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范文1

关键词:新闻 文学 相同 差异

新闻和文学尽管都是以语言文字或图像的形式给人们展精神文化产品,不过在实际表达与操作上还是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语言的把握方面,对于刚从业的新闻人来说很容易混淆。因此,掌握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内涵,并弄清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新闻素养。

一、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内涵

所谓新闻语言,是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或者新闻媒介,在向人们传播信息时或者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新闻语言又分为文字新闻语言、有声新闻语言、图片新闻语言,这里主要就文字新闻语言进行分析。新闻语言一般具有具体、准确、简明、通俗、综合等特点。

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文学语言是由现实语言创造的,它必须克服现实语言的抽象性和现实性,而具有意象性和超越性。它还具有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性、认知与意向的统一性、审美幻想性等特征,这些都通过具体的文学描写表现出来。

二、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共同性

1.都具有反映现实的特点

新闻语言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写照,用事实说话,不能掺杂有作者本人的任何主观感彩,也不能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进行采写,只能以事实为准绳,客观公正的报道。而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都来源于现实,后经作者的加工塑造之后又高于现实,但仍然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映射,这使得作为表述载体的文学语言不但不会脱离现实,反而成为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主要窗口。

2.都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新闻语言在阐述新闻事件的经过时,应该形象、立体、真实的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呈现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文学语言从对文学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渲染的角度出发,自然也需要形象生动的语言来烘托气氛,制造“兴奋点”,从而达到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引人人胜的目的。

3.都遵循汉语言文字使用的基本规律

无论是新闻语言,还是文学语言都要遵循我国汉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规范,特别是在标点符号、语词搭配、修辞手法等方面应该遵循规律、谨记规范,不随意使用标点符号,不乱用修辞手法,少使用自造字、生僻字和外来字。

三、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性

1.新闻语言为新闻宣传服务,文学语言为文学创作服务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观察、思考、梳理之后,就某一新闻事件发出的报道和观点,这种语言往往简练准确,没有华丽的外衣,却能一语中的,为老百姓所接受。文学语言则服务于作者的文学创作,并根据作者表达的需要,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加立体生动,有吸引力,并赢得读者的青睐。

2.新闻语言是白描性语言,文学语言是含蓄性语言

新闻语言的白描手法,力求给读者呈现真实鲜活的新闻现场,让读者在阅读中亲身感受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并形成读者自己的价值判断。文学语言的含蓄性则是运用的朦胧性、收敛性的语言,有的是欲盖弥彰,有的是借物言志,有时还借助一些特定的修辞手法,使所要表达和抒发的情感更加丰富含蓄,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朦胧含蓄的美,让读者在阅读中慢慢的体会和感悟这份精神的愉悦。

3.新闻语言是大众化语言,文学语言是个性化语言

新闻作品面对的读者应该说更趋向于普通大众,新闻作品更应该围绕老百姓的喜好做文章,运用老百姓所能接受、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大家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新闻采写中允许使用方言、俗语、但语等。也正是这种新闻语言的大众化风格,才成就了生活都市类报纸的火热局面,并培育了不少忠实的“粉丝”。文学作品的的语言不会只停留在大众化的阶段,语言的艺术化色彩更浓烈,作者出于表达效果的需要或受个人创作风格的影响,往往运用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或表现手法。因此,只有具备一定文学素养和文学欣赏阅读能力的人,才会成为这类作品的阅读者,这与新闻作品的读者范围相比就小了很多。

4.新闻语言要求简洁凝练,文学语言要求内涵丰富

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刻,记者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新闻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出去,只能是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把事件的经过表述清楚,通过传播渠道及时给大众。文学语言则追求情感的丰富表达,因不受创作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作者往往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上追求精益求精,反复提炼,在重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上也毫不吝惜笔墨,经常大肆渲染,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情节描写的跌宕起伏,阅读作品时读者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化万千,从而爱不释卷。

5.新闻语言以信息告知为职责,文学语言以情感传递为目的

记者采写新闻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公众传递新闻信息,把某一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让公众在阅读信息之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这也就决定了新闻语言在效用上只是一种信息告知性语言,而不会有其他附加性的功能。文学语言则不然,它是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传递情感的载体,这种由作者内心生发出来的语言文字往往感情饱满,极具煽动性,有的催人泪下,有的令人开怀大笑,有的令人恨之人骨,有的令人顿生怜悯,潜移默化中读者的情感就会被这些文字感化了。

