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科技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科技策略范文1
关键词:信息科技;风险;防范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5
信息科技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各项业务对科技支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科技逐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和发展的支柱。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对信息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科技风险的难测性和隐蔽性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信息科技风险潜存的威胁越来越严重。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有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科技风险,使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发展,已经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挑战。
1 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所面临的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被农村金融机构运用过程中,由于技术漏洞、管理缺陷、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问题或危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管理机构对信息科技的风险认识不足,对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信息管理水平较低,发生风险事故的概率高,且一旦发生危机,难以拿出强有力的应急处置措施。具体来说,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尤其明显:
1.1 对信息科技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普遍对信息科技风险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在如下普遍问题:重信息科技建设,轻信息科技管理;重提升信息科技建设的档次,轻信息科技风险的防范;重银行业务的发展,轻风险管理和长期规划。这与他们对信息科技管理知识的缺乏有关。二是从业人员方面。信息科技管理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内所有人员的参与,上至领导层,下至普通员工,乃至一线操作人员,目前都没有形成人人有责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2 缺乏必要的应急机制保障
尽管农村金融机构都会制定系统应急预案,但往往忽略配套的应急培训,缺乏有效的应急演练和压力测试,一旦紧急事故发生,对问题的及时完满处理就得不到保障。有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的系统应急预案存在着涵盖面过于笼统,在针对性和可操纵性方面存在着不足,这又直接关系着问题的处理效果。更多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连续性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只局限在网络及数据的备份层次,没有灾备,再者管理组织不够完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就难以完成应急的有效性。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着应急执行效果,对风险的有效排除和危机的处理难以保障。
1.3 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科技部门重视不足,普遍存在科技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一个科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在重要岗位经常发生AB岗位制度难以落实的情况。虽然有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但该部门一般只发挥管控资产、负债类业务风险的作用,不涉及信息科技风险职能。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科技风险管理工作,设置更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岗位,不能让科技部门既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又是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者,因为这样会在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有效识别并量化可能存在的信息科技风险方面存在着不足。
1.4 科技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科技部门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现有的从业人员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日常基础性设备和网络工作的维护,更多掌握的是系统设备维护、机房管理等常规性工作,忽视了专业化的信息科技风险培训,因而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对信息科技管理、规避科技风险等管理性工作涉及较少,很难有效及时认识到各项系统存在的漏洞,更别提全面隐患的排查和消除。
1.5 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存在隐患
基础设施安全的隐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机房管理不善;二是网络运行安全性不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机房普遍存在着防火、防水、供电等不达标的现象,没有设置相应的防雷系统,门禁系统缺失、监控盲区的存在等等,这都是机房管理安全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网络运行方面,由于数据的大集中,对农村基层网络的稳定性和通畅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情况是,农村金融机构存在未按监管要求配置主备通讯线路现象,这样导致基层网点出现不能正常办理业务的可能性增大,造成不良的影响。
1.6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不到位
信息科技的出现为农村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丰富和高效提供了方便,促进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建设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科技在各个业务领域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呈现飞速增长趋势,尤其是信息科技的优势体现――电子银行的应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重心都放在了传统业务发展方面,疏于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虽然制定了电子银行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到位情况,加上人员配置的不够,最终直接导致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缺失。因此,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的电子银行风险处于多发、高发期。
2 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防控策略
2.1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大风险管理投入
信息科技工作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起着重要基础和保障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在金融机构监管中的重要性。农村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必须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思想认识,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加深了解,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工作的管理工作,最终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经营中去。同时,要加强信息科技安全建设方面的投入,及时消除信息科技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隐患,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和连续性运行。
2.2 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农村金融机构要细化危机场景,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对信息科技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内容,做到“责任明确、流程明确、预案明确、报告明确、联络明确”,并确保预案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业人员在不断进行应急预案演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应急能力、抗风险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信息系统业务的连续性,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根据自身真实状况加强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并定期不定期开展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
2.3 增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岗位管理
针对高素质专业从业人员不足和岗位配置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员投入,引入高素质的信息科技人员,同时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门从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其次是增加管理、运行、维护等岗位人员的配置,关键岗位设置有效的AB岗位,满足岗位需求。最后,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完善相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最终形成人员控制、制度保障、审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模式。
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安全水平
重点加强机房电力、UPS、消防系统等关键机房环境设备安全的保障,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保障业务系统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完善机房管理制度,实时监控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到对设备故障的有效预测和报警。还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风险排查,检验基础设施相关的安全、流程和管理措施漏洞,确保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有效性
2.5 加强电子银行风险防范
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必要手段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卡、网上银行、ATM、POS等金融机具实施的不法活动。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网络安全、网上银行身份认证等级、合理制定POS、ATM和网上银行的交易限额等技术手段加强防范,另一方面可借助通过公众金融服务教育和柜面宣传增强风险防范合力,加强审查力度,强化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
2.6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员工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要树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意识,大力塑造与培育浓厚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同时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很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并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转化为广大员工自觉的行动与共同的认知。加强员工信息安全教育及法律素质教育,增强法律观念和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意识,人人正确树立信息科技风险意识,人人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2009-12-1.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2009-3-3.
