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课程体系船舶电气工程技术工作过程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专业技术知识强调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在国家级和市级示范院校中,各重点建设专业都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这为我们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目标与思路

按照“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训到位”的理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岗位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实训课题;在专业基础知识适度、够用的前提下,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拓宽和增强专业发展后劲。

1.1职业岗位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工种有4大类,岗位11种,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工种有4大类,岗位11种,其中船舶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船舶电气设备技术管理、船舶电气施工管理、船舶机电设备质量管理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

通过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分析研究,参考了劳动部《船舶电气职业标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以及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等,归纳出船舶电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出学习领域。

以教师顶岗及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企业调研,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船舶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船舶电气施工管理、船舶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等,及毕业生应该掌握的核心关键能力,确定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2课程体系重构通过对船舶电气专业所需要的核心专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并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对其进行归纳整合,进行学习领域概括,学习情境设计,重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创新

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该体系中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行动为导向,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为能力,即综合能力。: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较好,模仿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和记忆力不是很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使其更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结束语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行业形势,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合理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适应船舶建造行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课程体系将不断完善,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从而为船舶建造行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建设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2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船舶电动液压锚机控制电路的设计

一、主题叙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发展的动态,说明选题意义

1.1本课题研究目的

目前,船舶电力拖动设备大多仍以继电器控制为主。由于大部分船舶电气设备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或频繁操作,而且所处的工作环境恶劣(潮湿、盐雾、高温、粉煤尘等),尤其是船舶起货机、锚机等船舶甲板机械的电力拖动设备,即使严格按照各项条例对其进行维护保养,也总难免出现较高的故障率。能否准确、及时地判断和排除起货机、锚机等电气设备的故障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船舶的安全和正常营运。而掌握着一基本技能的基础和前提除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外,更需要对船舶电气设备以及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有透彻的了解。因此,掌握对继电接触控制电路的有效的分析方法,是一个轮机管理所必备的技能。

1.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随着船舶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外工业化国家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未来船舶的研究工作。我国古代船舶在船体结构和动力方面,在世界造船、航运史上创造了不少辉煌的记录,但是近百年来,我国船电工业落后西方较大的距离。80年代开始,我国积极从国外引进船用电气设备制造的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学术交流活动,按IEC标准修订我国船电设备的标准,以适应船舶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的需要。

舵机和锚机作为舰艇的重要设备,近年来,

舵、锚两机在技术上得到了新的发展,

尤其是在小型舰艇的甲板机械方面,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七五”

、“

八五”这年中,

小型锚机引入了用摆线针轮减速器替代原先的蜗轮减速器,

开创了锚机的新结构,

引起造船界的很大关心和兴趣。原先电动起锚绞盘采用蜗轮减速器,

后来采用由阿基米德蜗杆发展成球面蜗杆传动,

传动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承载能力也成倍增加。但是球面付蜗轮蜗杆加工比较困难,

