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1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业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1/3,浪费极其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耗能比例还将上升。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在建筑业必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13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绿色建筑已成为最高级别的战略共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将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思路,以促进全社会在更高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建筑业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它不仅对建筑的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包括:发展工程总承包、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发展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材等几个方面。绿色建筑要求学生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懂结构工程和施工技术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建筑全过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加强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探索、开发与研究,将绿色建筑理念及相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专业层面上学习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结合建筑业发展前沿和绿色建筑的生产实践,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将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理念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第一批高职重点建设专业,为满足广东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节能技术创新及走向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以绿色建筑为特色,将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的理念及知识和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施工技术推广有机地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计划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的核心的理念是各阶段的技术信息共享,贯通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术,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对提升绿色施工的设计和施工效率,改进绿色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IM技术的应用可缩短约8成的造价估算所需时间,且使造价估算的精度控制大幅提高,消除约4成预算外的更改。通过BIM的三维模型技术,在施工前发现并解决冲突,可以有效降低合同价格,使项目工期缩短,尽快实现投资回报。学院在2011年即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方提供软件和技术,建成BIM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课程。BIM教学资源库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完成了将BIM技术与《建筑制图》《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安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虚拟建造、工程造价确定等实践项目,并通过完成虚拟的BIM咨询项目,使学生体验到BIM咨询服务的全过程工作方法,为今后真实项目的参与和实施打下基础。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真实的BIM咨询项目,至今共完成39项,包括“慈溪大剧院”“蚌埠博物馆”等,共同培养具备“工程能力+BIM能力”的人才。BIM教学基地建成至今也培养了一批具有BIM技术的骨干教师,多次为设计院、施工企业进行BIM技术培训同时完成BIM省培项目2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将建筑工业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工业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建筑的工业化是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建筑工业化是主要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建筑施工机械化和施工组织管理科学化四个方面。建筑工业化是按照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对建筑业进行改造,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建筑业从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现场人工湿作业及手工业生产方式,过渡到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运用预制混凝土结构(PC)构件在现场以高度机械化的方法施工的大工业生产轨道上,使建筑业从目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实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的目的。建筑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建筑业设计与建造环节分离的特点,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具有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的优势,且工业化建筑施工现场没有传统建筑施工现场的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由于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材滞后于新的国家设计和施工规范,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将建筑工业化融入日常教学中。