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

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1

商丘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业发展状况良好,如:惠楼山药、双八草莓、宁陵梨园、夏邑菌菇等。但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不高,虽存在这些知名品牌,但从种植、收购至产品深加工,普遍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管理模式差,导致虽有特色产业但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以惠楼山药为例,位于虞城县店集乡的惠楼村,惠楼山药的种植区立地土壤条件比较优越,多种元素和养分比较高,物理和化学性质适合山药生长,惠楼山药种植区的土壤结构和通气状况比较良。惠楼山药的种植区立地土壤条件比较优越,多种元素和养分比较高,物理和化学性质适合山药生长,惠楼山药种植区的土壤结构和通气状况比较良好。

由于当地特有的土质,惠楼山药质地细腻、皮薄易剥、口感面甜、黏滑、不麻不涩,健康营养,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山药品种,不仅口感更佳,而且有极高的药用及营养价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与此同时,惠楼山药种植面积很小,其影响其丰产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崎岖,内涝频繁,山药病害比较严重,受种植面积与山药种植不能连年播种特点的制约,以及当地多为散户种植,缺少龙头企业带领,导致种植面积逐年降低,生产难以达到规模化效益,管理模式落后,山药长成后直接出售,利润率低等问题。

一、推进商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原则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商丘破解三农难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商丘市整体综合竞争力,因而,对惠楼山药产品的深加工也关系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以及商丘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进而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实践课题。

商丘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龙型产业链,其触角伸向的是整个市场,龙尾摆向千家万户。在整个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惠楼山药深加工产业作为商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不仅是系统的组织者、营运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在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且最能有效地构建技术、品牌和资本平台。培育和发展惠楼山药深加工是实现商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和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惠楼山药产业化在商丘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功能效应,是提高商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推进商丘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长期以来,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农业本身效益低,发展中经常面临种种困难,似乎是一个弱质产业。这里提出的农业是指传统的农业,主要是指传统农业,主要利用传统农业理念、生产技术、物质装备和组织形式来进行的。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根本的区别,它建立在现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资装备和现代组织形式的基础之上的,是富有活力、效益较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产业。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始终与现代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改变商丘市传统农业的落后状况,加快商丘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要依靠龙头企业,可以说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要完善商丘市与创新发展惠楼地区山药深加工的产业化经营,关键要做好以下环节:

从惠楼地区的山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对商丘的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的带动,必须要遵循: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优势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现实需求或长远潜在的市场;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合理布局。也就是说,要从商丘地区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明确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和基本方向,合理配置,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从而将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不断创造推出自己的优质品牌,使得商丘的产业化经营处于不断的进步与持续兴隆之地。

三、结论

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发展模式;新启示

一、特色农产品的概念

所谓特色农产品,主要是与传统农产品相比而言,其具有着明显的多种特色,如地域性、品质性以及特殊功效等特点。特色农产品与传统农产品相比而言,其往往是其他地域没有,而只在本区域出产;或者是其他地域也生产,但是其在品质、功效等方面与本区域所产的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特色农产品一般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首先,规模性。特色农产品往往有着较大规模的生产园区,形成规模之后,可以产生较大的规模效应,发挥规模竞争力的优势,同时可以形成较大的产业链。

其次,收益性。特色农产品规模性生产最终目的在于获得经济收益,给本区域以及农产品生产者创造区域与个人利益,甚至带动当地农产品经济的发展。此种农产品往往是资源利用率较高、便于加工与推广,产品附加值较大。

最后,区域性。特色农场的区域性特点,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是一定存在着地域性的,其生产种植需要适应特定的区域特点以及在本区域内具有着其他区域无法竞争的先天与后续优势,给本区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国内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我国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较晚,这与我国的地理特征以及土地资源、水利资源以及所处的季候带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多项农业技术的发展,我国国内特色农产品开始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国内目前以广西、山东等地的相应特色农产品发展较好,笔者将以此两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形势进行简要分析、阐释。

1.广西百色芒果农产品发展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广西百色市芒果种植面积平均达45万亩,年平均产量15万吨,带动了百色市的当地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了大量农户的经济收益。百色市对于芒果特色产业的发展,精心准备多种方案,经历了多项流程。首先,百色市工商局强化了市场流通,创设了“经纪人负责销售”机制,给与销售环节有力的支撑。其次,当地政府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方式,给与了当地农户资金以及政策的多种优惠与倾向,将百色芒果的产量与质量做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百色芒果的传统农业产品转向产业化、规模化与集约化。最后,相关部门与农民的一起努力下,将百色芒果申请注册商标,创造出了一定的品牌,提高了百色芒果的竞争力。