尤对锚机言尚属单件生产范畴。随着摆线针轮减速器技术和理论的发展,

硬齿面高负荷摆线针轮减速器产品的市场商品化,

继而采用摆线针轮减速器的电动起锚绞盘亦就问世。由于摆线针轮减速器传动效率较球面付蜗杆传动效率至少高个百分点,

加之尺寸、体积又有减小,

重量也随之下降。采用摆线针轮减速器的电动起锚绞盘,

功耗一般可节省以上,

尺寸也小,

重量一般可减轻。另外由于锚绞盘、减速器、立式电机垂直组装在一起,

使得该型锚机在舰艇上的安装非常方便,采用整体式一次吊装而不需拆装重新调试,

安装工时只及原来的几分之一。与此同时,

相配套的锚机电控部分采用了主令和电控制箱合一的新颖结构,

用组合开关和一只接触器代替原先至少五只接触器,

使尺寸、成本都有明显下降。经台以上的使用证明,

采用组合控制箱、摆线针轮减速器的新型锚机,

以其自身的优点将在锚机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并不断发展,

目前已由民用船扩大到军用船舶上使用,

规格已向大型锚机发展。

我们在电动起锚绞盘采用新发展的摆线针轮传动的基础上,

又发展了采用少齿差减速装置和谐波传动装置的新结构,

并均形成产品。这二个装置,

除传动效率高以外,

少齿差减速装置还可将其放入绞盘头内,

使锚机的总高度尺寸有所减小,

减速装置的条件,

尤其是注油条件更有改善,

对小型锚机而言也是一型颇有生命力的新结构采用谐波传动形式的锚机更以尺寸小、重量轻为特色,

被誉为超轻系列锚机,

特别适用于水翼艇、气垫船。

目前国外的锚机传动中也广泛使用高效率硬齿面传动形式,

日本在绞盘上采用摆线针轮减速,德国、法国等国家也都开始使用摆线针轮或行星减速等传动形式。

纵观国内外锚机的发展情况,

由于高效率传动机构得到了飞快发展与广泛应用,

电动锚机发展更为迅速,结构日趋简单,

维修使用方便,

价格便宜。我们已研制成功必的采用摆线针轮减速装置的锚机。更大型的同类结构锚机,

在理论上已无问题可言,

无疑这将作为锚机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

液压传动的锚机也将采用摆线针轮减速装置。由于有大传动比、高效率、高负荷传动机构,

低速液压马达的优越性就黯然失色。因为采用高速液压马达加摆线针轮减速器的话,

在重量、价格、尺寸等各方面都将比采用低速液压马达的结构更有特色和优越性,

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面。特轻、超轻系列锚机的发展为轻型船舶,

如水翼艇、气垫船,

采用锚机铺平了道路。对航行于内河的大量小型船只,

其上的锚机由于更受价格的限制,

因此采用锥形转子的起重电机替代圆盘制动器的船用电机的锚机也将会得到试用,

因为二种电机价格相差一倍以上。

世上万物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远洋运输船舶包括机电设备,

总是要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与提高。

1.3课题意义

锚机是船舶中不可缺少的部件,

锚机电动机能否实现可靠的控制,

是保证船舶能否安全航行的重要措施。当控制电路发生故障时,

操作人员应能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故障所在,并能给予及时维修。

起锚-

系缆装置是船艇上不可缺少的辅助机械之一,是保证船艇在海上和基地内安全停泊,以及由停泊迅速转入航行的重要辅机。三速电动锚机是利用凸轮控制器控制辅电路中接触器、继电器电磁线圈电路,同时利用接触器的常开触头的吸合来控制主电路中电动机的正反、低速、中速和高速运转。本课题将从辅电路和主电路两方面对锚机控制原理进行分析。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预备解决的主要问题:

(1)查相关资料,熟悉目前电动液压锚机的控制电路的发展方向。

(2)熟悉锚机、了解锚机在船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通过已学的基础知识的相互结合,综合运用船舶、机械、电气、控制等技术,对船舶锚机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设计.

(4)本设计针对电动液压锚机进行设计研究,须在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通过实船锚机的观察及性能比较分析,设计制定船舶锚机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

(5)针对设计出来的电动液压锚机控制电路进行分析,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对控制电路里所选的控制器件进行适当的选型。

这里我们主要是对于电动液压锚机的控制电路的设计,通过锚机的工作性质和原理的分析,对控制电路控制器件的选择,设计出一个性能优越的控制电路系统。

三、研究方法、步骤以及措施:

方法步骤:

(1)了解现行船用电动液压锚机控制电路的技术

(2)分析相关的船用电动液压锚机控制电路

(3)针对材料对电动液压锚机的控制电路进行设计

(4)分析设计出来的控制电路的效果

(5)得出结论

措施:图书馆查找相关的书籍、期刊、杂志等,通过上网寻找相关的一些资料,查看当代对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动态。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的熟悉和理解设计所需的相关知识。根据学校关于毕业设计的相关规定和学院的有关要求,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交流与探讨。

四、[参考文献]

[1]刘国平.船舶电气与通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59-61.

[2]谢永和,赵丽萍.渔船船体及船舶设备[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13-120.

[3]李之义,胡国梁,胡甫才.船舶辅助机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82-95.

[4]赵殿礼,林澄渊,费千.船舶辅机电气控制系统[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

[5]赵殿礼,张春来,吴浩峻.船舶电气设备管理与工艺[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

[6]孙旭清,林春熙.船舶电气设备[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90-95.

[7]许仁澄,邱振良,齐传新.船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16.

[8]缪骏骅.对三速锚机电动机的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N].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工程技术板),2006,(5):75.

[9]富贵根.舵机与锚机近况及其发展前景[J].机电设备,1998(2):14.

[10]蒋文娟.浅谈三速电动锚机的电气控制原理[J].科技资讯,2008,(19):128.

