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1
城市规划指的是当下城镇各项建设发展的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必须要认清当下城市建设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生态城市建设顺应了当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对这种形式必须要认清当下城市规划发展的形式,明确分析好当下社会城市建设规划的性质,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要求,做到合理有效的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1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也伴随着的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的是总体环境的恶化和局部环境的改善,然而治理的力度却总是远远的赶不上当下对环境的破坏速度,例如:水土流失严重,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 km2,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碳、磷、钾养分,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建国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4000千多万亩。植被遭到破坏草原退化严重,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km2,中度64.1万km2,重度103.0万km2,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生物物种加快灭绝的速度,大气污染严重等等。所以要认清当下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面对不同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才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 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
面对当下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全球的许多的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国际性的生态重建计划也已经启动,生态城市是应用有关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建设新时期的城市建筑发展,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的相协调的生态系统,。生态城市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和谐,当下21世纪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确定,就应该根据城市发展的具体状况对其以后的发展模式和方向进行相应的研究,从而更好的确定适合城市发展的建设规划,更好的知道城市建设一步一步的实施。
3 生态城市规划的确立,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1 要明确分析城市的性质。
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聘请相应的专家通过对城市的各个方面的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整理和分析,从而分析明确出城市的性质,根据不同的地区对不同的城市进行不同的规划建设,要合理的利用城市的条件实现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做好生态城市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性策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研究开发出符合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的规划。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要是些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的高度和谐发展就要把生态规划的思想和方法纳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的体系中去,真正的达到一个良好和谐的发展局面。当然要遵循一下几条原则。
3.2.1 遵循整体建筑的原则。城市建筑是整个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城市的建设发展密不可分,建筑的规划设计必须要纳入到城市一体化的规划设计中去,同时,建筑是够策划那个城市的基本单位,只有做到和其他部分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得城市的整体优势发挥到极致。
3.2.2 要遵循系统性的原则。城市建筑的规划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遵循系统性的原则,城市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着自身的系统性,同时在这些系统之间又有着相互的作用,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好系统性的原则对于城市巨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3.2.3 遵循生长原则。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城市也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城市的规模形态以及空间的构成都在发生着变化,建筑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结构的构成单位,必须要遵循生长的原则,面对不同的社会发展形式做出不同的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下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式。
3.2.4 要遵循生态的原则。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所以未来的城市建筑规划要遵循生态的原则,更好的实现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性。遵循生态的原则需要综合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城市建筑的设计要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做好对生物尊重和关怀,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减少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证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规划城市建筑发展生态城市的论述使得对当下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生态化境恶劣的原因,面临这种问题对生态城市的建设被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加强生态城市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要求,所以明确的分析了城市的性质并研究开发出符合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要求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明.卞延彬.建设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04)
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
一、概述
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定义也越来越广泛。从现阶段的认知水平来看,其内涵大体体现为下列几方面:1)从地域范围上分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并非封闭地区,而是与周边腹地密切联系的开放区域,是城市化区域或城乡综合体,可形成城一乡网络结构,它与传统城市、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存在根本上区别。2)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上分析,我们应综合利用并保护生态城市中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使其能拥有姣好的环境质量与合理的容量,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形成相对合理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建筑格局,从而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完美融合。3)从城市经济角度上分析,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应以维护经济增长速度及质量为基础,努力构建和谐的城市发展局面,应尽可能采用节能措施及生产方式,建立起投入相对少、产出比较高、污染程度低的城市生产控制系统。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1、理性发展原则
