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生活的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生活的实践范文1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生活实践 结合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方面是有所作为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一、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
1.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大量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例如,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日出东方,月落西山;道路交通;商品购买等,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会有极大的帮助。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证据说明地球表面是个曲面。学生除从卫星照片直观看到地球的形状外,还回答了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体;电影电视中看到大草原上奔跑的马群,从远方跑来,先看到前面的马,再看到后面的一大群马等方面进行论证。对于抽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地理知识,引发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2.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又能为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体验的方式包括小实验、小制作、调查访问等。例如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时,要求学生用一盆水和一盘沙同时受太阳照射一个上午后,用手分别去试,感觉如何?然后放在阴影下散热,到晚上还是这一盆水和一盘沙,再去试试,感觉怎样?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氏;冬季则相反”这一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有关的气候知识帮助甚大。再如,开展“垃圾不愁嫁”调研活动,学生以自豪的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每天对垃圾进行分类、称重、定量分析研究,提出各种如何减少和利用家庭生活垃圾的可行对策。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提高自己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究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保证。很多地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教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前,布置学生收看晚上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观察天气预报过程屏幕上先后出现的图像,每个图像上有哪几种颜色或哪些符号,并思考这些图像、符号表示的各是什么天气内容?又如教学“水资源”内容时,组织学生课后观察调查并思考:学校西侧小河的水质状况,分析其水质变化的原因及对周围的影响,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设想和建议。这样,通过观察发现未知的问题,对这些未知问题进行探究时又可以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
二、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老师善于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地理课堂教学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
1.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情境
巧用地图、播放影像、欣赏乐曲、演示模型、自由辩论、角色扮演、社会探究等,都是创设情趣性教学的好方法。其中,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初中生,我们可以以课堂为舞台,创设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内容时,在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列举我们周围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空气的实例;大气污染对于们的危害,近来有哪些改善或加剧危害;你对净化大气,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有何建议等,从而让学生对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将逐步学会如何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利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见解,如何发挥讲演的感召力、鼓动性和幽默感。
2.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是学习地理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努力激发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教学“聚落与环境”可布置课后作业:你根据学校现有布局设计一个绿化美化方案,并说明理由。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又如教学“中国的交通”后,让学生制订一个暑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玩,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更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低碳生活的实践范文2
关键词:植树造林;盐碱地;因素;成活率
前言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大量的盐碱地,由于土壤中物质成分含量的特殊性,导致无法种植农作物,为了不使盐碱地荒废,我国的林业部门利用盐碱地种植树木。虽然在盐碱地中可以进行造林工作,但是成活率非常低,不利于林业建设的发展。所以针对盐碱地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我国的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改良的对策,对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提高盐碱地植树造林成活率的改良对策
1.1 盐碱地树木种植的前期准备
