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环境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环境设计范文1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所处的背景的描述,它与自然环境描写一样,都属于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既可大至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也可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主要指社会时代背景,即特定条件下的社会氛围和风尚等,还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状况等。社会环境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社会环境描写有两种方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人在社会中生活与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阶层,而作为具体的人,其举手投足无不带有其所属阶层的特征。社会群体的活动,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民俗的、地域的、流行的等都会对人的性格和心理产生影响。比如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就是要将人物置于真实的、形成其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中。
对社会环境进行描写,既有助于把事件交代得更清楚,也有助于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生动更形象。
【技法指导】
一、通过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段社会环境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二、通过社会环境描写,暗示文章的情节发展。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开篇通过交代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身份、地位和境况来写当时的社会环境:“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结了婚。”这里,社会等级分明,上等社会贵族阶层地位高贵,养尊处优,安逸享乐;许多女性贪图富贵,爱慕虚荣,附庸风雅。所以小说接着便指出:“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这样的社会环境,既是产生玛蒂尔德虚荣心和享乐思想的根本原因,同时也预示了文章最后悲剧的必然性。
三、社会环境描写可直接描写也可间接描写。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间接写出了老百姓的财产得不到保证,描绘了军警宪兵横行霸道的社会现实。后面的社会环境描写则直接写出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市场不景气、经济一派萧条的荒凉景象。
【典例分析】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都德《最后一课》)
分析: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写出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简练地点出了社会环境。开篇含蓄地表现了国土沦丧的残酷现实,以“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的优美反衬成为亡国奴的悲切,交代了时代背景。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分析:人民安居乐业,各司其职,老人小孩其乐融融,优美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这段文字描绘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环境的安宁。
3.黄黑斑驳的神龛面前,烧着一堆煮饭的野火,跳起熊熊的红光,就把伸手取暖的阴影鲜明地绘在火堆的周遭。上面金衣剥落的江神,虽也在暗淡的红色光影中,显出一足踏着龙头的悲壮样子,但人一看见那只扬起的握剑的手,是那么地残破,危危欲坠了,谁也要怜借他这位末路英雄的。锅盖的四围,呼呼地冒出白色的蒸气,咸肉的香味和着松柴的芬芳,一时到处弥漫起来。这是宜于哼小曲、吹口哨的悠闲时候,但大家都是静默地坐着,只在暖暖手。
(艾芜《山峡中》)
分析:这段社会环境描写,真实地向我们展现了特定境遇下一群为社会所迫铤而走险的山贼生存的社会环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当时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性和民间文化特征及习俗。
4.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分析:这段文字是鲁迅先生对儿时求学的私塾的环境描写。笔法非常简洁,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描写,鲜明地展现了旧时私塾的特点,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私塾先生的影子。
【实战演练】
1.赵亮是一名邋遢、懒散的同学。为了表现他的特点,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一写他早晨匆忙起床后的卧室;李雷是一名酷爱足球的小球迷,也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他的卧室。请你来写一写吧!
