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管理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1

【摘 要】经济的快速增长容易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开始成为热点,积极寻求与地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共识。为实现可持续发,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实现对环境生态进行科学管理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科学管理

管理学不仅重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且还强调管理哲学的指导。它不仅重视组织外部生态环境对组织生存和成长的影响,而且关注组织与所有内、外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联系。管理生态学的建构使人与组织和管理生态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在吸收以往管理理论精华的同时,能够补充以往管理理论的不足。从生态学与管理学交叉的视角,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探讨组织与管理生态环境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生态有机统一关系,提出管理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十分必要。

生态管理学的建构对于促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促使其摆脱了在管理学内部开展研究的窠臼,开创了系统、全面引入生态学观点研究现代管理学的新路径。管理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方面是生态学走出纯生物学的圈子,实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盟,最终形成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管理学自身生态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在历史上生产力不十分发达、管理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管理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管理,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解决当时的一些管理问题,是因为它们处在相对稳定的管理环境之中,所作的管理也只是ψ橹内部的管理,这时的管理还处在就管理论管理的阶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供给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组织的管理环境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变化趋势,那种“就管理论管理”的管理理论已难以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需要。注意科学的管理理论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环境相适应已经势在必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工业社会的出现使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作用的普遍重视,表现为不单管理学家和实际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研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等的兴趣。他们从各自领域进行管理经验总结和拓展。

管理是一种极为普遍、复杂的活动,其范畴涵盖从日常的家庭管理到国家管理等内容。正是由于世界的广泛性和事物的复杂性,给实际操作管理的管理人员去认识和探索管理的本质带来挑战。现代管理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管理的内容、过程、环节和因素复杂多变,以致于最机智的管理者在种种情形下也会感到难以驾驭。鉴于此,学界在做不懈努力,希望透过复杂的管理现象探索到管理的本质,无论这种探索多么艰辛。

现代管理环境的时空扩大化,表明在当今社会任何诸如企业、政府、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活动,从微观到宏观都不能脱离管理环境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是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日益扩展的管理环境时空范围中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现代管理者面临的将是一个视野开阔的现代管理环境,如若缺乏操纵这种现代管理环境的能力,要实现有效管理都将不可能、不现实。

现代管理环境的立体化,表明任何特定的管理活动如若不能充分利用和大力开发立体化的现代管理环境,管理者势必失去其立足之地。这实际上要求管理者在组织设计上不能简单采用直线化和平面式思路,管理方式必须是多层次多形式。否则,现代管理者的任何管理活动都可能因与现代管理环境的不适而失败。

(二)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思想生动地体现在《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家的生态直觉思想等之中。其中《周易》以阴、阳为基本符号,用来表示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基本特性,并用来说明日月运行、季节更替、气象变迁以及生命有机体的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等一切对立事物的循环转化。阴阳五行学说是研究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学说,通过阴阳双方相互转化和制约来揭示生命体、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运动。阴阳五行学说用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将整体世界分为五个系统,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制约,这些对自然整体的认识包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

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一定组织的管理,而一定组织又是处于特定的管理环境之中的。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管理系统功能优化,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地组织、协调组织与管理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通过物质的气态、液态和沉积循环方式,在其他自然力共同作用下与别的生态系统交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参与地球化学循环。而作为管理系统来说,其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与管理环境系统、组织内部系统发生必然的联系,任何脱离外界的、绝对封闭的管理系统是不存在的。对生态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使生态系统与管理系统最终融合为一个更高级、结构层次更多、功能更复杂的管理生态系统。

利用多学科进行研究,视野更宽,论述更全面,影响更大,“管理就是决策”的思想表明现代管理系统已经进入到了比较高的阶段。战略管理使得管理有别于其他商业机能(营销、生产、会计、信息系统等),是把所有这些机能凝聚了起来,从而使企业与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融为一个整体。这一思想强调决策是和管理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管理环境是决策的起点,也是管理理论生态趋势的进一步演进的体现。

随着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管理转化为生产力,并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从而使得组织所处的整体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它要求管理学能够帮助组织有力地应对外部环境。创新管理、企业再造以及学习型组织等新潮管理理论的产生,也推动了现代管理学的进一步演变。

建构生态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管理学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深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内涵方面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管理学之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精髓运用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当中,研究各种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寻求解决这些管理问题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深化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层次,丰富人们对现代管理学的认识,推动现代管理理论体系建设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2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充分满足教学目标的根据需求,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从根本上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离不开实验室的支持,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因此被管理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何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也成为了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想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就必须结合实验室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确保其能够得到切实落实。

