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范文1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就笔者所在的地区发展来看,近年来,尽管国家在农村教学中倾注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来改观办学条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教学仍然基础薄弱、师资欠缺、生源较差、教法落后,在城市化风潮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现状已非常令人担忧。就笔者从事几十年语文教学来看,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效果差,根本没有对语文教学起到应有的辅助和提升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大量涌现,在祖辈只能提供饮食温饱、无法在学习上提供帮助的环境下,要提高农村语文的学习效果,就难上加难了。可以说,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仍然是老牛拉破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仍然任重道远。

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偿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其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百分之六七十,它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阅读首先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还是一种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同人的眼耳。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输灌给学生,但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自己能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阅读。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的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进行阅读,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词汇。另外,通过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因此,阅读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写作表达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就说明了读书与写作、表达的密切关系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广了、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花大气力改进阅读教学,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农村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弊端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不主动、不积极的客观现状,也存在着没条件阅读的客观现实。

1.阅读环境差,阅读质量差

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看,90%的小学没有阅览室,学生课外阅读几乎是自己的个人行为。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

2.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不能够保证

农村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时间也无法保证,除了在学校中规定的读报课读几分钟外,学生其他时间大多花在玩耍上。在家中,家长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甚至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课外阅读的问题上还很守旧,担心课外阅读会影响孩子的“正业”而不予支持,而且现在电视普及,这些立体视听的趣味远远超过了平面阅读,又吸引大批的孩子,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

3.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比较窄

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大部分家长为孩子买的就是作文书、学习参考书,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改进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从教师重视课外阅读、创设条件加强阅读、阅读教学着眼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及评价等方面实施全面改进,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农村课外阅读的方法

1.创设良好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面对目前农村小学阅读没场地、没读物、没环境的现实情况,首先要加强场地建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每所学校应该至少建一所读书室,完善设施配套,扩充读物数量,完善管理,定期向学生开放。农村落后地区应加强争取各种扶贫救助政策,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阅览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为提高阅读效益打好基础。

2.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要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怎样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想开去。课外进行有计划地扩大范围的阅读,这样做建立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既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又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可是在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中不难看出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运用所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课外阅读变成了简单的一种浏览,至于那其中的蕴涵初衷却很少去考虑与琢磨。阅读能力与效果也始终停留在一定的水平,难以提高。对于这点,我是这样尝试的:如,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学生对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产生了钦佩之情,此时不妨趁热打铁,拿此文与《鸡毛信》等作品对照,要求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往往受益匪浅,

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

3.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和创造性思维。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课堂导入;阅读空间;阅读兴趣;完善发展

阅读可以丰富人们的视野,增长人们的见识,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有义务也有责任加大阅读教学的力度,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以下简要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方法,以供借鉴。

一、利用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从课程导入语入手,进而吸引学生主动进行阅读行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奇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把握好学生的这一特性,利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在讲解“雨”的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如下导入语:同学们都见过自然界的雨吧,它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的好朋友一样,那同学们知道在下雨时天气是怎样的吗?风是怎样的?田地里的庄稼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对雨天的景象进行了解吧。利用这样的导入语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进行课文阅读,寻找答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缩短讲解时间,给学生留存更多的阅读空间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期间,老师作为主导者,单调、乏味地讲解阅读技巧,学生机械性地进行记忆,老师与学生都感觉很努力,然而教学效果却很不好。所以,教师应尽量缩短内容讲解的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帮助的作用,为学生留存更多的阅读空间,从而让学生自行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独立的阅读习惯。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程时,仅需要为学生讲解固定的生字即可,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利用引导、启发等方法使学生自觉找寻出课文中的中心句、关键段落等。同时,还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探讨,分析不懂的问题,从而增进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美妙的音乐、灵活生动的视频等,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惊弓之鸟”的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到鸟儿受到惊吓后的状态,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找寻一些课外的资料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例如: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智慧语录等,从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见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阅读教学十分重要,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职人员在进行教学期间,应转变自身观念,利用课程导入语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尽量缩短阅读讲解时间,留存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并且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范文3

一、培养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阅读无异于繁重的劳作,学生苦不堪言,享受不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而不利于阅读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尤其在高中阶段,在高考压力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高考展开,阅读也多是一些功利性阅读,而根本谈上阅读兴趣。在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展现教师的魅力。学生对学科的喜好程度与对教师的喜爱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喜爱教师自然会对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试想如果学生不喜爱教师,与教师处于对立关系中,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上语文学科,喜欢上阅读呢?因此,在平时我们要向学生展现一个值得尊敬与喜爱的教师形象,要外有形象、内有气质,以良好的外在形象、扎实的专业功底、独特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进而实现情感、态度的正迁移。

