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环境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环境建设范文1
一、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文化建设带来新机遇
(一)提高了高校文化的推动力和感染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从新媒体定义可以看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是交互性,它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在高校文化建设和传播中,学生管理部门或学生组织通过新媒体进行文化、活动宣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信息传播者,同时又成为信息的受众者,信息传播和接受几乎可以同时完成。在新媒体相互性实现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参与、投入积极性大大增强,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了高校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提高了高校文化的推动力和感染力。
(二)扩大了高校文化的辐射力和向心力
我们熟知的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手段,这些新媒体依托于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手段相互整合,形成庞大的新媒体体系,它具有资源丰富、信息容量大、形式多元、传输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学生组织根据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对学生活动信息、生活服务信息、社会招聘信息等,每个信息源的信息具有开放性,这种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广泛平台,各新媒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扩大了高校文化的辐射力和向心力。
(三)增强了高校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即时性是新媒体的最直观的特点,即时性主要有信息更新速度快、传播速度快,接受者能在短时间反应的特点。当今社会由于新媒体普及,全球任何政治、经济、文化新闻热点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传播,大学生就是新媒体的忠实接受者。作为热衷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新媒体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新媒体俨然成为他们主要接受信息的手段。鉴于此,高校顺应时展潮流,通过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因地制宜满足学生的需求,增强高校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为高校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艰巨的挑战,新媒体作为网络的一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媒体的发展让传统高校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培养是最主要的职能,除了学生知识的授予,更重要的是完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传统价值观收到冲击,海量的信息充实着学生的头脑,影响他们的思想,在这情况下,如何有效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如何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中国高校普遍首要考虑的问题;第二,新媒体发展让西方意识形态无形渗透。由于互联网不受地域与空间的限制,在新媒体中存在多文化、多意识形态交融,然而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期,很容易受到不良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当代国际形势复杂,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思想渗透,会利用以互联网、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影响和干扰,但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使用中往往缺乏明辨是非能力,也有部分学生缺乏立场,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都带来了挑战;第三,新媒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新媒体是虚拟空间,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中展现出自己的第二人格,表现的很活跃,但是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沉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流。另外,部分大学生在新媒体中容易忽略网络道德规范和诚信约束,在网络新媒体中不当发言、不当行为,带来不良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一)高校把握新媒体文化建设的主导权
新媒体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众多高校及其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新媒体平台,针对新媒体存在的弊端和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高校应该把握新媒体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守住新媒体文化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通过文化活动、专题讲座、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完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应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领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习习惯,在新媒体平台上培养一大批学生干部和党员干部,纯净网络风气,强化网络正能量。高校应建立健全一系列新媒体文化建设制度,充分认识新媒体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发展规律、心理发展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发展。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
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新媒体文化建设的针对性。高校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始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活动为载体进行高校育人工作。品牌活动在高校的影响最大、辐射最广,高校应大力开展精品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利用专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精品文艺活动等形式落实新媒体线上活动宣传和活动开展,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发展。
(三)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修养
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势必对大学生的网络修养和良好品行提出新要求。现目前在网络媒介中,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道德缺位的现象,同时在海量的信息中,部分大学生不具有自我约束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这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带来不利影响。高校应加强新媒体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老师应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到讲诚信、讲道德。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应该开设多门的社会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修养道德,例如开设网络慕课等人文素质课程,使大学生深入对媒体的认知,提升学生是非辨别能力,端正自身言行。另外,高校还应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特别是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用语、网络行为,可以通过开展相关辩论赛、团日活动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让每位大学生正当用网,科学用网,通过新媒体新渠道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彩.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戏剧之家,2015(01):151-152.