金融科技策略范文2
【关键词】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
微型金融就是向低收入阶层人群提供持续的小额度金融服务,如存款、汇款、贷款、保险等。微型金融是以低收入人群为特定客户,提供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服务。
微型金触机构,通俗的讲就是指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机构。没有持续的公共资金注入,依然为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他们是利用创新的方法提供信贷服务。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为大量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二是保证金融机构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是从财务角度入手,简单说,是确保微型金融机构营业收入大于相关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微型金触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捐赠阶段。在机构建立初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组织实力,收入不能弥补成本,只好通过捐赠去弥补机构的损失。第二,经营自负盈亏阶段。机构的经营收入不能覆盖所有成本。第三,财务自负盈亏阶段。在没有捐赠的情况下,微型金融机构的收入能完全覆盖所有成本,能继续生存发展。没有捐赠补贴也能继续运作,这样机构就实现了财务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资金来源不足
要想实现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首要就是有充足的资金。资金不足会严重影响微型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防范风险能力低下,制约着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微型金融存款增长速度较慢。首先,微型金融机构多设立在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的地方,闲置资金有限,吸收不到大量存款,限制了资金来源。其次,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业务种类有限、网点少等因素,也难以吸收大量的存款。另一方面,贷款需求旺盛。近年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在存款与正规金融供给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微型金融机构可贷资金明显不足,制约着可持续发展。
2.经营成本较高
首先,大多数微型金融机构设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高新产业较少,微型金融机构没有高收益的项目支持,盈利空间太小。其次,在农村地区居住的人群具有偏、散的特点,会使经营成本较高,影响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最后,由于微型金融机构自身小型化和分散化的特点,在应对日常运营时,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这样形成活期存款就少,经营成本较高,无疑增加了盈利风险。
3.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
银行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是存贷差,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较慢,导致微型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弱,这样也就制约了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利率的长期管制下,就本身盈利模式很单一的微型金融机构来看,单笔交易金额低、经营规模小不可避免地就会推高其交易成本。
4.风险敞口大
微型金融机构针对低收入人群,他们基本上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在银行等大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很难,还款能力易受影响,抗风险能力差。另贷款前后的操作流程如果不严格按程序办理,可能会产生业务上的操作风险,成为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隐忧。
三、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战略
1.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在微型金融机构建立和运营过程中,着重发挥国家政策性银行、人民银行的引导作用。给予微型金融机构一定的贷款支持,扩大其资金实力,减少微型金融机构运营风险,增加抗风险能力。其次,加强存款吸收能力。微型金融机构可以对贷款的客户实行强制储蓄的原则,将资金吸引到微型金融机构,用利息收入来弥补营业费用。再次,在微型金融机构建立中注入民营资本。相关规定明确指出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民营资本通过参股微型金融机构,同时使政府和民营资本达到“双赢”局面。最后,积极引导大银行参股小银行。若成为微型金融机构的股东,资金供给量可以大大增加,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大银行参股还可以提高微型金融机构公信力,吸收存款的能力。
2.降低营业成本
控制成本是实现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首先,微型金融机构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信用风险、通过债券发行等方式吸引资金拓展来源、引进风险分析技术降低风险成本。其次,健全成本控制制度,使运营资金的消耗支出有章可循,确保资源配置的高效。再次,完善财务制度,有助于微型金融机构分析过去经营成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最后,对资金加强监督管理,掌握资金运行情况,定期定量分析,做到账实相符。
3.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实际环境来看,在政策上应放宽管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债务人承受能力、资金供求情况微型金融机构可自主确立贷款利率。调查显示,低收入人群对借贷利率不感兴趣,资金获得远比资金成本重要。
4.加强风险控制
建立与自身管理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健全审慎规范的资产管理制度。微型金融机构要深入到基层,了解客户资料,以便降低因对客户信息不知情而导致的信贷风险。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相应的政策性保险体系,消除微型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金融科技策略范文3
长波理论是研究和分析国际经济发展长周期波动的成因和演变规律的重要视角,本文试着就经济长波与创新周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进行分析。
(一)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由周期性的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是不连续和不均衡的,它体现为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进行。由此,长波周期缘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经济的长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所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周期性波动的形式呈现的,而这种周期性波动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联系,周期的产生是因为创新不是均匀地出现而是以集群形式出现。同时,经济长波经历的时间跨度也内在地由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决定,当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加快时,经济长波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可能随之缩短。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往往是作为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先导,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包括产业组织的演进、市场结构的变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熊彼特关于经济长波起因的解释,是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轮“长波”的标志的,从而使经济长波周期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四个阶段。