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市场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市场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市场观念

生态学市场观念范文1

关键词:特色,蔬菜,城郊,可持续

 

改革开放以年来,我国蔬菜生产发展迅猛,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全国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城郊型农业,就是以城市及其近郊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为依托,以鲜活农副产品为研究对象,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和拓宽国内外市场为目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和发展农林牧副渔及其加工业,彼此结合又各有侧重的综合经济结构,以创造最大量产品和最高的经济效益,求得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特色蔬菜是高台蔬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向,不仅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安全环保,而且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在机遇和挑战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高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城郊型蔬菜基地特征

1.1城郊型蔬菜基地优势

城郊型蔬菜基地优势相对明显:靠城近,交通便捷、运输方便、销售成本低;老菜区土地较为肥沃,基础设施健全,沟渠路等配套设施齐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有一批种菜能手,具备技术水平高、市场意识强、市场应变能力强等优点。

1.2基地的近长期规划影响发展

目前,影响国内蔬菜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思想观念僵化,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长远打算,生产设施和手段相对滞后,在激烈市场竞争面前主动出击不够;已划入城区的老菜区将逐步被征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祛趋势,而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被征用的城郊型菜区的广大菜农如何克服短期行为,解决不肯投入的问题是实现发展的关键所在。

2. 影响我国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1相关制度不健全

标准化水平低,监测手段滞后,安全意识不强,专柜专营和准入机制不健全,优质不优价,不能发挥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2.2市场导向不清晰

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完全,农民种植特色蔬菜有一定的盲目性,如去年大面积跟风种植的洋葱价格低、无市场。

2.3配套集成技术低下

设施农业技术配套集成水平低,效益提升不快,明显影响了发展进程。

2.4利益分配有失公平

利益分配不够公平合理,市场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程度低,压级压价和损害菜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订单农业合同惠民让利的吸引力不强,农户得利小企业转利大,专业协会、经纪人和贩销队伍作用有限,特菜外销渠道不够广阔。

2.5规模定位模糊

特色蔬菜产业规模效益不够准确,不能科学评价和反映特色蔬菜生产水平和经济能力。

2.6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特色蔬菜加工分级启步缓慢,规模小,包装粗糙,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发挥不够。

3. 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健全机制,实行目标管理

强化组织协调,制定鼓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推行目标管理,分级分产业负责,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市场经营者和种植户共同谋划现代特色蔬菜的发展。

3.2构建共谋发展模式

发挥协会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经营者与农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合理均衡利益,既照顾好各方利益,又把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现象降低到最小化。全力构建企民联动、公平合理、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现代特色蔬菜的新局面。同时,合理区域布局,紧紧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严格统计标准,按占地多少挤干水分报实面积,因样点大小采用加权平均数计算产值效益,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3.2 建立院地合作的新机制,实现良性互动

利用地方优势,同当地院所和政府以优势互补、创新发展为基本原则,建立技术与行政“双轨”制的管理模式,成立项目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实现“公司+基地+农户”和“蔬菜销售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

3.3加强培训,加快成果的转化

政府部门必须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管理、科研人员,用以对不同区域的土壤承载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技术创新等的决策;对于具体实施者农民,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科技意识和技能。。另外,从培育特色蔬菜示范典型和培训菜农素质入手,加快推广温室集成技术,最大限度挖掘潜力,提升效益,紧密围绕特色蔬菜基地培育,建立冬、夏季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创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典型,带动现代特色蔬菜基地建设。

3.4树立市场观念,调整种植结构,

引导农户树立市场观念,用于调整种植结构,合理种植现代高效特色蔬菜,结合当地实际,有计划、有重点种植品牌特色蔬菜。。同时,要鼓励扩大特菜加工规模,精细包装,分级上市,充分发挥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实施蔬菜生产标准化,组织多方面力量,先就品种制订产品标准和生产标准,实行产品等级制,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试行统一包装,注明生产单位,采收日期,产品等级,提高蔬菜商品档次,实现优质优价。

3.5重视安全环节,确保菜篮子工程

重视安全体系建设,狠抓产前、产中、产后的安全管理,提升蔬菜标准化水平,抓源头斩毒源,杜绝禁用农药流入田间;抓地头净化产区,杜绝菜田违规操作;抓源头净化市场,实行准入制度,杜绝有害蔬菜进入市场,加强蔬菜检测,实行优质优价,确保菜篮子安全程度,保证消费者健康。

3.6强化市场能力,活跃流通领域

首先加强市场管理,发挥平台优势,合理引导农民种植市场大、效益好的特色蔬菜;其次利用快捷信息,优化交易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释放集散功能;再者探索公平公正的价格机制,实行专柜专营和准入制度,体现优质优价,保证菜农利益;第四是扶持专业经营和中介组织的发展,鼓励支持特菜运

销组织、贩销运销户和经纪人活跃流通市场,为特色蔬菜畅销打开绿色通道。

3.7因地制宜建立创新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紧紧抓住国家建立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历史机遇,在当地建立区域特色明显、集技术创新与示范为一体的试验基地,并充分发挥试验基地的示范和“催化”效益应,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同时,注重产后加工,兴办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城郊型菜区人口密集,靠城近,信息灵,提倡一部分人从种菜行列中剥离出来专职从事卖菜,组成一支销售大军,推动全市蔬菜生产发展。

参考文献:

[1] 郜庆炉,王立祥.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1):124-126.

