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学校踩踏事件;学校设施建设;学校安全管理
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五校发生了一起课间操引踩踏事件,41名学生受伤,其中34人轻伤,6人重伤,1人病危。事故发生的原因是阿克苏市五校课间操时,学生下楼至楼梯口发生拥挤,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引起踩踏。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再次为学校的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本文将就此次校园踩踏事件从学校角度对学校安全建设进行反思,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在实践中给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校园踩踏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反思
新疆阿克苏五校踩踏事故的四大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安全管理有漏洞,学校未安排老师组织疏导;二是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自控能力弱,在楼梯间拥挤,这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三是教学楼设计不合理,是按照传统的办公楼楼道设计的,比如楼道的宽度、转弯处直角设计等并没有根据学校的特性设计;四是学校安全教育简单生硬,学校在课间操时没能以班级为单位,按顺序组织学生排队下楼,保证疏散秩序。“靠右行,不跑步”的训练未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
这些原因从学校角度主要可以归纳成两大类:学校设施建设方面不达标;学校教育管理方面不到位。
1.我国学校建设的标准都有着详细规定,如在校址选择、学校建筑和绿化方面等。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跟踩踏事件紧密相关的学校道路建设和楼道、楼梯建设标准。楼梯是楼内垂直交通的“大动脉”,学校人员密度大,课间人流集中,因此楼梯的位置、数量、宽度、坡度、形式等都很有讲究,楼梯设计应遵循保障安全、便于行走和紧急疏散时保证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达到室外的原则。在设计楼梯时,还要考虑某特定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中小学生活泼好动,不宜采用有楼梯井的三跑楼梯,最好采用普通的折跑楼梯;楼梯的踏步高和踏步面宽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合理设计。另外,一些基本的标准,如学校建筑的主楼梯不宜是全开敞的室外楼梯,以免人流密集时发生意外;楼梯间靠墙侧应设扶手,以保证疏散安全;超过五层的教学楼应设封闭楼梯间等。而笔者注意到,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并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2.在学校管理上,一些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领导和组织机构,也没有专门的安全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因而各项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各安全工作组织间也缺乏协调,从而造成了安全责任分工不明确、制度不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没有落实到人的现象。另外,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课程,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为学生购买安全教育教材或购买后发给学生就万事大吉。还有些学校甚至连把安全教育纳入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物理或生物等相关内容中都没有做到,造成了这些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安全常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其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表现在安全活动开展不够上。很多学校仅在学校安全教育日这一天开展各种安全活动,安全活动的形式也不够多样化,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校园安全文化缺乏还表现在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校园里的宣传舆论工具作为安全主题宣传和安全氛围营造的工具上。
二、对于学校安全建设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1.要学校明确领导及教师责任,真正从制度上完善学校安全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是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主体,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安全负总责,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训技能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增加实验实训课程,完善实验室管理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1.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重要性
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各职业学校目前改革的重点也是加强实验实训工作。以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学上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实验室在担负这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试验室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职能,创建规范化的实验室,则显得尤为重要。
2.实验室现状
2.1实验室技术力量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仪器设备短缺,实验场地少,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室设备更新和添置困难,造成了一些实验因仪器欠缺而无法开设,还有的十几名学生合用一台仪器,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也难以适应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实验教师欠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再教育欠缺,同样影响实验的教学效果。
2.2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不当。
在实验教学中,大多数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学生也不重视实验课。在实验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不足,在实验课上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进行讲解,再作示范操作,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这样就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仪器构置缺乏科学性。
教材几经改版,部分设备被闲置,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投资效益差。一些需要的设备又因资金问题无法购置,造成了一些实验因仪器设备缺乏而无法正常开设,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降低了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3.1建立及完善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实验室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因为它是协调和处理实验室工作的依据。如《实验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学生实验室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报废制度》《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另外还有仪器设备的借还手续,等等,从而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制度有了,但执行的力度不够也是不行的。因此必须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使学生和工作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实验室管理的水平。
