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
在新生儿出生之后,要对其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处理,脐部作为一个重要的部位,如果不给予妥善的护理,可能会造成新生儿脐炎的发生,如果感染严重的话可能会直接对新生儿的生命产生影响,所以对新生儿的脐部护理要高度重视[1-3]。采用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5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新生儿有25例,平均体重(2.98±0.79)kg,在宫内没有出现感染的情况。对照组新生儿有25例,平均的体重(3.01±0.81)kg,也没有出现宫内感染的情况。两组新生儿在体重、各项体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脐部结扎的方法: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新生儿在出生之后都用0.5%的碘伏对其脐带的根部进行必要的消毒,之后采用消毒过的气门芯在距离新生儿脐带的根部大约1.5 cm处进行结扎,在脐带的远端距离结扎的部位为0.5 cm的位置将脐带剪短,之后将脐带内残留的血挤出,挤出之后对脐带的残段用2.5%的碘酒进行消毒。
1.3 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新生儿用脐带包对脐部进行包扎,在48 h之后修剪残留的脐带,剩余的脐带的创面仍然使用用脐带包包扎,每天观察脐带情况,每天更换脐带包。对照组的新生儿则在每天的沐浴之后采用碘伏对其脐带的残端以及脐带的根部和脐部周围进行必要的消毒,之后对脐部用脐纱进行包扎,之后就可以等待脐带的自然脱落了。对两组新生儿都进行同样的出院的护理指导。
1.4 指标观察:对两组新生儿的脐部是否有渗血情况、有无潮红、黏液性的分泌物以及脓性分泌物的情况,同时对两组新生儿的脐带脱落时间进行准确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对统计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般来说,新生儿在出生之后脐带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脱落,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内,极其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加强防护非常重要。但是护理的方法不同会直接影响到护理的效果。本次研究选择了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新生儿在是否有渗血情况、有无潮红、黏液性的分泌物以及脓性分泌物的发生率等方面,显著的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了观察组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相比是更为有效的,不但可以显著的降低新生儿脐部的感染,而且又可以促进其脐带的脱落。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脐带修剪的时候要选择好时机以及方法,一般是选择在新生儿出生之后的48 h进行,如果新生儿的脐带粗大而且含有较多的胶质,就可以选择延长修剪的时间[4-5]。
从本次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有效的护理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的降低感染的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对新生儿的脐部护理采取修剪脐带残端并用脐带包进行包扎的方法,能够减少新生儿脐部渗血情况的发生,并且可以缩短脐带的脱落时间,加速新生儿脐部创面的愈合,避免感染情况的出现,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冯雅琴.新生儿脐部处理常见问题及对策[J].安徽医药,2008,12(1):78.
[2] 朱家贵,张俏玲,陈少丽.选择适当时机为新生儿再次剪脐并用脐粉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2006,12(4):340.
[3] 董素英.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637.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范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5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新生儿有25例,平均体重(2.98±0.79)kg,在宫内没有出现感染的情况。对照组新生儿有25例,平均的体重(3.01±0.81)kg,也没有出现宫内感染的情况。两组新生儿在体重、各项体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脐部结扎的方法: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新生儿在出生之后都用0.5%的碘伏对其脐带的根部进行必要的消毒,之后采用消毒过的气门芯在距离新生儿脐带的根部大约1.5cm处进行结扎,在脐带的远端距离结扎的部位为0.5cm的位置将脐带剪短,之后将脐带内残留的血挤出,挤出之后对脐带的残段用2.5%的碘酒进行消毒。
1.3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新生儿用脐带包对脐部进行包扎,在48h之后修剪残留的脐带,剩余的脐带的创面仍然使用用脐带包包扎,每天观察脐带情况,每天更换脐带包。对照组的新生儿则在每天的沐浴之后采用碘伏对其脐带的残端以及脐带的根部和脐部周围进行必要的消毒,之后对脐部用脐纱进行包扎,之后就可以等待脐带的自然脱落了。对两组新生儿都进行同样的出院的护理指导。
1.4指标观察:对两组新生儿的脐部是否有渗血情况、有无潮红、黏液性的分泌物以及脓性分泌物的情况,同时对两组新生儿的脐带脱落时间进行准确记录。