首先,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补充,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了建筑工程技术新进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以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了解到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对建筑工业化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将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如,在《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中对工业化建筑的起源、具体特征、特点、建筑方式和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讲解,观看我国建筑工业化住宅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新型的结构体系,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的特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增加了组合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预埋件设计等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中增加了预制装配式住宅和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建造方式,内容有施工工序的特点、施工中的关键点、预制配件的吊装计算和施土组织设计等内容,还介绍了现场建造的工业化住宅,如,大模板住宅、滑升模板住宅和隧道模板住宅等;此外,在《房屋建筑构造》课程讲授中介绍模数等标准化设计的内容。第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关于建筑工业化理论及实训课程的开发,开设选修课,使学校建筑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行业视野更加开阔,能够了解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广方向,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认识更进一步,从而主动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最后,在条件允许时,学院还安排学生在工业化建筑工地进行参观,鼓励学生到相关建筑工地进行实习、实训。
3.将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融入教学过程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2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强调,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是要实现住宅设计的标准化、部品部件生产的工厂化、现场施工的装配化和土建装修的一体化。其中,建立完善的部品体系,实现部品开发、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看,凡是住宅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部品体系相对较为完善,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也较高。
住宅产业化水平尚低
由于尚未形成建筑材料的部品部件化生产与供应,建造用材还是以基本的原材料生产供应方式为主,致使施工现场的手工再加工作业工作量非常之大,导致了施工效率低。工程质量也受到工匠水平高低等人为因素以及现场工作条件的限制而参差不齐。
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符合产业化方向的住宅部品体系,一大批建筑材料和部品部件实现了通用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部品部件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质量明显提高,淘汰了一大批不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落后产品。但较之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住宅建造的生产效率仅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住宅建造效率的1/6—1/5,究其原因,还是住宅建设的工业化水平较低所致。
从整体上看,我国住宅产业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相对于住宅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建筑体系的发展而言,部品体系的发展还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部品标准化、系列化和模数化程度较低,建筑与部品模数难以协调,部品集成和配套能力弱,配套性和通用性较差。
我国住宅通用部品所占比例仅为20%左右,而瑞典新建住宅通用部品占比高达80%,一些发达国家在住宅建设和部品生产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部品生产和安装的准确度(公差度)已达到毫米级水平,接近或相当于机械加工的水平,可以说是真正“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认证制度推动标准化
住宅部品的质量直接关系住宅的质量,也关系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住宅部品质量良莠不齐,会严重影响住宅的品质和性能,提高住宅部品品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由政府授权有关机构对住宅部品进行认证。为此,建设部于2006年以139号文下发了《关于推动住宅部品认证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对部品的标准性、通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等性能评估认定,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化技术要求的落后技术和产品,引导通用部品的生产和先进成套技术的推广。
推行住宅部品认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措施,是实行国际认证惯例的具体要求。开展住宅部品认证有利于有关标准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住宅部品,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我国住宅部品及部品生产企业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住宅部品认证是依据现行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住宅部品认证的范围包括:墙体保温材料、建筑砌块、建筑门窗及配套件、木结构规格材及配件、建筑涂料及腻子、防水卷材、隔墙、厨房家具、地板、散热器、建筑管件及管材等种类。
模数化是前提
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部品体系、实现部品部件的工厂化生产,离不开模数协调。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而统一模数又是实施标准化的前提。统一模数制,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部分构件的尺寸统一协调,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与住宅相关的部品、产品种类成千上万,各种尺寸也混乱不堪,标准任意随便。曾有调查显示,7个企业生产的15个型号浴缸,实际就有7种长度、8种宽度和13种高度;接口不一,部品与建筑互不“兼容”,致使施工安装时不得不依赖砍、锯、填、嵌等原始方法,既严重影响了住宅建筑质量,也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部品与部品之间无法互换,无论是建造选购还是未来生活更换、维护,都麻烦重重;与此同时,工厂因得不到统一尺寸而无法安排大批量生产,针对不同项目的“定制”成本高昂,产业链的产业化长期难以形成。“我们每年因为不同项目不同尺寸的开模费用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成为一笔不小开发费用。”一位整体卫浴企业负责人曾这样抱怨。