从根本上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提倡实现城市的理性发展。这其中涉及两项基本原则,一种是需要性,而另一种则为限制性。前者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的生存及发展需求;后者则是因发展系统(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和能力系统(如技术、体制、观念等)的约束,在发展中应做到适度。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不仅要求人类不可抑制发展,同时也不能盲目去发展,它同抑制增长论、盲目增长轮有着本质上区别,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种反驳。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要求以较少的生态与社会代价来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使其保持在生态、社会可承受范围内,该种理性发展原则对我国当前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以人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居民(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全部居民)的基本需求,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一点为,此处提及的以人为本思想,并非传统的以争夺和征服自然为特征的极端人类主义,也不是将利益与自然界草木禽兽完全等同起来的极端自然主义。从某种层面上看,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可被认为是一种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维护人类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该种观点认为,人本主义是以城市地区、国家及世界全人类为核心,而并非局部意义上的人本位。
3、能力建设原则
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需以科技、观念及体制等各方面能力为一体的社会支撑系统的构建与变革为支撑。假如社会、生态和经济等方面协调可形成生态城市的目标系统,则科技、教育、体制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则可形成其保障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实现,只靠技术进步与调整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推动整个社会体制与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
1、生态分区规划
生态分区规划前,应先分析目标城市形态和规模演变的基本规律,科学预测出城市的极限规模(人口、用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1)自然生态保育区。在整座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保育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维持城市自然生态平衡和形成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因素。2)人文生态保育区,具体是指风景名胜区、历史遗迹等有历史纪念价值的区域。3)生态提升区,通常是指建成区中还不符合生态城市要求的区域。4)生态重建区,城市将来的重点开发区域,它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核心。5)生态控制区,其规划方案为:以城市功能的评价指标与考核标准体系为引导,按照各个区域的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建设指标,并对其展开综合评价、考核与实施规划(含建设目标、规划重点与方法等在内),明确各分区的生态建设要点。
2、生态单元建设规划
生态单元建设应以合理规划为前提,其划分依据如下:①生态敏感性差异,应对脆弱生态系统(灾害多发区、地质敏感区等)和特殊生态功能区进行重点识别;②生态服务功能划分,应明确自然生态功能、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功能的基本生态空间;③确保行政区能规划完整,生态单元应同区级行政边界相同,以便政府各职能合垂直部门能将建设任务分解与落实。应明确生态单元的规划方案,要以城市功能指标为前提,按照生态单元各自的特点来编制生态单元建设指标体系,而后评价、规划生态建设单元,确立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应分析生态单元的基本状况、开发强度(如建筑密度、建筑间距、道路间隔)等;明确各个生态单元的建设目标,并采取必要的生态控制措施。
3、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应充分实现城市建设、耕地与生态用地三者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数量比例和空间布局上,都应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形成相对安定的空间格局。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应以生态分与单元划分为前提,以人文生态保育和自然生态保育区为起点,广泛辐射山川河流、沿海绿化隔离带等生态廊道网。应站在景观与区域生态安全的视角,深入分析城市的生态空间结构特点,并形成相应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其核心内容为:①合理规划、建设斑块和源:针对城市中某些重要的山、海洋及湿地等自然斑块,应进行合理规划并确定景观与生态安全格局的源。②合理规划和设计廊道、辐射道,以逐步形成斑块和源共存的区域生态安全辐射道与网络,明确相应的景观生态格局。
结论:
总之,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城市自身实际,把握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对城市各个单元及功能区进行调整,以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持续性;低碳性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中心地,是人们经济、精神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地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能否繁衍生存有重大影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的城市发展非常缓慢,大部分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基本功能简单。但随着17和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量的工厂招收工人,这使得很多农村的人进入城市,大大加速了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社会和文明也取得了非常高速的发展。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严重的交通问题、城市绿地少、城市的污染严重、通风条件差、卫生条件差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了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像城市的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了。因此生态问题在目前城市的规划中必须加以解决。
1 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辩证关系
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是一对辩证关系,首先来考虑一下生态环境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得人们生活的更加愉悦,使人们的精神更加饱满,使人们更加投入到工作之中去,这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城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们的健康发展为要求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人们可以健康的生活。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的资源才能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城市发展的各项资源都没有受到“污染”,这就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而如果生态环境恶化,那么就会引起一些列的问题,比如,城市的污染问题,有可能使得城市的居民身体条件恶化,人们的健康水平下降,这有可能导致人们的工作能力下降,这就可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最极端的生态问题,比如生态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的流行病,有可能使得城市的发展完全停滞,有时甚至可以完全毁灭一座城市。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必须的条件。