在盐碱地进行造林工作,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其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活率问题。在整地方面,要选择适宜盐碱地的整地方法,为树苗的栽种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应该根据盐碱地的土壤成分含量,当地的气候条件,水分含量等各项因素,选择适宜的树苗,并且科学合理的选择苗源,一定要适应盐碱地的特殊状况。在对盐碱地进行考察后,要对造林的密度做出合理的规划,保证苗木的成活率。
1.2 整地方法的选择
对于盐碱地的整地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因为盐碱地也存在不同的因素。在整地之前,要对盐碱地进行考察,盐碱地的分布范围、土壤成分含量以及周边的气候等都对整地方法有所限制。如果盐碱地距离海边的距离较近的话,那么整地方法可以选择条田、台田或者是大坑整地的方法。如果处于内陆地区,则适合使用机耕进行全面的整地,或者是高台整地。
1.3 树种以及苗源的选择
由于盐碱地的土壤条件比较特殊,所以对于树种以及苗源的选择与成活率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选择在盐碱地中适应能力强的树种,才能够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在选择树种之前应该对盐碱地的土壤成分进行检测,然后合理的选择树种。在选择树种时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选择耐盐能力比较强的树种。第二,选择根系比较发达的树种,可以适应盐碱地的特殊情况。第三,选择生长速度快,落叶量比较大的树种,这样可以提前适应土壤条件,并且落叶还可以改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1.4 造林密度的选择
合理的造林密度,不仅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改善盐碱地的土壤条件,造林密度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造林密度合理可以使得树林得到提前郁闭,促进树木的生长。第二,造林密度合理可以快速的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控制地面水分的蒸发,增加含水量。第三,在密度合理的情况下,可以抑制盐碱地的反盐现象,为幼苗的成活提供有利的环境。在我国现行的造林密度选择中,基本都是以大行距小株距的方式来进行的,树木的成活率有所提高,并且有效的改善了土壤环境。
2 盐碱地植树造林的处理技术
综上所述,盐碱地植树造林前期准备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阐述,使得我们对盐碱地树木种植的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除了要做好盐碱地植树造林前期准备方面的工作之外,我们还需要做好盐碱地植树造林的处理工作,选择最为合适的处理技术来运用到盐碱地植树造林的过程当中。
2.1 有机物在树穴底部充当隔盐层
在树穴的底部放置一定量的有机物质来充当隔盐层是盐碱地植树造林处理技术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处理方法。现阶段,炉灰以及锯末是被广泛所采用的有机物质。上述两种有机物质放在树穴的底部之后,对于盐碱地的返盐起到了很大的控制作用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土壤的肥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2.2 化学改良剂的运用
除了要在树穴的底部放置有机物质之外,化学改良剂的运用也是盐碱地植树造林处理技术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化学改良剂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矿物质专用肥料。由于化学改良剂具有多个方面的优点,因此才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盐碱地植树造林的过程当中。化学改良剂在盐碱地当中运用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盐碱地在使用化学改良剂之后,土壤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第二,盐碱地土壤的酸碱度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第三,盐碱地土壤的肥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土壤当中一些矿物质的含量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加。在盐碱地进行植树造林的过程当中,适当的放置定量的化学改良剂,对于提高盐碱地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绿肥的种植
绿肥的种植也是盐碱地植树造林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处理技术。如果盐碱地的碱性非常的重,那么则适合直接在盐碱地当中进行树木的重视,而是首先在盐碱地当中种植一些耐盐碱的绿肥,以此更好的对盐碱地的土壤进行改良。
3 盐碱地植树造林所运用的栽植技术
除了要做好盐碱地植树造林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处理技术之外,我们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盐碱地植树造林的成活率,还必须在盐碱地进行树木种植的过程当中运用最为合适的栽植技术。盐碱地植树造林所运用的栽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带土苗栽植方法。带土苗的栽植方法是我们在进行树木的种植过程最为常见的一种种植方法。顾名思义,带土苗种植方法主要就是在进行树苗栽植的过程当中,连同一定量的土团进行栽植。这种栽植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生根比较困难树苗的栽植过程当中,对于提高盐碱地树苗的成活率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种栽植方法的树苗在培育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在一些容器当中进行培育。树苗在进行栽植的过程当中,土团的直径以及所挖掘的树坑深度都是具有一定要求的。因此,为了提高盐碱地植树造林的成活率,树苗在种植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种植。第二,树苗的栽植除了可以运用带土栽植之外,还可以采用无土种植的方法。树苗无土种植的方法主要就是在树苗进行种植的过程当中,不需要附加土团,直接进行种植。
4 结束语
盐碱地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但是为了有效的利用盐碱地,我国利用盐碱地进行植树造林,增加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于盐碱地土壤成分的特殊性,致使林木的成活率不高,影响到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对于盐碱地造林的成活率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成活率。上文中对于提升盐碱地树木成活率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的造林实践,盐碱地的造林工作会越来越成熟,树木的成活率将会得到提升,为我国的绿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淑梅.提高盐碱地植树造林成活率的改良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11,14(6):149-151.
