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科学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与科学管理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1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现状及问题

在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配套设计针对环境专业基础实验室和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室来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环保问题的管理和工作,同时,实验室会配备具体的仪器室、药品室来对实验操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仪器和药品进行管理和监控。同时,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实验问题和实验污染,需要加强对实验室周边的监控管理、完善包括消防系统、通风系统在内的紧急事故处理系统,针对可能出现的实验室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虽然,高校通过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和手段来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然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由于自身实验操作不当导致的实验室问题仍然存在,造成这一系列问题存在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所导致的。师生之间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需要加强,由于安全意识的缺乏最终所导致的实验室事故比比皆是,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安全观念能够有效地缓解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实验室事故。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为了防止造成实验室污染的扩散需要尽可能选取试剂最低使用量,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药品的目的。学生需要加强自身安全保护,以及对实验室的污染物进行及时处理,避免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意识。缺乏有力度的奖罚制度,在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过程中,需要确立和明确奖罚制度,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由于不当操作导致的实验室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需要进行严厉的处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督促实验室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还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明白实验室安全环保的重要性。同时设立奖励制度,对于能够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并严格恪守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为对实验室安全环保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进行鼓励。

二、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是保障实验室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其中,作为实验室而言,其工作的核心目的就是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在实验室安全方面根据实验仪器以及实验药品分别制订了不同的管理制度,以及对实验室的卫生制订了相关要求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实验室事故,做出了应急处理和规范,制订了突况下的紧急预案,确保在意外发生时能够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并对问题进行解决。加强实验室安全环保的落实工作,设置专人管理看管,以便加强对于实验的安全和环保管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实验室安全的规范管理和排查,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定期检查的方式来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仪器设施的正常使用进行考核,保障实验室管理的规范性。

三、加强安全、环保教育及培训安全、环保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对于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此,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和安全教育培训来加强对于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教育,使其明确安全环保意识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全方位的安全检查。对于不曾有过实验经历,或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统一实验室安全教育课堂,来进行安全教育的培训,用以提升安全意识,对于那些存在着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而言,在实验开始之前,更加需要着重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对于实验安全教育无法达标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拒绝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来将安全意识明确至学生的意识深处,提升实验安全的保障。

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实验室能够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实验教学能够进行的先决条件。在高校进行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实验室的管理也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通过加强监管能够显著的降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实验事故的发生,相关制度的完善是实验室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

作者:张惜嘉 单位: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艳.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v.31;No.213(6):169-171.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2

【摘要】在每组学生完成监测任务之后,再组织全班学生集中讨论,交流自己这一部分监测项目的实训经验。最后以一个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完成自己这部分监测内容的报告,并将这个论文作为环境监测整门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外实训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环境监测是环境类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的原则;了解环境监测,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到样品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1]。但是在环境监测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论教材内容繁多,而课时数不足,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授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疲于奔命,教学效果很差;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项目较少,并且受到实验场地和教学时数的影响,一般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仅仅完成样品分析测试这一环节,学生明显缺乏实验兴趣。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两大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课教学改革

