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文化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文化工程范文1
讲话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通常指重要会议上领导的发言稿件。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同志们:
今日,我们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在大家工作非常忙碌的时分,召开全市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综合整治活动发动大会,可见这项工作的主要性和紧迫性。大会的首要内容是分析全市建立工程施工安全面对的严肃情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安排和部署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期间的整治活动,进一步提高建立工程质量安全程度,为“打造宜居品牌,建立幸福城市”发明调和、不变的社会情况,保证全市人民过上一个安泰、祥和的春节。刚才,市城乡规划建立局黄建民局长宣读了《宜春市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综合整治活动施行方案》,对有关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还,会上下发了宜春市人民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增强全市建立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治理意见的通知》(宜府发〔2012〕1号),这足以阐明市县政府对建筑安全工作的注重。应邀参与大会的省建立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治理局黄喜欢平手长做了主要发言,对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的实践和操作层面都进行了精辟论述。请大家认真学习,抓好贯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工作情势,加强抓好建立工程安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立幸福宜春的雄伟目的,尤其是书记和市长在市城建口工作专题汇报会上提出“打造宜居品牌,建立幸福城市”的行动纲要,为全市城建系统干部职工赋予了新的责任和工作。当前,随着城市化历程的不断加速,建立工程领域已成为安全变乱的高发区域,特殊是一些当地正处在大拆迁、大建立的发展阶段,拆迁工地多、建筑工地多、施工人员多、施工设备多,抓好建立工程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已成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据计算,2011年1至11月,全国房子市政工程生产安全变乱503起,灭亡644人,均匀天天发生1.52起、灭亡2人。特殊需求指出的是,我市情临的情势也相当严肃,上一年我市建立工程接连发生了温汤国际大酒店、宜丰大酒店、高安八景广场等3起群死群伤建筑安全生产变乱,招致8人灭亡,在全省甚至全都城形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这些血淋淋的经验,一次又一次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惨痛的安全变乱,表露出当前建立工程安全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安全认识淡漠。一些企业指导和监管人员对安全生产的主要性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办法不得力,存在幸运心思,对安全仍然奉行“讲起来主要、干起来非必须、忙起来不要”的准则,安全生产基本单薄,安全生产投入严厉不足,安全培训教育流于方式,施工现场治理紊乱,安全防护不符合规范要求,未能坚持起真正有用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系统。二是安全责任不到位。一些企业安全生产防备系统不健全,防备工作不到位,基本治理不扎实,日常治理不严厉;局部企业不克不及实时发现变乱隐患,对已发现的问题采取办法不果断,处置不认真;单个企业不克不及严厉执行安全生产准则和强迫性规范,违章批示、违章功课、违背劳动安全规律的景象时有发生。三是日常监管不力。对应依法归入监管的项目未施行有用监管,法律认识不强,实行职责不力,对安全生产违规违法行为和严重变乱法律不严,处分不力,在责任追查上掉之于宽、掉之于软、掉之于松、掉之于偏。四是建筑市场紊乱。一些勘探、设计、施工单位违法分包和转包或是无证、越级承接工程营业,在工程建立中不执行工程建立强迫性规范,还有一些建立单位不实行法定建立顺序,凭仗其发包工程的有利位置,随意压价、拖欠工程款,不报建、不依法处理施工图设计文件搜检,不依法处理施工答应和安全监督,不依法处理质量监督手续。
关于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决不克不及漫不经心、麻木粗心,必需采取有用办法,认真加以处理。要结实坚持“安全首屈一指、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理念,把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对监管部分来说,保一方的安全是我们的本分,对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本,我们必然要坚持“安全永远比速度、比效益更主要”的理念,在推进工作、加速发展的还,不断关注安全,事事关喜欢生命,做安全生产的践行者,做生命之帆的守护者。
二、突出工作重点,强力推进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综合整治活动
依据全市开展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综合整治活动的统一部署,时间从目前起到岁尾完毕。各地应依照“上下齐心、目的同向、行动同步”的要求,认真研讨,制订方案,细化办法,高位推进,努力在增强主体责任、改变监管方法和提高营业本质上下功夫。
1.要在增强各方主体责任上下功夫。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每一同变乱的背面,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缘由,但我以为归根究竟照样责任没有落实。汶川地动后,美国地质勘察局地动专家以为:“致人灭亡的不是地动,而是建筑;问题不是出在地下,而是出在地上。”这也充分阐明了责任在预防安全变乱上的突出效果。在安全生产上,防火胜于灭火,必需开发隔离带,筑好防火墙。要把抓安全生产同抓廉政建立一样注重,时辰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时辰处在自危形态,铭刻“不自危就会高危”。在安全生产的规矩面前,宁可“犯傻”、不克不及犯规;在据守各项准则面前,准则第一、灵敏第二。触及的各方主体,责任必需明确,建立单位把好步队选择关、勘探单位把好地基确认关、设计单位把好强迫性规范执行关、施工单位把好项目自查关、监理单位把好顺序监督关、监管机构把好行为落实关。只要当各方责任主体的责任真正获得有用落实,才干彻底改动“部分频出招、安全不退烧”的安全生产近况。
2.要在增强监管方法改变上下功夫。面临建筑技能的快速发展、建筑工艺的更新晋级、新型资料的不断涌现,建立工程安全生产监督工作沿袭保守、故步自封一定不可,必需既要有点子,更要有胆量,没有点子办欠好事,没有胆量办不成事。一是要采取自查与抽查、放哨与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法,增强施工安全监管。各项目部要坚持项目负责人带班的自查准则,筑牢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地;监管机构既要有按期检查,又要有随机抽查和普遍放哨,还要有不打招待、不准时间的暗访,更要注重“两会”、严重节假期等主要时段的监管,具体避免企业作外表文章、虚伪迎检。二是要增强各方责任主体,从要我管向我要管改变。施工安全的治理,各方责任主体是第一道樊篱。而当前这一道樊篱基本就没有发扬它应有的效果,这种景象必需经过此次整治活动来予以处理。今后但凡内部治理机构不健全、关键岗位人员不到位、项目部不自查或虚伪检查、行为不规范的企业,将在诚信平台上予以曝光,甚至进行问责。这样做的目标就是要求各方责任主体改变观念、积极作为,自觉增强施工现场的治理,切实处理好本身存在的问题。三是要延长监管收集。随着城镇化历程的快速推进,我市工程建立出现建立项目多、投资主体多、参战部分(人员)多的特点,不只在城市(县城),就是在乡(镇、街道),也有多量项目开工建立。城市(县城)的项目还好一点,基本归入了监管范围,而乡(镇、街道)的很多工程尤其是农民自建房等处于无人监管的形态,一定会存在良多安全隐患。必需把监管收集纵向延长,充分发扬乡(镇、街道)的主体效果,发起社会各界积极参加,使安全生产的监管面掩盖全社会。
