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固海水资源可持续管理
1、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基本概况
固海扬水工程是宁夏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型公益性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由同心扬水工程系统、固海扬水工程系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固海扩灌工程系统四部分组成,工程年运行170天,引水量4.4亿立方米。四大系统合计设计引水流量41.2 m3/s,设计灌溉面积82万亩。目前,固海扬水工程投运泵站33座,安装主机组240台(套),总装机容量19.83万千瓦,扬程800.97米,主干支渠36条,总长431.9公里,各类主要建筑物1335座,供水斗口近400座。固海扬水灌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清水河流域河谷平原,涉及中宁县、同心县、海原县、固原市原州区、红寺堡开发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国营长山头农场和中卫山羊场等。灌区农田灌溉面积90.4万亩,特色设施农业补灌面积20.8万亩,回汉族人口50万,大家畜20万头。
2、水资源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重要性凸显
近五年时间里,由于灌溉面积的增加、移民的搬迁等,水资源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支撑作用凸显。
2.1、区域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2006年,宁夏中部干旱带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山区粮食几乎绝产,但由于有黄河水,固海灌区粮油总产量达3.15亿公斤,农林牧总产值达6.79亿元,人均收入达2935.21元,是1980年人均收入30.5元的96倍。自1978年至2010年,灌区农林牧累计产值过百亿元。同心县河西灌区成为全区玉米的高产区,亩产达到2200斤,《宁夏日报》进行了报道。
2.2、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固海扬水工程涵盖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居住着近50万的回汉群众。“千年黄河上高原”,圆了祖辈们的夙愿,甘甜的黄河水拽住了人们的脚、留住了人们的心,这片祖先生活的荒原成为他们热恋的故土,不再失望不再迁徙瓢泼。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座座学校昂然而立,一处处新家园不断建起,到处一片和谐之声,真正应验了“水利兴天下定,天下定民心稳”。
2.3、有效改善了中部干旱带的生态环境。
扬黄灌区建成后,周边群众人随水走,“小面积开发,大面积保护”,良田阡陌纵横,绿树纵横成行,实现了“开发一片灌区,建成一片绿洲,保护一方生态”的建设目标。借助黄河水,同心县沿京藏高速线于2011年建设了近万亩的绿化带,再为当地的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2.4、为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水利支撑的基础地位凸显。
(1)扬黄水作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为灌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粮食安全、生态改善提供了最基本的水资源保障。(2)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实施的宏大移民搬迁工程提供了基本的水利条件。围绕固海扬水工程和盐环定等宁夏三大扬水工程的水系和便捷发达的铁路、公路交通,自治区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在实施海原县新区搬迁的同时,将贫困山区不适宜居住的35万人,搬迁到了扬黄灌区及适宜居住地区,将极大的改善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为实现温饱迈步小康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3)为宁夏沿黄城市带(群)建设提供了水源和发展保障。固海扬水工程北起全国枸杞之乡中宁县,南到丝绸古镇固原市原州区,南北200多公里,东西30公里。自治区确立的沿黄城市带(群)次发展轴就是围绕方便的国道、省道、高速和固海扬水工程水系形成的。
3、固海扬水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途径
固海扬水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以农业供水为主,全面保障人畜饮水,调剂解决特色设施农业用水,努力拓宽工业和城市供水领域。
3.1、全面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在解决人饮问题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大计的今天,保障灌区及周边50万人20万头大家畜饮水安全是固海工程首当其冲的责任和义务。近几年,固海工程在干渠沿线设立了20多个无偿供水点,为周边群众年提供抗旱和人饮水源300多万立方米。以安全保障为宗旨,以灵活调剂为措施,满足了海原县八斗、兴仁等人饮工程的用水。
3.2、适时灌溉90.2万亩农作物。
固海工程农田灌溉面积达到90.2万亩,按照节水型灌区建设的目标,固海管理处严格执行黄委和自治区水利厅下达的引水指标,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丰增枯减等原则下达到灌区县、乡、村和各供水斗口。制定科学合理的水量调配方案,强化渠道工程和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适时保障90.2万亩农田的灌溉,保障当地粮食安全。
3.3、调剂特色设施补灌农业用水。
随着自治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灌区发展特色设施农业达到20.8万亩,硒砂瓜提升了宁夏的知名度,更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不增加引水的情况下,开展小畦田耕作,把节余下来的水应用到补灌农业中。近五年来,先后向特色设施农业提供水量1000多万方,有力的支持了特色设施产业的发展。
4、固海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各受益市县的初始水权为根本依据,进一步明晰水权。在执行当前指标水量“三级分配(县、乡、斗)”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水量指标分配机制、指标调整调剂机制、超节奖罚机制。 (2)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供定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引水总量、各用水单位用水总量不超“总量红线和效率红线”。 (3)按照固海扬水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总体思路,准确把握好农业、人畜饮水、特色设施农业、工业和城市等供水领域间的相互关系,做到科学、和谐、高效供水。 (4)编制制定“固海灌区供水纲要”等规划和制度,确立中远期供水目标、供水原则、各类领域的供水比例等,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 P.Anagnostopolos ,2002 )。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 AL—Rashed 、V. P. Singh和M. M. 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 Datta Ray, R.P. 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 Farooq 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 Kenneth F. Najjar 在VILLANOVA 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 Kenneth F. 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3]。 3.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4 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水资源需求 管理 水利现代化
我国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在许多方面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使在解决这些问题当中存在较大难度。因此,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将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是现代水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水利的关键所在。
一、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管理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需求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1)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2)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3)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4)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5)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6)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二、水资源需求管理概述
1.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概念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近年来国际上正逐渐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由于正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尚未有统一的解释。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概念进行引申,水资源需求管理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为了抑制由于水资源需求增长所造成的用水矛盾加剧、生态系统破坏和水环境容量衰减,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与高效可持续利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一系列手段,而进行的涉及水行政管理者、用水户及水经营者三大群体的综合系统性行为。
其中“水行政管理者”是指政府决策者、政策制订和执行者、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规划和管理者;“用水户”是指水的终端用户以及对问题关注的公众,包括具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各行业用水部门、具有社会效益的生活及公共用水者、具有生态环境效益的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水经营者”是指水服务提供者,包括水利工程开发者、各级趸供(售)水经营管理者(非终端用户)、废污水处理经营管理者等。因此,所有受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利或不利影响的群体,即所谓利益相关者,都是水资源需求管理行为的主体。