1.整合理论教材,精简授课内容。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材为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三版),该教材注重系统性,涉及的内容既广又深,如果课堂授课内容完全参照教材内容,则课时数明显不足。因此我们本着“够用、会用、能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整合。首先认真分析教材和其他先修课程中的雷同之处,对于其他先修课程中学到过的知识点进行删减,如有关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的基础知识在环境科学概论等先修课程作为重点内容学习过,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就不再讲述;对于在实际环境监测过程中应用较少且深的理论知识,如空气采样器每一部件的具体工作原理、标准气体的配制等知识点也略去不讲;对于教材中自身各部分相互重复的内容也避免反复讲解,如同一监测项目,在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和土壤监测中只是样品采集和前处理方法不同,而所采用的检测方法相同,那么具体的检测方法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只讲解一遍。对于保留的教学内容再进行分类,分为教学部分与导学部分。重难点的知识采用教师讲解教授的教学方式;简单的知识采用导学方式,即教师提出学习具体要求,给出相应的习题,并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检查学习效果。通过上述对于教学内容的调整,大大缓解了教学时数不足的压力,并且让学生对于整门课程的重难点知识了如指掌。2.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由于精简了课堂教学内容,缓解了课时压力,我们转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一是对比教学法。由于监测的对象不同,但很多检测的具体项目相同,各部分教学内容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如:水质监测和空气监测,二者在采样方法、采样仪器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可以对空气采样中的部分难点知识进行突破,而对于空气和水质监测中具体的监测项目,只是样品采集及前处理过程不同,具体的检测方法都一致。这种对比教学能引导学生对书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这门课程。二是图片教学法。对于某一具体项目的监测,教材中都是采用大段的文字叙述,并且涉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畏难情绪。我们在教学中对于某一项目的监测流程在课件中都是采用框图结构,对于某些监测项目还采用自己绘制的简单图片,在授课过程中对照简单的流程图,讲解分析原理及分析步骤,将教材中非常抽象的文字叙述形象化、直观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流程图对于书中复杂的文字叙述进行简化,进一步缓解了教学时数不足的压力。三是启发式教学法。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堂互动无疑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在环境监测的理论授课中,始终坚持启发式的互动教学。如在讲解空气污染物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时候,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很轻松地讲解风速、风向及排放高度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再如在讲解降尘测定过程中,采样时间较长对采样过程影响较大的问题,我们采用连锁提问方式:天气对于样品采集有无影响?雨天会有什么影响?如何处理这种影响?连续晴天会有什么影响?如何处理?通过这种互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天气状态对于样品采集有影响,在样品采集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并随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穿插在教学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氛围轻松生动。

二、实践教学改革

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实验不同于一般的分析化学实验,它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分析化学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环境中不同污染物的监测。监测实验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化学分析,还包括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和预处理等,应该说环境监测实验是一个全面的和全过程的实验[2]。但是在现行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课时数的限制,往往是采用教师准备好样品,学生仅仅在实验室完成样品检测这一过程。和以往分析化学中的实验差不多,学生明显缺乏实验兴趣,在实验课堂上都是照方抓药,被动地完成实验操作,对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没有起到任何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了大胆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转变课堂实验教学模式。首先我们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学生提出实验预习的要求,每次进入实验室之后,采用抽查的办法,让一个学生讲解本次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及结果处理的全过程,讲解完之后由教师对于其讲解错漏的地方进行简单更正,然后全体学生开始实验操作。这样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让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对于实验过程有一个非常透彻的理解,对于实验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会主动去查阅理论教材,对于理论课上所学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复习巩固过程。同时,采用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课堂实验教学中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对于耗时较长的样品采集及前处理过程很难保证学生有操作的机会,我们会在课堂做一个模拟现场,准备好采样及前处理过程所需要的仪器,让讲课的学生对照仪器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2.增加课外实训教学。课堂实验教学由于场地及时间限制,一般学生真正完成的只是样品检测的阶段,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在理论课和课堂实验教学结束之后,开放实验室,进行2周的课外实训教学。主要实训项目为校园环境监测,包括水质、空气、噪声三部分内容的监测,将全班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完成一个大项目的监测。监测方案设计、采样点布设、样品采集、前处理、样品测定、质量状况评价等全过程要求学生自行完成。对于实训中的难点问题,如方案设计、采样点布设等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拟定,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启霞,孙海燕,方东.“环境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J].高等理科教育,2005,(6).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3

【关键词】宫环养血颗粒 宫内节育器副反应 月经失调 疗效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的节育方法,是广大育龄妇女易于接受的节育器具,我国使用人数占世界IUD避孕总人数的80%[1],而月经失调是放置宫内节育器最常见的副反应,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笔者对本站80例应用宫环养血颗粒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月经失调者,取得满意疗效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站门诊患者,年龄20-40岁,放置宫内节育环时间0.3-5年,表现为月经量增多>80ml,经期延长>7天,经间点滴出血,80例患者上环前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正常;上环后月经提前7天以上,经量>80ml,经期超过7天,淋漓不净。妇科检查及B超和实验室检查:环位置、形态正常,排除器质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

