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1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①.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②.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③.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④.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利: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弊:移民 淹没土地 生态危机 文物破坏等。
例如三峡工程:
意义:①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②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③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④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⑤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成败的关键:移民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引水工程路线的选择依据。1.工程量的大小。 2.河水可否顺地势自流。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登山线路选择,依该地等高线稀疏,判地形坡度大小,爬坡难易。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等方面概括.。地势特点通常从地势高低变化趋势来描述,常用词语如“西高东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等,判断的方法可根据等高线或河流的流向来判断。
二、气温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①.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为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
③.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这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的比热容大沿故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等温线的分布的解读
分析等温线分布规律应从①数值变化趋势;②走向;③疏密;④弯曲;⑤局部小范围闭合等方面分析。
A.①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影响因素:纬度差异导致的太阳辐射差异。
②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导致的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
③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影响因素:受地形的影响。
B.同纬度地区
若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影响因素可能为该处①地势较高②寒流经过③冬季大陆④夏季海洋。
若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C.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的大小。
等温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说明该地区气温差异小。 (如冬季密,夏季疏;陆地密,海洋疏;温带密,热带疏;山地高原边缘密,平原与高原内部疏等。)
D.根据等温线闭合判断其影响因素。
①两条等温线之间闭合等温线内的值,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②局部温暖中心,可能为盆地、城市、冬季湖泊等;局部低温中心,可能为山地、夏季湖泊等。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气温的日较差:
纬度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2
一、突出重点、化难为易、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中,重点内容是气温的水平分布规 律,难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分析等温线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结合地理学科时空观念较强的特点,紧扣课文中“1月和7 月世界等温线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例——等温线的基本概 念——分析特殊等温线——归纳等温线分布规律——推出气温的 水平分布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可采用“提出问题——学生读图、读文、分析、推理、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评价——提出分析 问题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的方法。即根据本节教材的知识结 构,提出问题:
(1)从图上等温线数值,找出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和世界最热、最冷的地方。
(2)从图上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分析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先由学生读图、读文、回答,再由教师检查、分析评价,提 出解决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可通过分析0°C、10°C等特殊等温线 经过大陆和海洋的变化情况,得出下面结论。
7月{大陆上向北凸出
1月{大陆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北凸出
这样,既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把抽象问题具 体化,深入浅出,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处于活动之中,教师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教师导在学生的疑难处, 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 展。
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多 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观,要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 应尽量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子。
在“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课中,学生通过准确掌握气温水 平分布的四大规律,培养他们新生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 辨证思维。分析等温线不完全与纬线平行,可培养学生用全面观点分析问题的哲学思想,即气温的变化除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 受地面状况、大气坏流等的影响。这样,可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采用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将电教设 备调节到最佳状态,图象的亮度、清晰度、色彩对比度、大小等指标均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符合卫生的要求,加强美 感。如在讲本节新课,可首先放一段“关于地球上大气热量的来 源”录像,导入新课,说明影响气温度化的主要因素,而且投影放出气温水平分布图,根据知识内部结构,清楚地显示讲授提 纲,具有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无法体现的美感,给学生以一种美的教育。
素质教育内容除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包括 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 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启发,重视能力,变教学生“学会”为“会学”, 体现教育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所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才能,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多年来,教育界研究怎么教比较多,研究怎么学却很少,尤其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目前学校受应试教育的 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知识讲授给学生,通过题海战术,获取较高的分数,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高分低能,缺 乏创造能力的庸才。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习 的主人,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面对的是高中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幅 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分析特殊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即如下:
要求学生自绘0°C或10°C等温线在陆地和海洋的变化:
教师提问:比较A、B两地气温高低? 比较C、D两地气温高低?