低碳生活的实践范文3
关键词:低碳生活;认知;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8-03
一、低碳生活认知构成的界定
低碳生活观是国民对人类践行低碳生活与自然界的运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内在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影响人们践行低碳生活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生活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行为。如果国民认为低碳生活是保证自然界健康运行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节约各种资源。低碳生活价值观就是国民践行低碳生活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或有多大好处的判断。它是影响国民是否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的激励因素。凡是认为践行低碳生活对自己有好处或有较大好处的人,都会自觉践行低碳生活;凡是认为践行低碳生活对自己没有好处或好处较小的人,就不会践行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信念就是自己认为低碳生活是使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生活方式的正确看法。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没有信念,就没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低碳生活信念是激发国民践行低碳生活的心理动能,激发国民践行低碳生活的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低碳生活行为原则就是人们践行低碳生活必须遵循的尽量减少生活能耗,在家庭日常生活领域达到节约能源、从而使生产能源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的根本规则。这是人们必须遵循的生活行为规则,也是国民践行低碳生活的根本要求。低碳生活行为规范就是人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有关节约能源、减少生活能耗的各种行为规定。它对引导国民践行低碳生活方面具有强制作用。我国科技部已经于2007年制定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提出了36项日常生活节能减排的行为指标,这些行为指标实际上就是我国国民践行低碳生活的行为规范,也是国民必须遵守的低碳生活行为规范。低碳生活知识组合就是国民所拥有的关于低碳生活的知识构成,包括各种家庭电器的知识、衣食住行方面的知识、电能生产知识、家用商品生产与有害废物排放关系的知识、工业废物危害的知识、节能减排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知识等。合理的低碳生活知识组合是现代人的必要生存素质,是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技能。所以,低碳生活的知识组合是国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低碳生活方法就是国民在家庭日常生活过程中经常采用的、科学的、合理的节能减耗操作程式。这是国民在家庭生活中养成的节能减耗技能,是最能达到家庭节能减耗、使低碳生活收到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因此,这是国民必须具备的技能。
二、当代青少年低碳生活认知构成存在的缺陷
低碳生活是在家庭生活中尽量节约各种生活资源、重复利用生活物品、回收各种生活废物,从而使能源和生活物品生产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生活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应措施。它的践行是受人们的低碳生活认知范式制约的。青少年的低炭生活行为是受其低炭生活认知范式支配的,也就是说,青少年的低炭生活行为就是青少年的低炭生活认知范式的外在表现。为了了解当代青少年的低炭生活认知水平,我们选择长沙市MD中学高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发放70份调查问卷,收回59份有效问卷。按样本性别来看,男生26人,占有效样本的44.1%;女生33人,占有效样本的45.9%。以家庭背景分,其缺失值为9,其余52个样本中来自公务员家庭的学生16人,占有效样本的27.1%;教师家庭的学生6人,占有效样本的10.2%;商人家庭的学生18人,占有效样本的30.5%;工人家庭的学生7人,占有效样本的11.9%;农民家庭的学生5人,占有效样本的8.5%。我们根据自己对低炭生活认知范式的定义,从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信念、行为原则、行为规范、知识组合、实践方法等7个方面对当代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认知范式进行了实地调查。然后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代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认知范式存在一定缺陷。
1.当代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认知构成不健全。从上文分析来看,低碳生活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信念、行为原则、行为规范、知识组合、实践方法等要素对人们践行低碳生活都有特殊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完整的低碳生活认知范式应该包括这7种制约因素。但是在样本中只有15人认为这7种因素是影响自己践行低碳生活的制约因素,只占到调查样本的25.4%;17人认为其中6种因素是影响自己践行低碳生活的制约因素,占到调查样本的28.8%;25人认为其中5种因素是影响自己践行低碳生活的制约因素,占到调查样本的42.3%;36人认为其中4种因素是影响自己践行低碳生活的制约因素,占到调查样本的61%;45人认为其中3种因素是影响自己践行低碳生活的制约因素,占到调查样本的76.2%;51人认为其中2种因素是影响自己践行低碳生活的制约因素,占到调查样本的86.4%。从单个制约因素的角度来统计,有30位调查对象只承认低碳生活世界观对自己践行低碳生活起作用,个案百分比为50.8%;有38位调查对象只承认低碳生活价值观对自己践行低碳生活起作用,个案百分比为64.4%;有39位调查对象只承认低碳生活信念对自己践行低碳生活起作用,个案百分比为66.1%;有44位调查对象只承认低碳生活行为原则对自己践行低碳生活起作用,个案百分比为74.6%;有41位调查对象只承认低碳生活世界观对自己践行低碳生活起作用,个案百分比为69.1%;有21位调查对象只承认低碳生活知识对自己践行低碳生活起作用,个案百分比为35.6%;有31位调查对象只承认低碳生活实践方法对自己践行低碳生活起作用,个案百分比为52.5%。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大多数当代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认知范式建构不完全。
2.部分青少年不熟知低碳生活的影响因素。从青少年认知低碳生活认知范式的每个构成要素来考察,不少当代青少年不熟悉低碳生活的影响因素。就对影响低碳生活的世界观来说,有8.6%的调查对象认为践行低碳生活对自然生态没有影响;10.3%的调查对象认为践行低碳生活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22.4%的调查对象不能判定践行低碳生活是否对自然生态产生影响;25.9%的调查对象不能判定践行低碳生活是否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24.1%的调查对象不能判定践行低碳生活是不是保证自然界健康运行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可见,有少数青少年的低碳生活世界观不正确。就对影响低碳生活的价值观来说,有8.5%的调查对象认为践行低碳生活对人类没有价值;6.8%的调查对象认为践行低碳生活对个人没有价值;13.6%的调查对象不能判定践行低碳生活是否对人类有价值;27.1%的调查对象不能判定践行低碳生活是否对个人有价值;54.2%的调查对象不知道践行低碳生活对人类或者对个人的价值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计算出来,自然也不会去寻找科学方法来计算家庭或个人践行低碳生活的外在价值。可见,有少数青少年的低碳生活价值观不正确;多数青少年不会探索科学方法计算家庭或个人践行低碳生活的外在价值。就对影响低炭生活的知识组合来说,有47.6%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就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37.3%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减少粮食和畜产品浪费、饮酒适量、减少吸烟就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25.4%的调查对象不了解如下关于低炭生活的知识:夏季空调设定的温度越低,耗能越多;一台节能空调比普通空调每小时少耗电0.24度;出门前3分钟关空调,每台空调每年可节电约5度;在大部分的时间里,电扇的中、低档风速足以满足纳凉需要;32.2%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如下关于低炭生活的知识:随手关灯,每户每年可节电约4.9度;1台节能冰箱比普通冰箱每年可以省电约100度;每天减少3分钟的冰箱开启时间,1年可省下30度电;有45.8%的调查对象不知道所有家用电器在待机状态下仍在耗电。可见,少数青少年没有掌握低炭生活知识。就对影响低炭生活的实践方法来说,有31%的调查对象没有掌握用手洗代替机洗、少使用洗衣粉和选用节能洗衣机来洗衣的家庭节能减排方法;有32.2%的调查对象没有养成如下家庭节能减排操作习惯:以高品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将电视屏幕设置为中等亮度、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用液晶电脑屏幕代替传统的CRT屏幕、调低电脑屏幕亮度、不用电器时拔掉电源开关;有33.9%的调查对象没有掌握用电子邮件代替纸质信函、用电子书刊代替印刷书刊的家庭节能减排方法;有33.9%的调查对象没有养成合理回收生活垃圾的家庭节能减排操作习惯。可见,少数青少年没有掌握低炭生活的实践方法或养成家庭节能减排操作习惯。