高校环境建设范文2
【关键词】校园网;无线网;AP
一、高校无线网络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校网络用户增势迅猛,校内智能终端广泛普及,迫切需要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2013年1月-3月,我国全国手机出货量1.34亿部,智能手机的占有量已达到了73.8%,其中Android手机占所有智能手机的91.6%。基于这一不可阻挡的趋势,移动、电信、联通均已开始大规模布局Wi-Fi网络,在这个背景下,各大高校也已陆续开始架设校园Wi-Fi。
1.高校无线网络缺口巨大
虽然大多高校均已建设无线网,但受资金、校园面积、人员密集程度等条件限制,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校园无线网覆盖分为校园公共场所(室外)、公共区域(室内)、学生宿舍区(室内)三期,分期招标通过不同的运营商架设校内无线网。仅公共区域的无线架设就用了POE交换机76台,上千个无线AP,每天承载七千多个客户端的上网需求,支持信号为RUC与CMCC两个SSID的无线信号连接,高峰时流量能达到500M流入与200M流出。其中热门区域如新图书馆,在线总AP为68个,该区域的流量占校园总流量的近半,但依然是无线网信号不佳的核心区域。可以预见,随着各类智能终端---如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每一届新生入学都会将校园无线网用户数推入新高,校园无线网的运营与管理必将面对严峻的挑战。
2.无线网建设的抉择:自筹?开放?
(1)自筹建网与向运营商开放校园建网
在校园有线网的建设中,92.4%的高校“采用学校投资自建自维的方式”来进行校园网的维护和管理,只有不到8%的学校采用外包的形式进行校园网的运维。自建无线网固然有其好处,但各校网络管理单位大多为教辅单位,在校内经费中申请中处于弱势。另外,无线网建设施工、维护工作必然会增加现有网络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容易出现消极怠工、延误工期等问题。因此,我们大胆预测,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模式,必将突破现有以自建为主的格局,引入通信运营商共建校园无线网络。
对逐利的通信运营商而言,校园移动互联网业务快速增长带来了区域性的“智能风暴”效应。各大运营商纷纷抢占校园市场,增加网络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商的策略为各高校转变无线网络建设模式提供了契机。
(2)开放校园无线网建设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目前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0999人。学校无线网络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均由中国人民大学独立完成,截止2009年底共有305个无线接入点。2011年4月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合作开始无线网络三期工程,共在全校范围内新建了1092个无线接入点,成为北京市无线网络覆盖最密集的高校之一。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协议后,又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13所高校达成合作,共同开展校园无线网络建设。
二、开放环境下无线网络建设实践
开放环境下的无线网建设引入了运营商为校内提供服务,多方需求的冲突给项目的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现将无线网络建设中校方与运营商两个团队中的内部关系略作梳理,以供各同仁参考:
1.协调校内各单位关系
在高校所有招标项目的实施中,资产处与财务处分别负责项目的商务与资金支持。项目前期得到学校财务处资金支持后,建设过程中涉及到设备变更,譬如增加无线网的DHCP设备用于无线地址的分发,需要校方协调资产处得到他们的支持。
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在楼宇上架设光纤和AP设备,这些设备会改变楼层外观,需要得到校方后勤及保卫部门的许可。所有的POE交换机、无线AP设施需安装到教学楼、学生宿舍、办公楼等多个地点,这些设备需要得到所在单位的代为监管。校方需要协调这些内部关系明确权责,避免出现设备丢失时互相推诿的情况。
在校师生是无线网络的使用者,在无线网络的建设与管理中,需要吸引师生群体的参与,搭建网络异常时的第一时间报修与反馈机制,培养学生自愿参与的意愿。中国人民大学通过网络中心服务台、网络中心微博、校园论坛等平台搭建了一个多渠道的快速收集反馈疑问的互动机制。
2.协调运营商的内部关系
开放环境下无线网络的建设,不仅要协调校内各单位的关系,同时也要关注运营商内部的职责与分工。由于运营商将诸多工作采用外包方式进行,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大体分为销售方、设计方、施工方、维护方。
