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电力工程灾害现状 发育特征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电力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质灾害对电力建设影响产生的矛盾十分突出。在最近的 20 多年时间里,地质环境条的变化,人为山坡削坡切坎,沟道大量堆积弃土,使西北许多山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

了电力工程建设发展。所以,研究西北山区电力工程地质灾害评价现状与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1 西北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1.1 西北山区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地质灾害破坏形式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6种类型,西北山区主要地质灾害表现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种类型。

1.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1.2.1 崩塌分布特征

崩塌在西北山区主要表现为黄土崩塌和岩质崩塌两种类型。黄土崩塌多发生在黄土塬边、黄土梁峁两侧且坡角一般大于60°斜坡地带,在大气降雨或震动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坍塌。岩质崩塌多发生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的陡峭山体地段。西北山区崩塌一般分布在人为切坡陡坎,交通道路两侧陡峻及岩体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地段。

1.2.2 滑坡分布特征

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个或多个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在西北山区滑坡主要表现为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次之。其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地质构造控制着地貌的形成。强烈隆起、差异升降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斜坡和在岩层中形成的不同结构面,使斜坡稳定性差,在降水等因素影响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此外,不同性质的岩土体组合也已产生滑坡危害。

1.2.3 泥石流分布特征

泥石流是指含有大量泥沙、块石、砾石,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按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水石流和泥石流。泥石流一般爆发突然、历史短、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使山区危害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西北山区泥石流多为暴雨—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其分布与暴雨密切相关。按泥石流构成物质划分,以稀性水石流分布面积最大,其次为泥石流 。泥石流除了与地质环境条件有关外,与人类工程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2 西北山区电力工程地质灾害现状

2.1 山区电力工程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

山区地形大多起伏较大,地貌多为高山、中山和低山,山间多为河谷阶地,地形地貌复杂。在山区建设火力发电厂、变电站(所)和输电线路,往往由于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常常要开挖临近山体边坡,这样就造成高陡边坡,破坏了原有边坡的稳定性,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基岩出露山区往往引发岩质崩塌,在残坡积层堆积较厚的斜坡地带容易引发堆积层滑坡,西北山区冲沟发育,拟建、在建和已建的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所)附近一般都存在冲沟,在暴雨季节容易遭受到泥石流的威胁。

在山区架设输(送)电线路,塔基大多位于山脊、山梁或者山顶部位,主要遭受山脊、山梁或者山顶两侧崩塌、滑坡的威胁,只有在输(送)电线路不能一档跨越的宽阔泥石流沟道内遭受泥石流威胁。

综上所述,山区电力工程存在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种类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在西北山区有着各自的独自性,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可以单独成灾,又可相互作用,互相转化,并能产生混合作用,崩塌和滑坡体在沟道内大气降雨的条件下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强烈冲刷坡脚又引发岩土体的崩塌和滑坡,三者往往形成灾害连,给电力工程建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2 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根据西北山区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地质灾害发育影响因素,西北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发性普遍

大量的崩塌和滑坡体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来源,泥石流的发生成为崩塌和

滑坡发生的动力条件,崩塌、滑坡、泥石流三者地质灾害相互牵制,一次雨可覆盖面积达数百或数千平方公里,各种地质灾害片成群发生,在西北山区沟道内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同时,也伴随泥石流的相继发生。

(2)季节性明显

西北山区地质灾害大都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其爆发时间往往随季节性雨相伴,

每年5~10月份汛期期间是西北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易发期和高发期。由于西北山区电力工程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地貌有所差异,降雨量和降雨时段也有所不同。陕西、甘肃南部山区大多在6~9月份降雨量较大,降雨型式多为单峰降雨,这一段时期是地质灾害多发期,也是高发期;陕西北部、甘肃北部、宁夏、青海山区降雨则多集中在5~9月份,降雨型式多为双峰降雨,其降雨频率和降雨量多于陕西、甘肃南部秦岭山区,但雨量相对较小,这个时期是地质灾害易发期。