3.当代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认知构成存在一定缺陷。从上统计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部分青少年低碳生活认知构成不健全,也不熟知低碳生活的各个影响因素。我们把这种不完善的低碳生活认知构成和不完全了解低碳生活影响因素的认知叫做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这种认知必然造成我国部分青少年对践行低碳生活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也必然造成部分青少年在践行低碳生活过程中做得不尽人意。归纳起来,表现为:不能持之以恒地践行低碳生活、不能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践行低碳生活、不能自觉地践行低碳生活、不能自愿地践行低碳生活、不善于使用科学方法践行低碳生活等状况。
三、当代青少年低碳生活认知构成的改进措施
我们必须改变当代青少年的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构成,否则会造成新的生活型耗能群体,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青少年的学业任务较重又缺乏自学的自律性;又由于目前我国城乡社区还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不管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没有建立起社区教育机构,因而,目前改进青少年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的任务只能落实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的身上。我国应该尽快建立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分工明确的、效果互补的青少年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范式改进教育体系。
1.社会改进青少年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构成的措施。社会改进青少年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构成主要是国家来实施,具体措施有:第一,国家通过各种传媒工具宣传低碳生活观、价值观和社会信念,形成一种全民践行低碳生活的社会舆论、伦理道德和社会氛围,使青少年在中国社会环境里得到践行低碳生活的熏陶。第二,国家还可以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来推行低碳生活,对违反低碳生活的个人行为进行必要处罚。第三,地方政府可以每年举办践行低碳生活家庭评比活动,对践行低碳生活的行为给予必要的表彰和奖励。总之,国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青少年践行低碳生活的自觉意识和思想观念,树立低碳生活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信念,从而完善青少年低碳生活认知构成。
2.学校改进青少年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构成的措施。学校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系统改进青少年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构成,主要措施有:第一,通过开设第二课堂或社会实践课程向青少年学生传输低碳生活知识、教授践行低碳生活方法。第二,利用学校宣传栏宣传低碳生活知识和低碳生活方法。第三,通过举办践行低炭生活征文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收集、掌握低碳生活知识和低碳生活方法。学校通过这些途径在知识组合和实践方法领域完善青少年的低碳生活认知范式。
3.家庭改进青少年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构成的措施。家庭是青少年践行低炭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家庭主要通过实践途径来完善青少年低碳生活认知构成,具体措施有:第一,家长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制定家庭低碳生活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使青少年接受一次低碳生活认知洗礼。第二,父母身体力行,处处时时按照家庭低碳生活原则和规范践行低碳生活,并监督家庭成员执行家庭低碳生活行为规范。第三,家长还可以对家庭青少年实施低碳生活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信念的教育,也可以向家庭青少年传授低碳生活知识和方法。总之,家庭主要以落实家庭低碳生活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并辅以低碳生活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信念教育和传授低碳生活知识、低碳生活方法等措施改进青少年低碳生活认知范式。
低碳生活的实践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认知;低碳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日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从青岛农业大学抽取不同性别、居住地、专业及年级的400名学生作为调研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行为状况。由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样本在不同调研指标之间的数量分布可能存在稍许失衡。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案访谈。问卷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状况、情感态度状况和行为状况三方面,共计27道题。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91.75%。
(三)样本基本信息。从表1可以了解此次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就性别来看,男性114人,占总数的30.3%;女性262人,占69.7%。就居住地看,家住城市的学生有119人,占31.6%; 家住农村的学生有257人,占68.4%。就专业划分看,理工科、农学类的学生有137人,占36.4%;文科类的学生有239人,占63.6%。就年级分类看,大一学生85人,占22.6%;大二学生120人,占31.9%;大三学生90人,占23.9%;大四学生81人,占21.5%。(表1)
二、当代大学生低碳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践行状况
(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认知状况良好。在376份有效问卷中,在“是否知道低碳生活这个词”的问题回答中,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其基本含义和大体内容,比重达到75.3%;表示熟悉含义和具体内容的学生比重占17.6%,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是什么”的学生占6.4%;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从未听过这个概念”,比例占0.8%。
从对低碳生活内涵的理解来看(多选),62%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降低CO2排放,67.3%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节约能源消耗,41.5%的学生认为是低碳生活就是提高能源效率,29.8%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就是发展新能源。