2.展现文字的魅力。文字本身是静止、枯燥的,但文字本身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并不是直接附属于文字,而是需要学生经过阅读与思考,才能体会与感悟到的。我们可以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向学生展现与文本相关的情境、画面、场面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场面的壮大、感情的深厚、爱之浓、恨之切,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无穷魅力,这同样可以激起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

二、确立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核心。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很少有阅读与思考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教师在对文章进行各个模块的分析,将文章支解。所谓的阅读也只是根据教师的问题直接从文章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新课程强调阅读的个性化,提倡将阅读的主体权与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将阅读教学进行到底。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我们要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每节课为学生的阅读预留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时间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架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其次,让学生有主动思考的机会。读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阅读只会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文本,自然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作用。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而这一切都要源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要做好引导与指引工作,要让学生深入思考,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学会联想,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学生将自己在读中的感悟与体验表述出来,进行交换与交汇,有争议的地方展开激烈的讨论与充分的交流,在不断的争论中达成共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学生取长补短,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加强学生阅读活动训练

阅读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完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荣誉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不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在搞好新课教学中的文本阅读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阅读的机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课前的五分钟口语训练。利用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开展口语训练,形式灵活,更具随意性,主要是让学生交流个人的阅读心得,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由课下的闲散状态过渡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对学生阅读的检测。给予必要的激励与表扬,这同样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一种肯定,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提升学生能力。

2.开展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大家一起闲坐聊天、会谈,这样更能为紧张中的高中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 微课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14-01

阅读教学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中重要板块之一,既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点充分地掌握,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可以说,微课是目前将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形式是通过精简和概括性的小视频把语文学科中的重点和难点呈现出来,以便于高中生们能够随时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不断深入的理解语文阅读。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微课应用到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更可以健全的发展学生的身心素养。

1 微课在课文背景中的运用

课文的背景是学生理解课文主旨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式之一。但是,根据我多年的教学观察,许多高中语文老师似乎都不太重视课文背景的讲述,更不会抽出少许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只会在遇到考试题或者习题时,才会对课文背景简单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语文阅读发展的,会阻碍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微课和课文背景相结合的途径,帮助学生对课文主旨的学习,只有老师进行长期的引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便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游褒禅山记》时,为了方便学生阅读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的创作背景。简短的视频可以包括作者王安石的人物资料、事迹、当时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思想等资料,以此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写作时的情境,之后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感受到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处事的能力。以此可以激励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继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2 微课在课文理解中的运用

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点,能够理解到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保证高中语文课堂顺利实施的基础。那么如果单纯靠老师进行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阅读找出中心思想,那么学生可能会找不到头绪,不知道怎样去做,这时便可以结合微课的形式来进行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老师要引导学生有运用微课学习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持续下去转化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以此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老师可以选择运用微课来进行阅读的教学,先给学生展示一下荷塘月色的美景,还可以利用百度搜集的图片和相关的课文美读,让学生通过对景色的欣赏,进而在进行视觉视野的情形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然后运用微课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景色描述特点进行展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课文的重点句子,还有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的景色描述,通过微课的形式把这些知识点进行解读,这样直观的微课教学,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还可以帮助学生能够随时的进行复习,也逐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另外,除了课文主旨思想的解读外,老师还可以运用微课对描述手法、修辞手法、意境描写等方面进行制作相关的小视频,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学习,也便于后期自己复习时有目的,有规划地进行。

3 微课在课外学习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老师不仅要重视课内教学,更要重视课外资料的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更多的课外资料,拓展学生自身的视野,更拓展学生自身的阅读素养。而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外精品阅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将课内老师讲解的精髓、教学理念和学习形式等剪辑成微课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学习和效仿,逐渐掌握良好的课外学习方法,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外学习的质量。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建筑特征》时,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在课外资料中搜集更多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信息,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任务布置下来之后,许多学生像是无头苍蝇,不知从何着手。这时老师可以引导性的给学生制作一个相关建筑特征的微课小视频,让学生对制作过程和内容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在此基础的引导下,学生便逐渐学会有目的地进行搜集资料的活动。这样的微课形式在语文课文学习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眼和动脑的能力,更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为以后更好的学习语文科目以及其他科目奠定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真正地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微课实际运用到课文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课后练习中,实现了微课阅读教学的意义。

总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微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帮助老师更顺利的实施阅读教学,也使学生从先进的微课教学中学习到新的学习方法,以此获得更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当然,老师不能止步于现阶段微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老师应该更加积极的学习和研究微课的意义,以更好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润梅.试论“微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5(01).