 

1 开放实验室发展模式现状

 

在以往的时间里,高校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往往是封闭的,只有在课程需要的时候才予以开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无法获取仪器使用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无法将仪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意识到该问题之后,高校开展实施开放实验室,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仪器的使用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实验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这种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将实验室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时候,除了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之外,还在学术氛围、学术理念以及科研体系等软件环境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此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服务体系,使实验室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服务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状

 

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式下,学生不仅要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而且还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相对于一些普通的验证性实验来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有效开展也逐渐被各学科教师所重视起来。为了能够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验开展的目标进行充分明确,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设计,一般来说,实验的难度不宜过大,且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实验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全面,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达到扩展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以此来推动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对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创新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某高校为例,采取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更好地对管理方式进行完善。

 

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1 开放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

 

为了便于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仪器的充分利用,高校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设定为每年的下半学期,以此来避免毕业论文实验和研究生论文实验的高峰期。开放对象则主要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但大四学生并不是作为学生参与实验,而是以实验室管理人的身份对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因此,大四学生选择的人数不宜过多,8-10人即可,同时,必须确保这些学生具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经验。

 

3.1.2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实验管理人员的大四学生,需要大量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环境科学基础实验的内容来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案进行制定并进行实验前期活动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参与实验的大三学生,需要根据具体人数分为若干小组,并在已经设计好的几个实验方案中选择一个,在大四学生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操作,并结合实验开展的具体情况,撰写实验报告。第三阶段,大四学生将每组的实验撰写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并组织相关教师和实验员对此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效果进行分析,对实验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

 

3.2 开放实验室创新的效果与问题

 

将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由高年级学生作为管理人员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则作为监督员对实验开展的整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这样的管理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并不是在课堂上,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沟通,共同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一来,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②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处于大三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之后,对于一些专业知识也已经有了一个略微全面的了解,这个时候,学生往往希望参与一些实验,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与了解。此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最佳时期,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选题、材料准备、实验方法的选择以及实验操作等,都可以安排学生来自主完成,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③加强常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上文中提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都是以基础实验为依据开展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强化和巩固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掌握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④文献检索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提升,由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需要学生自主选题,这就要求学生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在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内容较单一,且操作性不强;实验时间大多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使本该1天完成的实验,需要花费2-3天才能完成,导致实验缺乏连贯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未来时间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开展中,开放实验室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做好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确保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管理部门必须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所介绍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实验室管理模式,不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由此可见,该管理模式符合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3

一、引言

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教学实现从传统教学转向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图书馆是学校学生重要的知识来源,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发挥着很大作用,是教育资源使用的重要部分,为学生学习课程提供一些必要知识。而且,新型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道德和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并促使学生形成能够主动学习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基础,中学的图书馆就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为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

二、中学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1.图书馆藏书量的缺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在国内,很多中学图书馆都面临着藏书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图书馆的规模较小,书本也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阻碍。因为不同的学生之间会具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也会不同,对各种类型的书籍也就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很多中学图书馆书籍的种类十分有限,无法真正的满足全部学生需求。比如,一些中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一些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前者还好说,大部分图书馆中都会有关于文学方面的书,但是地理方面的书就不是每个图书馆都存在的,这就使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抑制。此外,因为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我国一些偏远山区,很多中学甚至都没有图书馆,更谈不上借助图书馆来帮助学生学习了。

2.图书馆中管理图书的制度存在缺陷,不是很完善

中学图书馆图书管理具有一定的困难性,最重要的就是对图书进行分类这一环节,学生在具体进行学习时,很多时候不能从自己喜欢的这类书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本书,很多书籍的位置被放在了错误的类别中,致使学生找书比较困难,无法快速找出自己需要的书,浪费了大量时间。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及时的对图书展开系统化分类,不仅使学生找书时间不断增加,还给图书整理带来很大麻??,降低了对图书进行利用的效率。而且,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通常都会存在很大盲目性,管理人员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对书籍进行规划和分类,使其工作更有调理性。

3.学生读书的时间受到很大限制

中学的图书馆与大学在开放时间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学的图书馆在阅读书籍方面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对学生实行开放式借书的功能,学生只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图书馆内读书,而且,图书馆开放的时间也有很大限制,这就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时间与精力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因为在很多中学的图书馆中,没有使用现代化管理技术,这就使图书馆管理的效率大大降低,学生不能充分的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