在“您知道日常生活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吗”的问题上,有28.2%的学生表示“知道”,43.4%的学生表示“基本知道”,26.6%的学生表示“稍微知道”,只有1.9%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在“践行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61.7%)持否定态度,25.3%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对生活质量有所影响,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肯定会影响生活质量的学生的比重最少,占总量的6.6%。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及相关概念的认知状态良好,对日常生活与低碳行为的关系也存在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二)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态度表现积极。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对大学生低碳情感态度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询问大学生有关低碳生活的问题来获知其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关低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问题中,0.8%的学生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那是政府的事;11.7%的学生认为,有点关系,但只局限于某些方面;36.7%的学生认为关系比较大;50.8%的学生认为关系非常大,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是否应该倡导并践行低碳生活”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生(83%)持完全肯定态度,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且要从自身做起;9.6%的学生持部分肯定态度,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不过主要应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二是间接方式,即依据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及其表现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来判断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没有考虑您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个问题上,超过85%的学生表示有所考虑,9.3%的同学虽然没有考虑过但是想要了解。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预期结果方面,80.3%的学生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且很有意义和必要;18.9%的学生人认为想法很美好,但实施会很困难。同时,为考察大学生对低碳与环保问题的了解情况,我们列举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关键词让学生选择(多选),结果显示,知道全球变暖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6.3%;知道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和节能减排的学生人数比例较高,分别是87.8%、81.1%和87%;知道《京都议定书》的人数比例居中,有60.6%;知道碳中和的人最少,仅占14.6%。
(三)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践行状况表现有待提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践行状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实际情况;二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意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对低碳概念内涵的认知状况良好,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现积极,但相当一部分同学仍处于是高碳生活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用水用电”问题上,只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注意,41.8%的学生表示比较注意,47.9%的学生表示有些注意,但不严格,还有1.3%学生平时从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具体到低碳实践案例的调查中,35%的学生表示不习惯随手关灯,41%的学生经常使电器处于待机状态,18.9%的学生就餐时会经常使用有偿一次性餐具,46.7%的学生存在浪费纸张的现象。
在问及今后是否存在低碳生活践行意愿时,49.7%的学生表示肯定会,并且还会努力带动周边的人一起行动;43.4%的学生表示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就会参与;2.9%的学生则持完全否定态度,表示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从大学生积极的低碳认知和情感表现来看,该群体对低碳生活的理念理解较为良好,情感态度也比较积极,但积极的低碳生活态度与真实的低碳生活行为之间存在着距离。
三、大学生群体低碳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差异与相关性分析
(一)专业差异与大学生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根据假设,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理工类、农学类及文科类学生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的认知会存在些许差异,但实际检验结果却不能论证上述结论,即大学生的专业类别并没有影响其对低碳理念的认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假设方差相等的情况下,F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则方差不相等,双侧检验值大于0.05,接受方差不相等,可知理工、农学类和文科类的同学在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上不存在差异。(表2)
(二)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由于“家庭居住地”与“全球变暖关注程度”都是定类变量,所以选择交叉列联表进行分析,运用λ(Lambda)相关测量法来验证两者的相关性,λ的值为0.003,用家庭居住地来预测全球变暖关注程度可以消减0.3%的误差,表示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对全球变暖关注程度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所以,无论家居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生,其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基本是相同的,没有太大的差异性。(表3)
(三)大学生低碳关注程度与低碳行为践行存在弱相关。根据λ的值为0.062,用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度来预测平时节约用水用电可以消减6.2%的误差,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弱。0.062更接近于0,所以说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程度与平时节约用水用电的相关程度很弱,大学生的低碳行为并未与较好的低碳关注程度相一致,对低碳的关注程度并没有较好地转化为行为实践。(表4)
综上可见,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即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影响。而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及低碳践行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弱相关性,说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对大学生的低碳行为践行产生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一)认知方面:加强高校低碳教育,加强学生低碳理念认知。学校是大学生获取低碳信息最便捷、迅速和有效的方式,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各种低碳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低碳校园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微信、飞信、微博等形式,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营造高校范围内的低碳环境。
(二)情感方面:成立大学生低碳行为试点协会,用实际案例激发正面情感。高校可以在校园内成立低碳行为试点协会,制定低碳行为规则和规范,将低碳行为量化、细化和具体化,让大学生分批次参与低碳行为试点协会的活动,建立个人低碳档案,找出日常行为与低碳行为在碳排放上存在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践行低碳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正面情感和积极性。同时,低碳行为试点单位教育大学生如何采取“碳中和”措施来抵消生活中的碳排放,如鼓励学生种植绿色植物,回收日常废弃塑料制品,或定期缴纳一定费用成立“生态基金”,从而加强减排意识,在实际的碳排放中培养低碳正面情感。
低碳生活的实践范文5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校园环境 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Vocational Students' Low-carbon Life Education
DING Mei