(3)突发性强

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一旦发生,突

发性很强强。譬如滑坡在剧烈瞬间滑动时历时更短,仅数十秒。地质灾害发生的前期变化是比较缓慢的,前期变化作为本身来说,不但是一个能量积累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蠕变过程,当灾害体到达极限破坏时,在雨、地震或振动的外力作用下,灾害体就会突然爆发,因而破坏力极强,常常使人们猝不及防。

(4)垂直差异性大

西北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但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垂向上不同高度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有所不同。一般在西北高山、中高山区暴雨频繁,雨量强度大,地形差异明显。该区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沟谷上游,受地质外营力强烈,基岩风化较破碎,为水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源保证,但该区一般电力工程布置较少,输电线路也从沟谷上部横跨,塔基位于沟谷两侧山脊上,对电力工程损害较轻微,易损性较小,风险性小;中、低山区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坡耕地较多,是坡面泥石流和滑坡的多发地带,也是山区多发地区,对电力工程损害较严重,易损性较大,风险性中等;到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不大,差异变化相对较小,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动能和势能均较小,其破坏力较小,灾害不甚发育,对电力工程损害小,易损性小,风险性小。

2.3 山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西北山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是由其所处微地形地貌附近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的。大面积山地的缓慢抬升形成了地形差异,山间谷地、沟壑纵横造成了形状各异的斜坡地形形态;不同岩土体组合,复杂的断裂构造及持久的外营力作用,使岩土体风化破碎,形成潜在的不稳定边坡,这种地形差异、不同的岩土体组合和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等为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根据统计调查结果,大气降雨在地质灾害引发因素中占46%,人类工程扰动占23%,土体长期蠕变占15%,土体冻融占8%,地震占8%。在诸多因素中,大气降水对崩塌、滑坡等灾害影响最大。大气降水渗入斜坡表层残坡积土体,使土体含水量增大直至饱和,土体自重加大,特别对于弱透水或不透水基岩和第四系覆盖层组成的斜坡,在大暴雨或连阴雨的作用下,可迅速饱和,湿润接触面,减少摩擦力,使土体抗剪强度急剧降低,造成坡体失稳。在膨胀土分布区,大气降水能使土体软化、泥化,使斜坡蠕滑变形;在基岩分布区,大气降水可沿基岩构造、节理裂隙渗入岩体内,在物理作用下裂隙扩张、发展,并湿润层面,在重力作用下,使高陡斜坡地带的岩石发生崩塌、滑坡,造成危害。

据研究统计,西北山区日降水量达到50mm时,一般往往就会发生小规模的泥石流;日降水量达到50~100mm时发生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日降水量达到100~200mm时发生高强度、大面积的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大;日降水量大于200mm时泥石流给带来极大灾害。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必须具备强大的水动力、丰富的固体物质和地势较陡的地形条件。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的秦岭山区,当降水量在50~100mm时,诱发泥石流的可能性很小;当降水量在100~200mm之间时,具有爆发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但要看地形和固体物质条件是否具备而定,当纵坡降大于20%、汇水面积较大、并具有丰富的固体物质时,就可发生泥石流;当降水量大于200mm时,在山区大部分地区可普遍发生泥石流灾害。

总上所述,西北山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主要由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等基础地质环境决定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特别是局地性暴雨和连阴雨;其次为近人类工程扰动、土体长期蠕变、土体冻融和地震。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大,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3 西北山区电力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 山区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山区崩塌主要为松动或不稳定的岩土体在暴雨、连阴雨、地震或振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岩土体崩落的现象。一般采用主动避让、防护措施和地质体改造措施。在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所)选址阶段和输(送)电线路选线阶段可采取主动避让的预防措施,在综合比较无法主动避让的情况下,就需要采取防护措施,这也是山区电力工程对于崩塌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所以,山区电力工程对于崩塌采取的主要防治原则是优先考虑躲避灾种原则,其次采用工程防治原则。其主要防护措施如下:

在完全清除崩塌范围的崩塌体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式防护网进行防护。

(2)对崩塌运动的岩土体进行消能拦挡,限制崩塌体的运动速度。一般采用山坡拦石沟、落石沟、落石槽和落石平台。

(3)遮拦威胁的电力建筑物,隔离崩塌体与受灾体,使之不能成灾。一般采用以下几种

方法:

①拦石桩、障桩;

②拦石墙,主要有混泥土拦石墙、笼式拦石墙、钢轨拦石墙、钢丝拦石墙等形式;

③被动式拦石网。

3.2 山区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目前,对滑坡的防治措施很多,但不管采取哪种工程防治措施,都要对其滑坡进行详细勘查,然后对其采取防治措施。山区地形狭窄,起伏较大,一般不满足电力工程总平面布置要求,需要开挖邻近的岩土山体坡脚,破坏了原有岩土体山坡的稳定性,如果不采取防治措施,在暴雨和连阴雨季节容易产生滑坡;同时,对山区电力工程附近已有的滑坡体也要进行防治措施,否则。将危害电力工程正常安全运行。

根据电力工程在西北山区的分布位置、电力设施结构要求和电力工程与滑坡灾害置关系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滑坡防治方案尤其重要。山区电力工程滑坡防治方案有以下几种:

避让法:对于电力工程结构复杂、要求变形较高的火力发电厂、变电所(站)和超

高压、特高压的输电线路转角及其跨越宽河谷的塔基采取避让方案。

地表水或地下水排除法:该防治方案适合于山区斜坡堆积层结构松散、受地表水入

渗或者地下水运动影响显著的滑坡。

消方减载法:可采用在其后缘消方减载,降低滑坡体的重量,减少滑坡的下滑力,

达到使滑坡稳定的目的。

(4)支挡法:采用挡墙、抗滑桩等方法。

(5)锚固法:采用锚索或锚杆等,强制改变滑坡体内应力状态,使滑坡稳定。

(6)注浆法:通过钻孔向滑动带内注入水泥浆或其它化学浆液,增强抗滑效果。

3.2 山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西北山区电力工程防治泥石流原则:以防为主,以避为宜;以治为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因害设防;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排、拦、固防治技术,以防、避、治相结合,达到减灾目的。一般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的防治措施。作为单一的电力工程建设,相对占地面积小,破坏周围地质环境条件较小,对影响工程建设的泥石流沟一般采取工程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工程措施有以下几种:

(1)在泥石流沟上游修建截水沟。

(2)在泥石流沟中游修建拦挡坝、格栅坝和停淤场所。

(3)在泥石流沟下游建溢流坝、排导槽工程。

4 结语

山区电力工程包括火力发电厂、变电站(所)和输(送)电线路,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往往或多或少开挖、削坡已有的山体边坡或坡脚,破坏了原来边坡的稳定性,从而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在暴雨或连阴雨的作用下,往往形成泥石流;同时火力发电厂、变电站(所)场平时,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往往开挖放量大,在挖方地段容易形成高陡边坡,引发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所以,山区进行电力工程建设,应把防治地质灾害放在首位,增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加强管理,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措施并重的防治方式,防患于未然,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的威胁,才能使山区电力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和投产后正常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主编,《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地质出版社,2000 年8 月。

2. 黄润秋主编,《高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工程地质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年。

3. 唐邦兴主编,《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科学出版社,1994 年8 月。

4. 刘希林,唐川,《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科学出版社,1995 年。

5.陕西省减灾协会,《秦巴山区山地地然灾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年。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2

1 引言

在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经常发生。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 近几年来, 由于地质灾害(泥石流、 崩塌、 滑坡和地面塌陷等)引起的公路损坏路段的长度已经超过400k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几十亿元。 由此可见, 加强公路地质灾害的防治是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公路地质灾害的治理是减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 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的迫切需要, 保持公路的安全畅通是交通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广大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积累了大量经验, 建立了以加固、 护面、拦挡等为主, 以排水、 土石体改良、 植被绿化等为辅的各种工程防治措施, 并尤以浆砌片石和喷射混凝土护坡、 锚固、 浆砌片石、 拦石墙和简易钢结构栅栏等最为常见。

