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全交换设备;冗余光纤巡检;线路规划

Abstract: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traditional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time-consum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el of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of optical fiber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a route planning method, the method based on installed a full exchange of equipment in sub station, by the center station to standing under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commands, automatic complete the optical fiber use regular inquiry, connected to the redundant optical inspection operation between the station,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electric power communi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provided by this paper can also achieve the line planning of operations, which greatly saves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line planning for human and material force.

Key words: complete exchange equipment; redundant optical inspection; rout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N915.8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引言

如何把电力系统中的资源快速、优质地提供给用户,是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重要课题。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的对象涵盖很广,传输、交换、数据等资源都有相应的专业网管作为底层支持,但是线缆以及相关的配线系统等哑设备的管理至今人为手工进行,其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很低。

传统的光纤资源管理方式是由人工对子站之间的光缆使用情况以及冗余光缆的情况进行采集,这种方案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现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比较高。为了提高现场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心理素质,还需要网络监控维护部门定期组织相关维护人员进行仪表、调度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进行演练,从而造成更大程度的资源消耗。

另外,由人工去现场采集的光缆的使用情况还需要由人工输入到上位机中,这种信息的输入方式很容易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或者由于人为偷懒导致采集到的数据根本就没被输入到上位机中,甚至有时由于人为疏忽导致输入到上位机中的数据出现错误,导致系统对光纤资源信息的判断产生错误。

2 正文

2.1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网络架构

图1示出了本文提供的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网络架构图,在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中,中心站与每个子站连接,中心站可以从子站自动获取子站中以及子站之间的光缆的使用情况。

图1 系统架构图

2.2子站中的光纤全交换设备

为了使得中心站能够远程操控各个子站中的相应资源,并且能够及时获取光纤资源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对光纤资源进行调度,在子站中需要如图2中的光纤全交换设备。

图2 光纤全交换设备立体图

图2中交换板上1上具有的8x4排列的交换孔,交换孔的一侧用于插入绳路光纤链接器,另一侧用于插入线路光纤链接器。可以设置为将每根外部线路光纤对应一行交换孔,每根绳路光纤对应一列交换孔,固定每根外部线路光纤一端的线路光纤链接器只能限制在该外部线路光纤对应的行上移动,并只能插入该行中的交换孔中,而固定一根绳路光纤两端的一对绳路光纤链接器只能限制在该绳路光纤对应的列上移动,并只能插入该列的交换孔中。由于图2中的交换板具有8行交换孔,因此只能最大接入8根外部线路光纤,外部线路光纤总共为8根,记为A01~A08,每根外部线路光纤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一个链接器上,图2中仅示出了其中的两个链接器,即固定外部线路光纤A02的链接器(图2中记为32)和固定外部线路光纤A05的链接器(图2中记为35)。每行交换孔对应一根外部线路光纤。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其中,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线路光纤链接器移动到目标交换孔处,并从用于插入线路光纤链接器的一侧插入其中,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绳路光纤链接器移动到目标交换孔处,并从用于插入绳路光纤链接器的一侧插入其中。在第一驱动装置包括可以驱动线路光纤链接器从用于插入线路光纤链接器的一侧插入到交换孔11中或者从交换孔11中拔出的第一移动装置51、以及控制该第一移动装置51沿着平行于交换板1的平面方向上移动的第一驱动电机52、第二驱动电机53、第一丝杆54和第二丝杆55。第一驱动电机52和第一丝杆54相互配合可以使第二驱动电机53和第二丝杆55以及第一移动装置51沿着图5中的X方向前后移动(即在行所在的方向上移动),第二驱动电机53和第二丝杆55的配合,使第一移动装置51可以沿着Y方向前后移动(即在列所在的方向上移动)。第二驱动装置具体包括:可以驱动绳路光纤链接器从用于插入绳路光纤链接器的一侧插入到交换孔11中或者从交换孔11中拔出的第二移动装置61、以及控制该第二移动装置61沿着平行于交换板1的平面方向上移动的第三驱动电机62、第四驱动电机63、第三丝杆64和第四丝杆65。具体地,第三驱动电机62和第三丝杆64相互配合可以使第四驱动电机63和第四丝杆65以及第二移动装置61沿着图5中的X方向前后移动(即在行所在的方向上移动),第四驱动电机63和第四丝杆65相互配合,使第二移动装置61可以沿着Y方向前后移动(即在列所在的方向上移动)。另外,光纤全交换设备还包括查找装置(图2中未示出),该查找装置在需要进行交换的外部线路光纤各自对应的一行交换孔中,查找在用于插入线路光纤链接器的一侧是空闲并且位于同一列的两个交换孔,并且该查找的两个交换孔所在的同一列对应的一对绳路光纤链接器未被占用,将查找到的两个交换孔作为一对目标交换孔。由于图2中的两根外部线路光纤通过一根绳路光纤实现光学通路,从而达到交换的目的,并且本实施例中又进一步限制固定每根绳路光纤的一对绳路光纤链接器只能插入到该绳路光纤对应的一列中的交换孔中,所以本实施例中在为需要进行交换的两根外部线路光纤查找一对目标交换孔时,必须首先保证这对目标交换孔分别位于该两根外部线路光纤对应的行上,而且还要保证位于同一列上,另外由于一列上最多只有一根绳路光纤可以使用,因此还要保证该对目标交换孔所在列对应的绳路光纤未被占用,或者可以表示为所对应的一对绳路光纤链接器未被占用。查找装置在查找到满足要求的目标交换孔后,驱动装置驱动固定需要进行交换的两根外部线路光纤的两个线路光纤链接器分别移动到各自对应行中的目标交换处,并从用于插入线路光纤链接器的一侧插入其中,驱动该对目标交换孔所在列对应的固定一根绳路光纤两端的一对链接器分别移动到所述一对目标交换孔处,并从用于插入绳路光纤链接器的一侧插入其中,这样固定在插入到目标交换孔中的两个线路光纤链接器中的两根外部线路光纤的一端分别与从另一侧插入到目标交换孔中的绳路光纤链接器中的绳路光纤的两端对接。