思维拓展:通过环境写人物,要求能抓住环境特点。一个人的喜好、个性特点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起居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邋遢、懒散的同学赵亮卧室里的摆放会是什么样的?卫生情况会是什么样的?衣物是怎样的?通过居室环境的描写可体现人物的特点。同样的道理,酷爱足球的李雷的卧室会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物品?墙上会有什么张贴?生活用品上会不会有足球的因素?细致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就会找到答案。
2.班会时间到了,班主任李老师要求大家以“卫生大家谈”为题开一次主题班会。请结合班会情况,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环境描写。
思维拓展:既然要开班会了,而且主题是“卫生大家谈”,那么,现在班级的卫生状况应该是怎样的?大家在班会中又是怎样来谈卫生的?有哪些有特色的发言?要突出班会的整体氛围,在反映班会全貌的基础上,抓住细节,进行细致描写。
机械环境设计范文2
关键词:桥梁景观;环境协调保护;认识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桥梁建设的美是环境美的一部分,良好的桥梁景观设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的布线、桥型、桥塔、桥亭、桥栏、桥灯、桥梁色彩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量与组织,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学、人文、环保、功能、技术、经济的统一。桥梁土木建筑是人类改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立交桥、高架桥,还是跨河桥,已不单纯作为服务交通运输经济的功能性构造物,也作为一种艺术结构物融入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及自然环境之中。
1 桥梁景观的基本要素
1.1 多样与统一
景观解释中有“景”与“观”是两个独立统一的部分的论述,桥梁周围的自然环境与桥梁建设的人文造景形成了“景”;“观”则指“看和认识”,“既从不同的视点评析桥梁建筑的本身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所带给人们的形态感情”。“景观不仅是景色的概念,而且包含了由景而产生的观感问题”,是一种视觉印象及心理活动的综合工程。实质上讲,“景观”一词是不能分割的,而且是两个独立与统一的部分。景观上还要求统一中求多样,使“同中有异”。桥梁中的系杆、墩台、护栏、桥梁灯饰以及隔音墙是最要求统一协调的部分,但如果在合适的部位予以变化则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景观创造效果。
1.2 形态美
桥梁在满足工程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同时,根据具体需要,应设计成各种形式,如拱桥、梁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等,首先是要体现桥梁自身的形态美。其各组成结构间的协调和谐,并成为外形平衡的整体具有空间形态而组成的美。其具体内容包括比例、对称、颜色、韵律、协调、呼应等。
2 桥梁艺术设计时对桥梁景观与环境协调的考虑
2.1 桥梁形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在“功能上的适合”这一前提下,当处于自然的人类环境中,在最初为了通行的功能而建造桥梁的地方,我们便能充分地对桥梁建筑以及景观部分进行审美欣赏。如果将桥梁建筑从最初得以存在并履行功能的环境剥离出来,它们看上去就不是其所应该呈现的样子。桥位周边景观与结构主题景观尽管有主次之分,但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相互协调,共同构成整个桥梁景观。环境协调是指桥梁与建桥地点的自然环境、城镇环境、邻近建筑物及附近其他协调关系。
桥梁设计师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桥梁使用功能(包括通车行人、通航行洪、受力合理、安全可靠和路线顺畅等),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和使用年限(即坚固耐用),结构合理、经济,施工便利、可行,适当兼顾美观等。而桥梁景观设计则主要是景观设计者从事的艺术创造活动,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发挥桥梁及周边环境的美学效应、资源功能及自然环境协调。
(1)特大桥梁由于其本身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自然而然就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致,从而成为环境的主要景观。这时桥梁景观设计就应对桥梁本身美进行处理,使桥梁成为环境美学的主题。从色彩、灯饰、型式上强调桥梁本身的景观效果,使其能够支配环境并成为景观主题。使人们产生象征性的效果和作用,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在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加以保护改造后点缀,大力发展科普教育及旅游观光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2)桥梁规模不大,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又已经形成,应不在突出桥梁工程,应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利用天然资源,以免影响环境协调,使桥从属于已有自然环境景观,并相互呼应。为保持原有自然和社会环境景观,使桥梁建筑对原自然景观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尽可能做到藏桥于景中,风景秀丽、名山胜水的桥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尤其要体现这种思想。
(3)较为普通的情况是需要做到桥梁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比如区与区之间和风景秀丽的公园相连,与周围的自然美景相辉映,与自然美景相协调。有效地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使桥梁成为构成新环境的一个要素,组合于周围总体景观和环境画面中,在突出桥梁工程自身功能的同时,还要以其特有的艺术美,融入桥位处的环境与景观中,相互依从,彼此协调。
2.2 桥梁之间的协调关系
(1)若其间隔较远,则可采用多样而统一协调的方法。起到形态各异、结构新颖、造型生动,让人耳木一新;再者可根据交界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跨径、不同位置、不同型式组合的公路大桥,各有特点,成为一个个立体景观,每到一桥,司乘人员的心情舒畅放松。
(2)对于相距较近的桥,譬如高速公路上的桥梁、现代城市立交桥,如果用不同的型式,必然会引起视觉混乱,而采用相似的结构类型,则能以复调的韵律引起人们的注意。既便于施工,又满足了使用功能的要求。
2.3 桥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
(1)桥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不能给人以破坏良好的大自然环境的感觉。例如,台湾关渡桥采用中承式拱桥及橘红色桥体,与周围青山碧水极不协调。
(2)桥梁要体现当地的人文环境 ,尊重民风、民俗原则。地区人文因素的景观设计应具有鲜明的特色,会对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产生强烈的导向性、整体性,从而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3)桥梁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及环境资源。大自然赐给人类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自然景观及环境资源,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应维护环境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特有的地质风貌,杜绝声、光、电等对环境的“污染”。