(Huaiy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The curr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a low-carbon life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given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human low-carbon life education. Create a campus atmosphere through four aspects, integration of campus culture, to build the framework and conduc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n campus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carry out low-carbon life working in education,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low-carbon lif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practicing low carbon life, to create a low-carbon campu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ampus environment; low-carbon life
1 在职中进行低碳生活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尽量减少在日常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以科学、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来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讲究的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这种生活要从衣食住行这些生活细节实践实行,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①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本着“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使得在职业学校的各个班级开设像“低碳生活”之类的更多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公共课或校本课程成为可能。②
在职中教育体系中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是让学生从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树立一种危机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低碳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低碳生活理念的认知,使得学生掌握低碳生活知识与技能,成为低碳生活的实践者和宣传者。职中学校应全面提升教师、学生对低碳生活发展的理解,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帮助中职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态度,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其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文明的低碳校园。
2 当前中职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的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中职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程度,及其实施行为的现状,笔者在自身所在职中,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两种方式进行了解。其中发放了问卷调查400份,实际回收问卷312份,有效问卷288份,男女生比例相当,来自城市的学生123人,来自农村的学生277人。对三个年级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随机抽取了25名同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结合前期的调研,对当前中职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态度及其行为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调查结果来看,63.9%的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概念及内容有简单的认知,21.8%的学生仅是听说过,但是不了解其具体内容,8.1%的学生对低碳概念毫无认知,6.2%的学生熟悉低碳生活的具体内容并能在生活中注意执行。另外从调查数据来看,生源城乡差别显著,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来自城市的学生相对比来自农村的学生了解多一些。从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不足,缺乏对低碳生活影响因素的了解,不能将低碳生活的方式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笔者认为,导致中职学生缺乏对低碳生活认知现状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职生对低碳生活缺乏必要的认识;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中职生低碳生活教育的关注和宣传缺力度,导致很多学生对低碳生活一些基本的理念和常识都不了解,日常生活中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二是中职生缺乏低碳生活方式的执行意识;很多学生对低碳生活理念有基本的认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缺乏执行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如不加节制地用电、用水,个人电脑一天24小时开着只是为了玩游戏升级,这些现象随处可见。由此,可以发现在职中教育体系中仍存在很大的低碳生活教育空间。
3 在中职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营造良好的低碳校园环境氛围
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美化等校园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可以通过其隐性教育作用,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内化为个人道德,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低碳理念的意识。改善校园的整体环境从两个层面实施开展,从外在的校园环境建设到内在的校园低碳文化氛围建设,注重各个细节,营造健康文明的低碳校园环境。在校园外在环境设施方面,注重低碳设备的使用,将低碳技术融入到各项设施应用以及改造,如在教学楼、办公楼及宿舍楼卫生间安装节水感应器,校园内以分类垃圾箱改造原有的无区分垃圾箱等。在内在的校园低碳文化建设方面,通过校园论坛、广播、校讯通、宣传橱窗以及在相关区域张贴低碳环保宣海报和标语等宣传方式,普及学生低碳生活常规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时刻强化低碳生活的意识,利于形成良好的低碳校园文化氛围。这种良好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进一步理解低碳生活的理念,这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的责任。
3.2 多元融合的低碳校园文化
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如宿舍文化、食堂文化、传统文化等,构建多元融合的低碳校园文化,让中职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注重节能、减排、降耗、创新,对“废物再利用”,以此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如在宿舍,限时供应水电,将宿舍文化、传统文化及低碳文化融合,鼓励学生勤俭节约,废物利用,垃圾分类,同时可以养一些绿色植物在宿舍,积极组织开展低碳环保的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在食堂亦是如此,将食堂文化、传统文化及低碳文化融合,在杜绝食物浪费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饮食清淡,尽量以素食为主,有利于健康的同时也有利于环保。
3.3 构建中职低碳生活教育框架
开展低碳生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舆论的宣传,还需要与平时的教学实际相结合,构建中职低碳生活教育框架,将低碳生活教育纳入中职教育体系,进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课堂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在课堂中讲授低碳的相关知识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3.4 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贯彻低碳生活实际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对中职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然而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联系,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社团的组织引领。如在校园开展“低碳出行”互动、低碳论文征集、低碳知识竞赛、低碳宣传图片展、结合当地情况实际开展低碳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调动了学生主管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中职生掌握低碳生活的理念和知识,更能促使他们规范自身行为,改良生活习惯,改变自己的同时向更多的人进行宣传。