四、结语

总之,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既有反映现实,追求形象生动的共性,也有服务对象、传递内容、表述风格的差异性。只有认清这两点,新闻工作者才会在新闻采写中更好地践行“三贴近”的新闻宣传要求,创作出更多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文学创作者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将更加注重语言传情、风格养成的训练,力求创作出更多蜚声文坛的名篇佳作。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范文2

新闻传播自古有之,从坊间邻里口耳相传到现代化多媒体新闻推送都属于新闻传播的范畴。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带给新闻传播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网页新闻,窗口推送新闻等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以“纸媒”为主的新闻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何在日益残酷的新闻传播行业站稳脚跟,不被时代淘汰,是每一个新闻传播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市场营销理论就是市场运作规律的综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营销理论也会不断的扩充,但其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因此,推销新闻这种特殊的商品同样要使用市场营销理论。对新闻的包装,推送,接受等各个环节都要推陈出新,不可一程不变。只有充分的发挥市场营销的作用,才能在竞争日益严峻的新闻传播行业占有一席之地。新闻商品的特殊性在于没有固定的形式,它可以是看的见、摸得着的实物,也可以是一个信息。市场营销理论在推销新闻时的难点就是如何针对新闻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情况推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早期我们熟悉的很多媒体已经不复存在。而如湖南电视台,《广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却在极短的时间能声名鹊起,究其根本就是市场营销做得好。大量的信息推送,换来了巨大的知名度和商家广告,巨额广告费用又使得这些媒体可以推出更好的新闻内容为百姓服务,这同样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因此,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带给新闻传播的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利用市场营销具体方法实现新闻传播

在第一节中,我们重点讲了作为商品,如何利用市场营销策略推销新闻商品。本节中我们主要介绍将市场营销的具体策略应用到新闻传播当中。众所周知,新闻传播的目的就是将新闻传达给受众,并使受众接受新闻。这与市场营销策略将商品推销给客户有相似之处。所以,市场营销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可以被运用到新闻传播之中,并达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公认的市场营销方法主要有市场调查,市场分析预测,市场策划等。

2.1新闻受众调查

正如商品销售之前要做市场调查一样,新闻在制作、之前同样要进行市场调查。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受众需要,进而将新闻制作的重点放在受众关注的方向。这样新闻媒体人制作新闻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利用资源,并使新闻达到最大化的效果。新闻受众调查在国外许多大型媒体早已被成熟运用,但在国内并不常见。新闻媒体可以针对不同受众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年龄性别等特点制作不同的新闻,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2.2新闻分析预测

市场调查完毕后,要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判断应该生产什么样的商品。新闻传播同样如此。在新闻受众调查完成后,对各年龄段、社会阶层不同受众的新闻需求有了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人们的新闻趋向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除了受众之外,新闻传播途径,新闻传播过程、新闻传播者等因素都在新闻分析预测范围之列。

2.3新闻策划

在得出新闻受众的新闻需求之后,就要进行合理的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化解。新闻受众调查和新闻市场分析预测都是为新闻策划收集资料的过程。新闻策划和市场策划相同,同样具有创新性、周密行、可行性等特性。新闻策划的具体过程就是将已知新闻事件包装的过程。如何将新闻事件有效策划,使其能过被受众所接受,达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新闻策划过程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主流的媒体都会采用设置品牌标志,宣传语,促销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新闻知名度。但是这些传统的方式大部分媒体都能掌握,无法体现优势。所以在新闻策划过程中,创新性至关重要。哪个媒体能够在日益激烈的新闻行业竞争中,创新的提出自己的新闻策划方案,就会立即走在市场的前列。当下,亲身经历报道,新闻游记,故事连载等一系列新颖的新闻传播方式最吸引人的眼球。

3结语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范文3

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把尽可能多的人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反过来,如果我们的立场、感情、欲求与大多数人的相悖逆,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叫做在政治上不正确。引导群众达至特定的政治目标不能靠强扭,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最基本的政治方针。

共鸣策略强调的是将媒体的话语与受众所珍视的价值联系起来,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共鸣是一些广告创意和营销传播常常采取的策略,对于政治型的媒体而言也同样富有行动逻辑的意义。

共鸣策略是今天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政治型媒体应该采取的一项重要传播策略,因为政治传播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传播,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社会关切,因此,从事政治传播的媒体应该注重引发受众的共鸣,从而跨越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障碍,使传播致效。