A>10°C
B<10°C
C>0°C
O<0°C
A>B
C<D
学生归纳回答:
图一说明:北半球,夏季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图 二说明:北半球,冬季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教师检查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的程度(提问):
南半球气温变化情况? 检查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上能用类似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开 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寻找等温线分布在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弯曲状况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少学生很快回答 出:七月份南北半球等温线大到呈“M”字型分布,一月份南北 半球等温线大到呈“W”字型分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重视了能力的培 养,变教师“教会学生学”为“教会学生会学”,这样,学生基 本上掌握了分析等温线的方法,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合格十特长”的办学思想,强调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由 于学生的智力、知识基础、生活环境等都不一样,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既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又不能忽视对个别尖子学生的加强培养。
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发展,但更注意全面掌握气温水 平分布的四大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教材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或练习。如从等温线图中,找出世界上最热和最 冷的地方,由于问题在图中较易找到答案,可让中下层学生回答;但为什么世界炎热中心出现在20°N——30°N的撒哈拉沙漠,而不出现在赤道地区,这个问题涉及到太阳辐射、地面状况等因 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让中上层学生回答;为适合高层 次学生的需要,可提出为什么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而不出现在北冰洋上?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3
这是一首描述初冬坏天气的诗。其中“有风北来寒欲僵”可以看作是形容寒潮的。短短7个字,说到了寒潮的3个基本性质,那就是寒潮是一股冷空气,寒潮是从北方来的,寒潮来时有大风。
现在我们来把寒潮的这3个基本性质说一说。
寒潮是一股冷空气
寒潮是一股冷空气,这股冷空气是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形成的。这里是世界的寒极,冬季空气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很少,地面温度又非常低,从而进一步使当地的空气更加干冷。因此这里成了北半球冷空气的源地。
大气科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气团。气团是性质均一的一团空气。这团空气范围可达几千千米,与我们手里抓的一小团空气不可同日而语。所谓性质均一,并不是指其物理性质完全一样,而是指在大范围内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不大。比如说,在几百千米范围内的温度差别不过_两度。气团因其源地不同被分成若干类,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极地大陆气团,一种是热带海洋气团。极地大陆气团低温干燥,属冷气团;热带海洋气团高温湿润,属暖气团。形成于西伯利亚的气团就是一种极地大陆气团。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有可能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的标准是什么
因为大气科学中的寒潮是有标准的,不能一听冷空气要来就说是寒潮。按规定,24小时内某地降温10℃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叫寒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强冷空气南下,造成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的,也称为寒潮。
若达不到上述标准,则根据降温程度分别称为强冷空气活动或冷空气活动。
寒潮来自北方
影响我国的寒潮是从哪来的?
广播电视中经常说是从俄罗斯西伯利亚来的,也就是从北方来的。这样说不够准确。
影响我国的寒潮有几个常走的路径。分别为:
西路:冷空气在北纬50。以南基本上自西向东进入新疆。
西北路:冷空气自新地岛以西洋面经白海、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新疆。
北路:冷空气自新地岛以东洋面经太梅尔半岛、西伯利亚中部、蒙古进入我国。
东路:冷空气经鄂霍次克海及西伯利亚向西南方向插下,经我国东北后南下。
冷空气进入我国后,一般以河套地区为界,又可分为西路、中东路、东路3条路径。
寒潮来时有大风
极地大陆气团低温干燥,属冷气团;热带海洋气团高温湿润,属暖气团。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就形成锋面。冷气团推着暖气团前进的叫冷锋;暖气团推着冷气团前进的叫暖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锋面停滞在一个地方的叫静止锋。
从西伯利亚来的冷气团推着前面的暖气团前进时,形成的冷锋特别强,常称其为寒潮冷锋。由于冷暖气团内部气压分布比较均匀,等压线稀疏,而在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带即冷锋的两侧,气压差别很大,等压线密集。这种大的气压差会引起强烈的大风。所以,当冷锋向一地逼近时,狂风大作,紧接着冷气团呼啸而至,气温陡降,冷气团势力强烈时有如风卷残云般南下,被称为冷空气爆发。因为此时冷空气好似潮水般涌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寒潮。
一般情况下,形成寒潮的冷气团水平范围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但其厚度一般只有二三千米。冷气团移动的速度为每小时几十千米。
我们听天气预报时,常会听预报员说,新的冷空气即将来到,要发生大风降温。可以说,这时大风和降温是一对孪生兄弟。