其次,城市规划及发展也会对生态产生影响,城市的规划必然会对城市的特定范围产生影响,对某些特定区域的规划可能会加速或减缓城市特定功能区的发展,城市某些区域的发展或倒退又会对周围的生态产生影响,比如,在我们国家很多城市都设定的经济开发区,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区一般位于城市的郊区,在设定之前这些郊区的环境相比于城市的核心地带的生态要更好,随着经=经济开发区的设立,这些区域会飞速发展,这些区域的人员将逐渐趋于密集,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也将增大,这就可能使得周围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迹象,很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随着重工业的入住,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厉害。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得一个城市的生态变得更加美好,而一个差的城市规划会使得城市的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生态和城市规划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能站在系统思维的角度去审视生态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关系,制定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方案是每一个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2 生态型城市规划发展方案的特征
2.1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的发展是可以持续进行的,城市的功能可以保证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城市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功能,城市能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来实现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城市可以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求城市的发展有城市居民的参与。
城市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较为复杂,必须结合城市的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城市功能、资源利用效率、生活环境质量、生态安全格局、社会平等与公平性、发展潜力等一些列属性来来评价城市的可持续性特征。
2.2 低碳的特征
低碳的特征是未来生态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转变,需要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把握。
2.2.1 能源的低碳[1,2,3]
城市对能源的利用能否实现低碳的主要标志是,能源能否最充分的利用,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能否有效进行处理。能源的消耗和产业结构紧密相关,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对能源消耗就远远大于以旅游业和农业为导向的城市。因此,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化以及优化升级对城市能源消耗至关重要。当然,技术的革新对能源消耗影响也非常大。
2.2.2 交通和空间的低碳
交通的低碳意味着城市的交通系统碳排放量的降低,城市规划中应该鼓励土地的有效混合利用,并且在城市的郊区(组团或新城)培育次中心和城市中心形成星云网络状结构,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导致的职住的分离,分离的职能区必然会加大城市的交通量,交通量的增大意味着更多碳的排放,从而对城市造成污染。
空间的低碳主要体现在建筑节能方面,有效的建筑规划和城市规划,能使得建筑的耗能能力大大降低,这就使得能源消耗的减少,从而减少碳排放量。
2.2.3 低碳的生活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低碳产生影响,低碳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的低碳很有益处,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鼓励城市中的人们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很有必要。对于低碳的生活,可以建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文化宣传机制和奖惩机制,提升低碳社区品质;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和碳排放监督系统,保障低碳城市功能。
2.2.4 碳的吸收利用
生态型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对碳进行回收利用,目前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很少去考虑碳的回收利用,这一方面是归因于技术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的观念之中还没有这样一种碳回收利用的思想。比如目前对建筑垃圾的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碳吸收利用的实例,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不仅使得建筑垃圾占用的农田等减少,还能充分利用建筑垃圾作为混凝土填料,这个填料可以减少对粗细骨料的需求,从而减少对碳的排放。另一个例子是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气候很有益处,但是目前在城市工业的发展中很少有城市规划中涉及二氧化碳的储存问题。因此,在生态型城市规划中,适当地引入这些新的回收利用的方法及理念对城市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3 生态型城市规划是未来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生态型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的规划符合生态的要求,生态的要求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的,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是基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和谐的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科技、行政手段、法律等手段,促进城市系统向更有序、更稳定、更协调的方向发展。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
生态型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远景目标,生态型城市规划可以使得我们国家目前的城市发展从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社会稳定、生态安全、生态功能健全的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转变,并运用产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组织与改造城市产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较少废物的排放,保护与培育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
3 结论
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会影响城市规划发展,城市的规划发展也会影响生态,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以后城市的规划必须采用生态型的城市规划,这样能保证生态和城市的相互协调发展。生态型城市规划必须从可持续的角度以及低碳的角度加以审视,只有在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才能说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城市规划,这样一个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未来将主导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性怡.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地下院30年论文集,109-111.
