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创新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创新研究范文1
一、我国社会公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益的现状
社会公益,即是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的利益。社会公益事业利国利民,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的社会公益事业在组织机构、人员数量、救助范围和捐助款物等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的社会公益组织数量已经超过了49.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6.8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2.1万个,基金会2 961个。2013年5月31日前,国内共有基金会3 158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1 811家,公募基金会1 347家。在收入方面,以基金会为例,2010年全国基金会的收入总额为183.97亿元,2011年达到了447.11亿元。在公益支出方面,2010年全国基金会的公益支出176亿元,2011年达到256亿元。在开展的公益项目方面,主要包括扶贫济困、社会福利、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受益对象主要是贫困户、残疾人、失学儿童、疾病患者等群体。我国的社会公益事业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光明。
(二)社会公益存在的问题
1.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员数量不多,组织规模较小。从我国社会公益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公益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组织规模较小,与我国需救助对象的范围、数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
2.社会公益组织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充分。《2012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在500家公益慈善组织监测样本中,年度透明指数在60分以上的组织有102家,占比20.4%;及格线以下的有398家,占比79.6%。说明我国慈善行业整体透明度不及格,其原因是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充分,公众对慈善组织知之甚少。
3.社会公益组织监管不到位,公信力不高。2011年“郭美美事件”的发生,使中国红十字会的信誉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公益组织不到位的监督管理致使其行业公信力降低,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和形象大打折扣,值得社会公益组织深思和反省。
二、社会公益审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会公益审计的现状
我国的公益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在法律法规方面,1996年审计署颁布了《审计机关对社会捐赠资金审计实施办法》,旨在规范社会捐赠资金的审计监督;2004年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每年要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上一年度工作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公益审计实务操作层面,真正比较正式、规范且具有一定影响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对捐助款物所进行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此后,社会公益审计在对象、范围以及深度和力度等方面,都逐步得到发展和扩大。
(二)社会公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公益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公益审计工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之一是社会各方面对公益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捐助人觉得,捐出款物是为了爱心,对公益审计并不关心;一些公益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认为,所得捐助款物任其支配,其他人无权干涉;一些审计人员认为,公益审计并不重要,没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2.社会公益审计的法规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只有零散的规章、制度针对公益组织的财务状况审计。虽然1996年后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公益审计规章和制度与蓬勃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并不匹配,与国外的公益审计法规体系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
3.社会公益审计的内容、方法、管理方式等比较落后。从公益审计的内容上看,以往审计重点主要集中在投资额大、社会比较关注、资金较为集中的重点资金和项目上,而对资金额相对较小、使用较为分散、涉及特定地区或特殊人群的社会抚养费、扶贫资金等的关注不够;从公益审计的方法上看,以往主要采用事后审计的方法,很少采用全程跟踪审计的方法;从公益审计的管理模式上看,以往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审计,社会其他各方真正能够有效参与公益监督的机会很少。因此,这几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社会公益审计创新模式
(一)创新公益审计理念
1.要树立以“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公益审计的理念。审计具有“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在公益审计中,首先应发挥审计的免疫防御功能,即通过审计使社会公益组织免于被内外部环境或个人干扰、侵蚀或损害;其次应发挥审计的免疫监视功能,即通过审计对社会公益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和分析,为其提出纠正措施、意见或建议;最后应发挥审计的免疫调节功能,即通过审计使社会公益组织能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的危害成分,并加以适当调节和修复,以确保公益组织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健康运转。
2.要树立“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的公益审计理念。毫无疑问,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监督只是手段,服务才是其根本目的。在公益审计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对社会公益组织各项活动及其收支状况进行审计监督,检查其履行公益责任及经济责任的情况,督促其遵纪守法,查错纠弊,改善管理;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审计的服务意识,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公益组织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公益事业的守护神和坚强后盾。
(二)创新公益审计制度
1.建立健全公益组织管理的规章制度。近年来,社会公益组织之所以出现许多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原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的部分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益发展的需要,应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级地方政府也应结合本地情况,积极制定和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政策和规定。
2.建立健全公益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2011年12月26日,财政部、民政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公益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2012年11月30日,中注协印发了《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指导注册会计师开展公益审计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情况、新问题,如微公益审计、网络公益审计、跨国公益审计等,为此,公益审计规章制度也应与时俱进。
(三)创新公益审计内容
