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质量管理体系

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体系转换;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我国工程建设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转变,规范企业质量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特别是施工企业开始贯彻执行ISO9000族标准,但由于ISO9000族标准是以制造业为基础产生的,虽然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可以适用于各种行业,但与国内建设行业管理特点相比,在管理语言、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等方面明显存在较大差异,也因此广泛造成贯标工作“两层皮”现象,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少负担。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是原建设部为了适合国内公司的管理模式及特点,从根本上消除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上存在的“两层皮”现象,强化和落实公司的质量责任,提高施工企业自律和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手册化和法制化,而制定的行业化、本土化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是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第一个管理性标准,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为了确保《规范》得到有效实施,2010年6月11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2010年第21号公告,作出了在工程建设领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应用GB/T 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规范》)的决定。公告要求“自2010年8月1日起,在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应依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2008)和《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执行。”要求所有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在2012年9月1日前通过《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2008)“双标认证”转换。目的是对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认证机构、认可机构实施决定提出了时间表,对获证组织的证书转换提出了要求。公告公布之后,所有获证的施工企业均需要依据《规范》对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重新编写相关质量管理制度,并按《规范》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按GB/T 19001和GB/T 50430(简称“双标”)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转换。这给获得认证的施工企业或将来要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难度和巨大的工作量。本文通过对“双标”的学习,探讨了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转换的具体策略。

1 “双标”质量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作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一个管理性规范,具有先进性、指导性、灵活性等特点。与ISO 9000系列标准保持一致,在内容上全面涵盖了ISO 9001标准的要求,在条文结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施工企业管理活动特点,突出了过程方法和PDCA思想。(GB/T 50430—2007)结合施工行业管理特点,在ISO 9001标准基础上又提出了诸多进一步要求,本土化、行业化特点突出,语言简洁明了,便于企业贯彻实施。《规范》认证与我国施工行业现行管理模式保持一致,施工企业在贯彻时不仅不会增加负担,反而因减少了由于企业对ISO 9000标准的误解产生的形式化操作,而减轻负担。《规范》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已的建设管理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以便通过该规范的实施推动工程建设管理法制化的进程。

《规范》从与工程质量有关的所有质量行为的角度即“大质量”的概念出发,全面覆盖企业所有质量管理活动。通过转换认证,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处于受控状态,优化和巩固业务流程。可以全方位提升组织的产品质量,并减少企业各种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方位提升组织内管理者及员工的质量意识与管理能力,进而提升组织的工作效率及团队凝聚力,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全面增加顾客的信任度及满意度。

2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转换与论证基本要求

GB/T 50430—2007是在GB/T 19001基础上结合公司的特点进行的行业化和本土化转换,与GB/T 19001—2008具有密切的联系,是GB/T 19001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两个标准均体现了质量管理8项原则和12项质量管理基础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国家认监委和住建部在相关公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所有通过依据GB/T 19001标准认证的施工企业均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好转换认证工作。

在转换过程中,获证施工企业要对管理层、内审员、与管理体系有关的部门的负责人、质检员和项目经理进行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规范》,充分了解手册的内涵和要求;对现有的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评审,对照《规范》的要求找出不同和不足,按《规范》的要求和过程方法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对修订的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宣贯;按《规范》和修订的管理体系文件运行管理体系,进行一次依据《规范》和企业管理体系文件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结合监督审核或再认证进行认证证书的转换。

审核员在实施转换审核过程中会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评审文件的符合性。按照《规范》的要求,对获证企业修订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符合性评审,特别关注各项管理制度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流程是否清晰、要求是否清楚、方法是否正确。②评价企业是否依据“双标”进行了内审。获证企业是否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进行了全面的内部审核,对审核的充分性、有效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价。③审核过程中关注《规范》的特殊要求。转换审核是全过程的审核,可以以GB/T 50430的要求为主,重点关注《规范》中超越 GB/T 19001要求的内容。④按过程策划和进行审核。根据《规范》的特点,审核员将按过程审核,并重点对项目部的审核。⑤审核报告的描述。获证企业可修改通用的审核报告模版,设计专用的审核报告模版,按过程描述各过程的策划、运行和改进情况。充分了解审核员重点关注的内容,能让获证企业顺利通过审核并获得新证。

3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转换策略

《规范》结合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管理实际和现行管理模式,将GB/T 19001标准“行业化”和“本土化”,内容覆盖了GB/T 19001的全部内容,具体规定了施工企业所有质量管理活动的要求。规范的目的不是要再建立另一套单独的质量管理标准,而是用行业的语言对GB/T 19001标准的具体化,是为了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更有效。以下是笔者根据实践提出的质量管理体系转换策略。