雅各布?J?范?杜因在其《创新随时间的波动》(1986)一文中考察了截止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以及第四波的前两个阶段的主导技术创新及其历时时段(表1所示)。陈漓高、齐俊妍(2004)在其《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2004)一文中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并着重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状况与经济波动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第四轮长波的后两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第四轮经济长波(1948~1991),并认为在经济下降期孕育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会推动经济进入又一轮长波,明确提出正在经历的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阶段(繁荣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另外,熊彼特还指出每一次经济长波都会产生新兴产业,并且其中的一些新兴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传统产业受技术创新影响进行大量的改进创新,从而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每一次经济长波和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呼应。技术创新推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一旦出现某个新兴产业,高额的利润会诱导大量资本的投入,驱使企业家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资紧随而至,新兴产业将急剧发展。而技术创新在关联产业间的扩散、流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联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战略和发展新能源技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化“危”为“机”,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以此发动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各国积极响应,如英国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降低30%的减排,2050年降低60%的减排总体目标;法国考虑创造“零碳经济”;瑞典大力推行“环保车计划”;德国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丹麦则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绿色能源模式,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典范。日本也重点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7月29日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致力于以长期目标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作为又一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也努力通过国家计划统领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于2008年6月30日《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确定到2017年将实施8个国家计划。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许多省市的地方性规划早已纷纷出台,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计划的调整和筹划适应了经济周期变化的需要,有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真正走向复苏和新一轮的繁荣。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2002)在其着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针对学术界对金融与技术间关系问题的忽略,指出了金融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革命—金融泡沫—崩溃—黄金时代—政治动乱”这样的顺序大约每半个世纪重来一次,形成一个周期。两百年来这样的技术创新已经发生过五次,产生了五个经济长周期。[4]7-16在佩蕾丝看来,在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创新以及金融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中间,存在着如下的一个阶段序列: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列开始,即新产业资本的产生(技术革命爆发期)金融资本对新旧产业资本的投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狂热阶段)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思、调整、治理,导致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转折点)金融与产业资本在新的制度支持下的合理的生产应用(协同阶段)市场饱和与技术成熟,埋下新的金融危机的种子(成熟期)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始,金融资本投向新技术(技术革命爆发期)。这样的观点看起来有循环论的意味,卡萝塔?佩蕾丝认为,在过去二百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经历过五次这样的产业革命长波周期,其中“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增长的节奏和方向”[4]13。而且,技术革命或新兴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在由技术创新引发的经济社会的重大演变和革新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首先支持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继而加剧了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制度领域之间的不协调,而这些不协调可能引发冲突的产生和放大。当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建立起来后,金融创新又成为技术创新进入展开期的推动力。一场技术创新即将结束,金融创新又会对催生下一场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作用。佩蕾丝将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演化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两个时期是导入期和展开期,各含两个阶段。导入期的两个阶段是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的两个阶段是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介于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如此划分,整个技术变革周期就由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四个阶段构成。爆发阶段是技术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旧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衰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开始形成。伴随着新兴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新产品、新产业呈爆炸性增长特征,此时,金融资本开始介入,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技术革命的新的风险资本。狂热阶段是金融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金融资本主宰着技术革命不断引导新范式深入地传播,对新兴技术体系、新兴产业过度融资,出现大量金融资本追逐技术资本,产生资本市场狂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疯狂现象,并进而出现泡沫破裂和狂热衰退现象。