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1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速膨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从适应地球生存环境、改造地球到主宰地球,对地球的影响规模、造成的伤害,空前加大;单纯强调人类社会行为的发展增长模式,所累积形成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种注重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共识。

1992年6月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环发大会《2l世纪议程》中提到:人类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要达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就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变消费模式,以便最妥善地利用资源和尽量减少浪费。其实早在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组织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专家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国际性宣言”,“可持续发展的路标”。在该报告一文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实现机制,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就已得到体现。

什么是可持续消费?通常引用的定义是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于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的可持续消费定义:提供服务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以上定义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可持续消费具备可持续性和发展性,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要充分保障后代人利益不受影响的消费模式;后者指要符合人类基本需求、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

我们知道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经济形式;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绿色经济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性发展,或者说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某种实现形式。

把可持续消费归为绿色经济的推动力,首先是因为可持续消费具有可持续性,需要消费,而不是让所有人重新回归到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旧社会。我们需要提倡节俭美德,但绝非是停止消费或拒绝消费;因为消费是生产的内因,是经济的推动力。消费既是人类的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人们的需要总是由低向高的发展,不断的消费,完成现有的需要满足,再产生新的高层次的需要,这样循环往复从而刺激社会需求,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有了消费才有市场,消费数量扩大,消费层次越来越高,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和市场扩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政府一系列举措,刺激经济,扩大内需,促进人们的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消费推动经济,我们毋庸置疑。但是,消费如果不具备可持续性和发展性,就会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将形成生态社会发展的最大阻碍。只有消费具备了“可持续性和发展性”这一特性,成为可持续消费,才能给绿色经济带来推动作用。 其次,可持续消费具有发展性,这种消费包含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消费结构越来越合理、消费方式越来越科学,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人们的消费状况,如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也是间接促使传统产业有组成部分,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着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而对这一过程的全程绿化就是绿色经济的范畴。

另外,我们在理解可持续消费与绿色经济二者关系的时候,还可以从构建全社会可持续消费模式着眼。构建全社会可持续消费模式,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强消费者、生产者、决策者之间的沟通和监督,培育绿色市场、绿色商业和绿色消费人群。通过在可持续消费过程中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选择购买既节约能源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绿色消费品,拒绝资源消耗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和调整的成因;如:人们对高效节能电器、绿色环保产品的高层次需求,使得转型生产节能环保产品的大批企业涌现,并吸引投资财团的资金进入,打造节能环保价值产业链等行为,说明可持续消费所具有的发展性,持续推动着绿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如果我们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可持续消费则是构建绿色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持久的推动力。

我们在理解可持续消费是绿色经济的推动力时,也不是孤立地来理解。因为可持续消费连接着原料提取、预处理、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影响产品购买、使用、最终处置诸因素等整个连续环节中的所多、污染排放大的产品;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建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对于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精神推动力也是很现实的。当前在中国,人们已经开始更多地选择不污染的生态产品和环保的生活方式。政府也相继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加快推进绿色消费进程,并鼓励生产和使用生态绿色产品。从绿色消费开始,经过绿色市场,推动对生态技术的需求和绿色生产的发展,并拒绝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的消费方式,最终形成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全社会可持续消费模式,还要倡导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改变产品体系,更新设计观念,争取废物最少排放,将环境因素纳入市场行为体系,并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同样是绿色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构成因素。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可持续消费模式,形成绿色生态经济的持久推动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消费行为;行为干预;行为改变

可持续消费一经提出,便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多年来,国外可持续消费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我国,可持续消费研究却陷入瓶颈,进展缓慢。为便于国内学者学习、借鉴,对可持续消费研究进行整理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可持续消费的涵义