事实上,模数化正是要提供一种度量单位。模数作为统一构件尺度的最小基本单位,在古代建筑中就已有应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以100毫米作为1M(模)的基本尺寸单位,这个基本模数的n倍整数值称为扩大模数,如200、300毫米等,其被整数除以的数值称为分模数,如50毫米即为1/2M,这些数值扩展成一个系列就构成了模数系列。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3
关键字: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原则;特点
引言
混凝土施工中的一大进步便是混凝土的商品化代替了过去零散的自拌混凝土,这也成为了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建筑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何为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就是利用混凝土泵和输送管道共同浇注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又有以下优点:技术先进、节约劳动力、效率高等等。除此之外,泵送混凝土可以一次性连续的完成施工现场的各种不同输送方式,像垂直或者水平输送,并且能直接被使用、浇灌;对像施工场地狭窄或者道路不畅通的恶劣环境有着极高的适应能力。如今高层建筑和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都广泛的使用泵送混凝土,可见泵送混凝土的应用日益扩大。
一、 泵送混凝土的特点
(一) 机械化程度较高
泵送混凝土的机械化程度高,代替了人力劳作,使大量的劳动力和施工材料得到了节省。泵送混凝土施工方法有着跟常规传统的手推车和运输井架的混凝土运输方法不同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优势,泵送混凝土施工方法能利用相关配套的设备方便的将混凝土送到浇筑的地方,使施工现场能够迅速有序连续的进行,提高了现场混凝土运输的机械化水平,使大量的劳动力和施工材料得到节省。
(二)有着较强的输送能力,速度快
泵送混凝土有着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效率、缩短工作时间的优点。因为泵有着输送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跟常规的传统的输送方法相比,前者的施工有着很好的连续性,从而加快混凝土的输送速度,这就使其工作效率比常规的传统的输送方法提高了4~6 倍,很好的缩短了工作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
(三)输送距离长
泵送混凝土的输送距离长,不受现场施工道路的限制。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施工现场的道路一般是临时性的,质量不好,一到雨季,道路上泥泞不堪,阻碍了施工的良好进行。但是,泵送混凝土施工的时候,能够使用相关设备输送,就延长了输送的距离,从而保证浇灌任务的正常进行。
(四)机动性较强
汽车式混凝土泵不仅能够用相关配备管道,还能用布料杆直接输送,因为这些设备的自动性强,大大提高了机动性能,使即使在施工场地狭窄的建筑地施工也能相当适应。
(五)对施工现场周围的污染较小
因为泵送混凝土的搅拌站集中,当混凝土拌制好后,可以利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把其运输到施工场地,从而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噪声,对施工现场周围的污染小。
二、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则
(一)坍落度
混凝土的拌和物坍落度的大小,是直接影响混凝土可泵性以及浇筑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混凝土的工作压力和摩擦阻力随着坍落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坍落度的减小而减小。普通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最好是在80~180mm,但是,泵送混凝土坍落度比前者损失20~40mm。
(二) 水灰比
水灰比不仅影响其流动阻力,更重要的是影响泵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强度。事实证明,当水灰比小于 0.40 时,混凝土是可泵性较差;当水灰比为 0.50 时,混凝土的可泵性较好;当水灰比超过 0.60 时,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就会相对下降。所以说,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应该控制在0.4~0.6 范围内。
(三) 砂率
要想使泵送混凝土有良好的工作性,同时要想保证其在浇筑时好抹面,泵送时不堵塞泵机和管道,就要选择合适的砂率。如果砂率太小,就会导致混凝土的砂浆量小,不利于泵送;如果砂率太大,就会影响混凝土的正常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会使泵机产生裂缝。所以,科学的来说,商品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应该比现场搅拌立即泵送的砂率大大约2%。所以说,泵送混凝土的砂率最好能在35%~45%范围内。
三、 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一) 对水泥品种的选择
要想使泵送混凝土有着良好的粘聚性,使其容易融合,泵送混凝土的材料很重要,要选择的材料不能用量太大,不然会造成较大的水化热,所以,泵送混凝土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在300~400kg/m3 左右最为合适。说起材料,就一定会想到水泥的品种,水泥品种很大的影响着混凝土拌合物的可泵性。为了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可泵性好,就要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好。正常情况下,配制泵送混凝土的都是使用保水性好的水泥,比如,普通硅酸盐水泥。所以说,泵送混凝土最好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
(二)对粗细骨料的选择
种类、表面特征、最大粒径、针片状颗粒含量、级配及其强度、有害杂质和等等都被列入选择合适的粗骨料的范围内。为了保证泵送时混凝土不被堵塞,使其能够顺利进行,粗骨料最大的粒径最好应该不能超过输送管直径的1/3~1/4。针片状粗骨料则要求其颗粒含量小于10%。因为水泥砂浆管壁决定着泵送混凝土能否在管道中顺利的输送,所以,选择好的细骨料对于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多数的工程后,证实了泵送应该选择中砂。所以,细骨料的含量应该在6%~18%左右。
(三)对外加剂的选择
和以上几点一样,外加剂的选择也对混凝土泵送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泵送混凝土中主要是使用混凝土泵送剂作为其外加剂。减小泵送时的摩擦阻力;对水泥有较好的分散作用;在泵送压力下混凝土不泌水也不离析;引入少量微气泡;混凝土坍落度的时效损失尽可能小;不应降低混凝土各龄期的强度;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流动度,有较好的缓凝效果等等,以上都是应该满足混凝土对外加剂的泵送剂的要求。
(四)对掺合料的选择