销售方和设计方大多都属于运营商,但是不能一概而论,据笔者了解,在北方,电信的设计工作都是外包的。在项目的设计环节中,学校网络管理部门一定要对运营商的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考量,严格把关。譬如网络管理部门规划中采用98芯的光缆给校园骨干网使用,如果运营商设计时不清楚既定策略或核心机房的方位,并未将光缆穿入核心机房,而是根据校园图纸自取无线结合点,必然导致后期施工与使用上的麻烦。
运营商设计完成,交由校方审核通过后,项目进入施工环节,光缆铺设与无线网建设由施工方负责,此工程多为外包给第三方施工,校园网络部门应对施工进度与效果全程跟进。项目施工完成后,无线网络设备的维护工作会交给运营商招标的第三方进行维护,无线网络后期的调整与故障排除均由该单位完成。
除了需要关注以上方面外,无线设备的提供方在整个项目中也扮演者重要角色,校园网络建设的规划在实际的运用中会偶有更改,就需要设备提供方来为校方人员进行培训或者技术支持,但是在供应链中,设备提供方的甲方是运营商,与校方没有合同关系,必须在项目开始前就确定其应对校方需求的响应职责。
从以上关系体系来看,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在这个体系中应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应处于校园无线网络建设项目中的主导地位。
3.明确学校网络管理部门的主导地位
开放环境下无线网络建设虽然选择打开校门,与运营商合作建网,但是学校网络管理部门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应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做好上面提到的项目各参与方的沟通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技术把关工作,建议校园无线网在校园有线网络之外独立成网,形成无线自己的独立网络与网络出口核心设备直连,应根据校园网络的实际使用量提供足够多的内网地址段作为无线网地址池,具体注意以下策略:
策略一:将AC下沉到校园内。
各校都会选择将AC下沉到校园内,每个AP分别开启双SSID:学校、运营商,双SSID下分别设置不同的IP地址,运营商公网流量通过AC集中转发,校园网内部流量通过AP实现校园网转发,这样实现了校内联网的同时,也决定了其网络控制权为学校网络管理部门。
策略二:全校区无线Vlan区的划分。
在建网之初就应基于用户数、用户体验、认证需求等因素确定最佳策略。如建校之初为应用不同的策略,将校园无线网划分成八个Vlan大区。若用户拿着移动设备在校园内走动,其会经历至少8次无线网连接请求,由于校内采用网关计费,则其每次都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且不管计费账户是否具有8次同时在线的权限,其用户体验就相当差了。这种情况下,校内无线地址也增加了几何级数的占用量,容易造成其他用户获取不到无线地址的故障。经验丰富的网管人员会确定全校无线为同一Vlan,建网之初就给足地址池,延长地址释放时间为24小时甚至更长,既减少了管理成本,又提升了用户体验。
策略三:无线用户计费策略。
与无线网使用者息息相关的是无线网如何收费,如何认证。管理者需要协调好方便认证与账号安全的关系。据笔者了解,移动终端多采用网页认证,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智能终端上集认证、消费、信息推送为一体的软件将成为发展趋势。
策略四:对无线项目的监控与加点的全面协调。
校园无线网络建成后,应在校园网管系统中搭建直观的流量监控,既要有对交换机的监控,又要有每个AP的状态的监控,通过网管系统的监控发现问题后,必然对AP做出适当调整,这就需要上文提到运营商、销售方、施工方甚至维护方多方协调,其周期必然很长,需做好长期推进的准备。
三、实践中的困局
开放环境下校园无线网络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由开放校园引入运营商面临的问题,笔者列出以下实践中遇到的困局供同仁参考:
1.资产困局
参与到项目中的公司要求有清晰的财产所有权,要求全套设备都由公司出资并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原则上不同意校方增设AP,这样导致学校开运动会、临时会议,需要增加AP的申请有困难。建议校方争取到自己的工程预留的无线路由(俗称胖AP)与POE交换机,以应对临时紧急加点的需求。
2.协调困局
校园无线网建设时如果不同时期分段引进了多家运营商的无线接入设备,此时校方会面临着如何统一策略,实现上文提到的诸如同一Vlan等策略的问题。另外,不同时期多家运营商的设备新旧不一,就目前来看,2010年左右建设的无线设备采用的为IEEE802.11abg的无线wlan标准,2013年左右已普遍建立了IEEE802.11n的标准,未来第五代无线标准(5G wifi)-IEEE802.11ac/ad标准也已经确立。而校园无线网建设的时间顺序是:办公区域,教学与宿舍区域,公共区域。随着项目的推进,越早建设的区域其技术越旧,这就导致重要的办公教学区反而效果越差。校方网络管理部门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跨运营商调整,若推倒重建,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且周期太长。
参考文献:
[1]皮和平,罗肖.校园WiFi组网与覆盖方案[J].信息通信,2012,5:
203-204.
[2]马满仓,郑建勇,郭静,卢继华.WLAN标准IEEE802.11ac/ad及其关键技术[J].电信技术,2012,04:75-77.