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设;建筑发展;生态城市;城市规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精神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这一崭新的概念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而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它是人们思想观念进步的结晶。城市规划指的是城市乡镇中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指导性规划,其主要包括:拟定城市、乡镇的发展方向、研究道路、工业、居住、环境卫生、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建设和布局,其合理的规划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生产发展,还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先行军”,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1 我国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是生态化,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会不可不免的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环境面积的相对减少,甚至会使一定的环境区域内发生彻底的质变或者消失。然而,由于这种变化具有长期性、潜伏性,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因此,其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我们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活垃圾及声环境等问题。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我国的工业飞速的发展,并且大多数的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由于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暴涨,城市中的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遭到了过度的开发,这些都是目前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合理的将生态学中的有关原理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进而解决城市建筑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则显得至关重要了。
2 城市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
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生态城市的规划对于城市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全球的很多国家中的很多城市都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城市建筑的发展进行着规划和建设。国际生态城市会议的举办,为各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既所谓的国际生态重建计划,其主要是通过利用生态学中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建设新世纪城市建筑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把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高度协调起来的符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结合成了一个协同共生、环环相扣的生态网络,不仅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充分利用,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高度和谐。因此,应该对于城市的相关情况做具体的规划,使其指导城市逐渐向生态化发展。
3 生态城市规划的确定
3.1 明确城市的性质
生态城市作为新世纪城市发展的方向,其自身的创建需要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城市所处的气候、水文资源、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相关信息综合确定出城市的性质。如厦门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岛内至岛外的跨越式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海岛型经济城市向海湾型经济城市的提升,整体上建立一个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进步的生态城市。厦门市对于其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使其建筑的策划和设计无论是在结构的选择上、建筑的风格样式上还是在建材的确定上等都有了主旋律。
3.2 城市规划应符合生态城市要求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高度融合的符合生态系统,应该把生态规划的思想纳入到城市规划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可以把城市规划设计当作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这一巨大而复杂的系统结构具有相互紧密联系的层次和系列、在系统中,层层系统之间无论大小,都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城市中的各行业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必须纳入到城市一体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而不能够各自为政、相互攀比、使城市建筑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城市规划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原则。城市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够将其与其他的部分强制性的分隔开来,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都应该坚定不移的纳入到城市一体化规划设计中去。只有把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使其之间可以很好的协调共生,才能真正的发挥城市整体性的优势。
(2)系统原则。城市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设计、生态环境设计、交通道路设计等)都具有自身的系统性,所谓的系统性就是指这些系统之间是彼此作用、相互影响的。
(3)生长原则。社会、城市都在不停地向前发展,同理,诚实的规模、空间构成、形态及社会结构也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建筑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因此,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只有遵循生长的原则,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城市。
(4)生态原则。生态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要遵循生态原则,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态原则要求诚实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结合自然,主要表现为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合理的使用和配置、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等方面。
4 城市建筑应密切配合城市规划要求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中对于城市建筑的要求是:保证城市中的每一个建筑都为生态建筑。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生态建筑指的是在建筑有限的生命周期(选题、选址、规划、设计、修改、施工、维修及拆除等过程)中,在最低环境复合的情况下,用最节约能源的方法,最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建造出最安全、高效、健康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持续发展的状态。生态建筑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被当作非生命元素来对待,还被当作了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生态城市的表现之一,建筑方面的生态化具有显著的硬件作用,一所城市的建筑主题风格不仅对内部市民有所影响,对外在表现更是活的名片。
一个建筑物在筹划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最初的城市源自于建筑物简单的堆积而自发形成的,但是当一个城市最终形成以后,建筑只是其一个组成部分,它还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人文精神、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建筑自诞生以来,就不是一个纯经济的产物,它不可以脱离环境和精神而单独存在。因此,城市建筑应该服从生态城市的统一规划,顺应城市性质,为城市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精神文化水平也在不断的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既要保证舒适性,也要注重建筑的环保特性。这都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并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相关的技术规定和规范去解决城市建筑发展的问题,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时刻牢记“城市建筑要想发展,城市规划必须先行”这一结论。
参考文献:
[1]黄勇.城市建筑的发展与生态城市的规划[J].学术・建设园地,2012 (5).