硅灰、粉煤灰、沸石粉、磨细矿渣粉都是泵送混凝土中常用的掺合料,其中,粉煤灰是最常用的。其可以使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增加,从而提高可泵性,而且能减少离析现象,使水泥的水化热降低,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对混凝土的长距离运输以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有利。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配制泵送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活性矿物掺和料。使用活性矿物掺和料可以节约水泥的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使温度裂缝减少;提高了水泥浆和浆与集料界面的强度;降低了混凝土初期的水化热;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在酸性条件下的耐久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也有着迅速的发展,泵送混凝土技术在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也同样迅猛,使其在建筑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混凝土的商品化代替了过去零散的自拌混凝土,这标志着混凝土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标志着我过的建筑工业化发展迅猛。随着公路桥梁建设标准的提高,对混凝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质量的混凝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泵送混凝土就得到了人们的宠爱。我们要认真做好分析工作,科学合理的使用泵送混凝土,提高我国的泵送混凝土技术,促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超. 浅谈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要求[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3:38.
[2]刘英利.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J]. 商品混凝土,2005,02:29-31+74.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4
粗放型经济体是传统的建筑产业难以回避的评价,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证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的日益加剧,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成了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应该放在第一位,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在这方面,汽车生产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整车销售到维修保养直至配件维修,一整套服务流程满足了购车业主对于长期消费品消费的所有需求,而住宅的消费使用周期更长,所要做的也应该更多。所以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也只有产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摆脱粗放型生产行业的帽子,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住宅产业化受诸多因素制约,主要有有以下两点:
1.危机意识不足: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直至建筑风格和后期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策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攀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的追求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已经并不放在第一位。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说,目前的行业氛围尚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危机意识。产业化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2.市场态度不够强硬: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懵懂,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不够,同时住宅周边环境配套,后期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全面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后的诸多不满。
二、如何实施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两点。
1.建筑标准化: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
2.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3.现代化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要求住宅产业利用先进科技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三、住宅产业化问题的对策
1.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房地产企业着重加强产业链的集成管理优势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培养并保留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将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确立和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5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正处于全球有史以来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居民对住宅面积、住宅环境、舒适度等条件要求的逐步提高,建筑能耗和排放将持续上升,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由此可见,推进住宅产业化有其现实的研究意义和发展空间。
1、推进住宅产业化是促进住宅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所谓住宅产业化,即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简称,就是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成品为最终产品,做到开发规模化、配套化,设计的多样化、标准化,施工的机械化、装配化,住宅部品的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来建造、使用和管理住宅的生产建设管理活动。住宅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品质,减少消耗;提高效率,减少投入。其根本标志是标准化、工业化和专业化,标准化是前提,工业化是根本,专业化是途径。其特征表现:生产方式上表现为从现场到工厂、手工作业到机械安装、单件生产到技术集成;生产状态上表现为无序到有序、离散到集约、个体生产到社会化协作。住宅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快推进住宅建设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建筑、转变城镇化建设模式、全面提升建筑品质的有效途径。