联合国环境署(1994)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依据上述定义,Heiskanen与Pantzar(1997)将可持续消费界定为:“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损害子孙后代需要的消费活动”。2001年联合国环境署再次对可持续消费进行解释,认为可持续消费涵盖了为满足生命的基本需求,保证人类各个世代的持续发展,同时减少环境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目标所必需的具有可持续特征的一系列目标和手段。俞海山(2001)将可持续消费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发展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消费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消费。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看出,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视角、侧重点不同,但均共同体现了可持续消费坚持代际、代内公平的核心原则。同时,也反映出可持续消费包括了可持续生产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可持续消费研讨会(1994)指出,可持续消费连接着从原料提取、预处理、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到影响产品购买、使用、最终处置诸因素等环节中的所有组成部分,而其中每一个环节又对环境存在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不能孤立地理解和对待可持续消费。由此可见,可持续生产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只单一地实现任何一部分都无法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但由于两者消费主体的不同,在消费的行为方式、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具体来讲,可持续生产消费以企业、社会团体为消费主体;而可持续生活消费多以个人或家庭进行。因而,可持续消费研究不仅要从整体角度进行,对可持续生产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消费开展独立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整体视角的可持续消费研究

受“可持续消费研讨会”中反对孤立、割裂可持续消费各环节提议的影响,学者们对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始于整体性探索。此类研究以分析全球不可持续消费的原因,探索可持续消费的实现途径为主要研究内容。2003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全面分析了全球资源危机的原因指出,人口的快速增长只是环境恶化的部分原因,北部发达国家公民对资源的过度消费及发展中国家对资源需求的增长同样对全球资源危机产生重大影响。Pfincen(2003)与Fuchs&Lorek(2005)在对可持续消费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通过提高消费效率与转变消费模式、降低消费水平两种途径推进可持续消费。Fuchs&Lorek在研究中发现,提高消费效率所减少的资源消费量很容易为人口的增长以及因消费欲望膨胀而导致的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所抵消,只有转变消费模式,控制消费水平才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根本途径。并据此对可持续消费进行了分类,将前者视为弱可持续消费,而后者则属强可持续消费。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对可持续消费的整体性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与经济学角度探讨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路径。如,张军莲(2007)指出,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在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的同时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年,陈然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可持续消费的动机,认为消费者个体的内源动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生态需要)和外源动机(生产、政府作用、技术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激发可持续消费。

尽管整体视角下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可持续消费治理进展缓慢,全球资源的消费量在可持续消费治理期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持续上升(Manoochehri(2002)、Bar-ber(2003))。这些数据再次说明了单纯整体性研究的不足。当然,治理重点集中于弱可持续消费也是难以取得显著治理成效的重要原因。根据Fuchs&Lorek的观点,研究可持续消费模式及其转变途径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鉴于消费模式自身的特性——人们消费行为的规范与行为运作机制、规律的体现,对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必然以可持续消费的行为研究为起点。三、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

可持续消费行为涉及消费者对产品、服务与实践的获取、使用及处理活动。这一定义与杨家栋、秦兴方对狭义可持续消费界定的内涵基本一致,即包含可持续商品、劳务和公共产品的消费。这就说明了可持续消费行为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反映了消费者对资源的消费行为、家庭管理行为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就是个人或家庭的可持续生活消费行为。因此,凡是具有保护自然,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重复使用,多次利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特征的消费行为都是可持续消费行为。

(一)家庭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家庭是可持续消费行为的主体之一,JaequieBurgess(2003)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家庭业已作为购买各种商品的重要场所发挥着作用。”家庭是人类消费行为影响环境、资源的核心社会单元(Mettewier)。鉴于此重要地位,国外学者将家庭作为独立的研究单位,对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Blacketal(1995)将规范激励理论应用于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个体规范对能源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同年,Boldero&Jenniferetal以家庭中报纸回收利用的行为为例,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回收利用报纸这一行为的态度及回收的便利性是家庭成员考虑是否回收再次利用报纸的重要因素。除以上实证研究外,定性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如,FayeDuchin&RensselaerPolytechnic(2003)认为家庭类型是家庭生活方式、消费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依据社会阶层、家庭收入水平及消费类别对家庭类型进行进一步划分的观点。FritzRe—usswig&HermanLotze—Campen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指出家庭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是家庭消费行为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记录家庭的变化过程,明确家庭成员的变化是分析家庭可持续消费行为的重要方法。2004年,Ya—suhiroFukushima等学者则提倡通过建立家庭环境管理系统,帮助家庭成员管理零散、复杂的消费行为环境信息,提高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发生率。