桥梁形态与环境在整体景观上的协调
(1)在港湾地区,由于水域开阔,背景轮廓线较低,如采用吊桥、斜拉桥等,不仅能充分展现桥梁的形态美、环境景观的协调美,也能成为该地区的景观主体。
(2)在平原地区,为了增加平稳、安静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感觉,宜采用桁架桥、连续梁桥等整体景观连续感强的桥型。
(3)在连续不断的山脉地区及名山胜景区,由于桥梁景观与背景环境间无论是尺度还是规模上都相差较大,所以应采取曲线桥、上承式拱桥或梁高较低跨径较大的梁桥,从而达到与环境的自然相和谐。
3 结 语
桥梁景观与环境协调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问题,桥梁工程师因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自身美学素质、思维方法、建设环境、投资限制,使之设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设单位或主管领导在决策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把全面满足桥梁结构的使用功能及区域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放在首位,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体现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功能美、技术美和艺术美,同时必须与区域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空间。
参 考 文 献:
机械环境设计范文3
一、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这在理论上已达到共识。许多地区、各级政府为此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很大。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水平还比较低,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几年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但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仍认识不足,在实践中较多采取传统“大量消费、大量生产”的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增长,而忽视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措施,治理也较多采用末端治理,使真正符合节约使用能源标准的企业数量还非常少。
(二)我国缺乏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我国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至今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其中关键技术设备只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15%,科技整体水平要落后于发达国家15―20年。从而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导致处理成本高,循环经济开展的范围极小。
(三)缺乏制度创新
目前发达国家都实施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而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财政金融体系等基本经济制度和产业政策仍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谁污染谁治理”政策,在实践操作中治污费最终全转移到最终使用者身上,整个模式缺乏从源头治理,至今仍局限于一种理念,严重挫伤了一些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
(四)在法律与政策方面,相关法律和政策严重缺位,管理体制尚未明确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没有普遍形成,至今尚缺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激励手段和惩罚手段
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层面着手来加快和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政府层面
政府作为一国制度创新和政策制定的主体,理应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明确把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使用经济激励和惩罚手段来促进和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1.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树立全民循环经济意识,这是最根本的。目前世界上在循环经济这方面比较先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全民的主动参与。在这些国家之所以出现全民热情参与的现象跟长期以来宣传教育有关。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宣传教育。首先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向全民灌输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让每一个人都清醒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地大物不博的发展中国家,从小树立一种忧患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循环经济理念。其次逐步制定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倡导绿色消费。特别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必须做好表率作用,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从而影响其他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政府在采购中要优先采购节能型或有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使用办公设施和用品,如冬季少用或不用暖气,夏季空调温度开得高些等等。第三要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使公民及时了解信息。
2.立足国情,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相关的立法和执法,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规范循环经济,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改革开放后,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制定了一些以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为核心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取得了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较大的差距,至今我国法律法规的立法仍停留在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的层面,尚未有一部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因此可以借鉴德国、日本有关发达国家经验,加快制定和促进我国有特色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如《固定废物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政府应做到监督严格、执行有力、奖惩分明。