2、住宅产业化面临四大机遇
一是劳动力成本提高助推住宅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劳动力成本逐年增高。从2012年起,劳动力供给开始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引发劳动力价格的持续高涨,同时要助力大型住宅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壮大,从而大大促进住宅工厂化生产,以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
二是建筑节能减排要求日益严格。当前,国家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要求日益严格。中央作出承诺,每年PM2.5及PM10递减10%。减少空气污染的长期战略目标以及住宅建设的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环保,都要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化施工,即走住宅产业化发展之路来实现。
三是国家加强住宅和建筑质量管理。我国正面临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也是从数量扩张转向对质量严格要求的阶段。随着对住宅质量要求的日益严格,特别是“百年建筑”目标的提出,也要求我们走住宅产业化道路,实现部件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保证建筑质量。
四是新型建材催生住宅产业化。越来越多的新型建材包括复合材料、绿色建材的出现,使一些以前无法实现的结构得以轻而易举地实施,为建设低碳节能、抗震性强、长寿命的住宅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住宅产业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
3、住宅产业化发展问题
3.1、住宅产业化与绿色建筑结合不够紧密
绿色建筑发展了10年,今年将达到新增1.5亿平方米绿色建筑的目标,相当于住宅总量的10%左右。住宅产业化比绿色建筑发展更早,已有16年的发展历程,去年却仅占住宅总量的1%。当前,应该将住宅产业化纳入到绿色建筑的优惠政策体系中去,享受同等优惠。要通过住宅产业化这个捷径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
3.2、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持怀疑态度
就目前的情况,我国还没有大力的推广产业化住宅,其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建造模式和经营的方法,因此住宅产业化还没有完全的进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所以对于对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概念很多的消费者不是很清楚,不了解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成果,也没有切身的体会到产业化住宅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对此是处于一个比较怀疑的态度,从而阻碍了住宅产业的发展。
3.3、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
政府在制定土地、财税、金融、技术等相关政策上的失职。就目前的情况,我国在土地、财税、金融、技术等方面还没有比较完善的优惠政策,所以使得很多的开发商不全心的投入于住宅产业中,阻碍了住宅产业化的推广。但是相关的实践证明,住宅产业化能够大力推进主要还是适当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的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支持才能够使其得到保障,进一步的推广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2)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是市场需求的载体,只有让消费者真正地认识到产业化住宅的优势所在,才能保证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升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信心是与政府的宣传力度息息相关的。
3.4、住宅开发量分散
目前国内住宅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开发量却非常分散,整个住宅产业集中度不够,缺乏整合。企业规模较大,才有雄厚的实力进行相关的科研,容易和相关供应商达成合作,进而使企业的标准成为供应商的行业标准,并带动整个行业的产业化进程。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万科虽然表示要在2014年全面实现住宅产业化,但对于庞大的市场还是缺乏只手遮天的能力,有人称万科是“打算以一己之力,凭空打造一条产业链”。
3.5、关键技术创新不足
推进住宅产业化离不开部品、部件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其核心问题是部件生产的规格和质量标准,现场装配、组合的技术和规范。目前,少数领先企业在此方面作出了成绩,但总体上推进力度仍不足。住宅关键技术的创新,依靠一家企业很难做到,必须要联合起来,成果共享,共同向市场推广。
4、加快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4.1、鼓励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链形成,优化整合资源。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拓展建筑产业链,带动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符合“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工业化成套技术与建筑体系在我国的研发、生产、应用,逐步提高我国建筑工业的标准化、工业化水平,促进建筑建设方式的转变。
4.2、提升住宅品质方面
一是是智慧,要让我们建造的建筑跟上信息化时代、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的步伐,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一个细胞。二是长寿,即延长建筑的寿命,现在我们城市里高层住宅越来越多,许多项目的容积率已经接近了极限,未来不可能再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改造了。因此应当倡导提高主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包括主动采用高于现行规范规定的荷载取值,采取高于规范规定的抗震构造措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等,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四是适老,就是要适应老年人的居住要求,包括室内外无障碍设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等。去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老龄化率达到14.9%,预计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因此,我们的住宅建设必须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到来的形势。
