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

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职校 计算机男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又称为在线游戏。它是指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互联网作为传输媒介的,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体闲、娱乐、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提到的“网络游戏”主要对应国内外的“MMORPG(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s)”概念,意为“大型多人网络角色扮演游戏”,即指那些只能基于互联网、由多用户共同参与进行的游戏。

案例一:2013年11月19日13:30,按学校规定的上课时间已经开始了半个小时,可班上的谭同学和李同学座位上还空空如也,问班级学生是否知道他们去哪里了,果不其然,一男生说:“老师,他们中午就出去上网啦,估计现在还在网吧。”作为班主任的我打电话过去,谭同学坦言两人的确在网游,马上会回来,让我郁闷的两个男生……每次都是虚心接受,但网游的魅力之大,每次的屡教不改让我感到很挫败,家长也束手无策。他们几乎都会抽中午的时间去网吧,有时为了过关或升级或一时的懒散思想作祟,就会出现迟到、旷课现象。

案例三:2013年1月8日下午,由于一任课老师提前考完试,按照系部要求

安排全班自习课,我早早通知,下午一点去教室一看,让我瞠目结舌,整整少了13人。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人成群结队都去了网吧,由于我校其他班级也有类似状况导致网吧爆满,一部分人占不到位子就回家了。不上自习课的原因无非有二,都不安排考试了上自习没意思,某某怂恿去游戏就去了。抛开学生对学校自习课的不重视,抛开学生自制力的缺乏,网络游戏在计算机班男生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平常课后他们的很大一部分谈资就是网游: LOL、英雄联盟、DNF、魔兽争霸等。

正是基于以上我计算机班的一些真实案例,为了更加清楚了解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真实看法以及对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采取何种措施,笔者设计了《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网游情况调查问卷》,并组织全班44人(男生37人、女生7人)进行问卷的匿名填写。通过问卷,以期通过较为准确的数据对我班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总体程度,参与网络游戏的原因、影响进行了解和分析,同时,根据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原因及所受影响并结合学生来探索解决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的对策。

通过问卷的认真组织填写,实发44份,实收44份,问卷有效率100%,并通过EXCEL录入问卷数据并分析如下。

一、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程度分析

全班44人,37人男生,7人女生,“你平时玩网络游戏吗?”37个男生平常都会玩网游,而7个女生选择“不玩”,由此可见性别与网游在计算机班相关性明显。而且88.6%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玩网络游戏的情况”为“很多,游戏氛围重”,可见男生玩网游总体层次程度很高。

在具体玩网游的频率和时间上,“你每隔多久玩一次网络游戏?”的选项中,40.9%的男生(18人)“几乎每天都玩”,31.8%的男生(14人)“两三天玩一次”,“一般你玩网游的时间有多久?”选项中,34.1%的男生(14人)会玩“2-4小时”,34.1%的男生(14人)玩“1-2小时”,20.5%的男生即9人会玩4小时以上。按照德国的两位学者,给网游玩家类型做出的分类,以及平常与学生的深度访谈发现,我班谭同学、李同学、徐同学为极度玩家,吴同学、柳同学、顾同学、孟同学等四男生属于经常性玩家,王同学等10人为频繁性玩家,其余20人为适度玩家。(Castulus Kolo,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人类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Timo Baur,2002年毕业于慕尼黑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并曾在dwigs-Maximilians大学学习文化人类学。两位学者如此定义玩家类型:1、玩家若每周上线《5次,每次时间《3小时为适度玩家;2、玩家若每周上线《5次,每次时间>3小时为经常性玩家。3、玩家若每周上线>5次,每次时间《3小时为频繁性玩家;4、玩家若每周上线>5次,每次时间>3小时为极度玩家。)

如此多的学生玩网游,“你每月在游戏上的花费是多少(不包括上网吧费用)”选项中,59.1%的学生没有花费,31.8%的男生“少于100元”,有15.9%(7人)会花费“100―500元”,其中1人花费达500元以上。从以上数据中可见,学生虽然玩网游的频率和次数很高,但在金钱花费上还是会有所思量和收敛的,当然一些极度玩家由于沉迷网游消费支出颇高。

