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技术范文1
关键词:网上资源 网络课件 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1 基于网上资源的课堂演示型模式
病理学阐明了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立足于“说理”,比较抽象。这对于刚完成形态学学习的医学生来说,如何诱导他们改变学习方法,从单纯记忆到形成思路,并以思路来统领众多的知识点,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既便于记忆,又能灵活运用于病例分析,是病理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准备通过充实本学科的网上资源库,并根据教学思路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组合,力求将抽象的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形象化和条理化。
由于我校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示教室,届时教师可随时点播网上视频,辅助教学,并借助于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服务。我们的目标是,学生可以在这种基于网上资源的新教学模式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新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适应未来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基于网络课件的自主学习型模式
随着学科的发展,授课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之中,而课时却相对固定,事实上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所有的课程内容已经越来越难。
因此,有必要对技能和信息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了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准备选取病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章节(细胞、组织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与肿瘤),制作成网络课件,涵盖文本、视频、音频、动画等资料,包括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适合在网上进行的模拟实验等方面,进行网上资源教改的专题试验研究,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论,并能进行病例分析,研究方法:将学生随即分为两组,实验组主要接受利用网络课件进行引导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站搜索更多的相关资料,有问题时可通过网上交流工具与教师或其他同学探讨,学习地点为我校电子阅览室,在网上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照组为接受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学习方法。上述研究方法的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通过成绩检验其学习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检测其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以及对网络教学态度等的异同点。
3 病理学网络技术教学建设的意义
建设病理学网络课程,整合了形态学(组织学、病理学和解剖学等)的大量素材(包括大量图片、试题库、案例库、视频、音频、动画等资料),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论,并能进行病例分析,同时网络提供论坛方便师生的交流(包括教学内容的交流、资源建设的交流、制作技巧的交流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增进师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交流的兴趣,提高利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晓东.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18):58-59.
[2] 冀海涛,王鹏,李伟.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169.
病理学技术范文2
关键词: 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 病理学教学 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既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又获得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病理学是医学体系中的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重要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对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病理学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1.病理学CAI课件的局限性。病理学从形态、机能和代谢三方面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了解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为机能和代谢的讲解作铺垫,机能和代谢依托形态得以更好地表明机理,使抽象的机理具体化。用PowerPoint、PhotoShop等工具制作出的CAI课件是一种二维空间模式,只能从某一个侧面观察形态结构及病理变化,难免会留下片面、静止的印象,哪怕是再典型的病变也只能反映整个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疾病的病理变化。如当讲到胃癌的时候,早期胃癌和晚期胃癌都是胃癌的不同阶段,传统CAI课件无法将早晚期的病变连续起来。在讲到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仍是一张张静态的图片,体现不了血流动力学的“动”,学生很难理解。
2.病理学实验的局限性。病理学教学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普通的医学院校没有开展图像分析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流式细胞术等,病理学实验以观察大体病理标本及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为主。由于有些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几年有所下降,因此,标本及切片的获取也较困难。在实验中,以病变标本和切片为主,而正常标本和切片很少,学生难以通过比较法加深对病理学的认识,以及对解剖生理学知识的巩固。另外,在病理学实验当中标本、切片、显微镜的损坏也较严重。
二、了解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
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兴技术,是一个虚拟现实的三维透视空间的技术,即在X、Y、Z轴上的空间动态的活动,三维动画使模型旋转多个角度,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相应的解剖位置和病理变化,可以弥补病理学教学的不足。
三、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1.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使三维病理学教学目标融为一体。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1]。
(1)知识与技能目标。病理学是医学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三维动画教育技术使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更易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形态特征和病理变化,如在讲到休克分期,即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休克难治期时,仅靠教材、课件上的文字、图谱和标本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也很费劲,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可以使这几个期在课件上动态地演示,每个期血管内血流的特点非常直观,学生会一目了然。在讲到冠心病时,教师通过三维动画技术用于CAI课件当中,学生能够立体地看到从正常心脏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死的全过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维动画教育技术丰富了病理学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师轻松而生动地讲,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每堂课非常和谐。另外,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概念的理解是不够的,应使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三维动画技术使学生在病理学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新知识,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很难代替的,这一点也是教师很容易忽视的。三维动画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中,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愉悦的环境,本来很复杂的疾病,这种新的教育技术很直观地得以体现,教师能腾出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医风医德,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2.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当中更加体现直观整体性。从微观角度来看,病理学是直观的形态体现,从宏观层面来讲,病理学又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每一种疾病从形态、机能和代谢动态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直观,更具有真实感、准确感。如在讲到心肌梗死时,通过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可使心脏从正常形态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各类心肌梗死加以动态的演示,而传统的教育技术很难展示出来。心瓣膜病是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对正常瓣膜的形态及功能了解非常模糊,在讲到病理变化的时候更是理解不了,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正常心脏瓣膜的形态、功能,以及病变后的形态、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展示得一目了然。
3.三维动画教育技术拥有病理学教学当中符合社会时代性。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医学教育目的。在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是教学方法发展的推动力,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丰富了病理学教学资源,教师会更好地为学生提高服务,符合时代要求。