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景观;设计策略;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设计的含义
随着景观生态设计概念的发展延伸,当下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甚至更广泛的生态学理论(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以及人类生态学知识等)为基础,通过景观设计手法以及工程技术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创造生态功能良好、美学价值高以及满足人休闲游憩活动的景观格局。 从地区绿色廊道规划到公园场地设计都属于生态规划设计的范畴。生态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而不是强调“人类中心论”或“自然决定论”。 从而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根本目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生态设计的原则及目标
景观生态学旨在使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相互达到平衡。景观生态学将各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的效益要大于所有子系统之和,各生态系统以自我稳定与自我组织为运行原则。生态景观设计遵循三个目标:维持整体景观的统一性,提高景观的可持续性,突出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特点。
①自然优先原则。 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规律,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尊重自然过程并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
②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设计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尽可能减小对场地的干扰,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 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保证生物多样性。
③“4R”原则。“4R”即 Reduce、Reuse、Recycle 和 Renewable。“Reduce(降低 )”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谨慎使用可再生资源;“Reuse(再利用)”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建立回收系统,循环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Renewable(可更新)”利用可回收材料与保留下的资源,创造新的景观,服务于新功能。
3.生态设计的手法
①生态优先、模拟自然。 设计师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就是要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在人造景观中通过简单模型模拟复杂的自然过程,做到保护原有场地的生态环境。 这在湿地和河流景观的生态设计别重要。一直以来很多针对河流生态驳岸的研究反对河岸固化,破坏湿地与河流与陆地交接处的生态多样性以及阻断水陆的物质和能量交流。 生态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补枯、调节水位,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对河流的生物过程也有重要作用, 是人工景观简单化模拟自然过程的良好运用。
②利用自然、植物造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有其自身演变和更新规律,自我维持和恢复能力强。 利用自然来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更有效率,很多设计师利用植物造景特别是乡土植物种植来实现场地生态框架的构建。 自然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生态功能,可以有效处理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进行生态修复,且易于维护管理,同时提供绿色的、宜人的自然风景。 例如在成都府南河治理工程的活水公园中,就运用水生植物来净化被污染的河水,生态价值高,生态效益好。
③借助科技、运用生态材料。 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也是当今生态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 例如,现在一些公园运用太阳能灯具等等。在材料的运用上,设计师应该力求寻找一种耐久性长,本地生产的、低维护性、低能耗的材料。近来,生态材料得到广泛运用。生态透水材料的使用就是生态优先的体现。 城市中大量的硬化材料不透水、吸收和储存热量能力强,造成城市地下水源得不到补充,下雨时城市的雨水系统的压力巨大,热岛效益增强等,生态透水材料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两大难题。
④再利用场地材料。 充分尊重场地历史,保留场地的原有材料再次利用。这种处理手法让人们怀念场地历史的同时也节省了材料,避免了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再次人工化。1972 年,设计师理查德・哈格在主持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景观设计时, 就注重保持原本地貌,选择性保留了基地中的旧工业设备。 工业设施和厂房被改建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设施,重新获得了景观价值,同时营造了场地的记忆感,能够通过景观唤起人们的共鸣。
三、我国景观生态设计实践
1.成都活水公园
活水公园是我国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实践代表。活水公园是以水为主题的生态保护公园。公园在景观设计立意上就着眼于生态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公园取府河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展示被污染的水体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景观化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技术与植物种植相结合,水过滤的机理主要是:①基质的过滤,物理过程净水;②植物的吸收,生物的过程净水,利用自然做功;③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的降解。 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水体循环利用过程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公园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还满足了美学价值和游憩功能,是景观设计作为生态修复途径的典范之作。
温州杨府山垃圾处理场封场处置与生态恢复工程方案
近年温州杨府山垃圾处理场封场处置与生态恢复工程方案也成为生态与艺术相结合的工程典范之一。在处理温州杨府山垃圾处理场的污染问题中, 风景园林师参与到环境保护的传统领域,与环境工程师进行了跨学科合作的探索。 合作中设计师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 不仅将垃圾处理场作为环境工程的改造对象,也依托垃圾场作为生态恢复的物质基础,同时利用大地艺术的形式把环境工程设施和园林景观设施作为整体统一规划布局,统筹安排经营。 并在此项目的基础上提出工程技术、生态恢复与艺术效果相综合的理念。完成了从垃圾处理场地到城市公园景观的转变,形成了尊重场地精神、体现生态伦理的后工业景观。从场地现状出发,通过对垃圾的填埋体进行整形,在填埋物上构筑最终覆盖层,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建造地下周边收集系统收集垃圾渗沥液,并在场地周围设置深入隔水层的垂直截断墙作为垂直防渗系统,把堆放场改造为卫生填埋场。 并通过大地艺术的手法适当进行地形改造和表层改造,加上环境设施和景观设施的一体化设计取得了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的双重价值,将一处废置的城市垃圾用地转变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四、总结与问题
景观规划设计作为生态恢复和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 通过生态设计,是以可持续的方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生态设计来修复已经污染的城市地区以及以生态设计面对待开发的地区,这样才能营造与自然友好、与未来友好的人居环境。但同时,我们在强调生态设计时也存在一定问题。生态景观设计的完善和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效应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监督和评估以及专业技术指导。 而我国目前普遍缺少这种长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城市规划
Abstract: in promoting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reasonable urban planning work play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This paper firs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mmary, and then 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under the guide of the urban planning is analyzed.
