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教师;主体性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85-02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就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目前课堂上仍然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或主导式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充当的是思想的启蒙者、学识的引导者、课上成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下最亲密的朋友等角色,与学生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并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领悟文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觉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等方面加强引领和指导,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学会学习、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新人。基于以上这些角色、目标的定位,本文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在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引导,以期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一、提倡平等互动激励教育新环境

在课堂上,有时学生表现得很有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的不深不透,听的不专,所得到结果也表现出差异性。

这是形式上的互动,以教师提问之下产生的一种变相的互动,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

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民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民主的人际关系,彼此平等、和谐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应消除外在的权威,去掉外表的威严,走下命令、评判的权威地位,和学生共同交流、商讨、争鸣,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关系。

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

二、转变方式,优化学生阅读习惯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要改革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失重,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局面。应该还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主体性阅读教学。

主体性阅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把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能力、人格作为双重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核心,通过培养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情境,设置适当的教学活动,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等,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和阅读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认为主体性阅读教学可以采取此种方式,那就是质疑――探究――点拨――总结――延伸。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预习),自主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在教师引导梳理下,归纳、分类、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浅显的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做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比较切合课堂预设目标的问题就作为探讨的重点。如果学生的问题一直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在他们所提相关问题上巧妙引导,抓住整合的切入点,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也即课堂预设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筛选后的问题自主定向阅读课文,切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围绕这些问题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自读情况,教师引导下全班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针对学生尚未理解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解疑,即“精讲”。最后,通过“总结”、“延伸”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到的东西,做到“精练”,从而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总之,主体性阅读教学操作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设置必要的探讨范围,紧紧把握课堂教学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目标明确,线索清晰,更具科学性。

三、处理好“导”与“主”关系,提高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要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要巧妙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教师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便自己去探索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是形成自己能力的过程。

教师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适时”地采取“导”、“主”的教学策略。该“导”的时候不能“主”,该“主”的时候绝对不要去“导”。 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导”后“主”; 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主”后“导”, 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然后再“主”。教师的“导”应侧重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比如有目的的进行阅读、查找工具书、朗读与默读、读思结合、圈点批注、有意质疑、阅读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良好的阅读心理习惯等等。通过适时的“导”与“主”,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四、尊重差异化阅读实现教学目标

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一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可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一个文本,一旦进入教材,就变成教师教、学生学的媒介,即教材文本,而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般文本。而作为一个教材文本,就会有它在整册教材、整个单元中的教学目标。目标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智能活动,绝不能为了消极的迎合学生而放弃既定的教学目标,否则,何以体现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目标是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尺度,它控制着教学的过程,检查教学的效果,目标明确可以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对一个教材文本的进行探究时,不能漫无目的,而应该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有效引导,减少学生在认知上的差异性。

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绝对的,没有目标的课堂教学,任由学生在无关痛痒的问题上自由讨论,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牛虻”,或其他什么人。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言:“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教师心中应该有一定的既定目标,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加以适当的调控和引导。当然,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灵活性,具有一定的张力,不应过于刻板,而应让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魂”。

五、语文教学阅读重“语”培养

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因此,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它既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又包括了情感、态度和思想,忽视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加积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语文轻了“语”,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无法得以完成,学生的语文基础就必然受到削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与积累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体现阅读教学之本色。

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范文2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只有转变教材观,教材方能发挥特有的功能,才能使教师在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都可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的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几次大地震的场面,以场面的悲壮,让学生体会平凡之中情感的伟大。这样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地内心体验,把教师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质疑

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型材料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的成果。

1、 为学生预留质疑的时间。

在教学中,我总是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在课文结束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随时提出自己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给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给学生示范质疑。

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有意识的为学生质疑做好范例,保证提问效果,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但是问题并不是随处而设,应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点、模糊点、点、疑难点、情感点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适时而问。如在教学《穷人》一课如果在初始阶段就问:“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停留在表面,不过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答案就会覆盖全文,不仅停留在家的布置,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情感方面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三)展开想象,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会对文字的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结尾时,可以适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当列车开动时,站台上会是什么情境?大家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圆其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维。

(四)角色转换,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

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范文3

一、自主能力的培养自主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直接制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运用学法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层体会,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同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的美景,并画一画春的美景:可以搜集查找到的有关春的图片:也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性,有见地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不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发展自我调控能力,学习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我认为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上,引导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我们提倡教师运用下列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将语文课本探究练习中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我上七年级语文《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自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沦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杳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要求学生在探究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出疑问?我提出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从哪几个方面探究这一问题的?我探究的方法是什么?我探究的成果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既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没有问题探究或问题少的情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因为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体验,这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所以需要学生积极的自愿的参与。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昵?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象和思考能力。