总之,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已给病理学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而根本的变革。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可以取代不用科技的教师。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病理学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病理学技术范文3
关键词: 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 应用
近年来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一些学科的教学当中,有的学科甚至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为教学带来很大方便。针对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在其传统教法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教学改革,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一直是我们努力寻找的目标。笔者结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尝试从教学方法上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多媒体教学及特点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文字、图形、动画、影像与声音等组合并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和投影机来实现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它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
1.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1教学手段直观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色并茂的多功能性,能促成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和思维,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图片或摄像内容可直接来源于实践中,其内容往往具有直观性,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例如,植物病害症状、病原物形态、菌物孢子传播扩散和直接侵入的动态过程等,传统教学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和板书作图说明的,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症状表现难以表达清楚。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用大量病害症状的照片及显微摄影、电镜照片等,加深学生的印象,降低教学难度。
1.1.2教学内容容易扩充,课堂信息饱满丰富。多媒体课件可轻松实现教学内容的扩充,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增大信息量; 对重点、难点内容还可以通过链接等形式增加更多的典型实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与表达等多种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1.1.3教师授课方便省力,学生课下便于复习。教师只用一只小小的鼠标,就可以避免多次交换使用板书、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实物投影仪、挂图等等,节约了保贵的时间,又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由于课件携带方便,保存持久,学生可以随堂拷贝或发到学生的信箱,亦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再现教学内容以及其中的疑难点。
1.2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但是,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的内容决定的,也受到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优势,但当它不适宜于一些教学内容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时,就不能说它优。相反,对某一些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却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说它优。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针对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特点,多媒体教学也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1.2.1授课时的进度偏快,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进度一般都偏快,经常造成学生思维跟不上,笔记跟不上;由于课件变换快,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使得许多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一些学生不做任何笔记,现成的课件复制成了笔记,大大降低了学生动手记笔记的兴趣,更使得复习时盲目、被动。长此以往,不仅造成视觉疲劳,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懂的知识点积累多了,反而造成恶性循环。
1.2.2情感交流较少,师生互动性差。教学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是灵魂的对视”,但是很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赖CAI课件,已经走进“3个一”怪圈。学生对着一个屏幕,两节课下来对教学内容没有深刻印象;教师对着一台电脑,手握一个鼠标,变成了机械的讲解员。教师忽视板书,且身体语言减少,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感染力没有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强,久而久之也就会丧失教学激情。由于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了一份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亲切感,教育的主体受到了冷落。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教与学之间的转化率大受影响。
1.2.3CAI课件质量较差,内容更新滞后。教师备课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有关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导致许多教师在授课前只能临时抱佛脚,制作出的课件常常只是以前投影、幻灯资料甚至是教科书各级标题在计算机上简单的翻版,再加上大多数教师计算机知识有限,所以CAI课件的质量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准。目前大部分多媒体课件常是“幻灯片”,没有真正的多媒体效果,有的教师制好了课件就一劳永逸,不注意实时更新。
2 传统教学及特点
传统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通过粉笔在黑板上演示、讲解和学生听讲与练习的教学,其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以及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会补充许多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许多练习的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员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物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教员只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写出教案,课堂上只要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较圆满地完成规定学时的教学任务。
2.1传统教学的优势。
2.1.1教学内容安排适度,教学进度易于控制。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备课充分,胸有成竹,对课程内容记忆深刻,有更多的思考与课前准备,有完整的教案设计与讲稿,才有利于课堂教学进度的控制。在确保完成预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授课节律,对于那些大家接受快、反映强烈的问题可以讲解得稍微快一点,而对于那些学生反映比较迷茫的问题可以讲解得慢一点、详细一点,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2.1.2教师注重交流,掌控听课动态。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调节来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可全面监督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动态[2]。同时教师可因题而异,采用设问、反问、提问、讨论、启发、例题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实时引导、启发、调节、调动学生思维,可采用得体的肢体语言、恰当的幽默、典故等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醒学生注意,突出教学重点,消除学生的困倦感等。
2.1.3板书演示与讲解结合,带动学生思考。由于传统板书常写常擦,不具有重复性,学生必须保持与教师的同步性与延续性,有利于学生自觉集中上课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板书节奏,学生会习惯性地记笔记,并有相对多的时间跟上教师的节奏进行积极思考。
2.2 传统教学的不足。
2.2.1直观性差,形象化难。对普通植物病理学中植物病害症状的认识、病原物形态的观察和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互作等内容,教师通常很难形象地讲解清楚。
2.2.2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教学板书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信息量减少,影响授课容量[3]。尤其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病原菌物形态部分更为突出,绘图比较费时;同时板书的常写常擦也容易造成教师劳累,影响课堂效率。
2.2.3重复性较差。与多媒体课件相比,授课过程不可重复,如果需要强调讲过的一些重点,只好重新写出来,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只在口头上提提,经常会产生学生跟不上思维的情况。
2.2.4板书质量与教师声音的限制。板书设计不够合理、字体潦草或字体太小、教师方言重或声音有限等,都会影响远学生的上课效果,尤其是距离讲台较远的学生,更不适合大班教学。
3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前者在提高课堂信息量,直观地展现各种图形、图片、事物的演变过程和相互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后者在师生交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更具优势[4]。我们必须从可能取得的最佳教学效果来确定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劣,不能因为多媒体手段具有先进性的优势或在施教一些教学内容时的突出效果而笼统地要求教学中必须运用它,毕竟它还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地方;也不能因为传统教学手段在施教某些教学内容时的突出效果而抱着不放,不去积极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特别是在一定时期内,多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因此必须把多媒体教学融入到传统教学中去,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