1.审查公益组织内部各项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制度是规范行为、约束行为的保证。要注重审查公益组织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找出其管理盲点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审查公益资助计划的可行性以及项目预算的执行和决算情况。各项公益活动项目都应该是在有计划、有方案、有预算的前提下开展的。因此,要注重审查公益项目计划的可行性,项目预算的合理性,要将预算和决算相对照,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否与决算相符,并评价项目的实施效果。
3.审查捐助款物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公益组织的主要活动是对捐助款物进行收支及管理。要注重审查捐助款物的来源是否合法,收到的款物是否及时登记并妥善保管,款物的发放是否及时到位,账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捐助款物有无贪污、截留、挪用、冒领等现象。
4.审查公益资金的经济效益性和社会效益性。社会公益的目的是扶危济困、造福社会,公益活动注重的不是过程而是效果。因此,不仅要审查公益组织在资金分配、使用上的效益性,更要注重审查公益项目在社会上取得哪些影响和成效,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所做的贡献。
5.审查公益组织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信息披露是公益组织提高行业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因此,要注重审查公益组织是否按规定及时披露有关资料和信息,是否做到资料完整,信息可靠。
(四)创新公益审计方法
1.采用事后审计与全程跟踪审计相结合的方法。正常情况下,审计部门对公益组织一个会计年度后或某项公益活动后进行审计,以审查各项捐助款物的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等。对于一些特殊的公益活动,审计部门应当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即从接收捐助款物开始至公益项目结束,审计人员都要全程参与,同步监督。
2.采用全面审计与抽查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为对公益组织进行监督,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其进行全面审计,以审查公益组织能否始终做到财务收支和公益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但是,由于公益组织事务繁杂,审计力量有限,因此,审计部门可视情况,采取抽查审计的方法,测试、评价公益组织的运作情况。
3.采用日常财务收支审计与公益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审计法》第24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还应开展公益效益审计,即重点审查社会公益组织是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效益,是否真正实现了社会公益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的。
4.采用公益活动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开展公益活动审计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及公益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要把对相关领导干部的监督纳入公益审计的范畴,一旦发现领导干部借公益之名搞违法违纪行为,应及时提请有关部门进行问责和查处。
5.采用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在当今社会,社会公众对公益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关注日益彰显。除审计监督外,行政监督(如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公众监督、舆论媒体监督也广泛参与,形成了公益事业的全方位监督网络。审计部门要会同各方面、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各方信息来提高和增强公益审计的水平和质量。
(五)创新公益审计管理方式
1.调整和完善公益组织的年报披露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各审计机构和组织忙于主营业务审计,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公益年报审计。为进一步强化对公益组织的审计监督,可适当调整现有的年报披露时间。
2.强化公益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是审计机关和审计机构法定的义务。审计公告必须做到全面、透彻、详实、准确,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机密内容外,都应当如实地向社会公布。公益审计公告除定期向社会公布外,遇重大问题或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应随时公告。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公益“官民共治”。社会公益的特点是社会性、公共性和志愿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公益事业一直是政府主导、民间组织自治。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公益意识的提高,社会公益应逐步“去行政化”,逐步放松对公益组织的控制与管束,增强公益组织的自治能力,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公益、支持公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靠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公民监督来实现社会公益“官民共治”。Z
参考文献:
社会创新研究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视野;社会管理;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73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224-01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强政府―弱社会”走向“小政府―大社会”。面对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利用日渐普及的信息技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是学界研究的主题,也是政府相关部门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1 现今学界公认的信息化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1.1 信息化的内涵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有过较长时间的研讨。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人则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包含6个要素,即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1.2 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网络得到广泛普及,信息化程度得到空前提高,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入、广泛,渗透层面更多,新的信息技术正在经历新的突破。信息也正在变为社会各领域的新型资源,成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和社会资产。网络和技术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深化,技术与经济的融合更加深入,逐步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向和世界经济格局。在政府层面,信息化的深入应用更多表现在行政效率、职能扩展、公众参与等各个方面。同时,信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2 信息化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策略
2.1 发挥信息化优势,加快基本社会管理网络的形成
发挥信息化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快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社会管理网络的形成。各级政府在积极拓展公共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和管理体系过程中,信息化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宽带中国”“三网融合”等信息化战略加强信息化网络覆盖,为建立基于网络实现公共管理全覆盖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加快实施“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智能交通”等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扩大社会管理的覆盖范围。此外,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可以实现政策信息传播的高效便捷,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电子办公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的公开透明。