以下以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图2中的交换板的工作过程。如果需要实现外部线路光纤A02和A05之间的交换,则需要查找装置在外部线路光纤A02和A05对应的第2行和第5行交换孔中查找一对目标交换孔,假设查找到的一对目标交换孔仍然是第2行第4列的交换孔11g和第5行第4列的交换孔11h,则通过第一驱动电机52、第二驱动电机53、第一丝杆54和第二丝杆55的驱动,第一移动装置51将固定外部线路光纤A02的线路光纤链接器32和固定外部线路光纤A05的线路光纤链接器35分别移动到交换孔11g和11h处,并且第一移动装置51将线路光纤链接器32和35从用于插入线路光纤链接器的一侧分别插入到交换孔11g和11h中。通过第三驱动电机62、第四驱动电机63、第三丝杆64和第四丝杆65的驱动,第二移动装置61将固定绳路光纤2d两端的绳路光纤链接器4g和4h分别移到交换孔11g和11h处,并且第二移动装置61将绳路光纤链接器4g和4h从用于插入绳路光纤链接器的一侧分别插入到交换孔11g和11h中,使得线路光纤链接器32中的外部线路光纤A02的一端与绳路光纤链接器4g中的绳路光纤2d的一端对接,线路光纤链接器35中的外部线路光纤A05的一端与绳路光纤链接器4h中的绳路光纤2c的另一端对接,这样,外部线路光纤A02和A05之间通过一根绳路光纤2d形成光学通路,可以互相交换光信号。插入了线路光纤链接器的交换孔11g和11h在用于插入线路光纤链接器的一侧不再空闲。而将绳路光纤链接器4g和4h插入到目标交换孔后,绳路光纤链接器4g和4h的状态转变为被占用。

由于不管接入到全交换设备上的外部线路光纤总数有多少,对于任何两根外部线路光纤的全交换,光在全交换设备中都只在两个交换孔处产生衰减,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光信号的衰减随着可以接入的外部线路光纤的数目增大而急剧增大相比,本文中的光纤全交换设备的光信号衰减很小。

上述全交换设备的外部线路光纤可以与另一个子站中的全交换设备的外部线路光纤通过传输光缆连接,也可以与本子站中的光源或者光功率计相连,以便实现两个子站之间的光纤链路测试。

由此可见,当子站中通过图2中的全交换设备连接子站之间的光纤以后,可以由上位机向子站中的全交换设备发送相关指令,使得该子站中的全交换设备将要实现光信号交换的两根外部线路光纤通过一根绳路光纤连接起来,不需要人工去现场完成光纤跳纤操作。

2.3光纤使用情况的查询

当上位机每次向子站中的全交换设备发送相应的连接指令时,上位机对发送的指令都进行保存,尤其是对指令执行所要达到的结果进行保存,以此更新子站之间的光纤的使用情况。

例如,为了实现子站A到子站C之间的链路连接,由于网络拓扑为环状结构,子站A与子站C之间的连接需要经过子站B,当系统发现在网络规划时,子站A中的第1号外部线路光线已经通过传输光缆与子站B中的第2号外部线路光纤连接,子站B中的第3号外部线路光纤已经通过传输光缆与子站C中的第4号外部线路光纤连接,因此上位机可以向子站B下发指令,命令子站B中全交换设备将接入其中的第2号外部线路光纤和第3号外部线路光纤实现交换,从而最终建立起子站A与子站C之间的连接。在中心站向子站B下发指令之后,中心站更新其自身存储的子站A、B和C之间的光纤的使用情况,由于子站之间的每根光纤与子站中与该光纤连接的外部线路光纤一一对应,因此中心站只需要记录每个子站中的全交换设备的外部线路光纤连接情况即可。

2.4冗余光纤的定期巡检

上位机除了通过在下发指令时更新光纤的使用状况,还可以定期巡检各个子站之间的终端设备的连接状态详情。定期巡检允许用户在中心站的控制软件界面中对连接两个子站的全交换设备的外部线路光纤的传输光缆进行定期测试,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上位机对子站之间的光纤使用情况的定期巡检仅限于对还没有建立业务的光纤进行巡检,即对冗余光纤进行巡检。上述设置定期巡检的过程可以通过下图中的设备管理界面完成。