大风是一种气象灾害。8级(19米/秒)以上的风被称为大风。1703年,英国和法国发生过一次强风暴。那次风暴除了摧毁许多房屋以外,还把25万棵大树连根拔起。
寒潮大风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威胁也很大,如1969年4月21日~4月25日那次的寒潮,强风袭击渤海、黄海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陆地风力7~8级,海上风力8~10级。此时正值天文大潮,寒潮爆发时渤海湾、莱洲湾出现了几十年来罕见的风暴潮。在山东半岛沿岸一带,海水上涨了3米以上,冲毁海堤50多千米,海水倒灌30~40千米。
寒潮带来的强烈降温会对农作物产生冻害。北京11月以后的寒潮常常影响小麦的苗情,造成来年减产。
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也容易引发多种疾病,有时还会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
寒潮还能产生霜冻。霜冻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寒潮强时有大雪
寒潮到来时,冷空气推着前面的暖空气走,并且从下面将暖空气抬起,使冷锋后面的暖湿空气上升。暖湿空气抬升后发生凝结成云致雨,当云中温度很低时便形成雪。所以,有的寒潮到来时,会大雪纷飞。像2008年12月初影响我国的寒潮天气就造成了山东半岛东部的烟台、威海出现大到暴雪。
一旦雪下得过大,就会酿成雪灾。雪灾对牧区危害最为严重。发生暴风雪时,出牧在外的人和牲畜睁不开眼,辨不清方向。牲畜因受惊吓收拢不住,被迫随风奔跑,以至常常摔伤、冻伤、冻死。大风还常把高处和迎风坡的雪吹到低处和背风处,造成很深的积雪,雪深可达数丈。雪灾会堵塞道路,阻断交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难。如果雪灾与沙尘暴同时发生,损失就会更大。
2000年入冬后,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多次连续降雪,使19个旗(县、市)发生了严重雪灾,受灾牧场近2000万公顷,受灾牲畜1619万多头,其中1.6万头死亡。受灾最重的是锡林郭勒盟。
其实,那个冬天的降雪量并不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但因2000年夏天,该盟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已造成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大量减产,紧接着,雪灾和沙尘暴又不期而至,当地受到干旱、雪灾、沙尘暴三者夹攻,损失极为严重。
我国不同地区的寒潮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寒潮是一把双刃剑
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这看来已是板上钉钉的了。不过,你可知道,寒潮对地球也有有益的影响。
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上形成了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物种的
繁茂。
寒潮还是风调雨顺的保障。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这可以缓解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会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寒潮带来的低温也是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所以,民间常说“寒冬不寒,来年不丰”。
研究表明,被人们口诛笔伐的全球增暖和寒潮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全球增暖主要发生在冬季,这意味着冬季寒潮的数量会因全球增暖有所减少,并且强度可能相应减弱。
换句话说,寒潮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寒潮多了或者强了,有可能发生冻害;寒潮少了或者弱了,全球增暖,害虫撒欢。
所以说,理想的冬天应当是寒潮不多不少、不强不弱的、中庸的冬天。(文章代码:0210)
相关链接
寒潮预警
寒潮警报是气象台的未来某些地区将遭受强烈冷空气侵袭的警告性天气预报,警报内容包括冷空气源地和前锋位置,预计影响的时间、范围以及大风、降温等情况。
寒潮警报有相应的标准。
中央气象台的寒潮警报分为两个等级,即寒潮橙色警报和寒潮红色警报。根据寒潮强度,如果达到一般的寒潮标准,就橙色警报;如果降温的幅度更大,或者是影响更强一些,比如说有大范围的强降雪,有道路结冰,或伴有风暴潮,就寒潮红色警报。
地方气象部门的寒潮预警信号有4种,分别是: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寒潮黄色预警信号、寒潮橙色预警信号、寒潮红色预警信号。
寒潮蓝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气温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黄色预警信号的标准为: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气温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4
1.运用语文诗词,讲解地理知识。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可以利用到有关黄河的讲述中。“天上来”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高,“奔流到海”是说黄河最终注入海洋,从“奔”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反映了水循环现象,水循环能使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讲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时,可以借助“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来引导学生概括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是因地形影响气候造成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利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学生体会我国东部深受夏季风的影响,从而使其理解造成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内景观不同的原因。的《沁园春·雪》中有这样的描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正是对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生动的描写。