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教师进行讲授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极大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在新课标改革要求下,阅读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确保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培养语文思维,有效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效提问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可以转变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通过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存在问题意识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在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过程中,有效增加对语文的认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及时抓住时机,并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进行刺激与启发,确保学生认知水平不断的提升。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2.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效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而阅读课堂有效问题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学生能够为了解答教师的提问,会全身心参与到阅读中来,并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与理解,从而寻找答案,确保学生自主、积极的分析阅读内容,正确对待阅读教学。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1.针对式提问

在新课标改革之后,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需要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用,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语文运用能力。由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其知识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效提问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需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实际需求来提问。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学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教学,以便确保每位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升。例如,教师在讲解《散步》这一课文的时候,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大意,对文本内容进行基本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文本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经过等。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得知文本讲述的是在初春的时候,“我”与母亲、妻子、儿子一起在田野散步的事情。而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让学生分析将“一起在田野散步”是放在句首好,还是放在句尾好。其主要是让学生分析人物关系,让学生理解作者文章中“我”、母亲、妻子、儿子的人物关系。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我”、母亲、妻子、儿子的出场顺序是否可以更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我”在家庭的重要性,深入了解“我”是家庭中的支柱,其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着。通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确保所有学生的阅读能力均得到有效的提高。

2.启发式提问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文章内容,同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情境中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式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理解文本内涵。例如,教师在讲授《紫藤萝瀑布》的时候,由于大多数初中生没有亲眼见过紫藤萝植物,无法想象当紫藤萝花开的时候犹如瀑布一样的情境,从而无法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紫藤萝盛开的图片或者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学生了解紫藤萝瀑布是怎样的情况,并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总结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有效提问教学方式,采用科学合理的提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阅读;备课;突破;学生;文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备课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教学行为,它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效率的高低。综观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教师按课文情节和语言顺序“串讲”的程式化现象。这种程式化的阅读教学,与教师程式化、形式化的备课是分不开的。审视目前的备课现状,教师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自身的思考价值,盲目地上网复制精品教案,进行程式化、形式化备课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教师日常事务繁杂,疲于应付是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将应运而生的突破性教学思想运用于备课中,在突破中求效率,在突破中求质量,在突破中求发展,相信这对增进语文教学的活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由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实施“突破性备课”的方法。所谓“突破性备课”,指的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根据文本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特点,直接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简约高效的一种备课方法。这种备课方法的运作需要有正确的策略。以下是笔者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突破性备课的运作策略所做的简要阐述。

一、以生为本,确定突破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事阅读活动的本体,处于主体的位置上。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以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效率为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是阅读教学唯一的必然的目标。正如张化万说:“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研究课文的思路、教的思路,更应该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时的兴趣感受以及可能会有的兴奋点、疲劳处,预设出现差错或问题时可选择的办法和动态生成的可能支点与机会。”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换个位置,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情,以生为本,努力寻求和选择语文教学的最佳突破点,以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关注起点,迁移运用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着手备课时,作为教师,我们要不停地思考:现在,我们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我们的学生处于怎样的水平?学生的真实状态是课堂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布鲁纳在《关于学习的学习》中就指出:“世上不存在唯一的最优化的教学程序,只能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与之相称的理想化程序。”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适应学生语言发展水平,能以类化迁移、举一反三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要求过高或过低都将因不合实际而适得其反或收效甚微。

曾在我们镇的公开课上,听过一节课《掌声》,印象很深。现在,结合当时这节课的一个环节,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让学生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后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然后,请学生将这一句与下一句作比较:“教师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教师提问:这两个句子能否交换?为什么?当时,学生听了老师的提问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听课时,我一直在想:阅读的问题哪里来?应该是从学生的阅读中来。教师的这一设计虽说是为了突出掌声的作用,但是在学生没有深入学习第2、3段课文时,怎么能体会到这一点呢?由此看来,不符合学情,空中楼阁式的提问设计是行不通的。建议这一提问可以在学生充分感受了掌声的重要性后进行的。《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2条和第3条,也明确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起点,这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教学新理念。