2 方法

宫环养血颗粒(湖南安邦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B20020001)8g/次,2次/日,温开水冲服,7天为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服药者忌生冷、辛辣食物。

观察分析服药前后月经的变化。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相关药物。疗程结束后随访一个月以判断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参考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临床治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到正常,停药一个月无复发。

(2)显效: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到28±7天;月经过多者经量比治疗前减少至70-80ml;经期恢复到7天以内,停药1个月无复发。

(3)有效:治疗后的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或流血情况较治疗前改善。

(4)无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或流血情况无改善。

3 结果

80例放置宫内节育器术后出现月经量增多(>80ml),经期延长(>7天)等月经失调者,临床治愈59例,治愈率74%,显效12例,显效率15%,有效4例,有效率5%,无效5例。占6%

4 讨论

放置宫内节育器术后月经失调,系IUD的机械性压迫引起子宫内膜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释放大量前列腺素、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激肽等物质,使血管渗透性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增加,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目前临床上对因放置宫内节育器导致的月经失调的治疗主要以抗感染为主,辅以止血剂,疗效不确定。

而宫环养血颗粒,属于妇科类益气补血、止血调经的处方药,为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三大工程引入推广项目[2]。其组方功效为:党参健脾益气,助君黄芪益气摄血,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阿胶补血调经,仙鹤草收敛止血,茜草清热凉血,化瘀止血,佛手健脾理气,运脾以生血,又能消除阿胶等滋腻碍胃之弊,续断补益肝肾,固经止血,引诸药入冲脉为方中使药,诸药相伍,共奏止血、止痛、调经、补血、养颜之效。祖国医学认为:“女子以血为本”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女子以血为用”,其经、孕、产、乳又易致血少气多,“气有余使是火”,故其病易从热化。上环后少数病例气血流通失于和顺,瘀久化热,或外邪入里,郁久化热,则成瘀热内阻局面,热扰冲任迫血行,或瘀血不去,血难归经,于是出现月经过多,淋漓不净,由此可见,瘀和热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笔者通过对上述80例放置宫内节育环后月经失调者的回顾性总结发现,宫环养血颗粒在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所致的月经失调中总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9%、94%;与熊里媛研究报道宫环养血颗粒对皮下埋植后月经紊乱的治疗效果良好[3]结论基本相符,因此,宫环养血颗粒剂治疗上环所致的月经失调疗效确切,该药用药安全,观察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可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周任婧.活性r型宫内节育器Ⅱ与传统宫内节育器应用比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20)1:48-49.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对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职教学中逐步开展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创设符合专业课程的信息化环境,更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优化教W效果。文章选取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中人员培训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更科学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选自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组织篇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结合参考教材、教学大纲、该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确定的课程标准、以及职业素养,将组织篇中复杂、琐碎的知识点,整理归类为组织结构、权力艺术、人员配备三大模块,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其中人员配备分为以下四个项目: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招聘、人员的培训与人员的考核。文章知识点的设计就选自项目三:人员的培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培养合格的“培训专员”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将来绩效考评的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拓展职业生涯的宽度和深度。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接触了一年的专业课程训练,对于本专业的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在之前已经学习了计划、组织的基础知识,对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分析岗位职责的基本技能。但是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组织和利用信息化资源,对培训的认识片面,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

二、教学培养目标及重难点

1、培养目标分析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基本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能准确的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掌握培训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规范格式;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职业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工作要领开展培训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2、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在进行员工培训时,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是前提,制作规范的培训方案是保障,灵活运用、有效的开展培训工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从而归纳出本课程的重点是制作科学、规范的培训方案,难点是灵活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开展培训的实务操作。