2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的缺陷

目前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一般存在以下缺陷:

a) 公路沿线发生崩塌的地段, 路堑边坡均不稳定, 且未设置山坡挡土墙或设置方式不合理;b)处理崩塌灾害主要采用的是以削坡为主的防治方式, 应该结合支顶和锚固等措施共同对崩塌体进行防治, 且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条件进行施工;c)对汇水面积和降雨强度较大的边坡上方未设置截水沟, 以及未进行植被防护;d) 对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段, 或有过泥石流发生历史的地段, 未采取拦挡、 导流等措施;e)治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应该遵循“及时、 快速、 准确”的方针, 预防就是在线路必须经过地质不良地段时, 事先修建防治工程, 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3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 主要包括崩塌灾害、 滑坡灾害、 泥石流、 公路坍陷。 下面就针对这四种病害的治理措施作一探讨。

3.1 崩塌灾害防治措施

3.1.1 削坡

在较稳定的岩体斜坡上, 将危险斜坡岩体按照一定的设计坡度进行爆破开挖, 目的是减小斜坡体的重量, 同时也是为了清除表面较松散的岩体, 露出新鲜岩体表面, 使斜坡坡度达到理想的稳定坡度。 但削坡不宜在岩体破碎强烈、 开挖影响较大的岩体上进行。

3.1.2 锚固

对可确定的危石进行加固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其结构简单,对环境改变不明显。 但是, 要完全查清坡面危石事实上是很难的, 在采用锚固措施来加固危石时, 必须在危石上进行大量的钻孔锚固作业, 其振动作用将可能导致危石滚落, 施工的风险大。

3.1.3 喷射混凝土

该方法技术成熟, 机械化程度高, 施工速度快, 对地形适应能力强, 也比较经济。 同时该方法本身能通过添加纤维来提高强度和韧性, 并常与锚杆、 钢筋网或钢丝格栅结合使用, 从力学性能上人们通常把它当作钢筋混凝土结构, 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此外, 基于水是边坡地质灾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发因素这一认识, 喷射混凝土对坡面的封闭作用, 非常好地隔绝了地表水下渗, 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但喷射混凝土对环境和自然景观具有破坏性, 由于喷射混凝土的封闭作用, 将毁灭坡面既有植被及其生长发育条件。

3.2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根据公路沿线滑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防治措施的选用一定要结合滑坡的类型、 规模、地形地貌等具体工程条件, 有针对性地实施。 根据防治目的的不同, 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直接阻止滑坡的发育和改变滑带土的性质两种。

3.2.1 直接阻止滑坡的发育

设置各种抗滑工程, 如抗滑片石垛、 抗滑挡墙、 抗滑墩、 预应力锚固、 预应力锚固抗滑挡墙、抗滑桩、 预应力锚固抗滑桩、 钢架抗滑桩、 拦砂坝工程等。

近年来抗滑桩在公路滑坡治理中被广泛采用, 多是人工挖孔灌注桩, 一般在滑坡上布设2~3排, 适用于浅层处于蠕动挤压阶段的滑坡。

3.2.2 改变滑带土的性质

可采用灌浆处理(灌注石灰浆、 石灰砂浆、 水泥浆、 粘土浆等)、 焙烧处理(在滑坡前部利用导洞焙烧滑带土)、 电渗排水( 利用电极作用排除滑带土的水)、 化学处理(利用化学反应增加滑带土的强度)等方法来改变滑带土的性质。

3.3泥石流防治措施

通常对公路泥石流防治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做好公路选择方案, 如在堆积区或谷口流通区通过时, 应采取控制泥石流堆积和流通的措施, 将泥石流按设计意图排出, 不让其堆积、 冲刷、 冲击、 爬高成灾。 当上述措施不能保证公路安全或不经济时, 则应采取控制泥石流形成的措施, 以减少灾害或从根本上消除泥石流危害。在公路遭受泥石流危害时,采取补救措施一般难度都很大,耗资也大。 但公路运营主管部门在治理泥石流方面仍然做了大量工作,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图1 泥石流防治措施

3.3.1 引水措施

当泥石流沟谷上游或支沟汇水区的汇水能通过截流坝和引水渠道引出主沟, 导向其他地方进入主河时, 可将沟谷上游或支沟的水流引走, 从而减少主沟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和水体数量, 以削减泥石流的规模, 控制泥石流的危害。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开阔、 地势高差小、 易于向主河疏导的泥石流沟。