2.2 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社会管理体系的形成
首先,通过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与门户建设,有利于各级党委了解基层,总揽全局,提升管理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依法行政。其次,借助公众信息化平台如微博、微信和专业应用平台可以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管理,不断完善互补互助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同时也是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创造公众参与条件的重要载体。
2.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提升政府效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其基本要义就在于把当前进行的政府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为此,建设电子政务必须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的特色。其一,围绕社会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前提是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服务导向型的政府职能,而不是将一个职能错位的政府搬到网上,要变过去的以“政府为中心”为“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中心”。其二,创新社会管理,调整组织结构,发展扁平柔性化组织。扁平柔性化组织是与电子政务发展相适应的结构模式,它要求将过去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连贯的独立工作机制转变为组织内部的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2.4 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动态跟踪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运用信息化手段与专项管理机制,力求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突出问题的产生,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一是逐步建立面向流动人口的信息化服务管理。依托基于信息化的数据交换平台,整合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动态管理,构建落地化、动态化和精细化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体系。二是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通过建立面向特殊群体的信息管理与定位系统,既可以动态对其进行关爱管理,又可以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主要参考文献
[1]闫雪静.信息化社会对传统档案信息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的挑战[J].华章,2014 (5).
社会创新研究范文3
关键词 党校 后勤社会化 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党校后勤管理包括财务管理、财产物资管理、基本建设管理、房产管理及维修、水暖电气管理、伙食管理、汽车运输管理、医疗卫生管理、其他服务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经营实体管理。 我国的县级党校因历史原因,在后勤的管理中效率非常低,因此很难把服务的质量做好,使得很多党校具有的社会资源产生了浪费。当前主要对党校的后勤逐步实现的社会化进行分析,使得党校在后勤的管理之中的水平得到提高。
1目前党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中产生的问题
(1)在后勤的管理中观念非常落后。目前,很多县级党校对于后勤管理的理念非常落后,在观念之上缺乏创新,在思想方面把行政进行曲解,主要使用方法很单一,未能按照市场化进行经营。因为对后勤的质量体系不明确,没有积极主动地提供应有服务,使得后勤的管理和服务的范围不断地减小,管理的质量得不到提高,管理手段强化,服务的重要性受到了忽视。
(2)后勤管理的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县级党校的后勤管理的模式非常的落后,大多利用倒 "金字塔"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具有严重行政化,很多党校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社会化管理的方式不是特别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咨询机构,未能充分的履行咨询的原则,党校的后勤管理的机制老化,后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对于后勤产生成本的预算不是特别合理,使得工作取得成绩和效果和实际的情况出现偏离。
(3)未能对党校具有的资源充分的进行利用。党校的后勤管理的结构不合理,主要利用行政模式直线的对职能职责进行规划,未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于资源的不合理调配,对于后勤中的资源利用的效率不是特别高。
(4)从事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因为目前党校对于后勤的管理不够重视,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具有的素质不是特别好,还待进一步的提高,没有明确的服务体系对后勤的服务进行管理,部门、人员的配合度和协调度不是紧密,工作的效率不高,为党校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进行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意义
党校的后勤管理对于党校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为职能活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2)可以提高对人、财、物的利用率,从而促进职能工作效率的提高。
(3)可以体现党对群众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职工积极性的发挥。
(4)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稳定职工队伍和生活秩序。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后勤工作任务,进而保证党校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3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党校的后勤管理的好坏对于党校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党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后勤管理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为党校的发展带来了影响,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便于使党校得到快速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对党校的要求。
4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创新模式
党校的后勤管理要充分发挥作用,顺应市场规律,创新模式,引入社会化科学化管理,不仅把党校作为一个基层党员教育的主要基地,更要作为当地党委政府政治和经济社会交流的主要窗口,使党校的后勤管理水平不断地创新和提高。
(1)党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目标要明确。党校后勤服务的主要内容不仅是为党校的师生以及员工提供有力的后勤保证;更要主动融入市场,承担本地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对学校的资源充分的进行调配,把财政所承担的一些经费加入到为社会服务的体系之中,提高政府服务,增加党校经费来源,减轻财政负担,使得党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利用比较先进的手段进行管理。在对党校的后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最新的管理制度充分的引入到管理之中,对后勤更加明确的进行管理,使管理的水平逐渐的实现现代化和有效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强后勤管理,提高后勤管理的基本效率。
(3)使管理服务的工作得到优化。对党校的后勤管理中创立管理的中心,使其变得更加协调,对后勤的工作进行创新,对管理的人员着重的进行培养,开展思想和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勤管理的工作中。与此同时,制定激励机制,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待遇,使得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结语