1.5统计学方法:对统计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脐部情况对比: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见表2。
3讨论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范文3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重要的部位,与外界直接接触,且脐部残端是一个开放性创面,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门户,如果不给予妥善的护理,脐部感染侵入血液循环,可能会造成新生儿局部脐炎的发生,或可导致全身感染,如感染严重还可能会产生新生儿败血症,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命[1-3],所以要对新生儿的脐部护理高度重视。有研究提示,新生儿脐炎可导致新生儿脐源性腹膜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存在脐部感染者占60%~70%,且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因此,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儿2000例,体重>2500g,Apgar评分为8~10分,产妇无宫腔内感染,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0例。两组新生儿在体重、性别、Apgar评分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新生儿脐部结扎方法 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用0.5%的碘伏对其根部进行必要的消毒,之后采用消毒后的气门芯距离脐带根部3cm处进行结扎,在脐带的远端距离结扎部位0.5cm处把脐带剪断,把脐带内的残血挤出,对脐带的残端用0.5%碘伏消毒。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用0.5%碘伏对其脐带根部进行必要的消毒,之后采用消毒后的气门芯距离脐带根部1cm处进行结扎,在脐带的远端距离结扎部位0.5cm处把脐带剪断,把脐带内的残血挤出,对脐带的残端用0.5%碘伏消毒。
1.3 脐部护理 根据新生儿护理常规,脐部护理要求每日观察护理脐部,保持脐部干燥,避免尿粪污染脐部,并注意脐窝创面情况[4-5]。两组新生儿均使用相同的护理方法:在新生儿每天沐浴后进行脐带护理,用95%医用酒精从脐根到脐带的残端全部擦拭一遍,如不慎发现尿粪污染脐部,清洗干净后,同样可以用此方法处理,直到脐带全部脱落[6-7]。
1.4 指标观察 对两组新生儿脐部是否渗血、潮红、残端不完整脱落情况准确记录,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的数据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两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注: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3 讨 论
在正常情况下,脐带于出生后6~10d干燥和分离,因此脐带内的动静脉等结构仍保留在基底部[8-9]。脐带干燥的标准是脐残端干燥、质硬,为黄褐色或浅棕色。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好坏是产科质量的体现。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好脐部护理,可有效减少细菌侵入机会,减少脐部并发症,降低感染率,提高产科质量,是消除新生儿脐炎、破伤风、败血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手段[10-11]。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脐带;新生儿;双气门芯;脐带干燥;脐带脱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89-01
新生儿出生后从断脐至脐带脱落前后,脐带断面是一个开放性创面,容易被细菌侵入繁殖造成脐部感染[1],因此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的重点.新生儿脐带一般3-7天脱落,怎样结扎脐带能使脐带早日脱落,减少新生儿脐炎的发生,这是我们助产人员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保证新生儿健康的必需要求.我科对常规的气门芯双套环法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延长了脐带的结扎长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11至2012-12出生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新生儿产母均无严重产科并发症,年龄22-35岁,平均27岁;胎龄37-41周,平均38+3周;新生儿体重2300克-4350克.两组新生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新生儿的操作均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对照组新生儿娩出后,用一把套有两个气门芯的止血钳夹在距脐根部约10厘米处,在止血钳外断脐,牵拉第一个气门芯至脐根部,距脐根部约0.5厘米,再牵拉第二个气门芯至距脐根部1厘米的脐带处,在该气门芯外侧断脐,消毒后包裹脐部护理带,8小时后撤掉护理带,每日对脐带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新生儿同样用套有两个气门芯的止血钳夹住脐带,断脐后牵拉第一个气门芯至脐根部,距脐根部约0.5厘米,再牵拉第二个气门芯至距脐根部约3.0厘米的脐带处,断脐后用脐带护理带包裹,8小时后撤掉,同样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脐带愈合情况,记录脐带干枯和脐带脱落时间,填入设定好的表格.