3.2科学购置仪器设备,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
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功能上科学”的原则与实验教学的需要,正确选择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在仪器购进后,必须分类、建帐,做到帐物相符。平时要加强仪器设备的清洁、维护、保养和管理。维修要记录故障情况及检修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性能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使用中尽量避免此类故障的发生,延长仪器的使用时间。
3.3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实验师资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一方面,应改变过去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的界限,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理论课教师进入实验室与实验教师一起担任实验教学任务,一起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也要不断进取,不能满足于已掌握的实验技能,应积极学习,进行自学、听课或参加培训进修,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4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科书,在每学期初制定本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然后根据教学计划排出实验课程表。定期检查、考核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紧密结合专业课,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技能。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建立由仪器使用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设计型和综合应用型实验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让他们感受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优势,在实验室空闲时间对学生开放,做到只要有教师在,学生随时都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这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高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
3.5鼓励创新,促进实验室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制定相关政策和教改立项等措施鼓励创新。这里所说的创新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激励教师及学生自制和改进实验设备,以充分提高、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缓解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矛盾。学校聚集了各方面的人才,可通过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智慧和奉献精神,改进和提升现有设备,自制部分实验设备和软件。另一方面,鼓励开展新实验项目。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要使实验项目和科学技术发展同步,就需要不断增加和补充新实验项目,使教学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加强实验室管理,丰富实验室职能,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运行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对于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3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1 强化奖励的权威和声望,减少奖励数量
科技奖励要严格控制授奖的数量和获奖人数的多少,关键是提高科技奖励的声誉度。目前,国外政府科技奖励项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奖项都坚持“少而精”的设置原则,每届奖励人员仅为数人,有的甚至在某学科领域仅奖励1名科学家,从而保持奖励的高水准和荣誉度。使得这些奖励在科技界声誉高、影响大,真正使得通过奖励一个人,达到激励一大片的目的。同样,我国国家级科技奖励也强调“少而精”的原则,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的项目约300项,最高科学奖励每年奖励人数不超过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合作奖每年不超过10名。各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设立的科技奖励励也开始注意减少奖励人数和成果数量。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科技奖励仍然存在奖励人数过多,奖金撒胡椒面的情况,行政人员排名靠前的情况。下一步各高校在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时需要对奖励人员有严格限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评奖。通过减少授奖的数量、提高授奖规格的手段提高奖励的稀缺性,提高奖励的重要性和竞争性,从而更能突显获奖者的荣誉感,这样一来更能起到激励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由于授奖数量的减少,在颁奖时可以让每一个获奖者都由高校主要领导或受邀领导、嘉宾颁奖,进一步提高获奖者的荣誉感,进而更有效的调动高校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的热情。
2 强化精神奖励并采用灵活的物质奖励方式
考虑到我国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相比较起发达国家各种奖项、我国国家级科技奖励以及有影响的社会力量奖动辄上百万,少则几十万的奖金,我国高校很难提供如此大量的奖金,因此要重点发挥精神奖励的作用。在国外设立的科技奖励中,非常重视精神奖励,突出荣誉感的奖励很多。如英国政府设立的“女王奖”、法国设立的“国家科研中心年度金奖”、巴西政府设立的“大十字勋章”和“骑士勋章”都没有奖金,只是授予获奖者奖章或奖牌。但是这些奖项都是这些国家政府给予的最高荣誉奖励。这说明,科技奖励励的地位和影响并不仅仅由奖金的多少来决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重视颁奖形式,从精神层面给予获奖者满足,实际上对于获得高校科技奖励的个人进行宣传不仅能让获奖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另外一方面对各高校奖项也是一种宣传。现在,国内外都十分重视颁奖形式,特别是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获奖成果。前文提到的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美国总统奖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再比如诺贝尔奖,每年的诺贝尔奖期间,颁奖仪式强大的宣传声势迅速在世界各国的多种媒体上传播,不仅让世界大众认识了那些科学家,了解了获奖成果中科学技术知识极其重大的意义,也强化了诺贝尔奖本身在全球公众的极高声望。这些都对激励科学家的创新热情,激起民众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和支持,起到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学习过程;教学效果;有效的时间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学效果收效甚微的情况,这也是一直以来让学员苦恼,让教员困惑的问题之一。学习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效是需要时间作为保障的,每当教员要求学员加强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时,部分学员总是吵嚷着:“教员我们没时间啊!”那我们的时间都去哪了?什么样的时间可以拿来学习?我们又该怎样来规划有效的管理利用我们的时间呢?
