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1
蒋军晶老师“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追求是:文本解读走向文本,教学过程走向文本,师生对话走向文本。他的课堂和讲座,处处展现着学生是真正的发现者,学生享受着发现的快乐。这让我认识到:无论课本、资料,还是老师,都是在为学生服务,学生才是根本。当我们把关注点、落脚点、思考点从自己如何教,变为思考学生该如何学,思考课堂如何随着学生的生成而变化的话,说明我们是在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了。抓住了这个根本,那么我们浇灌花开的等待,才会有更多信心和期盼,这个过程才会是辛苦而美丽的。
“简简单单教语文,老师学生都快乐。”轻松快乐的一句话,又让在场的与会者耳朵一震,心中一亮。幽默而富有激情的赵志祥老师,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精辟地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一点儿”。(1)环节简单一点儿。想想自己繁琐又失抓手的教学设计,孩子们怎么能面面俱到呢?(2)课件简明一点儿。赵老师希望课件简单明了,而我们又太过追求华丽炫眼了。(3)教材简化一点儿。这是要我们淡化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搬开问答式教学这座大山,摒弃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降低对孩子们的要求。(4)情感荡漾一点儿。语文即语言艺术的学科,语文教学不能把目标只锁定在应付考试上,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让语文教学充满文化味,引爆学生的情感炸弹。当然,这里的“一点儿”是一种境界,它靠的是我们深入的挖掘和大胆的创新。
还有,陈玉林老师的课朴实而不失精彩。她的课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真,看不到如今公开课、观摩课中泛滥的表演和作秀。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她“让语文课堂充满读书声!”以读促赏、以读促悟,陈老师和她的孩子们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无独有偶,薛瑞萍老师的《我们班的日有所诵》的讲座,又从理论和实践中阐述了朗诵的重要意义及效果。唯愿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彻底改变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适合小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进而达到培养他们能力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出来,也不会自主学习,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学,积极动脑,开拓思维,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增强自信心,这种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要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而且在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中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要认识到学生间在情感、思维、行为上的差别。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便敢于发言、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三、要做到因材施教
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之分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知识、技能和兴趣特长等方面都有所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一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为了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设定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其余的学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自信。在进行上述活动时,教师对差等生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是亮光,也要给予激励的评价,进而使他们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会有明显变化,成绩好的学生会向更高目标冲击,其他学生也会赶超先进、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
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可爱、好奇心重,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灵活掌握,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所学知识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感知语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走入作家创设的氛围中,让语文课变得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五、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基础知识类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组,并采取轮流发言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要鼓励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积极发言,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合作的意识。
六、组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习语文是一个猎取多方面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科学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并进行读书交流,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挑选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深厚的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坚持下去,字、词、句、文章、诗词等积累就会增多,语文成绩自然也就会提高了。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68-0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规范性
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 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4
抓好视听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四川省德阳市第一小学 江山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笔一画,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尽量使得教学情景化、直观化。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视听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的感官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如:教师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外也尽量使用英语,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每节课老师让值日生用英语作简单的值日报告,使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说英语的锻炼机会。值日报告可以是多种多样。如:独白、对话、问答、介绍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并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适当设置一些英语游戏,能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松弛,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想象力。游戏包括表演、猜谜、绕口令、画画、唱歌、各种比赛等等。比如:在学习动物类词汇“cat, dog, bird, fish, chick, rooster, cow, duck, rabbit、…”时,抽几个学生即兴表演动作或发声,让其他学生猜,用英语说出其名称,并给予鼓励。如果是学习实物类词汇“pear, apple, pencil, car, ship, ruler, cap, box、…”时,由老师或一名学生用英语说出实物名称,抽学生上黑板或准备一张纸,让他们画画,画对的,画得好的给予展示和鼓励。通过游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知识,增强记忆,促进听说训练,也做到了寓教于乐。
使用电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是强化视听训练、增强听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录音、投影、录像和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听录音能为学生提供标准的发音和语音语调,对培养学生的听力极为重要,它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不断增强学生的听力。我每次在介绍完新的语言点以后,就让学生听一遍录音,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听一遍录音后,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可以专心致志地听录音。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家里抽时间多听录音,使学生的听力提高很快。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5
关键词:体验式;教师;角色定位;行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7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验式教学己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理念。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不当的角色,导致教学行为的失当,影响了体验教学的效果。为了使体验教学能有效进行,笔者对此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当今教育改革中,有的语文教师一高度的责任感和大量的精力,在学生的学习训练上下大力气,结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致使学生学习成绩不见起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式阅读教学,文本所蕴含的审美特性与情感因素才能在学生的内心逐渐明朗。这是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最佳状态,它的实现有赖于体验式阅读的实践。
1、当好学生体验学习的组织者。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体验活动的组织者。但是,在一些课堂上,有的教师却歪曲理解了“自主”的真正含义,一味放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喜欢哪段内容就学哪段内容,而教师则在一旁充当“旁观者”。整堂课都是学生在以不同的方式读书,小组展示精彩纷呈,师友、小组热热闹闹讨论,自己则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教学效益太低,这是一种不当的角色定位。最后,师生交流,学生怎么说,老师就一位赞成和迎合,不敢予以否定,以为这样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实际上,体验式教学尽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亲自感悟,但也决不能离开教师的组织。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调控教学节奏,保证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要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尤其要把握好体验式教学的目标,给学生的体验定向。因为文本有许多的空白点,不是一次就能彻底理解的,有些需要待学生有了那些方面的生活体验后,才能理解。所以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2、当好学生体验活动的促进者。在教学中学生的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教师或创设情境,或激情描述,或互动实践,或补充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文语言产生联系,促成体验生成。有时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和人生阅历及深厚的艺术修养,他们的体验难免肤浅、片面。在课文读读中,学生可能注意到作品的故事、语言、词语的本义、而忽略了结构、意象、引申义。教师要针对这些情况,深入地剖析课文,巧妙启发,促进学生体验的深入。因此,在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或促进体验的生成。