协同阶段是生产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技术开始缓慢走向成熟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金融也受到必要的干预和规制,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形成愉悦的联姻,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形成相对的协同和一致性的成长。成熟阶段是孕育的时代。在这个阶段,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技术创新的潜力逐步耗尽,技术革命的动力逐渐衰竭,技术创新的收益不断递减;产业接近成熟,利润率下降,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进入持续的萧条和衰退周期。此时,金融资本开始退出并寻求新的机会,因而,这个阶段也成为新的核心技术、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酝酿和培育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由于两者创新主体不一致(金融资本集团与科技生产者)所带来的问题,如创新收益分配不一致、创新激励不充分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周期性机理和趋势性特征,这需要探讨由于创新主体不同所引发的创新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相关假设和观点,本文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探寻促进两者结合的制度框架与政策安排。模型假定条件如下:(1)设θ表示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投入程度,θ∈[0,1],θ=1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投入创新资源,为理想状态下的状态;θ=0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不投入创新资源。因此,在金融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互动过程中,θ值一般为正,且数值不断上升。(2)设Δr表示创新收益,它表示在科技创新收益外溢的条件下,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占优策略,也即Δr要受到θ的约束,同时Δr越大,表示金融资本集团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越大。此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科技生产者可以根据最优策略选择达到效用最大化UP*,最优策略选择为θ*;金融资本集团地方政府最大效用为Uf*,最优策略选择为Δr*。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科技生产者可以通过多回合了解金融资本集团的行为特征,从而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金融资本集团也可以通过这一博弈过程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效用最大化,实现激励相容。这一动态博弈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推动创新融合的路径选择:在科技生产者行动决策θt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集团总是会有一个占优行动策略Δrt,Δrt中表现出了金融资本集团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机制———Δrt中带有金融资本集团内部各成员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迁的需求。在Δrt的基础上,科技生产者会在下一期行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占优策略进行修改,在不断推进θ值下降的动因下,科技生产者同时也考虑到了金融资本集团对相关制度创新的诉求,这一诉求在模型中被涵盖到Δrt当中并通过金融资本集团的策略反应出来。因此,科技生产者根据Δrt制定下一期行动策略θt+1,由此不断演化下去,多次博弈在这一机制下,在实现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制度供给,推动整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整体变迁。
金融科技策略范文4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特征;生命周期;融资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5.12.038
1科技型小微企业含义
综合文献研究以及相关概念界定,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概念相对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指拥有一定科技人员,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通过科技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提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
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领域涉及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高技术服务业、航空与航天、核应用技术等,以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产业。
科技型小微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其建立和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后盾,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科技型小微企业需要持续不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来进行技术创新。相对于其他的经营活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工艺改造等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高的资金需求。另外,任何一项高新技术在经历“前期研发”之后都要经过“中期测试”“后期推广”等环节,每个环节皆需要大量资金。
2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现状与原因
2.1内源融资渠道受到约束
内源融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企业自有资金、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留存收益和折旧)和企业内部融资。一般来说科技型小微企业初创期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企业内部融资来实现其当下发展,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产品研发投入的加大,企业要通过外部融得足够的资金才能保证持续发展。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留存收益大幅减少,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内源融资,内源资金严重不足。科技型小微企业较高的外源融资需求,说明企业自身积累不足,在进行内源融资时是受到约束的。
2.2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
我国小微企业外源融资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中贷款比例达到20%,扩大再生产资金中的贷款比例为17%,而扩大再生产资金中来自外部的投资(包括上市融资、风险投资等)比例仅为1%。
从实际情况看,科技型小微企业由于经营风险大、信用等级较低、缺乏抵押物等种种原因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却非常困难。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资金融通。而我国民间借贷一般运作机制不规范,融资规模相对较小、利率普遍高于国家法律的规定,容易造成经济纠纷,金融风险普遍较高。因此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过度依赖的间接融资渠道并不畅通。
2.3直接融资渠道较少
直接融资是指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下,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盈余单位通过直接与资金需求单位协议,或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需求单位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单位使用。