2.山东章丘大葱农产品发展

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以及数据的调查,2009年到2013年间,山东章丘大葱的种植面积平均达18万亩,年平均产量56万吨,作为我国主要大葱产生的章丘,如此高效益、高产量的大葱,同时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其规模化的种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章丘的大葱产业,采用“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当地的企业与种植农民达成一致协议,通过签订合同,进行种植培训,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如大葱的干燥技术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大葱种植水平,在大葱成熟后,进行回购。其后,企业进行回购,然后进行各种加工,最后出口世界各国。

三、特色农产品发展模式的新启示

从笔者上文的阐释中,可以看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与某些必要的因素必不可分,需要一定的支撑与帮助才可以将特色农产品规模性发展,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启示:

1.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模式

无论是广西芒果种植业还是山东大葱种植业,都不再是以往的农户分散经营,而是通过当地企业或者的相关基地,将种植农户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化种植。规模化种植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新、高技术的推广,还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合作链条,如广西百色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山东章丘的“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2.创立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自身价值

品牌对于任何产品都存在着巨大的无形价值,特色农产品亦是如此。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域应当积极打造当地农产品品牌,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注册商标等相关方式提高影响力,保护农户等主体的相关权益。特色品牌的创立,不仅可以推广特色农产品,更可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信誉,为其增加一定的无形升值空间。

3.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扶持

在前文中的广西百色与山东章丘,其芒果与大葱种植产业的高效发展,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是密切相关的,政府不仅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与引导,同时在相关资金投入方面,政府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之下,当地的农产品才可能实现大规模种植,升值,快速推广,实现农产品的特色化以及产业化。

4.积极开拓市场,引进国外资本,提高自身竞争力

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域要积极开拓市场,不仅是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对于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亦是可观的。特色农产品可以通过相应产品的等级分类,进一步获得更高的产品增值,同时,国内的相关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与国外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在吸取、学习先进经验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5.建立特有的特色农产品文化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特色农产品不仅要形成规模,增加效益,在有了一定基础前提后,要确立自身的特色文化,这对于产业的发展以及长远目标的确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同理,公司企业亦是如此,应当确定适合特色农产品企业的合适文化,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多种无形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3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区域经济的竞争取决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竞争关键在于有特色、有比较优势。对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尤其需要遵循这一规律。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结构不优,同质化突出,缺乏特色主导产业的支撑。加快提升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之下,全国各地全面推进区域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及品牌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特产品牌一般是以地名+特产的形式存在,国内特产对传统文化保护、特产品牌价值运用、历史优势发挥的现状还不尽人意。

一、特色产业发展关键在准确定位

特色农产品产业是指把某一特色农产品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也是将特色农产品真正发挥其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发展道路。一般产业化的内容主要有:商品化、规模化、品牌化、一体化、组织化、集群化和科技化。区域经济主要是县域经济,其实一个或者几个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开发就能带动整个县域或者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各区县在选择发展特色产业上,要从实际出发,把真正具有特色或区域优势的产品来进行开发。更重要的是,从一个全局的角度来看一个特色产品,更有利于在实践中把握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是否任何一种有特色的产品都可以进行产业化,进行产业经营呢?理论上来说,只要有足够的投入和足够长时间的沉淀,都是可以的。可商业社会的现实却是,任何商业性的行为都受资源和时间的约束,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达到所达到的目标。对于特色农产品产业经营来说,无论是何种主体为主导的,一个或者几个特色农产品品类的产业开发,都是要求在几年有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就是“三农”或者区域经济,首先是经济成果,然后是文化和社会成果,最好还有生态成果。所以,在目标和时间一定的基础上,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经营就有前提条件。

二、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

特色农产品进行产业经营的前提条件有三个:首先,具备形成一个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基础条件;其次,这个品类或者品种的商品化能力强;第三,进行产业经营的主体组织能力强

首先,要具备形成一个特色产业的基础条件。

一个特色农产品要进行产业开发和经营,首先需要的就是这个品类或者品种在这个区域有形成产业的基础条件。对于特色农产品来说,这样的基础条件主要有二个,一个是文化,一个是资源,简单的说,就是“有魂有根”。