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为指导,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再生产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没收处理条例》和《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从根本上杜绝污染问题,把“谁污染谁付费”理念通过法律贯穿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而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3.大力倡导绿色产业,积极探索新兴产业模式。在工业上大力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一些发达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建立绿色工业园是一种好方式。这也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第三代产业园区。强调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使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系统,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从工业生产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至最低,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实现区域的清洁生产。在农业上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各种可持续形式,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量减少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投入。
4.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政府业绩考核体系。现行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注重使用GDP指标来衡量,这种考核体系过分强调了产出,而忽视了形成产业所需的社会资源投入量、消耗量以及环境指标,使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无法反映。因此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制定一套绿色经济考核体系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将环境资源和外部性影响整合到国民帐户信息体系中,强调经济增长中单位GDP能耗或物耗、环境质量、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等指标,把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总量中,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从而全面和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和政府业绩,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近十年来我国在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利用上虽然取得突破,但总体上看工艺装备水平仍然比较落后,缺乏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组织有关科研机构组成强有力的研究队伍,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并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6.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体系。首先政府应将循环经济提到基本国策高度,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把相关的理念贯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去。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别要把可再生资源产业和低污染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纳入国家产业统筹规划。其次政府运用价格、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经济政策的重点是运用价格机制反映资源的成本。通过建立和完善价格机制,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财政资金方面,政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无害化技术和再利用技术等,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目前重点在环保方面,特别在垃圾处理和再利用过程中。对一些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应由政府负责,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对一些工业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政府可通过提供补偿、低息贷款、免税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生产系统。在税收方面,政府可对废物回收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同时对易产生重度污染的原料和产品征收法定附加税,限制其生产。在金融方面,针对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应以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给予企业资金支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环境保护资金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
(一)企业层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技术的竞争,是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的竞争。而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通过采用高新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企业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主体。
首先,企业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利润道德观,深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自觉地把生产外部成本最小化或者外部成本内部化,努力实现环境质量达标和生态环境改善两个总体目标。
其次,产品必须实行绿色设计,这是实行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能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后,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第三,通过技术创新,探索集约型增长模式,这是循环经济实行的关键。目前特别是要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努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要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控制废物产生的“管端预防”为主,从而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工业化发展。