尊重传播规律 提升与公众间的价值共鸣

成功的政治传播,要求传播者必须把准受众的社会关注之脉,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播。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首席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在2004年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谈到外宣工作时说:现在我们有许多外宣工作因为不了解对方,所以我们讲我们的,人家听没听,我们不知道。中国一位外交官也曾经指出,中国的一些外宣产品之所以引不起人家的兴趣,让人家看不明白、听不懂,正是因为缺少对对象的个性研究。其实,对于政治宣传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不尊重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自言自语,是造成我们的政治传播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西方媒体在这方面却做得非常到位。信息传播及时,善于用事实说话,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即时性、独家性、权威性和无遗漏性,在国际公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公信力。比如CNN借助对海湾战争的报道一举成名,FOX在伊拉克战争中开始崛起。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及时反映,从新闻现场发挥独家报道,及时发出声音、表达立场,以第一时效引领舆论。西方媒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更加重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等方面有出色表现,这些经验值得我们的媒体借鉴。

政治型的媒体所处理的题材一般都被认为事关重大,因此应该谨言慎行,把控严格。这一点原则上并没有错,但这种谨言慎行并不应该视为是遇事绕着走,迟报缓报甚至不报的代名词,也不应该是自说自话的单向传播。从追求政治目标的有效达成的角度看,应该有更开放、更宽容的思维,尊重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而对于政府来说,需要给政治型媒体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他们在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不必与政府“步调保持完全一致”;甚至允许他们以“小批评、大帮忙”的方式,质疑国家的某些政策,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弊端。这样,才能建立他们在公众舆论界的公信度,他们向公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价值层面的认同和共鸣。

倡导和参与公益 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

政治型的媒体在媒介产业化运作的背景下是以企业的形式在传播市场上运作的,就要充分履行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注重参与公益活动,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从情感上俘获受众的认可。这一策略在发展中国家尤为适用。

英国广播公司(BBC)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型媒体,它在媒体参与公益方面的做法,可为我们提供很多启发。公益是BBC运行中的一种常态行为,BBC设立了世界服务基金会,作为专门的国际开发慈善机构,该基金会隶属BBC全球新闻部,为不发达和转型国家提供发展方面的信息,开展公民教育,利用媒体和传播的力量减少贫困,促进人权,让人们更好地生活;同时他们还积极培训记者,与不同形式的媒体机构合作。该基金会在全球13个国家设立了办公室,有500多名员工,形成了全球服务网络,更好地为从国家到社区的不同层次的合作者提供服务。比如他们为遭受干旱灾难的非洲角开通生命线广播,这档15分钟的广播节目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公告、实用信息和为难民及永久性失去家园的人们提供心理辅导,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信息,以更有效地对付旱灾。英国的《卫报》也是一个典范,该报与比尔・盖茨基金会合作,开通全球发展网站,旨在引导全球受众关注全球发展问题,提供全新的讨论和互动空间,讨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贫困、饥饿、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帮助发展中国家人民改善健康状况,摆脱饥饿和贫困。

以上所举的例子虽然都是跨国公益的例证,但它对于我们从事国内政治引导、处理不同阶层利益稿子的政治媒体而言,也是可以效仿这些媒体的做法,参与公益活动、制作公益节目等,塑造媒体的美好形象,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充分互动 激发参与热情

提供各种互动渠道,允许受众参与传播,也是媒体引发受众共鸣一种有效途径,因为受众的参与本身意味着获得了传播者类似的权利,并有效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这本身就是一种共鸣。

新媒体技术使公民新闻复兴,而且成为国际新闻报道非常倚重的一种报道方式,这为媒体组织受众互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以CNN为例,CNN为使用iPhone和iPad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CNN App,具体包括个性化定制的“我的CNN”,用户生成内容的社区iReport,即时标题新闻等服务,为受众提供了多种互动途径。同时,CNN还经常策划一些活动,邀请受众参与,激发他们的热情,比如他们策划“独一无二的印度”、“亚洲是……”等主题活动,邀请全球观众互动,拍摄并上传视频和图片,被选中的作品,会在CNN的电视平台上播出。2011年英国皇室婚礼的报道中,CNN就邀请全球观众收看、分享和报道皇室婚礼,并把网上社区的内容与电视节目融合起来。

我国政治型的媒体也可以借鉴这些做法,组织受众参与传播,激发他们对于媒体的认同,从而促成我们的媒体成功地“嵌入”他们的“圈子”,成为“我的媒介”。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范文4