水资源需求管理涵盖了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需水管理,即在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将重点加强需水管理,强调从整个流域的观点出发,从源头到终端用户全过程对需水进行管理,达到可持续的供需平衡。
2.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可持续性原则
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意味资源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维护子孙后代对其利用的权利。可持续性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经济、财务的可持续性、技术可持续性、运行可持续性、体制可持续性、资源基础与健全环境的可持续性。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所以,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人们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3.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活动
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体制、经济效益与调节手段、社会需求与利益相关、机构能力建设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手段等。这些内容特别需要围绕水权、取水许可制度、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个方面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我国早期的水利管理主要强调工程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考虑全面的水资源管理,重视对过度需水采取控制措施。我国现代的需水管理大约始于1982年。当时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始显现并不断加剧,山西省尤为突出,因此率先开始对水资源的需求采取控制措施,通过了《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央政府也逐渐加强对需水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尝试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1985年国务院94号文件《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后续的《水利产业政策》,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建立取水许可制度,逐步加快了需水管理的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修改国务院(1993年)第119号令《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在竞争用水激烈的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水价,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建立鼓励用水户参与管理用水者协会组织,建立经济自立灌区,变革水管理体制,进行各方面的能力建设等。从2002年开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正式启动,其别强调了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和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水行业的各项活动,配合制订水行业的各种行动计划和行动纲领,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领域中的工作,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并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例如,参与水行业的国际协作网络组织——全球水伙伴,成立中国地区技术咨询委员会,多次举办有广泛代表性的研讨会,推进各部门、单位、团体、社群的协作、沟通,加快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步伐。
4.水资源需求管理与现代水利的关系
“现代水利”或“资源水利”,是以水资源需求管理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代水利”和水资源“需求管理”分别与“传统水利”和水资源“供给管理”相对应。过去,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人们一般倾向于开发新水源、扩大供水,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要求,总的来说需求不受约束,即所谓的“供给管理”。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例如,在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黄河断流、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北方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沙尘暴危害加剧等等。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开始把目光转向水资源的需求方面,即所谓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要求有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公众介入,有足够透明度的决策和管理,科学的水行业战略规划,以及强调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正性与有效性等。供给管理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人类从畏惧、崇拜自然的远古洪荒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强烈要求主宰自己命运的思想;而需求管理则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倾向于抑制人类过多地向自然界索取,尽量约束人类本身过度膨胀、只顾眼前利益、损害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种种不适当需求。
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中,做好水资源需求管理是关键。只有约束人类对水资源无限制的需求,对有限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真正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实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1.水资源需求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1)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2)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3)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4)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5)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实现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
(1)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3)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4)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5)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采用诸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水资源定额管理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来为水资源管理服务。
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和全球人口的增长,农业水资源利用不仅要实现节水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节水的前提下实现产出的高效益。但是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已经成为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强调了发展水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道路,建立节水型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就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1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旱灾频繁的国家,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2.2 农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 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比较难,同时水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节水的;首先,必须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个公民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另外无论产业结构布局或是结构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政府都必须考虑到有关水资源的制约因素,从而建立节水型社会。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转贴于
3.2 面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对于开拓国内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即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惩罚奖励机制,即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2)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相关经济运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保证。