3.1转换策划

施工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应以有效实施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为目的,使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策划的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活动、相互关系及活动顺序;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转换实施策划方案如下。

(1)现状分析:依据《规范》的要求,识别原有质量体系是否存在不同、偏离、缺失和差距,制订具体的改进计划。

(2)转换策划:对转换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工作内容和时间要求,重新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对文件修订提出目录清单和统一编写格式。

(3)培训:对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员实施《规范》培训。

(4)文件收集、评审:收集与标准相关的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形成清单;各部门负责人依据所辖职责范围对文件清单内各文件提出作废、合并、修订、适用等处理意见;交文件、清单、处理意见汇总。

(5)手册、程序、文件整合:修改公司管理手册,将《规范》和ISO 9001要求合并纳入手册中。

(6)第三层次文件的整理:评审第三层次文件的适用性,并作相应修订;列出有效文件清单。

(7)记录表式和记录要求的整理:汇总记录表式,调查对现在记录表式和记录要求的意见;对不适用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作相应修订;就记录的用途进行讨论,并最终定稿。

(8)体系文件的培训和总结:开展体系文件的集中培训学习,便于各职能部门和员工加深对体系文件的理解,并调整好各自的工作要求;回顾整个修订、优化过程,总结得失。

(9)过渡运行:按新修订的文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10)内部审核: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两个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新编的质量体系文件为准则,进行一次全面的内部审核。

(11)管理评审:开展一次管理评审,对新修订的文件的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和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评提出改进决定。

(12)第三方转换认证:向认证机构提出转换申请,配合认证机构实施转换论证。

3.2文件评审、修改和编写要求

编制转换策划方案后,质量管理体系转换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建设施工企业应对照《规范》的要求,识别原有质量体系是否存在不同、偏离、缺失和差距,评审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提出文件的编写或修订计划和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编写的内容包括文件管理制度、记录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施工机具的管理制度、工程项目投标及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分包管理制度、工程项目管理策划至保修管理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制度、公司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制度。

3.3转换过程重点关注的质量管理活动

根据《规范》的要求,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转换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对组织机构的变化和权责的调整应以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

(2)公司的资源管理还包括技术、资金,如成套单项施工技术、专利、工法和资金来源等。

(3)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评价和改进的依据,与薪酬调整、职务升降、岗位调配、员工培训等工作相关联。

(4)施工机具配备计划应按规定经审批后实施,强调施工企业应依法与施工机具供应方订立合同;根据规定施工机具需确定安装或拆卸方案时,该方案应经批准后实施,安装后的施工机具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并保存施工机具验收记录。

(5)依法进行工程项目投标及签约活动,工程承包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应形成文件,使相关部门和人员掌握合同的要求并保存相关记录。

(6)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并用于质量改进,如实施合同偏差分析、偏差责任分析、合同实施趋势分析,并实施纠偏措施。

(7)对分包工程承担相关责任,按总包合同的规定依法订立分包合同。在分包项目实施前对从事分包的有关人员进行分包工程施工或服务要求的交底,审核批准分包方编制的施工或服务方案,并据此对分包方的施工或服务条件进行确认和验证。

(8)对项目分包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应符合分包管理制度的规定和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分包的施工和服务过程进行控制;对分包方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并保存记录。

(9)对项目经理部的施工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考核;对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监控;对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等。

(10)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并在实施前批准,可形成项目管理计划、质量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等多个文件。

(11)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要求易被忽视的内容包括:根据有关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策划和控制;对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施工过程、突发事件实施监控;对分包方的施工过程实施监控等。

(12)服务控制包括按规定进行工程移交和移交期间的防护;强调应按规定的职责对工程项目的服务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对服务质量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控制、检查和验收。

(13)对检测设备的供方进行评价,使用前对检测设备进行验收;对国家或地方没有校准标准的检测设备制定相应的校准标准。

(14)收集工程建设有关方满意的信息,对质量管理活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书面整改要求。

(15)采用信息管理技术,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16)在转换过程中,实施质量改进和质量创新。

3.4转换论证的实施

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的时间,获证企业按照“双标”要求,利用年度监督审核或复评进行QMS认证证书的转换。

在转换实施过程中,施工企业需对公司管理层、各部门负责人、全体内审员、标准涉及的岗位人员、项目经理等实施新标准的培训。获证企业对照《规范》的要求,对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制订改进计划,修订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支持性文件,对质量记录表格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新修订的管理体系文件运行至少3个月后,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实施一次全面的内部审核,包括文件评审。内部审核后需进行一次全面管理评审,并向认证机构提出书面或口头要求,请认证机构实施转换认证审核。

