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课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教学设计范文1

1.科学导入,以时尚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首先给学生观看一段the New IPAD的广告视频,并设计问题:“How does technology make a difference our life?”然后展示几张图片,从最初的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到单反相机,从“大哥大”到可以发短信、拍照片的手机,再到如今流行的iPhone 4S,设计问题:“What can we use a mobile phone to do?”让学生进行一个warming-up的话题讨论,转而设计问题:“If a cook has a mobile phone, what will he do with it?”从而把话题引到课文上。然后,课文里的两个主人公Henry Jackson和a snake from Asia出场。此时展示课本上的图片,设计问题:What’s Henry Jackson doing? Why?

2.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并训练阅读技巧

我设计了fast reading: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Always smile.

B. A snake bites a cook.

C. Mr. Jackson is a cook.

D . If a snake bites you, take a photo of the snake with your mobile phone!

然后我设计了reading for details的练习,通过分段阅读获取详细信息,这一步的问题设计既有answering questions,也有multiple choice和True or False,既有课本上原有的练习题,更有我对教材的深挖,既有针对尖子生的难题设计,也有照顾中下层学生的较易理解题目,凸显问题设计的层次感和课堂的立体感。整篇文章阅读完后,我又针对整篇文章设计了一个填表格的获取信息题型,从而体现了“总―分―总”的阅读理念。

3.引入竞争机制,把输入变为输出

我通过竞赛的方式,设计了以下几种题型:①Find the key phrases in the passage. ②Put the Chinese into English with “if条件状语从句+祈使句”. ③What’s the English for the Chinese in the text? (Find rules:if条件状语从句+祈使句). ④Retell the story―Filling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phrases in the text.

4.读写结合,升华知识

写作题:If you design a mobile phone, what will the mobile phone be like? And why? 我还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组内成员合作设计一份手抄报。

初中语文课教学设计范文2

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比照、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标准进行。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和程序的安排,所以这些问题也必须遵循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而不可过分偏离和扭曲课程目标和内容对它的要求。这种课程意识对于以选文为材料进行教学的语文课程来说,意义尤为重要:由于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课堂教学因而减少了提间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设计良好的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提问。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总结课堂教学的实例,我觉得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提的问题难易适度

课堂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层次,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恰当,也就是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每个提问之后,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再是要适度,就是问题提得要准,要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具体内容提出,难易要适度,要有针对性。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基础知识提问就要面对中等生和差生,而知识难点的提问应面向优等生和良好学生。每堂课的问题设计都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取得成功就能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注意提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教《社戏》一文后:豆还是原来的豆,但为什么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势利导的提问就会勾起学生直觉经验的通感,启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教《愚公移山》时可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入手问,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问题,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设计出的四个出色提问。

选准角度,教师就是要在挖掘教材时,从课题、疑难词句、细节、前后矛盾的地方、内涵丰富的语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的教学情境入手,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注意提问要有创造性

初中语文课教学设计范文3

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如案例:《春》教学片段

在完成了对“春草图”的课文赏析后,老师出示了“春草图”的插图,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插图中,作者笔下的“春草图”绿草遍地,孩子们在草地上愉快地嬉戏玩耍,但作为一个画面,这似乎有些单调,同学们能不能充分发挥想象,看看是不是还有其它的景物让这幅画更加地生机盎然?学生们的想象被激活,补充的内容有蓝天,白云,小鸟在飞,柳树绽放出新芽,柳枝微微摆动,小燕子于河边衔泥在屋檐筑巢......对于合乎情理的想象,老师都一一给予肯定。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插图的使用并没有让学生拘泥本文,而是让整个课堂具有一种开放的结构,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笔下“春草图”的美,而且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放飞想象,在头脑中补充形象,让这副画面景物更加丰富、色彩更加绚烂、生命力更加勃发,完成了对画面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素养等也在同步发展。

其实,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形象的“留白”是很正常的,因为任何作者塑造形象时,也只能选择他认为典型的特征。另外,如果塑造的形象相当繁复,也背离了文学创作和读者接受的规律,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局限于作者的描述,体会不到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相勾连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的设计应用,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让他们在补充“留白”的过程中,加深对本文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和体悟,也为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二、要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可分为两大段:一是语言文字的“内化”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特定语文素养的生成主要是语言文字(文本)刺激转化为再造性的形象和审美感觉,以及有语文(文本)刺激引起内部语言思维,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弊端在于诱使学生放弃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而通过声像“语言”直接完成“阅读”(现在流行的“读图”一词也正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阶段则是语文文字的“外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特定语文素养的生成主要是将自己的问题理解和审美感觉转化为个体的外部语言,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予以表达,它可以通过以声像为主的视听媒体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拓展认识对象,强化审美情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当优化以促进语言文字“外化”为主要目的的媒体应用策略,规避语言文字“内化”阶段过度使用视听媒体的弊端。

如案例:《白杨礼赞》教学片段

在讲到文章中“形”和“神”的关系时,老师挂出了特意请美术老师加工过的一幅插图《西北高原的白杨树》,并提问:“同学们,请看,这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吗?为什么?”同学们纷纷系读课文,找出了和文章描写不符的地方,最后有学生还自然联系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认为画面的线条要干脆、简洁、有力、才能充分表现出白杨树的那种精神。

这个教学环节,老师通过有误差的画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仔细地阅读文本,搜索、定位、分析、判断作者笔下白杨树的形象,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作者在对白杨树进行描绘时语言形象和准确的特点,并在头脑中主动构建出白杨树的形象。由于这一环节语言品析扎实,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白杨树内在的气质精神。