综合而言,对党校的后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先进的方式进行管理,对管理的手段不断创新,保障党校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为党校的教职员工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使得后勤的信息化平台得到构建和发展,使服务更加完善,充分发挥基层党校职能作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常文.深化我国高校后勤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以某高校后勤饮食中心队伍的现状分析为例[J].南方论刊,2015,03:89-91.
社会创新研究范文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既是对学生思想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的养成型教育;既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来管理学校和学生,也是维护学生合法利益的重要工作;既是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管理,也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管理;既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也要帮助贫困的学生;既要关注学生生活上的问题,也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向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高校学生管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校的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建立健全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第二,要坚持创新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来做出相应的调整,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大胆地尝试新的管理形式。第三,要遵循高效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以获得更多的效益,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过去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与学校的行政权关系,是将学生与学校分为两个等级,学生要服从于学校,这种管理模式完全忽视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义务,不利于学生在学校中的个性化发展,难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在新时期下,为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不健全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现阶段,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还未建立健全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不断地进行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开始朝着服务型的方向发展。对某省一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调查后,发现其问题主要出现在:所坚持的管理理念过于落后,所采用的教育手段不利于现代教育的发展,部分管理工作的实施并未长期坚持,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规范的管理;学校实行校级管理和系级管理,二者的管理工作不平衡,管理效率难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质量无法保障;学校所采用的管理模式缺乏多样性,太过于单一,难以实现个性化的管理,所得到的管理效果还有待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2.高校学生管理所采用的方法较为落后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仍然沿袭的是一种命令口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将学校领导的要求向下传达给学生,然后向学校领导汇报学生的相关信息和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使学生和学校处于不平等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心理,从而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理。而且这种高校学生管理方法并未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学校在管理上不具备主动性,缺乏灵活性。
3.高校学生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并未制定完善的制度,以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无章可循。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受到外界的冲击比较大,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并未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未能实现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
三、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有效措施
1.确立现代化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为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必须转变过去陈旧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适应新时期下社会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社会对新人才的需求。首先,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具有民主性。由于学生是社会中已经具备一定素质的、受过教育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够自己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不会人云亦云地盲从于教师,在管理上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采取命令的形式,以避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旨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其次,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学生与学校之间是一种法律关系,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学生和学校具有宪法权关系。学生有权享受学校所提供的服务,而学校则对学生负有责任,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学校应当满足学生的学习权利,实现学生自由追求知识的愿望。从行政权关系来看,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管理,其具备行政管理能力。在这个关系下,学生需要服从于学校的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学生乃是义务的承担者。除此之外,学校和学生还具备民事权关系。因此,可以将学校与学生看作是合作关系,学生交付于学校学费,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类似于签订了一项合同。最后,学校在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贯彻落实我国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要为学生的合法利益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遵循平等原则。