高校环境建设范文3
关键词: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纵观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为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其中提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然而职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就以应用型学科为代表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而言,实践环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取代的作用。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课程实验、认知性见习、生产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除了专业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受地域限制比较小外,认知性环境见习、生产见习和毕业实习则受地域限制大[1-3]。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依托生物专业建立,专业基础较弱,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自身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学习其他院校的经验以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也作出了大胆尝试,丰富并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能否合理和科学地处理好这几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及其相互衔接的关系,使其优化配置、功能互补,直接关系到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特别是身处地方的高校而言,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校内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以实验教学为主,采取学生自主动手实验为主,老师跟随指导为辅的形式。根据近年教学实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内容以基础实验为主,应用创新性实验缺乏。作为交叉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实验内容基本停留在以化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实验水平上,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能体现环境科学专业的突出特色,应用性、创新性实验匮乏,目前更多停留在实验室,学生对大环境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无法作对比,减少了学生对学科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也为毕业后的择业带来了无形的障碍。(2)实验设备以老旧设备为主,大型综合性设备缺乏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本身成立较晚,依托生物类学科建立起来,许多实验设备还停留在建立之初,满足不了学科快速的发展,与人才培养要求的逐年提高,此外还有在校生的逐年增加,更加剧了实验室设备需求的不足。(3)成绩考核以传统形式为主,学生自主积极性缺乏传统的成绩考核形式单一,以考勤和实验报告为主,学生也以应付作业的方式对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出现“抄袭实验报告,实验不动手站着看”等不良现象。背离了学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初衷,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的目的。
1.2校外实践基地
(1)校外实践形式单一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数量和种类有限,目前有孝感市污水处理厂、孝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参与,多以参观实习为主,实践课时1周,没有建立起进驻单位实习模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还不能完全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企业对于学校来的实习学生积极性不高,还停留在传统概念,企业不应狭义地理解为出资兴办学校,还应包括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如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接受学生实习、派遣技术人员讲实训课等。过去的改革探索已经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也满足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4]。
2地方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建立实习基地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之一,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本着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社会发展,把单纯依靠高校培养人才模式转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上来,让地方高等教育从精英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让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毕业后更顺畅地融入企业。建立“3+X”的实习基地模式,实现校内实验教学,校外企业实习,教师企业实践,自主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层次推进、不断深化。
2.1校内实验教学
加大校内实验教学学时,增设项目实验、创新实验、课题实验等项目,将实验教学纳入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考核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并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实践经验的基本训练[5]。
2.2校外企业实习
结合以往校外实习走过场的问题,深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地方政府牵线搭桥,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驻企业,改变以往传统的实习方式,让学生直接进入生产和管理基层一线去锻炼和学习,与企业员工同工、共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保障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全面考核和自我检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改进、完善、充实、提高实践教育环节的目标[6]。此外,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胜任本职工作,缩短大学学习与就业上岗培训时间,同时企业也能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相关毕业生,也为企业节省新人培养的相关费用。
2.3教师校外实习
为了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学校加大对教师队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以往高校教师进修方式不同,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意向书,由企业相关机构或人员实施职工教育培训,结合企业用人需求,设立教师实践岗位,利用假期进入企业实习2个月,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从中还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训练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体现本科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4毕业实习
灵活机动自主选择毕业实习单位,可以采用学校主体推荐、个人寻岗实习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己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凭借大学时期在校内与校外的学习经验,按照程序走上实习岗位,这对学生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前期教学中仅通过传授或演示所不能获得的[7]。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发挥应用型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作用,才能达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赢,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3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证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的长效运行,还必须及时解决多年来逐渐出现的诸多问题。首先,必须保证对校内实践环节的经费投入,由于仪器使用耗损、物价水平等诸因素的影响,校内实验室所需的实验材料需要不断完善,最大限度保证完成基本的实习教学任务。此外还有校外企业实习的经费也要予以保证,这也是与企业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石[8]。其次,必须保证实习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对于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建立校-企-研机制,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水平。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这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针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优化配置实习时间,把孝感市内的污水处理厂、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监测站作为本科环境专业认知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的场所等,考虑到吃、住、交通,以及扩招后学生素质等因素,结合实习单位所容纳的实习学生的容量,一次以15人左右为宜。第四,对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可以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参与挂牌成立实践基地的企业,地方政府也可以给予资金、税收优惠等方式。学校也会提供优秀毕业生供企业选择。这样企业也就愿意接受并指导学生实习,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达到校-企互利共赢的局面。
4结语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顺应地方高等院校改革方针,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以上“3+X”的实习基地新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环境科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ZhangMing-quan,ZengZheng-zhong.ConstructioncourseofPracticeTeachingSystemofthediscipline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intheintegrateduniversity[J].HigherScienceEducation,2005,60(2):112-115.