3.3.2 排导措施

排导是通过一定的工程让泥石流顺畅通过公路, 进入主河和预定地点, 而又不给公路造成危害的一种措施。 一般采用的排导工程主要有两种类型: 急流槽和明洞渡槽。

3.3.3 林业措施

林业措施是泥石流生物防治措施的主体部分, 也是山区建设立足和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 林业措施是山区建设的生命线。 一般泥石流沟谷流域的不同地貌单元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根据生态条件配置不同的林种将有较好的治理效果。 泥石流沟谷流域的集流区(包括分水岭区及沟源区), 是泥石流动力条件的水源地, 应营造水源涵养林, 适宜种植如油松、 刺槐、 华北落叶松、 刺楸等树种。

3.3.4 管理措施

生物措施不仅是一项技术措施, 而且是一项对社会经济管理依赖性很强的措施。 离开当地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支持, 生物措施要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这不仅因为生物措施直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问题, 还要切实解决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如生活能源、 粮食问题等, 而且这项工程不是一劳永逸的, 需要长期管护, 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组织和法规, 使森林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3.4公路塌陷防治措施

公路塌陷防治主要是对公路下伏采空区的治理, 因此应首先考虑公路沿线矿区及采空区的特征、 公路不同地段构筑物的特点及其施工条件等, 以便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法。 目前, 对公路下伏采空区的治理方法具体如下。

3.4.1 开挖回填法

开挖回填法是先将塌陷区全部或部分开挖, 然后进行人工回填的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煤层开采规模较小、 开采深度较浅、 对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和采空体积均不易探明的采空区。 此法取材方便、 施工简单, 且在回填处理过程中还可采用反复强夯的办法,利用重锤自高处落下产生的冲击能夯实地基土, 提高土体强度,增加抗塌能力, 还可以减少地表水入渗。 同时在塌陷区回填稳定后, 在路基两侧一定范围内要做好防排水处理, 一般可采用修建浆砌片石槽引流地表水, 以防雨水下渗, 引发二次塌陷。

3.4.2 桥跨法

以架桥的型式跨越采空区不稳定的路段, 桥的墩台应设在稳定的岩体中, 以保证路基稳定安全。

3.4.3 注浆法

注浆法实质上是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 通过注浆管把一些能固化地基土的浆液均匀地注入地基土裂隙或孔隙中, 浆液以充填、 渗透和挤密等方式,将土颗粒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排除后占据其位置, 经一定时间后, 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 形成一个结构新、 强度大、 防水性能强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结石体”,阻止上覆岩土层进一步塌陷冒落, 以保证公路路基的稳定。

4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建议

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如何充分发挥优点, 克服缺点, 是工程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特别是在目前国家强调“建设绿色通道”、 “美化环境”、“以人为本”等建设理念的今天,在建设和改造地质环境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护环境。 过去一般都是采用大量喷射混凝土、 浆砌片石等施工工艺, 这会对公路两旁坡面植被的生长条件造成永久性的封闭式毁灭, 是与环保和美化极不相称的。 因此, 建议今后对公路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 应全面考虑以下方面。

4.1可靠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所采用的防护材料要具有现时易得性, 在产品结构上, 实现“局部受载, 整体作用” 的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追求环保与美观的效果

与传统的防护措施比较而言, 新的防护技术要在“人性化”和“环保性”方面多加考虑, 使得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的边坡能够实现植被的自然生长发育, 并保持进行后期人工绿化的既有条件,对既有地貌进行良好的保护。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3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显然这是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的,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多变,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在我国非常活跃。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一半左右,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

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的发生。滥砍滥伐森林资源,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2.5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1) 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2) 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3) 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

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

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湟水北干;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评估区范围为一期工程所属的支渠及干斗渠,其中16条支渠总长270.77km,4条干斗渠总长25.37km。工程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分布于西宁盆地北缘与大坂山南坡之间。西段位于宝库河左岸,中段为西宁盆地湟水河以北的低山丘陵区,东段属大坂山南坡。途经大通县、互助县、乐都县的大部分地区。项目区南有青藏铁路,兰州至西宁高公路,北部有青石咀至民和公路国道219线,渠首有国道227线经过,总干渠前段、中段有县、乡级公路相通,交通尚方便。