3.1 优化设计教学课件,实时修改。
针对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件制作中应当做到任课教师组集体研制,集思广益,充分研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足及应注意问题,找准结合点,优化设计教学课件。在涉及病原生物的章节要适当增加各种类型的图片(电镜照片、显微摄影、三维动画),此外,课件还应具有可修改性,以便不同的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意见反馈或自己的讲课方式、风格等实时组织、修改课件。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也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专业特点及时补充新内容和新动态。不应以名校的课件代替教师,代替专业特色,名师名校的课件只能参考。
3.2 精选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注重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时必须注意要适量、适时、适当地选取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尽可能达到二者的优势互补。对于那些传统教学方法不便进行的教学内容最好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植物病害症状识别的内容,传统课堂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语言描述来说明的,由于症状类型多且大多有形态颜色上的变化,所以多难以表达清楚。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课件中的大量照片替代,省时又直观,学生印象深刻。再例如,讲解病原菌物孢子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的过程,通过三维动态图形 ,学生可以了解到孢子附着胞形成、产生侵入钉并穿透植物表皮,进入到细胞间隙和菌丝体蔓延的动态过程,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菌物病害发生特点的掌握。另外,还有一些教学内容学生容易理解,但是课堂板书量大,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要书写的内容制成课件,但是在授课时,要采用接近于传统教学的方法,把重点内容通过板书形式作适当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提问等增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便于课堂教学。
3.3教学组织适度适量,效率与效果并重。
结合传统教学中教学适度的经验与方法进行教学组织中“度”的把握非常重要。任课教师需要在吃透教案与教材的前提下认真备课,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合理把握授课形式、播放顺序、时间分配等因素,仔细考虑课件的组织结构、运行、重复、结束等细节。其次,时时注意学生接受动态,在教学计划内,合理控制授课内容的量。教师要尽量避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不离开计算机位置,单纯地演示课件,不能拿课件当录像放给学生看。为了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教师应像传统教学一样多用站姿上课;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应用节省了板书的宝贵时间,为巩固和强调教学重点增加了时间,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件制作时要尽可能考虑、设计出学生的合作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教案设计、课件设计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会学有所获、学有所乐,才能保证优质效果。
3.4 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
多媒体投影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并非万能和完美无缺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宗旨。例如,为减轻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强光刺激导致的视觉疲劳问题,在播放投影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尤其是需要学生做笔记的重点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还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增加其临场感,为其提供一个适当回味的时间,易于抓住重点。针对那些需要大量板书而浪费课堂时间的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体现出高效性的优势。虽然目前对于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代是否还需要保留板书的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是我们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丰富的学识、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表现、对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技巧,甚至其个人的人格魅力等都是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甚至完全摒弃板书。
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认为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授课中对病害症状、病原形态特征、实验过程演示等内容应采取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形式,而在病害发生过程、病害循环、预测预报、诊断防治等内容则应采取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形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本课程中的作用,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3.5 突出教师主导地位,重视师生交流。
在课件制作时,应当避免整屏一次性地显示所有内容,要精心设置每部分内容甚至每一小步骤的呈现方式,注意给学生留下悬念。在播放效果的设置上动脑筋,既不要过于琐碎,也不要太古板。对于抽象概念、演绎推理等主要内容适当采用传统板书与口头传授进行课堂推导和演练,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同时利用置疑、设问、适当课堂练习等手段,不但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传统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不可只顾站在电脑旁边点击鼠标,一味地演示讲解,不顾及学生的反映,像一个放映员或解说员,那样不可能取得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与学生语言、目光的交流,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解决课堂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应进一步加强,否则,就会出现学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要学什么的事与愿违的现象。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为人所用,为更好地增进师生交流服务,为教学本质服务。
参考文献:
[1]代红权.多媒体课件用于大学课堂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158-159.
[2]时翠梅,刘海新.多媒体与传统教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结合[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3(3):105-106.
病理学技术范文4
[关键词] 肺动脉;内膜肉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2-0123-05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pulmonary artery intimal sarcom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s
WANG Mi GAO Feng CHEN Yupeng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ulmonary artery intimal sarc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maging, hist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were analysed in one case of pulmonary artery intimal sarcoma.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Results A 37-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recurrent syncope and occasional dizziness. Cardiac ultrasound showed: right heart increases, 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 heighten, pulmonary abnormal echo with mild obstruction. CT scan with 3D reconstruction: pulmonary embolism. The patient subsequently underwent a pulmonary valve embolectomy. Microscopically, the tumo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area of necrosis, sparse and dense areas, mainly in solid tumor cell growth; invasion reach adventitia, and infiltrated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layer; the tumor was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abundant spindle cells with obvious dysplasia, and the small number of epithelial-like cells; interstitial collagen mainly to be seen with suspected osteoid matrix components; mitotic more common, obvious necrosis. On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the neoplasm were reactive for Vimentin and CD68; part reactive for MyoD1, SMA and CD31; blood vessels were reactive for CD34 and Factor Ⅷ and negative for ALKP80, CK. Conclusion Pulmonary artery sarcoma is a rare and poor prognosis neoplasm. Clinically, pulmonary artery intimal sarcoma and chronic vascular disease (chronic pulmonary embolism)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CT and MRI and other imaging tests can prompt diagnosis.