[2] 吴志行,候喜林.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长江蔬菜[J],2005.1:6-8

[3] 毛跃一.我国西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5(1):103-105.

[4] 张真和.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蔬菜[J],2004,1:1-3

[5] 袁文.山东蔬菜发展可借鉴的经验.蔬菜[J],2002,2:113-15

生态学市场观念范文2

关键词:种植业 制约因素 立体种植

0引言

目前世界粮食出现严重危机,粮价大幅度上涨。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种植业效益,使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科技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就多年来推广立体种植技术,提高种植业效益的一些技术、经验、做法谈几点浅见。

1提高种植业效益的制约因素

多年来,各级政府搞产业结构调整,抓农民增收,对种植业非常重视。农业部门下功夫推广了诸多的实用技术,然而效果好的只是城市近郊或者发达地区,对边远山区、丘陵产粮区、经济条件差的地区而言,效果还是不明显。种植业效益不高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1生产资料涨价

生产资料价格暴涨,和往年相比每袋化肥涨了30多元,地膜价格翻了1倍,种子、农药涨价几倍,机械用油涨价,畜力、人工涨价。致使多数农民少投入,甚至不投入,种地基本上是靠天打粮,降低了种地效益。

1.2种地生产率低

农民受传统农业影响,种地一年一作,广种薄收。后土地承包,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产量有所增加,但是小农意识严重,没有形成市场观念,缺乏竞争意识,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向其他行业转移,种地出现托种代管转包现象,种地成了老人、妇女的事情,种地投入少,多数农民不讲种地效益,土地还是一年一作,产量低而不稳,导致了种植业生产率更加低下。

1.3技术推广缓慢

不少地方政府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些乡村靠科技脱了贫,不少农户靠科技增收。但是受科技意识、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农村普遍存在农业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技术得不到大面积推广普及。如地膜覆盖,农民都认可,但大的投入只是用在蔬菜、西瓜等经济效益好的作物上,粮食作物极少使用;如叶面肥高美施、动力2003、肥力高、那氏778等诸多品种,由于价格和用工等因素的影响得不到推广;大小拱棚和日光大棚由于投资大,推广缓慢;最适应农民种植的一作变多作立体种植技术,多年来在全省得不到大面积普及。这些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和农技推广,从根本上制约了种地效益的提高。

2多元种植立体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的内容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农业区划的成果和自然资源状况,经过反复实践探索,进行生态经济优化!创造了高产农业区多元种植立体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恢复和重建了农田生态平衡,使农业生产实现了高产、稳产"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和作物栽培学等原理吗,立足于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的精华,对作物栽培进行集约化调控!突破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变人与自然的对抗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变单一结构为多元结构,把农业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

3立体种植技术的推广

农业科技人员本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种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增加效益为中心,深人实践,广泛开展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的试验、筛选与示范、推广工作,立体种植在发展高效农业和增加农民的收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3.1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

在继承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的同时,应用保护地栽培技术,作物立体栽培技术,化肥深施,配方施肥技术,化学除草技术,作物的免疫育秧,旱育稀植,抛秧技术,这些科学技术的合理配置与应用,相对地延长了农作物的生育期,拓宽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增产增收的途径。

3.2合理安排作物的立体结构

根据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点和栽培条件,确定合理的作物茬次,突出作物的层次和立体性,在合理运用两茬作物的基础上,变经济作物的两茬收获为三茬收获,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作物对光、热、土、肥、水、气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而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走向了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化,生产走向商品化。

3.3建立良好机制

要加快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种植业效益,必须尽快建立各种相关的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种地效益的政策机制。一是制定农民长远增效优惠政策,使有头脑的进城务工人员返乡搞种植业,使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能人与市场接轨发展种植业,彻底改变种地老、少、妇的局面。二是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水平,开展新技术培训,让技术进入千家万户,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三是对推广新兴科技和种植产业实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应用科技发展种植业,鼓励农民连片种植形成产业化生产,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走上种植业致富路子。四是建立现代化农业信息系统,村村配电脑,让广大农民知道种地种什么,如何种,怎么销,如何增收。五是制定农机直补和推广新技术直补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应用农业新技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而真正实现种植业效益大幅度增长,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3.4强化科学投入