2.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疑难问题。
比例尺是学生学习地图的一大难点,尤其是比例尺的计算和大小的比较。学习比例尺时应先让学生正确认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再让其根据数学原理进行深刻理解。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坡度时,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得出:坡度=相对高度/水平距离,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等压线图中的风力大小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判读:风力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有关,即水平气压梯度=气压差/两地水平距离。在经纬度数的判读、地方时或区时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和0时刻太阳高度的计算等许多知识中,教师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讲解。
3.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
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白天林地气温低,裸地气温高等部分知识,涉及到物理知识——比热容的差异,运用这一物理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热力环流和季风的有关知识。在风向分析中,可以利用大气的受力情况来分析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的风向。在地质灾害——地震的讲解中可利用纵波和横波的物理原理解决地震来临时物体的震动特征。在地球运动的角、线速度特征,大气的热力过程等知识的讲解中借助物理知识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联系政史知识,整合文综知识。
在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联系比较紧密,把政治知识,特别是时事政治的很多热门话题引入到地理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的南方雪灾、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问题等,结合这些时事可以就地理中雪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讲解和分析。还有地理课中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冲突和国家的基本政策等也都与政治知识有关,可利用这些有关时事热点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
另外,还可运用一些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在讲解中国政区的简称时,如冀、晋、秦、鲁、豫等省区的简称都有历史渊源。还有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恶劣有密切的关系;非洲国家之间的国界特征与当时殖民扩张有关;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进行航行。这些鲜活的历史故事无不与地理息息相关。
5.利用生物知识,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维吾尔语;饮食;饭类名称
一、维吾尔族的饮食特点
纵观中华烹饪,各民族饮食文明的进化都经历过生食一熟食一烹饪三个阶段,从饥不择食,如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从最早的火炙石燔发展到而今的崇尚饮食审美风尚,人们逐渐追求其精食,美食乃至食趣来,饮食美在社会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一个民族聪智的标志之一,是一个国家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具体写照。
饮食是伴随人类诞生出现的微生物,当今新疆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甚多,他们在共同的区域环境条件下基于宗教和地区统一性的影响,形成了区域性的维吾尔族传统饮食为核心的共同饮食习惯,即新疆饮食文化圈,而维吾尔族却是该文化圈的主要代表,它规范着维吾尔族的饮食结构,方式和礼仪,体现了该民族的饮食思想,同时也是该民族之民族性格的外在体现。
首先,维吾尔族虽然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它却跟信仰伊斯兰教的有些民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回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及少部分托茂人禁食马肉,其中回族人不食马肉是因为回族人大多数姓“马”,俗话说“十回九马”,食用马肉是不允许的,而维吾尔族却可以食用马肉,他们的姓名中也没有“马”这个字,或许有的外号或绰号中带有“马”这个字,但是外号,绰号都属非正式场合使用。
其次,维吾尔族禁食驴肉,但是驴奶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饮用,如:体弱多病者,肺炎患者可以饮用。在维吾尔族饮食生活中,奶制品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他们常食用的erim jk奶酪,syzrn奶疙瘩等等。
在维吾尔族饮食习惯中最常吃的肉类有山羊肉,绵羊肉,除此之外,还有鸡肉,鸭肉,鹅肉,鱼肉,兔肉,鸽子肉和一部分野生动物的肉。由于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根据教规自己死的,无放血的动物的肉不吃,同时,蹄子中间分叉的动物中,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的肉都可食用(其中牦牛的肉也可食用)。而蹄子呈圆形的动物中,除驴,驴骡子以外的其它动物的肉都可食用。除此之外,狗肉也不能食用。这些肉非但不能吃,而且有关这些动物肉的话也不允许说,尤其是吃饭时,有关这些方面的话更不允许说。但是,有些动物具有某种使用价值,如:“马”可以用来骑; 牛”可以用来耕地; “骆驼”可以用来运货。诸如此类动物的肉,维吾尔族一般不食用。
维吾尔族的饮食对其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有些饭类名称可以当作比喻词来使用.如:用“包子”比喻小姑娘,“油饼子”比喻脸皮厚的人,用“搅团”比喻无聊的人,这种用饭的名称来作比喻的现象在其他民族中也有,但是具体的比喻词不同,意义也不同。如:汉语中“包子”比喻一个人的脸比较大。“面条”比喻消瘦的人。