[Key words] Pulmonary artery;Intimal sarcoma; Path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肺动脉内膜肉瘤(pulmonary artery intimal sarcoma)等同于肺动脉肉瘤(pulmonary artery sarcoma,PAS),肺动脉肉瘤包含绝大部分内膜肉瘤和极少部分的管壁肉瘤。内膜肉瘤具有腔内息肉状生长形式,并常显示纤维母细胞性或肌纤维母细胞性分化(WHO)[1];临床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或背痛、咳嗽、咯血、体重减轻、乏力、晕厥、发热,但均无特异性,诊断比较困难,易与慢性血栓性疾病相混淆,目前该病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笔者报告1例肺动脉内膜肉瘤患者,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
1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37岁。病史为反复晕厥3个月。入院前3个月因快速行走时,自觉心跳加快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伴双眼凝视、呼之不应、动作中断,发作约持续3到5分钟,醒后无不适。无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无肢体无力、口角流涎,无发热、头痛,无眼球障碍、视力下降,无视物旋转、耳鸣,无恶心、呕吐,无黑、晕厥,无胸闷、胸痛,无双侧听力下降,无气促、下肢浮肿、大小便失禁,无关节疼痛等不适。入院前1个月因搬重物再次发作,事后无法回忆,偶有头晕。曾就诊于外院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中度肺动脉高压”,予“雅施达、华法令、血塞通”治疗,疗效不详。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求诊我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家族遗传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1入院后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体温36.2℃,血压120/80mmHg,呼吸19次/分;神志清楚,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 68次/分,A2>P2,律齐,肺动脉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右心增大,右室压增高,肺动脉异常回声(性质待查,建议其他影像检查)伴轻度梗阻,左心大小及室壁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功能正常(图1)。肺部CT增强+三维成像示: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左上肺动脉前段、右中下肺近段内见充盈缺损影;右心室偏大。双肺未见实质性病变。印象:肺动脉栓塞(图2)。
1.2诊断及治疗经过
患者临床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给予抗凝、改善循环等处理后转入血管外科,在DSA下行肺动脉造影,并予多次置管溶栓,效果欠佳,于入院后39d行肺动脉瓣取栓术。术中见: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内均被实质性肿瘤占据,肿瘤远端累及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瓣(无流出道及肺动脉瓣狭窄梗阻)。肿瘤质韧如橡皮,腔内表面呈结节样。肿瘤与肺动脉壁间有界面可分离。行肺动脉内肿瘤摘除术。肿瘤绝大部分剥除,残留少许,行组织病理学检查。①大体标本观察:碎组织一堆,共8cm×4cm×3cm大小,灰白暗黄色,质较韧。经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常规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②组织形态学观察:HE染色镜下可分为三个区域:坏死区、稀疏区和密集区,肿瘤细胞呈实性生长,浸润肺动脉内膜达血管外膜;肿瘤细胞成分大部分为梭形细胞,少数为上皮样细胞,异形性明显;间质以胶原为主,可见骨样基质成分;核分裂多见,坏死明显,有奇异核(图3~9)。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V9)和CD68(KP1)阳性;肌调节蛋白MyoD1(5.8A)部分阳性;平滑肌动蛋白SMA(1A4)少量细胞阳性;内皮细胞标记CD31(JC/70A)部分区域阳性;内皮细胞标记CD34(QBEnd/10)和第8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Ⅷ)血管阳性;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5A4)和细胞角蛋白CK(AE1/AE3)阴性(图10~14)。病理学诊断:肺动脉内膜肉瘤。
患者术后曾出现发热、血象增高、药物性肝损害等不良反应,经抗炎等治疗后复查血象、肝功能好转,因肿瘤仍有残留,有全身转移风险,故于术后18 d起给予 “异环磷酰胺(IFO)3.0 D1-5+表阿霉素 70mg D2.3/Q3W”化疗3周期,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等,辅以对症处理后症状较前改善,末次化形时间为术后69d。复查CT示:肺动脉肉瘤术后,左上肺动脉开口及左下肺动脉内负影缩小。术后98d患者在外院行适行放疗DT50Gy/20f,放疗后有轻度吞咽不适感。患者于术后4个月余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感伴头痛。头颅MRI示:脑干、右侧颞叶及左侧额叶、左基底节多发占位,考虑转移瘤(图15~16)。予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头痛有所缓解,建议患者予颅脑放疗,患者要求出院,经劝阻无效,给予办理出院。随访:患者于术后7个月余死亡。