(二)着眼发展,彰显个性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维果茨基教育论》中提出了关于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理论,指的是在教师指导或启发性问题诱导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可以以接近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这种语言现象往往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最感兴趣的疑点或最容易忽略的盲点。教师选择这些点作为突破点,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来看看笔者学校一位老师设计的《掌声》,有一个教学环节令人记忆犹新。在学生品读了文章的第一段后:“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师提问:“是的,因为英子得过小儿麻痹症,所以她不愿意____________,不愿意___________。”这一设计中,教师把接近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语言现象作为突破点,让学生把学过的这段话的信息通过内化,转变为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思考。但是经过思考后,学生是能回答的。而且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还要进行换位思考,去想象一个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孩子最担心什么?最害怕什么?这也就为激起同学对英子的同情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箭双雕。此外,在学完了第4段后,教师又设计句式:从那以后,她愿意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这一设计与刚才的设计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学生领悟到掌声的作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结合兴趣,形成动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在备课时,教师要以学生最感兴趣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进行设计,这样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的确,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因为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

二、以文为体,巧用突破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课文)作为阅读文本,始终是学生从事阅读活动的载体。从语言形式看,阅读文本,字词句篇无所不包;从思想内容看,天文地理、风物人情无所不容。如果,在备课时,老师一味地求面面俱到,并过多地纠缠于课文情节中,其结果只会是面面不到,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在备课时,作为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有效的突破方法,用心提炼简明的突破主线,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自由地、个性化地阅读、赏析、训练和感悟。

(一)结合题目,提纲挈领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尤其是题目中能统摄全题的题眼,往往能揭示课文要义,成为统领全文的契机。因此,备课时,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常常能理出文脉,串起全文的教学。

例如,《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就可以以课题为切入口组织教学。教学流程设计如下:揭示课题―读题质疑(女娲为什么补天?女娲怎样补天?结果怎么样呢?)―扣题释疑(抓住文中的“可怕”说说女娲为什么要补天?抓住文中的“找石”“炼石”说说女娲补天的过程等)―回题达意(讲讲女娲补天的故事,此时,你最想对女娲说什么?)

(二)关注文眼,抓大放小

课文中,某一个词语(或句子、段落)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点明中心、统摄全文,我们便将这样的词语或句子、段落称为“文眼”。如果在备课时,教师能抓住“文眼”上挂下连,双向扩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进行读、思、说、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可重点突破:“桑娜在帮助西蒙收养两个孤儿时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文中哪个成语最能概括地体现出来?”从而提出文眼“忐忑不安”。然后紧扣文眼,让学生列举并具体写出“忐忑不安”的句子,归纳出4个供学生研读的问题情境:①他会说什么?②自己的五个孩子为什么已够他受的了?③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④如今怎么跟他说?教师相机进行读写训练。设计思路如下:

再如,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句子进行教学,就能直达教学目标。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可以说统领了全文。教师便可以牵住这句话设计教学思路:初读课文后可提问:漫步德国的街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景?――出示这句话。教师提问:“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么自己在屋里看到的花是怎么样的呢?――顺势教学第二段――“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那么,走在街上看到的别人的花又是怎么样的呢?――顺势教学第三段――再读这句话,谈谈体会,深化主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简明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三)着眼附件,以点击面

附于课文之外的课后习题、课文插图等,集中体现了课文的基点、重点、难点、特点,往往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备课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集中体现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分量适当、要求合理、形式多样的课后习题、课文插图等文本附件进行教学设计,就能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

如在设计《西门豹》一课时,就可以以课后的习题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有三个:(1)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2)我们来讨论:西门豹用了什么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他的办法妙在哪里?(3)我想和同学一起演演这个故事。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抓住第(2)题中的“妙”字展开教学。教师:同学们,西门豹用了什么办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样,结合课后习题单刀直入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教学重点更突出,精力更集中。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情顺学而导,相机进行字词教学以及朗读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的,备课是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教师上好课的保障,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基石。备课的追求在于美的提炼,备课的理想只为学生的欢乐留下空间……让“突破性备课”――以生为本、以文为体的简约高效的备课方法助我们的老师从容地走好教学生涯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肖川.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2]汪潮.语文教学专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3]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2).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范文6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阅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读”,而是需要用心去感悟,与阅读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需要学生产生一定的阅读情感,形成一定的心灵体验和经历,不断提升和发展自我。初中语文阅读融合了多方面的内容,是针对初中生情感、道德各方面提升的,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并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认知态度和情感体验等,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更好的认知自然、认识社会、认知自我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对于阅读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来引导和督促他们。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启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对比阅读教学,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初中生阅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新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选取的都是符合初中生需求的阅读文本,并将他们按照阅读文本内容,或者其体裁、形式进行了单元的分类。阅读是引导学生情感体验与阅读文本对话的教学,鉴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将相类似或者有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即运用新旧知识的融合,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东西去探究未知的东西,或者是运用已知的内容去对比、探究未知的内容,以比较、分析的形式来深化学生的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巧用提问,深化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