一、学习过程时间管理的内涵
巴尔塔沙・格拉西安曾说过:“除了时间,没有任何东西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甚至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也会拥有时间。”可见时间对待每个人的公平性,如果抢先一步我们学会如何去管理我们自己的时间也许在在时间面前我们就会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与特权。那什么是时间管理呢?
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时间管理的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事情全做完,而是更有效的运用时间。时间管理并不是完全的掌控,而是降低变动性。其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事先的规划和长期的计划,作为一种提醒与指引。时间管理是自我的管理。
针对学习中的时间管理,我认为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面对各种各样的日常学习任务以及学习之外的突发事件,当这些事情堆积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决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任务,以达到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又能使其他事情得以合理安排解决,最大限度的发挥时间的效力,提高学习效力。
二、学习过程中时间管理存在问题
只要你愿意,任何时间都可以拿来学习。我们认为学习就应该扑下身子一心只为学习,但总感觉想要学习的时候总会被其他的一些事物干扰,看似忙忙碌碌,但最终习没学成事没做好,焦头烂额,身心疲惫,局面一团糟。我们的学员有可能是在以下方面出现了问题。
1、课后时间安排不科学,时间意识淡薄,自我管控能力差。除了统一的上课时间外,课后没有统一的学习时间,再就是我们的部分学员不仅仅担当学生的角色,有时会身兼数职,所以难免其他工作与学习之间产生冲突,面对上级交代的任务,往往会选择将学习任务滞后,而没有一个统筹的安排。而绝大多数的学员则是时间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时间是不可逆转、不可买卖、无法暂停、毫无供给弹性的珍贵资源,总觉得时间会像阳光一样充足,所以在闲聊、发呆或是碌碌无为中将时光消磨。
2、在时间安排上自主安排,体现出享乐的特点。我们的学员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生活中的磨砺,更多的是“人生苦短,及时享乐”的思想,所以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对差一些,因此对时间也是疏于管理。
三、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的方法
时间是我们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梁,如何使我们从奴役于时间的角色中跳出来呢?那就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
1、树立有效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像是在无际的黑夜中为自己找到一盏引路的明灯。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前进动力,能够淋漓尽致的激发个人的潜力。但制定一个有效的学习目标却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首先,要保证该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大而空洞。所以可以将长远的大目标分解成阶段式的小目标,比如将整个学习时期的总目标分解成每个学期的目标,进而分解成每日或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其次,要保证该目标具有可达性。基础结构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学员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只靠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因此目标不能太低,但也不能过高,太低,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及挖掘自身潜力。过高,则会在达不到目标时会有挫败感,打压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所以学员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又要是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再次,要保证该目标具有时间可考性。时间是学习成果的一把检验尺,所以在设定目标时也要设定其完成的时间,以便自己可以对学习效果及时进行监控,对学习进程做出及时合理的调整。
2、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目标有了,那该如何向着目标一步步的迈进呢?首先,将预期达成的目标进行筛选细分。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是明确每日的学习任务,该任务都有哪些步骤组成,如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后复习、课堂笔记整理、错题纠正等等,设定明确的时间管理目标,写出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并按照计划实施,如每天5:00起床,6:00-7:00复习物理,下午:4:00-4:40完成当日作业,晚上7:30-9:00查缺补漏,预习第二天课程等等;其次,计划的事件要分清轻重缓急。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提原则,其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因此要把注意力集中在20%的关键的事情上,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分轻重缓急,如物理马上就要考试了,可按照原计划这个时间应该是学习数学,那么就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多拿出一点点时间集中复习物理,而数学则可以向后拖延;再次,计划的时间安排要合理。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黄金时间”,也就是精力最集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用这个时间解决困难的问题。但也要给自己留出一定的空闲时间,不要给自己过于大的压力,这样人的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调剂和放松,才能使学习生活两不误,轻松和谐。
总之,学习是个大工程,它不仅仅是一页成绩,更是人的一种能力,在树立目标、制定计划的基础上,有效的时间管理,不仅有整体时间的规划,又有力的抓住零散时间,这样在学习中我们就能张弛有度,游刃有余,更会使我们的人生之旅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洛塔尔・赛韦特,《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中信出版社,2011年.