[11]缪骏骅.三速锚机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17):281.

[12]陈意惠,薛士龙.

船舶电动起货机、锚机类控制电路的分析方法[J].航海技术,2004,(6):58.

[13]童相海.船舶电动三速锚机电气线路图的逆向分析法[J].机电信息,2010,(10):235.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测试技术;课程体系;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09-02

一、引言

2010年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突出了工科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在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首批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特色与优势。

“测试技术”课程是机自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众多知识点,课程内容较抽象、理论知识繁多、实践环节要求高。武汉理工大学是较早开设测试技术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高等学校测试技术研究会”的理事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完整的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体系。然而,随着电子、传感、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的发展,测试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加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现有课程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反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与改革已势在必行。

因此,针对本校机自专业的行业背景以及测试技术课程本身特点,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研究测试技术课程创新与改革研究及实践,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为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二、测试技术课程定位

测试技术是机自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是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知识和内容,解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所面临的工程测试问题的课程。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理论教学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信号基础知识:信号的分类和描述、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频谱;(2)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动静态特性、系统实现动态测试不失真的条件、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3)常用传感器:电阻、电感、磁电、压电传感器及新型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4)信号变换和调理:电桥电路、调制与解调、滤波器等;(5)记录及显示仪器:光线示波器、笔式记录仪、磁记录仪、数字式记录仪;(6)信号分析与处理:采样混叠和采样定理、截断泄露和窗函数、相关分析及其应用、功率谱分析及其应用;(7)机械振动测试等;(8)测试技术的其他工程应用。

实践教学方面,1980年学校就在国内较早地建立了测试技术实验室,80年代初购置了国产最先进的激振器、各种振动测试仪、各种信号记录仪等仪器设备。1984年购置了一套当时国际最先进的B&K振动测试仪器,并用于本科教学。基础实验在相应授课内容完成后进行,由7个实验,即典型信号分析、测力仪制作与标定、金属箔式应变片构成电桥电路特性比较、调幅与相敏检波解调、机械振动测试、相关分析和记录仪动态特性测定组成。

卓越工程师培养采用的模式为“3+1”模式,即在学校完成累计3年时间的学习任务,在企业完成累计1年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任务。现有课程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而卓越班毕业的学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去企业就业,另外一种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为了适合学生这种学习和后续模式,测试技术课程的部分内容学习可以从企业和科研试验中完成。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及其后续发展为目标,改进“测试技术”课程体系,建立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行业实践、教学与国际化紧密结合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

(一)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与科研密切联系,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在科研实例中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也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本专业科研项目与测试技术这门课结合紧密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三大方向。

1.振动、噪声检测与控制方向。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多名教师从事振动、噪声检测与控制方向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省市及企业项目,研究对象设计船舶、汽车及重要机械装备等,涉及到传感、检测、信号处理、控制等多种专业知识。主要设备包括:DSPACE1103实时仿真系统,B&K振动噪声测试系统,LMS振动测试系统,JZK-50模态激振系统,AVANT噪声振动测试系统等。主要实验装置平台包括:磁悬浮主动隔振试验台,气磁混合主被动隔振试验台,旋转机械振动试验台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和实验平台对测试技术课程内容中的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及其调理电路、测试系统特性、信号分类及其基本特征都有深刻的理解,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2.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是对布喇格反射波长进行编码,当光栅周围的待测物理量如温度、应变等发生变化时,将导致光栅周期或纤芯折射率的变化,从而产生光栅布喇格信号的波长位移,通过监测布喇格波长位移变化情况,即可获得待测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尺寸小、质量轻、一纤多点,动态多场、抗电磁干扰等特点。通过不同的封装可以检测温度、应力/应变、压力、流量、位移等不同的物理量。2008年武汉理工大学获建的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开发光纤传感新理论和关键技术,致力于建立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我国大型工程与重大装备安全监测系统的技术体系和新产业,是目前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规模最大的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机电学院取得了众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制备,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解调仪器与系统,光纤光栅传感检测系统等。这些研究成果既可作为理论教学又可以做成相关实验设备开展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测试系统课程内容中新型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封装及采集系统有了深刻理解,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帮助。