2 结果 见表1
两组资料经过统计学计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通过对两组新生儿脐带的观察发现,观察组新生儿在脐带干燥时间和脐带脱落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两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新生儿残脐是一个开放性创口,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起感染.新生儿脐带中含有丰富的华通氏胶[3],比较湿润,细菌繁殖机会比较多,容易引起新生儿脐炎的发生.在对照组的新生儿脐带结扎中,第二个气门芯距脐根部仅1.0厘米,脐带残端的一些渗出物结痂以后,很容易贴紧脐窝,使脐根部脐带无空气流通,不易干燥,容易滋生细菌,而且脐带的一些腐生物[2]也不易干燥,直接影响脐带的脱落.观察组的新生儿在脐带结扎中,第二个气门芯距脐根部3.0厘米,可以将整个脐带暴露与空气中,即使脐带干燥萎缩后也不会紧贴脐窝,使脐窝保持干燥,脐带干燥早,脐带的腐生物也容易干燥消失,这都有利于脐带的脱落,促进脐带的早日愈合,也有利于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护理.通过本研究,呼吁脐带结扎的长度应引起护理同行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聪,程慧,侯明良,刘凤琴 新生儿脐部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 ChineseJoumal of Disuifection,2011:28(1)52
[2] 李阳,黄群,何红燕 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及护理进展[A] 护理学报,2008,7,15(7):18
[3]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3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
二次剪脐法;脐部出血;脐炎;脐部愈合
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极容易发生局部感染,若处理不当,则会引起新生儿脐部出血和脐炎,因此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产妇及家属感到担扰的问题。传统的气门芯摘脐和脐部残端护理方法需要等待残端自然脱落,脐部发生感染机会较高,易引起产妇焦虑情绪,影响脐带护理质量[1]。二次剪脐又称脐带残端切除术,即在新生儿出生后48~72 h左右,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将已基本干枯的脐带平根部剪断,从而缩短脐带脱落时间,降低脐带感染及脱落时的出血机率及脐炎的发生率[2]。本文通过对我院800例新生儿采用不同的脐部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对二次剪脐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处理新生儿脐带残端,指导产妇及家属出院后正确进行脐部护理,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降低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产儿800例,其中男437例,女363例。产妇无胎膜早破、肝炎等并发症,新生儿无宫内感染,Apgar评分8~10分,体重≥2500 g。本研究获得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及孕产妇知情同意。
1.2 分组
按新生儿出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实验组,采用二次剪脐法,双号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剪脐法,每组各400例。两组新生儿的体重、胎龄、性别、Apgar评分、脐带性质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门芯摘脐法,在新生儿断脐后1~2 min,用75%酒精消毒脐根部周围,在距脐根部0.5 cm处用气门芯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0.5 cm处剪断脐带,用安尔碘Ⅲ型消毒脐带断面,再用无菌纱布包裹残端,加压包扎12~24 h,去掉包扎后,每天用安尔碘Ⅲ型消毒脐带残端,待其自行脱落[3]。
1.3.2 实验组在气门芯摘脐的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48 h,评估脐带残端干燥程度,如残端胶质皱缩、瘪陷、变细或干燥,色泽为深灰色或浅棕色,即可在无菌技术操作下用无菌手术组织剪刀,在结扎下方沿脐轮与皮肤的交界处为起点,从不同方向剪去脐带残端,消毒后用止血海绵压迫脐窝,加压包扎24 h[4]。剪脐后30 min、1 h各观察1次,以后每4 h观察1次,连续观察5次并记录脐部潮湿、有无出血、愈合及脐炎发生情况。如果脐带残端未完全干枯、脐血管未完全闭合,应适当延长二次剪脐时间。
1.4 判断标准[5,6] ①脐部出血:剪脐后脐带残端仍有不同程度的渗血,如未渗至纱布外为正常,若脐出血浸润纱布或更多则判断为脐部出血。②脐炎诊断标准:脐轮与周围皮肤轻度红肿,可伴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为轻度;脐部及脐周皮肤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常有臭味或伴有全身症状为重度。③脐带愈合标准:局部干燥无红肿、无异味,残端为上皮覆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新生儿脐带处理原则为止血可靠,防止感染,促进脐残端及早脱落[7]。传统气门芯摘脐留有脐带残端0.5 cm,残端自然脱落时间为5~15 d,甚至更长,残端在机化过程中有胶质渗出,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而发生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8]。采用二次剪脐法,则不需等待自然脱落,通过人为干扰脐带坏死脱落过程,从而缩短脐带愈合时间,减少脐带在液化脱落时分泌物的刺激和细菌繁殖的机会,有效预防新生儿脐部出血及脐炎的发生率。
本研究通过对800例新生儿应用二次剪脐法的临床观察,与传统剪脐法相比在降低脐部出血和脐炎发生率及缩短脐部平均愈合时间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实践中还发现:二次剪脐后新生儿极少出现脐部出血(出血率仅为0.5%)。即使有出血,也是少量的渗血,不用结扎,只需用新生儿脐贴稍微加压包扎即可,使得脐部感染率明显降低。同时,二次剪脐可显著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减少渗液,保持脐部干燥,具有消毒彻底,促进脐孔闭合的优点,避免了传统方法造成的院外感染率高等不足之处,从而解除了家属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二次剪脐能够明显减少护理时间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敷料,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并且早期脱脐,还可防止院内感染,对实行母婴同室,创建爱婴医院,能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二次剪脐法能明显降低新生儿脐炎和脐部出血,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减少产妇的住院天数,对提高产科的医护质量和新生儿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也有积极的防范作用,是产科中较理想的脐带处理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菊飞.81例新生儿脐炎原因分析及预防.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28-29.