认证机构根据获证企业的申请或要求,通过监督审核、再认证审核和专项审核的方式,对获证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的要求,进行全要素、全过程、全部门的完整体系审核,对项目部按临时的多现场审核的抽样规则进行抽样;审核组成员必须是通过国家认监委委托专门机构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审核组根据获得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作出审核结论;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的要求的企业,认证机构将换发新的认证证书。

4 结语

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2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质量在经济时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1世纪已成为以质量取胜的新世纪,质量管理对于各个企业、经济行为人都非常重要。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由于建筑市场尚不成熟,质量管理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从而使得我国建筑产品的质量过低,严重影响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建筑施工质量进行管理,这不断有利于提升建筑行业的产品质量,而且也有利于我国人民生命财产的保障和社会的安定。所以,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1.1 质量管理的概念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主要是指施工项目必须根据业主的需求,符合本国技术标准、合同规定、设计文件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对建筑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协调、指挥等活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建筑施工项目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其各个环节根据一定的要求圆满完成。质量管理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控制和指导各个施工单位按照质量标准展开活动,质量管理在建筑施工整个过程中必须得以贯穿。总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为提升产品质量而进行的改进、控制、策划等活动的总和。

1.2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

概括起来,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使用性。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建筑施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使用的性能。如:隔音、隔热、保温、尺寸、规格等物理性能;防风化、防尘、防火、耐腐蚀、耐碱、耐酸等化学性能;稳定性、刚度、结构强度、地基牢固程度等结构性能;航道、铁路、桥梁、道路是否能符合交通的要求,工业厂房能否实现生产的要求,民用住宅是否可以达到人们居住的要求等使用功能。

第二,安全性。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之后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其结构安全以及人身或者环境免遭危害的程度。主要涉及到施工工程的防腐蚀能力、耐火性、防火性、抗震性、结构安全度以及抗爆炸性和抗核污染能力等,这些安全性能能否达到特定的要求,都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三,经济性。主要指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项目在规划、设计、勘察、施工等整个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或者消耗的费用。这些成本主要表现在使用成本、施工成本、设计成木之和,涉及到征地、拆迁、设计、勘察、施工、采购以及一些配套设施等的投资和消耗。

第四,耐久性。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要确保工程产品各功能的使用年限。由于建筑本身所具备的施工方法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其质量要求也各有差异,当然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性能也有所不同,我国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年限或者寿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质量管理要求建筑产品必须符合正常的使用寿命,必须设计有效的寿命规制。

第五,环境适应性。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其建筑工程必须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这里所涉及的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城市或者周围建筑规划环境等。从而保证当地经济或者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促使建筑施工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建筑项目的最大效用,确保产品质量的提高。

2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虽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其发展的仍不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建筑公司和企业虽然设置有质量责任制和质量保证制度,但是他们在具体执行中,质量管理的意识还非常薄弱,违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具体问题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关部门重视质量检验,忽视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和相关质检部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只对工程质量的检验加以重视,而忽视了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部分企业或者相关质检部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其成本和质量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致使建筑施工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其质量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水平的不断提升,质量管理在当今经济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旦忽视了施工质量管理,将严重影响着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2.2 建材使用不当,缺乏科学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企业在施工准备阶段往往也存在比较严重的质量管理问题。主要涉及到建材的使用问题和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建材使用方面的问题。其主要涉及到建材保管和使用不当;建材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有误等。其次,建筑人员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施工管理不科学,管理人员缺乏工程施工管理经验;建筑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尽快适应建筑水平的不断提升等等。

2.3 管理方法不明确,缺乏技术含量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在其现场施工阶段,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着管理方法不明确,技术含量缺乏等问题。首先,建筑施工的管理方法不够明确,建筑公司和相关的企业部门往往只重视重点工程,而对其他的工程关注甚微,管理方法不够明确;其次,建工施工管理的技术不够先进,机械的使用率不高,生产率低下,在技术选用的过程中研究不够,机械的性能过于低下。

3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我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着以上问题,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同时从外部和内部条件入手,实施建筑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构建科学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对策如下:

3.1 加强建筑人力资源的培养

首先,加强建筑项目施工团队的建设,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改革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所采用用人体制,全面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制度。有效严格地设置选拔对象、选拔方法、选拔程序,从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知识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考虑,认真考虑各人员在整个项目团队中的重要性。其次,加强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各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自行培养一批技术非常熟练的工人团队,尤其是那些技术性含量非常高的技术工种。从而确保建筑施工项目的稳定性,提升施工效率。比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实行相关资格证制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员工才能上岗工作,对于那些对操作不熟甚至不懂的人应对其进行培训,一直到其能获得相关上岗资格证为止。这样以来,既可以减少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又能有效的提高施工质量。

3.2 加强建材质量标准的管理和控制

建筑企业必须认真地管理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做到真正从源头抓起。建立全程建材质量监督机制,实行工程全程管理。必须认真把握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关,使建筑施工的运行得到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内在质量和外部的美观整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总体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中,必须首先确保建筑施工材料符合质量标准,各建筑管理人员必须制定比较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必须从材料采购到材料入库再到材料的选用做好认真检查和监督,切实把握建筑材料的质量关,控制次品和不合格建筑材料、构配件、成品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要让业主满意,真正确保建筑施工的运行,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比如在采购的时候应该做好质量检查,不但要采购员认真检查,相关验货人员也必须实行全程监督。

3.3 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

采取成熟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有效克服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对质量管理提供规范性的指导,来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建筑施工的质量监控对建筑施工现场来说主要包括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加强过程中的监控三种不同方面。第一,事前控制。比如说: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有效控制,应该在有关分项建筑施工过程前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的实现事前控制,促进事前控制的顺利运行。第二,事中控制。必须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完善工序控制,做好工序交接。必须建立质量控制点,根据工程特点,找出对工序施工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因素,依靠完善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完成工序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对于工序中的重要部位或薄弱环节,要预先分析各方面因素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做出相关预防措施,以便进行预控;同时,由于各道工序之间相互关联,必须要做好工序交接,完善交接程序。第三,事后验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隐蔽工程验收。在建筑施工监控的过程中,把隐蔽工程验收作为监控的主要手段。比如说,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地基、桩基、地下混凝土、钢筋、管道等进行全程监控。其次,要设置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点,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力度,加大对质量保证的监控力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为提升产品质量而进行的改进、控制、策划等活动的总和。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还存在着“有关部门重视质量检验,忽视质量管理;建材使用不当,缺乏科学管理;管理方法不明确,缺乏技术含量”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具体方案为:“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加强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加强建材质量标准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完善的施工机械系统,确定有效的规范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l]周树彬.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监控的方法[J].建材与装饰,2009,(9).

[2]万绍联.浅谈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8,03).

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文化;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5日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又是一种实践性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总和,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人们认识、探索、肯定和发展自身的一种方式。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引领和支撑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的一种组织文化,它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也是整个企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为:以系统思考为主线,把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这两项理念的突变与团队学习这项组织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并以此形成一种长久生存、发展的信念和精神力量,使整个企业充满创造性,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自觉地、不断地修正自己,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本质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学习型企业的学习包括三个层次: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的学习才成为可能。同时,倡导员工必须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通过自我超越,敏锐地认识到自己知识力量的不足和学习的需要,将学习作为一种真正的终生学习。这样,企业就以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不断提升组织的智力水平和创造力,使企业在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倡导员工个人学习和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基础。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开放、创新、应变。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应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鼓励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开放、交流和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在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具有能够快速改变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又一特点,它要求组织必须有一种创新应变的人文精神,使企业能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组织的知识基础,让员工不断地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积极参与组织变革和企业文化创新,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在竞争日益加剧、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培育一种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是保持强大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三)强调整体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整体观点的重要性。这里的整体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层要把整个组织看成是一个“智能生命体”,即要让组织具有整体意志与整体传力;其次,领导者应以整体、系统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员工的错误,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避免决策失误。

(四)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展开全方位“学习”的企业文化。它始终把“学习”作为其重要特征加以强调。“学习”精神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一是“终身学习”的精神;二是“全员学习”的精神;三是“全过程学习”的精神,即要求“学习”贯穿于每一环节,使组织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四是“团体学习”的精神,即以“团体学习”促进个人成长,达到完善企业文化的需要。