[2] 陈慧杰.微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6(0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拓展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见地的学习。

1加强训练地读,让学生闯正确认读关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表达进入书面交流,进入一个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所以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低年级的课文全文注音,字体较大,行距清晰。有意加强了拼音、识字、阅读之间的联系。这样就有利于学生采用"双行认读"的方法,使识字与阅读可以同步进行。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就可以逐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的初读,借助拼音逐字逐句地读,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并且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的了解。富有情感地读,让学生品语言材料美。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部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2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

可以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象,建立事物的表象,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也可以借助课文图画来帮助自己建立表象,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的意境,设身处地地进入各种角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乌鸦喝水》中"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乌鸦一边飞一边还会说些什么?这样创设了情境,通过让学生"看"和"听"进入课文。在情境中学生记忆的仓库打开了,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激活了。学生凭借这些"背景知识"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再通过朗读,把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

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图画、录像或课件)、耳听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双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运用语调,配上表情动作,反复品味咀嚼,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背诵识累的任务。像《蘑菇该奖给谁》、《小松树和大松树》、《探母》等课文都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比如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比如学习《草原的早晨》一课,可先让学生说说你看到过大草原吗?它给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然后播放草原风光的录像,配以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梦》,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辽阔的大草原,引发了学生的许多向往和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草原的早晨》就描写的是美丽的大草原。这样,学生便可带着急于知道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3课后延伸信息,课内带到课外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便把学生带向《水浒传》;教《三借芭蕉扇》,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教《月光启蒙》时,带学生走向诗人孙友田。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当然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拓展阅读中的主体作用外,教师还要注意"三忌":

忌"滥":要克服"滥"读,教师必须有计划地组织阅读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书籍来源和需要而定,经常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1)贴近学生实际,依据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推荐读物。2)以课内带课外,配合阅读教学,推荐读物,充实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读物。3)拓宽读物的渠道,开阔视野。在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时候,引导他们涉猎一些介绍历史、地理、社会知识和科普小品类的儿童读物,尽可能让他们博览群书,提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

忌"浮":"浮"读,就是泛泛而读,浮光掠影,读不得法。针对"浮"读的弊端,采取读、思、讲、写的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效益。

忌"虚":"虚",结实无实际效果的阅读活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1)不能保证阅读的时间。2)阅读无"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3)不注意学生阅读信息的反馈

结论

拓展阅读的实践,这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近几年来,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活动中习惯地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权威"者出现时,学生只有较为被动地走为一个容器似的"吸收"。而在语文拓展阅读新方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深度变化。

参考文献:

[1]赵祖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教育教学论坛,2012,8(15):108-11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范文6

其实,如果关注了这两个概念,就会发现它们的一些联系与区别,从主体上看,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而阅读教学则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从实质上看,阅读是个人接受、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在意义目的、要求任务、方法过程、价值取向上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阅读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教材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清楚地认识阅读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当你听完课后,你去询问执教者或是听课教师,他们也都会感到茫然。因为这是一个很少被人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不能代替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例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集体讨论“通过阅读,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些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的理解多达十几种,真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甚至有的是误说错解,老师要么是“听其不语”,要么是言不由衷地说些赞赏的话。透过热闹的表面现象,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一些与过去矫正过的现象:因为老师过分注重多元,只是表面的合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因此学生对文本有好多种理解,甚至是错误的、违背实际的,老师却加以鼓励。

当然,学生理解的地方我们固然应该尊重,但是教师的引导也不容忽视。没有了教师的引导,没有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方向的层层推进,学生的认识和感悟停留在初始理解的层面,那他们的感悟,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在向“阅读”层面滑坡。我想,这亟待我们去关注。

二、学生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

语文教学中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导”不容忽视。如果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掌握了阅读方法,汲取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感情,可见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例如,在讨论“通过阅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时,老师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不妨这样设想:老师在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筛选、整合,概括地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只要求学生说得简洁明白,教师适时采取渗透概括的方法,捕捉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与阅读教学之间仅仅一步之遥,教师的解读能力和教学智慧在课改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阅读愿望有待阅读教学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