图3 设备管理界面

以测试冗余光纤的光传输损耗为例,在每个子站中的全交换设备中都预留有两个端口(即两根外部线路光纤)用来分别连接本子站中的测试用的光源和光功率计,例如通常将全交换设备中的第26号外部线路光纤作为收信号用,即第26号外部线路光纤与光功率计相连,将第25号外部线路光纤作为发信号用,即第25号外部线路光纤与光源相连。在中心站巡检子站A和子站B之间的第N根冗余光纤的状态时,中心站已知该第N根冗余光纤一端与子站A中的第5根外部线路光纤连接,另一端与子站B中的第6根外部线路光纤连接,则要想实现子站A发射而子站B接收的测试,则中心站向子站A下发指令,使子站A中的全交换设备实现接入其中的第5根外部线路光纤与第25号外部线路光纤之间的交换,使得子站A中的第5根外部线路光纤与该子站中的光源连接,中心站向子站B下发指令,使得子站B中的全交换设备实现接入其中的第6根外部线路光纤与第26号外部线路光纤之间的交换,使得子站B中的第6根外部线路光纤与该子站中的光功率计相连;然后,中心站向子站A和子站B分别下发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指令,并采集子站A发送的光信号强度和子站B接收的光信号强度,由此计算通过被测试的光纤从子站A向子站B传输信号的光传输损耗。当然,也可以测试通过此光纤从子站B向子站A传输信号的光传输损耗,此时需要控制子站A中的第5根外部线路光纤与该子站中的功率计相连,控制子站B中的第6根外部线路光纤与该子站中的光源相连。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实现系统自动地对子站之间的冗余光纤进行定期的自动巡检,不需要人工到现场去检测,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2.5线路规划实现方法

通过本文中的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电力通信系统的线路规划。

在管理系统的界面中,针对各个子站之间的通信连接提供了如下图所示的形象表示方式。

图4 拓扑图

在网络规划过程中,当建立新的子站(例如新的变电站或发电厂,或者将未曾联网的变电站或发电厂并网中)时,需要对新加入的子站与其他子站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在物理层面上,需要人工架设传输光缆将两个子站之间连接起来,具体地,将传输光缆中的各个光纤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子站中的外部线路光纤相连。两个子站之间通过物理方式建立连接后,需要向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中更新子站之间的连接信息。

最直观地可以在图4中的界面中通过绘图辅助工具,连接代表两个子站的圆点。而后通过其他的详细信息设置界面,将通过传输光缆连接的两个子站中的每对外部线路光纤编号输入到管理系统中。以此完成对新加入子站的连接信息更新。

线路规划除了包括上文中描述的新加入子站的情况,还包括对已经通过光缆连接的子站之间建立新的业务。由于上文中已经提到,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连接子站之间的冗余光纤以及相应的状态,所以系统内部查询机制的设计,实现了如下功能:

a.当用户选中单个子站时,可以查看与该子站的外部线路光纤连接的冗余光纤信息(或者可以直接显示与这些冗余光纤连接的该子站中的外部线路光纤编号);

b.当用户选中多个相邻的子站时,可以查看连接这些子站之间的冗余光纤信息(或者可以直接显示与这些冗余光纤两端连接的对应的子站中的外部线路光纤编号)。

用户可以通过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对上述显示的冗余光纤进行测试,测试过程的原理与上一节中描述的对冗余光纤进行定期巡检的原理相同。

用户可以根据测试的结果选择最适合所建立业务的光纤连接方式,例如将所建立的业务所要求的最高光传输损耗与测试的各个空闲链路的光传输损耗比较,根据选择策略,将最适合的链路作为建立该业务的链路,以此人工在下图中示出的光纤操作界面中,将所选择链路对应的传输光缆连接的外部线路光纤在当前子站中的光全交换设备中实现对接。

图5 光纤操作界面

另外,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也可以通过根据用户所要建立连接的两个子站,从冗余光纤自动选择一条链路,当然,该链路的选择过程应该至少考虑了要建立业务的要求。用户可以接收由系统自动选择的连接方案,也可以自行更改。

3 结论

由上文描述的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光纤资源的自动管理和维护,可以实现对光纤使用情况的自动采集;并且在网络规划更改或者建立新的业务时,还可以灵活方便地实现线路规划,减少人工参与的过程,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

4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范文2

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发现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管理效能。为了保障评价的客观和有效,应当采取政府自评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客体选择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全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以针对某一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在评价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调动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并且将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纳入政府日常管理当中。

关键词:

信息资源管理;政府;评价机制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从公民个人的工作生活,到城市的运营管理,乃至国家间的交流合作,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通过对信息进行资源化的管理和挖掘,不仅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更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如今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更是给政府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信息的获取仅仅是个开始,政府部门必须正视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管理好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不仅是政府自身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我国,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本世纪初,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框架,相关成果也十分丰富。但相对来说,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活动的研究较少,研究视角也比较单一。在研究过程中,有学者引入了审计这一经济学概念,重点强调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实现〔1〕〔2〕〔3〕。在此基础上,王新才和吕元智(2009)对国内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指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理论与方法研究不完善、制度研究缺乏等问题〔4〕。此外,较多学者采取了定量研究方法,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某一环节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打分的方式对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做出评价〔5〕〔6〕〔7〕。通过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能够保障管理活动实现预期效果,同时促使政府管理流程形成闭环,为政府部门的业务活动改进提供基础,因此必须对这一环节加以重视。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需要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客体以及评价活动实施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出发进行简要论述。