其次是要具有商品化的能力强。

对于一个特色农产品来说,其经济价值是其是否能成为一个产业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也就是其商品化的能力是否强。对于一个限定区域的特色农产品而言,其商品化的能力可以用三个指标来衡量,综合运用能力、运输能力和市场认知的程度。

第三是进行产业经营的主体组织能力要强。

一个事要做成,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对于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经营来说,就是运作这个产业的主体是否能力强。农业产业链长,参与其中的主体也很多,有r户、有协会、有企业、有政府的职能部门,还有流通经纪人以及批发市场,等等。对于一个特色农产品来说,要想进行产业化经营,必须有一个或者以上的强势主体的参与,特别是对于那些还在开发初期的特色农产品,一个或者以上的强势主体的参与,才是推动这个特色农产品不断进行产业化的主体因素。

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

这些年来,全国县域经济总体上取得了稳定发展,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夯实了基础。但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县域经济仍然是全国经济的短板。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结构不优,同质化突出,缺乏特色主导产业的支撑。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 农产品;区域品牌;品牌建设;研究综述

有效地建设区域品牌,实现区域经济与企业品牌双赢,既是区域品牌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企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从现实来看,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和推进农业品牌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性发展思路;从理论上看,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区域营销和品牌营销理论,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我国围绕区域品牌的相关研究从最早的2002年(陆国庆提出的区位品牌)开始,至今已有10年之久。而对于农产品方面,本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152篇。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与属性特征,主要从产业集群、区域特色、品牌拓展三个角度出发;二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机理与实施策略,生成机理包括形成条件、行程过程和建设主体以及建设模式,实施策略主要涉及品牌传播与保护、品牌危机管理等具体研究。三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实践和实证分析,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产品或具体的区域进行的案例和实证分析。

一、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本内涵和属性特征

1、基本内涵方面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理论一直落后于实践,首要体现之一就是专业术语未统一。例如,陆国庆(2002)率先提出“区位品牌”的概念,此外,还有“地域农产品品牌”(郭红生、韩国明和石晓东),“农业区域品牌”(周发明和朱玉林、康文星),“农产品区域品牌”(刘丽、周静和郑锦秋);称之为“产品区位品牌”(陈建光、霍彤和王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而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的研究中,基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

一方面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提出。如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化,以行政或区域中心为辐射,以龙头品牌为带头,促进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增长(刘丽,2006)。还有从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区域品牌的关系中,指出农业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的重要载体(朱玉林等,2006)。

另一方面是从区域特色的角度提出,农产品区域品牌指拥有如独特的自然资源及传统悠久的养殖方式、加工工艺(郑锦秋,2008),长期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积累(李亚林,2010)。

此外还有从品牌拓展的角度出发,如学者林敏(2010)认为产品区域品牌实质上是一种品牌标志,代表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区域形象的认知,以地理标志为主,包括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产品标志以及有机食品标志等。肖阳等(2010)指出区域品牌是区域内的产业形象和共同品牌,马清学(2010)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在该区域形成的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所有品牌的商誉总和。

2、农产品区域品牌属性特征方面

目前理论界针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性所持有的观点并不统一,沈鹏熠(2011)研究指出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公共性、非排他性、外部性、规模效益性、多主体性等多特征。还有为四要素观点(易亚兰等,2010),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具有产权模糊性、具有铭牌效应和从众性。此外,胡正明和蒋婷(2010)提出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只有在具有核心竞争的产品优势基础上才行,其本质属性是区域和产品的不可分离性。通过总结文献发现,其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区域特色性、准公共物品性、品牌特性。

二、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与建设培育

1、形成条件方面

何吉多(2009)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条件包括产业集群竞争力、软硬环境竞争力以及区域资源整合营销,其中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内在动机、加速器和剂。马清学(2010)概括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市场需求、品牌传播。胡正明和王亚卓(2010)提出三大条件,即产业优势(包括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农产品集群,区域环境(包括政府和行业协会等软环境和基础设施、交通等硬环境)。沈鹏熠(2011)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条件包括各种主客观条件,主观即创牌意识和服务意识,客观即自然资源和产业集群。