4.图书馆宣传的力度不够,阅读量比较少

中学的图书馆如果想得到全体学生认可,并增加其阅读量,就需要在学校内对图书馆中的书籍进行全面的宣传,虽然在实际进行工作时,一些学校也采取了一定措施进行宣传,但是宣传力度却比较薄弱,很多宣传只是停留于表面进行传达,这个问题从侧面反映出一些学校的领导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图书馆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图书馆在学校内只是一个摆设,是学校用来充门面的,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图书馆的真正作用。而且,中学图书馆面对的人群也十分有限,很多中学生对本校的图书馆根本没有深入的了解,也就没有机会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了。

5.图书馆内书籍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慢

图书馆的作用靠什么来体现,就是借助图书馆内的图书,学生感兴趣的也是图书而已,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可能因为资金的原因,或者领导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图书馆内的图书老旧,破坏严重,一些书籍已经无法正常观看,但是却并没有对其进行修补或者更换。而且,图书馆因为资金原因,无法购买各种价值比较大的图书,甚至很多新书也无法让学生接触到,馆内的书籍老旧,一些书籍已经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思想,这对学生甚至可能带来反作用。

三、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对策

1.强化图书馆的分类环节,加强对书籍的管理力度

在中学设立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学校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降低学生使用图书资源的难度,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对图书馆内全部书籍进行有效分类,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找出自己需要的书籍,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的效率。还要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增添图书馆的书籍,根据现实社会和时展的脚步,定期对图书馆内的书籍进行检查和更新,对于损坏或者老化的书籍需要及时进行修补和更换,这里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调查,真正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需要的书籍,进而有针对性的对书籍进行购买或者更换,以便满足学生的需求。

2.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在新课改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也需要先进理念来支撑,需要使用一些先进管理模式,使学生阅读书籍更加便利。借助先进科技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减少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的程序和流程,然后可以使用一些手段,为学生介绍相关书籍名称与位置等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查找书籍的时间得到有效降低,还能够使学生对整个图书体系有更深的了解,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3.展开借书和阅读的指导工作

中学生在未来会面临高考,就可能有很大的学习压力,闲暇时间比较少,这些闲暇时间还需要利用图书馆来学习更多所需的知识,那么真正用来阅读的时间就很少,这是就需要对中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对借阅书籍制度进行合理设置,对传统的管理手段进行有效更新,减少借书程序,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得到有效的丰富,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4.增加对图书馆进行宣传的力度

图书馆在进行管理时,要想提高书籍阅读量,还需要在中学对图书馆开展全面宣传,宣传的内容可能有很多方面,比如对书籍进行更新的内容,图书馆增添了那些新书,有哪些目前社会上比较“火”的书等,还可以是书籍的具体名称或者是图书馆管理的改革方法等,进而为提高学生利用书籍的效率奠定基础。需要以上述手段为基础,使学生对校内的图书馆有相对系统、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开展一些阅读大赛或者以图书馆为核心的知识竞赛等,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的了解度,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4

[关键词]科学技术;环境伦理;环境价值;生态原则

[中图分类号]B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1-0017-02

环境问题总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由于对自然以及科学技术认识的偏差,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确认识科技以及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发展服务是个重要问题。

一、人类在科学技术发展不同时期的认识

1.古代: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的统一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相当弱,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适应关系。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也日渐增长,产生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萌芽,但整体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比如古希腊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知识。中国古代《礼记・中庸》中也有“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说法。就是把学问和德性二者结合起来,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的统一。也就是说,科学知识都是善的。

2.近代:科技决定论

近代,科学技术与道德逐步地相分离。伴随着人类中心论的形成和确立以及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人类开始沉醉于科技的伟大,认为科学可以决定一切、统治一切、解决一切问题,成为一种科技决定论。

在近代,还流行一种技术悲观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他在1749年发表了《科学与艺术》的著名论文,把历史上一切卑劣行为和道德败坏的根源都归结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认为科学产生之后加剧了道德沦丧。卢梭的思想代表了当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思潮。这种思潮在我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均有出现。技术悲观主义者仅仅认为技术会扭曲人心,使人见利忘义,对道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而很少考虑科学和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本身的作用。[1]