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主体:政府自评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主体即为负责相关评价活动开展的组织或个人,明确评价主体是评价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效果评价的政府部门很少,也没有政府机构成立专门的部门或小组,主体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活动的开展。在选择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主体时,应当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评价主体的客观性〔8〕。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其现有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实现政府工作效能的提升。因此,评价主体必须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政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真正被发现。其次,评价主体的专业性。相较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步较晚,相关人才比较匮乏,导致许多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开展缺乏理论指导,各项活动比较零散、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帮助评价对象梳理现状、发现问题,为下一步的改进奠定基础。此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例如,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和隐私性,因此不应当委托国外机构进行评价。只有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选择出合适的评价主体,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目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通常由政府内部成立的临时小组负责开展,这些隶属于政府内部的小组在资源获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了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实施现状。但是,这些小组比较容易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方面有所欠缺。相对来说,第三方评价机构能够更好地保持客观性,但是其在获取政府内部资源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选择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主体时,应当将政府自评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可以首先在政府内部成立评价小组,通过该小组在社会上寻找合适的企业或科研机构负责评价活动的具体开展,同时由该小组负责政府内部与评价机构之间的沟通事宜。通过这种政府内外的合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评价活动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同时确保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客体: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客体即为接受评价的对象,评价客体的范围界定将会影响具体评价活动的开展。由于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内涵十分丰富,因此现有研究中多针对某一具体环节展开评价,近年来,针对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环节进行评价的文章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实践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活动的开展效果会受到评价客体范围的影响。当针对某一具体环节进行评价时,评价主体可以更好地在评价深度上进行挖掘,深入分析政府部门在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详细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但是,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信息资源管理环节并不能孤立存在,这些环节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因此仅从某一环节出发进行诊断,可能会忽视不同环节之间的关联,导致政府部门在改进时面临新的阻碍。杨秀丹和罗文劼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生命周期对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评价的方法,考虑了政府信息资源的规划、采集、处理、传播与使用、存储与维护、处置与销毁过程,相对比较全面,可以扩展至全体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当中〔9〕。但是,这种评价方法也导致了工作量的增加,降低了评价的深度。因此,在实际评价活动中,应当根据政府部门的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范围作为评价活动的客体,兼顾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即为评价的具体开展过程,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进行观察和判断的过程。在评价活动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利益团体,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阻碍,只有在各个环节都加以注意和规范,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才能有序开展。

(一)制定评价的标准和规范

在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评价时,首先应当制定评价的标准和规范。其中,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执行过程中的参照,用于确保评价的客观有效,而评价规范是评价活动执行过程中所需遵守的准则,用于确保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要注意标准的可操作性,即标准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由于信息资源本身是无形的,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时通常会选取一些与之相关的指标来反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程度,例如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政府信息公开的数量等,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当注意选取可以获取的指标来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此外,目前的相关研究中主要采取了定量研究方式,试图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都予以量化。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很难将其完全量化。因此,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评估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标准,全面反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10〕。在制定评价规范时,应注意规范的完整和明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会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因此,在制定规范时要全面考虑评价的各个环节,使评价主体能够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切实推动评价活动的开展。

(二)清除评价过程中的阻碍

在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作为评价的原始材料。其中,有一些数据是客观存在的,评价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采集和计算,此外,还有一些数据并不能通过观察获取,而需要政府部门主动提供,例如政府部门的硬件投入、政府工作人员对待信息资源管理的态度等,这些数据的采集都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才能够完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门既得利益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政府部门可能并不愿意主动配合评价主体的工作,尤其是当对不同的部门进行评价和比较时,更容易导致政府部门为了获得高分数而提供虚假信息,这种情况将极大地阻碍评价活动的开展。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首先应当摆正心态。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现存问题,从而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视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此外,在评价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配合,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以便评价主体能够切实掌握实际情况。在评价主体得出结论之后,政府部门也应当主动采纳其意见,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应对,使评价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三)将评价活动纳入政府的日常活动当中

目前,政府部门所进行的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活动通常是临时的、一次性的,是由于政府开展某些专项活动而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评价的结果被真正应用,评价活动的价值被大大削弱。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应用、评价等若干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只有对每一个环节都投以充分的重视,才能保证政府信息资源得到良好管理〔11〕。但是,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大多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环节,而忽视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期规划和后期评价。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对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和应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其结果也更容易显现,而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规划和评价的效果则更加内隐化,难以得到领导重视。但是,要想取得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效果,必须全面考虑整个管理流程,以便从最小的投入中获得最优的效果。对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活动来说,应当将其纳入政府日常管理活动当中,指定专人负责,并定期执行。通过这种周期性的评价,不仅可以发现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短期问题,更能通过各次评价结果之间的比较挖掘出更为深层的问题和原因,从而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改进提供支持。

五、结语

如今许多政府部门都已经意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也将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开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还有所欠缺,信息资源中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发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效能的重要环节。但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机制的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本文仅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活动执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关于评价的价值取向、具体的评价方法、相关的保障机制等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月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新才,吕元智.国内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2009(2):38-46.

〔2〕王新才,吕元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情报科学,2009(5):647-650+655.

〔3〕吕元智.基于结果导向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模式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9(2):69-74.