一、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泥石流、黄土湿陷5种类型。

1.滑坡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在评估区内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活动频繁、对本工程危害也比较严重。

形成及诱发因素: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2.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形成及诱发因素: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地震、融雪(雨)、地表冲刷、浸泡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潜在不稳定斜坡

评估区内潜在不稳定斜坡共36段,其中27段为黄土边坡。发育于中、低山前缘地带。黄土具有湿陷性,坡体前缘大多数地段因水流侵蚀形成陡坎。

形成及诱发因素:评估区内黄土结构不稳定、降雨侵蚀、坡脚季节性流水冲刷、坡脚开挖、坡体切割是诱发潜在不稳定斜坡的主要因素。

4.泥石流

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评估区内泥石流均发育于中、低起伏山区冲沟,形成、流通区均为黄土所覆盖,规模均属小-中型。

形成及诱发因素:评估区内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风积黄土及黄土状土,丘陵地带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沟岸山坡坡度大,沟壁具有潜在松散物,遇强降雨则容易形成泥石流。

5. 黄土湿陷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评估区内渠道沿线黄土及黄土状土最大厚度超过40.0m。渠道沿线分布的黄土属中压缩、弱~强湿陷性土,部分有自重湿陷特征。

形成及诱发因素:区内黄土多属马兰黄土及黄土状土,成因以风积为主,次为坡积、洪积等的混合沉积,厚度5~50m,变化大,随地形的起伏而异。该类土结构疏松,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水稳性差。多虫孔和植物根孔,在裂隙或孔壁上常见钙质粉末或菌丝状白色条纹存在。无水条件下强度高、稳定性好,一旦遇水则起胶结作用的盐膜溶解、胶膜胀大,加之水膜楔入作用,黄土结构即迅速破坏,形成湿陷。

二、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工程沿线地质灾害较发育,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同时渠道沿线地层主要为湿陷性黄土,其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在渠道工程建设时势必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

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遭受泥石流、滑坡、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及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破坏。经预测评估,渠道工程建设会引发地质灾害,大规模土方的开挖,可能会引发边坡的失稳,形成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灾害。当布设在黄土或黄土与下伏红层构成的斜坡上的明渠傍山开挖,要特别重视防渗,否则在水动力作用下会引发滑坡,渠水溃流而下后有可能引发沟谷中的泥石流灾害,危及下游农田和村庄,其危害性大。渠道工程建设大量的弃土弃碴可能会引发或加剧泥石流灾害。

三、防治措施

1.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①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②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2.崩塌的防治措施

实施治理工程,或进行小规模清除崩滑体后,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及时了解其发展态势。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遮挡、拦截、支挡、护墙(坡)、镶补沟缝、刷坡、削坡、排水。

3.潜在不稳定斜坡防治措施

对工程危害性小的,开展定期监测。对工程危害性大的,进行削坡或护坡处理,加强渠道防渗措施

4.泥石流防治措施

对遭受该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大或危害大得地区,以渡槽跨越的方式避开该泥石流灾害的影响为宜。同时建议对弃碴认真选址,对弃碴要进行拦接等加固设防,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防止弃碴成为泥石流的物源,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监测流域的降雨过程和降雨量(或接收当地天气预报信息),根据经验判断降雨激发泥石流的可能性;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分析滑坡堵河及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性。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公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1崩塌、滑坡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1.4冻土冻融

冻土冻融是指在季节性冻土区,地基土冬季冻胀,夏季融化沉陷的一种现象。此种灾害是东北地区等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地质灾害,常会造成道路翻浆、冻胀、融陷及路面冻裂,影响道路正常通行。

2.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崩塌、滑坡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①掌握崩塌活动分布规律,公路要尽可能避开崩塌、滑坡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②加强对危岩体监测、预测、预报工作,临崩、滑前及时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③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斜坡或防护受威胁的工程设施。主要工程措施有:护墙或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镶补、填堵坡体岩石缝洞;削坡,人工消除小型危岩体或减缓陡峭高坡;锚固,加固危岩体,提高其稳定程度,防止崩落、滑坡;排水、疏通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对危岩陡坡的冲刷和潜蚀;拦截、修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阻止崩滑物对公路设施的破坏。