3.现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20世纪50年代,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提出了“新工业革命是双刃剑”的警告,后来人们用“双刃剑”这一形象的比喻来诠释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界影响的两面性:一方面是利用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而体现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科技也会引发诸多的负面影响:逐渐导致和加剧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状态,随之而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4.当代:科技万能论和科技有限论

20世纪科技观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科技万能论。米切尔・施加格文断言:“90年代将与80年代不同,将由过去的“选择商品”,转到“选择设计”。另一种观点是科技有限论。中山秀太郎提出,以为科学、技术什么都能解决,这是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人类从事技术工作,总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这是无法避免的,技术万能主义对人类安全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思想。[2]

由此可见,只有在科技应用中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对科技正确定位,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为人类服务。

二、对科学技术的环境价值进行正确定位

在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的人类社会史中,科学技术在解放人的劳动、改善人类生活状况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和偏见,对科学技术价值缺少正确的伦理定位等因素,使科学技术对环境的负面作用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技术的环境伦理角度来找出解决人类困境的答案。

一般说来,人类发明科学技术的初衷有两个:一是把人从被自然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二是把人类从物质生活的匮乏中解放出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追求人类的真正自由和人的全面充分发展。然而目前,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初衷,让人类失去了自我、走向了自我的异化。[3]那么,科学技术的价值定位究竟在哪里呢?一般认为,科学技术有经济价值、环境价值、教育价值、医学价值、军事价值、道德价值等,其中环境价值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大偏差就是片面强调和追求人的物质方面的利益,仅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科技的价值,忽视了科技的人文社会和环境价值,而环境价值被忽略往往导致社会和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所以,人类在科学技术活动的开始阶段,应对生态环境进行预测和评价,并且在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结果,有效预防科技对于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双重效应

(一)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来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干预的。但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几百万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局部性地给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地球的破坏也进入到史无前例的时期。

1.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性开发及过度利用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引起了森林草场面积大幅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从而使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日趋减少。同时,由于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其中的原因,既有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和城市化等因素,也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过程中,对传统动植物品种等不采取妥善保护措施,使遗传资源遭到破坏;转基因和克隆技术的发展加剧传统物种的消失和变异等。

2.科技的不合理应用加重了环境污染

目前,环境科学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特别是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高科技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只是在形式上避免了传统产业的污染,但常常带来新型的、危害程度也更高的污染形式。这些新型污染称为“科技型”污染,其主要表现是:合成化学物质污染、高科技废弃污染物等。

3.科技工程活动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工程活动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工程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在兴建大型工程导致的环境的变化。以阿斯旺大坝表现最为突出。阿斯旺大坝在上世纪70年代竣工,成为埃及的骄傲。这座水坝结束了尼罗河年年泛滥的历史,生产了廉价的电力,还灌溉了农田。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它也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灾难。

由此可见,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中对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已经发展到了极为广泛并且严重的地步,已经到了我们必须反思、反省并采取行动的时刻了。

(二)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有着两面性。有些技术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有些技术却也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改善。高新技术直接运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可以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开辟广阔的前景。例如,发展海洋和空间技术,给人类提供新的生存空间;运用高新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废物资源化、污染物资源化,以避免或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科技发展中应遵循的环境伦理原则

科技发展的负面作用,使我们必须思考防范科技对环境危害的基本伦理原则――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原则就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应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科技发展的生态关怀原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该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为标准。目前对生态平衡影响和干扰最大的已经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因素,科学技术扮演着突出的角色。生态原则的提出,就是要为人类确立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方向,为人类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和行动规范。

五、制定符合环境伦理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对策

1.制定全面系统的科技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关于科技研究和应用中的环境方面的法律,在立法时应该遵循如下四个原则:权威性,即在科技法律面前,任何人和任何机构,都一律平等;探索性,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现实性,就是科技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从现实出发,必须着重考虑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实际,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与环境的实际;超前性,科技法律体系的建设能够应付科技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具体来说,就要加强预测,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

2.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绿色科技

为了重建人类的自然家园,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而要实现二者的和谐,关键就在于创造一种全新的技术理念,即实现科学技术绿色化。所谓绿色科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平衡发展,追求低消耗,注重对污染的控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存在与发展的指导原则。

3.树立和培养科研人员的环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科研人员作为科学技术和环境伦理意识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环境后果,他们的环境价值观在发展绿色技术、推进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科研人员要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环境正义”,不仅要考虑到短期的局部利益,还要顾及到长期的整体利益,不仅要考虑到“代内利益”,而且要考虑“代际利益”。同时,科研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对社会、对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否则,科技的研发活动就有可能对人类生存或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4.培养政府官员等决策者的环境伦理价值观