[2]李友平,苟兴龙,廖运文,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1):149-151.
[3]蔡昌凤,唐海,徐建平,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19):129-130.
[4]董延茂,赵丹,周兴,等.以平台建设和科技合作为基础构建化学材料类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J].化工高等教育,2015,4:54-58.
[5]金杰,吴克,蔡敬民,等.应用型院校生物与环境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生物学杂志,2010,27(2):96-99.
[6]张学洪,王敦球,徐建平,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4.
[7]黄丽坤,王鑫,夏至,等.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57):97-98.
高校环境建设范文4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与学校发展不相匹配
高职本科院校图书馆大多建馆时间短,底子薄。受校园规划和建设经费影响,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资源匮乏建设不合理的情况,导致馆舍面积不足,阅览座位不够,纸质文献收藏量少且层次低,电子资源购买投入资金较少。随着高职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加大了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但图书馆整体发展依然跟不上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步伐,图书馆建设依然定位在普通本科院校或者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模式上,偏离了高职本科办学的特点和要求。
(二)馆藏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文献资源建设没有特色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馆藏的质和量是衡量图书馆办馆水平的重要条件。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图书馆馆藏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馆藏量不够,一般在十几万册到几十万册之间,与《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要求生均册数相差甚远。第二,馆藏结构不合理,涵盖学科范围狭窄。第三,旧书多,复本量大,有价值的专业书籍偏少,藏书质与量不成正比。第四,受学科本位观念影响,藏书建设脱离自身实际,采集一些学术研究性强的书籍,真正为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专业书籍却很少,体现不出高职本科图书馆馆藏的特色。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网络化、信息化服务的意识不够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使图书馆的业务和服务模式从传统服务、被动服务向现代服务、主动服务转变,管理方式也逐步向科学化管理过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图书馆教育和信息职能的发挥。作为教辅部门的图书馆因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大部分图书馆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整体素质不高。出现高级人才少,专业人才少,男性馆员少,年龄偏大的多,女性馆员多,临时人员多的现象。就知识结构而言,掌握网络数字化技术及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少。馆员继续教育不够,观念落后,在信息服务方面普遍存在有效信息量不足,馆藏文献类型有限,网上信息资源组织开发力度不够,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制约了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培养适应职业本科教育与新型图书馆发展要求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发展能力的图书馆员已迫在眉睫。
(四)规章制度不健全
规章制度建设是图书馆管理改革和体现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的高职本科院校大部分是上世纪末由原来的专科院校合并、重组、升格成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成立的。图书馆原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本科教育的特点和办馆要求。部分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学性认识不足,规章制度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在图书馆建设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高职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保障软硬件建设
建设高职本科院校图书馆并使之逐渐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要求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两环节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加大管理力度。条件较好、经费充足的应以硬件建设为主,追求高标准、高起点,争取一步到位,迅速提升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水平。条件较差、经费紧张的可以采取分批投入、分步实施、分步建设的办法。在办学经费紧张,资金缺口大的情况下,结合自身实际,对原有馆舍进行装修改造。合理调整馆内布局,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在重点建设项目中有所倾斜,力争把图书馆建设成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使图书馆得到长远发展。
(二)优化馆藏资源,推进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文献资源建设是针对不同层次读者需求对海量文献选择和获取的过程。要科学系统的建设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使文献资源的收藏和结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保证馆藏有组织、有联系、有特点并可持续发展。网络环境拓宽了图书馆信息服务渠道,也对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订购成本、服务模式等造成很大冲击。资源共享已成为解决图书馆资金不足、资源短缺、满足读者多方信息需求及实现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高职本科院校图书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学科门类设置不完全相同,专业设置具有不稳定性,图书馆在确定文献资源建设基本方向时,在参照《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馆藏基础,结合读者需求和专业建设、师资力量、学生人数、课程安排、经费投入状况来统筹制定方案,确定图书馆文献采访的重点,着重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就局部资源形成某种优势。使馆藏文献与学校的定位、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正确处理好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重点馆藏与一般馆藏、特色馆藏与资源共享的关系。把特色资源建设作为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核心,根据本校的教学与科研实际,购买必要的电子资源,将特色资源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教学课件数据库等可供共享的特色数据库,加大宣传及使用培训力度,实现优势互补。图书馆还应加入全国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入地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行列及本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互补与资源共建、共享。
(三)重视图书馆职工综合素质建设,提高馆员创新服务意识
