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民族生态学四个阶段。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只将研究视点集中于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而人类生态学和民族生态学则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目的。目前,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多以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如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
生态学专业课程看起来特别富有“科学味”,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到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学、环境生态工程等都是必修的课程。同时,该专业需要对样本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到处采集样品,调查原因。还要实验分析,是比较辛苦的。
由于生态学属于理学专业,很多考生会认为学习该专业只适合继续深造,本科就业竞争力不强,但事实上,我国部分地区过度砍伐、放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态破坏没有得到控制,生态问题还较为因此,国家较为注重生态保护,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维护生态。还积极推进各种生态产业。这一切都为生态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天空,生态学毕业生可以从事农业生态、气象生态、生态农业和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与设计i园林景区、花卉企业(基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等众多用人单位都是生态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当然林业局、环保局也是较为不错的选择。
在开设生态学专业的院校中,兰州大学生态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的足西北,经过长期选择,确立以理论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干旱农业注态学、草地生态学和逆境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学科则以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林火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为特色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森林生态方面卓有建树。另外,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校的生态学专业也较有特色。
20世纪以来,根据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医学等基本理论,运用卫生工程、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技术原理和手段等解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音污染等问题,使单项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成为了环境工程学诞生的基础。
对于环保的了解,也许很多人还停留在教室里张贴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标语,以为“保护环境”,就是不随处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然而,在学习了《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后,会逐渐对环境工程有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了它是以处理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为目的。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专业。
我国环境工程学科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其标志是1977年,清华大学在原有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随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开设环境工程的院校多达百余所。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黄石理工学院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围绕化学、生物展开,包括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给水与废水处理系统、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控制工程、环境系统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等。
许多国家都重视环保,日本和丹麦每年把GDP的3%投入到环境保护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十二五”规划将“环境”纳入重点规划内容。可以预见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师非常稀缺,但要有5年相关工作经验才可以考相关资格证书。
每天我们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清洁淡水,同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种生活污水,这些汇聚了多种“污染源”的污水在一起,即使是洁净能力再强的洗衣粉恐怕都不能将其转化为我们日常的生活用水,那么究竟是通过什么神奇的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要靠给水排水工程了。
给水排水专业是以水的社会循环为研究内容的。所谓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为满足人们生活饮用和生产(工农业)的需要而从自然水体取水,经必要的处理以改善水质,然后输送到千家万户和各工业企业以及农田农场,用过的水中因含有废弃物而丧失使用功能,经适当处理再排入水体,以免水体受到污染。
生态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生态学;高职学生;就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职业教育毕业生成为中国的产业大军,使得国内新增劳动力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然而,这表面繁荣的背后实则隐藏着许多问题,比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欠佳,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明确不清晰,高职学生缺乏竞争力。因此,如何将尴尬的高职教育变成“香饽饽”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二、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
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问题时,不仅要采用主体与环境、平衡与失衡的视角,更要遵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开放性、平衡性, 运用生态学的方法论原则,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具体而言,以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探讨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要基于当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扎根于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分析高职学生就业与环境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高职学生就业的生态平衡问题,从而使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高职高专院校的资源建设与学生的发展紧密地联系。
从全新的生态学的视角,深入地研究高职院校的人才就业问题,可以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鸿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合理地调控环境资源,寻求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构建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生态环境,从而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质量保证。
三、高职学生就业生态优化策略
1.开拓生态化的高职院校办学机制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对社会资源的依赖性也不断提高。社会生态因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逐渐加大。因此,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办学机制,已经是不可避免之策。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新型的生态化办学机制,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构建深度的产教融合。一方面,企业可以参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能够提供更加充足和对口的人才供给,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前厂后店”、链锁办学等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有利于促进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企业与高职学校合作关系,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化水平,构筑企业与学校的双赢机制。
国家教育部要从政策上支持鼓励现代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同时,政府需要规范企业支付高职学生实习报酬,并推行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责任保险,以便更好地规避和处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风险。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业的工程师或者高级技师担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促使高职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优化。
2.建立生态的政府引导体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发展需要外部生态环境的支持,政府是高职教育的外部生态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可以通过适时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创造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通过恰当的规范和协调,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生态的政府引导体系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职能部门应该适时引导,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经济形势,对高职教育的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完整的、全面的就业信息;经济资源方面,国家应该采取适宜的倾向性政策,鼓励和刺激大学生到基层地区、中西部偏远区域就业,并合理补偿毕业生的收入差额;政策资源方面,政府应该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鼓励新型就业模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