直接融资对对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难以实现,是因为在我国通过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直接融资有着严格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相当的规模和相对较强的盈利水平、发展潜力外,还要具有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财务报表等,这些限制条件对绝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从资本市场融资来看,我国资本市场虽然日渐成熟,但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对规模较小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仍然很苛刻,目前我国适合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平台仅限于新三板市场,但新三板市场辐射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全国范围内科技型小微企业上市融资的广泛需求。
就风险投资来说,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自身在技术和市场上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很难吸引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投资。
3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策略――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
企业以及其产品一般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即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的艾迪思博士于1989年提出的,是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种子期、新生期、成长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与之相对应,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其融资特点和融资策略也应该相应不同。
3.1种子期融资策略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种子期也称创意期、创业前期,是科技人员提出高新技术设想(创意),通过其创造性的探索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发明或进一步开发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风险是技术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相当高,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在研究开发活动中,从创意提出到开发成功具有一定商业前景的项目仅占5%左右。
企业在种子期内,企业的实体尚未形成,也就不能产生现金流量,相反对外部资金的投入有巨大的需求。对于多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正常发育的中小企业,此时,银行一般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即使知道也会由于其前景的完全不确定性,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而不会提供任何融资便利。因而,处于种子期的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创业者(团队)和风险资金。这一时期应积极申请国家各项扶持基金,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的资金支持。
3.2新生期融资策略
新生期是指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产品化,并且,商品化产品开始进入市场的时期。企业资金需求主要用于产品的开发和进一步完善,购买生产设备以及建立和开拓销售渠道等。此时,企业资金需求的频率高,金额小,而且资金需求和供给之间缺口大。
处于新生期的科技型企业创业失败率最高,产品市场前景不够明朗,企业的可预见成功率较低,经营风险很大;又由于是新建企业,没有经营记录,信用制度没有建立,外部融资困难。这一时期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进行债券融资的机会也较少。企业寻求合理的资金渠道支持企业营运是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此时取得外部融资仍很困难,除创业者的资本外,其现金流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售或是对上下游企业的商品贸易融资(鉴定贷款),可以用到的融资渠道是企业保留盈余或是企业内部职工借款及亲友借款、民间借贷及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政府基金、风险投资、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
3.3成长发展期融资策略
这是高科技型小微企业经过艰苦创业,实现科技成果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化后,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开始进入其正常的成长发展时期。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资金需求与供给缺口巨大。这个阶段的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满足资金需求:
(1)引进风险投资。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其明朗的市场前景,快速增长的市场收益基本上符合风险投资机构对预期回报要求的条件。鉴于我国单个风险投资公司的规模有限,企业可以采取“组合融资”的方式吸引风险投资,即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向若干家风险投资公司组成的风险投资联合体进行融资。
(2)利用商业信用。企业可以向其他企业以延期付款,赊欠商品,或要求其他企业提前付款等形式解决企业自身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它是以良好的信用为基础,没有复杂的手续,适应商品的生产流程。
(3)融资性租赁。通过融资租赁,企业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取得所需的生产设备,边生产边还租金。由于所租赁的设备的所有权属于银行,在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抵押品的估价又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相对于抵押贷款,金融租赁不失为扩大再生产的一种好办法。
3.4成熟期融资策略
在成熟期,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成长,规模不断壮大,经营运行风险将大幅降低,这时企业的资产数量上的扩张和质量上的改变,都使得企业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这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扩张顺利就开始进入大中型企业行列,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最容易的阶段。
在成熟期,企业的经营已步入正轨,融资渠道较为广泛,这个阶段,企业开始自主选择较为合宜的融资方式,包括上市融资、债券融资、金融机构贷款等。由于主板市场要求高,只适宜于少数大型科技型企业,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在二板市场上市;可以发行普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可向金融机构申请信用贷款,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
3.5衰退期融资策略
在衰退期,企业行业竞争加剧,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减弱,新产品开发越来越少,企业业务萎缩,整体实力不断下降,开始走向破产,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是很难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在衰退期,企业采取的是收缩型的融资策略,不会融入大量资金,而是最大限度地回收资金或者是将资金投入新的产业或项目。
参考文献:
[1]文逢博.基于生命周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解决策略思考[J].中国市场,2014(5).