[2] 兰晓娥,洪惠珠,姚美蓉.新生儿二次剪脐四步骤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36-37.
[3] 张翠琼,王冬梅,孙伟.等.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最佳时机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9,16(6A):54-55.
[4] 张宏玉,蒙莉萍,谢春丽,等.临床脐带护理方式现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75-277.
[5]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
[6]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4.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危险因素; 护理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7.4.0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4-0097-02
新生儿窒息主要指的是胎儿因为表现出缺氧的情况,从而导致出现宫内窘迫的现象,或者在娩出的过程中表现出呼吸障碍及循环障碍的现象,进而导致新生儿在出生后的1 min内,难以有效自主呼吸,或者无法保持规律性呼吸,从而表现出低氧血症的情况或者出现混合性酸中毒的情况。当出现新生儿窒息的情况后,临床存在较大概率导致患儿最终残疾或死亡[1]。为了研究有效措施降低出现新生儿窒息的概率,本文主要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及同期健康新生儿作为对比研究中的观察组及对照组,临床针对导致出现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且研究具体的护理管理措施,以显著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新生儿7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49例,女26例,其中轻度窒息患儿69例,重度窒息患儿6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23例。两组观察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针对观察组新生儿窒息患者及对照组健康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具体包括:(1)对母体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体现为产妇是否表现出贫血的情况、是否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及产妇年龄因素的影响等[2]。(2)对胎盘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体现为是否出现胎盘前置及胎盘早剥的情况等。(3)对脐带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体现为对脐带长度进行观察,是否出现脐带打结及脐带绕颈的情况[3]。(4)对胎儿因素进行分析,是否出现早产及宫内感染的情况,是否属于巨大儿及患有先天性疾病等。(5)对分娩因素进行分析,临床是否选择实施剖宫产及对产程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等[4]。
1.3 判断标准
主要根据新生儿的评分结果展开新生儿窒息诊断[5]。窒息,新生儿出生1 min评分结果小于7分;轻度窒息,新生儿出生1 min评分结果为4~7分;重度窒息,新生儿出生1 min评分结果为0~3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新生儿窒息因素
在胎盘因素的影响、患儿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宫内感染的情况、脐带因素的影响、出现母体贫血的情况、临床实施剖宫产、产妇的年龄较高及新生儿属于早产儿几方面,观察组新生儿窒息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回归性分析
胎盘因素的影响、患儿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宫内感染的情况、脐带因素的影响、出现母体贫血的情况、临床实施剖宫产、产妇的年龄较高及新生儿属于早产儿几方面是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有效加大孕期保健力度
对于孕妇而言,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叮嘱,将产前相关检查力度有效加大,针对妊高症疾病的出现发挥显著的预防效果及控制效果,临床一经表现出相关病症,需要立即通知临床医师针对疾病症状的表现选择针对性方法加以处理。与此同时针对产妇需要认真实施孕期健康教育,将产妇的自身保健力度显著加大,避免产妇出现早产及胎膜早破的情况。在对产妇实施产前检查阶段,如果出现脐带绕颈的现象,并且产妇合并出现妊高症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指Р妇认真监测胎动,确保产妇详细了解针对胎动监护的有关方法,如果出现胎动过缓或者表现出胎动加快的现象,临床针对产妇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立即针对产妇展开有关检查[6]。
3.2 对产妇的产程及胎心变化进行认真观察
在产妇临产前,护理人员针对产妇的产程及胎心需要进行认真监测,一经发现产妇表现出异常,需要立即对导致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相应方法加以对症处理干预。如果产妇表现出胎儿脐带绕颈的情况,在对产妇实施产程处理阶段,需要最大程度保留产妇的体力,确保产妇的产程曲线有效满足正常标准,避免因为表现出产程过快或者胎儿头部下降速度过快的情况,最终造成脐带过紧,导致出现胎儿宫内窒息的情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