虽然维吾尔族的饮食结构极为丰富,山珍海味样样俱全,但是他们还是保持自己独特的饮食方式,比如有客上门时,他们就会端出上好的饭食来招待客人,当抓饭,汤面,稀饭,凉皮,酸奶,烤肉,馕等饭食同时端上餐桌时,主人就会要客人先嚼一口馕,以防上火,然后开始吃主食抓饭,吃抓饭的过程中可以夹带烤肉,凉皮一起吃,继而喝稀饭,最后喝酸奶。
二、居住在内陆地区的维吾尔族与居住在沿海地区人们的饮食文化的异同点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众所周知,深居中国西北边陲新疆的维吾尔族是一个多元的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及融合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都体现在他们居住的环境及民族文化。
维吾尔族和汉族一样,他们是定居生活的民族,并且一直生活在中亚内大陆。具体说,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最为集中。另外,在湖南、河南和北京等省市也有部分维吾尔族人居住。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特点是冬寒夏热,年温差及昼夜温差较大。所以维吾尔族人生活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因各地所处纬度不同,所以它们的温度也有差异,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所以维吾尔族饮食中用海鲜做得饭特别少,虽然海鲜都属于清真食品,但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们的饮食结构。在这种特殊的气候下,维吾尔族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夏天他们多食用凉性食物,以此来消暑,冬天为了防寒多食用热性食物。相反,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却截然不同,海洋气候四季温润,温差较小,这里生活的人们多食用中性食物。因此内陆地区的维吾尔族与沿海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天壤之别。
三、居住在中亚大陆的维吾尔族与居住在东南亚,西南亚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异同点
中亚大陆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水分缺乏,多适于种植小麦,玉米,高梁,棉花等耐早性作物,它是我国最早的小麦产地,自古至清末,天山南北,尤其是塔里木盆底,吐鲁番盆地和依犁河谷地带出产的谷,疏,果,肉等饮食达一百几十种,仅《突厥语大词典》记载了百种左右,如今更是多姿多彩。住在中亚内陆的维吾尔族多食用麦制品,一日三餐都以面食为主,最常吃的主食有馕,烤包子,包子,抓饭,馄饨,汤面,油塔子,拉条子等。在维吾尔族人民的饮食中肉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烤羊肉串,烤全羊,灌米汤,面肺子等珍馐,不仅为全疆各民族人民所喜爱,有的已经风靡全国。
而东南亚,西南亚与海接壤,水分极为充足,多适于栽培水稻,如:东南亚的日本,西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西亚的阿拉伯等国家,其中日本人多食用糯米饭,籽粑;印度南部盛产水稻,那里的人们几乎每天吃抓饭,阿拉伯人亦是如此。同时,居住在西南亚的穆斯林一般不用筷子吃饭,而维吾尔族却使用筷子。
如果地理环境不相同,在这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同一民族的人的词汇也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汉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整个东亚,一部分生活在东南亚,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汉族人的语言里表示海鲜名称的饭类词汇与生活在河西走廊,山西,甘肃,新疆,青海,的汉语言比起来比较丰富。
以上是本人从民俗,不同地理环境方面着手,对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浅析,当然,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信仰仅靠这些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民族文化是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论文内容丰富,语言材料翔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能也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奇曼.乃吉米丁,热依拉买买提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J].西北民族研究, 2003汉文版;
[2l罗会光简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J].国穆斯林, 2008 4汉文版;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6
一、实地观察,积累感性材料
(一)明确观察目的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本地区的地形、土壤、植被,每天的天气情况,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分析的对象。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为了使观察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每次观察之前,教师要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先后顺序、具体路线、观察内容所用的时间以及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并切实做好观察记录;最后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大自然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但人类观察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鼓励他们探索大自然未知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充分利用敏锐的双眼去搜集更多的地理信息。以泰山为例,观察之前可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本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什么?自山麓到山顶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为什么?