[2]郭彦斌,闫素梅.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视角下的环境成本研究[J].财会月刊,2010(13).
金融科技策略范文5
业务转型面临困境
IBM的《2015年的银行业》白皮书显示:区域银行将向全能型银行、社区银行以及专业型银行转变。目前,一些具有战略远见的区域银行正在实施着一系列转型,包括战略转型、组织/文化转型、运营转型、管理转型以及IT转型等。而其中,IT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区域银行中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在立足本地发展的同时,经由改制增资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并拓展业务领域成为发展的目标,而IT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型银行通过IT建设提升业务能力、企业竞争力、服务水平的经验为区域银行的转型提供了参考。
对于区域银行中的农村信用社来说,部分市县级农村信用社集中整合,形成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这就需要对各个市县级IT架构进行全新梳理。而另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则通过完善自身股本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之后,农村商行的数据量大量增长,更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的能力,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稳定的基础架构、强大的风险管理以及完善的IT治理能力都是区域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现状是区域银行在IT建设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改制增资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信息的整体管理;在拓展业务跨区域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快速建立IT能力来应对业务发展的需求;在向全能型的流程银行转型中,缺乏将风险管理和IT治理固化的手段。
IBM 三大策略出手应对
针对国内区域银行的发展和多年来在国内银行方面的经验积累,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针对区域银行的IT转型推出了三个策略:IT基础架构“动态化”、风险管理“整体化”、IT治理结构“完善化”。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工商企业部总经理吕永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区域银行面临着很好的转型机遇,“现在中小银行碰到了黄金发展机会。之前很多大型银行积累了很多经验,其中的很多经验比如‘两地三中心’是可以直接用的。”
IBM为区域银行业提高信息科技建设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保证建设的科学性、全面性与前瞻性,建立起规范有效的IT制度和标准流程,统一建立基础设施架构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卓越的数据中心,达到节约IT成本、提高IT设施效益、降低IT运作风险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为业务发展以及建立现代化金融机构打下坚实基础。这就是IBM的IT基础架构“动态化”策略。具体来讲,是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提供云策略咨询、实践路线图规划、智慧测试云、智慧桌面云、智慧存储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
当区域银行的信息系统由分散走向集中时,信息科技风险也进一步集中,IBM为区域银行提供在业务连续性、灾备体系、安全体系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领域的全方位服务,为区域银行的稳健运营保驾护航。这就是IBM的风险管理“整体化”策略。
银行IT治理需要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流程。然而目前许多区域银行缺乏有效的制衡及约束机制,难以制定完整的信息科技管理政策、标准和要求,导致管理制度欠缺,内控措施不完善;此外,很多IT规划仅从技术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需求与规划,而缺乏与业务的有机衔接,造成在数据中心空间规划、供电容量、系统设备配置等基础设施保障方面存在风险隐患。
金融科技策略范文6
金融创新是当前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发展以及参与金融市场竞争采取的手段,主要对金融机构内部的要素进行整合或通过改革来优化内部结构、引进新事物,以此来提升自身的金融竞争力与运作效率。具体来说就是金融机构或者是相应的管理部门依据宏观或者是微观层面的利益考量,从而机构的设置、工具以及相应的业务品种等进行创造性的变革。其本质就是通过创造产生新的金融因素。对于金融创新来说,有广义的创新和狭义的创新两种概念,广义的创新主要就是指在金融行业中所出现的所有的创新性的活动,比如说技术层面的创新、产品方面的创新以及体制和机构上的创新等等,狭义的金融创新主要就是指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实际上是基于自身而言的,这主要是因为时下许多金融机构都优于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提升,为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进行创新的措施,以期改善提升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
(一)经济环境的变化促使金融创新
当前农村的金融需求在进一步增强,金融方面的竞争也在不断地家具,这样就使得农村信用社以往较为单一的结构就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新时代的农村信用社要求对业务领域进行不断地拓展,要开展更具多样性业务,从而使得自身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其次,银行新业务比如衍生品、理财的出现,对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的业务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再次,银行产品以及技术的创新使得农村的信用社不得不进行理念上的创新和转变,对自身的视野进行开拓,从而满足银行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金融创新的动力
农村信用社是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金融实体部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利润,使得自身的发展以及利润实现最大化,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竞争的不断加剧,相关利率法规的调整,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必须要探寻新的发展模式以及屠刀,这样就要求其必须对业务以及产品进行创新。
(三)科技的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一些新兴的技术被应用到了金融行业之中,这样在一定层面能够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从而使得金融在创新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大动力。信息技术发展下的银行业务已经与传统的手工操作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要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银行金融业的信息化以及电子化的发展进程。
二、提升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发展电子银行