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的课程领域,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载体之一。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九五”期间课题研究就已经涉及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十五”期间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研究时,承担了子课题《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
2005年,我们一边总结回顾,完成“十五”课题的结题工作,一边着手制定“十一五”研究方向。通过对区域各校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我们有很好的工作基础,有些工作已经走在了市区乃至全国的前头,但要想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必须解决好课程开发的持续延伸、课程资源的丰富建设、课程实施的规范有效等问题。
二、研究的过程及内容
1.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打造区域优质学科和品牌活动”为指导思想,我们制定了垂杨柳学区综合实践课程推进方案。方案中提出努力实现“五个一”的工作目标,即强化一个组织――学区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建设一支队伍――满足学区课程研发和学校课程有效开设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构建一个课程“资源包”――集区域特色形成的“菜单式”课程框架;建立一所区域教育辅助中心;形成一种基本实施模式――专家课程引领、学区资源支撑、学校自主实施。
2.完善组织管理,加强统筹协调
强化组织领导。 学区成立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组织与管理,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的落实和有效开设,统筹考虑,整体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建设和课程研发。
建立相关制度。 我们认为,课程管理、课程服务和课程指导是学区在课程改革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履行好区域教学管理的责任,首先要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和促进新课程深化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为此,我们先后出台了学习培训制度,课程研发、审批、选用制度,课程研发奖励制度,教师管理制度,课程实施监控制度,资源建设管理办法和课程评价制度等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
加强队伍建设。 由学区统一制定培训方案,聘请课程设计专家、市区教研专家、优秀同行,分层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全体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不断提高认识;学区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大组,选派骨干教师任组长,各校必须选定1名教师参与活动,参与教研大组活动的教师要在学校发挥引领作用,引导更多的教师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者和实践者;学区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征集,主题活动设计大赛,杨柳杯课堂大赛等教学活动。
3.丰富、共享的区域课程“资源包”
从区域各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在于缺少课程资源,建立必要的“资源包”是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多年的课题研究中,我学区成长起一批由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的综合实践教师群体,他们自然成为“资源包”建设的核心力量,也为有组织地发挥他们的学科引领作用找到一条捷径。每一位骨干教师结合他们擅长的领域,筛选主题,撰写活动方案文本,再将活动文本转化成课例,方便不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尽快掌握活动课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课程专家的指导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领下,有更多的教师逐渐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之中,使“资源包”不断丰富。
研发小组根据课程研发的进展情况,不断调整课程建设方向,加强监管,突出服务,积极搭设展示平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对“资源包”中的每一门课给予必要的指导;听取各方面对“资源包”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经过我们持续的研发努力,积累了大量适合不同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大、小主题方案,形成了一个以综合实践四大指定领域为主的较完整的体系。我们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梳理和完善,初步形成“资源包”的“主菜单”:即性学习课程、德育活动课程、九大学科课程的综合拓展课程、学校校本课程。
“资源包”集德育活动、研究性学习、学科拓展活动、特色校本课程为一有机整体,为各校开齐、开全、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保障。2005年,作为“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垂杨柳学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初步形成,2006年开始在试点校运行,2007年开始在全学区推广。目前已经形成四大“主菜单”下若干“子菜单”,共63项活动内容的课程框架体系,可供小学1至6年级(以3至6年级为主)使用。各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资源包”中选择学生喜欢的课程作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并进行丰富完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推向更深的层次。
4.依托“教辅中心”打造课程实施平台
朝阳区在《朝阳区教育系统校外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全区范围内建立10个左右的地区教育辅助中心,以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从区域特色出发,定位教辅中心建设,把学区多年建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培养的骨干师资力量和积累的管理工作经验通过教辅中心这一新的载体得到进一步整合,再依托教辅中心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