(二)个体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个体作为可持续生活消费的另一个主体,在家庭消费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无论是进行个体或家庭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个体的消费行为动机都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定性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如,Hansen&Schrader(1997)消费伦理视角的研究,Laird(1999)消费观念传播渠道的研究以及Yas-minvallKasteren(2007)社会文化角度的研究等等。而国内学者则多是将消费者教育、经济激励因素以及消费者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视为转变消费者不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时至今日,学者们尚未在定性研究方面取得较为统一的研究结论。而反观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则大多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研究基础。

Hopper&Nielsen(1991)与ViningandEbreo(1992)在对回收利用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中发现,个人规范对这一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规范激励理论可以有效解释回收利用行为。Bamberg&Schmidt(2003)也发现,个人规范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影响同样存在于个人轿车的使用选择中。Bagozzi,R.P.&Dabholkar,P.A.(1994)应用方法目的链理论对循环利用行为进行解释,发现行为目标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Sparks,P&Shepherd,R.(1992)、Heath,Y&Gifford,R.(2002)先后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对绿色消费行为与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可以有效地预测上述行为。除以上行为外,计划行为理论对能源消费、节约用水与道德投资行为同样具有良好的解释、预测能力(Staats&Wall(2003))。根据计划行为理论,IrisVermeir&WimVerbeke(2007)通过实验方式研究消费者可持续食品消费行为发现,控制形成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的突显信念,对提高可持续食品的消费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上述研究回顾可以看出,由于不同行为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偏向于将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变化归因于内部特征变量(个体规范、态度等),另外一些则认为由于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参照群体、外部机会与资源等因素同样影响着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行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02年,Bagozzi等学者提出了融合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因素(社会规范、组织约束)的消费者行为整合模型,但是由于该模型结构过于复杂,测量变量众多,至今鲜少应用于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

四、小结与展望

从文献回顾中可看到,可持续消费研究的分歧主要存在于概念的界定与可持续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两方面。当然,这一现象说明更进一步的研究仍有待开展,但同时,也是国外可持续消费研究不断深入的体现。为跟上国外的研究步伐,突破国内可持续消费研究瓶颈,笔者认为,未来国内可持续消费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从消费者行为理论出发,加强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外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关注已愈加明显,可持续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在国内,以消费者行为理论角度开展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当前国内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还很缺乏,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现状,丰富研究方法,也是对全球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的支持。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3

关键词:生态消费模式 存在的问题 构建对策

一、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及界定

1.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生态消费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基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本文认为所谓生态消费模式,就是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的消费活动和消费结果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最少污染为核心,既有利于人类自身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不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一种消费模式。

2.生态消费模式和其它相关消费模式的辨析。一是生态消费和适度消费模式。 适度消费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它所强调的仅仅是消费规模的合理性,而生态消费包含了适度消费的全部内容,它强调消费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消费模式。二是生态消费和低碳消费模式。低碳消费着重研究在消费过程中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和污染,强调的是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而生态消费更加全面,涵盖了与人口数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消费规模和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三是生态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是和生态消费极为相似,但是二者又不等同。可持续消费强调的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和这种消费模式结果,而生态消费则把人类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统一,并且包括了实现这一消费的模式。

二、贵州消费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消费主体方面。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总体人口承载能力较低,势必会引发资源与生态危机,当经济增长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时,人们开始大肆向自然索取,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人口膨胀所形成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日趋增加的主要原因。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而受教育程度是构成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在不考虑其他影响人口素质因素的条件下,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素质也相应越高。目前,与全国相比,贵州人口素质整体偏低,不利于生态消费意识的形成。

2.生产消费和生活。贵州是资源优势突出的能源大省,能源利用率低,仍然是高耗能、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资源的大量攫取和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大量污染物 ,必然会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贵州急需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贵州商品市场上绿色产品较少,并且生态产品价格较高,市场需求较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奢侈浪费的成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满足于温饱,在追求新鲜奇特的同时也忽略了对普通食物的珍惜。购置商品主要不再是考虑其是否实用,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并且生活当中,水、电、天然气等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公共场所,这种浪费更为严重。