2讨论
大动脉内膜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间质肿瘤,可见于大静脉、肺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2],还可见于肺动脉瓣[3]、冠状动脉[4]、颈动脉、髂动脉、股动脉[4]。肺动脉内膜肉瘤的发病率大约0.001%~0.0003%[5],1923年由Mandelstamml在尸检中首次报道[3],Pubmed检索仅几百例文献报道。肺动脉内膜肉瘤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0岁,年龄范围在13~86岁[6]。仅有1例报道发生在2岁的儿童[7]。有研究认为女性稍多[8],但Cox等的综述显示没有明显性别差异[9]。Kruger等在1990年文献复习肺动脉肉瘤共93例,60%为尸检诊断[10]。Cox等1997年发现42例新增病例,其中90%在临死前诊断[9]。内膜肉瘤真实的发病率并不明确,可能是这种疾病类似于慢性肺栓塞(chronic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 CPTE)而被低估[11]。 肺动脉内膜肉瘤在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易与慢性血栓性疾病相混淆,常误诊为肺动脉栓塞。
2.1临床特征
肺动脉内膜肉瘤由于症状隐伏和非特异性症状的自然病程,诊断通常延迟和困难。临床症状通常没有特异性,长期无症状的过程和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的渐进性症状,且通常发生在疾病的终末阶段。大多数病例中,最初诊断为慢性栓塞性疾病[3]。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或背痛、咳嗽、咯血、体重减轻、乏力、晕厥、发热。罕见情况下,起源于肺动脉瓣肉瘤而形成的栓塞,临床表现可类似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3]。也可出现系统症状,例如体重减轻、发热或食欲减退,亦可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和右心功能不全[12]。血管症状的发生,仅在管腔受压或侵犯时,血栓形成或动脉重度狭窄的结果。通常显示心脏收缩期杂音,包括其他右心衰竭和慢性肺动脉高压的症状如发绀、水肿、颈静脉扩张、肝肿大及杵状指[6]。
肺动脉内膜肉瘤可以起源自左、右肺动脉和肺动脉干的内膜层,可形成一个结节状腔内生长的肿物,或沿着内膜表面扩散。向后逆行可累及肺动脉瓣和右心室,前进可沿着肺动脉分支进入肺。肿瘤直接逆向发展发生在50%的病例。肿瘤侵及邻近心脏的结构,可导致咯血或发声困难。最初的肺病变可发生在40%的病例。但是,肿瘤的栓子脱落形成栓塞需与栓塞性疾病相鉴别[7]。尤其是在肿瘤尚未穿透管壁进入相邻的肺组织或淋巴结及未发现全身转移,常常误诊为肺血管栓塞[12]。
慢性肺栓塞(CPTE)是大多数病例最初的诊断。肺动脉高压的征象可通过CT检测显示,其改变是内膜肉瘤和CPTE所共有的,考虑到CPTE的较高发病率,可能导致做出CPTE的错误诊断[13]。然而,仍然具有不典型的特征,例如缺乏血栓栓塞的倾向因素,持久及足量的抗凝治疗后症状仍然反复和影像学表现为单向灌注缺损[14]。因此,许多患者在组织学诊断前已应用抗凝治疗数周或数月。抗凝治疗的失败,大多数确定诊断是在假定栓塞性疾病的手术病理检查。错误的诊断能延迟适当的治疗[14]。对现行静脉血栓栓塞无效的患者,肺动脉内膜肉瘤是须考虑的鉴别诊断。
肉瘤能逆行播散,包括累及肺动脉瓣和右室流出道(RV outflow tract,RVOT)[5],逆向生长到肺动脉瓣和右心室是一种罕见的情况[3]。转移最常见于肺,也有报道转移到胰腺、肾脏、脑、淋巴结、皮肤和骨,转移到脊柱可导致cauda equina综合征[15]。
2.2影像学特征
因为临床表现相似,PAS与慢性血栓栓塞疾病鉴别困难,多数诊断是在术中和尸检中发现。近10年影像技术的进展为PAS提供了更好的组织和解剖特征[3],增加其术前的诊断率。①超声心动图检查 包括右室流出道的压力梯度检测和肺动脉经食道的影像是建立有效诊断的第一种方法[12]。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右心室压力升高。如果肿瘤累及肺动脉瓣进入右心室,结果导致一定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肉瘤的逆行发展常误诊为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ED)[15],导致不恰当的抗凝或溶栓治疗。②CT检查 CT发现显示PAS 包括不同的肿瘤性衰减 由于缺乏充盈即累及主要为肺动脉主干近端的完全腔内径,伴有不同程度的向一到两侧肺动脉血管内延伸,有时可见血管外侵犯[6]。PAS更易出现不同表现伴有坏死、出血和骨化。发生更容易为单侧的,而血栓性疾病更倾向为双侧性[6]。③肺血管造影术 典型的充盈缺损的“往返”运动在肺动脉干被认为是肿瘤的特征性征象[13]。CT肺血管摄片鉴别充盈缺损是源于PED(通常)或PAS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不可能。倾向诊断PAS的特征是充盈缺损的部位位于肺动脉近端,完全占据肺血管腔,扩张肺动脉干/肺动脉,和充盈缺损延伸到肺动脉腔外[11]。PAS通常显示医源性的密度,有时显示钙化和腔内注射造影剂强化[11]。长期抗凝治疗无效,支持肿瘤性病变的诊断,而不是血栓栓塞[11]。④螺旋CT和MRI 多层螺旋CT和MRI的出现能更好地了解组织及解剖的特征,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与其他疾病如PED鉴别开来[11]。MRI检查优于其他检查,提供解剖位置的优质视图。使用压增强能帮助区别肿瘤和血栓。这些技术能帮助外科手术前评估。