三、教学策略设计

针对同学们没有进入企业观看企业的培训过程,学生的亲身感受性不强等问题,结合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翻转课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

2、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针对学生喜欢玩手机、且方便携带的特点,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课程资源及布置课前任务,方便同学们随时查阅资料,依托世界大学城建设专题学习平台构建信息化网络学习环境;利用视频、flas、小游戏、QQ、微信等信息化工具,解决实际困难,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培训的知识要求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准备、课堂实施任务、课后拓展提升三个环节。具体安排如下图1所示:

(一)课前准备

课前引入翻转课堂,学生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上领取课前任务:

第一,浏览老师建立的专题学习平台中的课程资料,预习新知识,同学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上传学习平台,老师和学生共建课程资源库;

第二,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学生将收集回来的资料上传到小组QQ或微信学习群,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着总结出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并将成果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检查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准备上课展示。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根据以前的课程安排,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模拟创立了一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上一次课程学习中对岗位职责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知识架构基础上,学生们在学习平台上领取任务单:对公司新入职的企业环境监督员进行培训。

任务一:要有效的完成好这次培训工作,首先要确定培训内容。同学们可以在学习平台上点开教师课前准备的企业环境监督员岗位说明书,以及这次要参加培训的人员面试时提交的简历和面试评价单,各组依据这些材料展开开放式讨论,自行确定培训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完成一个配对闯关小游戏,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选择正确的培训内容。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自我检查对选择培训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完成任务一的学习。

任务二:选择好培训内容之后,就应该据此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开展任务二的学习,制作培训方案。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一份完整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组内讨论制作一份培训方案,并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可以随机抽取一组制作的培训方案并将其展示出来,同时列出现实中企业对于该岗位的新入职人员所做的培训方案,大家一起分析之前在选择培训内容上的缺失,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出一份合格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以及格式要求。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任务三:依据培训方案组织实施相关培训工作,是我们要完成的第三项任务。针对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混淆培训经理、培训讲师、培训专员之间的岗位职责。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让课前选出的最优秀小组将自己的成果从资料库中调取出来进行讲解,从而确定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老师将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制作成一个个微视频,供学生们随时点开学习参考。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了解培训专员如何组织实施培训,并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技能。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思考如果自己是培训专员会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呢?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制作微脚本,老师随机抽取一组同学依据微脚本即兴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

考虑到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上台表演并获得老师的现场点评,对于其他小组可以将自己编写的微脚本表演录制下来,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从而选出最受欢迎的视频。让同学们在娱乐中了解培训专员的岗位职责,锻炼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突破本课程的难点。

(三)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们完成大学城空间的在线测试,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借助学校承担的对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的机会,鼓励学生分组与各位培训讲师配合,实践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

(四)考核评价

借助信息化手段,老师能及时、全面的对学生课前、课堂、课后整个教学环节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

通过三个教学环节工作任务的完成效率和质量,实现对学生技能的评价;通过小游戏和大学城在线测试自动记录的学习成果,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评价;通过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实现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完成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 教学反思

本课程借助微信公众号,帮助同学们将课余零散的时间整合起来,同学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课堂完成三项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采用视频和flas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直观感受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利用配对小游戏、在线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个性化辅导。利用QQ讨论群、微信等信息化工具保留的交流成果,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各种信息化资源融入教学中,信息化手段拉近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距离,学生明确了岗位职责。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已经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学完后同学们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高,学习热情高涨、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加强、自主学习和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升了职业修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教育部网站,2011

[2] 韩立福.“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和“先学后导”的教学思维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

[3] 张俊娟,穆卓辉,张朝辉.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J].继续教育,2015(10)

[4] 张莹莹,罗润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5

开放课程环境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开放课程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国内外优秀大学的视频课程,又名公开课。开放课程最早起源于英国,如今已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成为这一计划的践行者。开放课程建设使高等学校的职能为社会感知,神圣的象牙塔向社会学习者开了一扇窗,成为科学、文明、理性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国家增进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提高整体国民的社会福利。然而,与网民旺盛的求知欲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大学的课程很少。开放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互助的精神,来为整个国民服务,应该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为节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农林类院校《环境管理学》开放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方向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通过国家开放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共享,服务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学习者自主学习。目前,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已纷纷在网上提供课堂实录。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普及,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也给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