3.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窑技术。武汉理工大学从1987年开始对此难题攻关,国家建材局在我校建立了建材行业回转窑检测技术中心。在国家建材工业局多项科研项目和基金项目的重点支持下,研究出对回转窑设备进行动态检测和调整的技术,填补了国内回转窑动态测量技术方面的空白,并在2002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一系列的科研奖励成果,并将科研成果相继转化为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内容,并自主开发实验项目及实验设备,有助于学生对测试系统课程内容中测量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工程意识。结合课程试验教学特点,开发以“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成果为基础的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实验台。在此基础,以科研项目为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大赛已经成为课程组老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的方式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素质。

(二)创建行业特色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

本课程建设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围绕建材、汽车和交通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行业,从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到实验教学的各层次、实验项目的开设,始终贯穿上述三大行业的具体工程测试实例。课程组教师承担的项目中已经有一批科研成果相继转化为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将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研究内容等引入课堂,包括汽车减振降噪测试平台、机车双质量飞轮测试平台、船舶浮筏减振降噪系统、船用螺旋桨拖曳水池测试系统、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凝炼为综合实验项目,让学生结合行业背景落实测试技这门课的实用方向,也为学生以后工作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拓国际化的“测试技术”课程体系

目前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法国卡桑工业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尤其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依托,武汉理工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建立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聘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Duc Truong Pham作为实验室主任,极大地提高了本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学院每学期课程中可以安排增加外国教授的讲座内容,介绍当前国内外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出国深造提供机会。同时本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先进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本专业实际,优化配置并构建稳固的教学团队,促进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

结合本专业的科研与行业背景以及测试技术课程本身特点,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研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从教学与科研方向紧密结合、教学与行业紧密结合、教学开拓国际化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卓越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4

什么是热能与动力工程?

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对本专业名字进行一下拆解,其实就是热能、动力、工程。首先是工程,因此本专业就是一个工科专业,如果你希望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这些理科方面的成就的话,你就不要再把你的眼光停留在这个专业上了。其次就是热能与动力,因此只要工程中涉及到热(或冷)、能量、能源、动力等这些问题时,这个专业几乎都能解决。因此它的就业面非常的广,大到热电厂、核电厂,飞机、船舶、汽车的发动机设计,小到电子设备冷却等,厉害到航天飞行器的热管理、热回收,一般到家用空调、冰箱的设计。我们这专业无处不在。

那你也许有疑问,就业面这么广,是不是学习很累?其实也未必。目前,拥有这个专业的高校有很多,比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顶尖大学,一般的有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这些“211工程”大学,普通的比如南京工程学院等。不同的高校,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东南大学侧重的是电力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侧重的就是航空航天领域,江苏大学侧重的是流体机械领域,还有一些大学侧重的可能是制冷、空调这些领域。但是无论你大学里学的侧重哪个领域,就业时也可以再次选择。比如在大学你学的是侧重制冷领域的,以后就业时你也可以去电力领域,因为本科学到的专业的基础都是一样的。

都要学点什么?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我的八年时间就是在不停上课、自习、实验、写论文中度过的。刚进大学,学校的一些权威教授就会给你讲述一下什么是热能动力工程,其实和我上面说的也差不多。当然你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到一些细节,不过那时的你估计还并不能完全理解。

在大一一年、大二上半年这段时间内估计接触不到我们专业的很多东西,这一年半,主要就学习外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一些公共基础课,这时候还是高中向大学的过渡阶段,学习也需要认真、需要做题,但不会像高中那么累。这时候的基础需要打牢,但不要和高中一样,尽做难题,应该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要任务。因为这些内容的学习主要是服务后期的专业课学习的,因为我们专业是工科,不需要像理科一样。同时,课余时间可以去参加参加活动,培养一项兴趣爱好,这会使你终身受益。

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中,还会学习一些机械、弱电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学等。为什么学习这些课程呢?因为在我们的专业课中经常会出现机械和电子这些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因此作为未来的热能工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能源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得学会看机械图和知道一些自动化的原理。所以学习还是比较苦的。不过也不要太担心,因为其他专业只要掌握一些原理知识就行了。