第四企业应加强管理,强调把环境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使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零排放。同时积极进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产品在环保、资源等方面符合国际标准,增强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五制定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各种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原则,充分调动职工节约、实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二)消费者层面
机械环境设计范文4
关键词:公路路线设计,环境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U412.36
在公路的路线选择过程中,首先应考虑路线的基本走向,结合当地建筑物,城市布局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选择路线的基本走向。在所有的路线方案中经过对比,优化,比较选择最为合理的公路路线方案。在公路路线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公路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公路路线设计中应该注意的环境问题,如下所示。
一、公路路线设计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公路的规划和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就应该对公路沿线的土地资源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运用合理的开局思路并结合当地的发展规划想法,选择最适宜的公路路线位置。比如,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平原地区,就应该去选择荒地、滩涂等荒芜区布线,尽量不去占用农田、果树、森林区域;在山地地区,可以在荒岭、干沟等贫瘠地区布线,尽力不去破坏植被覆盖的林地。
2、保护水资源
在进行公路路线规划时,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首先不能占用居民的饮用水源;灌溉、水库、鱼塘等水源尽量不要占用,万不得已必须经过,可以采用绿化等方式减少对水质的污染;对温泉、瀑布、矿泉等有保健、经济、旅游价值的水源布线时必须避让;对自然水系,在不改变水流方向、水面大小的情况下进行公路桥梁的设计,对公路排水设计也要注意不要让废水对自然水系产生污染。
3、路线设计标高的合理布局
路基的高度一定要高于公路周边的各种交叉道路的高度,尤其是在农业灌溉区域和天然水系区域,为了防止今后出现道路积水或者水对路基的冲刷,路基高度必须高于原地面标高,在防排水的设计上也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布局,在做到水的合理排放同时还不影响当地的生产生活。
4、路线设计走向的优化
在公路路线设计时,尽可能的避免公路穿越城镇,要避开教育区域、医疗区域、旅游区域、文化古迹区域以及存在军事设施的区域,还要避开地质不良区域,在路线选择上尽可能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
5、公路绿化的设计
公路绿化的防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加固路基稳定、保护边坡稳定、保持水土不流失;绿化还有很重要的环保作用,它可以吸附道路上的尘埃净化空气、减弱噪声对周围的影响、涵养地下水源;它还可以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美化公路的环境等。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利用绿化可以使建设时的废土在边坡防护上得到有效利用。
6、公路的防护工程设计
公路的防护工程主要是为了防止或降低路基、路面的病害,增加行车安全系数,也是为了能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去保护环境。比如,做好路基的防固和挡墙建设,那么公路在山区的路段就是一个保障水土保持的利民工程,可以阻挡山体滑坡造成大的危害,可以对洪水进行因势利导,可有效抑制洪水泛滥。
二、公路路线的选择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占用耕地及居民建筑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的路段不可能都是荒芜区,这就会对一些耕地、农田、果园等造成破坏,有的地区由于公路路线的需要,还要拆迁一些生产、生活设施。这就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拆除的民用建筑,还要对这些失去住所的居民想办法进行安置、补偿。在建设中,必然会因施工等原因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
2、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平衡
公路的建设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物种群的活动空间,会使他们因为环境的影响而迁徙,破坏当地原有的生物链条;公路的通行也会因为各种环境的变化而造成原有生物种群的变化,破坏当地的自然平衡,比如车灯的影响就会使喜光性的昆虫类增多,噪音的影响就会使喜静的动物远离等。
3、对城镇布局的影响
由于公路在施工时会不可避免的经过很多一些城镇、村庄等,这有可能会将原有城镇居民分布格局打乱,影响到居民今后在信息传递、物品交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生产生活。
4、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修建公路、累积土方、铺设路基必然需要大量的土石方,修建公路都是就近原则采取原料,那么必然会在挖掘土石方时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之后短期内不能恢复,尤其是山区,遇到暴雨天必然会造成水土流失。
5、对环境造成污染
公路建设中产生的噪音、废水、固废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公路通车后,大量的车辆行驶也会产生废气、噪音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公路路线设计中对环境保护的设计方法
1、设计前认真收集有关设计的资料
在公路路线设计中,涉及到的环境方面设计很多,在设计前要详细收集公路沿线的各方面资料,在设计时既考虑公路周边的经济情况也要将环境保护设计到公路建设的方案中,之后,找相关专家进行项目的论证,尤其是环境保护部分一定要认真对待,正确决策。
2、线形设计要做到路与自然的融合
线形设计是公路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线形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修改,这就要求在线形设计时,既要满足公路运输功能的要求,也要注意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在进行公路路线线形设计时,要依据当地的自然地形和地理特征,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减少工程施工时的破坏,将整个公路的线形与公路周围环境风格相一致,是公路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3、对道路进行绿化设计
为了避免司机长时间驾驶的旅途疲劳,减少道路事故的发生,在公路线路设计时尽量不要一直是过长的直线线形,这可以采用绿化的效果来进行视觉上的“截断” ,利用树的种类、树的不同造型调整司机的视觉,采用波浪、曲线等树型减轻司机的疲劳等。
4、设计时要进行综合合理布局
在设计时利用原有地质地貌的古树、风景等增加公路的观赏性,对建设后的桥梁、隧道等进行美化增加公路的艺术性,在公路两侧新建一些自然景观建筑,减弱因修建公路造成的自然景观破坏。
四、结语