不同的农林院校在其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农林院校本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仍是理学,但兼具农林学性质。其培养计划有农林特色,因此一般学校都增加一些特色课程。为了适应农林院校环境管理开放课程需要,获得环境管理学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由于环境管理学是培养“理、工、文、社、管”多位一体复合型环保应用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于具备环境管理专业素养的人才需求量又比较大,所以许多学生比较关注和欢迎该课程。然而,由于涉及学科广泛、教学内容较多和学科本身具有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如何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具体研究环境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成为当前系统的、规范地加强环境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议题。

二、农林院校的《环境管理学》课程特色

高等农林业院校是培养农林业类人才、促进农林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一门课程的研究领域、应用领域等方方面面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也将随之加深和扩展。所以,当今农林类高校开设“环境管理”意义更加深远,以林业院校为例,鉴于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现状之间的关系,森林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短缺和环境形势严峻的现状,如何应用环境管理学的理论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应成为今后环境管理课要攻克的课题。

为了调整课程教学目标,适应农林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深厚的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及水、气、声固废污染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科研、教学、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环境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服务于这一目标,将教学目标调整并确定为:根据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为环保领域直接输送中高级应用和管理人才,或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高级研究人才宽厚基础的人选,培养他们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环境管理相关问题的能力。需要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围绕着《环境管理学》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和绿色能源等为主要着眼点的一系列研究。

三、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框架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数字电视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远距离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教学应该并且能够更有效率地运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使其成为传统课堂有益补充。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利用网络无远近、交叉串连的功能,在开放大学团队的主导下,通过电脑虚拟空间营造网络公开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快地增长才干,成长为优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改革目标在于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开放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习者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习者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依据环境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教师是解惑的角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定位,形成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意在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项灌输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互动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范例教学环节的增加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知识和能力。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以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享受师生面对面的传统课堂空间的乐趣和愉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人们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2.构建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

由于环境管理涉及的概念理论多,知识更新迅速,在课堂教学中,只靠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吸收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板书、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同时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生动,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兴趣引导为主与任务驱动相结合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对环境管理课程的态度不同将学生分为以下四类:a.对环境管理课程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教师同步思维,不断解惑和收获;b.为实现其既定的目标而学好环境管理课程,这种动力使他们能配合教师理解相应的内容;c.被动上课,但对环境管理课程没有抵触;d.为出勤率而上课课程时间与其目标有抵触,往往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给予某一特定任务,只有当他们完成特定知识的消化吸收后,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这样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这两类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法;对于a、b类学生,多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c、d类学生,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能保证兴趣较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照顾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两极分化。

(2)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学习已进入立体化时代,不仅在课堂、图书馆,在宿舍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取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网络教学能够突破教师教学内容的框架思考来研究更多的相关问题,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辅助学习。

《环境管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较为突出的实践性。在环境管理学课程的课堂讲授中,如果在环境经济手段――排污交易、生态补偿、押金返还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学习过程中,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在课堂上通过开放课堂的共享,通过老师的辅助讲解,控制课堂进行的速度促进大学的课堂教学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转变。

环境管理课程内容多,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保持课堂的轻松学习气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学中教师应使授课内容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其次,采用生动的素材。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解除他们单器官的疲劳感。最后及时为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使他们不断地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实践表明,这是维持学生轻松学习心态的持久动力。

(3)网络互动教学方法

一些学者认为,在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应使用团队项目教学法,使得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而基于网络的开放课程,恰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使该教学法付诸实施。