无论你在哪个高校学习,无论你将来侧重哪个领域的工作,专业基础课是必须要学好的。虽然不同的高校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会有些不同,但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这三门大课是大家一致认同的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这么课相对来说简单,因为在大学物理课上都有所介绍,学起来也不是太累,而且得高分的概率很大。流体力学和传热学是两门新课,学起来也会有点压力,且流体力学又是传热学的基础,因此这两门课都需要认真对待。同时这两门课又对你的就业、考研和将来的科研帮助极大。在专业基础课学完后,就可以学专业课了,比如主要有涡轮机原理、锅炉原理、电厂设备、热力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名字虽然比较拗口,但实际上学起来并不太难,因为专业课主要破解的就是一些原理问题。涡轮机是一种原动机,主要通过叶片的转动将气体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从而带动发电机或作为飞机的动力。涡轮机原理这课一直被认为是所有专业课中比较难的一门,因为课程里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涡轮应用范围广,相应的就业机会大,获得的报酬多,因此受到大部分热能工程师的青睐,因此如果你以后致力于涡轮机方面的工作,基础课的学习绝对不可以偷懒。

工科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不少的实习需要去完成。去大中型电厂实习,是大三、大四时的主要任务。说是去实习,其实也就是去参观一下而已,从而了解电厂的流程。很多人认为女生去学工科很累,其实也未必。学工科的女生比较少,因此受关注也会多一点,谈恋爱的机会也会大很多。而且女生比较刻苦,获得保送研究生的机会也大。现在的工科已经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了,满脸油污、力大如牛这些词已经不合适了。在电厂,大部分时间你只要按个按钮就行了,因此这些工作同样适合女生。因此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适合所有人群。

到了研究生阶段,还会有高等工程热力学、高等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燃烧学、计算热物理等课程,研究手段主要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利用这三种研究手段去解决一些工程中的问题,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主要任务。

就业、再升学情景如何?

之前已经提及我们这个专业就业面是非常广的,虽然有时我们也感慨我们是一群“丝”,但我还没听说有失业的,就连四年在网吧度过的哥们都可以找到工作。本科一般都会把我们专业命名为热能与动力工程,虽然也分方向,比如电厂方向、制冷方向等,但就业不受很大影响。到了研究生,我们这个专业的大名就叫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底下又分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动力机械、流体机械、车辆工程等一些小方向,又根据不同的导师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无论怎么细化,专业基础课还是一样的。因此工作时改方向也比较容易。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IMCA(国际海事承包商协会) 动力定位 动力定位操作证书

引言

随着动力定位技术(俗称DP)在全世界各国各种类型船舶上的大量推广和使用,DP这个名称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笔者在不同类型的动力定位船上担任船长和DP操作手多年,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年来自己对动力定位的认识和理解,让国内更多对DP技术及作业感兴趣的朋友参与和加入到我们的DP队伍中来。

1 动力定位(Dynamic positioning)的起源和发展

在全世界范围内,DP的诞生并且迅速成为一种成熟的实用技术,主要是随着上世纪60年代开始海洋油气勘探迅速增长和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早在2002年全球就约有1 000多艘具有动力定位功能的船舶而且目前还在不断地新建和壮大,其中多数和油气资源的勘探及开发作业有关。随着全球范围和我国深海资源的发展需要,普通的抛锚定位和其他控制船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深水作业的要求,DP技术将会更加广泛地被运用到作业环境恶劣,水深较深的作业区域,这也为DP技术新的发展和更广泛地运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目前,利用DP船的特有功能和技术可以完成很多的作业,如:海洋矿石钻探采样,海底安装作业,钻井勘探作业,海工吊装,潜水支持,油井维修和改装,海底管线敷设,平台供应,海底电缆敷设,穿梭油轮海上接驳原油,浮式采油装置生产作业,水道测量,重大件货物转运,环球邮轮停泊,沉船勘察打捞和清除,水雷清除,挖泥船作业,海洋科考等等。

2 DP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DP可以描述为利用一定数量的船舶设备拥有精确控制和移动船位能力的整合系统。DP可以定义为:一种通过主动推进手段专门自动控制船位和艏向的系统。