3.要在增强从业人员本质提高上下功夫。从当前我市建立工程从业人员的总体状况来看,绝大多数为农民工和从其他行业转移过来的群体,大多文明程度不高,技艺程度偏低,没有专业培训,不懂基本操作,不足安全常识和自我防备才能。不提高他们的本质,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催促企业坚持农民工夜校,增强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要加大培训力度,保证特种功课人员依照规则操作;要增强对项目治理人员的监督,保证安全行为规范,真正使施工安全生产的有关律例、规范与技能办法落真实一线,从本源上预防或防止安全变乱的发生。还,要增强对监管人员的营业审核和专业常识培训,让他们“打铁先得本身硬”,真正成为实践上的威望、实践中的专家、处理问题的妙手,为建立工程的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三、增强组织指导,保证建立工程安全生产综合整治活动获得实效
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综合整治活动任务重、要求高。为使活动获得实效,各地各部分务必高度注重,依照市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强力推进,保证获得实效,详细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指导到位。为切实增强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综合整治活动的指导,市里成立了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综合整治活动指导小组。各县市区要尽快成立响应机构,明确指导责任,抽调专门人员构成办公室,负责活动开展的组织、协谐和监督指导工作,切实增强此项工作的组织指导。各级建立行政主管部分要紧紧围绕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综合整治活动的工作重点,依照“县政府主导、部分各负其责”的要求,坚持责任追查机制,各负其职,各尽其责。相关部分的首要指导要亲身抓,分担指导详细抓,执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并将责任层层分化,落实到人。
二是宣传到位。要充分应用报刊、电视、收集等媒体进行普遍宣传,抓好言论指导,多方式、多条理、多渠道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综合整治活动的目标、意义和首要内容,还,对毁坏整治效果和治理不到位的行为果断予以曝光,并积极承受广大市民的监督。要把宣传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努力构成县政府主导、部分组织、大众参加的优越气氛,为建立工程施工安全综合整治活动营建好的言论情况。
三是问责到位。依照“谁监管、谁负责”的准则,对发生安全变乱的企业,严厉执行“一票否决”;对负有监管责任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从严、从重进行责任追查,决不姑息将就、决不庇护包庇。还要充分发扬社会和市场对企业的约束效果,将严厉违规和屡教不改招致安全变乱的企业在建筑诚信平台和有关媒体长进行曝光,并将其清出宜春建筑市场,以铁的手段来整治和规范好建筑市场次序,保证广大群众的生命财富安全。
智慧文化工程范文2
关键字:儒家文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积极影响
一、儒家文化主要观点
(一)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具有多重含义,从价值观上看,其基本的规定是“爱人”(《论语・颜渊》),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泛爱众而亲仁”,这是早期的博爱思想。“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第三、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
(二)和谐
和谐思想和中庸之道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庸》说:中也者,天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世界的根本;“和”是世界的光明大道。达到了“中和”,世界万物便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了。
(三)重家庭,讲孝道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思想,增强了家庭的亲和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形成了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朋友相助的良好风尚。在家庭伦理中“孝道”居核心地位。“血亲”和“孝亲”密切相联,不仅表现为对死去的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的绝对孝顺,遵从的是“百善孝为先”。(《孝经・开宗明义》)。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的基础在于新教伦理、人道主义与福利观念,形成了社会工作实务操作定义所代表的价值范畴体系、比斯台克所发展的价值范畴体系、泰彻发展的价值范畴体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即通过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使其在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增强面对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是依据我国的传统观念与本国的具体国情,并在吸收国际社会工作价值观基础上,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及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所形成。为此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更注重强调社会和谐,保持家庭稳定,重视道德建设等方面。
三、儒家文化对社工价值观本土化的积极影响
第一,儒家文化观念所强调的社会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宏观层次力求促进社会整合与人的发展不谋而合。我国的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社会问题在不断凸显与激增,社会工作的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个人的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而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或者核心思想就是“仁”。仁者爱人,作为社会工作者要以此作为服务的信条。多数情况下,由于大众对我们社会工作者的不认同,不了解我们的服务方式与理念,经常遭到大家的冷漠以对拒绝。尽管如此,社工还是要平等的对待服务对象,用包容、爱心、耐心不断感化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能够接受我们,收集到服务对象的综合信息才能为此提供服务。
第三,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根据笔者多次的社会工作服务经历发现,很多服务对象的诸多问题之所以产生,与其家庭环境与氛围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我们经常采取个案的工作方法救助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情况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好转,但是服务对象一旦回到家庭环境当中,还是旧病复发,问题更加严重。这就说明了社会工作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不能只对服务对象个人提供帮助,还要深入挖掘服务对象家庭及其成员的信息,一起努力帮助服务对象早日恢复正常。