尽管有这些有用的影像学特征,但将PAS从栓塞中区别出来仍然困难,PAS的术前诊断率仅为50%[1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3组织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正确的PAS诊断基于组织样本的病理检查[6]。根据细胞的不同起源可分为两型:内膜型和壁型(起源于中层或外膜)[4]。大多数的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原发肉瘤为内膜型,被认为起源于内膜的多能造血干细胞,符合肌纤维母细胞瘤,伴不同的细胞分化[4]。光镜下肿瘤组织学模式范围从间变的未分化圆形细胞到旋涡状的梭形细胞[16]。形态学上,至少已报道10种亚型:未分化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黏液肉瘤、恶性间叶瘤、软骨肉瘤、血管肉瘤、骨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5]。大部分的肺动脉内膜肉瘤不易分类,通常简单的定为“内膜肉瘤”或“未分化肉瘤”。Sebenik等复习180例大动脉原发肉瘤,61%分类为内膜肉瘤,26%为分化型[17]。分化型内膜肉瘤在组织病理学上呈现一个谱系,伴有不同的免疫表型。Gaumann等根据FNCLCC分级方案[18],一种基于分化、核分裂活性和坏死等进行分级。他们发现内膜肉瘤亚型与级别相关,部分病例可见大片坏死,中级别和高级别内膜肉瘤亚型表现侵袭性和转移高风险[2]。肿瘤内存在骨肉瘤,通常提示相对良性过程[2]。
动脉内膜肉瘤需要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检查进行鉴别诊断。据报道在内膜间变的区域F8和Vimentin染色阳性,支持肿瘤的起源为内膜源性[9]。NSE、S-100、EMA、lysozyme, myoglobin、LCA、CK和Ulex阴性[16],Desmin、SMA可部分阳性,但这些类似肌纤维母细胞而不是平滑肌的形态学和标志仅局灶阳性,不弥漫;1例CK局灶阳性[18]。黏液物质染色阴性,包括胶体铁、黏液卡红和阿辛蓝染色[16]。肺动脉内膜肉瘤常见高增殖率和坏死,增殖指数范围5%~80%,核分裂活性(1~35)/10HPF[18]。
电镜检查提示肿瘤细胞起源可能为内皮源性、肌纤维母细胞源性、脂肪源性或平滑肌源性[16]。Majeski等对1例内膜肉瘤的电镜检查发现肿瘤细胞为具有大量中间丝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未见桥粒和Weibel-Pelade小体,缺乏内皮分化[16]。
肺动脉内膜肉瘤通常表现为未分化细胞,不定的免疫表型[2]等特点,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血管肉瘤 表现出内皮细胞的功能和形态特征,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很少发生在大血管,且明显好发于皮肤和表浅软组织。高中分化血管肉瘤可形成大小和形状不规则的血管腔,细胞在一定程度上与血管内皮相似,细胞核通常较大深染,可形成状结构。低分化血管肉瘤细胞多形性,表现为与癌或黑色素瘤难以区分的间变形态,明显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F8、CD34阳性[19]。②平滑肌肉瘤 肺动脉平滑肌肉瘤大多发生于心脏根部,末梢长入左、右肺主动脉。表现为息肉样或结节状肿块[19]。肿瘤细胞细长,胞浆丰富、红染,细胞核中位,末端钝圆或为“雪茄烟形”[15]。分化较差肿瘤中,瘤细胞核较大、浓染且常偏位,常见多核巨细胞。细胞可呈编织状、栅栏状排列,核分裂象易见,通常无明显的出血或坏死。免疫组化染色desmin和actin阳性。③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 肺部可见单个或多个病灶,表现为上皮细胞癌巢,免疫组化染色上皮标记CK、EMA及肺源性标记TTF-1、Napsin阳性。
2.4发病机制
肺动脉内膜肉瘤是非常罕见和侵袭性的肿瘤,肿瘤起源尚未明确,可能起源自心球的多向潜能的间质细胞[15]。亦有证据显示,小动脉的内膜包含原始间叶细胞,伴有多向分化潜能[15]。
关于PAS的发病机制文献有限。Zhao等报道PAS存在PDGFRa、mdm2和cdk4过表达[18]。Barbara等对21例大血管内膜肉瘤进行分析,发现内膜肉瘤最常见的是PDGFRA扩增,这作为该病的分子标志,其扩增与此基因的持续活化相关。另外,EGFR可与PDGFRA同时活化以及伴随mdm2的扩增和过表达[20]。
2.5治疗与预后
由于内膜肉瘤的高度侵袭性,常见肺转移,与其他软组织肉瘤相比,脑转移的发生率较高[7],患者通常死于肿瘤转移性疾病。最常见的死因是严重的恶病质、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21]。外科手术能增加生存时间至12~18个月[6]。文献报道的生存期从几周到外科切除术后存活超过10年[14]。化疗和放疗的准确作用还不明了。化疗对于无法切除或复发但是局限的肉瘤病例是一种选择[5]。Manso的综述中报道,对于姑息性化疗,蒽环类和异环磷酰胺类为基础的化疗是可选的方案,据报道在进展期和无法切除的PAS中50%有反应[22]。
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临床上与血栓栓塞疾病类似。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因其治疗方案和预后不同。病理诊断是最终诊断。
[参考文献]
[1] William D. Travis, Elizabeth Brambilla, H. Konrad Müller-Hermelink, 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Lung, Pleura, Thymus and Heart[M]. Loyn: IARC Press, 2004:109-110.
[2] Ebaugh JL, Yuan M, Hu J, et al. Intimal sarcoma of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with osteosarcomatous differentiation[J]. Vasc Surg, 2011,53(5):1394-1397.