上述定义包括持续稳定在固定位置,精确移动,跟踪和其他的专业定位能力。如果用一种比较形象的方法来描述DP系统内部不同的构成,可以如图1 所示把系统分成六个部分。

(1)控制部分:包括驾驶室控制台和电脑系统。

(2)位置参考系统:其中主要的有差分定位系统,激光信号系统,水下声纳系统,张力钢丝系统和微波信号系统。

(3)船艏向参考系统:来自一台或多台电罗经的航向信号,以及其他一些综合传输系统的信号。

(4)推进器系统:主要是一些动力执行机构和设备如主推进器、舵、侧推,全回转推进器,推进器控制器等等。

(5)环境因素参考系统:主要有风向风速仪,垂直参考系统(VRU),运动参考系统(MRU)。

(6)电站系统:包括柴油机,发电机,配电板,开关柜,功率管理系统和不间断电源。

所有的这些系统都是围绕DP操作手这个中心,在操作手的控制指令下执行,反馈,分析判断,修正数据和船位等等,以达到利用整个DP系统来精确控制,稳定和移动船位的目的。

3 影响DP系统稳定船位的船体六种自由运动模式

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船体的主要自由运动有六种模式,DP稳定船位时主要自动控制偏航,横移和前伸后缩这三种自由运动模式,其中偏航确切地来说就是要控制艏向,所有针对这些船体自由运动而进行的控制船位的操作都是DP操作手通过设定船艏向和船位来完成的。同时通过一种或几种位置参考系统来测量船位,一个或几个电罗经提供船艏向信息;经过对目前的实际船位,艏向和DP操作人员设定的船位,艏向之间对比确认其中的误差,DP系统就是通过数据处理和反馈,控制船上的动力系统等将这类误差减小到最小的程度以达到精确稳定船位的目的。

各种原因产生的这一系列误差影响能直接通过其他仪器测量到,DP控制电脑通过补偿方式可以将船位和艏向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譬如通过风向风速仪连续测量风力,DP控制电脑可以补偿风的影响。其他的如电缆敷设时的张力影响,对外消防系统运转时的反向推力影响等都可以通过仪器测量数据后由控制电脑来补偿修正。

除了保持船位和艏向,DP系统还可以自动完成单独改变船位或艏向,或同时改变船位和艏向。当船位处于稳定状态时,DP操作手可以通过控制操作面板上的按钮选择一个新的船位,设定移动速度来改变船位;同样,也可以通过输入新的艏向和转动速度来改变艏向;根据作业需要可以任意单独或同时改变船的位置和艏向。

某些DP作业船如挖泥船,铺管船,电缆敷设船等需要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移动,DP操作手通过在DP电脑里预置相关的转向点数据,可以很方便地做到这一点。另外有时如使用ROV(水下机器人)作业时,因为ROV一直处于移动状态中而不是在固定位置,DP操作手可以通过设定目标跟踪功能,让DP船和水下作业移动中的ROV一直保持固定的距离,具体说就是如任意设定DP船和ROV之间的距离为50米,当ROV在水下往任意方向移动一米,DP船就会通过电脑控制推进系统自动往同样的方向移动一米,从而达到始终和ROV保持固定相对位置的目的。

4 动力定位(DP)操作证书取证

根据我对相关情况的了解,DP操作手培训一般分四个阶段:

1)参加和按要求完成一次经认可的DP理论基础和认识培训(约一周);

2)依照航海协会DP值班记录本C部分的规定具备30天的海上DP熟悉经历;

3)参加和按要求完成经认可的DP模拟操作培训(约一周);

4)在DP作业中按要求完成和记录6个月的DP操作经历并且附有所在船船长的评价;具体见IMCA有关DP操作手证书的相关规定。需要强调的是,在有船长签字的DP记录本(DP LOG BOOK)上对受训者的有关评价也非常重要。

通常DP培训机构只是让学员做好准备以便在船上的DP操作中获得有关知识。所以即使是完全取得DP操作证书以后其实对于DP操作者来说还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另外每一名DP受训者都会被要求保存一本DP记录本,这个记录本将记录整个培训过程和进展,包括了需要学习,理解和在不同阶段的实际应用问题。其中按要求参加和完成DP基础理论认识和模拟培训是取证的必须要求。为取得证书参加的DP操作值班经历由所在DP船的船长鉴定后将被记录在DP操作记录本里。在完成记录本F部分的有关要求后船长将把受训者推荐给负责DP发证的有关组织,并附上认为受训者已具备在DP船上进行DP值班的恰当的声明以取得证书。如果该船长没有持有DP操作证书的话有必要让一名持证的DP操作手在这部分写上认可意见和批注。无论是鉴定DP记录本还是推荐DP受训者,这两者中的任何人都要对受训者已具备成为DP操作手的能力完全感到满意和认可。最后这类培训最好也要有公司制定DP培训专家的认可和签注,这对DP操作手及早取得相关操作证书会有很大的帮助。

DP操作手在DP I船上任职获得的DP证书将会备注为“受限级”。如要取消“受限级”的备注就需要做:

1)最少具备在DP II或III船上3个月以上或同等的DP值班经历,通常2个月在DP I船上的DP值班经历可以等同于1个月在DP II或III船上的DP值班经历。但是这个时间规定必须包括2个月实际在DP II或III船上DP运转时涉及的和DP操作有关的时间。

2)另外有关的工程师必须按要求完成和持有高压电电工操作培训证书。

5 结束语

动力定位技术在我们国家的起步和使用相对较晚,目前和国际上部分地区在技术和使用上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笔者很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介绍和普及DP知识,让更多有志于DP作业的同行和朋友一起来探讨和参与,共同来推动DP技术和实际运用在我们国家进一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IMCA M103 Rev.I December 2007------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Dynamically Positioned Vessels

IMCA M109 Rev.I February 2004------A Guide to DP Related Documentation For DP Vessels

IMCA M117 Rev.I February 2006------The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of Key DP Personnel

IMCA M154 Rev.I February 2006------Power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6

走在南通理工学院的校园里,你会看到路边一排排像“风扇”又像“路灯”的“家伙”,这是什么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唐永泽为记者释疑:“这是校企共同研发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不仅能通过太阳能发电板发电,还可以通过‘风扇’进行风力发电。像这样校企共同合作的项目还有很多。”

南通理工学院一直秉承“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多模式融合之路。

上篇:夯实校企融合之基

“根深之树不易风折,泉深之水不会涸竭。”若想要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就必须要打牢合作的基础。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南通理工学院进一步深化校企融合,建立起环环相扣的校企“八共同”,即校企共同优化专业设置、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校企共同聚集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建设质保体系、授企共同促进学生就业、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立足区域经济,优化专业设置

在南通市的“职业教育活动周”上,学校以“校企合作”为主题,专门布置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展览馆。在此展览馆中,记者了解到在学校建校之初是以文科为主,随后才逐渐转向工科。看到这一现象,记者很疑惑,为何短短几年学校的转型如此之大?科技与产教合作处副处长卑五九告诉记者:“与企业合作之初,企业会考量学校的综合实力。只有专业对口,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而在南通的企业大多偏向于技术型。”

为此,学校从2004年开始,在校企合作中尝试将专业融入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主动适应南通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需求,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下,着重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停办了一批师范类、文秘类专业,增设了一大批工科专业,逐步实现了以文科为主向工科为主的转型。

“与企业合作的一大好处是能紧紧抓住企业、行业的发展脉搏,立足于南通市的经济现状以及企业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卑五九说,江苏省南通市被誉为“建筑之乡”,建筑业是南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有数十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和百万建筑队伍。学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等七个建筑类专业,来迎合区域产业的发展。学校还凭借滨江临海、风电资源丰富的优势,率先在全国开设了风能与动力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组建了新能源工程系,满足南通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基于企业需求,共筑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是实施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若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首先要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支撑。而人才从何而来?这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校的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会通过调研、讨论、论证等方式来制订培养方案。”卑五九表示,学校每个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都必须通过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和论证,使培养方案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能体现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目前,学校7个院(系)均成立了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其成员组成大多来自行业企业。学校各个院(系)都坚持由委员会商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同样各个系的专业教师也定期去相关企业进行需求调研,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如在制订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新能源系主任岳云峰、机电学院院长袁定国到江苏爱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生产工业以及人才需求的调研,使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同时,学校还基于企业需求来规划教学课程,以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为主线,各专业教师团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重构模块化、项目式、任务型的课程内容体系。如在学校新能源工程系与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双方共同承担了《风电机组电气装调工》《风电机组机械装调工》国家职业标准的编写工作,并共同开发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原理与应用技术》《新能源技术》等。

教学资源与企业实现“零对接”

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教学实力。为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首先与企业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聘请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二是接受企业聘请,学校教师到企业兼任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和销售工程师等。学校每年还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并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的企业学习,汲取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同样,学校会充分利用校企共同打造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资源,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以及技能大赛等教学活动中均实行“双师”教学和指导。“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安排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教室,给学生传授企业的相关信息以及最新技术。”教务处副处长陈国良说。

与此同时,学校还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在岗位实习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在由学校专业教师指导的同时,实习企业也派专门的企业人员担任学生的实训导师。担任实训导师的一般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者高级技师,他们都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