农业种植业与投入密切相关,没有科学投入就没有高产出。节能增效科学投入是提高种植业效益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涨价的情况下,节能环保绿色科学投入非常重要。一是科学配方施肥,按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配方施肥,提高产品质量。二是环保节能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全面实施环保节能绿色施肥工程,底肥全面施用家禽畜农家肥,尽量少施或不施化肥,追肥适量降低生产成本,使农产品实行绿色、无公害种植。三是依靠科技降低投入,在生产中逐步推广机械化作业,科学生产,用现代科学手段发展种植业,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实现生产低耗、高效化,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4结论

多元种植立体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将现代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传统的间#混#套#复之中!从而形成了各生物类群之间合理组合"互利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该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在系统中各得其所"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各类营养物质"并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初步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和吉.几种立体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J].山东蔬菜, 2003, (03)

生态学市场观念范文3

1.1生产者业务素质低,专职生产管理人才欠缺

目前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种植的人员多数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或妇女,且均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部分劳动群体从事传统农业根深蒂固,种植观念相对守旧,思维不够开阔,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技术需求,对于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理解能力较差,相对于有机农业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而言,他们在知识储备、技术支撑等方面表现较差,特别在更新农业生产理念的转变方面表现得较为滞后,从而给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比较缺乏,国内各大农业高等院校尚未把有机农业单独设为一门学科,只有个别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为有机农业,使得有机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局限。目前,国内仅个别县(市)农业局设置了“有机农业管理办公室”,大部分县(市)没有专门的有机生产技术科研机构,有机农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多数为高校专家兼职做顾问,有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明显薄弱,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有机农业生产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人才的欠缺导致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不能有效推广与普及,特别是在如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需要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才能把农业信息技术带到基层的田间地头,推动有机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

1.2生产规模较小,缺乏优质品牌

当前国内的耕地使用制度主要还是以为主,土地非规模化分散经营状况尚未改变,每个农户手中的耕地面积小而不连片,农民的生产管理易受到周边环境和生产的影响,靠普通农户个体推广有机农业几乎不可能。另外,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同时有机农业多数在山区开发,许多地方的土地难以集中成大面积,不便进行规模化生产,这就给有机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有机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导致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缩小了市场消费群体,也遏制了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中央虽然提出加快土地流转,但当前土地经营权流转尚未形成规模,单靠农户流转土地发展有机农业,依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有机农业对大部分人来讲是一个新鲜模式,多数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缺乏本质的了解。调研中发现,农民以及部分农业合作社虽然可以种植出优质的产品,但缺乏品牌意识,市场运作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产品优质但并不优价。近年来,随着科技网络信息的宣传,农民的市场观念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对品牌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追求小农经济,对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执行不够严格,产品质量水分较大,以次充好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部分农业生产者只看重眼前利益,觉得品牌建设是多此一举,不愿意承担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的高额费用。

1.3消费者有机意识不强,市场培育难度大

当前,很多农民和消费者,甚至一些农业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对有机农业缺乏深入的了解,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人在解释有机农业时,都会简单地概括为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的农业,认为有机农业就是原始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复古,而没有认识到有机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是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和现代管理理念在农业上的全新应用,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什么是有机食品?对这个很多香港的小学生都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我们周围很多成人却难以回答,甚至韶关电视台科技正能量栏目在韶关学院做随机调查时,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而且有不少市民又常常把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混为一谈,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有机食品的概念,因此也暴露出我们的宣传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消费者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产品的本质区别,其高营养价值的健康理念还不能完全被消费者认可。如何让消费者直观地辨别有机农产品与非有机产品,目前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命题,国内学者大都还是从营养学的观点解析有机产品,试验表明,有机农产品所含的微量元素要比常规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短时间的使用与体验,也很难发现所谓的有机农产品的诸多优点。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行为与其个人对有机的认知、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消费观念的引导、消费市场的准确定位则是推广有机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条件。

1.4有机农产品宣传不到位,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农村大街小巷的墙壁上以及电视等新闻媒体广告,我们会发现有关各类农药化肥的宣传,经销商和企业更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着深入人心的大规模的宣传,但是对比一下关于有机农业方面的宣传却很少。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农业生产者从事有机农业的初衷大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圈子里的健康农产品需求,尚未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发展有机农业,整个社会在有机理念的推广上还没有形成共识与合力,在这种环境下发展有机农业难度很大。同时,个别有机生产者唯利是图,不规范操作,甚至弄虚作假造成产品市场混乱,导致消费者对国内有机产品缺乏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机农业生产单位多数为农村偏远地区,农资采购、技术指导、订单生产、网络营销等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易出现产销脱节的现象。市场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使生产者在生产管理环节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给消费者也带来误区,认为有机产品就是高价产品,忽视了有机产品的真实价值。