〔4〕王新才,吕元智,袁文清.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审计:背景、内涵与意义〔J〕.档案学通讯,2009(3):18-22.

〔5〕张慧明,周德群.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能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8(4):595-598.

〔6〕刘强,甘仞初.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模型与实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11):87-91.

〔7〕毛太田,肖锎,谭旭,等.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地方政府信息资源配置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3(9):116-122.

〔8〕俞海波.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山西财税,2007(8):35-36.

〔9〕杨秀丹,罗文劼.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方法〔J〕.河北科技图苑,2012(3):26-29.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公共信息;信息管理;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31 文献标识码:A随着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充满了信息和知识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生产的一种重要资源。公共信息资源是最庞大、复杂、人们利用最多的信息资源。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优化社会信息资源,改善人们的信息环境,方便人们的信息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公共信息资源及其管理

1.1 公共信息资源概念

对于公共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共识,只是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定义。如美国《田纳西州公共信息法案》指出,公共信息是在法律或法令以及与官方事务相联系下所收集、组织和保管的信息,包括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或为政府部门所生产以及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或有权获取的信息。在联合国《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指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须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在国内,一些学者从公共信息资源的覆盖范围上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公共信息资源不但指政府信息资源,还包括第三部门(非营利机构)等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公开的方式所的组织信息(如企业宣传册)、个人信息(如博客)等。夏义堃则强调了其公共性,认为公共信息是一种特定的实用型信息类型,它是指所有发生并应用于社会的公共领域,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

1.2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

按照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可以把公共信息资源分为纯公共信息资源和准公共信息资源。纯公共信息资源是指完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特征的信息资源,例如气象信息、地理信息、公共知识等。这类信息是属于全社会所有公民的。准公共信息资源是指只具备上述两个特征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完全具备;或两个都不完全具备的信息资源。准公共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不完全主要表现在可以通过收费的手段排除一部分人消费该信息的可能。

按照产生公共信息资源的机构来划分可以把公共信息资源分为:

(1)政府产生和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这一部分信息资源在公共信息资源占有的比重最大,因此人们常常将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混为一谈;

(2)公益事业单位产生和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

(3)其他组织产生和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3];

(4)个人公开发表的弱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例如(个人博客)。

按照内容种类,公共信息资源可分为国家政策法规、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国内和国外)、经济基础设施(基础科学研究、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服务信息,也包括技术资源、专利信息和招商信息、企业数据等。

按照地域分布可以把公共信息资源分为:(1)全国性公共信息资源;(2)区域性公共信息资源。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管理是指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在组织内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指挥、协调和创新活动,管理具有组织、计划、决策、领导、控制等职能。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对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活动,又要讲究效率。即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

如何给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夏义堃指出“公共”是构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本质的概念。也就是说公共性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这其中包括管理内容的公共性、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和管理客体的公共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5]因此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上,从管理的机制和功能出发对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便于公众对信息的利用,合理分配投入和产出,实现公众的公共利益。

2. 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将公共信息资源上升到关键的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高度。(2)政策与法律保障不利。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负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机构,也尚未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公共信息管理法规或条例,已通过的相关法规太笼统、抽象。(3)政府信息公开困难重重。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全部归国家所有,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例外,很多掌握在相关部门手中的信息,公众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加上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政府信息公开难以为普通公众所熟悉,信息成为一些行政机关,甚至是权力拥有者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造成信息垄断。信息的不公开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产生了资源配置失调、经济活动成本增加、腐败滋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6]。(4)政府上网工程普及后不够深入。"政府上网工程"和信息港项目提供的信息量小、陈旧,远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普遍存在有硬件无软件、有形式无内容的局面。此外,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步骤,信息化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缺乏公共信息管理人才也影响了公共信息管理的顺利发展。(5)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着短期行为严重、效率低;浪费严重、个性化服务空白、资源动员能力薄弱;发展不均衡、创新乏力;衙门作风严重、公共信息供给规模不当;过剩与短缺并存、公共信息服务质量低;深度开发欠缺等问题。(6)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部门设置交叉重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主要包括图书馆、科技情报所档案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各有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分别为各级文化部门、科技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以及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时图书馆又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3个系统,这样使信息资源管理在体制上出现了严重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态。各有侧重,功能交叉,势必影响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难以协调统一工作。(7)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协调职权主要掌握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地方各级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手中,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又存在多头管理,这就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强有力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职权的管理部门,同时要真正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合理使用、良性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3.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初探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在本文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对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使公共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

3.1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在管理学中,管理组织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只有分工和职能划分明确,才能实现管理的目标,使整个机构得以有效的运作。在这其中,有两个角色对管理的有效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者。领导者是指在组织中担任某种职务、拥有某种权力的机构。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中,领导者就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宏观上的规划、整合、处理等权力和功能同时也具有约束公共信息资源使用者权限的机构和个人。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所以毫无疑问政府在这个管理机制中应当承担最高领导者的责任。政府负责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制定相关的信息政策,推动信息共享和公开,同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以保证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权力和职能主要有:(1)统筹规划。公共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结果。公共信息资源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公共性,并且其用户具有公共性和多样性,这样使得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纳入了整个社会的范畴,政府作为最大的公共信息资源产生机构和最大的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可以站在社会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公共信息资源,制定信息政策,完善信息公开和共享的法规制度,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建设,保证每个公民合理的公共信息需求。(2)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信息网络。当信息以一种混乱的秩序、错误的规则在流动时,就会形成信息熵,不但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反而会使公众获取信息的难度增加,使公共信息资源的投入大于产出,那么这笔信息财富就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关系到公共信息资源能否有效利用的问题,所以一定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其统一标准,使各信息资源之间能够有效交流,尽可能减少冗余或不一致的信息。