三、贵州构建生态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

1.宣传和培养生态消费意识,引导消费者消费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应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 对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进行教育宣传看,向消费者传播生态知识,使他们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对社会消费活动和居民个人的生活消费,从消费理念、消费政策、生产活动和商品评价等层面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科学指导,使他们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生态消费模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2.促进经济发展,着力消除贫困。生态消费模式的本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贵州的人均GDP和消费水平平均排在全国末尾,并且贵州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贫困的存在不仅威胁着贵州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大力发展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实施各项优惠政策,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护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为贵州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提供保障。

3.加快生态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无论是生态消费品的生产还是生产的生态化消费过程都需要技术,生态技术的对生态消费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技术的应用,既能增加生态消费品供给量,又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生态技术是构建生态消费模式的技术保障。同时构建生态消费模式,必然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高效和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产业耗能和排放量,加快促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颂.贵州可持续消费模式构建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

[2]王信.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生态消费问题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6(4).

[3]张洪慧,李家芝,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J].齐鲁学刊,2002(4):132-136.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8-79.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4

关键词: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竞争的重要筹码,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缺乏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就很难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技术也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化水平,增加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对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一、依靠科技进步有效解决人口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也非常大,自古以来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就是社会矛盾的主要源泉之一。我国耕地虽然不少,但是人均耕地却非常少,而且后备耕地资源非常不足,仅有的后备耕地资源在开发上难度也非常大。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非常高,单纯依靠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很难在人口与土地问题上进行突破,要想真正取得突破只能依靠科学技术和对农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有依靠现代农业和现代科技才能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提高,如果不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就更不能实现小康,人口与农业之间的矛盾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二、通过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大众的生活,但是还应该注意到经济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是因为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比较落后,到目前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单纯依靠资源消耗这种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一些传统工业比如煤炭和石油等进行进一步改造,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以及通过科学技术升级设备,实现产品结构升级换代,这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外还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这些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高新技术改变传统工业,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科技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理念都在发生很大变化,消费水平和结构也有了一定改变,恩格尔系数也逐渐的降低,对名牌和优质产品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对传统消费品进行改造的有效途径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对消费产品进行改造,但是改造不能盲目地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比如一些发达国家一般采取能源和资源高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是不适合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费强度,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四、建立新的产业群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许多行业产生重要影响,这就会让许多产业从以劳动力为基础转变为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发展方式,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一些资本密集型这种新的产业群进行转变,在重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还要注意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建立,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科技发展,利用科技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培养更多的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五、改变市场经济中对可持续发展不利的因素

市场经济的建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科学技术发展也是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也有许多因素会阻碍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的生产。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使用和开发,这就导致自然资源急剧减少,这为企业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恢复的,而且还需要更高超的技术和更多的投入进行恢复,而且许多自然环境通过技术也很难得到完全恢复。因此要想对市场经济中对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不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要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样才能在保证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同时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广和应用更多的清洁能源,不断推广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让科技发展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加快了,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依然非常多,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已经到达无法修复的地步。因此要抓住科学技术发展这一契机,通过科学技术发展制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模式,大力推广和应用清洁能源,促进各个领域协调发展,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发展体系,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效明.论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J].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4(03).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5

【关键词】生态;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

一、湿地公园的生态地位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湿地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生存环境,它也是兼具丰富资源和环境保护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蓄洪防旱、降解污染、保护海岸线、提供动植物栖息地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水体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并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人类对湿地总体认识的缺乏以及野蛮式的开发利用,致使湿地资源大面积锐减,有些地区的湿地资源甚至遭受到严重的污染。现如今,如何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已经引起全球性的广泛关注。城市湿地公园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国内外蓬勃发展。已成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湿地的新型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素,目前才刚刚起步,而且承受着着生态系统退化、景观结构破坏、净化功能衰退的巨大压力。我国对湿地公园的研究和建设仍处于萌芽阶段,为了提高湿地公园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规划则显得十分必要。