4.3、制订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经济激励政策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调控手段,鼓励和扶持技术研发、部品生产、住宅开发等大型企业集团,激发市场主体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推进工业化装配式住宅、全装修成品房的经济鼓励政策。加快项目建设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装配式住宅、全装修成品发展的市场环境。
4.4、培养消费者产业化住宅的消费理念
市场需求的载体是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其表面意思上,更加关心的只是地段、房型、环境等问题,并不十分在意住宅的整体使用性能,而对于工业化住宅运用新技术所带来的实际好处缺乏亲身体会。并且,相对于传统住宅,产业化住宅的成本较高,这也是不利于产业化住宅推广的原因。所以除了制定以上相关金融优慧政策之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房屋建筑设计知识、产业化住宅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产业化住宅的优势等普及到广大消费者中来,从而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的消费。同时,针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政府应积极开展相应的预测和调查工作,如:对住宅产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对我国住宅市场现状的调查评价、对住宅需求额的预测、对住宅建设技术的评价和预测等。
4.6、建立绿色建材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监管
应尽快建立、改革、完善适应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发展需要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绿色建筑产品、技术认证体系。严把市场准入关。鼓励支持应用绿色建筑部品认证的产品进入住宅建设中,逐步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在政府组织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中率先推行。限制淘汰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落后技术和产品。加强全过程监管职责,建立全过程监管、考核、奖惩的有效机制,加大监管和执法的力度。
结束语
面向21世纪,各国都在展望住宅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中国住宅产业逐渐的从传统、落后的粗放型生产加工方式向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走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提高中国住宅的建设水平,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新.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范文6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可行性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national economy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gradually improve, liv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th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heir inspiration to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factors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ll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in China's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aly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Keywords: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restricting factor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easibil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住宅产业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国内大量住宅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后果,钢结构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建筑业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限制黏土砖政策的出台,砖混结构这种住宅的主要形式逐渐淡出,就要推出新的结构体系。建设部也多次倡导发展钢结构住宅,从而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升级。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强度高、抗震性好;便于实现标准化、部品化和工业化生产,有利于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优点。然而,这种具有众多优点的“绿色建筑”,在我国这样一个钢铁大国却一直发展的不够理想,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成为制约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1.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和含义
住宅产业化最早于1968年从日本通产省提出,含义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生产住宅,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所谓住宅产业化,即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产品为最终产品,做到开发规模化、配套化,设计的多样化、标准化,施工的机械化、装配化,住宅部品的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专业化,生产和经营规范化。具体讲,住宅产业化是以住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住宅产业化的主要标志为:一是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其关键在于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和住宅商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二是住宅建筑工业化,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生产住宅产品,应包括住宅商品生产的工厂化、住宅建造的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住宅建筑工业化是住宅建设技术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工业化程度的高低体现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水平,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性标志。