2.改变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创新现代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其与社会的发展状况相结合。高等院校的教育并不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学生自行承担费用。部分学校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只注重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而未能以学生为本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此,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国家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方针来执行工作,有效实现教育、管理和教学三者的统一。在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学校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以促使二者共同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既要坚持民主管理,又要发挥法制管理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仅仅是民主管理远远不够,必须与法制管理相结合,以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做到奖罚分明,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学生的思想变化,来给予其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其能够遵循自己的意愿,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因而可以让学生自行承担管理任务,聘任班干部。第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要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管理,也要对学生日常生活实施管理;既是对学生具有管理责任,更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社会创新研究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社会治安管理;新型治安犯罪
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治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直面挑战,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牢牢掌握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保障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一、目前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目前整体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保障不足,缺乏科学的长效规划与制度设计。在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以信息为主导的治安管理体系尚未形成,转化效果不理想,信息化意识不强,协作能力差,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管控措施不力,公安机关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壁垒,信息不能实现全面共享,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不够充分,创新能力不强,奖惩不到位。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工作基础薄弱,组织推进不力,社会参与度不够。对社会治安犯罪特别是信息化的新型社会治安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手段单一。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
(一)运用信息化思维引领社会治安管理
所谓信息化是指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运用信息化思维引领社会治安管理是指以信息化带动治安管理,实现治安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治安管理的模式,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能力。
当前,信息化、技术型的高科技犯罪明显增多,传统的治安管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信息研判实效性差而贻误战机的事件时有发生。只有运用信息化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符合社会治安现状的治安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才能够切实服务于社会治安管理实战的工作机制,才能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信息化思维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有效配置,实现“信息制导”的有效防范和精确打击相结合的新模式,使公安机关能够及时掌握社会治安管理的有效信息,切实掌握社会治安的整体形势和发展趋势。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治安管理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高效能的信息网络,科学地对获取信息进行筛选、归纳、分析、研究,规范管理,整体互动,为社会治安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保障。明确工作职责,社会治安管理各部门要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严格工作考核,明确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具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制定详细完备、切实可行的工作考核细则。完善奖惩机制,对社会治安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奖惩。
以信息为主导,提升预警防控能力,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去伪存真,找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预警性的信息,提高信息的预警和先导作用,并将其运用到实战中,为实战服务。进一步规范信息预警、精确打击、工作督办等各个环节,确保信息研判的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实际战斗力。运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强化网格化管理。将现代化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应用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整合、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科技手段的高度应用,以整合共享提效能,以实战应用促发展,不断提高信息预警、精确打击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更好地驾驭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管理局势。
(三)运用信息化方式优化社会治安管理队伍
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的设备,更重要的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社会治安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人的因素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社会治安管理专业队伍对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运用信息化方式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优化,可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方式,依托互联网和公安内网的通信平台,创新交流渠道、扩展信息传递方式,为提高业务技能、交流学习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全流程、全时空地进行管理服务,打造出业务水平高、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社会治安管理队伍。为了切实提高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还需加强培训,优化人才结构,派遣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请专家、学者讲座,积极借鉴其他部门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采集、维护、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服务实战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不断显现,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发展,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效地打击各类新型社会治安犯罪,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势在必行,因为信息化可以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会各方面因素,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北警官学院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项目: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13。
参考文献
[1]周军.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几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公安研究,2010,(8).
[2]重庆:交巡警合――实现治安管控无缝对接[N].人民公安报,2010-02-08.