二、生态哲学对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概述

以哲学的眼光来审视,如今的生态哲学将哲学的基本问题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并逐渐从一种狭隘的唯心主义向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演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可持续发展观的明确提使得人们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并且更加注重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在多数学者看来,生态哲学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观是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生态破坏等危机所提出来的应对之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甚至涉及到人文价值等深层次问题。在城市湿地公园的理论研究方面,生态的可持续性是生态哲学旨在追求的目标。由此决定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必须变革传统的发展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思维,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弊端,并针对这些主要存在的问题,探索性地提出其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对策研究,建立起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对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探讨。

三、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湿地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在对湿地公园的整体设计中,以整体和谐为宗旨,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包括各个分区,各个环节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整体性原则对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概括为两个层面:首先,从整体的层面着眼,万事万物都从属于一个大的环境体系之中。地球上不存在任何一个孤立的要素,同样,城市绿地中的湿地公园景观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单一个体,不可避免的与其它景观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城市绿地中湿地公园景观的营造必须从它更高一级的整体环境系统出发,整合与之相关的各要素,求得一种平衡协调之道,使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机能向良睦运转的方向发展。其次,从部分的层面出发,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有序的有机整体。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呢?既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考虑其与整体环境的统一和谐,又必须重视其自身的完整统一,通过适度的感官刺激、形式美感的表达、时空的连续性、明确的功能指示,营造具有某种社会化行为和个人行为模式发生的场地空间,以确保湿地公园景观各组成要素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的统一和协调。

(二)发展性原则

成熟的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一个以水因子贯穿连接的富有动态性的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和谐是管理、规划及合理开发湿地资源的基础,也是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生态系统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湿地公园自身也具备系统自身反馈和演替的能力,其自身和外在的建设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长远的规划。

(三)区分管理原则

根据不同城市湿地公园资源的功能与特点,严格实行“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区分管理原则,在此建议湿地公园内部一般应分为民俗风情体验区、湿地休闲体验区、湿地科普展示区、湿地水生态涵养区、湿地水生态净化区五个部分。

(四)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的原则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一方面在构建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发挥自然要素的生态作用,提高其生态效益,以改善生态环境。具体来讲,是指在城市湿地公园筹建上,要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场地现有的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发挥自然元素自身的审美价值及生态效益。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系统自身的功能效益,展示其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方面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方面的作用。注重湿地公园景观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维持的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反映生物的区域特征。

四、生态哲学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从城市湿地公园自身的角度分析

1、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经济发展方式和旅游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内外纷纷致力于开发和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湿地有效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新型模式。助力城市生态化发展,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经济发展方式和旅游消费模式的生态化,不仅有利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健康成长,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加强城市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综合效益最大化完善城市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将湿地公园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的能力,并与城市生态建设相匹配。其次,整合区域品牌提升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对各地湿地公园的历史遗存、风景资源及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体验性旅游和休闲度假为支撑的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的旅游服务产业,实现湿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3、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的协调机制和保护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各地湿地公园内各级管理主体较多,涉及环境绿化、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服务等多个部门。而多部门管理往往适得其反,造成事倍功半,甚至管理失调。因此,为了能使各部门发挥其各自优势,实现对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设置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建立一个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的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分析

1、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对市民与游客的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要致力于实现社会公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进步。因此,需要将公民的生态科学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相互促进、融合,实现全面发展。通过生态科学意识的培育,让公民用生态科学的理性审视自然、指导生活实践;通过生态道德意识的内化,促使公民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置于道德规范之中,自觉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通过生态审美意识的培育,引导公民依据美的尺度审视、调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树立公众可持续的消费观,从异化消费观到科学消费观转变树立公众可持续的生态消费观,从异化消费观到科学消费观的转变。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公众节约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杜绝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和浪费。二是克服需求与消费的异化,营造生态消费的文化氛围,使公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趋于生态化、科学化、健康化。