三是住宅生产经营社会化,以市场经济规律为纽带,以为用户提供优良的住宅商品和优良服务为目标,将住宅的设计、施工、商品的开发、生产、供应及住宅的维护管理、住房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2.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2.1国内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现代轻钢结构房屋建筑体系诞生于20世纪初,在二战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其间多用于对施工速度要求很高的战地机库、军营等;40年代出现了门式刚架结构;60年代开始大量应用由彩色压型钢板及冷弯薄壁型钢檩条组成的轻质围护体系。目前轻钢结构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建筑结构形式。近两年来,世界钢铁总量的增加和国际军需用钢量的下降,促使各国拓展钢结构使用范围,各国建筑用钢量在钢材总耗量中的比例明显提高,一般在30%左右,日本在50%左右。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家钢结构用钢量已占钢材产量的30%以上,钢结构面积约占到总建筑面积40%以上。
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50~60年代),为初盛时期;第二阶段是时期(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为低潮时期;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至今),为发展时期。我国“十五”期间计划达到每年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将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3%;到2015年将达到钢材总产量的6%。根据罗斯托的经济“起飞”阶段理论,结合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将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过程概括为四个时期,即准备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成熟期。我国现在处于初步发展期,在本阶段我们将系统深入地研究住宅产业化的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此时住宅产业化的标准基本形成,部分新型建材技术引进项目基本完成,生产线投入使用并生产出产品,住宅产业化要求的规格化产品已经产生,部分地区和企业开始大规模进行住宅及部品的生产。
2.2国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美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策上,对钢结构住宅给予科研投入、技术指导,扶持发展的政策;财政上,住宅借贷金融系统推出,开发商可以通过它低息贷款,兴建更多的钢结构住宅,中低收入者可以通过长期抵押贷款和贷款担保解决住宅问题,对钢结构住宅实行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第二,制定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政策。对高收入者由市场供应商品房;对中低收入者给予贷款担保和贴息优惠政策,并调控住宅的建筑标准和售价;对低收入者则提供标准较低的廉租房或公共住房。第三,在坚持构配件的标准化、模数化的基础上,注重住宅的个性化发展。第四,重点发展轻钢结构住宅。1965年轻钢结构在美国仅占建筑市场百分之十五,而1993年则上升到百分之六十,多层民用住宅,别墅都采用轻钢结构。
二战后,为解决房荒问题,西欧各国采用对住宅的构配件工厂化生产方式,形成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钢结构住宅构配件供应体制。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居住要求的提高,住宅工业化开始向注重住宅节能环保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住宅由专用体系向通用体系转变。
日本建筑业工人不足,为提高生产效率,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住房政策,对住宅构配件采取标准化、工厂化、系列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推行住宅部品化,集成住宅,至2000年,日本钢结构出现了住宅部品的通用化。后日本企业针对住户的不同需求,先调查,再建造,量身定做,同时对企业自身的规模化产业化的结构进行调整,住宅产业化经历了从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到集成化、信息化的不断演变和完善。
2.3国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3.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与引导作用
各国政府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了完善的住宅产业化政策,通过住宅银行信贷、抵押等方式扩大居民购买力,通过税收、法律等杠杆来规范和监督住宅市场体系的健康运行。
2.3.2增加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科技创新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基础与关键。各国政府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了技术体系与技术保证体系,鼓励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鼓励科研机构研究新产品、新部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大钢结构住宅的系列化、通用化研究,全面提高住宅节能环保,改善居民居住的生态环境。
2.3.3尽快建立钢结构住宅构件的通用体系
钢结构住宅通用体系是以构配件的标准化为基础,实现柱、梁、板等标准化单元通用互换,形成住宅零部件的市场供应体系。钢部件住宅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通用体系,要求把构配件生产与施工分割开来,以建筑标准化的构配件为中心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协作的生产施工部门。各部门遵循全国统一制定的钢结构住宅标准化模数尺寸、公差及质量标准,所以生产的构配件可互相装配,并组合成形式多样的钢结构住宅。
3制约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3.1钢材价格昂贵,钢结构住宅价位较高
工程造价是最直观的经济指标,也是开发商在项目运作中最注重的方面。造价过高仍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但并没有落到实处,未给钢结构住宅开发企业带来相应的实惠,导致一些看好钢结构住宅的开发商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同时,钢结构住宅较高的价位使大多消费者近期还难以接受,严重制约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发展。
3.2钢结构耐火性差、耐腐蚀性差
耐火性差是钢结构住宅的又一大缺点。当温度升高时,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总趋势是降低的。当温度达600℃时,其承载力几乎完全丧失。由于钢结构耐火性能差,使火灾对钢结构建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钢结构的锈蚀直接危害到钢结构住宅的耐久性,生锈腐蚀会引起构件截面减小,承载力下降,尤其是因锈蚀产生的“锈坑”,将使钢结构脆性破坏的可能性增大。再者,在影响安全的同时,也将严重地影响钢结构的耐久性。为了防止锈蚀所采取的措施,使得钢结构的维护费用昂贵,也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3.3技术人才缺乏