二、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原因分析

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多种原因,包括内外部因素及网络游戏自身的特点等。在问卷中,“你玩网游的心态是什么?”选项中,31.25%的男生是“为了打发时间”、22.9%的男生是因为“喜欢网游”,29.2%的男生是觉得网游可以“结交朋友,交流经验”。从紧张的初中生活一下子变成轻松释放的职校生活,加之计算机班男生多、好战等性格特征,网游所具有的挑战性、娱乐性给了他们最好的发泄渠道,比如“最近你在玩什么,玩到什么级别?”个别男生还把自己的游戏级别通过群、QQ空间告诉别人,有些男生还觉得“不玩游戏就不能融入该群体,甚至以此来结交朋友”,班级经常出现男生扎堆谈网游。

当然,网游自身的特点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你觉得网游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选项中,从高到低,学生依次认为“身边有同学或朋友在玩”、“过关或升级时的成就感” 、“画面精美”、“可以结交更多朋友”、“pk”、“角色扮演,如当团长、帮主等”、“赚钱” 等,学生认为网游的益处可以“释放了自己的激情”、“接触网络中的新奇事物”、“结交了很多新朋友”、“培养了自己的兴趣”、“增加自信”等。由此观之,网络游戏己经成为学生沟通交流、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网络游戏语言日益成为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话语。游戏中带给学生的成就感、释放自己激情、画面的精美、PK、角色扮演等是吸引学生网游的重要原因。

三、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不谋而合,“玩了网络游戏后,在现实生活中参加集体活动如朋友聚会,班级郊游等比以前有什么变化?”,63.6%的男生认为“没有受到影响,和以前参加的频率一样”,20.5%的男生甚至认为“因为在玩游戏时交了朋友,所以比以前更经常参加集体活动了”。当然分别有9.1%(4人)、6.8%(3人)认为“比以前少参加了”、“基本不参加了,玩游戏更吸引我”,甚至8人有“偶尔逃课”、3人“经常逃课”经历。这与笔者在班级中发现的沉迷网游学生个案相吻合。

网游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你认为网络游戏对你学习的影响是怎样的?”50%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很少”,25%的学生认为“有时会影响学习”,13.6%(6人)认为“往往有冲突”,“你认为网游有什么不好的方面”中,学生认为最不好的是:“容易使人沉迷,不能自拔” ,其次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影响身体健康”,当然也一部分学生认为网游“容易上当受骗”,这与学生有上当受骗经历有关,有一学生自述“被同学叫上玩梦幻西游,从此每天沉迷,把每个月的生活费买和别人结婚,但到最后都分手,一气之下再也不相信爱情,认为网游伤人伤钱伤感情”。

四、对策和建议

(一)顺势利导,同伴互助让网游发挥正能量

综上所述,从与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中发现,该计算机班男生受同伴群体影响,几乎每人都玩网游。一个44人的班级中,约3人沉迷网游,4人经常玩网游,应该是个相对正常的比例,而且很多男生都深知网游要适度并约束自己的网游行为。当然,班级出现扎堆谈网游现象,学生认为网游可以结交朋友等价值观中发现,网络游戏己经成为学生沟通交流、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寓教于乐、健脑益智的各类游戏作为课余生活的调节,这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当然同伴群体的影响之大,作为教育者可以顺势利导,借助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比如通过大家谈网游来正确认识网游、大家谈学习、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等,给自己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注入动力和行动;建立同伴互助小组,通过同伴的劝导、小团体的正气把网游带给学生的益处发挥到极致,让沉迷网游的同学加入到同伴中来,发挥网游正能量。

(二)改善教养方式,优化家庭教育

在沉迷网游和经常参加网游的个案学生访谈和家校联系中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高度相关,家庭是影响孩子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能是帮助孩子提升的助力,也可能一只让孩子向下沉沦的推手。防止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家庭对谭同学的极度溺爱,徐同学缺失父爱等,只有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子女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满足,父母可以多关心孩子对于网络的使用,了解他们经常性的使用网络是有什么动机,并给予更好的建议和帮助。在系部和班主任的努力下,联系徐同学父亲来校与徐同学进行谈心并建议家长多关心孩子,徐同学的旷课网游现象明显减少。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与补救性模式互补

对个别沉迷网游学生实行心理援助、干预、咨询等补救性模式,对其他同学则以发展性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比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发展性教育模式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可以扩展到学习辅导和职业辅导。学习辅导旨在帮助学生扩大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技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个人发展辅导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价值观以及社会的需求等,更全面认识自我,让校园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动力和目标,转化为行动力,避免“打发时间、混日子”之说。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和谐健康文体活动