(五)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自我精进的企业文化。人是企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企业文化的各个部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本质。每个人都有渴望自我精进的内在需求,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们相互交流、持续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使员工们的工作热忱得到充分激发,且更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质量管理,逐步在全国大中型企业开展和普及。1987年3月ISO9000系列标准正式,1994年又代号GB/T19000 idt IS09000族标准。2000年12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2000版GB/T19001-2000idt ISO 9001:2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作为我国国家标准,经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本人通过对自己所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全过程具体参与,深入观察IS09001标准监督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通过走访调查其他类似企业,发现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施IS09001标准的目的存在问题。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出于相互效仿或是对企业包装的考虑,在同行竞争、市场宣传时可以谋取便利,为获取认证证书而突击认证。当要接受监督审核时,建筑设计企业组织几个人突击准备资料,应付认证监督,这就使文件规定的方法不能指导实际的操作,给实际执行造成困难,这样突击的效果使企业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企业拿到证书后,各项工作仍沿用传统做法。这样的短期行为,无法保证设计产品的质量,也难以纠正和预防质量上的问题。这与质量标准的精神背道而驰。

(二)建筑设计盲目选择认证机构和咨询公司。只要能获得证书就行,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干脆找咨询公司全权代劳,将实施认证方面的所有任务与工作全交给了咨询机构,要求咨询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文件,代作内审。另外,建筑设计企业不注重考察认证机构的背景,有很大的随意性。谁能够保证该企业通过认证,就和谁家合作。

(三)质量目标不具体。一般建筑设计企业都有相对明确的产品市场定位,但却没有明确的质量定位,虽然企业规定质量方针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样口号式的不具体、未量化的质量目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质量目标,也就相当于没有质量目标了。

(四)建筑设计企业本身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代表随意选任。管理者代表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在任命管理者代表时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通常委派能抽出时间与精力去应付文件编制和现场审核,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联的人员,要么委派没有质量管理经验与专业知识,无力潜心钻研ISO9001质量标准的人员。这都会造成管理者代表无法制定合理而明确的质量方针或目标,无力自行领导编制企业质量文件,只能凭空想象或盲目抄袭,最终不能适应建筑设计企业的需要。

2、对领导层的审核流于形式。由于建筑设计领导层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获取认证证书,没有上升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高度,为保住证书,建筑设计内部审核只能流于形式。

3、内审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内审员常常得不到被审核单位的配合,内审工作甚至被抵触,部分领导不理解不支持,缺少积极从事内审工作的内部环境。另外,内审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内审员均是兼职,建筑设计企业没有建立对内审员合理的补贴制度,内审员缺乏从事内审工作的动力。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对受审核单位在内审中所发现不符合项的奖惩规定不合理,使得内审员与受审单位的关系受到影响,给内审工作带来压力,使建筑设计企业不能通过纠正及预防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五)人员素质较低。建筑设计企业缺乏有效管理人才,企业主管人员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建筑设计企业的近期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考虑,没有对和企业质量管理有影响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素质培训,很多员工对此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导致认证工作无法开展和执行,更谈不到体系的持续改进。

(六)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存在问题。建筑设计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都较薄弱。质量意识、科学、规范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深入到管理的各个层次中。如出现不合格品时,不敢公开,私下处理,使问题无法暴露在监督审核的过程当中;质量记录以临时补充为主,平常在设计管理过程中不重视整理和收集;统计技术停留于作一两张图表应付认证审核,只作定性分析,忽视有效性和经济性。

四、建筑设计企业建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思路

通过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有效提高企业软实力,结合建筑设计企业特征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有关理论,在构建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发展。建筑设计企业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以组织和制度的建设为基础,这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将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化、制度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设计企业除了创建相关的制度、组建学习型组织外,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还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管理者应从顶层设计、带头学习、模范执行等方面开展。

(二)实施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构建和改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除了提高员工素质外,建筑设计企业还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用人政策,为构筑先进的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设计企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建筑设计集团,可以说是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的典范,其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鼓励员工加强学习,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花旗”文化。

(三)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企业要形成知识共享、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采用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技术层面上为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技术平台,以保障和促进集体学习、信息共享、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实现。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分享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策略的重点是对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的获取、解释及传播。通过各类知识管理项目、活动及系统的开发和运作,可以将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显性化及共享,使其得以更有效地利用,从而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可分为需求分析、建立、分发、使用、评价和更新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撑。知识管理技术就是指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它是一个技术体系,涵盖了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同时,它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要对为建立学习型组织作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肯定,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要进一步激励员工从企业的发展出发,为企业进行更加卓有成效地学习和创新作出更大贡献。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建筑设计企业物质激励的着眼点应是在组织内部拉开不同知识层次和学习、工作能力层次的报酬档次,并将员工的报酬和他们与同事的合作关系挂钩,以鼓励有效的学习和团队沟通。建筑设计企业的精神激励主要是要通过营造鼓励学习、祟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给予员工信任、理解、尊重、继续学习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激励。建筑设计企业通过建立这些激励机制,为培育学习型组织及其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构建知识型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提高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学习型企业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无论是提供建筑设计服务、开发建筑设计产品还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其行为主体都是建筑设计企业的员工。建筑设计企业除了传统上的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员工操作技能等岗位教育外,还要注重提高员工的各项素质,鼓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也是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2003.11.