总之,公路建设对经济发展有利,环境保护对居民生活有好处,尤其是现在人们给予了公路建设更多的关注,对公路设计中环境的问题要求也很高。所以在进行公路路线设计时,必须解决好公路路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在设计、建设好公路的同时也要创造和谐的公路运行自然环境,做到对自然环境的少破坏、多维护。
参考文献:
[1]田禹.公路路线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2]王丽娟.浅谈公路路线设计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3]章羿.小议公路路线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
[4]邓松.论述公路路线设计及应注意的环境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02)
机械环境设计范文5
【关键词】桥梁设计;环境;审美
1、桥梁环境美学概述
近年来,桥梁环境美学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除安全性、功能性、舒适度等因素以外,在与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体现桥梁的美感,也已经成为评价桥梁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桥梁美学设计的传统,但作为一门系统科学,桥梁环境美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桥梁的规划布置和结构形式的设计,强调桥梁本体在内的整体环境的美学设计与评价,要求在与环境融合统一的基础上,呈现出桥梁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桥梁环境美学涉及桥梁工程技术、环境规划、以及美学理论等学科,与传统美学研究相比,更注重知识与科技、工艺及现代生活服务的结合。实践证明,桥梁环境美学对美化交通环境、提高居住品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设计手法在桥梁环境美学中的应用
2.1 桥梁美学中的基本要素分析
2.1.1 同异性
美学设计要求桥梁与环境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即在协调统一的整体布局中,体现桥梁审美的多样性。桥体与环境应处于相互呼应的状态,桥中各部分,也不应出现无序、离散、混乱的状态。在统一的前提下,还应强调桥墩、灯柱、栏杆等部分的适当变化,凸显桥梁或粗犷、或秀丽、或灵动的独特风格。
2.1.2 形态美
桥梁形态上的美,主要是由其外形平衡的整体所具有的空间形态组成的,主要包括对称、比例、韵律、协调等几个因素。(1)对称:包括平移对称、镜面对称、体量对称和旋转对称等类型,对称的完整性和不完整性可使桥梁呈现出秩序与变化的视觉感受。(2)比例:包括桥梁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间的三维关系,以及桥梁本体与周边空间的关系等,要追求桥体形态的美感,三维空间中各部分比例关系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3)韵律:作为美的最高标准,韵律产生于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之中。和谐的韵律给人丰富、有序、动人的审美感受,也是桥梁设计美学的精髓。(4)协调:通过对称、比例、韵律等因素的合理利用,桥梁环境美学的目标是最终实现桥体本身的“个体协调”及桥体与环境的“公共协调”。
2.2 使桥梁与环境相协调的具体设计方法
2.2.1 融合设计
可通过桥梁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呼应,将桥梁融入所处的景观之中,成为新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设计中,首先要选择符合原有环境的桥型,并使桥高、桥跨及各部分比例和谐,桥梁上部结构应有强烈的韵律感,再衬以山、水背景,使桥梁成为整个画面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山区桥梁工程中,对于跨越河川山谷的大型桥梁,就可以采用将其与自然景色相融合的方法进行设计,使之与高山流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和谐、俊秀、壮丽的风景。
2.2.2 隐蔽设计
对于山区或风景区中跨径较小的桥梁,将桥藏于景中也是较常用的设计手法。该方法尽可能多的使原有环境背景或自然景观保留下来,减小了桥梁对整体环境的影响。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隐蔽设计应用较多,如与亭、楼等建筑结合在一起的桥亭、桥楼,隐匿于风景名胜中的石拱小桥等,既能够发挥桥梁本身的实际功能,又确保了环境的整体特色不被破坏。
2.2.3 强调设计
强调法是一种突出桥梁建筑,使其成为景观主体的手法。该方法目前多应用于城市大型立交桥或以下跨河、跨江、甚至跨海的特大桥的设计中,所选取的桥型多为斜拉桥或悬索桥。强调手法打破了桥梁规模与景观背景的平衡,使桥梁成为画面的重点。面向浩瀚广阔的环境背景,形成了雄踞屹立、傲视一切的气势。此外,一些平原地区视野开阔、环境呆板,因此在修建桥梁时,可以考虑采用强调法,通过桥梁的建设对环境资源进行重组,从而提高环境整体的审美品质。
3、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
3.1 色彩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除桥体的结构造型外,桥梁色彩及材料的选择也对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具有很大的影响。各种材料有着自己的固有颜色,如混凝土桥呈现其材料特征的是白色或灰色,而钢筋混凝土桥或钢桥从防锈观点出发,所涂防锈漆是桔红色,这种“外观质地”的印象常反映在人们的视觉感观上,因此可根据需要,通过改变桥体颜色,制造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视觉印象。如台北市淡水河口的关渡河桥,桥体使用暖色,与衬景色彩相配强烈,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印象;上海武宁路立交桥则以淡雅的白黄色为主色调,使其显得清秀而整洁。桥面的彩色铺装也是色彩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消除单调平淡的心理影响,减少人行步道空间的乏味感,丰富视觉传达的景观效果,使人产生一种舒适、愉悦、安全的感受。
3.2 装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桥梁装饰是通过人为的装璜修饰,改善单纯桥梁结构的艺术形象表现。设计中应确保装饰适度,使桥梁不欠缺美感,也不要因过分的装饰而降低设计水准。其艺术造型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人们的审美需求等因素灵活处理。在外表装饰方面,可采用在混凝土拱桥以楼房建筑式的外墙作为装饰面等方法,改变桥梁原形本色的单调观感。
3.3 附属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桥梁附属结构与环境协调的美学设计可以从桥头艺术处理、桥梁结构细部美学处理和栏杆等的装饰入手。桥头艺术处理主要运用一些造型雕塑装饰,如我国古石桥的桥头常用雕刻加以装饰,处理手法独特细腻,极具艺术水平与民族特色。在桥梁结构细部美学处理上,应通过配置适当的装饰构件,来丰富桥梁表面的艺术表现力。对于栏杆,除了要安全、稳定外,其造型美也是桥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世界著名的卢沟桥石狮栏杆,全桥共有485只小石狮雕在栏杆柱上,形态活泼,妙趣横生。此外,当桥面较窄时,也可采用曲面栏杆的设计使桥面空间显得更加开阔、舒适。
4、结语
作为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桥梁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桥梁与环境的协调性及其审美效果开始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鉴于桥梁环境美学是关于多角度、多层次复杂问题的研究,设计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桥梁所处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设计手法,在实现桥梁功能性的同时,注重其造型艺术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以和谐的景观环境,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孟庆玉. 谈桥梁建筑美学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J]. 交通科技, 2005, (04).
