的种植搭配,无不展现园林造景的优雅魅力。步栈都采用古砖铺砌而成,道路依地形穿行,与其说是步道,不如说是传统村落的自然而成的曲径幽巷,高低起伏,延绵而至。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随之上升,园林设计行业中兴起了古典园林设计潮流。发达国家在建筑设计领域里提出了古典园林设计的新理念,《红楼梦》中的古典园林通过各种形状、色彩、机理等造型要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古典园林设计作品中,激发人们的联想,陶冶情操,产生共鸣。

结语

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范文6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四维空间,从而对人生、物象、历史等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与领悟。意境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人对实物空间—景的欣赏、感知而在人的心底产生的超出景物之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思维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形象的立体画”之称,其具有画的构图与神韵以及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追求 “意”的优雅与“境”的深邃方面,是通过其本身的形象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景艺术手法,将感情寄托于构成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产生其意境的美感。这种意境的美感体现出人与景的情感交互,表达自然空间的境域内涵,从而给体验者无限的遐想与感触,引起共鸣。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

(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

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于自然,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三)有藏有露、有收有放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因此取得所谓“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清·沈复《浮生六记》)等的造景艺术手法。这些手法都很好的体现出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美概念。

我们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打破古代正居建筑中严格的对称性,在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上以模拟和亲近自然山水为审美取向,通过空间构景上的有收有放、有实有虚、有藏有漏、有对比等方法,使整个园林空间有畅有阻,迂回曲折,使其布局构景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引起游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由而产生了一种“意境美”。在整个苏州园林中,留园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苏州园林“收放、对比、藏露、围透、虚与实对比”的意境创造特点,留园的入口是一古朴典雅的大门,而从大门入口至园内各山池、会客区、书斋区,必经过一道50米长的走道,走道两壁都为高墙,且狭长、封闭、忽收忽放、忽明忽暗。有意识地使游人的视角受到极大的压缩和极度收敛,在走道两侧忽左忽右地出现几次收与放的对比,颇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几许”的感叹。

而花样繁多的漏窗设计,更加强了苏州园林“意境美”这一特色。例如拙政园里的漏窗,这些漏窗是通过形状和花纹样式的丰富性,再加上光线的影响,透过漏窗观看园中景色,使园林的优美意境尽在这一虚一实,一藏一露,一明一暗中彰显出来,含蓄且富于变化,有限的景色中蕴涵了无限的美的联想,使人的情感得到抒发,心情得到愉悦。

三、“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物质体现

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山石水景,是构成园林艺术的三个重要的物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也是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得以体现、升华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依次说明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一)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意境美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园林中都是通过其优美的形态和若隐若现的布局来达到造景和观景的目的。同时又结合四周环境用景题、匾额、对联的方式来表达人对景观意境的追求。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水景的意境美体现

我国古典园林在早期时是以模仿自然界的山石、水景进行构景,到了中后期时,是以写意性为主的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石,我们通称为“假山”,它源自于自然,而且又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在《园冶》中曾提到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山石造型,千变万化,从山石的造型类型上,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主要通过造型模仿一些人间存在的物象,但这种造型的模仿只是有几分形似,介乎似与不似之间,主要目的是传达一种寓意和神韵,有若中国写意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系既有旷阔之意又表达了深奥的审美意境。水能发人远思,这一文化心理积淀在园林的审美主体乃至审美客体之中。例如:以水面为镜、倒景为图作影射景等,使人心旷神怡。在《网师园记》这本书中曾提到,“沧波渺然,一望无际”这样对水赞美的语句,在表达主体情思和审美意趣的同时,也体现出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得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体现

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园林植物是造景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植物具有优美的形象,人们通过千姿百态的园林植物单体或者群体所组成的景象进行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生动优美的园林意境,这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主观的思想情趣,使园林植物具有了优美的形象,所以人们从对景观的直觉开始,通过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优美生动的园林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园林植物之所以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以及优美生动的意境,不仅仅是靠其优美的形态,笔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1)园林植物都有一定的生命节律,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换出不同的空间、时间的意境美效果。例如:“竹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苏轼借竹与桃花意喻春意。独生幽草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借深林、青苔、幽里等这些植物构成悠然、静谧的空间意境。

(2)园林植物不仅有着各自独特的物质形态,还有着各自独有的色彩和气味,通过色彩和气味的渲染,能很好的表达出园林植物的意境美效果,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内涵。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常用的牡丹、梅花、竹子等园林植物,人们会这样形容:牡丹的“千片赤英夏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盈泛紫艳,朝阳照辉生红光。”

(3)植物的形象常被人们“人格化”,常用来表达人的性格、思想、品质等,从而表达人们感情的寄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也都被斌予了一定的人格特色,例如:梅、兰、竹、菊为“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的“四君子”。此外,还有牡丹国色天香,梅花清致雅韵,玉兰幽谷品逸,青竹高风亮节等等,突出了植物自身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一种意境美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通过造园者把思想感情融铸于自然山水之中,凭借艺术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调动观赏者丰富的联想,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她把人们带到可以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到可以在人的情感思维中起到作用的意境空间,从而创造了一种变化万千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