新闻评论为何要拒绝“娱乐化”

根据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闻评论教程》中给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①而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就是: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②

关于娱乐化的问题,近几年来学者的表述并不统一,笔者以为,所谓新闻评论的娱乐化,是指对新闻进行评论的时候,忽视理性思辨,过于夸大新闻中软性的部分,过于讲求趣味性、刺激性,甚至通过文字游戏的方式来获得受众眼球。

虽然说,新闻评论不应该排斥多元化的表达,特别是轻松、自然、诙谐的表述方式更加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新闻评论是以理性思考社会问题为生命的,对于新闻评论边缘性、变异性的探索或尝试,不能突破这一点。新闻评论从业者(主要是指作者与编辑)倘若利用市民文化批评能力较弱,利用当下浮躁的社会文化心态,以“贴近民众”为借口而哗众取宠,将娱乐化“化”得越来越离谱,置刚刚重新起步的新闻评论发展方向于不顾,则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之举。

新闻评论因何难以拒绝“娱乐化”

凡是写过或者做过评论的人,都会感慨做评论之“难”:既要最大程度发挥评论以思考、分析、批评等方式,通过思想“干预”社会的功能,又要考虑到转型时期复杂敏感的社会环境,还要琢磨受众是否乐于阅读,是否能够接受。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媒体无法做到每天都有新观点、新视角,为了避免可能引发的诸多麻烦,便主动地逃避监督批评,开始以趣味性、刺激性作为取向,并在撰写形式上强调“五花八门”,越来越多地开始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也就不是十分难以理解了。此为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由于转型社会必然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正常、不公平甚至令人愤恨的事情的确很多,于是,一些文章空以一腔道德义愤,夸张地放纵嘲讽。没有观察、没有思考、没有分析、没有追问,只有简单的言语霸道。这似乎很“解气”,也在短时间里能够与读者形成很好的情绪情感的共鸣,却因为没有思辨而弥漫着浮躁的情绪,造成了评论娱乐化取向的扭曲。比如,在今年争论较多的打破水、电等行业垄断的问题上,业内人士提出“行业内也有差异、要区别对待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的说法,这原本没有错,但说这话的官员却被套上了个人道德有问题的大帽子,甚至有的评论文章对其做出了人格上的污辱,迎合了一些读者的不满情绪,但就实质而言,却是在毫无建设性的基础上,放大了社会对立情绪。

原因之三,新闻评论理论支撑的缺乏。坦率地讲,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作为一种相对性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是客观存在的,在某些时候,也有一定的探索空间,稍有尝试、谨慎探索未尝不可。但坚守的底线在哪里?“化”的最低限度在哪里?怎样的探索才不会背离评论的本质?在这些问题上,都缺乏业务理论研究的成果作为支撑。

原因之四,新闻评论的娱乐化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因为当前我们整个社会都在泛起一股强劲的娱乐化倾向。反映到媒体上,文娱娱乐化、体育娱乐化、社会新闻娱乐化、国际新闻娱乐化,甚至时政新闻也有了这种倾向。这些表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评论的操作思维。

新闻评论娱乐化倾向的社会对策

1、 首先需要明确地认识到这股“娱乐化”潮流发展的终极方向

对于这个社会的娱乐化倾向,很多人的态度是悲观的,认为这股势头将“不可逆转”,笔者倒不这样认为。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受众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总是以庸俗化、肤浅化来迎合受众,最终也会被受众所唾弃,这是必然的走向。

很多人以为,今天的读者不喜欢严肃的东西,看不进去理性的思考,这是严重的偏见。以《华商报》的“华商时评”栏目为例,自从开办以来,不少人曾提出疑问,“没有视觉冲击的大图片,“没有醒目的大标题,干巴巴的全是紧凑的文字,你们再不迎合读者情绪,经常跳出来‘骂一骂’,会有读者吗?”尽管没有固定的版位安排、没有固定的版面大小,版面忽大忽小,忽前忽后,但操作一段时间以后,报社的各项数据调查表明,阅读率、精度率都“出人意料”地高,读者的反馈、来电来稿来信也很多。这让很多人意外,却也表明读者并非都是爱看娱乐化的东西,随着思辨能力的提高,他们具有强烈的“消费观点”的需求。整天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搞一些不痛不痒的小议论,读者是会厌倦、逆反的。这也是这股来势凶猛的“评论娱乐化”之风最终必将归于沉寂的群众基础――用葛优的台词来说,“要相信群众”。