[2]吴巍, 王红英. 试论如何将景观理念导入桥梁工程建设[J]. 山西建筑, 2010, (03).
[3]周海龙, 周水兴, 杨佳洁. 谈桥梁的技术美[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1).
机械环境设计范文6
一、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界定
目前,关于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可采用“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逻辑分析思路。
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促进学习者发展规定了学习环境存在/创设的指向或意义;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师生关系等要件;统合说明了围绕学习者发展,将各种支持性条件实现统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2]
由此,协作学习环境是指能够促进学习者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
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也就是指在网络课程中能够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在本研究中,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分为物质环境、活动环境、心理环境和策略环境。四种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化的协作学习环境。
二、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框架的构建
从学习环境的设计出发,通过研究比较权威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结合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构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
(一)学习环境设计解读
学习环境设计,是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重心,是一种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教学隐喻,是教学设计范例正在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1]
教学设计理论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内容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以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设计,把它归为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者分析,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模式,把它归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因此,笔者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念的落脚点,很可能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发展取向。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由此可见协作的重要性。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目的是,方便学习者通过协作学习的形式促进知识建构。
(二)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过学习环境的研究,并提出了影响范围很广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可以借鉴这些模型的设计方法,提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
(1)乔纳森学习环境设计模型。该模型由六部分组成——问题/案例/项目、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3]
(2)武法提学习环境设计模型——WELED模型。[4]他认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从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该模型的内容是首先定义学习领域,然后定义学习者特征,随后对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教学策略进行循环设计。而后是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最后进行评价和修改及系统开发。
(3)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柳素霞、武法提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及实验研究》(2006)一文中,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过程,认为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包括资源环境设计、组织环境设计和策略环境设计。[5]该论文通过分析学习活动支持要素在学习环境中的作用,找出各要素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支持模型:组织环境、资源环境、策略环境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和相互关系。利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一个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创建协作任务情境、资源环境设计、组织环境设计、策略环境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实施、反思和修正。该学习环境模型设计的思路,对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三)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审度视角的多元化。其中,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文化的视角是最重要的。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综合考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提供心理学基础,情景认知理论对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有很大启发。文化基础则反映了学习共同体的主导性价值观。协作学习环境强调学习者的协作、交互、建构,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正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协作学习也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作为元理论的活动理论,应是协作学习研究的根本理论。同时,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其本质是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因此,群体动力学理论必然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