2006年初,在制定垂杨柳学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年度推进计划时,我们全面启动了朝阳区第一所教辅中心的建设,得到了教委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与支持,被摆在全区重点工程的位置。地区教辅中心在继承传统校外教育机构功能的同时,要突显教辅职能,即能够为区域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辅助支撑。与其他社会资源相比,这种教育内部资源的建设利用,更贴近学校实际。因此,我学区把教辅中心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对于教辅中心资源,学校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虽然单项投入大,但总体投入小,资源利用率高,实现了集约化,符合朝阳区小学学区管理的实际。
依托教辅中心,可以更好地发挥学区组织管理、统筹协调的作用,依靠资源优势可以更好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教辅中心组织对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发挥了综合实践教师群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协同研究与指导的作用,形成了交叉的、开放的、合作的组织系统。
依托教辅中心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试点校取得很大成功。从2007年9月开始,每学期学区各校根据课程计划,向教辅中心提出资源需求,教辅中心根据学校申请统一安排学生到“中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各校利用教辅中心的资源优势,使综合实践课程落实到位,充满生机活力,形成鲜明特色。教辅中心的建设丰富了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提升了教师落实课程计划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丰富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渠道,深化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学生到教辅中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始主要由本校教师承担指导任务,教辅中心提供资源支撑和必要的服务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教辅中心逐渐拥有了一支专职教师队伍,承担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指导任务。此外,依靠教辅中心的组织功能,学区推出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制度,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技能,让更多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尽快带出队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整合。
三、研究的成效
垂杨柳学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实际,能更好地推进区域课程改革,落实综合实践课程纲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全区、全市课程建设和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1.学区管理优势在课程建设中得到发挥
学区以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目标,规范了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很好地发挥了学区在课程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及统筹协调作用,培养了一支由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多名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
2.“资源包”凸显了区域课程设置的特点
在课程内容的编写上,“资源包”内容体现“四兼顾”,即兼顾动手操作与知识传授;兼顾兴趣培养与知识拓展;兼顾主题教育与课程拓展;兼顾系统构建与课程独立。
“资源包”课程体现丰富性。“资源包”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同时对学生某一兴趣的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资源包”活动体现多功能。课程推出后,提供学校、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实践,体现了自主性和参与性;打开校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注重知与行的统一,体现了开放性;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了实效性,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实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经验。
3.教辅中心的创建体现科学发展观
教辅中心对资源的融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学校和社会资源集中再利用,降低了人、财、物、时等的投入成本,有利于获取更大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观。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体现了我们为区域课程改革服务的基本思路。
地区学生的活动中心――借助校外教育机构优势,教辅中心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认知社会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
地区教育的资源中心――借助教辅中心先进的硬件设备条件,发挥学区各学科优秀师资队伍在课程研发中的作用,通过学区的组织、管理、统筹、协调职能,为各校开齐、开全、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各种资源服务。
地区教育的研究中心――总结、继承、推广“九五”、“十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对于存在的资源相对贫乏,缺少专业师资,校际间发展不均衡,课程的科学管理与评估,校本课程的研发与推广等问题,依托教辅中心,聘请专家指导,组建校长、教学干部、骨干教师等多层次的研究、开发活动。
地区教育的交流中心――发挥教辅中心功能优势,为地区内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提供舞台。为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给与学校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
