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1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危机

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焦虑自闭、自暴自弃、消极自卑,做事无恒心,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自信、开朗的仅占20%左右,而51%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孤僻、任性、性格扭曲的占35.4%,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占到2%,8%的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81.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二)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1]。在调查中,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常为一点小事就怒发冲冠、暴怒不已,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时,43.4%的学生选择“争吵”,16.2%的学生选择“忍受”,选择“采取其他行为发泄”的占21•6%。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三)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7•8%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4•7%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在回答“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一问时,53%的“留守儿童”选择“很少关心”,11•1%的选择“从不关心”;而在回答“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时,51•9%的留守儿童选择“情感孤独”。由此可见,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他们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四)学习心态

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只有34.7%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0.9%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至于学习成绩,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1/3,另有34.7%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

二、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扫描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折射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的力不从心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留守儿童”面临的是“单亲家庭”、“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单亲教育”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寄养教育”的儿童与监护人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阻隔,感情沟通不顺畅;“隔代教育”者往往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相差大,心灵沟通困难更大,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有着自己的认识,也带来一些相关的烦恼。由于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如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以图消除孤独寂寞等。

(二)学校教育失衡

学校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渠道。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关注比较多的是对青少年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精神、道德、信仰、灵魂等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鲜有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次,外出务工人员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而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动辄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三)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

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在这个人生重要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受到家庭教育,甚至脱离学校的监管,他们过早地和社会接触,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加之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贪图享受、自由散慢,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极少数人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诸多诱惑,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三、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消除城乡贫富差距,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所在[2]。其次,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政府可以利用春节等外出打工人员集中回乡的时机开办“留守儿童父母学校”、“隔代家长学校”等培训班,帮助他们更新教育观念,教给他们教育常识以及对儿童的保护常识,让监护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讲究教育方法;再次,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四老”(四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学校,可借鉴陕西“石泉模式”[3],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弱化统考制度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为农村教育创新留下广阔的空间[4]。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也要充分重视他们的心理教育,把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教师平常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尽量亲近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班集体的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课,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问题并与其沟通;根据自身条件设立课后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弥补放学后或节假日期间孩子的教育空白,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能多得到些情感安慰、情感辅导等综合性的情感慰藉。

2.完善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

(1)加快寄宿制建设。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对“留守儿童”最好的管理机制就是寄宿制。对“留守儿童”的规范化管理和教育,有助于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所以,政府应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2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这一首留守儿童的歌曲,唱得让人心酸黯然。山区的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普遍存在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调查,学校发现,造成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受欠缺父慈母爱的影响。2、受隔代溺爱的影响。3、受不成熟“自我认为”的影响。4、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5、受过分依赖学校老师的影响。6、受社会歧视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蟠龙完小对这些留守儿童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干预和预防等心理教育,把山区农村留守儿心理的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之中,以“慰―帮―疏―导―护”来引领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得到了健康成长。

1、慰:利用亲情对话,视频聊天,让留守儿童渴望的亲情能得以慰藉。

经前期调查,发现近72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更有极个别留守儿童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摸样了。基于这种现状,学校专门在心理咨询室安装了一部亲情电话和一台可以视频聊天的电脑,免费每天向留守儿童开放,让留守儿童不出校园就可以和父母倾诉情感,拉近心灵上的距离。学校还开放了微机室,让留守儿童通过QQ很方便地和父母说长道短,保障了双方的沟通需求,包括双方的隐私也可以安全地得以交流,留守儿童的亲情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在外打工的父母思子之切,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2、帮:建立结对帮教机制,充分发挥家长的帮教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由于父母长时间外出,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就无人监管,生活的基本技能也得不到培养。学校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了解留守儿童中父母均不在家的学生,指派教师其家长,结对定期帮扶。一是家长借阅或购买课外读物,让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得以充实,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头脑,产生激励效应。二是家长定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教会他们诸如煮饭、洗头、洗衣等基本生活技能,鼓舞其自信心,培养其自强力,养成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的好习惯。