3.3 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必须形成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的制度。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必须改变城乡分而治之、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进行转变。 加强水资源管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水权流转,不断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使得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4 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但水资源的状态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替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考虑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不可能像能源等通过寻找替代来解决其贫乏危机,水资源的可持续道路有其自身特点。水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水资源利用与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
[2] 何俊仕,曹丽娜,逢立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J].节水灌溉,
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
水被喻为“21世纪的石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因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做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一、传统水资源管理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其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将水源建设、农业灌溉、节约用水、城乡供水、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等涉及水事物的管理职能,分别由计划、水利、城建、环境等不同部门负责,实行多计划分割管理。水利部门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部门,主要是通过兴建水工程来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防洪、排涝等服务。在这种体制下,水利部门要满足全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又难以对水资源进行宏观调控。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水利的职能有了很大的延伸、拓展。但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仍未突破计划经济下分割管理的大框架,这种体制既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利事业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分割管理违背了水资源存赋的自然规律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经济规律,不利于对水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2.由于分割管理,在防汛抗旱中上下游、左右岸,以及各行业间、各部门间各自为政、只保局部、不顾整体,易于造成防汛抗旱中局部被动,各流域干旱时,有条件的层层拦截大量拦蓄,汛期时大量水资源浪费,产生用水量的矛盾。
3.不利于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城市是用水高度集中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量将长期呈上升趋势,但城区的水源一般都难以适应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分割管理,无法对城乡地表,地下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一些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城区地下水,带来地面沉陷等一些严重后果,但缺水问题却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4.难以对水资源有效保护。污水排放量一般是与取用水量成正比的,由于取用水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职能分别属于水利、环保两个部门,难以对污水的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5.不利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根据《水法》规定,各地都明确了各级水利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防洪法》、《水土保持法》以及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也都赋予了水政主管部门负责防洪、水量分配、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等各项涉水事务的管理职责。也正是由于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没有改变,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趋严峻,以及水资源条件变化,对水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和持续发展要求,切实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使水资源持续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不善休戚相关。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有关。水资源是生物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源,是生态系统最为活跃的基本要素。因此水资源缺乏问题渗透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各个方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都会使水资源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对气候和降雨等水资源条件起反作用,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反之,当人们高度认识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之后,通过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加大水资源治理力度,水资源条件的好转必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淡水是一种有限资源,不仅为维持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对社会经济各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作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占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水资源是生态系统平衡最重要、最难以替代的部分,没有水资源的平衡和循环,就没有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根本谈不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遵循商品规律,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诸多变化已不断向人类文明发出警告,如再不改变人类的经济观念,仍然以市场为导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地向自然界的极限施以重压,无止境地追求最大经济利益,那么人类就终将逐渐走向衰败。应马上从原来的以市场为导向转变成以生态为导向按照生态学的诸多原理,重新审视经济观点、调整经济结构、研究经济对策。当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急需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技等手段,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尤其是节约、保护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水资源管理既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要求,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现行水资源管理与水的属性和水的循环规律不相一致。水资源具有自然性和经济属性,而水资源既没有按照经济属性进行管理,也没有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管理。一方面忽视了水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无休止的无序开采,构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供给―利用―污水排放再利用,本来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而水资源分部门管理,造成在管理上的分割和部门间扯皮,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以至于加剧了河道断流、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治理不力的问题,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对水资源的分部门管理改变为统一管理,可以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新时期治水方略的必然要求。
根据新时期的治水方略和政策,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治水思路。实施这一思路的主要支撑就是水资源统一管理。
1.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具有循环可再生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应用上的不可替代性、经济上的利害两重性等特点,而循环可再生性是水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基本属性。水资源始终在降水―径流―蒸发的自然水文循环之中,这就要求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形成一个水源―供水―用水―排水―处理利用的系统循环。历史大量事实证明,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过度地围湖造地、侵占河道、湖泊,降低了河、湖调蓄水能力和行洪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大量污水不经处理排放,超过河、湖自静能力,水体污染、水生物被破坏等,都是人类违背了水资源自然属和水资源利用的一般规律,导致水生态系统循环的破坏,最终又转变为水对人类的加剧侵害。因此实现人与水的协调和谐,必须根据水的自然属性,把水的利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在不违背水的自然规律基础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再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