4 结语
在中职学校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有利于培养中职生践行低碳生活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自觉、自愿、自发的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有利于帮助中职生养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职生从以往“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向“低耗能”转变;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善于节能减排和回收利用生活废物的新生力量,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在中职学校开展低碳生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广大中职教师不断付出努力,也需要来自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关注及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荣梅.加强养成教育 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才智,2010(14):224.
低碳生活的实践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低碳生活 低碳教育
[作者简介]刘宏(1969— ),女,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田笑(1987— ),女,山东日照人,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77—02
从2002年开始,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的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可见在我国居民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科技和知识的先锋,是未来社会的主宰,在大学生中进行低碳生活教育,让环保与节俭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是一项紧迫的使命。
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的现状
低碳经济(Low Fossil Fuel Economy)目的是通过科技和制度等的创新,转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低碳经济衍生出低碳生活的概念,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减少日常生活的耗能量,以一种科学、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在我国居民的低碳生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他们从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树立一种危机意识和责任感,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来走向社会身体力行,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为了了解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和他们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度的现状,南京邮电大学2009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项目“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随机调查100名在校大学生。通过调查发现,“75%的大学生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仅有15%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生活影响很大。调查还显示,对节能减排认知度不够的75%的大学生因认识不足,对低碳生活也了解不够,从而觉得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参与低碳生活教育的空间仍然很大。4%的大学生很关心碳的排放,并且注意自己减少碳排放和向他人宣传;9%的大学生意识到碳排放关系和地球气候的必然联系,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减排;76%的大学生认识到应该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但没有实质采取行动;只有11%的大学生认为低碳排放与自己没有关系。接受调查的全部大学生都认为政府、学校、社区、环保社团、媒体都应为低碳生活展开行动。造成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现状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人格,已经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自由主义等思想意识侵蚀。这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违背的不健康的西方文化部分,对现在的大学生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传统文化缺失严重有直接的关系。再加上网络时代的虚幻,现实的道德准则很多时候已经失去了约束力。因此,国家、社会、家庭必须共同努力,在大学生中继续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2.很多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低碳生活的必要性,也对人、社会和自然这样一个深刻相关、相互依存的和谐生态系统缺乏必要的认识。国家、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的关注度和宣传力度还不够,学生对基本的低碳生活常识非常缺乏。家长缺乏对子女的督导和教育,现在大学生中,生活中奢侈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经常会发生,食堂里的剩饭、剩菜随处可见,穿衣服讲究名牌,很多同学还开着私家车来上学。学校周边环境混乱不堪,这导致部分大学生置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于不顾,让自己的人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教育,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尽到各部门的督导职责,向大学生普及低碳生活常识,做好大学生思想和素质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低碳生活的态度。
3.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参与度还不够,参与空间还很大。国家、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让大学生行动起来,并发挥民间组织和社团的作用,让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和与别人的合作交流中,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更好地在享受低碳生活中为节能环保作出贡献。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把大学生的低碳生活与传统文化联系到一起,是因为大学生的道德现状的确令人担忧,也是为了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出路,尽管这个效应会是长期的,但这对于保证以后一些具体教育措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无疑是根基与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低碳生活需要政策的引导、资金的保障、技术的支撑、法律的监督,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行事,怎么做人,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实现,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弟子规》中讲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误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穿衣服追求名牌,很好很新的衣服穿过几次就搁置不穿,再买新的。据统计,如果每名大学生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便可以节约能源约2.5Kg标准煤,相应减排6.4Kg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的饮食应该讲究清淡,平时尽量以素食为主,吃素食既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这样又有利于环保。如果多吃1Kg肉,将会增加排放二氧化碳1.24Kg。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国家、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起环保道德。环保道德主张,人类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与义务。加强环保道德教育,让整个社会的公民负起环保的责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树立起环保道德观念,为其注入内在的精神动力,人们才会积极并且持久地践行低碳生活。