3、疏: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给予疏导,防微杜渐。

在学校留守儿童中,大部分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有的在家独自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较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只知溺爱,放任自流,儿童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疏导,极大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产生了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甚至行为失控的犯罪倾向。学校开展了“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讲座”,由校长亲自作讲座。班主任老师们就很知根知底,耐心细致地给予及时有效地疏导,如有重大一点的心理问题学生,就配合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一起共同疏导和矫正。通过一系列正当和及时的疏导,学校留守儿童的孤僻、焦虑、自私、暴躁等心理现象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几乎就没有出现心理失范和行为失当的现象。

4、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重师生零距离的关爱氛围

零距离的关爱本属于父母亲人的,我们教师如能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定会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种爱的氛围,让孩子心情舒畅的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到来自父母亲人以外的关爱。蟠龙完小周边村地广人稀,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其中父母全部外出的就有近60%,留守孩子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一是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有十多名,他们的细小心灵过早地受到伤害;二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有近30%,孩子们受教育的随时都可能被贫困吞噬;三是监护人没有家庭管教能力的占50%,孩子们的成长处于“信天游”的状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只靠“外援”,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蟠龙完小正式建立留守儿童综合教育管理系统,教师经常通过走动,到留守儿童的家里去,了解他们的经济、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学校还特别规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学生的临时监护人,更好更全面地关心留守儿童。为加强联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与该村委联系,共同帮教和引导留守孩子。随着组织机构的建立,明确了教师帮教和引导留守孩子的责任,为留守儿童新增了不少家长,加强了零距离的关爱氛围。

5、护:组织别开生面的活动,编印留守儿童家长读本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3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一)从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分析。据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留守儿童人口已经超过6000万人(全国妇联,2013年),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和政府的政策照顾,一些条件好的农民在城市里安了家,子女也能在城市学校就读了,但对于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消费成了进城的拦路石,所以农村留守儿童依然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农村单亲家庭不富裕,越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回家看孩子的次数越少,因为回家的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乌兰小学是一所山区学校,留守儿童较多,下面就以乌兰小学为调查对象,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二)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分析。由于留守儿童大都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看护,溺爱是家庭教育的一种主导倾向。因孩子与家长长时间分离,使得老人更加疼爱孩子。因家长回家时间比较短暂,很少批评孩子,所以溺爱倾向更严重,且这种溺爱往往倾向于物质层面,例如:买玩具、衣服、食品等,涉及情感方面的交流较少。因疏于管教,常跟社会上闲散青年混在一起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一味跟爷爷、奶奶要钱,甚至会出手打老人。可见溺爱并不会给留守儿童带来幸福。(三)从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及心理分析。相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抑郁、嫉恨、暴躁易怒、自卑、逆反心强等心理的外在表现。社会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很多,心理缺失是罪魁祸首。所以帮助留守儿童塑造正常的人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核心问题。总之,面对父母亲情的缺失,与父母都在家的农村儿童相比,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压力,以及因留守导致的种种日常烦恼。这些事件和烦恼,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11-01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并且孩子大部分是由年迈而且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也会过于呵护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在他们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却缺少了父母的关爱,这势必会对他们将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缺位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常会得到学校与老师更多的关注,由于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留守儿童投入同样多的关注。所以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一般,在学校里表现既不特别突出,也不调皮闹事的留守儿童,老师往往关注得较少。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还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组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三)社会关注不够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社会环境存在一些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于城乡之间,给农民工子女教育造成诸多矛盾,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力承担子女在务工所在地普通学校入学的费用,而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孩子升学考试的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乃至壮大。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教育又跟不上,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产生。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

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保障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有计划地配套筹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再次,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最后,政府要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机会,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配备心理教育教师,树立科学育人观念,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在精神上鼓励、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使他们与城市孩子一样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子女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并且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再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监管机制,强化心理教育。最后,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爱,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三)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5