决策者作为重大事件的决定人,他们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所决策的事情起到至关重大的作用。对于科技发展这些前沿问题,需要更多专业知识作为铺垫,一旦失误,后患无穷。所以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环境伦理意识,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5.提高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参与意识

要提高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在全社会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和宣传,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环保公众参与制度,实行环保信息公开,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公开环保管理规定,公示建设项目环保审查、排污收费等情况。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5.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环境;解决问题;能力;关系

调查中已经知道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一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达到使小学生在数学这一科目中有更好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的分析

大多数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课堂环境可以分为创新型、中间型和传统型三种。其中在创新型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的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最强,中间型课堂中学生的解决能力偏弱,而传统型课堂环境中学习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差。甚至可以说他们几乎就是依赖着老师进行学习,离开老师他们很少有人可以表现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

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具体指的是在独立的情况下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它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话,对他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那样就意味着他只能在老师的解答或者有父母帮助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可怕的,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遇到一个新的题型而旁边也没有其他可以对这种题型进行讲解的人的话,他就不会做这种题型,如果是平时还好,如果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中的话,这个孩子一定会后悔的。所以说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三、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可以说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好的数学课堂环境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下面本文将对这一话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其一,在不同的数学课堂环境里学习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文中提到过我国大多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三种教学环境,创新型教学最能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要尽量把课堂转化成创新型课堂。

例如,当老师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授课的时候,我们要对课堂进行创新。可在黑板或者多媒体上出一些除法题,中间要夹杂一两道有余数的除法,而不是直接去传授,让同学们进行研究,然后说出自己的研究结果,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

其二,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环境大部分的决定因素是老师,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24小时计时法”时,如果我们只是提出要讲解的问题,而让学生回家对自己家里的时钟进行观察,自己得出结论。到了课堂上所有人一起对结论进行分析,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国家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好的教育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必须要去做的事情。那么就让老师给小学生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锐,马云鹏.小学教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J].社会科学,2009(12).

[2]林志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J].社会科学,2013(04).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环境;自主学习能力;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的带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阶层的教育教学中。大学英语教育如何在多媒体应用这样的课堂环境之下,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一)所谓自主学习,其实就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管理,具体包括:确立学习目标和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价,这些都是一种人文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自主学习也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脱离老师,变成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自学,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并对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知识的发现,并且着重强调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问题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习惯和精神。

(二)在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借助网络多媒体的课堂教学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评价,不断以过程的形式性进行评价,并在科学、客观分析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过程以及成效的评价,并不断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二、构建课堂环境的因素

(一)物质因素

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静止的环境,而是指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的相关物质的因素所产生的环境,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形成的有形的硬性的环境,这些都是教学活动中的物质基础。例如:教学场地、相关设施、班级规模等。

1、 课堂的设施。课堂设施具体包括教室的大小、以及教室内课桌、黑板等的设置和规模。其中,课桌的摆放形式,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活动的进行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学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对英语的辅助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英语的听力课堂上,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

2、 课堂的空间。课堂空间的设置也就是空间中设备的摆放。通常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教育群体都会有适合自己的群聚度,如果出现不适当的密度就会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英语课堂这样比较注重实践的课堂。事实上,任何一种座位的编排方式,都暗含着一定的教育学思想。例如:行列编排的方式主要表现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思想;而圆桌式座位的编排方式则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班级的规模越大、环境就会更加拥挤,而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权利就会越来越小,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小,特别是对英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少。

(二)精神因素

从教学角度看,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而这种位置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应该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并帮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英语能力。

1、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英语课堂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英语课堂中,老师应该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对内容的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并且创设一定的语境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了解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2、组织与制度的因素。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和制度在运行,英语学习的特性决定了英语课堂的组织应该是多样性和开放性以及灵活性的。因此,英语老师应该全方位地传递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信息,不断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促进与学生多元化的交流。

3、情感因素。通常来说,一个成功的课堂依赖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堂内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该真正理解情感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肯定和信任。这样一来,一个和谐、充满爱意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可持续性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出发,进而说明了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构成因素,由此可见,大学课堂的构成环境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和作用。说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首先要注重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设置。

参考文献:

[1]何明霞.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余丽. 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自主性研究:课程创生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