让更多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从中获得乐趣。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比赛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的野外活动是一种较好形式,可以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和投入,对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等都大有裨益。现在校园的各种活动色彩斑斓,但是真正能让每个学生参与的项目并不是很多,应该让活动更贴近生活、质量更高,要更加注重活动内涵而不仅仅注重形式,以使更多的学生乐于关注并积极加入其中。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网络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教师也可以与学生签定自律协议,培养人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慎独习惯,以精神或物质上的刺激给予强化。当发现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出现旷课、逃学及其他不良现象时,教师和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教育工作。当然,抵制网络游戏负作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游戏开发商的顾全大局和社会责任感的承担,也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媒体正确引导。

本文系2012年苏州市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立项(2012年~2014年)《综合类职业院校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烈波 人类学视角下的网络游戏[D] .广西民族大学,2009

【2】高英彤,宫倩,蔡冬 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特点、趋势及成因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2

一、原因分析

一是文化生活供给不足。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异不只是在学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更容易在儿童校外生活上体现出来。相较于城市孩子拥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各种公园、游乐场和兴趣班、夏令营、游学等丰富课外项目,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娱乐设施不足,导致农村孩童课后活动匮乏、生活单调乏味,放学后没有好的去处,也没有事情做,往往会选择宅在家里打电脑、玩手机,从廉价的手游中获得新鲜刺激感以满足精神需求,让网络不良信息有了可乘之机,从而走向犯罪道路。据河南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通过对省内2000名未成年犯罪进行调查后发现,7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接触网络不良信息有关。

二是学校教育监管乏力。农村校园与城市校园相比,在教育上,师资和管理上的差距较大,很多乡村教师资质比不上城市教师,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老师是农村师资队伍的薄弱环节,而且,这些老师年龄也偏大,往往对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把握不够精准,人才欠缺导致学校教育存盲区,无法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在监管上,虽说各农村中小学都不准学生在校玩手机,但当学生一出校门或没有老师监管时,就往往“失控”,很多乡村教师只负责自己教书育人的任务,孩子平时的一些活动和生活一般都不会关注,学生在没有老师监护下中午基本不午睡,男生多打手机游戏,女生则是网络聊天,这不只影响身体和学习,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据南昌市新建区检察院了解到,2017年,新建区一名城乡接合部在校女初中生通过智能手机上的社交软件,认识了社会青年并发展到线下见面,最后受到害。

三是家庭教育捉襟见肘。对于电子产品的危害,家庭教育缺失是不可不言的重要原因,在部分农村,随着大量年轻父母外出务工,隔代养育现象极为突出。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缺少父母的监护,放学后和周末时间基本属于“放羊式”管理,且老一辈人更是对网络缺乏认知,往往把手机视为“带娃神器”,忙于农活和家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带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玩个够,监管力度不够,不少孩子可能已经被“黄”侵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沉迷问题更为严重,在玩游戏的时间上,留守儿童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至5小时”以及“每天玩6小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每天玩4至5小时”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时以上”分别是18.8%和8.2%。

四是网络平台监管存漏洞。相比于过去而言,各类网络游戏平台出于国家监管压力,都不同程度带头防沉迷系统,但据了解,很多系统将年龄设置在16周岁这个不合理年龄段,仍然对16—18岁的青少年开放无限游戏时间。且这类防沉迷系统只要求成年人身份证号和姓名就能通过认证,明显存在漏洞,玩家可以利用父母、亲朋的身份证或从网上搜出18岁以上的身份证号及对应的姓名认证即可,无法做到真正防沉迷。如今年3月,人民网报道,一款名为“少年三国志”的手游充值实名认证存在严重漏洞,随意编一个身份证号和姓名都能通过,甚至200岁都能审核通过。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电子产品危害的宣传,让广大家长提高认识,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更好地履行监管主体责任,主动监督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二是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通过培养新的兴趣点,转移其对手机的注意力,把孩子们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不能让他们的生活里只有电子产品。

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教学 建议

信息技术学科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学科,有由于其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很多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另外,信息技术教学岗位的教师都比较年轻,对教学的把握不够到位,因而在教师所实施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队伍年轻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兴起较其他学科比较晚,所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队伍年龄结构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整体年龄比较小,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匮乏,这也是目前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客观实际情况,对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发展是不利的。