2、必须从观念上无条件地坚持四大基本规律

近来的新闻评论有一些非常错误的倾向:对于没有明确的新闻作义正言辞的批评,当新闻明确了之后却又沉默不语;评论文章常常建构在“假想观点”的批驳之上,以某个网民某句及其特例的话为靶子;只要有人爱听,不讲逻辑起点、推理方式……这些都是损害新闻评论生命的行为。

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所以必须无条件坚持新闻的传播规律: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在泛滥的新闻娱乐化大潮中,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方式,哪一种类型的娱乐化取向,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这四大基本规律。

3、加强新闻评论理论的实务研究

对于新闻评论的理论问题,学院派研究过多地注重评论的结构、写作的方式等表象化的东西,常常缺乏对现实操作的个案研究。廓清必要的概念界限,为评论的整体操作设置好“沦落”的底线,这是新闻理论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从一名新闻评论实际操作者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下面这些议题似乎需要做出明确的理论回答: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有哪些分类?哪些是可以做的探讨、哪些是绝对的误区?最近兴起的电视读报对于报纸的评论文章有哪些引导与误导?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无法做到的同质化有哪些?时事评论与杂文的相通之处与最大界限又在哪里?等等问题都有待理论界作出更加明确的应答。

4、传媒工作者需要做好自律

面对新闻娱乐化与评论娱乐化,在新闻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和法律对其作出规范之前,作为新闻把关人的新闻从业者,需要先给自己的价值取向“把好关”,对自己这艘航船找好准确的方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以娱乐的笔法游走时,不能忘记道义的重担。

注释: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范文5

[关键词]新闻稿件 朗读 要点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78-01

“新闻稿件”的朗读在播音主持考试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可以全方位地考察考生的发音、音色,对稿件内容的把握,心理素质,政治素养等。所以考生如果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以及应题技巧等,对考试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对新闻稿件朗读的种种细节进行如下阐述。

一、考试的出发点

新闻稿件朗读的出发点是为了考察考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观众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电视节目的主人,电视节目也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新闻类节目播报的方式沿用了几十年,早已被观众们认可和接受,但是受到人文关怀思想的影响,观众们开始反思“播报新闻”的方式是否与自己的距离太远,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缺乏平民意识?所以观众对“播报新闻”进行了重新审视,希望能够出现一种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新闻播讲方式,于是“说新闻”便应运而生,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新闻类节目个性化的要求,其中表现得更多的是新闻主播的个性色彩。

二、要注意的问题

在目前的电视及广播栏目中,新闻已经占据了各档新闻类节目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出现了一种趋势:认为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说新闻”。我们不能完全赞同这种观点,“说新闻”是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的一种创新,但并不是最佳的方式,对于新闻类节目更不能一“说”了之。

1.“新闻朗读”因为其形式的新颖和亲和力以及主播个性色彩的凸显而受到一部分观众的喜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当前观众的需求。“说新闻”在寻找新形式的突破口时选择了“主播个性色彩的突出以及播讲方式口语化、生活化”这两点,这是应该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播音员、主持人都必须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同时他们也应该成为广大观众的朋友,这实际上对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新闻类节目的播音员,必须在这二者所界定的范围内施展个人的能力,既不能逾越代言人的身份,又必须播出个性,让观众满意。

2.有些主持人节目过分强调“亲切、随和、生活化、口语化、不要有距离感”,这实际上是违背审美基本原则的。有声语言的创作应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在新闻类节目中也是如此。这种美的享受不仅仅来自于对播讲方式的认可与接受,同时还表现在对新闻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的认同上。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距离产生美”,因此在新闻播讲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是符合审美规律的。有些“说新闻”的节目过分追求贴近观众、贴近生活,就逐渐失去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分寸与距离”,而一味地贴近观众甚至迎合观众也会直接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信息总汇的严肃性、权威性。

3.发现主播调侃的味道越来越浓,对信息的评点也越来越随意,给人一种“为了表现”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对“说新闻”的曲解。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表现自我个性”,错误地将随意性等同于个人风格的体现。新闻类节目的生命在于客观、真实可信,如果任由这种调侃和随意的评点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导致观众对主播所说的新闻失去信任,失去兴趣。