1.5有机农业生产投入大,价格高,市场营销薄弱

目前在国内80%做有机农业的企业都处在亏损状态,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实力的上市企业所投资的有机农业也都亏损,笔者通过与部分农业企业的负责人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有机农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有机农业属于精致农业,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因而人工成本成为最大的开支,造成有机农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商家对于利润的过分追求,导致有机农产品价格往往是普通产品的3~5倍,有的甚至更高,比如恒大的有机米约120元/公斤,而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尚未转变,中高端的有机产品尚未被消费者接受,居高的价位影响其市场推广,有机农产品成为了高端奢侈餐桌食品,造成我国的有机市场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市场上的有机产品主要采用设立厂家专卖店、大型商超供货、发展经销商等营销模式,其中农场直销的模式约占60%,但直销主要依靠熟人朋友圈,其市场潜力有限。从事有机生产的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作为有机农产品链条的最前端,销售渠道掌握在企业手里,商人为了追逐利益,经常低价从农户收购原粮加工后高价卖给消费者,从而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烈,有机产品的市场营销较为被动。

2进一步发展有机农业的策略

2.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财政补贴倾斜

在有机农业市场培育不够健全的阶段,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全国有机示范县江西万载的有机农业开发模式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该县通过多年对有机农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干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一大批知名有机品牌。欧美等有机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都选择了不同途径对有机农户进行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中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模式,每年从农业专项资金中划拨一部分专门用于扶持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更高,其投入的人工、技术、认证管理、产品营销等成本也要高很多,从而导致农户及企业不能自发地投入到有机农业中,政府要多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土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方面要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从而进一步地鼓励与支持有机农业发展。

2.2扩大有机农业的宣传推广,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一个较为现代的概念,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需做好有机农业发展的宣传,通过媒体引导以及农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强化人们的有机农业意识,深化有机农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概念,改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一方面要让广大老百姓思考当前农业土壤污染对我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要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重视有机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介有机农产品,树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打造中国“舌尖上的安全”,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有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所有的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其价值,市场体系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载体和组织基础,要大力培育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主体,努力培养壮大一批营销型的高端农产品贸易公司和流通队伍,尽量把流通、销售环节让利给专业的厂商去经营,生产商集中精力保证好质量。建立配套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生产基地、市场需求等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有机产品生产管理及销售的信息化水平,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从而扩大有机产品的经营销售市场。

2.3提高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深加工技术研究

产业化经营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承载主体,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推进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主导力量,从而加快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以南雄市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前期主要生产有机大米,但经过企业改制后,目前已建立起一个从种子、种植、仓储、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有机生产体系,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了有机水稻的育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有机种植基地,在始兴、南雄两地建有5万吨的粮食仓储基地,拥有稻谷烘干产线、大米加工产线各1条,2012年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新建有机米露、有机米粉产线,现正探索有机米酒的开发,有机产品通过公司专卖店的形式直销,形成了融合第一、二、三产业的“第六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有机农业在初始环节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多数企业表示效益不明显,而有机农业注入科技力量后,通过精深加工及高规格的包装后增值效果相当显著。发展有机农业精深加工产业,可以有效解决有机农产品成熟期短、不耐储运、产品滞销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更多时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4加强有机农业品牌建设,避免优质不优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企业或者产业必须创建培育自己的品牌,打造专属自己品牌的产品特色,方可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制定相应产业的品牌质量制度,有利于有机产业做强做大。企业在进行品牌企业的创建过程中,需要对品牌的特点进行精准的定位,可借助当地原有品牌,发展一批“有机+特色”、“有机+优质”等有机名牌产品,使其能够有效传导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市场信息闭塞,部分有机农业生产者不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出现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建议国家从政府层面每年定期组织有机农产品展销会,协同民间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加强宣传,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该活动,为有机农业的生产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使生产企业了解到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也加强了消费群体对有机行业的认识,避免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矛盾。

2.5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有机农业溯源机制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机农业需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围绕其生产管理及销售环节进行改革探索,融入信息化元素,发展精致农业、数字农业,把有机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有效进行信息化发展,使其整个产业链与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互联网思维在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的渗透,与时俱进,发展高效现代大健康农业。建立有机食品质量可溯源机制是有机食品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生产者对于有机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将有机产品的种植管理节点、生产资料使用、生产日期、生产及加工记录、仓库保管记录、产品条码、出货记录、消费者信息等各种档案记录详细,实现每一批产品可以倒查问题源头的追溯机制,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及信任度。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