2、形成过程方面

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陆续提出一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模型,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形成的内在规律。何吉多等人(2009)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主体通过整合营销的方式,遵从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一四阶段路径。胡正明和王亚卓(2010)建立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与成长模型,分为区域特色农产品农产品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成长品牌稳定发展/区域品牌消亡四个阶段。沈鹏熠(2011)提出了四阶段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体系,即阶段一(区域资源优势特色农业经济与产品优势农业产业)阶段二(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农业产业集群)阶段三(龙头企业品牌)阶段四(农产品区域品牌),遵循农产品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路径。王军(2014)提出了区域特有农产品品牌整合框架,将区域农产品品牌分为潜伏阶段、形成阶段和成长阶段三阶段。

3、建设培育方面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培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行政推动、文化融合、质量管控、社区自治等共同作用。

建设主体方面:农产品区域品牌应在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集群为载体,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院校、新闻媒体等组织的共同推动。具体如下:其一,政府主体。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应是最重要的建设主体。如郭守亭(2005)认为各级政府应从统筹规划、制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树立农业科技示范、提高服务能力等方面来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李银兰、沈翠珍(2008)指出,政府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组织者、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者、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者以及宣传者和保护者。温如春(2010)认为政府除提供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外,同时又是农产品安全、检疫、农业技术标准化等制定与实施的管控主体,且负责产地形象宣传、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其二,其他主体。黄俐晔(2008)提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也应当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主体。易亚兰、向朝阳(2010)强调了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提出了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龙头企业“四位一体”品牌构建模式。

建设模式:周发明(2006)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产品的独特质量要求出发,指出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可以从经营主体、质量标准体系、政府职能、品牌宣传、品牌管理等五个方面入手。雷银生、沈翠珍(2007)认为,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要在创设自然环境、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独特产品品质等方面建立区域品牌的独特形象。马清学(2010)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分为独特创新的科技、特优自然资源、农业旅游、历史文化四种类型,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的独特品牌优势。姚春玲(2013)认为,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措施在于产业集群,包括建立“政、产、学、研”互动机制;依托产业集群在伞品牌下培育子品牌,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和资产价值。

三、实证案例研究

除了上述宏观的理论研究之外,学者们也进行了微观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如某农产品区域品牌或某些省市地区的区域品牌建设情况等。近几年的有罗高峰(2010)从政府整合品牌生态系统的视角,讲述了浙江省景宁惠明茶品牌的整合案例。林伟平(2010)以浙江宁海望海茶品牌产业化模式为案例,通过对茶叶区域品牌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品牌的发展方向、公地悲剧、柠檬市场、龙头企业的发展等)的研究,指出茶叶品牌进一步区域品牌化对策包括明确主体、规范品牌授权以及实现区域品牌从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过渡。王国栋(2011)在对山东蔬菜品牌建设归纳的基础上,指出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曹长省(2013)总结了日本、法国、荷兰等世界农业强国的经验,并提出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启示。冯云(2013)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在总结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区域品牌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对策。

四、述评

相关研究论文从2002年开始就一直陆续发表没有中断过,学术关注度保持增加,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总结发现以下特点:第一,总体成果数量比较多,但质量总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偏少,只有70多篇。第二,各大学者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都是从宏观方面来进行的,如内涵、建设主体、形成条件、形成路径和培育等,没有在这个大范围下进行更具体的研究,如到底应该怎样去具体建设、以什么为标准来建设、如何防范搭便车、如何评价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等这类的研究文献还比较稀少。第三,虽然宏观研究多,但是对区域农产品品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概念性研究明显不足,理论框架短期难以建立,尚未形成系统的相关理论框架。第四,研究人员以高校教师为主,只有极少数政府部门涉农干部参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而且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区域品牌及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相关理论落后于区域品牌建设实践。

因此,未来的研究或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走的更远更深:一是加强规范化,如对基础性概念问题的研究,建立起系统化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理论框架;二是加强科学化,建立宏观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如从区域农产品特性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明确建设主体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区域品牌建设标准;三是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大轮廓下的小细节研究,如从消费者偏好的角度出发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偏好、区域风险规范;四是理论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如农产品区域品牌定位、区域品牌传播管理特别是网络平台的宣传以及品牌生命周期管理等;五是关注农产品品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建设机制和不同主体具体分工以及整体配合方面,理清农产品品牌管理中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形成合力建立一套农产品品牌协同管理机制,避免搭便车。总之,既要深化拓展理论,研究更加具体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又要使理论研究面向实际应用,更好地指导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 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2(5)25-27.

[2] 郭红生.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文化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6(11)34-35.