[3] Scheidl S, Taghavi S, Reiter U, et al. Intimal sarcoma of the pulmonary valve[J]. Ann Thorac Surg,2010 ,89(4):e25-27.
[4] Jiang WX, Gao CR, Sun JH, 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caused by a primary intimal sarcoma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J]. Int J Legal Med, 2009,123(6):503-506.
[5] Shah DK, Joyce LD, Grogan M, et al. Recurrent pulmonary intimal sarcoma involving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J]. Ann Thorac Surg, 2011 ,91(3):e41-42.
[6] Timmers L, Bové T, De Pauw M. Intimal sarcoma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a report of two cases[J]. Acta Cardiol, 2009 ,64(5):677-679.
[7] Chappell T, Creech CB, Parra D, et al. Presentation of pulmonary artery intimal sarcoma in an infant with a history of neonatal valvular pulmonic stenosis[J]. Ann Thorac Surg, 2008 ,85(3):1092-109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8] Ozbek C, Emercan B, Calli AO, et al. Intimal sarcoma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with retrograde extension into the pulmonic valve and right ventricle[J]. Tex Heart Inst J, 2007,34:119121.
[9] Cox JE, Chiles C, Aquino SL, et al. Pulmonary artery sarcomas: a review of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features[J]. Comput Assist Tomogr ,1997,21: 750-755.
[10] Kruger I, Borowski A, Horst M, et al. Sympotoms,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primary sarcomas of the pulmonary artery[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0, 38:91-95.
[11] Dornas AP, Campos FT, Rezende CJ, et al. Intimal sarcoma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ronic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J]. Bras Pneumol, 2009,35(8):814-818.
[12] Halank M, Jakob C, Kolditz M, et al. Intimal pulmonary artery sarcoma presenting as severe dyspnea and right heart insufficiency[J]. Onkologie, 2010,33(6):313-316.
[13] Rashid A, Molloy S, Lehovsky J, et al. Metastatic pulmonary intimal sarcoma presenting as cauda equina syndrome: first report of a case[J]. Spine (Phila Pa 1976), 2008 ,33(15):E516-520.
[14] Penel N, Taieb S, Ceugnart L, et al. Report of eight recent cases of locally advanced primary pulmonary artery sarcomas: failure of Doxorubicin-based chemotherapy[J]. Thorac Oncol,2008,3(8):907-911.
[15] Yamasaki M, Sumi Y, Sakakibara Y et al. Pulmonary Artery Leiomyosarcoma Diagnosed without Delay[J]. Case Rep Oncol, 2011,4(2):287-298.
[16] Majeski J, Crawford ES, Majeski EI et al. Primary aortic intimal sarcoma of the endothelial cell type with long-term survival[J]. Vasc Surg, 1998 ,27(3):555-558.
[17] Sebenik M, Ricci A Jr, DiPasquale B, et al. Undifferentiated intimal sarcoma of large systemic blood vessels: report of 14 cases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profil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m J Surg Pathol ,2005,29:1184-1193.
[18] Gaumann A, Bode-Lesniewska B, Zimmermann DR, et al.Exploration of the APC/beta-catenin (WNT) pathway and a hist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pulmonary artery intimal sarcoma. A study of 18 cases[J]. Virchows Arch,2008 ,453(5):473-484. .
[19] Sharon W,Weiss a, John R. Goldblum Enzinger and Weiss's Soft Tissue Tumors, fifth edition[M]. Singapore: Elsevier Press, 2008:557-559, 703-732.
[20] Dewaele B, Floris G, Finalet-Ferreiro J,et al. Coactivate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re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in intimal sarcoma[J]. Cancer Res, 2010, 70(18):7304-7314.
[21] Nicotera SP, Simosa HF, Campbell DR.Postoperative outcomes in intimal aortic angiosarcom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Vasc Surg,2009 ,50(1):186-189.
[22] Manso L, Alvarez E, Quintela M, et al. Primary pulmonary artery sarcoma: report of thre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lin Lung Cancer, 2007 ,8(4):277-281.
病理学技术范文5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34例进行研究总结。护理重点,注意鞘内化疗的术前,中,后的护理,加强化疗的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并配合医生积极对症处理和精心护理,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结果3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29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85.29%。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在白血病的任何时期,鞘内注射化疗是预防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鞘内化疗护理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直接播散或血液转移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脑膜及脑实质白血病细胞局限性或广泛性浸润[1]。脑脊液中叶酸含量比血浆中高3倍,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经过一段时间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到一定数量,便引起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而随着,骨髓复发通常会接踵而至。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大多数的抗白血病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少数药物虽能达到脑脊液,但药物浓度过低,不足以杀灭白血病细胞,鞘内注射化疗是预防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主要方法[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4~49岁;治疗前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8例,治疗中发生9例,缓解后发生15例,复发AP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例。
1.2诊断依据全部患者均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脑脊液压力增高,>0.02kPa或>60滴/min;白细胞>0.01×109/L;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蛋白>450mg/L或潘氏试验阳性,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的相似改变[3]
1.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头痛、头晕30例,视力障碍10例,言语不清6例,恶心、呕吐19例,肢体无力麻木9例;颈项强直19例,克氏征、布氏征阳性15例,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24例,潘氏试验阳性30例,白细胞增高30例,脑脊液涂片找到白血病细胞32例。
1.4治疗本组病例均采用维甲酸60~100mg/d,分次口服诱导至缓解,以阿糖胞苷100~150mg/d巩固强化方案治疗。甲氨蝶呤10mg加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溶解后边稀释边缓慢注射于鞘内,隔日1次,至脑脊液恢复正常,再巩固3~5次,以后每次入院化疗时注射1次,维持3年,部分MTX效果欠佳的患者联合阿霉素-C50mg缓慢鞘内注射,有占位性体征加作放疗。
1.5结果
3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29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85.29%,5例死亡,死于骨髓复发化疗未缓解引起的出血、感染,死亡率14.70%。
2护理
2.1鞘内注射护理
2.1.1术前护理
2.1.1.1心理护理由于脑膜白血病多发生在疾病的缓解期,一旦发生,对病人及家属均是沉重打击,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悲观,对治疗产生疑虑,针对此情况,由护士向其做解释工作,宣传以往治疗成功的病例,讲明鞘内注射的必要性,消除其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2.1.1.2术前准备备好鞘内注射所需的物品,药物,协助病人摆好,取去枕侧卧位,后背与床沿齐平,屈颈抱膝,使脊柱尽量前屈,增加椎间的宽度,对个别因颅内高压或全身化疗出现头痛,呕吐病人,可用恩丹西酮等药物防止呕吐.