具备一支训练有素的业务队伍是搞好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条件。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但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还要有获取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提高全体馆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提高服务创新意识。对缺乏专业知识的中青年工作人员,图书馆应鼓励他们通过相应的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创造条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提高研究能力。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稳定工作,新进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及适应未来发展的潜力。除业务技能外,图书馆人员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某一方面较强的专业知识,这是拓宽服务领域,开展针对性、个性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四)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图书馆职能作用的发挥
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能够正确反映图书馆业务工作和技术操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制度建设中应注重图书馆自身理念与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以指导对人力、物力和知识等资源的协调管理。规章制度作为工作人员和读者共同遵守的原则,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应加强调查研究,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充分听取馆内工作人员的意见,尊重并采纳读者的有益建议,制定出科学、完善、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在执行中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加强评估,检验其是否发挥了自身管理的有效性,是否反映了一个馆的管理和业务水平,是否保障了图书馆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以便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对规章制度要加大宣传,使工作人员和读者明确制度的目的、意义、内容,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障图书馆职能作用的发挥。
(五)开展多层次信息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高校环境建设范文5
关键词 校园网络;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71-03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一个重要部门,而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是搞好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明确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筹划、合理配置,就能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占有率和利用率,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收藏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不同层次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文献的编辑、出版发行到文献资料的订购、借阅和传递,已逐步从人工操作时期过渡到计算机网络时代。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特别是Wi-Fi之类极为便捷的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载体也出现不可逆转的多样化趋势,除传统上纸质的书刊文献外,光盘、电子书之类的声像产品普及率日增。学校师生无论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其获取信息的手段均日趋高度智能化、自动化。随着这些变化的出现,信息资源的传递由分散化变成一体化,这在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促使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能让众多需要者同时共享。校园网络在逐步改变高校图书馆资源状况,也在固守其出现的宗旨:给师生搞好教学和科研创造更便利的资料条件和更多的机遇。
1 高校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资源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很多情况表明,“高校图书馆危机的产生来源于高校图书馆与环境发展的不适应性及高校图书馆系统自身矛盾运动的本质要求,数字网络信息环境是影响当前高校图书馆危机及其管理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献工作手段落后,检索设施不健全 虽然采用的是计算机对采编流通进行管理,但高校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分系统没有联成浑然一体的网络,往往还是不能直接与读者沟通,一次文献检索和二次文献检索所获得的信息常比例失调。贺州学院在检索文献的种类和质量上虽有较大改进,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数量少、报导文献少、覆盖率偏低,而读者对馆藏文献资源的结构分布又常常疏于了解。这些原因就造成文献采集经费的利用率低,采集的文献资源与读者所需要的文献不相符合的后果――资源的结构性失调,从而造成有关经费的无形浪费。所以,科学地制定出文献检索原则,合理配置文献检索设施,是提升文献检索工作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文献购置经费不足 书刊价格的上涨,书刊订购量相对减少,但为保证专业学科、重点学科文献资料的采集,一些综合性、交叉及边缘学科的专业书刊只能忍痛割爱,往往少订购甚至不订购,这就造成馆藏文献在知识体系方面出现令人扼腕的断层。师生为教学科研所需求的文献得不到充分满足,高校图书馆工作常出现提供的文献读者不满意、读者需求的文献提供不出的矛盾。
重藏轻用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图书馆也难以摆脱有关陋习,如仍然习惯袭用“藏书楼”的概念来理解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尽可能收藏用户所需要的文献一直被视为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其他服务也多是以收藏为基础展开的。加之传统封闭的僵化管理体系、人手短缺和服务方式的局限性,馆藏文献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借阅工作显得比较被动。
2 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依赖于校园网络的建成
“技术环境是资源共享体系发展的基本保障,共享服务体系对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共享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潮流。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文献资源的发展趋势是电脑化的操作、网络化的传递、数字化的收藏、自由化的信息存储、资源共享化与结构连接化。光盘数据库、电子文献、综合文献数据库的大量涌现,成为网络化服务的重要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服务必须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努力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建立本馆特色的馆藏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由于最主要的读者是在校的师生,理当涵盖整个学校所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领域,应千方百计保证文献信息的及时性和动态性,做到定期甚至随时更新馆藏文献资源信息,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馆藏文献的增加情况,了解近期的文献出版信息,在高校图书馆内部的网络系统上实现读者与文献采编人员的信息沟通,使信息资源在使用中可以及时传递,如同师生在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和文献资源共享。