——管理者。管理者的一般定义是指指挥别人行动的人。许多管理学书籍中把管理者比喻成一位交响乐的指挥,具体而言,所谓管理者是指担任某一职务,具有相应的权力、责任,为实现预定目标,使组织活动有效进行的人员。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管理系统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管理的成效有无或大小,管理者起着重要作用。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公共图书馆、档案局等公益单位以及政府信息部门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但是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协调职权主要掌握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地方各级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手中,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又存在多头管理,这就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强有力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职权的管理部门,同时要真正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合理使用、良性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公众参与。建立公众参与式的管理模式兼顾效率与公平。传统意义上公共资源管理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这种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化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又加之政府作为利益集团从本质上具有自利性,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不少问题,甚至存在、损公济私的行为。由于局外人式的监督很难真正发挥效用,这需要公众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协同政府进行管理。

3.2建立一套适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消费和使用取决于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竞争主体的最终目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资源建设水平、共享程度、综合利用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用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竞争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平台,并可从宏观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3构建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在我国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应充分协调各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利益,以市场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为信息共享的推动引擎,达到信息共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公共信息资源是重要的信息财富,但是信息只有成为有效的信息流才能为人所利用,起到它应有的作用,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在资源配置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公共信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资产,也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管理的优先目标。完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明确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各项职能分配,才能使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实现其目的。

参考文献

[1]戴艳青,龙朝阳.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9,29(2):58-60.

[2]蒋永福.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念、配置效率、政府规制[J].图书情报知识,2006(3):11-15.

[3]杨秀丹,白献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25(6):211-213.

[4]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属性、分类及管理结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5):59-62.

[5]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05(2):20-24

[6]何其宝,范培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策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2):38-41.

[7]莫力科,王沛民.公共信息转变为国家战略资产的途径[J].科学学研究,2004,22(3):263-265.

[8]牛红亮.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2):164-167..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混沌理论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

[分类号]G203

混沌的概念由来已久。在古代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把开天辟地之前的形态称为混沌。恩格斯说:“在希腊的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柏拉图把混沌视作物质范畴内的事物。康德(Kant)认为混沌由某种更基本的物质构成,构成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性”,亦即复杂性。混沌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却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1961年,美气象学家洛伦兹在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时,意外发现从两个误差为千分之一数量级的初始值开始,计算出来的天气模式差别越来越大,最终变得毫无相似之处。这一意外发现,播下了混沌理论这门新学科的种子。

非线性混沌科学不但在认识论上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在求解基本问题时有重大科学意义,而且在研究生态环境、医疗诊断、经济发展、科学决策等问题时,都有重要应用价值。将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应用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信息资源的组织是非线性的,其实质是各信息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一类非线性反馈的系统性组织。混沌(chaos)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本质行为,信息资源管理趋向混沌的特性要求必须对以决定论为指导的传统管理哲学重新思考。

1 混沌理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哲学启示

混沌理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哲学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简单与复杂的辩证关系。混沌理论认为简单中孕育着复杂,从复杂中可以抽象归纳出简单的规律。信息资源管理虽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信息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关系盘根交错,无数信息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之成为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但其中的规律也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表现。

・可测与不可测的辩证关系。由于信息世界原本处于一种包罗万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迷茫混沌的状态,无数的信息单元中有无数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之成为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因而要准确地描述信息或精准地预测信息的未来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混沌理论指出,混沌并不是简单的混乱,信息的发展变化并不等于没有规律可寻,而是被无序的表面遮盖着的更高层次的有序性。混沌理论要做的就是要在混沌中寻找出信息预测的规律。

・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关系。混沌虽然难以精确定义,但可以把它看作是确定系统所产生的随机性。“随机性”指的是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混沌的随机性是内在的,是确定性系统自身固有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①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信息技术的变革可以完全改变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②信息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外部的信息生态环境处于变化莫测;③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很难预料组织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管理的随机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将以必然的形式从内部产生出来。

・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辩证关系。信息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稳定态,而是在不断发生和演化着。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思维中的那种纯粹的逻辑分析和演绎,往往是在构成论意义上而非生成论意义上来考察信息世界的静态思维,很难反映信息世界的真实状况。混沌理论则是将信息定位于混沌状态。混沌状态不仅具有整体稳定性,而且还具有局部不稳定性。局部不稳定性表现在初值的“敏感性”,初值“差之毫厘”,结果将“失之千里”。混沌理论用动态的思维考察信息状态,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视角。