2.国家社会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天津大学的牛晓姿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中,研究证实我国在省际层面上存在资源诅咒的问题,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反而带来经济发展不稳定、收入不平等、GDP增长放缓等现象,这就是资源诅咒现象。国家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缓资源开发,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开发。同时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尽最大可能减少能源损耗量。国家要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开发的理念,通过在思想政治课等教材中,阐述资源过度开采对人类和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让他们意识到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并谋求可持续发展之道。要完善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加大财政经费的投入。要加快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普及大学生关于新能源的知识。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意义,树立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意识,同时也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大有裨益,让他们懂得珍惜资源,避免浪费。
搞好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国家和社会应该发挥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最近我们国家推行的减少电台娱乐节目的数量,加强道德宣传的节目的政策就对大学生的教育大有裨益。政府还应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治理,让一些歌厅、网吧、出租房等远离校园周边,防止对大学生思想的腐蚀。鼓励学生真正地走出校园,加入到环保协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中来。各市的环境保护协会是环保公益活动的生力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减碳”,我们大学生还可以加入到环保协会中来,多关注环保、能源、气候问题,和大家一起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并且走出校园,向全社会宣传“低碳理念”,让全体社会成员都加入到低碳生活的队伍中来。
3.加强校园媒体和学校组织的引导。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向学生宣传低碳生活。学校网页、微博和BBS上可以多为学生转载低碳生活的帖子,建立低碳生活教育专栏,提高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并且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低碳生活心得。在学校的宣传栏、图书馆、食堂等地方可以张贴低碳生活的海报和标语,让大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时时刻刻强化低碳生活意识。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到学校的环保社团,和同学通过合作实践,强化低碳生活意识。
我们还应该在大学生中尽量提倡低能量、低消费、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对于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学会节约,身体力行地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学校应尽量在宿舍、教室、食堂安置节能灯,大学生的笔记本、充电器等,不用的时候应该彻底关闭;购物的时候应该避免使用塑料袋,鼓励学生尽量使用环保购物袋,因为生产一个一次性塑料袋就耗能约0.04g标准煤,相应增加0.1g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塑料在自然界中的分解是极其困难的。由于学校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学校落实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对于学生养成低碳生活方式起着关键的作用。
4.家长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监管与教育。现在很多大学生由于远离父母念书,失去了家长的监管,由于缺乏辨别意识和人生阅历,可能会让自己的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思想交流,时刻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通过电话、视频等经常劝勉子女加强低碳生活消费意识,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浪费。要适当控制子女的消费,给学生的生活费要合理,不要溺爱子女,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成年,应该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对子女加强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教会他们怎么做人,让他们树立起对人类和环境的责任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身体力行,做低碳生活的典范,避免铺张浪费。比如,家长可以通过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等方式代替开私家车,抑制自己的奢侈性消费行为,选择节能门窗等节能环保材料,对于日常生活的饮食、衣服生活品做到物尽其用等,这无形中会对子女的低碳生活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总之,面对能源、环境的日趋严峻的挑战,我们每个公民以一种“低消费”“低耗能”“低浪费”的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自2001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耗量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加强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是国家搞好低碳生活教育的关键,这涉及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铺张浪费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薄弱,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基。将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提高到环保道德的层面上来,只要国家、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搞好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让他们在践行低碳生活中,保护好我们人类所共有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王蕾.低碳背景下大学生的低碳生活[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2]胡玉东,瞿丹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李东霞.当代大学生道德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色紧张[J].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2007(5).
[4]李荔歌.浅析当代低碳生活中的环保道德因素[J].科教导刊,2010(8).
[5]牛晓姿.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DB/OL].http://222.21.62.157:8000/rewriter/KNS/http/ckha9bmjh9mds/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12&filename=1011263037.nh,201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