4.依托教辅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南磨房中心小学为例,他们在积极利用教辅中心的资源优势,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校本课程方面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他们丰富了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学校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多达几十种,这些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已有部分成为校本特色,学校初步形成综合实践课程体系。课程的多样性,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提升了教师落实课程计划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丰富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渠道,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习,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掌握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了综合实践基本素养。
截止到2008年7月,已有万余人次的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2008年4月,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辅中心召开了市级现场会,展示我学区自主研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场会上,学区主任和南磨房中心小学校长分别就我学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情况作了汇报,我们同时推出了19节课供各级领导和教师观摩,内容涵盖了学科拓展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德育活动课、校本课程等多个门类。课程观摩结束后,与会的各区县代表及专家领导一致给予肯定,并分别对我学区研发的相关课程体系进行了评价。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领导指出:教辅中心活动内容是课程化开发的一个典范,在北京市应该具有示范作用。与会的综合实践课程专家认为:学区依托教辅中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发的模式值得借鉴,课程研发学区的教师共同参与,社会资源同步利用,实现了优质资源整合。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提升。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有工作的勇气和热情,但对于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有着先天不足,需要得到更多来自课程专家的智力支持。
其次,教师的全员培训和专业师资培养还需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与传统学科课程实现有效对接,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学区成长起一批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区级骨干教师,但是面对课程的多样性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不断提高,呼唤有更多的教师适应活动课程的需要,不同于传统学科的专业教师亟待培养。
再次,课程资源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多年来,我们围绕课程资源的建设从硬件到软件,从校内到校外,从分散到整合,思考不断深入,视野不断开阔。然而社会在发展,人才培养的规格在细化、深化,广大教师课程选择、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也在提高,因此,我们推动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需要不断拓宽。
2.展望
首先,进一步加强区域课程基地建设。以教辅中心为核心,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其他课程基地建设的论证和实施。把劲松三小“千米农家活动体验园”,沙板庄小学“巧巧手乐园”,垡头二小“机器人探秘”,劲松四小“艺术天地”,部分学校的体育、科技场馆等,建设成可供区域各校共享的课程基地。
其次,进一步发挥课程研发小组的作用,巩固区域课程资源开发基本模式。综合实践专家顾问团、学区领导小组、课程研发团队将在常态下开展工作,研发活动项目,丰富课程内容,指导教辅中心科普活动室、组培室、中草药培植室等新资源和课程建设。
再次,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确保课程有效实施。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果的有效评价。引导学生积累参与实践活动的体验与收获,从中使学校和教师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形成课程调整、改进机制。引导教师挖掘课程蕴涵的德育价值,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行为能力。构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管理、评价机制,通过学区指导与监控、学校组织实施与自评、教辅中心课程资源提供与评估,整体推进课程的有效落实和可持续发展。
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6
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调干毕业生分配工作以后的工资待遇问题,一九五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在见习期间的临时工资待遇的规定》中规定:“调干(包括产业工人)毕业生分配工作以后,不实行临时工资待遇,他们的工资待遇,由所在单位根据他们的现任职务结合具体条件评定。”按照有些部门和调干毕业生反映在执行这一规定中,有的单位只是根据调干毕业生的现任职务,没有结合具体条件评定工资级别,因而不适当地降低了他们原来的工资待遇。有的单位甚至对他们的工资待遇按照一般毕业生一样处理。这样,对调干生和调干毕业生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关于调干毕业生分配工作以后工资待遇的规定,鼓舞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他们工资待遇的处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调干毕业生分配工作以后实行的工资标准,与入学前实行的工资标准相同的,一般的可以保持原来的工资级别。如果原来的工资级别低于一般毕业生级别水平的,可以按一般毕业生的级别水平评定。
二、调干毕业生分配工作以后实行的工资标准,与入学前实行的工资标准不同的(例如,入学前实行行政人员工资标准,毕业生分配工作后实行技术人员工资标准,等等),在评定他们的工资时,除了应该根据他们现任职务和德才以外,还应该考虑到他们入学前工资待遇的情况,尽量予以照顾,使大部分调干毕业生不致降低原工资待遇。少数人必须降低的,降的幅度也不要太大。
三、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调干毕业生,评定的工资待遇过低的,确实不适当的,可以报经省、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予以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