社会创新研究范文6
关键词:广告创意;病毒性网络广告;变革
市场的不断变化,创意产业的风气云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促使着广告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传统的广告创意和广告表现已无法单独完成品牌塑造的任务。满足企业品牌传播的需要。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病毒性网络广告”热下,为跟上时代的要求,广告创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网络广告创意的“冰火两重天”
互联网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人与人沟通方式的变革。在web2.0时代以前,社会的社会规范、文化、流行都是通过传统的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及人际传播等方式自上而下的单向进行着,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正如李普曼在他的《公众舆论》这本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仅仅是“接收者”。不能成为“传播者”或只是影响力极小的“传播者”。而在web2.0时代,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我们的传统观念。但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后,尤其是诸如QQ群、博客、SNS等网络社区的出现,为我们架构了一个完全平等的、开放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社会的社会规范、文化、流行出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网络广告应运而生。
1网络广告的初级形式被受众屏蔽,效果尴尬
最初的网络广告就是网页。当越来越多的商业网站出现后,怎么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网站就成了一个问题,广告主急需要一种可以吸引浏览者到自己网站上来的方法,而网络媒体也需要依靠它来赢利。第一种网络广告形式就是网幅广告(banner),它和传统的印刷广告有点类似。但是有限的空间限制了网幅广告的表现,它的点击率不断下降,目前平均的网幅广告点击率已经不到1%。网络广告的早期形式还有:Web站点、横幅、按钮、赞助、插播广告和分类广告等。这些以网页为主要载体广告在网络技术不断进步、消费者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费者对广告的倦怠的今天,其发挥的传播威力越来越小。人们对这些混杂在各类海量信息的这些网络广告视而不见,有时甚至达到深恶痛绝的地步。
2“病毒性网络广告”成为高效手段,凸显魔力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里,靠着人类传播信息的天性以及人们对其的高度信赖,口碑这个本来在店铺、字号没有出现之前就现实存在的人类最原始的行销广告,通过让消费者把握主动权的传播手段,在今天又被人们重视起来。病毒性网络广告是病毒性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病毒性营销(viralmarketing)利用的是用户口碑传播的原理,指网络媒介信息向病毒一样传播扩散,信息被快速复制传向数以万计数以百万计的网民。成功开启病毒营销模式先河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Hotmail,在其成功后,许多著名的网络公司也尝试成功运用了该营销模式。并且飞利浦、保洁、宝马和索尼等传统广告大户也开始借助公司网站,或YouTube等专业视频分享网站,上传一系列广告宣传短片,以较低的成本启动病毒营销战略。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也采用这种模式,病毒式网络营销开始步入主流营销手段的行列,并逐步掀起了一股“病毒网络广告热”。
二、“病毒性网络广告”创意对传统广告创意的革命性变革
广告创意是指广告中有创造力地表达出品牌的销售讯息,以迎合或引导消费者的心理,并促成其产生购买行为的思想。优秀的广告创意往往能够通过大胆新奇的手法来制造与众不同的视听效果,最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品牌传播与产品营销的目的。对于那些仅仅依靠疲劳轰炸才能引起受众注意的平淡无奇的广告来说,有好的创意的广告可以在众多广告中脱颖而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广告创意作为广告作品的灵魂一直以来都备受广告界的追捧。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消费者理解广告能力的提升及消费者对广告的倦怠等因素的影响,何为优秀广告创意的具体标准会发生变化,但注意力(Attention)、识别性(Identity)、可信性(Creditability)、愉悦性(Happiness)、渴求程度(need)五项是其根本宗旨,被誉为“广告创意的五根肋骨”,“病毒性网络广告”创意在继承传统广告创意的基础上。发生着以下革命性的变革:
1由被动地“逼着看”变主动地“找着看”
广告的目的始终是想方设法地掏消费者的钱包。在以往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消费者湮没在大众之中,我们依赖大众传媒所作的研究,没有真正的切近消费者,因此他们的身份并不清楚,我们用这种研究所得的资料无法画出一个消费者群体的比较清晰的画像,因此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广告向受众传递的信息不是受众想看的,往往广告是具备强迫性,广告是“逼着看”的;现在,媒体的丰富和多样化,大众的坍塌和小众的诞生,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变得比以前清晰了,他们不再是湮没在大众中的模糊不清的人群,现在,他们聚集在某个媒体周围,我们很容易就能将他们识别出来。在这种条件下,针对特殊消费人群的“病毒性网络广告”成为人们争相下载、传播的信息,广告是“找着看”的。
2由争分夺秒的瞬间打动变潜移默化的娓娓道来
传统创意遵循的五大原则“病毒性网络广告”也同样遵守,所不同的是戏剧故事性更强,从看广告变成看故事。从早期的百度“唐伯虎篇”到最近的联想“Love?online”通过故事短片的形式,首先做到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在广告界,无论是传统的AIDA法则还是AIDSAS法则,注意力永远是放在第一位。一则广告能否引人注意,吸引受众眼球是广告发挥其效应的第一步,也是衡量广告创意优劣的首要一关。其次,通过差异化的故事情节让消费者好的有效地识别广告信息。创造差异的广告创意在确保广告产品的识别性的同时。也为广告主创造着优势,创造着成功。第三,所传播的广告信息在潜移默化的故事情节中增强了可信性,是否能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就成为能否降低选择成本的关键。再者,让广告受众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使广告产品和服务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地提升。最后,娓娓道来的诉求方式让广告受众在置身故事情节中对广告中的产品垂涎欲滴,极大地提升渴求程度。
3网络自由开放的特性附身其中
广告人常常感慨:在传统大众媒介上做广告如履薄冰。在许多情况下,一些绝佳的广告创意和广告表现因为诸如文化心理、敏感话题等因素成为争议广告,遭遇禁播停播的尴尬局面。然而,由于网络自由开放的特性使得在备受监管的传统媒体不敢拍、不敢播的广告在网络上迅速流行。网络的自由开放让“病毒性网络广告”创意思维更加开阔,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三、“病毒性网络广告热”下广告创意的基本原则
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口碑是最值得信赖、有影响力的广告形式。虽然在之后的“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产品同质化时期,大众传媒的传统广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但在四大传统媒体统治下的大众传播时代,广告要最大发挥效用,口碑传播也是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而在在web2.0时代,口碑营销的网络升级形式——“病毒性网络广告”已成为司空见怪的今天,广告创意旨在最高限度的发挥口碑效果而展开了,“病毒性网络广告”创意在围绕着能否直接传递娱乐这个根本要素下的基本原则:
1戏剧性
今年有一则“甩手男”网络视频在网上流行:某地铁上,一青年男子在车厢里忘情地用手机玩保龄球重力游戏,把手机挥舞得威猛有力。可是在车门即将关闭的时候,这位雷兄动作过猛不慎滑到,将手机甩出车门外。后来,人们发现这实际上索尼爱立信在其官方网站为一款f305e的手机制作的网络视频。佳能、飞利浦等广告大户也都相应地在网站上播放了这些掺杂着生动故事和戏剧性的雷人视频的网络广告。戏剧性成为传递娱乐成为首要考虑的原则。
2“热点性”
2009年1月15日,上午11点在英国利物浦的一个火车站车站,400名乘客,他们在火车站车站中央不约而同的跳起舞来。舞蹈混合了hip-hop、迪斯科和交谊舞,场面壮观,也吸引了大批等车的群众参与其中。而其实这是运营商英国T-Mobile推出其“LifeisforShare,(生命即分享)”,新广告词而设计的一个创意。之后的4月30日,T-Mobile制作了第二支广告“SingAlong”,召集1.3万人在英国的特拉法加广场(鸽子广场)齐唱英国人耳熟能详的甲壳虫乐队歌曲《HeyJude》。场景甚为壮观,也颇感人,视频在当晚的《英国达人》(Britain’sGotTalent)中播出。据这两者广告商Saatehi&Saatehi的制作人员介绍,当时广告创意是围绕着如何创造出一个能引起人们、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展开的。这两则广告不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普通民众也通过手机、网络对其进行了广泛快速的病毒式传播,引起轰动。找到适合“病毒式”传播的热点性事件又一原则
3自由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