四、总结与反思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构成了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三个重要维度,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它几乎决定了社会工作的整个专业目标与专业使命,也操控着社会工作的所有助人行动。儒家思想其实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注入很多新的观念与想法,帮助社工开展服务。儒家思想崇尚个人的修行与约束,也注重一个人在社会关系的人情与处事的重要作用,这些文化思想都与和谐的观念相关,与我国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不谋而合。可见,儒家思想的优秀文化还是可以运用到社工实务当中,当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的时候,可以引进儒家的优秀思想文化,要尊重中国人不善于倾诉的性格惯性,注重换位思考和宽容接纳的价值观去解决问题,帮助服务对象。
作者简介:马婕(1989―),女,河北邢台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实务。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2]张硕,伦儒家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契合与冲突[J],
[3]唐晓英、王鹤岩、李精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关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4]胡玉松,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看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J],安徽文学,2008年第4期
[5]黄春梅,试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7月
智慧文化工程范文3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社会复合治理;路径分析;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B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旧生代农民工落叶归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背景下,在代际更替中成为农民工群体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导力量。相比父辈,生长在城市、远离农村和农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处于迥异时代背景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价值取向、社会心态、个人诉求、行为逻辑、参照目标、身份认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显著不同的特征,因此对农村和土地的眷恋有所消减,而对进入城市社会有着较强的期盼和憧憬。
然而根源于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体制使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经济上、甚至在身份上融入城市,但是却面临着就业歧视、社会网络狭窄、人力资本匮乏、心理认同度低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经济上融入,社会和心理上嵌入的非实质性融入现象,传统的由户籍制度导致的二元结构正在城市内部演变成为新的二元结构,即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处于城市与农村的双重边缘,是一群没有认同或认同内卷化了的、悬空的一代,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真正市民、与城市融入的梦想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诸多尴尬与无奈。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城镇化已经取代物的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注入人文关怀、需要融入人性理念,让新型城镇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彰显人性的光辉。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不解决,不仅会使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受到影响,而且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不仅要跨越城乡二元制的藩篱即取得城市户籍,还要能够形成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拥有一定的融入城市所必需的心理资本,获得本地市民的情感接纳和社会资本,并且拥有在城市安居兴业所必需的人力资本。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无论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还是十三五规划纲要,都从政策、制度或机制上给予外来人口更多的、更公平的享受市民待遇的机会。因此,在这一趋势下如何使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彰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文关怀和人性理念,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鉴于新型城镇化所提倡的人性关怀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独特性,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和机制保障,研究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成因并寻找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合理路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持续改进我国城镇化质量、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以对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成因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抽样数据为基础,选取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状态与心理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三种资本协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模型,并以城市融入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社会复合治理解决思路与对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于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模式以及户籍制度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影响,在城镇化、半城市化、城市融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中外分化格局。
第一,西方学者在早期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上,以流动人口和移民为研究对象,关注城镇化以及流动人口和移民的城市融入状况。
西方早期的人口迁移理论,利用归纳方法对人口迁移状况进行解释,力图发现人口迁移内在的规律和特征。其中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推拉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等都从工业化、城市化视角研究农业转移人口问题,成为现代人口迁移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西方学者深入探讨了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后果,提出了由城镇化所导致的“城乡发展失衡”、“过度城市化”等今天依然困扰世界城市发展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的人口迁移与城镇化问题研究逐渐从宏观视角转向对于转移人口个体及家庭迁移动因或迁移行为等微观层面的研究。