网上信息资源的优势是基于信息的数字化而营造的,依赖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网络化以及高密度存储与高速检索等技术的融合。这种网上信息环境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行为及处理事务的方式,是一场信息革命,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应根据本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科发展方向与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的原则,统筹兼顾,广泛征询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学养深厚的教务处领导的意见,听取各学科带头人的意见以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然后,着重采购重点学科的核心文献资料、教学参考书,以及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学生复习指南、实验指导书,收藏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内容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专著等。为满足高校本科生的教学需求,应重点采购中文参考书,重点采购各学科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编撰的经典专著以及多校联合编写的教材等。
高校环境建设范文6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高校通过自身体育文化的建设,能够很好的推动高校自身的体育文化,还能够有效的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广。这也就使得体育文化的建设成为了整个高校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借助于体育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个高校的软实力。而阳光体育代表的则是年轻人的青春以及活力,通过阳光体育活动能够很好的构建整个高校的体育交涉,并对丰富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以及体育文化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作为整个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进行体育科研以及教学的一项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整个高校中的体育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是高校的师生们通过自身的智慧以及汗水来共同创立的,并对所有师生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通过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能够使得师生们始终处于一种学院体育文化的熏陶之中,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师生们的体育观念。而在进行大学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中,高校应当充分完善高校现有的相关体育措施,因为高校中的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在于高校的体育场以及体育馆等实质存在的场所,而能够代表高校的标志性建筑除了图书馆之外便是大学的体育馆。而我国教育部针对高校体育所出台的各项举措,也确保了大学在进行体育馆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拥有充足的经费。而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之中,就需要高校去积极的开展一些阳光体育的活动,来鼓励学生们参与进去。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对自身的体育场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及利用,为阳光体育相关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场地基础。而且高校还应当筹集足够的资金来进行相关体育设备的进一步完善与配置,这样就能够充分的满足大学生们的体育需求。
二、进行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
学校应当出台一些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制度,来为自身的体育文化建设做好充分的保障,而一个优秀的体育文化能够包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并且能够充分的体现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学校中的相关校团活动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高校主动去促进学生们关于体育活动的相关社团的构建,来充分的发挥出社团自身的影响能力。而社团作为高校中具有一定凝聚能力的一个群体,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们的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发展。而且利用社团,能够将阳关体育活动的具体举措详细的制定出来,这样就更有利于高校中一些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在高校中通过社团的成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全面能力,并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合作与交流。而通过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实际的健身体育,能够有效的构建出该高校的体育文化。
而高校还需要充分的优化自身的体育评价系统,来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之中,充分的根据实际的实施效果来进行评价,并进一步的保证该项体育活动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在有着优秀体育评价系统的基础上,高校还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确保整个阳光体育的观念能够有效的实施下去,并且能够将体育活动贯穿到高校的日常之中,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形成一个高校的优良体育文化,并且能直接的影响到师生们的日常体育生活。
三、做好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
要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阳光体育氛围,就需要高校加强对于阳光体育的宣传工作,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以及宣传横幅等方式来积极的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巡船工作,并致力于创造出一个有着良好体育氛围的校园文化。而通过高校的大力宣传,能够使得阳光体育这一概念被师生们所熟知,而且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高校还需要去积极的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将自身的体育锻炼养成一种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而且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关于体育文化的文化节等活动,来为整个高校营造出一种全面体育、终身体育的良好氛围,并将体育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进一步的扩展。而学校通过这些灵活多变的体育活动宣传形式,能够很好的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并使得更多的学生们能够拥有体育锻炼这一良好的习惯,从而为高校的文化建设增添更多的内涵。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得高校在进行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而体育文化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体育精神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使得高校的相关体育工作者必须不断的推动阳光体育活动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文化更具有内涵,才能够培育出更多具有优秀体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