2.1.1.3术中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心慌,肢体麻木等情况,记录脑脊液的性质,量,协助医师留取标本送检,特别要注意多留取1mL脑脊液以检查白血病细胞.
2.1.1.4术后护理
2.1.1.4.1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头痛:由于腰椎穿刺术后脑脊液易从针孔外渗,使脑脊液压力降低引起头痛,因此,术后病人去枕平卧4~6h,不能耐受长时间卧床者,适当协助转动身体1~2次,翻身时不能抬高头部,对部分恶心,呕吐者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病例中只有4例出现头痛,口服药物后疼痛缓解.发热:白血病病人易发生感染;鞘内注射阿糖胞苷后部分病人有发热,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每2~3h测量一次.本组病例中有6例鞘内注射阿糖胞苷后6~8h内体温升高至38.0e左右,经口服药物,饮水等处理,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胃肠反应:21例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食欲差,与应用化疗药物有关,遵医嘱给予恩丹西酮8mg静脉推注,指导病人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
2.1.1.4.2渗血,渗液情况观察穿刺后12h内注意局部有无渗血,渗液,保持纱布干燥,渗液较多者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并告知病人24h内不宜淋浴.
2.1.1.4.3避免交叉感染病人长期化疗,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感染因此,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按时开窗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min,减少探视人员,注意口腔及肛周卫生,减少感染机会.
病理学技术范文6
一、学好数学需要记忆的内容
1.记公式、概念。初中数学有许多必须牢记的公式和概念,如n边形内角和公式,弧长、扇形面积公式,勾股定理公式,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格,坡度坡角的概念,等等,均需要记忆。记忆公式除了公式本身外,还应记忆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达的含义,而记忆概念未必非要学生逐字逐句地背,只要说到重点或表达出相应的意思即可。
2.记异同点。数学记忆毕竟不同于文科背诵,数学学科“多变”的特点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只有记忆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加以运用才算掌握。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判定时,仅机械性地记住性质判定并不能为做题带来多少好处,只有擅长从已有的系统中分离出异同点,才能抓住证明的要害。另外一些定理及推论往往只是互换部分已知条件和结论,记住这当中的异同点便能清晰地记住定理及推论。
3.记数学模型。我常对学生说,数学模型就像某种武功套路,平日里常练貌似没多大用处,但是没准到紧要关头条件反射式地用上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总结一些数学模型并引导学生也这样做,如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斜边上的高时用等积法,平行加角平分线可推等腰,等等。
4.记错误。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订正作业时只是把正确的答案写上,但对自己的做法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没有深究。这样下次仍然按错误的思路走,反而巩固了错误。其实正确的改错应该是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深挖致错的根源,从而加深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改错须认真及时,既可改自己之错,又可改他人之错,做到“错一遍,精一遍”。
5.记格式。中考时解答题是按步给分的,因此一些特定的格式就必须要求学生记忆,有些学生虽然能得到正确结果,但是因为格式问题被扣分是很遗憾的。格式如在运用勾股定理或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时的格式:“在RtXXX中,∠X=90°”,应用题格式:“解:设,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答”,分式方程有无解的检验格式等都需要学生记忆。
二、记忆方法探讨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数学中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少,那么怎样又快又好地记住它们呢?有效记忆的方法有哪些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供大家参考。
1.归类记忆法。是把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归为一类进行记忆,它是利用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记忆的。比如在中考前的复习中,我们常常采用模块化复习,专题型复习,如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归为函数这一类;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归为一类;应用题分为路程类、利率类、工程类、方案类,等等。把相似的内容归类复习,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总是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小结,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有些学生甚至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系统复习。
2.比较记忆法。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记忆。如中线,中位线,中垂线的概念;内心、外心、重心概念;对顶角、对应角、对角概念。这些数学名词在学生看来十分相似,容易混淆,通过比较法能加深印象。
3.列表记忆法。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判定历来是学生最易混淆的内容,在教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列表方式对比相同与不同,记忆起来更方便。
4.口诀记忆法。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如在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时,“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是无解”,学生边念口诀边解题,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