一、发泄内心的不满

有些孩子因提出的某项过高要求被家长或老师拒绝后,心中便出现很大的不满,便用破坏行动来进行发泄报复。例如:不给买新玩具、新衣服,就有意摔坏原有的玩具,故意撕坏、磨破衣服,来逼家长买新的,甚至有的摔坏别的儿童的玩具,污染损坏其他小朋友的衣服、鞋帽等。有一次有一个孩子为了吃到水果罐头,竟然故意脱掉衣服、故意淋雨受凉,使自己感冒,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防止此类行为的发生,成人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切不可在家里把孩子当贼防(例如不要把好吃好玩的藏起来)。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应把原因讲给孩子听,以取得孩子的理解和心理平衡。但是如发生这种不良行为,家长、教师绝不能姑息迁就,除严厉批评外,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带来的“苦果”。例如:摔坏了玩具,就在一段时间内不买新玩具;砸坏了碗碟,两周内不买他爱吃的冷饮、零食,告诉他省下钱来买新碗碟;损坏或故意弄脏了衣、帽,则修补、洗净了再给他穿;把人家幼儿的东西损坏了,则必须当面给予赔偿……孩子看到在事后产生一定的后果,头脑中会留下深刻印象,以后才不至于由着性子撒野了。

二、报复反抗的举动

有些留守幼儿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本身体力弱小,斗不过“强者”,吃亏后便偷偷地采取报复行为,以求心理平衡。比如拔掉对方田里的庄稼,推倒人家的自行车,把对方晒在外面的衣服弄脏、搞湿,甚至冷不防把对手推倒、绊倒……对这些行为,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制止并给予批评与引导,若孩子真受了委屈,可告诉对方家长或通过老师,以寻求适当的方法解决发生的矛盾,让幼儿心里的疙瘩及时解开,不要日积月累,致使心理负担加重,做出后果更严重的事情。

三、好奇心重促使动手触摸

因为父母常年外出,幼儿也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好奇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心里的疑惑得不到解答,对不理解的事物,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以期弄个明白,因而常常私自拆卸钟表、玩具、电视机,乱接电器开关或空调遥控器,从而损坏了东西。

孩子因好奇心而损坏了物品,我们幼儿教师应告诉家长不要粗暴惩罚,以免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协助家长引导孩子把拆下的东西装配起来,并讲一些简单易懂的原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对不能恢复原样的东西,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拆卸的,拆卸就会带来损坏,就得花钱修理,甚至不能再用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爱动手的孩子,可为他们多购买拼插、组合玩具,在幼儿园内多组织安排动手游戏活动,使他们在装装拆拆的活动中体会到探索、创造的快乐,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好心办错事

由于天真幼稚,父母又经常不在身边,儿童经常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来。如冬天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便把金鱼捞上来放在太阳下面晒;看到盐有点脏,就把盐放在淘米篮子里用水淘……对此,家长首先应肯定孩子的负责精神,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好心为什么做错事,而不应一味责骂、惩罚、威吓孩子。要知道,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尝试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的。

五、是非不明、深浅不分铸成错误

有些时候儿童会损坏东西、损伤他人或自损本身,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后果是严重可怕的,他们只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到新奇有趣,对所产生的后果始料未及,直到无法挽回。据报道,徐州两名只有6岁的幼儿园大班小朋友,结伴在水塘冰面上玩耍,结果一下子踩破冰层,落入冰窟之中,双双抢救无效,不幸死亡,给孩子家长和幼儿园师生带来了极大的悲痛,这样的事件太令人心痛了,决不能再次发生。家长和老师必须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坚决制止危险行为的发生。平时应要帮助孩子树立是非观念,告诉孩子哪些事决不能做,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尤其要教育孩子远离水火,知道水火不容情,平时决不能私下玩火,夏季不独自下河游泳,冬季禁止在冰上嬉玩。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6

一、以学习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网络

1、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加强组织保障,做到管理全天候。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组织领导。在具体举措上,一是建机构,调整并充实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抓队伍,建立一支由校长总抓、专干分管、班主任负责、任课教师配合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骨干队伍和管理网络,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筑阵地,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心灵驿站”和托管场所的建设工作,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四是定方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关爱方案,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突出关爱重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开展关爱活动,力求将留守儿童课内外的思品、学习、生活表现统筹兼顾好,实现管理全天候。

二、以家校互动为手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满足需要,建立“家长”制度。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给他们只是“钱”的满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建立“家长”制度,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需要。“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定期与家长通电话,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还承担起送医院治疗,照顾饮食起居等事项,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节假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为了预防留守儿童发生错误事件,“家长”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疏导和监管。这样,通过“家长”制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家校联动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