2.2泥石流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3地面塌陷

预防和治理地面塌陷的工作有多方面内容,首先,为避免或减少地面塌陷灾害,必须十分重视公路场地的地质环境,查明建设区地面塌陷的危险程度和形成条件,对地面塌陷进行预测,尽可能布设在塌陷危险性小的安全地带;对于无法避让路段,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钻孔灌浆、旋喷加固等必要的防塌措施。除上述预防途径外,在地面塌陷危险区进行抽水、排水、蓄水、爆破等活动时,要采用适当方法,防止诱发地面塌陷活动。为了减轻矿区采空塌陷灾害,限制采空区范围,或者增多、加大保安柱,减小塌陷规模。对于已经发生的塌陷灾害,要在查明地面塌陷发育状况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其方法除了消除促使地面塌陷发展的各种动力活动外,还可采用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深基础加固法、控制抽水(或排水)强度法、疏导水流法、地下水气调压法等充填加固地面塌陷坑和地下孔洞,堵截水流,强化土层及洞穴沉积物强度,削弱地面塌陷活动能力,保证工程设施安全。

2.4冻土冻融

①工程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确定的地基土冻胀级别,采取相应的防冻胀融沉措施。②在拟建工程施工时,一是回填粗颗粒抗冻材料,并在地面做好防水工作,防治冻胀产生的冻切力破坏基础;二是采取清基换填砂砾或粗砂等透水性好的填筑材料等措施处理基础。

【参考文献】

[1]佘小年等.公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预测与控制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余建锋.公路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公路交通技术,2007.

[3]邢丽霞,阙列东.我国的地面塌陷及其危害.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6

关键词: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through the slope rock mass deformation caused by destruc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then the slope rock mass de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geological hazards on th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People's Daily life reality the harm described, and then,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ed collapse,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o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 of governance and are introduc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treatment measures.

Keywords: slope,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中图分类号: TU413.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斜坡包括天然斜坡和人工开挖而形成的边坡,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高度。在重力作用下,斜坡总是不断地降低其高度,并使其坡度变缓。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的形式是多样的。目前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斜坡变形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斜坡变形破坏对人类的危害十分严重,它可破坏地表、毁坏农田,掩埋和阻断公路、铁路和航运交通,摧毁村庄房屋和其他地面建筑物,破坏矿山建设等;危害最大的是造成人员的伤亡。

对居民点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规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崩滑流)能摧毁村镇,淹埋或砸毁房屋,造成人畜伤亡。如1987年9月17日四川巫溪县城龙头山发生岩崩,摧毁一栋宿舍、两家旅馆、29户民房,死亡122人。1989年7月,重庆、万州、南充等地连降暴雨,爆发滑坡、崩塌、泥石流12.7万处,毁房13.8万间,死亡和失踪759人,伤2318人,经济损失15亿元以上。

2002年8月上旬,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境内连续降雨,导致山体斜坡松散堆积物饱水,14日凌晨爆发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洪水夹杂着淤泥、石块、树枝,向村庄和田野蔓延,致使者意、水溏、戛洒3个乡的10个村庄受灾,611户房屋倒塌,受灾人口达到21782人,毁坏农田91002,近30长的公路和22座挢涵被冲毁,死亡6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

2、对工厂、矿山的危害

中国湖北省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一直处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不断侵扰之中,在厂区18的范围内,共有滑坡、崩塌270处,总方量达750×104m3,严重威胁着厂区的安全和工厂生产。1982年7月底,在突降暴雨的诱发下,多处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崩流物质冲入两个专业厂的七个车间,工厂被迫停厂数天。云南省威信县墨黑煤矿矿区曾在1948年、1984年、1987年和1988年多次受到崩塌的破坏,摧毁煤矿通讯井2处,回风巷800m、运输巷450m,毁坏10万伏高压输电线800m,导致煤矿停产,经济损失113万元。