在许多金融机构中,电子银行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在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城市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乡镇企业等,为了提升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农村信用社不应盲目地效仿其他金融机构,而应该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发适应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电子银行。实际上,电子银行不仅仅是银行业务的拓展和转移,而是将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相结合的结果,其覆盖了传统银行的大部分业务,对各种金融服务需求都有着很强的适应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银行对经济发展、金融生活还将带来更加巨大的影响,服务领域会不断拓展、服务手段会不断更新、服务效率会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要注重电子银行的农业适应性,逐步提升电子银行的发展深度,以促进“三农”发展为基础,以提升利润为目标,致力于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科技水平。
(二)加强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对金融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提升金融竞争力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农村信用社应该对自身的基础设施予以完善,加强先进的金融设备、技术的应用,逐步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硬件网络环境,加强软件系统建设,着力提高软件系统的运行效率,这样才能加强信息的共享,拓展信息流通渠道,更好地依托现代化的金融设施促进自身的发展。虽然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在基础设施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当地金融服务对象的需求,就能提升自身的金融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提升其金融创新能力,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之后,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加强对金融知识、财会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等方面的了解,提升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复合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农村信用社跨越式地发展。
(三)创新金融产品
金融产品往往存在较强的市场适应性,为此,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强对所在区域的金融市场调查,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当地的金融需求,提升自己金融竞争力。在信用社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还应该拓展商业银行业务,拓展自己的客户群体,吸引更多客户。近些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其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应该逐步实现商业银行改革,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和品种,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金融产品,并依靠有利政策提升产品的吸引力,才能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平台,提升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
(四)调整经营策略
经营策略对于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其不但是金融创新的方向,也是创新措施实施的战略指导。要在经营策略上进行创新,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强对经营环境和市场前景的了解,逐步调整自身的经营理念,注重成本核算,不但要实现自身的效益,还需要考虑到社会效益的实现。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对象和营收来源进行战略分析,主动研究市场,对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定位,并明确自身所需要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所谓的创新经营实际上就是对各种经营思想进行综合考虑并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和策略,投入到农村信用社的实际运转和经营中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其一,兼顾长期经营与短期经营。稳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是我国重要的调控目标,农村信用社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金融市场的发展,要善于投入、敢于投入,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当前的金融环境下,信息化、科技化等趋势日益明显,若是农村信用社在这些方面不进行必要投入的话,则必然会被金融市场所淘汰。国外的某银行曾将儿童乐园设置在营业网点,虽然被很多银行嘲笑,但是却吸收了大量稳定家庭储户,使其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凭借着这些稳定储户和潜在客户度过那难关,只有善于坚固长期经营与短期经营,采取适应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其二,加大营销力度,当前的金融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加,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社也受到了商业银行很大的排挤,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不进行有效地营销,农村信用社难以获得发展,为此农村信用社可以对客户实行积分制、选择性的奖励等营销策略来吸引来挽留客户,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总结
金融创新是当前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发展以及参与金融市场竞争采取的手段,主要对金融机构内部的要素进行整合或通过改革来优化内部结构、引进新事物,以此来提升自身的金融竞争力与运作效率。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实际上是基于自身而言的,这主要是因为时下许多金融机构都优于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提升,为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农村信用社存在网络覆盖面广、地缘广等特点,为此,其应该充分依托于自身的优势,改善自己的劣势,提升自己的金融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本文提出了提升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能力的措施,以期更好地推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宾.农村信用社生存与改革问题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2012(04).
[2] 何宏莉.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4).
[3] 董建忠,郝轶鸣.农村信用社客户群分类和培育上的问题及对策[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4] 王爽.浅析农村信用社面向农民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2).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经济管理学部09金融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