三、具体细节的把握

“播报新闻”是新闻类节目重要的一支,各有所长,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它们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认为,新闻类节目的播讲方式应该最终实现说播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息采取不同的播讲方式,对于时政综合类信息应该坚持播报的形式,以确保新闻的权威性、信任性;另外对于专题类、生活类信息不妨积极采用“新闻”的方式,满足观众对播讲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让“播”与“说”在各自的范畴之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片面强调某一方的作用或者夸大其功效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我们说在目前不少以“说”为主的新闻类节目中,主播对播音基本功的掌握与运用还不尽如人意。在目前新闻类节目中,无论是“播报新闻”还是“说新闻”都必须十分强调播音基本功。部分观众对“播报新闻”产生厌倦心理是因为长期以来有的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没有按照播音表达规律,播音缺乏变化,而并非是因为“播报新闻”的形式缺乏变化。恰恰相反,播音基本表达技巧中对新闻类节目有“变化”的要求,要达到新闻类节目播报变化自如必须以扎实的基本功作保证。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范文6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 娱乐化 度

 

一、引言 

电视新闻娱乐化最早在国外盛行,可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但是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这类新闻娱乐节目。尼尔·波兹曼曾经说:“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随着电视传播理念的悄然改变,形态多种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大量涌现。这些节目具体表现即在新闻报道中软硬结合。软新闻的比重大幅上升,硬新闻也在此基础上被尽量软化;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强调在硬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内容和形式上愈发注重报道那些具有娱乐色彩的新闻,偏好现场却轻视解说地对节目进行包装。在新闻价值取向中,趣味性、娱乐性的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编排手法上多用娱乐的方式来传递新闻,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节目后期动用多种制作表达方式,比如主持人的另类评述,音乐、影视素材的加工利用,字幕、漫画、Flash的应用等,以此充分调动受众的试听阅读兴趣。不能否认的是一些新闻类电视节目渐渐丧失了媒体的责任,缺乏理性和自觉,违背了娱乐化存在合理性的度。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的纵容,一直发挥着政治舆论武器的电视新闻节目作用将改变并发生扭曲或异化,很容易偏离健康、良性发展轨道,进而沦为娱乐的工具。 

二、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存在的“度” 

(一)传播主体的“度” 

笔者看来,娱乐化的“度”,这不仅仅表现为节目的量度,更是在态度、法度、公信度、满意度等方面都有体现。有了度就会防止节目制作一味追求娱乐性地盲从而丧失新闻本来意义。我国法规、政令中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从业人行为都有所监管。电视媒体在传递信息进行报道时必需对社会公众负责,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以人性化角度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在现行法律制度的范围内完成自我约束更好的为受众服务。要履行好、牢记住、发挥出自己把关人的身份和作用。报道有意义的选题,精选新闻信息内容。而最重要是应遵循把握以下两点: 

1.把握新闻节目的本质内涵 

电视新闻作为新闻中的一个分支,因各自所具有不同的传播优势,与广播、报纸、互联网形成了新闻传播领域中新的格局。电视新闻节目是当前观众了解社会新闻、国家政策走向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作为电视媒体本身来讲,一直追求公信力,提高观众兴趣打造吸引力提升节目品牌。但娱乐化的新闻势必会影响到新闻的公信度。面对残酷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新闻一定要回归本位,以“内容为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履行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肩负新闻传播的诸多传统功能。否则会因漠视新闻内涵,无法涵盖新闻价值丧失节目本质失去新闻灵魂。 

2.明确电视媒体责任意识 

当前电视媒体处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电视媒体更要意识到自身“社会公器”的角色切不可失职。要自觉地把握自身社会文化角色,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作用和教化引导的社会功能。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文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转变思维层防止片面追求收视率加强媒介的自律。其实,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也折射出现今我国电视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含量低、粗制滥造和盲目跟风的弊端。开拓前进的动力在于努力创新。只有大胆创新才能提升魅力。电视新闻媒体应该真正起到“纽带”“桥梁”的作用,通过制作和把关,传播有价值、客观、公正的信息,制作出高品格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提高关注度认可度。

(二)接受主体的“度” 

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今电视事业步入多元化、立体化时代,同一空间多套电视节目将通过多种形式播出。加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确立,多元化和市场化促使社会结构向自主分群转变,信息数字化时代的革命,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各个阶层的受众对于电视媒介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复杂。这些因素加速了大众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地位的确立,并为之建立社会基础。受众的意见也直接左右着电视制作人的思路和考量,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因此,在新闻节目大肆娱乐化时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