Keywords: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工作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实施也进一步加快了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但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作为其核心工作的城市规划却呈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面: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制约力度不足;城市规划陈旧过时,不切实际;城市规划雷同缺乏创新等问题不断显现,并开始逐步演变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面对经济社会对城市规划要求不断提高而城市规划却力所不及的状况,深入探究城市规划的价值导向与理论指导,能够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与矛盾。
1.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前景
1.1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西方社会对单纯的经济增长观与无限增长观的盲目发展,全球人口的不断攀升、自然资源的浪费性使用、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等等都预示着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即将走向破产。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G.H.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研制并提交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自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发展理念,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等。可持续发展观并不否定经济的发展,而是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经济与社会活动。
1.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与人们的生态、经济、社会、技术活动有着最为密切也最为重要的相关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管理者通过合理的运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等协调和控制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技术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的过程,实现人们生态、经济、社会三项效益同步提高的系统工程。现代化的城市是集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大系统,其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是整个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子系统,只有实现各个子系统的协调互动,才能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起源于西方社会对如何解决城市问题的不断探索,进入21世纪以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各国争相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思想引入城市规划实践的行为框架,实现从城市规划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的概念转变,目的是更好的控制人类对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所产生的消极效应与后果,将环境管理要素纳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层次的规划中去。
2. 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演变
生态规划理论是基于对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有的城市规划学者从9个方面对传统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与研究(见表1),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定义为:“在对传统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的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以生态价值观为出发点,综合发展而来的新的规划设计方法理论”。
表1 传统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规划比较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按照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城市建设,势必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或是经济、社会矛盾。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规划实践,其理论的发展尚有待深化,城市规划应该是带有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因为城市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如何规划、应怎样做的理论,缺乏价值取向的城市规划理论是盲目的和不完整的。因而,价值取向便应该成为城市规划理论的核心和重点,从迄今为止的人类三大世界观看:一是神创论,主张城市建设应该通过占卜活动获取神的同意或是通过相风水来趋吉避凶等。二是人本主义世界观,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伟大的力量,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改造世界,故而城市建设应该最大限度的服从人的利益与需要,人本主义世界观将城市看成是人类所创造的环境,城市是完全可以认识的,并能够依据人的意愿加以规划。三是生态为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并非是独立于客观存在而存在,它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非生物都是自然这个大环境的一部分或是组成因子,故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应该凌驾与自然之上。而在这个城市规划过程中,并非只有人类具有利益与需求,那些不具备参与权的生命或非生命体同样具有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享受权益的权力。如果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忽视它们作为利益主体的需求,其结果必然会造成城市规划中的资源、环境与生态困境。
3.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规划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规划优化方案------以重庆为例
从1949 年至今,重庆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发展过程体现了重庆在这六十多年里的城市化进程,更反映出这六十年里重庆城市规划演变过程。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力量政推动下的传统城市规划阶段一直到如今的以生态规划为价值导向的可持续城市规划阶段,无不表明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规划理论指导对优化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3.1城市规划的调控目标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建设标准和相互之间协调发展
传统的城市规划将重点放在对城市规模与形式上,而新型的城市规划观要求打破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与思路,注重采取创新的方法合理确定与整合环境容量,准确把握建设标准,注重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形成。就重庆2007年城市总体规划上看,城市空间结构变更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中心城区包括中部、北部、南部片区。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将城市规划看成是一个整体进行城市意象发展,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3.2通过城市规划落实生态规划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生态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观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指导,而更应该通过总体的或是具体的城市规划方案加以落实和实践,这是优化和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最佳路径选择。具体而言,城市总体或是具体规划的落实具体包括下几个过程:一是城市市域体系规划,在这一环节中,城镇化是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观关注的重点。二是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在这里,对城市的明确定位是重中之重,也是城镇化是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观研究的关键。三是城市形象规划,在这一环节中,强调对城市的历史与文明进程等及整个城市的印象的关注。四是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这一环节中,生态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观成为贯穿整个过程的指导思想,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土地分类利用规划、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五是综合交通规划。另外还包括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等不同的内容。可见,在整个城市规划中贯彻生态规划理论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要从总体到具体的逐个落实与完善,最终实现城市规划的改善与合理优化。
总结:
随着城市规划在国家和公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的并不断扩大,合理引导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走向变得日益重要和紧迫。对可持续发展城市观的理解与运用,对生态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的有机融合是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领域的重大课题,故借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对于构建突破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概念到行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P15-18.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P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