(三)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分析

1、积极开展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专项保护行动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各个省市应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专项保护行动。同时,尽快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识,把湿地公园的保护纳入整个城市的生态体系建设之中,使湿地保护“群众化”、“全民化”,动员全社会进行湿地的保护和建设。2、全面建立湿地法制体系,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我国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刚刚起步,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各级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保护条例和措施,但其力度远远不及国外的保护水平。因此,完善湿地保护政策、健全湿地保护体系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湿地保护政策,落实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3、多渠道筹措湿地保护资金,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湿地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在资金筹备上,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提供坚实的臂膀。多渠道筹措湿地保护资金,并争取社会资金投资。引入国际项目资金对城市湿地公园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向国外学习健康的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4、实行“野生动物回到城市”工程利用城市湿地公园得天独厚的水体条件适当招引、驯养、培育野生动植物,采取循环动态发展策略,树立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促进城市文明化、生态化。实行“野生动物回到城市”工程,创建人与动物和谐,唤起并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关爱野生动物的行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温亚利谢屹.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关系的经济政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2).

[2]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02).

[3]刘忠岩.论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韩阳.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6.

[5]曹福荣.溱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范文6

一、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范畴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率先提出的,旨在避免灾害性的气候变暖的问题,但是,英国并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认识。主流的看法认为,低碳经济基本内涵和外延可以表述为: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可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它涉及到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经济模式的表现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形态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形态是零排放;第三种形态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低碳形态的条件是经济的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要实现低碳经济,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其一,要抓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要抓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经济的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为核心,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采用法律、行政、经济、工程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社会系统。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要求认识并尊重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既密切联,又有所区别。节约资源是环境友好的基本前提,环境友好的行为又能促进和涵盖资源节约。

二、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是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它们有区别,更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和特殊性表现在内涵不同,着重点不同。“两型”社会是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类社会和谐,由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着眼的,这是一个内涵宽阔,富有人生观、自然观含义的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范畴,它侧重解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问题,要求人类的社会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注意资源节约,提倡资源的闭路循环使用,千方百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低碳经济则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一个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概念,它是一种经济形态,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它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具体而言,它着眼于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强调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节能减排,尤其是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尽量减少CO2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

虽然如此,低碳经济和“两型”社会这两个范畴又有着共性和内在联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都要求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第二,两者都要求人类活动减少cOz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效应,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友好;第三,两者都具有社会性。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强调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从而充分发掘生产领域和生活消费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奏效。而“两型”社会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其社会性不言而喻。因此,在社会性方面二者又具有共同性。第四,两者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

“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社会形态的描述,而低碳经济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要建设“两型”社会必须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而低碳经济就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因此,它必然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

三、低碳经济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突破口的机理

(1)低碳经济有利于形成“两型”的生产模式

当前世界由于过度消耗化石能源,导致全球能源枯竭、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等生态恶化的严重问题,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世界科学家们经认真研究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办法是减少能源消耗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前者要求我们节约能源,而后者要求我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综合起来,即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低碳经济能在生产领域形成节能减排的有效生产模式。第一,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它不仅要求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而且要求大大提高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改变过去单一的碳基能源结构,形成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由此,减少CO2的排放和温室效应。第二,低碳经济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的转换

环节,发展并推广高效清洁煤炭发电技术、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等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节省能源。包括提高工业能效,建筑能效、交通能效等。第三,低碳经济要求大力开发低碳和无碳技术,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甚至实现无CO2的排放,极大的减少温室效应。第四、低碳经济要求在经济过程的出口增加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增加地球的绿色面积,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CO2,减轻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在生产领域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节省资源,大大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它可以形成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

(2)低碳经济有利于形成“两型”的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不仅重视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而且还重视生活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要求建设低碳社会。在当代由于人口剧增,生活消费方面节能减排关系重大。尤其是当前社会上盛行着的奢侈消费、“便利”消费、“面子”消费等高碳消费现象,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生态环境,与“两型”社会建设格格不入。