网络互动教学方法是借助于博客、网站、QQ群等网络技术与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师将与环境管理学课程相关的开放课程资料和精品范例更新到自己的微博上,逐步形成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与实际教学进度相一致的网上教学资料库,学生在教师博客上的这个资源库进行下载学习。课程视频不仅有授课,学生如果想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课堂笔记,甚至可以扩展到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个方面。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互动性更强,也更有课堂上的真实感。同时进行课程跟踪评价与交流,形成一个随着课堂进度而不局限于时空限制的师生互动环境。综上所述,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互动,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构建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快乐、主动地进行知识体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1)范例式体验

开放课程背景下,范例仍然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教学模式。运用任务驱动法,使网络的开放课程和网络资源为环境类课堂教学和范例服务。让同学们通过课前自主的查询相关的开放课程资源和相关的前沿发展趋势,通过自学,提高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基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对范例中一些环境的模拟仿真,学生亲自参与构思、巧妙设计;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分组练习和小组讨论,分别讲解自身观点,其他组进行质疑和补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和学习兴趣深化认识凝练思维。在与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评价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养成严谨和批判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一些经典教学范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以2005年和2010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范例,分析企业的环境责任,特别是对于化工型企业应该如何开展环境管理。通过分析化工厂选址的合理性、城市水源结构、应急预案、环境风险评价以及跨国环境诉讼、国际环境责任等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同时,鼓励学生站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不同角度分析如何做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补救。

生动的教学范例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不但从学习中得到了创造的乐趣,还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自身的表达组织能力,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2)社会调查式体验

环境管理学课程需要学生与社会接轨,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物尽其用、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环境安全等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活动为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多角度地深入社会增加其社会阅历,进而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传播环境文明。当然,作为农林类院校,还应设计一些凸显农林特色的典型主题,如强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环境伦理的有效实施,如何有效开展森林、土地、水等资源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从而使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率大于资源开发速率,为农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3)模拟式体验

引入项目式模拟,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虚拟项目,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由授课教师和同学一起为其点评。例如,学生可以以哈尔滨的雾霾为背景,设计完成以“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为题的项目。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城市的能源结构、北方冬季供暖、周边村民焚烧秸秆等直接原因到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大气的环境容量、环境政策标准间接原因入手,综合运用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探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具体方案、综合对策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小组分工协作,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提交项目报告,授课教师要对其成果做出恰当评价。学生在模拟体验过程中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通透掌握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农林类《环境管理学》展望

在教育全球化、科技化的背景下,知识共享促进了开放理念的传播。在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科技化、全球化、共享化。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林业科技人才,突出东北林业大学的林、理、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通过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教学心得、经验的凝练、精心设计,一定会为网络课程的开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林类《环境管理学》网络公开课,如何体现特色,也值得思考。课程视频不仅有授课,学生如果想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笔记,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互动性更强,也更有课堂上的真实感。有专家指出,开放教育和学习资源具有蓬勃发展的潜力和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开课资源将不仅仅包含课程本身,而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公开课发展成为社会化的学习平台,使学习者不仅成为资源的使用者,还成为资源的创造者,实现进一步的社会化学习。除了进行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在线开放外,还同时将与网络课程学习配套的网上学习资源和管理平台权限等一并开放。这种“课程、教学、资源、考核和管理”的一体化开放模式,不仅深化了教育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还成为教学计划的有益补充。可持续农林业是未来农林业的发展方向,重视农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管理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林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高等农林业院校环境管理人才素质,使环境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永峰,陈红,徐春霞.环境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8.

[2]樊庆锌,任广萌,宋玉珍.环境规划与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2.

[3]刘琨,李永峰,王璐.环境规划与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1.

[4]张勇,赵雯,杨凯.本科“环境管理学”课程加强实证方法教学的实践与建议[A].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5-318.

[5]李永峰,乔丽娜,张洪.可持续发展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3.

[6]李永峰,张楠,乔丽娜.中国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

[7]李永峰,张楠.可持续发展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9.

[8]李永峰,潘心语.环境伦理学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

[9]李永峰,张楠.生态伦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9.

[10]刘关君,李永峰,陈红.绿色能源[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1.