其次,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目前建有7个基础实验教学基地、7个专业中心实验室、7个技能实训中心、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6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等。其中,校外实训基地包括南通东之杰电器有限公司、南通比亚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共同打造了“紫琅科技园”。该园区由学校在2009年与南通市港闸经济开发区共同创建,并于2010年成为南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入园企业已近30余家,入园企业申请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在为推动南通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也为学校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创业以及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质保体系助力,共促学生就业

南通理工学院2007年在江苏省民办高校中率先引进IS9001: 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审核获得相应证书。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由校企专家组成督导组,参与学校日常、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同时,学校还在毕业生就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每年进行广泛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评价,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其就业的方向。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将学生就业作为检验校企合作是否成功的最关键的一步。”就业办的老师说。学校一直坚持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校系两个层面上邀请企业专家、管理人员、优秀校友来学校做系列讲座,举办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学校坚持每年举办2场参会企业在100家以上的大型招聘会、30场以上的专场招聘会,平均为每个毕业生提供3个以上的岗位选择机会。透过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就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下篇:创新校企合作融合模式

著名作家鲁迅曾经说过:“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均是学校与企业共享实训室或者开展“订单班”方式的合作,这种循规蹈矩的模式不适用于所有的职业院校。南通理工学院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逐步形成了自主型、八驻型、共建型和校外型四种合作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校企的深度融合。

“前校后厂、亦工亦学”——“自主型”合作

通过陈国良的介绍,记者了解到:学校最开始采用的是自主型合作模式,即学校的教学部门与学校自主创办的企业进行合作。该模式是由学校专业教师承担管理和生产,对外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按照企业模式经营;对内则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将生产任务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学生在这种企业内项岗实习,可以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切身感受到企业的整体运作流程。“目前,学校成功并成熟采用该模式的合作企业共有两家,一家是南通紫琅奥马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另外一家是南通浦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陈国良说。

以南通紫琅奥马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是学校在2006年投资创办的一家经工商及维修行业正式注册的一类汽车维修企业,集汽车维修保养、汽车美容装潢、汽车用品销售、汽车俱乐部于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公司。该公司作为学校内部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对外承接维修业务的同时,还承担学生汽车维修实训、汽车美容与装潢实训、岗位实习等项目。学生在企业中通过实训和实习,更熟悉企业生产岗位流程和企业管理,大大提高了专业技能。南通紫琅奥马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被聘为学校汽车运用工程系汽车维修服务中心主任,部分教师兼任公司的技术人员,学生参与整个工作流程,是典型的“前校后厂、亦工亦学”的生产与教学融合模式。

“筑巢引凤”——“入驻型”合作

“若想让学校跟企业有更为密切的互动,必须引企业进驻校园。为此,学校要提供更大的平台,吸引企业来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陈国良表示,作为江苏省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一紫琅科技园就为企业提供了入驻的环境。南通智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入驻型”合作模式中最典型的例子,该公司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人才定制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建有可支持多方需求的人才服务综合平台。

南通智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校企共同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了嵌入式开发平台、移动通信实训平台180多套。学校利用该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实训,加强学生的实操训练。企业还与学校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企业需求加入必要的学习内容,并通过课程置换的形式,嵌入教学计划课程。企业工程师还承担专门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的实习。2012年,软件工程系2010级80余名学生在该企业进行了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方面的实训,理论学习一个月,实操三个月。“入驻型”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双向互动”——“共建型”合作

为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以适应行业、企业发展,学校在原有实训设施的基础上,利用企业设备和资金投入,共同建设校园实验室(实训室)。共建的实验室(实训室)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训练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目前,与学校开展“共建型”合作的企业有7家,其中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合作最为密切。

学校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投入1500万元共建了GE智能平台自动化实验室。GE智能平台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旗下的一家经验丰富的高端科技公司,也是全球范围内自动化和嵌入式计算领域的软件、硬件、服务和专业技术的供应商。在合作期间,GE智能平台为学校学生不仅提供了进行创新设计的场地,而且还有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成功举办了全国高等院校设计大赛——大学生自动化控制设计赛项,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和船舶工程系的学生组成“紫琅队”,在共建实验室夜以继日地进行创新设计,最终获得了大赛优胜奖。

“驻外结合”——“校外型”合作

除了引企入校,学校还采取了第四种合作方式——“校外型”合作。该模式由学校与校外多家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实习。合作的企业均建有学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