[2]宋俊超.浅析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建[J].前沿,2007.11.

[3]杨永根.中小企业如何推行IS09000标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1.11.

[4]莫劲松.ISO9000与中小企业[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8.5.

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建筑业也在大踏步的发展,建筑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不管建筑业如何发展,“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行业指导方针从未动摇过。因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关乎国家、社会的财产利益,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建筑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自《建筑法》及相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颁布以来,从惩罚的角度刺激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的提高,但不能解决工程事故的源头问题,在面对某些建设工期长、质量责任复杂多样的工程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从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一、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方面存在众多问题,按照工程施工项目的不同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结构类问题;给排水、采暖、电气等安装问题;装饰装修问题;建筑工程构配件质量问题;建筑工程设备工具质量及功能问题;施工管理问题;建材类质量及使用问题;辅助设施质量及操作问题等。

二、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工程质量事故频出的原因与工程质量本身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是分不开的,可以从建筑工程建设环境和建设过程两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一)建筑工程建设环境方面

首先是社会及产业的软环境,在面对中国建筑业产业结构及竞争状况的不利局面,促使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同质化竞争,招投标过程中的恶意低价和隐蔽操作等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对建筑市场监管不利,导致许多“豆腐渣”建筑的出现,直接为国家和社会造成经济损失。

其次是建筑工程建设的硬件作业环境,由于建筑工程建设周期长、露天作业多等特点,使得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技术环境,建立的质量保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组合、施工工具、工作平台等劳动环境,甚至包含了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建筑工程建设过程方面

1、勘察设计阶段

勘察和设计是建设项目的实施的第一项工作,勘察又是设计的重要依据,是所有工程实施的参照。如果因为勘察质量不合格,将直接影响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导致基础工程存在安全隐患。业主的建设目标和使用功能的初步体现是通过设计将其具体化的,除了需要考虑工程的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如果设计本身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将从根本上增加了保证工程质量的难度。

2、施工阶段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最重要的阶段,是将项目设计意图转化成实体的阶段,因此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本阶段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监管机构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的缺乏;二是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控制意识缺乏;三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只限于传统的经验管理,不能及时应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四是施工原材料及其制品的管理不当,导致物料浪费,甚至使原材料质量变质,延误工程进度;五是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操作技术的发展与项目管理研究与应用不协调,导致硬件技术的实现有障碍。此外,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不按规程操作对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造成威胁,也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与进度。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构建

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与监控的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工作和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在满足投资和进度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预定的质量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与管理:

(一)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

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这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建筑企业管理者只有对工程质量有足够的意识,才能思考和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控制方法

1、加大政府的宏观控制力度

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联合执法,不留空白,共同规范建设单位的建设行为;建设工程的各有关审批管理部门,应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审批透明度;政府应通过招投标来选择并确定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取得项目开发资格的同时,应同政府签定建设工期合同,并明确奖罚措施;提高建设开发市场的门槛,将无开发实力的开发商淘汰,逐渐净化建设开发市场;大力整顿建材市场,为建设工程项目提供优质的建筑材料。

2、发挥建设单位的主人翁权利

首先,要在全方位考查的基础上,选用较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充分满足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要求。其次,建设单位应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排除一切干扰,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建筑市场管理规定选择一个施工技术力量较强、素质较高、设备和设施装备优良的建筑施工企企业。最后,必须把好建筑材料的的质量关,因为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是重中之重,建设单位必须做好宏观控制工作。

3、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微观监督

在建设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微观监督要求建设单位切实地深人到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去进行监督检查工作,做好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具和施工工艺的控制。实践标明,对细部工程的动态管理是建设单位参与工程管理的重点,只有对各个细部工程的质量控制好了,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工程的质量才能有保证。微观监督主要控制好两个方面,一是施工队伍的工作质量,二是工人操作的工序质量。

4、构建优良的质量管理体系

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构建一套优良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政府、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三位一体”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首先,在建筑工程的全方位管理中,健全各级领导的权利责任制,明确第一责任人,逐渐将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其次,建立健全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规范和引导工作行为,逐步提高“质量第一”意识。再次,加强施工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只有保证管理人员做到懂技术,并掌握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才能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最后,完善与之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可从质量责任制度、技术复核制度、现场会议制度、施工过程控制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健全现场管理制度体系,与其它管理责任制形成互相协调、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结论