[3] 韩国明,石晓东.自主组织理论视角下地域农产品品牌的有效维护[J].财会研究,2009(23)78-80.

[4] 周发明.区域品牌及其在农产品经营中的运用[J].全国商情,2005(12)39-42.

[5][12] 朱玉林,康文星.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需求与供给分析[J].求索,2006(7)35-37,35-37.

[6] 刘丽,周静.基于产业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6(11)52-53.

[7] 郑秋锦,许安心,田建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及建设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2)88-89.

[8] 陈建光.科学谋划农产品区位品牌是现代农业商品化的选择[J].农民致富之友,2009(2)3-5.

[9] 霍彤,王旭.农产品区位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24(5)16-20.

[10] 崔茂森.高端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制研究[C].2011年管理创新、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国际学术会议.武汉:武汉大学,2011.

[11]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0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2)3-20.

[13] 李亚林.湖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现状、原因及发展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66-69.

[14] 林敏.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5] 肖阳,谢远勇.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区域品牌培育模式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2010(6)26-30.

[16] 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4.

[17] 沈鹏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及其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9(32)588-591.

[18] 易亚兰,项朝阳.浅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原则[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6-39.

[19] 胡正明,王亚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路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64-68.

[20] 何吉多,朱清海,李雪.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生成机理研究[J].乡镇经济,2009.25(1)103-107.

[21] 王军,李鑫.区域特有农产品品牌整合的政府行为研究―以长白山人参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4(5)21-26.

[22] 郭守亭.对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61-64.

[23] 李银兰,沈翠珍.政府与地方特色农产品产地品牌塑造[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9(3)109-111.

[24] 温如春.建立强势区域性农产品品牌促进湖北农业的发展[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03(1)89-92.

[25] 黄俐晔.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基于主体、机制的角度[J].贵州社会科学,2008.4(4)97-101.

[26] 周发明.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J].经济师,2006(12)235-236.

[27] 雷银生,沈翠珍.农产品地区形象识别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7.1(9)87-88.

[28] 姚春玲.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5(3)318-321.

[29] 罗高峰.农产品品牌整合中的政府角色研究―以浙江省景宁惠明茶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4)75-79.

[30] 林伟平.茶叶品牌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以浙江宁海望海茶品牌为例[J].中国茶叶,2010(2)4-7.

[31] 王国栋.山东蔬菜品牌建设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1(22)226.

[32] 曹长省.国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启示与中国创新[J].世界农业,2013(5)18-22.

[33] 冯云.基于产业集聚区的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9)211-212.

[34] 田云章.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综述[J].农机化研究,2013(8)232-235.

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业;思考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要。特色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特”,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它是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有的特效性、一定的规模性和良好的综合效益性。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西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广西作为西部12个省区之一,本世纪以来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举措来抓,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糖料蔗、木薯、桑蚕、速生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松香、栲胶、桂油、茴油等产量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区农业增加值159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

(一)做法和成效

1.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如桂林市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桂林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桂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提升规划》《资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等。

2.创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的模式。(1)耕作种植模式,包括耕地轮作“稻一稻一菜”、“菜一稻一菜”模式和农作物薯菜间套、果蔗间套种、西瓜间套种、马铃薯间套种、稻藕间套种模式。(2)“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广西温氏模式、兴安莱茵公司模式为代表。(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如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协会、来宾市永兴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等。(4)糖业模式(公司+农户+价格联动)或是“订单农业+价格联动”。(5)恭城生态模式(养殖一沼气—种植)。(6)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动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给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经营大户,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集中,如广西的富川县白牛村模式和隆安县的金穗模式。(7)循环农业现代化模式,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北海市合浦东园家酒厂、宜州市“桑枝一菌—肥”模式。(8)山区特色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以“特”、“优”、“名”、“精”、“新”为基本特点,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如永福县的罗汉果产业、昭平县的茶叶产业、天峨县的六画山鸡和乐业县的有机农业等模式。

3.确立了一批特色农业新产业。“十一五”期间,广西在抓好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蚕、木薯以及生猪、家禽、草食动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培植食用菌、中药材、葡萄、马铃薯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已成为广西新的主导产业和新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最具梧州特色的六堡茶和砂糖桔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特色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农业科技部门组织开展了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木薯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特色农业重大专项研究。一些项目的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多学科技术集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三免”“三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桑蚕技术、甘蔗成套技术、葡萄一年两收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间套种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效果显着。