对工程设施的危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大坝、水电站、变电站,冲毁水渠管道、淤积水库、河道和农田。由于连降大雨,1963年10月9日晚,娃依昂水库南侧发生快速的大规模坍塌滑动,滑体长宽体积超过;滑动物质持续时间不足秒钟,运动速率达;高出坝顶的波浪冲出水库,并沿娃依昂河谷向下游的村镇冲去,多名居民被洪水淹死。这一事件被看作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大坝灾难。

对道路交通的危害

对铁路、公路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掩埋线路、破坏路基和路桥、错断隧道,摧毁棚洞,砸坏站房,造成翻车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全国遭受泥石流危害的铁路路段近千处,铁路跨越泥石流的桥涵达1386处。1949---1985年遭受较重的泥石流灾害29次,一般灾害1173次。其中,列车颠覆事件9起,死亡10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2次,19个火车站被淹埋23次。

对河道、航运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河流沿岸特别是峡谷地段多为滑坡、崩塌的密集发生段,对河流航运的危害和影响很大。1982年7月18日云阳鸡扒子老滑坡复活,180×104m3土石滑入长江,河床填高30余米,江岸外移50m,在鸡扒子航段600m范围内形成三道水坝,严重阻碍了长江的航运,仅清航整治费就达8000多万元。2004年4月9日,位于中国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的易贡藏布河扎木弄沟发生大规模的山体滑坡,体积约(2.8--3.0)×108m3。

滑坡、崩塌还对农田造成危害,使耕地面积减少。如1983年3月7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发生的洒勒山滑坡,覆盖范围南北长达1600m,东西宽1700m,面积约1.4km2,毁坏耕地1.67 km2;滑坡造成两座小型水库部分被淤埋、阻塞,破坏灌溉设施四处,公路及高压线1.3km长,使洒、新庄三个村庄被摧毁,死亡237人,重伤27人,400余头牲口被埋没。

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地质灾害的防治

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针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进行防护与治理的工程或措施。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必须根据地质体的破坏机制对症庄施治,以改善斜坡岩土体自身及周围的生态环境为原则,把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

崩塌的防治

崩塌防治措施可分为防止崩塌发生的主动防护和避免造成危害的被动防护两种类型。具体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崩塌落石历史、潜在崩塌落石特征及其风险水平、地形地貌及场地条件、防治工程投资和维护费用等。

滑坡的防治

滑坡的防治较之危岩更加复杂,必须在查明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稳定性和危害性,找出影响滑坡的因素及相互关系,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因地制宜,以长期防御为主,防御工程与应急抢险工程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一般来讲,治理滑坡的方法主要有“砍头”、“压脚”和“捆腰”三项措施。“砍头”就是用爆破、开挖等手段削减滑坡上部的重量;“压脚”是对滑坡体下部或前缘填方反压,加大坡脚的抗滑阻力;“捆腰”则是利用锚固、灌浆等手段锁定下滑山体。

滑坡的防治措施可归纳为“排、稳、固、挡”四个字。“排”即排水,包括排出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图2―2(a)];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入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图2―2(b)] ;“稳”即稳坡,包括降低斜坡坡度,滑坡后部削方减重及滑坡前缘回填压脚[图2―2(c)] ;以生物工程和护坡工程来保护边坡等。“固”即加固,包括采用各种形式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和预应力抗滑桩、抗滑明硐等工程,或采用灌浆、电化学加固、焙烧等方法以改变滑带岩土的性质来进行加固,增大滑面的抗滑力。

按滑坡治理措施的施工方式、适用条件和主要作用,可将其分为防御避让、护坡护岸、削坡卸载、排水防渗、排引地下水、拦挡抗滑、固结加固和生物工程等类型。

泥石流的防治

泥石流的防治必须遵循全面规划、分清类别、重点突出、因害设防、合理设计、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可归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大类。工程措施几乎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泥石流防治,尤其是对急需治理的泥石流可有立竿见影之功效。泥石泥治理的生物措施主要是指保护与营造森林、灌丛和草木植被,采用先进的农牧业技术以及科学的山区土地资源开发措施等。

参考文献:

1、孙广忠。地质工程理论与实践。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