西方学者的半城市化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对于半城市化现象的论述,后来演变成为从特征、过程的角度定义半城市化,并对半城市化问题发展机制、发展现状以及产生的后果进行深入探讨。由于不存在城乡二元体制,西方学者对于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解决机制研究主要聚焦于心理层面,如社会熔炉理论、社会同化理论提出的流动人口通过接受当地主流文化、建立社会网络并实现心理认同的同化过程。
西方学者的研究虽然在与中国迥然不同的国情和制度背景之下展开,但为中国错综复杂的城镇化问题提供了深入研究的良好平台,为中国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第二,国内学者以普通意义上的农民工群体流动为研究起点,进而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独特性以及其在农业转移人口中的主体作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及半城市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0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学者,基于各自学科视角对农民工群体的流动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从早期关注的流向、规模、人口学特征等人口流动的静态特征,逐步演变为流动过程、工作和生活状态、行为方式、社会融合等社会经济动态特征,以及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社会影响等。
以王春光(2001)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城市融入问题为标志,学界开启对农民工代际特征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热烈讨论。在王春光城市融入与半城市化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在三个方面就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及城市融入问题进行广泛探讨。第一,对农民工半城市化状态进行验证和分析。通过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社会认同、群体特征、权益保障、心理状态、就业状况、城市融入等方面,指出虽然在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基本市民化,但非正规就业和发展能力的弱化、居住边缘化和生活“孤岛化”以及社会认同的“内卷化”都使其处于城乡两栖的半城市化状态,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第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居于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的“制度决定论”。还有学者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匮乏也是导致其半城市化的原因。第三,农民工的半城市化状态已经呈现出结构化、长期甚至是永久化的特征,因此学界展开了对农民工半城市化的演进趋势及成本测算的相关研究。
经过修正的西方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等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城镇化研究。然而,由于我国与西方城镇化在宏观场景、推动力量、历史历程、政策安排与现实后果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在借鉴和运用西方相关理论时,应该结合我国实践并结合时代特征。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国的城镇化研究水平也日益提高。在研究技术上,早期以规范研究为主,发展到目前占主流的各类实证研究,学者们大量使用的实证方法如Logit模型、OLS回归分析、Profit模型等分析方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怎样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从半城市化到完全市民化?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又如何避免半城市化所导致的城市贫民窟现象?以上问题的解决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意义重大。然而,纵观国内外对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的相关研究,居于主流地位的“制度决定论”已经无法很好解决当前新型城镇化提出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的户籍制度改革趋势下新生代农民工仍旧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以及无法融入城市等问题,因此,亟需从新生代农民工软实力――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视角打破以往研究中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各种因素各自为政的桎梏,通过三种资本的协同作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三、基于心理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协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实证研究
通过对国外劳动力迁移、城市化进程和半城市化现象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以及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和城市融入问题进行回顾,本研究归纳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的表现特征、成因及演变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及面临的问题。经过文献梳理和归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为:人口学因素、心理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制度因素。
以1980年后出生、16周岁以上农村户籍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大型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32份,问卷Cronbach'salpha系数=0.8647,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实证分两部分。首先,在问卷调查获得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对第二部分提出的理论框架,即各个影响因素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关系进行单因素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所有因素的显著性值都小于5%,可以认为这些因素单独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相关。其次,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倾向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显著相关的因素,可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在其它因素影响下每一因素对于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以及各因素的相对影响程度。由于因变量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有市民化倾向=1,没有市民化倾向=0)为虚拟变量,且为只有两种结果的定性变量,故可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模型设计中,可以假设P为有市民化倾向的概率,而1-P为没有市民化倾向的概率,对P进行logit转换,记为logitP,以logitP为因变量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Log itP = a+b1x1+b2x2+…+bnxn (1)