水资源在降水―径流―蒸发这个自然水文循环中,人类可利用的径流是有很大限制的,一是利用超过限度,就会导致循环破坏。水资源不可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由过去无节制扩大供水能力,转变为根据资源情况合理确定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环境用水、注意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由于水资源利用的分配社会性和用水之间的排他性,加之资源使用成本不合理,决定了用水产业从满足本身的最大需求和追求最佳经济效益的目标出发,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节约和保护。因此要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只能由国家进行宏观调配,协调地表水与地下水、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用水比例及用水户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与涉及水事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加强和改革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方法
1.行政管理
建立高效有力的水资源统一管理行政体系,充分体现和行使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破除行业、部门、地区分割,形成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的行政体系。同时建立全新的水资源工作机制,它包括三个补偿机制: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水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第一步可先实行“权属统一、经营公开”的办法。
2.经济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受水资源形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及“天赐之物”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水缺乏“资源”的意识,更缺乏对水资源价值的认识。这种状况必须予以改变。为弥补行政手段的不足,应重新树立水的价值观,建立一个以水权为核心、水价为手段、水资源有偿使用的水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的活动,从经济上规范人们的行为,间接地强制人们为实现水资源管理目标而努力。
因为一些水利设施提供的服务主要具有私人物品特征,比如水电和供水,竞争性很强,而且具有独占性,这种属性决定供水通过水市场配置最有效率;有些水服务则主要具有公共物品特征,比如防洪、河道治理、水文检测、水质保护等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竞争性和非独占性,需要由政府来提供这些公共服务。因此水市场只能在供水、水电、灌溉等这些具有私人物品特征的有限领域内发挥作用,水市场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市场。
谈到水市场自然会涉及水权,水权制度是建立水市场的基础。因为市场只能决定交易形式,而水权决定交易主体,谁也不能在市场上出售不属于自己的财务。
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因此水权的初始分配必须通过政府机构。但是水权的再分配并不必通过行政手段,如果通过市场进行,就会形成水权交易市场,简称水权市场。同样,水商品的分配如果通过市场来进行,就会形成水商品市场。实际生活中,我们把水权市场和水商品市场笼统地称为水市场。使用权出让给市场主体后,市场主体之间根据水资源利用规划,通过协议调整水资源的利用,并进行有偿转让,这样才能形成水市场,而这也才是真正的“水市场”。水市场只能限定于国家建立了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后,市场主体之间的水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而不是地方政府之间的“使用权”转让。
建立水市场与水权、水价是不可分割的群体,或者说从水权、水价到水市场这是连贯起来的一条主线。完整水价应该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个部分。资源水价也叫水资源费或叫水权费,卖的是使用水的权力,任何用户通过交纳水资源费(税),均可获得取水许可证来取得水资源的使用权。此时水尚未进入市场,而是按进入市场调节的部分,但是进入的是一个不完全市场:第一是经营者要政府特许,因此没有足够多的竞争者,形成自然垄断;第二是特许经营者要受到政府在价格等方面的管制。工程水价具体体现为供水价格,卖的是一定量和质的水体。环境水价具体体现为污水处理费,卖的是环境容量。
通过水权的确定、水价机制的形成,才能逐步建立有条件的水市场体系。
3.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传统水务向现代水务管理转变的重要方向。利用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建立三维仿真地形地貌,包括流域地形、地表结构等,显示水文站、雨情站、水文测点等位信息,河流、公路、铁路等矢量线属性,水库、湖泊等面状信息,楼房等块状信息;清晰地显示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分布;可以测量距离、面积、缓冲区计算、空间信息查询、剖面、水淹面积计算、蓄水量计算、库容量计算。实现GIS支持下的扩展的地理数据管理、分析、可视化和各种数学模型与科学计算功能,能支持空间信息查询和属性库查询和检索,为实现水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和统一管理,保障社会经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健康和有序发展起到良好的辅助决策作用。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管理的要求,统一管理水资源,有必要应用GIS、遥感等技术组织处理这些庞大而复杂的信息,建立技术先进、实用性强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4.立法管理
依靠法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一种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具备与实现统一管理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与执法体系。
1988年《水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以及防治水害的各项事业开始走上“依法治水”的轨道。我们要以《水法》为基础,加快完善《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办法》,及时修改完善目前存在的与统一管理相违背的水法规条文,加强水行政执法的力度,提高执法质量,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以引导、规范和保障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宣传教育
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在许多方面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使在解决这些问题当中存在较大难度。因此,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将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是现代水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水利的关键所在。
1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水资源管理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1.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①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②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③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④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⑤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⑥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2实行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建议
2.1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①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②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③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④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⑤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2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管理:
2.2.1 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2.2 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2.2.3 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2.2.4 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2.2.5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采用诸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水资源定额管理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来为水资源管理服务。
2.2.6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用水者协会、节水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保障贫困人口的用水需求。
当前,我国水行业正处于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进程之中,此为契机,通过对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的研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理论框架、体制模式和方法措施,从管理领域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 加强水资源管理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国房地产业.,2011(2) :16-18.
[2] 顾巧玲. 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建议. 现代农业. 2007(3):78-80.
[3] 张书田. 天水市秦州区水资源利用探讨.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7)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