钢结构住宅要求应用大量的新技术,我国现在还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由于我国目前的钢结构建筑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钢结构住宅处于初级阶段,各设计院所、建筑企业大多数技术人员习惯和熟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而钢结构设计人员较少,施工技术工人更是奇缺。
4.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4.1提高钢结构住宅的性价比
住宅作为市场产品,必须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尤其在住宅市场上,并不是价格最便宜的房子就热销,消费者甚至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近几年,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业的日益繁荣,消费者的购房心态大为改观,过去是为了栖身,现在是要享受。人们对居所的需求已不单单是停留在面积、套型、价位上,而是更多的关注空间氛围、人文环境以及综合配套设施、管理服务质量方面。所以开发钢结构住宅,也必须朝着高质量、高档次、高性价比方向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钢结构住宅科技含量高,服务性、方便性及居住的舒适性也大幅度提高,自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4.2 防火与防腐是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
国家应组织力量加强钢结构防火、防腐等发展钢结构住宅的关键技术。要在合理造价条件下,发展住宅防火技术,提高钢结构住宅安全性。研究及开发相关产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应根据钢结构所处环境设计与施工,按规程、规范要求处理。国家目前的技术政策已明确要加强钢结构防腐、防火措施的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
4.3加大钢结构住宅科技投入,进行科技攻关及人才培养
钢结构住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要推进其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设计、施工人员和技术工人,而我国由于多年实施节约用钢政策,致使钢结构住宅设计、施工人员较少,同时目前各高校开设钢结构住宅设计专业课程的也很少。因此,要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急需加快人才培养。这种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上至工程组织设计人员,下至现场安装工人,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目前我国传统住宅建筑施工有种认识的误区,即忽视了对于底层现场安装工人业务素质的要求,致使使用大量未经培训的农民工进行施工。这虽然节约了人工成本,但是对于工程质量影响很大。钢结构住宅施工专业要求高,未经培训的农民工是无法胜任的,因此如何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部门应该着重考虑的。另外,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合理的推广策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钢结构住宅的宣传,使更多的设计人员、开发商了解钢结构住宅相对于其他结构的优势,克服建筑设计院设计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的“恐钢症”和因循守旧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使人们能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待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结构住宅也是必须的。
5.发展钢结构住宅产业结构化可行性报告
5.1必要性
现代建筑提倡安全舒适,保护环境,材料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入WTO后在住房建设与改革方面也要与世界接轨,从全球来讲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认清现状,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争取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各项经济指标都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者选择中国。中国在各方面都能影响到世界,从发展的可持续性考虑,在新的世纪里不仅要从比较成熟的科技方面赶超西方先进国家,同时要在正在发展的方面取得不菲的成就,以此来扩展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基础建设方面理所当然不能落后而是奋起直追。
5.2可行性
我国有不少的钢铁企业,如宝钢、鞍钢、武钢等,不过目前的关键产品达不到使用要求,不能实现建筑用钢大部分国产化,但有成就世界钢铁企业的潜力。如果钢结构住宅成为住宅主旋律,必然促进钢铁企业深层次的改革,同时促进各种钢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带动相关产业,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良性循环,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
此外,我国有许多高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为必修课。每年都为国家培养不少的建筑人才。高校的教授和专家也是宝贵的财富,还有众多的科研院所,他们可以对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果钢结构住宅能在我国全面实施,对我国的建筑工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占一席不无裨益。
结语:
目前我国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已有了雏形,但不具规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力较强,整体发展不平衡。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和产业化可谓任重道远,它所包含的因素太多,要敢于承认差距,虚心学习借鉴在钢结构住宅方面有经验的国家,鼓励国内城市学习在钢结构住宅方面有经验的城市,勇于探索、实践,敢为人先,不断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闫宏英.钢结构住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09,11.
[2]杨勇,何婧.制约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山西建筑, 2010.2.
[3]孙丽萍.大力推广应用轻钢结构住宅建筑[J].陕西建筑,2008,10.
[4]刘芳.崔凤臣 钢结构住宅的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期刊论文]-才智 2011(2)
[5]李玮 钢结构住宅墙体的应用现状[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