3、当好学生体验对话的首席。师生对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师生间研习的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参与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凭借的是教材。从这个层面审视语文课堂,对话就必须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达成。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创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交流,同时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而且要真诚地与他们一起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但教师要注意不要用自己的体验感悟统一学生的体验感悟,不能以隐藏权威者的角色操纵对话的过程,而应是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首席”。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对话充满人性魅力。
二、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行为策略
王尚文说:“通过体验、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题内的情感波澜。”教师的行为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有系统地安排的教师活动,基于以上对于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和平等的对话首席的角色定位,为了使体验式教学能有效进行,有必要对教师的行为策略作一定的研究。
1、保证充分的阅读时间。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需要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才能进入作品的内蕴。有了学生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对话”。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生成。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切忌过多地讲解分析,而要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他们在反复的阅读中生成自己的体验,快乐地采撷于文之美,尽情地享受于文之乐。
2、变换角色体验情境。体验是以情感活动为显著特征和核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对于一些情节生动的文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中的有利因素,进入角色感同身受。通过角色转换,可以促进对角色心理的揣摩,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阅读文本为经历生活,变旁观者为当事者,真正促进学生真心阅读,真切体会,真情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6
摘要:中小学语文变化很大,二者有机衔接,是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话题,也是教师一定要做的事情。本文从初一语文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剖析,主要探讨了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表现,分析了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衔接策略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致使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下降。因此,认真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寻求一条实现语文教学“中小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则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表现
1.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脱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涉及知识点少,教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颇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一些教学步骤只能一带而过。小学有小学的一套模式,初中有初中的一套方法。
2.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脱节
中学学习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习时间由教师安排到学生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变为中学的主动型。于是,相当多的学生在转型上出现了问题。进入中学以后,大多数学生沿袭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没有及早地认识到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差异性。
3.中小学的评价标准脱节
接手初一新生的往往是刚从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在思维习惯上受初三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一下子转换角色来适应新生。他们对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能力估计不够准确,对待初一新生往往要求过高,教学进度很快,甚至有的教师会用对初三学生的要求来要求他们。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在刚开始初中语文学习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不知所措,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就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畏惧感。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1.做好学生心理状态的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涉及的是处于两个年龄段的同一批学生,根据儿童期和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在面对新环境的情况下适时地加以心理调节,以适应向初中的过渡。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在衔接期更多地关心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一学生较小学毕业前,身心发展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如表现自我的欲望不如小学阶段强烈,学语文的兴趣会逐步下降,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师生间情感上的交流,继续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加强教学方法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坏,是靠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当好“桥梁”,多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不仅让他们“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我们的教学有成功的希望,就必须以学生为本,积极摸索激趣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愿学、乐学、勤学中提高语文能力。
如,在讲授蒲松龄的《狼》时,笔者让学生八人一组研究文本,之后让学生当小老师,串译、讲解课文。讲课的学生在准备阶段全身心投入,将课文及课下注释完全背诵了下来。上课的时候,小老师们各显神通,有的用图画展示故事情节,有的讲故事,有的表演课本剧,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真正地把学生摆到了“学习的主人”的位置上,教学自然收到了极大的成效。
3.了解基础,补缺补漏
做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有的放矢”。为了搞好初中和小学的衔接,让初一学生在学习上平稳过渡,首先就要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学生的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这个基础,包括学习、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对毕业成绩分析、和学生交谈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基础,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可能就“事倍功半”。接着要对学生进行补缺补漏。补缺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有针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
4.重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能否准确地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将语言文字组织成文,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有着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往往难以从整篇课文中概括出文章的精髓或者剖析出各段落间的有机联系。因此,进入中学阶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掌握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前后一致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综合、归纳、类比的思维能力,以适应学习的需要。
5.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能够多提供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建立相关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教研活动制度,定期开展观摩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专题,扎扎实实地研讨一些问题。研讨活动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同时在相互听课之外,可尝试更开放一些,那就是小学教师上初一的课文,初中教师上小学的课文。这样的研讨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内容,了解语文课程目标在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能力训练点上各自的教学要求,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了解中小学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更好地相互交流教学理念,相互学习教学方法,共同取长补短。
总而言之,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要在几个月内接受不同于以往的上课模式,承受很有冲击力的中学语文教学,自然需要磨砺。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过程中,要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立足学生的未来,引领着他们感受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邓云庭.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学术研究,2011(4).
[2]王艳梅.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考试周刊,2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