1.2备课不充分

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课时量很大,往往一个人要带2-3个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有诸多其他事情要做。所以留给教师的备课时间很紧张,时间仓促,关于信息技术案例教学的资源很少,造成了教师只是将基本知识点罗列出来,很多时候靠自己的课堂发挥。通常完善的教案和上课时的知识素材以及情景任务设计,也只是在应付上级听课检查时才做的。

1.3教学模式单一

信息技术教师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网络电子教室控制学生端,学生盯着自己的屏幕听课。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这样的教学方式抵不住游戏的诱惑,所以,当教师在讲台上忘我地讲解时,殊不知很多学生煞费苦心,拔网线、破坏学生机管理软件,对教师的讲解充耳不闻,只为了自己一节课的自由玩耍。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觉得课难上,教的内容学生提不起多大兴趣,不知如何改变,学生方面一旦知识枯燥乏味,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也没有考试考评的压力,还不如游戏之类玩得痛快,即对信息技术失去了学习兴趣,变成了他们的游戏课,放松课调查显示,学生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很高,绝大多数是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他们有时间去上网玩游戏。

1.4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和技能目标为主,忽略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主要是针对学生讲解一些常用软件的用法及上网操作的基本方法,比如画图工具、word等软件的使用,网页的浏览等等,很多学生也只是会用这些工具来做一些和教师上课举例雷同的作品。教师上课对学生的启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学生只知道用这些工具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却并不明白这些软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如何使用。因而对这些学习并没有多大兴趣。

1.5信息技术课堂缺乏人文主义关怀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技术教师承担的更多是培训师的角色,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但是,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更需要完善其人格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网络上的内容良荞不齐,学生虽然在网络上能学到知识,但也遇到各种各样的侵害和诱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处于好奇,在网上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或是利用一些网上的小病毒去搞破坏甚至走上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何引导学生来辨别好坏,如何去处理一些突况,仍是信息技术教学所欠缺的。

2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策略的建议

2.1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建设,专注信息技术学科

信息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首先是整体年龄偏小,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都很丰富的教师匮乏,再者信息技术学科年轻,本学科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有限。所以,信息技术学科要取得长足发展,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抓住每次宝贵的教学机会来进行探索,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尽快使自己和本学科发展起来,而不是整天抱着“混”的态度。

2.2多维度准备,认真备课

教师上课质量的好坏,备课是关键。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备课上还不到位。所以,应该先从备课着手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备课应该从内容、学生、教学方式等多维度来准备,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将备课环节准备好。

2.3开展多样的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课堂空间

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切实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传授者”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那么既能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能完善自己。

2.4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增加必要的人文关怀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深化对人文因素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运用网络时的一些最新动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驾驭网络,防止其迷失其中。

【参考文献】

[1]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高职 厌学 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62-02

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面对学习负担过重、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问题,高职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迟到、逃学,厌学辍学,这些行为表现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的声誉,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和谐发展的一大难题。为此,笔者认真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为了使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笔者随机从某高职院校抽选了173名学生进行调查,据此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现象。173名同学,其中问卷调查100名,访谈调查 73名。在性别比例上,男生占93,女生80名。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占66人、69人、38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共包括20道题目,分别从个人因素、学校教育教学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设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访谈问卷共7个访谈问题,发放访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

(三)研究结果

由以上表格可以得知,大一学生厌学比较严重的占37.8%,大二学生厌学比较严重的占52.2%,大三学生厌学比较严重的占73.3%,男生厌学比较严重的占55.9%,女生厌学比较严重的占43.8%。调查Y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情绪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长,男生厌学情绪明显要高于女生。

二、高职院校学生厌学表现

(一)课堂行为表现

调查结果表明,31.6%的同学上课的一般状态是枯坐;23.7%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学习态度不正确,不专心听讲,说话,读小说,玩手机;6.2%的同学上课睡觉;仅仅38.5%的学生上课时的一般状态是认真听讲。

(二)课外行为表现

课后不复习所学内容,不做作业或抄别人的作业。如果强迫学习会产生痛苦、紧张、焦虑的情绪和行为,一些人表现出反抗的态度,更有甚者顶嘴、唾骂老师,逃学、辍学。从调查来看,整体情况不太乐观,仅有18.3%的学生能够每天坚持2小时以上,81.7%的学生课余学习的时间少于2小时,甚至更少。22.3%的学生课余时间在上网、玩网络游戏,36.3%的学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14.5%的学生做兼职等,仅有26.9%的学生能够做些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三、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并非与生俱来的,其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教育教学因素、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自身因素