5.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防城港市防城区近年来主攻以“红金系列”为主的特色农业,即重点培育红莲雾、红八角、红薯、红衣花生、火龙果和金花茶、金蜜桔、金香糯、金玉桂、金菠萝等10个特色农产品,建立了5个“红系列”和5个“金系列”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初步形成“红金系列”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10年1—10月,该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农业总面积的75010;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亿元,农民从特色农业中人均收入5100多元。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抗灾台色力不强;土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突出;特色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加工原料基地不足;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尚存在市场发育不够、营销体系滞后、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当下广西发展特色农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一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力支撑。三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有利于把具有互补优势的广西特色农业,如柑橘、葡萄、马铃薯做大做强。四是广西特有的机遇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为此,要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粮食安全、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为导向,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中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千百亿元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品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大用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管理农业的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到2015年,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

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强化强农政策的机遇,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路渠、涵管、排灌等田间设施建设,改善灌溉设施和生产条件,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推广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马力拖拉机、水产、畜牧、节水灌溉等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和推广甘蔗收割机。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用现代工程手段装备农业,加快蔬菜、水果、花卉大棚、喷滴灌等设施栽培、种子种苗设施繁育和农作物水肥一体化基地创建,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特色农业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二)围绕打造千百亿产业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围绕农业千百亿元产业目标,广西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种植业方面,重点培育粮食、蔗糖、水果、蔬菜、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作物、桑蚕产业;养殖业方面,着力培育10亿元品种、千百亿元产业,包括发展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牛奶和禽蛋产业;林业方面,抓好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木本油料、油茶、珍优树种、林下经济、花卉、森林旅游优势林产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同时,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与“万元增收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等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一批“一村一品”等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f三)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蔗糖业方面,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产业链,在主产区大力发展“蔗一牛一菇”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做强做大甘蔗一制糖一蔗渣一制浆造纸—废液回收—再利用、甘蔗一制糖一糖蜜一酵母、味精一废液一复合肥、甘蔗一制糖一蔗髓一发电一蔗渣灰一肥料等一

转贴于 批循环经济产业链;木薯产业方面,将传统的发展模式“原料一产品一废弃物”改变为“原料一产品—废弃物一废物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在淀粉、酒精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一套木薯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流程。畜牧业要推进畜牧养殖—粪便—厌氧发酵一沼渣、沼液一甘蔗、果树等作物种植。加快延伸剑麻产业链,促进剑麻叶片一纤维一剑麻制品,麻渣和废水一有机肥回田,叶汁一提取叶蛋白或叶绿素,淘汰麻头提取纤维用于生产鞋垫等。

2.大力推广一批特色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耕作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价格联动”产业化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3.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采用产业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带动、市场推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聚集。横向就是促进配套发展,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配套能力;纵向就是按产业结构的上、中、下游产品扩展,重视加工、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链整合价值链,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4.加强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交易中心,包括广西食糖国际交易中心、广西国际蚕丝交易中心、广西国际林产品交易中心等。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培育和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的融合,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四)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以优化特色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种畜)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产原良种繁育场,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广西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快建立广西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逐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成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生力军。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

(五)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1.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标准化、管源头、抓检测、严准入”等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不断完善农产品贸易预警监测机制,确保广西农产品安全。

2.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要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形成区域特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研发高端产品和品牌创造,创建广西果蔬品牌、奶水牛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各地特色资源环境优势,挖掘文化底蕴,积极申请地域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培植一批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商标,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信得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优势特色农产品提供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3.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广西应健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与农户“四位一体”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特色农业保险业务,把因自然灾害对特色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相关部门要建立特色农业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市场风险预警、气候风险预警、政策风险预警等,定期向农业部门和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农户发出报警信号,以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

(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1.继续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有序”的原则,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有效的流转机制和形式,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尽快成立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成立土地流转担保机构,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加快市场化流转步伐。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特色农业,使土地逐步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种地能手转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努力完成以“明晰林业产权、落实经营主体”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制度,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完善财政贴息政策,逐步完善林业投融资体系,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七)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特色农业的外向度

紧紧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平台,组织实施广西与东盟合作开发农业资源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起点高、品牌优、带动功能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跨省跨国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通过“走出去”,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国内外市场。以项目为载体,在东盟国家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广西与东盟农业项目的对接。推进越南、老挝、柬埔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与东盟其他国家合作开发木薯种植和加工、甘蔗良种繁育技术合作、剑麻技术合作等项目。同时,鼓励企业在区内建立一批稳定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具有现实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及其制品在东盟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扩大柑桔、食用菌、精细菜等南亚热带产品的出口,逐步形成外向型拳头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参照国际标准,加强植物检疫防疫、质量检测、食品安全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出口创汇。出口企业要提高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争取获取国际认可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给广西农产品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八)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特色农业人才队伍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深入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围绕广西特色农业,结合实施“绿证”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培训专项行动以及农家课堂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农民,培养造就一大批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

[1]金莲等.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Zl.“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课题组,2010.