[11]朴金星,杨倩盛辉,乔丽娜,程国玲,李永峰.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动态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4):21-24.

环境与科学管理范文6

长久以来,我国文科的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没有被足够的重视,文科知识的学习一般集中在理论知识和阅读相关的书本知识上。而且在一般的观念中,实验教学是理科教学的常见教学手段,这对于文科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文科人才。文科各科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文科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打破文科学习主要依赖于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验教学的局限,在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高校需要借助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的探索实践,形成适合高校教学实际的系统化管理的实验教学与管理体系,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加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一、加强高校文科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必要性

1.课程发展的需要。“文科”就是指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人文社科类的学科以及专业,主要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管理学、艺术学这类及其下属的专业。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只有理科、工科类的专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才需要实验,文科教学只需要教材和粉笔,只要教师讲,学生听就可以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集中采取的就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种,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市场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如今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和严格。要求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满足专业性的工作岗位的需求,还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但是市场中却比较缺乏创造型、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在高校的文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开展不足,学生缺乏参与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学生在就业后,面对市场中的一些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就出现很多企业拒绝高校的人才,却选择知识程度不高,创新能力较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高校学生的就业难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形象。

3.文科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虽然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已经开始重视文科实验教学在文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学校对文科实验教学的认识还存在局限性,对于文科实验教学的投入不足;其次,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文科实验室管理系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各个科目之间缺乏系统性,也不符合文科教学未来的发展;最后,具有专业性较高的文科实验性教学的教师较少,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文科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高校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文科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上比较松散,没有完整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考核标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文科实验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文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深,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高校的文科实验教学渐渐得到了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促使高校在文科教学实践应用的同时要对校内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使文科实验教学能够将市场、学校实际和文科教学发展的需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文科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1.转变教学观念,贯彻文科实验教学的观念。要想不断发展实验教学,提高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的水平,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文科实验教学的观念贯彻到文科的实际教学中。充分的认识到高校文科实验的重要性是开展文科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认识到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文科教学中只依赖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要将“基础实验教学注重共享、专业实验教学注重方向、综合实验教学注重个性”的新型教学理念应用到文科实验教学中,并结合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把文科实验教学管理同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学校的相关领导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文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提高对文科实验教学的重视。

2.创新和完善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高校在文科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时,要根据学校文科教学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发展需要,对学校的文科教学资源和实验室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实验室面积、实验室内的设备、实验室的技术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系统的文科教学实验的教学中心。为了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的水平,学校就如何创新和完善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对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明确的条文规定,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并在实践中使文科实验教学各个学科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样就使得文科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得到了保证,文科实验教学可以良性、有序的发展下去,同时还要构建其完善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践相结合,在文科教学内容中增加创造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时代的需求,构建起实验平台和网络资源共享的教学体系,提高文科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使文科实验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

3.优化实验教学教师队伍结构。在高校文科实验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保证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关键的。因此,为了能够不断的提高文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就要优化文科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较高且能够熟练的使用富含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教具的教师队伍。因此,高校为了加强文科实验教学的质量,首先可以大力引进新型的人才,可以要求刚毕业分配到学校工作的研究生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在实验室工作的经历,并根据其在实际的工作表现来考虑是否可以加入文科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其次,可以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文科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最后,可以在教师的职称评价中,根据教师在文科实验教学中的业务进修、专业素养培训的表现来有所倾斜,优化实验教学的岗位配置,提高文科实验教学教师的待遇,优化实验室的教学设备,并及时更新教学所需的教学技术。

4.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文科实验教学的质量。高校在多媒体的背景下建立起文科实验教学体系,还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来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才能促进文科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要在保证日常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文科实验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考核。可以成立专门的文科实验教学监督小组,将定时检查和不定时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有侧重的考核,对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计划、实验组织和实验教学等内容进行不定时的随机抽查。要完善教学评价指标,对实验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等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指标,对学生、教师、教学质量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要使教师能够及时的明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正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