・有序与无序的辩证关系。混沌不是纯粹的无序或混乱,而是一种“有序中的无序”。它没有经典意义上的周期和对称,表面上没有明显的有序,但它却有跨尺度的自相似性。这种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有序性,是一种更深刻的变换中的不变性,有序渗透于表面的无序中。在知识经济时代,数据的无序,并不能说明在组织和管理信息过程中正熵的增加和负熵的减少是一种必然趋势。信息管理的开放性一方面可以使信息管理从外部环境中吸收负熵;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通过学习来积聚和复合知识及信息。正如乔治・吉尔德(George GiIder,1989年)在《微观世界》(Mi-crocsrn)一书中所说:“思维征服了微观世界,超越了所有的熵陷阱,了物质本身”。这表明,后现代的信息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处理信息的机器,更要善于创造出新知识。

2 混沌理论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价值的定位

混沌现象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混沌不同于混乱,是介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特殊状态。以混沌理论的视角将信息资源管理解读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是研究如何治理信息源混沌状态和人们认知活动的混沌状态,如图1所示:

信息是数据的高级形态,强调智力和智能,强调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跟外部系统不断地交换信息。混沌现象是从这个自组织系统内部自发地产生的。混沌与有序是矛盾的概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混沌再现了信息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信息组织的有序来自信息源的混沌,混沌包含了新的有序结构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在混沌的驱动力作用下,信息系统自发组织趋向有序,但是有序的过载又诱发了新的混沌。因此信息源本身一直处于绝对有序与绝对无序中间的混沌状态,在此命名为混沌1。引入混沌理论要做的就是,在信息源混沌中寻找出不确定性的规律。

人们的认知活动也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此命名为混沌2。这是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具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特点。当信息流不断输入时,人们选择性地注意、理解和记忆信息,有可能造成认知结构混乱。从中可以看出,语用信息蕴含于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它来自于有序态,但对用户的作用却是无序的,这种无序又不是毫无秩序和规律的。人们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混沌现象;当信息流不断输入到信息接受者的头脑中时,非但不能使用户的思维更清晰、更有序和更有规律,反而可能造成他的混乱;而信息接收者基于本身的认知结构,可以对这些信息有所理解也有所歪曲,有所记忆也有所遗忘,有所接受也有所排斥,经过这些无序的过程、混沌的状态,最后才有可能在新的认识层次上再达到有序。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突出表现在,治理信息源的混沌状态和人们认知活动的混沌状态。

3 混沌理论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维度

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是从信息源和认知的混沌状态找到各种规律。混沌理论有吸引力的方面是提供了把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行为理解为有目的和有结构的某种行为的方法,而不是理解为外来的和偶然的行为。治理信息源的混沌状态,可以利用混沌理论计量各类

信息的产生、增长、老化以及分布状态的规律,当然这种规律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在信息的采集、组织、提炼过程中引入混沌理论能在有序与无序的辩证中寻找治理信息源混沌的方法;借助于混沌理论能深入了解简单与复杂、确定性与随机性、稳定性与不稳定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在信息分析、预测中寻找信息资源管理稳定的、确定的规律,并把结果通过信息检索系统传递给用户;有助于用户理解、吸收信息和知识,有效治理认知活动的混沌。因此,利用混沌理论从信息计量、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预测、信息传递、信息检索人手,可以分别治理信息源和认知活动的混沌状态。借助混沌理论从这八个维度构建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如图2所示:

4 混沌理论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构建

汤姆・J・彼德斯指出,未来的管理将从控制走向混沌。他认为,人们告别了命令和控制的时代,迎来了一个充满“好奇、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新时代”。因此不要试图去进行指挥控制管理过程,而应去支持资源的分派、知识的再配置和适宜文化的设计。混沌理论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借助于混沌理论可以从信息资源的计量与采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提炼、信息资源的分析与预测、信息资源的传递与检索8个维度来改进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如图3所示:

4.1计量与采集

混沌区具有无穷嵌套自相似结构,即该区域内显示出无穷无尽套迭的彼此相似的结构,任取一个小单元,放大看都具有和原来混沌区整体相似的结构,包含有整个系统的信息。由于信息之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它们之间的地位有主次差别,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采集过程中,可以利用混沌理论从混沌运动的自相似性中寻找信息源的分布规律,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值。权重高的信息应该突出表现,并以之为中心。对于权重较低的信息不应该置之不理,或视而不见,应该通过扩大或缩小它们的语义范围,寻找与主要信息的联系,逐渐向权重高的信息靠拢。对于权重很低的信息在采集时也不能完全抛弃,可以作为补充和辅助手段突出主要信息。利用混沌理论采集信息归纳起来就是从混沌运动的自相似性中确定信息片断之间的语义联系,判断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从而找出那些决定事物变化和发展方向的最关键的信息要素。在计量信息源的过程中,可以依照此种原理,描述某一区域信息源的特征,将之作为计量整体信息源的参考依据,对信息相互引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信息源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为信息采集工作提供指导。

4.2组织与提炼

在信息世界里,两条信息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很接近到几乎意味着同一件事、分离的但相等及一个拥有比另一个更丰富的信息。将众多的信息片断放置或排列在一起,可以明确或隐含地向用户表达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这种信息并置或排列后的结果看作是信息集合。信息片断转化为信息集合的过程就是信息组织的过程。在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组织方面,利用混沌理论研究信息源的相关性、转化性、离散性和集聚性。从混沌吸引因子的特性中寻找信息组织的方法。混沌吸引因子表示一个动态行为最终停留下来又被吸引过来的状态,是信息源混沌现象的一种内在规律性表现。根据混沌吸引因子所界定的描述混沌现象过程中的变量数目,通过实现信息片断的分离(信息的区分、分类)、判断其相关陛,寻找片段之间的语义关联,将无数的语义片段集聚排列(信息的归类)、组合整序(信息结构序化),形成有序的信息内容集合,实现信息的有序组织。更进一层,利用混沌理论提炼混沌吸引因子,将信息集合结构和形态进行转化,使语义复杂性不断提高,将低价值的数据提炼为高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提炼。