广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Z].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2010.

广西“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Z].广西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2010.

韦鸿雁,广西特色农业概述[J].广西农学报,2005,

特色农产品产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河南商丘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19-01近年来,商丘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化协调,粮为基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产业优势、农业效益、示范带动,力求在新、特、名、优上有所突破,努力打造商丘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以柘城县三樱椒、夏邑县食用菌、宁陵县金顶谢花酥梨、虞城县红富士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

1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发展迅猛,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7年商丘市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开始建设以来,规模效益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特色产业基地。如夏邑县车站镇的食用菌,睢阳区李口镇、虞城大杨集的西瓜,柘城县胡襄镇,宁陵县孔集乡的三樱椒,宁陵程楼乡的温棚黄瓜,睢县城郊乡的芹菜,民权县花园乡的花菜,睢阳区郭村镇的脱毒马铃薯等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种植小区总数已由2007年的40个发展到现在的100个,总规模达到8万hm2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3 hm2。

1.2 特色农产品花色品种增加,品牌认证实现突破

通过一引二繁三推广,全市的名、特、优、新品种更加丰富,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品牌不断增多。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7个,面积17万hm2;无公害产品119个,年产量100万t;绿色食品16个,年产量13万t。1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被河南省农业厅定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达0.3万hm2;注册生产的“龙雨”粉丝、“梁苑”番茄、“代庄”草莓、“故道情”牌香蒜等10个产品被评为“河南名牌农产品”。

1.3 区域特色初步显现,农业产业化集群稳步推进

传统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由原来零星的插花分布,向跨行政区域的片状、带状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带和产业群,一些主导产业已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如夏邑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以食用菌、果蔬产业化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以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河南金之荣食品有限公司等为支撑,以车站镇程大庄为核心基地,覆盖车站、王集、李集等乡镇的食用菌产业化集群。

1.4 产、供、销体系逐步健全,产业效应日趋明显

全市已初步形成以蔬菜、瓜果、食用菌及后续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8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企业57家,涵盖了粮、棉、油、菜、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年产值逾200亿元,带动生产基地逾200个、农户逾130万户从事规模生产,占全市总农户的22.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18%以上来源于产业化经营,优质特色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1-2]。

2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土地经营规模小,抗灾能力弱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分散、规模小,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区域种植;基础设施不配套,基地缺乏必要的水利、交通、用电等基础条件,特别是设施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3]。

2.2 政策扶持力度小,服务水平不高

商丘市是农业大市,国家、省和市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政策、资金扶持上都比较到位。但对特色农业扶持范围较小,扶持力度不够,资金少且分散。金融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和资金安全因素考虑,对企业和产业大户的信贷支持往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科技支撑力不强,部分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受资金、技术的影响,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健全,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弱。技术服务也往往注重产中,而对产前、产后服务缺少思路和办法,领域延伸、空间拓展不够,致使一些特色农产品关键技术到位率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贮藏加工应用率低,特色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不高[4]。

3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快推进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产业基地建设

借鉴商丘市农村土地“小块并块大块”互换流转成功经验做法,在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两不变”原则(即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小并大”工作。注意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吸引外来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生产。

3.2 扶持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充分利用现有龙头企业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一批有优

(下转第321页)

(上接第319页)

势明显、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发挥大的带动力,推动商丘市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帮助企业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深度加工、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

3.3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立足现有品牌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一方面加快建立、完善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生产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继续推进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完善现有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和控制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保护名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3.4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着力抓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鼓励农技人员采取离岗、兼职等形式创办或以技术入股领办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技术培训,结合“阳光工程”培训等惠民工程,重点提高规模化基地种植大户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骨干农民。

3.5 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支持

加大对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政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引领,统筹协调;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和财政担保中心、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全胜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1(8):192-194.

[2]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