三、给文本拓展以平台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拓展”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适宜的“拓展”使课堂对学生保持了一个较高密度的信息刺激,能起到增进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拓展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知的“渠道”,提供学生解读文本别样的“视角”等作用。所以,一个有质量的文本拓展环节,能让信息在互相碰撞中提升整个课堂的品质,甚至有“点石成金”的作用。

如案例《蜡烛》教学片段

在总结环节,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归结在伤残、死亡、贫困、家园的破坏上。老师播放了歌手朴树的《白桦 林》,忧伤的旋律和悲怆的歌词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学生最终明白了战争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伤痛也是巨大的。

初中语文课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 课堂设计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85-01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语文的学习我们应该重视。目前,为了减轻学生教育负担,全力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就要专注课堂教学设计,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新时期,适应时代要求,专注课堂设计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师生交流的平台。对于课堂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专注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地展示自己,能力得到培养即在45分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累死累活并不一定是高效。效果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同时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节课。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事可做;让每一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和感悟;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自主学习身心舒畅。我们可以去少讲,有针对性地讲,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产生厌学情绪。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学习不再是惟一的,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一个自由选择的余地。笔者相信像这样高效课堂的构建,肯定能够鼓励、唤醒、鼓舞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挖掘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真正达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要求。真是目前的现状,明确未来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从而真正的创建高效的课堂。

2 高效课堂的建立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期,对于高效课堂的建立,教师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良好情境的设置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满学习兴趣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作为一位教师就必须做到关注学生的情感,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把微笑带给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因为只有这样的氛围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我们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有句古话说得好“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这话所传递的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这一信息是永

远都不会落后的。语文教师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一定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可能对教材理解的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由用教材教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才能适应讨论、合作、探究式的教学需要,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再次,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关注教学对象身心的特点。初中生在人生发展中正经历着第一个高危时期――青春期,在这一发展阶段,学生的性格更叛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就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对立的局面,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基础如何,都以平等的目光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尤其是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在教学中积极评价学生,凡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取得进步之处的时候,都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强烈的积极情感。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还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让他们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整合各类促进教学的资源。整合各种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资源,能够建立起更加立体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为教学成效提升服务。笔者在工作中将教学活动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让学生将课外时间充分运用起来,开展阅读、朗读、写作等训练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笔者还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将教学重难点以竞赛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充满竞争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巩固了知识点。

3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新技术的运用

初中语文课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阅读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思想活动、落实教学计划和进行课堂活动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前面所学知识情况和预习情况,并据此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课堂提问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扩大语言的输入量,增加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课堂提问能发挥的作用有很多,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其次,课堂提问是培养、启发学生思维创新的基本形式和必要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创设情景思维,激活想象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再次,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澄清思维,理清头绪,抓住问题的要点并及时找到答案,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轻松掌握教学目标。另外,课堂提问不仅是语言信息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及时准确地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问使学生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形成语言交流。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1)问题编拟的层次过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性问题比重较大。认知性问题是关于确认言语信息类知识的问题类型,是属于低层次的问题。这类提问主要表现形式有是非问、选择问和Wh—问题。二是“无意义”问题多。大多是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无意义”问题。有些问题的迁移效能低,不能对后继学习产生的正性影响;还有些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学生认知的困难。(2)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平等。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会犯以下几种认知错误:只要在问题设置上深入研究即可,提问谁无关紧要;为获取完满的答案,提问集中在优生身上;为了集中后进生的注意力,专挑他们作为提问对象等等。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平等,压制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育不公平在课堂中的表现之一,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3)评价语言没有激励性。据统计,初中英语课堂教师常用的十个评价语是:“Very good!”,“Well done!”,“Much better!”,“Thanks/Thank you!”,“Yes!”,“Wonderful!”,“No!”和“Excellent!”。学生的回答需要得到教师及时的反应,尤其学生回答正确或需要鼓励时,更需要教师作出一种正向的反应。以上十个评价与缺失了对学生行为的及时认可,反映出教师的一种漠然,不能及时满足学生被安抚、被关怀以及被鼓励的需要。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

阅读教学要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训练和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迅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逐步使学生形成阅读技能的有效途径,进而不断提高自己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三个原则:对文章表层意义的理解;对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课教学设计范文6

梦回繁华

【教材分析】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这一画作 ,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

同学们,《清明上河图》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它是一幅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画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到底画了哪些内容?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起来欣赏这件无价瑰宝。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历史背景,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介绍画作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第3段介绍了画作材质、尺幅等基本信息;第4段介绍了画作的详细内容;第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目标导学二:分析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

1.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作者用摹状貌的方法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教学提示】

作者在文中着力描写画面的整体与细节,因此运用了大量的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使得描写对象无比生动。在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中关注此类句子,引导学生用摹状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形象说明。

2.细读课文第4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①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具体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然后介绍进入大道岔道上的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②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拖船的纤夫,再介绍河上拱桥的结构、形状及其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③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因此,纵然画面内容纷繁复杂,但依然能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提问: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大小。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目标导学四:解读文题,深度探究

探究:由文本可知,作者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清明上河图》为题,反而以《梦回繁华》为题呢?请你研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明确:作者以《梦回繁华》为题另有深意,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1.“梦回繁华”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文化。

2.“梦回繁华”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

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梦回繁华》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教学这样的文章,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了解《清明上河图》是怎样的一件艺术作品,二是弄清作者是怎样来说明的。这两个任务,我认为第二个是重点,所以教学侧重于第二个,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疑难问题稍作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本文虽然对说明方法进行了重点讲解,但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无疑在本文中极具代表性,由于课时限制,不能详细解读,不失为一种遗憾。

第六单元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