第一,自我认识的偏差。大学新生面临角色的转换,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26.2%的学生心里不适应,感觉前途渺茫,看不到未来的前景,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第二,基础太差跟不上。调查表明,12.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太差,课程内容听不懂。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习性、信念、能力都不尽相同,学习基础良莠不齐,整体较差。这些都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教学因素

第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呆板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

调查结果显示,53.1%的学生认为教师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不易理解知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等,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

第二,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学生疲于主动学习。29.1%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过重,强制性要求学生早晚自习,全天满满地排课,使学生无法劳逸结合,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第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13.1%的学生认为不喜欢某老师是导致厌学某门课程的原因。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不理解学生,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辅导员缺乏经验,说话方式太过官方等原因,使学生对大学生活迷茫,偏离了入学时的憧憬。

(三)家庭因素

第一,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孩子压力很大。

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只有成绩好,以后才会有未来美好的前程。于是要求孩子每次考试拿高分才会有奖励。这样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会感到痛苦,长此以往必然厌学。调查研究表明,13.9%的学生认为父母期望过高使学生产生厌学。

第二,家庭氛围不和睦,孩子缺乏安全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长期环境。”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困扰和不少的压力,乃至使孩子发生情绪偏差。在调查中发现,12.5%的学生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父母对子女精神层面的关心较少导致了学生厌学。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高职院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的高职院校已并非象牙塔,其与外面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盲目跟风,边打工边上学。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发现,59.2%的学生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利用寒暑假、周末进行打工。边打工边上学的初衷是可行的,其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但有些学生痴迷于打工,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通过打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无需进一步学习。学校有管束的生活与放松的打工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厌学情绪应运而生。

第二,校外娱乐设施的影响,使学生经不住诱惑,学习分心。调查研究发现,23.2%的学生认为校外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机使部分学生沉迷于此而产生厌学。

四、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对策探讨

(一)学生应发挥自身“内力”,转化厌学不良情绪

第一,重新确立新的目标,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毅力。”因而,从高职学生入学就应该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即确立了生命的一个里程碑,对未来的发展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同时将自己既定的目标分解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二,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转化不良的学习情绪。

学生可利用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文艺等娱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积累生活阅历和体验,同时调节情绪,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从而远离不良情绪的渗透。

(二)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第一,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合理设定各阶段目标。

所谓职业生涯教育,重点并非是职业,而应该是生涯。据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也被称为生涯教育,这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教育,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内容涵盖了职业知识、认识自己、适应社会等知识。在当前这种教育理念下,职业生涯教育应当宜早不宜迟。教师应指导学生入学后即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进行职业定向,让学生将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相结合,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相结合,一方面能增长知识,另一方面能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

第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约束自我。

首先,辅导员应该定期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行为引导的教育,应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其次,思修教师必须抓好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目标鞭策自我,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高职学生。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教师应注意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劳逸结合,学有所用。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求教师要狠抓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做到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同时教师应照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做到用职业行为体系取代专业学科体系,切实做到学有所用。其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应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它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理念。

第二,教师应改M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众所周知,游戏的新奇、刺激恰恰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导致青少年会对此产生持续时间长的兴趣。教师应借鉴游戏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现代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自我锻炼和创新的机会,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第三,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学生是脆弱而敏感的,他们随时都在注视着教师的举止和言行,迫切地想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俗话说:“亲其师,信之道”,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果学生尊敬教师,真心喜爱教师,就会对教师任教的相关学科产生好感,用心去学,既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应该多亲近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四)加强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

第一,父母要多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怀,而不是多给物质上的满足。父母平时可以主动与辅导员联系,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然后给予孩子正确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温暖,从而使其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家长应先了解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成长环境,不要盲目地进行教育。同时家长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孩子成才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无需过度拘泥于以分数论英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并承认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尊重这些差异,才能做到教有所获。

(五)优化学校周边社会环境,还学生一方净土

第一,针对校园的招聘,公司对人才的选聘,应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既要重视文凭,更要重视水平,防止学生滋生“学习无用论”的侥幸心理,用正确的心态对待打工与学习的关系,避免辍学事件的发生。

第二,社会大环境与校园风气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坚决消除社会的不利影响,从而改善广大学生生存的外环境,减少不良现象对学生的诱惑。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场所的管理力度,给学生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世界。

【参考文献】

[1]王继辉.论高职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

[2]李大勇等.高职学生厌学现象原因分析及对应措施[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