2.泰山处在什么温度带和气候区内?为什么有“山上山下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3.泰山的山泉密布,河溪纵横,这些河流有什么样的特征,其分水岭在哪里?为什么泰山裂隙泉分布很广,而且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4.观察岩石“桶状构造”、断裂构造及其特点。
(二)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地理事物
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以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实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全面观察、记录和分析。先带学生到泰山脚下红门东侧的山谷中,观察世界罕见的辉绿玢岩中的“桶状构造”,观察这种岩石大部分呈圆柱体状,由环核、环层、环状节理和辐射状节理四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这些圆柱体成群出现、彼此平行、互相迭置,酷似堆垒着的一个个汽油桶,所以人们称之为“桶状构造”,又叫“涡柱构造”,这种构造在国内外都十分罕见,这些圆柱体都赋存于绿色的辉绿玢岩的脉体内,严格受岩脉控制,并与岩脉大体垂直,是低黏度的基性岩浆在有利的构造环境下,产生旋卷流动分异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岩浆岩原生构造,年龄在17亿年左右。此地观察完毕,然后带学生到岱道庵附近观察泰前大断裂的大体走向及特点。最后再沿山路而上,观察沿途的植被类型、气温变化、山泉分布及水质的好坏,搜集典型的岩石标本,观察并对比形成泰山南坡的三大台阶:中天门断裂、云步桥断裂与泰前断裂,它们平行分布,呈阶梯式降落。这些稀奇、精巧而又富含地学内容的大自然景观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和惊叹,学生观察的兴趣也很浓厚,这比课堂上单纯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转贴于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再现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巧妙运用地理图片,进行比较观察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找出区域间的差异,从而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出观察回来,首先让学生对野外观察的资料进行整理,再让学生与江西庐山的自然地理景观图片进行对比观察:为什么泰山和庐山的海拔高度相差不到100米,其气候特征、植被类型、地表形态、土壤颜色等却相差很大?学生通过观察后知道:庐山位于我国温暖、湿润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泰山相比,具有冬暖夏凉、水源充足、降水丰富的特点,植被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土壤是红壤、黄壤和水稻土,泰山的土壤主要是棕壤。然后再给学生讲庐山是一个断块山体,平地拔起,外陡顶平,与泰山断块倾斜抬升、山势高峻的风格截然不同。
然后再给出与泰山大体处于同一纬度带的欧洲西海岸和北美洲的东海岸的一些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纬度大体相同,但植被类型和气候类型却不同?原因何在?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后,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得出:泰山的植被是以松林为主,盛产苹果、梨、枣等温带水果,气候是暖温带季风气候,而与泰山纬度大体相近的西海岸大部分在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的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降水较多,植被是常绿硬叶林带为主,盛产柑桔、柠檬等亚热带水果。在北美洲东海岸这一纬度带上,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同是大陆东岸,为什么气候类型不一样?让学生再观察《世界地图》,分析对比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面积,得出:由于北美洲陆地面积小,濒临的大西洋的面积也小,二者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显著,所以在北美洲东海岸这一纬度上与泰山所处的气候相比具有冬季温差小,一年中降水也比较均匀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对比观察,学生不仅对家乡的地理概况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知识也加深了了解,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不同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形象概括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实地观察,加上对比分析,学生手中有了许多现成的材料和丰富而深刻的信息,但这些感性知识都留在记忆中,如何把这个智慧仓库里的东西搬出来?一位哲学家说过:“手是外部的脑髓”,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手指尖上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可以组织劳技、美术、文学、摄影等兴趣小组,让劳技小组动手制作泰山山体、等高线模型;美术小组动手画一幅泰山风景画;文学小组动笔描述泰山的自然风光;摄影爱好者组织一次摄影作品展;等等,以达到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形象概括,实现地理景观的图文转换的目的。在动手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把外出实践观察到的零散的东西通过联想记忆,轻松自如地连贯起来,并整理归类,潜心思考,慎重类比,加上充分的想象和灵感,以及深入细致的描绘,一个个新颖的作品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逼真的模型、优美的文章及丰富多彩的地理摄影图片,让师生们赞叹不已。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强烈愿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