4.3分析与预测

信息的分析与预测可以帮助用户减少信息理解和认知的障碍。在以前的信息预测和决策等工作中往往以牛顿范式为指导,即认为时间可逆,任何一个系统,只要知道了它的初始状态,就可以根据动力学规律推算出它随着时间变化所经历的一系列状态。传统的预测方法如平均法、线性回归法等都遵循该原理。然而,对于可能走向混沌的信息系统,长期预测决策注定要失败,稳定发展中总含有波动,危机间或发生。所以,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应打破还原论的束缚,在预测和决策中用非决定论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在信息的分析与预测方面,可以利用混沌管理方法中的混沌动力学预测法、混沌唯象预测法、混沌情景预测法优化信息预测的模型。混沌动力学预测可以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混沌产生的条件,分析预测信息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性质。唯象预测法根据现象而不依赖确定规律的黑箱理论同样适用于混沌的信息预测研究。唯象预测法是一种从现象到现象的预测方法,它通过信息现象探讨事物的本质,以大量的现象为依据,探讨信息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混沌情景预测方法可以通过假定模拟当前的信息环境,预计未来的情景,以更好地分析信息的语法形态、语义功能和语用价值,为决策提供依据。

4.4传递与检索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范文5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 韩滨蔚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刘晓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和应对机制探讨[J].科技传播,2010(Z1):1-3.

[2]王婉.基于知识供应链理论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15-17.

[3]热克比•依米提.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7-58.

[4]吴宇.科研教育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8-13.

[5]丁群,蔡松江,陈燕翔,等.现代动态网站开发与技术浅析[J].价值工程,2014(32):249-250.

[6]庞恩旭.复合图书馆文献采访与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整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00-104.

[7]杨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4):602-605.

[8]肖红.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31):234-235.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范文6

一、前言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空间愈加的广阔,信息的传输和存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可更加方便、快捷地享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如何采用现代化、创新性的管理和技术模式来更加有效地管理图书馆信息资源已成为研究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课题。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1.信息资源处理、利用不足

在这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欲望越来越强烈,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识、获取和利用层面往往深入不够,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无法满足人们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要求。工作人员对信息资源处理能力的缺失也导致信息资源在搜索和整理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稀缺现象,其资源利用无法满足人们当前的需求。

2.体验性消费和公共物品性

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包括租借图书和提供电子资料。人们一般不了解所借图书或所查资料对于自己的利用价值,翻阅后才会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对于图书馆的这种使用方法就属于体验性消费。而馆藏图书和资料又具有标准的公共物品性,它可供个别消费者使用,又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更不会对用户使用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也逐步形成三个互补并存的模式,并在不断进行拓展和丰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

1.馆藏模式

馆藏模式经历了数百年历史仍然在继续发展,信息的多元化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由最初的纸质书籍到现在的电子文档让图书馆的馆藏模式逐步由静态收藏变为动态的资源获取。现代大型新型的综合性图书馆都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收藏体系,更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2.服务模式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模式目前仍在发展过程中,服务形式由最初读者按其需求到馆寻求资源到现在的面向读者,信息资源不再限于图书馆本身所拥有的馆藏书籍文献,多种信息资源被开发利用,文献服务也更具高层性个针对性,用户和读者的信息需求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3.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要求图书馆把信息资源作为有使用和交换价值的商品来对待,让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来为大众进行有偿服务,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商业化是必然的。这种模式下,信息作为商品来推动、发展资源,逐渐形成一种知识产品来获取经济效益。商业模式的拓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稀缺现象,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以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它还可有效遏制社会上逐渐流行的假冒伪劣的“信息服务”,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四、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措施

现代图书馆信息种类繁多,往往没有一站式的检索,通常会在信息查询和检索的过程中用户带来困难,造成其学习时间的浪费。因此,采取必要的资源管理技术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用需求。

1.通用互联协议

大部分图书馆会采用一种基于C/S的网络通协议:Z39.50.,它可以实现分离客户端和服务器功能以及异构平台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与查询。一般的图书馆系统都支持该协议,若图书馆都统一使用该协议,将会对实现资源共享有着深远意义。

2.智能化信息检索技术

文献自动标引技术、语音自动识别技术、智能导航技术都属于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一般文献自动标引技术应用于数据库中,以实现全文检索,方便用户使用。语音自动识别技术目前发展还不太成熟,对于一些派生词不能做到较好的翻译。智能导航技术以智能化的导航服务完成分析知识、状态和问题匹配等工作,可有效地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3.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资源描述框架PDF是一种基于WEB信息资源的管理技术,它为用户提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的资源,创造一个更加智能、精确的搜索平台,让用户搜索更加方便。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还包括扩展表示语言XML技术,它是一种跨平台进行信息交流的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应用程序的负担。第三种基于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是目录服务技术,它可及时做到动态更新,有效管理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