由(1)可以导出:P= (2)
(2)式为logistic回归模型。在式中,a为常数项或称为回归截距,bi为第i个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系数,xm为作为第i个影响因素的自变量。
本研究在选入变量α=0.05的水平上,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被调查的1132个样本的截面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采用自变量组分步强制纳入法,分别就人口学因素、心理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制度因素五组自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虽然制度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但国家一系列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政策措施出台后,制度因素的影响将产生变化;人口学因素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确定。
四、基于心理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协同的社会复合治理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张红芳,吴威(2009)认为,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具有协同关系,三者的协同是开发个人潜能、形成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林竹(2011)认为,通过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协同可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张洪霞(2013)也认为,通过三者的协同可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本研究认为在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和机制保障的情况下,通过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三者的协同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解决其半城市化问题。
所谓社会复合治理主要指社会治理结构从政府作为单一主体排斥其他主体参与,向多种社会主体协同以促进治理绩效优化和提升社会整体治理能力转变过程中的一种新型治理形态。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复合治理的治理主体强调多元参与主体的“复合型”协同参与,更加注重社会组织参与主体在治理机制中的平等地位;治理过程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双向互动”,即通过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和其他各主体的全面参与,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建立良好的互动伙伴关系;治理结构强调多元参与主体间的横向互动,与传统科层组织形成网格状治理结构,各个参与主体成为连接多渠道治理路径的结点,其网络触角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需求反应更为及时灵敏。因而,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应该引入复合治理的理念,引导第三方组织和企业与政府进行“复合型”协同型参与,构建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三维结构下的多元主体复合治理模式,有利于打破单一主体的政府治理模式,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所谓社会复合主体是指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新行动过程中,多个不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主动关联所构成的多层架构、网状联结、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主体网络。据此加以引申和延展,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解决的复合主体则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复合主体,旨在打破不同主体间的“部门分体制”,塑造一种互相嵌入、功能互补的互通互联协同治理模式。其核心思想体现在:一是注重“政府―企业―社会”三维合作的组织模式,也注重不同主体的主动性和专业性,促进各主体的优势复合发挥。二是复合治理主体构建了主体间相互融通,共同分享,优势互补的互动平台,打破了治理全过程不同环节、领域的部门割裂、主体分立。三是实现主体间互联互通的内部化,对于有效整合多主体间的社会资源,加强融通协同,提高治理效率具有实然性。因此,如何在实践中构建政府与企业主体、政府与第三方组织及企业主体与第三方组织之间“双向互动”的良关系,形成优势互补和犄角支撑的耦合型治理格局,是深化和创新半城市化问题解决路径的一种新探索。在这一社会复合治理结构的支撑下,运用政策、法律、社会、经济等多种手段,通过全方位培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从而增强对城市居民身份的自我认同以增加其心理资本,增加其职业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业缘为基础的社会资本;通过各主体努力增加其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交流渠道以增加其社会资本,从而使其拥有心理归属感,并拥有更多信息渠道从而增加其人力资本;通过网络组织进行的包括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在内的心理培训,加强对其挫折心理的疏导,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资本,促进其主动融入城市以提高社会资本,激发其自身强烈的成就动机以提高人力资本。
[参 考 文 献]
[1]张兆曙.城市议题与社会复合主体的联合治理――对杭州3种城市治理实践的组织分析[J].管理世界,2010(2)
[2]曹堂哲.公共行政执行协同机制――概念、模型和理论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0(1)
[3]何继新,陈真真.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复合型”协同机制研究――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汪锦军.构建公共服务的协同机制:一个界定性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
[5]张洪霞.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内生机制创新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的协同作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7)
[6]陈藻.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研究――基于成都市的调查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4)
[7]林竹.农民工就业: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的协同[J].农村经济,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