通过目前国内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在建设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建设主体的行为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规范建设单位管理的行为始终是解决工程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只有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监督,从建立优良的质量管理体系到配套现场质量管理制度,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找出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卜天福,试论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8)。

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与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一、安全与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与质量体系分离,缺乏协调。现在的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虽同属建设系统,但却是分离的,分属于不同的机构,安全属于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站管理,质量归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管理,且两机构间无必然的联系和关系。两部门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安全搞不好,质量也难保证;质量有问题,安全势必有隐患。质量监管部门抓得紧,施工单位就把质量搞得好一点,安全监管部门抓得紧一点,施工单位就把安全搞得好一点。二者谁的制度措施严格,施工单位就对谁重视一点。因而,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很少有把安全和质量同时搞好的。这正是监督管理部门体制分离所产生的后果。

(二)安全与质量监管法律制度、措施的不平衡。我国安全与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不平衡的,法律制度、措施完备程度也不一致。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建设、摸索和总结,已建立较完备的管理队伍,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而安全监管相比而言,由于起步晚,虽然近几年有关政府部门很重视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安全监管部门的人员也比较努力。无论在工作力度还是人员设备配备,还都相对薄弱一些,这也影响到建筑工程监管水平的提高。

(三)对安全与质量监管认识的不平衡。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施工单位,长期以来对安全与质量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一致,往往重质量而轻安全,认为安全是阶段性的、临时性的,只是个过程,而质量才是长久的,是百年大计。而在工作中,只抓质量,而忽视安全工作。孰不知,连施工过程操作人员的安全都保证不了,言何保证住户百年平安。另一种认识方面的误区是对立的观点,他们往往这样认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质量与安全都是第一,但到底谁第一,认为搞不清这个问题,质量和安全工作就没法搞,把二者对立起来,而认识不到质量与安全紧密联系的,互为制约的关系。认识不到二者的内涵不同,不是矛盾的共同体。这些错误观点的存在,影响了对安全与质量的重视程度,从而制约了监管水平的提高。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策略

质量与安全密不可分,广义的质量包涵着安全,广义的安全,包涵着质量工作的安全,它们交互作用和互为因果关系,安全与否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工作质量,质量优劣,又有一部分取决于安全。安全与质量只有齐抓共管,统一执法,才能解决工作力度的不平衡,才能消除人们对质量与安全工作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的不平衡,才能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对现存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把质量监管体系与安全监管体系进行合并,对质量和安全统一执法,达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安全与质量体系合并统一的必要性

质量与安全监管过程中种种问题和弊端的存在,说明了改革现行监管体系的必要性,而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二者监管的合并,需要统一执法,这也正是两者合并统一的必要性。现存质量与安全监管工作中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不适时提高管理水平,适势改革监管体制,在未来的建筑业国际市场中,很难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只有改善我们以往的一些不足的作法,改革现行的体系,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建筑业的整体水平,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四、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合并统一的可行性

(一)执法依据的一致性。

(二)安全与质量监督检查形式、内容、方法的一致或相似性。

(三)安全与质量管理检查验收过程的相近相似性。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过程是分阶段验收,针对工程的分部、分项、分阶段检查验收评比,这种做法已作为统一的法定程序。实施分阶段验收,取得了较为明显和满意的效果,证明工程质量的验收程序同样施用于安全的监督管理。

(四)安全与质量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财产都没有隐患和危险,不受损害。质量管理是确保成品的质量优良,满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五)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合并统一的实践性。

五、安全与质量管理机构合并后的机构设置

安全与质量管理职能的统一,势必要求管理机构的合并,而合并符合当前精减机构,提高办事效率的潮流;一职多能,更是发展方向,机构的名称可以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也可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查安全时兼顾质量,查质量时兼顾安全,以质量手段促安全,以安全措施保质量,质量与安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六、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合并统一的优越性