发展低碳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切实转变生活消费价值观,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摒弃浪费型的高能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克服奢侈消费、“面子”消费、“便利”消费等陋习,树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可持续消费观,使低能耗、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消费方式逐渐蔚为社会风气。在耗能巨大的人们行的方面,鼓励人们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少排放污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例如,大力推广使用自行车、地铁、轻轨、公共汽车、铁路、水运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尽量在线处理人们交往的各种事务,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在住的方面,提倡住宅采用低碳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的厨房系统,使人们居住实现生态化,既舒适实用,又节约能源。在衣着方面,限制高能耗的纤维产品,提倡可再生植物纤维做原料的衣物,使人们衣着既时尚美观、有利于人体健康,又减少能源的消费。在食的方面,提倡节能烹调方式和烹调工艺,限制高能耗的食品,禁止豪华筵席、浪费性消费,提倡低能耗的营养丰富的消费产品和消费结构。在商务和公共服务方面,宾馆、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要厉行节水节电,合理控制空调的制冷、制热温度,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娱乐健身方面,歌舞厅灯光照明、音响、空调等要适度,提倡回归大自然的室外娱乐健身运动,尽量减少耗能高的室内娱乐健身器材。

总之,低碳经济能促使全民转变生活消费观念,反对浪费型、高耗能、高排放的生活消费方式,提倡节约能源和资源,实行低排放的环境友好的低碳生活消费方式,这完全符合要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在生活消费方面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形成“两型”的生活消费方式。

(3)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

传统工业化对自然资源高强度、掠夺性的开发使用,已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据有关文献,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50年左右耗尽。斯特恩的研究以及IPCC的评估报告警示人类放任的行为已经极大的改变了自然环境,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将高达GDP的5%~20%;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斯凡特・阿累利乌斯也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CO2)浓度将达到550PPM,它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间的微妙平衡。由此可见,建立在资源、能源大规模消耗基础上的工业文明传统发展模式,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寻求新的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过渡。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低碳经济”能成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能推进能源经济革命改变能源结构,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是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碳基能源经济,由于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因此,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低碳经济不仅着力推进化石能源的排放低碳化,而且,可通过大力发展低碳与无碳新能源,构建以非化石燃料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价值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为了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改变工业文明的技术创新价值观,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通过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与结构创新,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有效地降低能源强度,减轻环境污染。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可改变社会消费模式,实现人类生活消费方式向生态文明变革。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大众的生活消费模式为根基。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生产方式向低碳转型,更需要引导大众的生活消费理念和方式向低碳转变,使低碳社会消费模式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的一个基本途径。这就要求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念,使社会消费实现低碳、低排放,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上述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可促使人类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自觉尊重和维护自然,保持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从工业文明发展为生态文明,由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完全符合“两

型”社会与环境友好的要求,低碳经济在这个方面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重大举措。

(4)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综合效益,促进社会和谐

“两型”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是当代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的标志。它不仅要求发展物质文明、生态文明,而且要求发展社会文明,并注重三者的协调发展。为此,其社会经济活动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即注重综合效益,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谐。

要实现“两型”社会发展的上述客观要求,在当展低碳经济是重要切入点。低碳经济具有经济增长、节能减排、扩大就业三重效益,能有效的获得“两型”社会要求的综合效益。低碳经济能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效应,其保护生态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建筑领域能耗及其温室气体排放和废物产生量占总能耗及相应排放量的30%~40%,如果用好现有的建筑节能技术,就可以使建筑能耗降低80%,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巨大的生态效益。

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形成许多新兴行业和新的增长点,仅从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开发太阳能、光能、风能、潮汐能、水能、沼气等二次能源方面来看,由此就可以形成许多新兴产业,并可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率。例如,联合国新闻称,2005年中国仅太阳能产业雇员就已超过15万人。可见,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发展低碳经济对克服经济下滑,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节篚减排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事实胜于雄辩,在世界上,英国是最早推广低碳经济的国家,他们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使英国朝着低碳经济乃至低碳社会型国家的道路前进,经济方面也获得了良性有序的发展。在国内,河北的保定是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试点城市,该市采取了节约能源、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加速了经济发展。据河北省2008年年初公布的经济发展报告,该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增速,双双第一次冲上河北省第一的位置,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更是高达40%。在国际金融危机不利的情况下仍实现出口创汇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7%。由上述国内外推行低碳经济的案例来看。低碳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见,低碳发展能带来综合的经济效益,既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又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这又完全符合“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