(一)有助于增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的合并统一,不但不会削弱质量与安全各自的管理力度,相反会大大加强,并更加科学合理。安全与质量监管体系合并统一后,就可以用质量的手段抓安全,以安全的措施保质量;查质量时兼顾安全,查安全时兼顾质量,安全不达标就不进行质量验收。质量不合格,安全就不进行达标评定,二者相互制约,同时统一管理,工作的力度和强度将明显增强,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两方面工作都不偏僻,将彻底扭转管理的被动局面。管理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二)精减机构,减轻财政负担,一职多能,提高办事效率。安全与质量管理机构的合并统一,势必精减人员,减少办公场所,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支出自然减少,且机构合并能促进监管人员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监管水平,提高自身素质,一职多能,安全与质量同步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三)减少施工企业负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现在,施工企业经常反映负担过重,检查太多,评比太多,往往是查安全的刚走,查质量的又来了,整天疲于奔波应付检查,无力抓内部管理,无力抓职工技能的提高。质量与安全监管机构的合并,同时同步执法,必然减少检查次数,一次检查办两项事,从而切实减少企业的负担,减少的不仅仅是招待费,还有时间,使施工企业有精力,有时间去抓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

七、结束语

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之一,地位日趋重要,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个环节,才能建造出更多的优质工程。而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问题是建筑施工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影响建筑施工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工程的质量也是评定工程好坏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建筑质量的关注。本文就主要阐述了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1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的意义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一项工程的成败是由工程的质量来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是建筑工程的生命线。如果没有良好的施工质量,那么建筑工程的其它相关内容均无从谈起。

不过建筑行业在得到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工程质量事故频发,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对某项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施工技术、现场地质、施工工艺、机械设备、原材料以及工程的设计方案。当上述的这些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无论其变化的多少均有可能对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引发工程事故。

2 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材料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钢筋焊接、半成品安装以及原材料加工等,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对整个工程建设有着极大的危害,稍不注意就会酿成重大的安全事故。所以,一定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筋加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高度关注。

2.2 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

一些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标志悬挂不合理、没有安全标志、废弃物与材料乱堆乱放、场内道路拥堵以及场容场貌差,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打围、生活设施布置杂乱无章的现象。在土建工程中高空露天作业相对较多,其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作业的工种较多。如果施工企业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就有可能发生坍塌、触电、物体打击以及高空坠物等安全事故。

2.3 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

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通常会用到不同种类的建筑材料,致使一些施工现场出现了材料管理较为混乱,建筑材料随处丢弃,各种建筑材料不能被归类存放的现象。这样不仅会降低工程的生产效率,而且还容易出现找不到材料的情况。有一些材料由于储存不当,会出现其质量下降,甚至材料过期的情况;还有一些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多方面的原因,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故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就容易导致机械设备的过早损坏,既降低了机械的利用率,又增加了机械设备的更新以及维修所需的资金投入。

2.4 施工单位的管理控制问题

在对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的生产管理意识淡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施工单位在生产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建立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以及规章制度。一些施工单位虽然建有此类制度,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执行,落实到个人。部分施工单位在配备专职安全员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素质较差、数量较少以及不按规定配备的问题,还有一些一线工作人员缺乏安全防护以及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

3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

3.1 对设备质量、构配件以及建筑材料进行合理的控制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工程设计方案的要求,对产品质量、设备质量、构配件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尽量选用质量较好的材料来进行施工,这样不仅提高了设备、部件、材料以及工程的整体质量,而且还带动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3.2利用新技术提升工程质量的水平

施工企业在对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最终的使用质量,就必须对工程的建设方式进行及时的转变。在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时,可以利用新设备、新工艺来提升机械施工的专业化以及自动化水平。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一定要对建筑的防渗水施工、脚手架的搭建、钢筋混凝土的浇筑以及模板的设置等新型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便于提升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3.3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工艺进行控制

施工质量与施工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就一般情况而言,施工工艺包含了检测技术以及设备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及时树立品牌观念,在各个环节中重视产品的质量以及功能的改进,从而推动产品与施工工艺不断发展。

4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4.1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材料的用、取、存、进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此外,在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实领导责任制,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以及法人代表必须对所承建的项目负责到底。项目经理一定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全权负责,无论是工艺技术、工序、设备,还是材料、人员,都必须落实到位,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4.2强化所有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全面强化所有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提升员工的自我完善能力,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以此来达到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的目标。

4.3 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

施工单位在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不仅要建立科学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必须落实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简而言之,施工单位在对工程进行建设前,一定要先确定好建筑施工的项目经理、施工管理负责人以及技术负责人,从而使施工的全体参与人员都有着质量保证的职责,并确保每一项质量工作都有专人进行负责管理。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以及项目经理对所承建的项目工程质量负有领导责任和终身责任,并依法对企业进行管理。同时,还应该按照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原则,从人员、材料、工序、设备、工艺以及技术措施等各个方面逐级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5 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产业支柱,想要促进建筑行业的科学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从政府、企业等各个方面找出原因,认真分析,不断改进和加以完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坤,曹娜.浅谈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