政府通过政策文件的形式要求企业接收高职学生进行实习,并且通过法规税收等手段弥补企业的经济利益损失,从而为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
政府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规定每年的供需见面会主要时间安排在7、8月份,从而避免很多用人单位的提前“见习”破坏人才培养的正常有序、降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3.明确高职院校的生态化人才培养目标
从生态哲学的视角看,现代的生态文明社会中,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态性发展, 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培养“生态学生”。
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态性,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和身心需求,培养同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大学生,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实现促进高职学生的生态和谐发展的目的。
中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要对学生“本体自然”和“体外自然”进行调适,以求实现生态平衡,同时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实现从“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向“生态本位”转变。“学科本位”借鉴普通高校人才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理论知识。“能力本位”则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让高职学生能够胜任某种特定的专门岗位。而“生态本位”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内涵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基本职业技能如公关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外延方面,则涵盖学生身心、品质和审美能力。
4.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主体意识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学生生态发展的结果。在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生态因子中,学生应该是生态主体。然而,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关系失衡,教师生态位覆盖了学生的生态位。因此,要维护人才培养生态和谐的功能,就要赋予学生以真正的生态主体地位。
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学生处于核心地位,其他生态主体的意识发展都是为其服务。因此,生态意识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确立“学生主体”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生态优化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更需要生态主体提高自觉意识。
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有良好的就业状态,结合“态”、“势”两方面,尽早对自己的求职生态位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实现在求职时有的放矢的目标,尽可能占据优势位置,实现就业。
从就业位势的方面来看,高职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能力。不断积累社会人脉资源,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通过以前的调查资料显示,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校内外实习及社会实践经历越丰富,就业时优势就更明显。
具体而言,高职大学生的生态主体意识表现为:第一,高职大学生应该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高职大学生应该注重发展稳定的身心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生理基础和保证,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则是非常必要,并且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第三,高职大学生应该具备快速的适应能力。用人单位都期望毕业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从“学校人”到 “职业人”的转变。此外,当代的高职学生更应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造成的激烈竞争
四、结语
生态观的本质是整体和谐思想。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质量取决于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高职学生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关系。因此,要实现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生态化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不能仅靠改变个别的生态因子,而应该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联系性、 平衡性、开放性出发,全面解析高职学生与其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007重印).
[3]贺祖斌著.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乾兴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
作者简介:
张红妹(197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
生态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改革;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68-03
1 研究背景
随着雾霾横行,室外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对室外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作为环境设计的两大方向之一的景观设计专业受到了普遍关注。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于1999年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3年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首次将本专业分为室内设计方向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基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背景,景观设计专业存在较多特点,如教师和学生在对于色彩、构成、形体、手绘表现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优势;劣势在于理性不够,基础理论掌握较为欠缺。国内各大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构架整体侧重于室内设计,对景观设计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2 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于河南工程学院景观设计专业建设这一背景,从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学生状况、硬件设备、教W过程几个方面,对新形势下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期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1 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
对比学院景观设计方向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2011级及以前专业方向尚未形成,13级以后分方向,专业方向日渐成型,15级授课计划于13级授课计划基本相同。通过分析对比两则大纲课程、学分、课时数、理论与实践课时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1 相关课程数量增加,得到重视
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学院在课程安排时对景观设计方向有了大幅度的倾斜,景观设计方课程大量增加,由原来的9门相关专业课增加到19门之多,学分绩点和实践课时数也有大幅增加,不可谓不受重视。
2.1.2 相关课程面广,扩大专业知识广度
2013年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建筑、规划、生态学、施工等相关课程,是对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使学生对相关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利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广度。
2.1.3 局部课程设置不合理和重复现象
由于课程结构变化较大,局部课程设置不合理,重复现象时有发生。以生态学为例,环境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在课程内容上重复较多,而且景观设计专业教授这两门课的老师基本一致,所以该课程可加以精简,考虑专业相关性保留景观生态学更为合适。
2.1.4 课程结构偏理论,弱实践
课程构成中涉及到几个专业基础课程,景观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初步与室内设计初步,学生在学习中重在对专业形成一定的印象和手绘表达,实践环节则没有收到特别重视。
同时河南工程学院景观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区别于理工院校的与规划、建筑、生态学、土木等专业相结合的体系,也有别于农林院校与园林、植物、园艺、农学相结合的体系,景观设计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就注定其偏艺术,重形式的特点,史论和构成等课程相对来说较强,而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造价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课程偏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欠缺。
2.2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作为艺术设计学院下属专业的一个分方向,景观设计专业虽然有着相对来说丰富的生源,师生比严重不均。以2013级为例,环境设计开设5个班,其中景观设计2个班,专业老师分布相当不均,环境设计教研室教师共计13人,其中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仅4人,其余均为室内设计方向。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多数史论课程和基础理论课以及计算机制图课程仍由室内设计方向老师教授,不能很好地体现景观设计教学的专业性。
2.3 硬件设施
作为艺术设计学院下属专业的一个分方向,景观设计专业处于刚刚半独立状态,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景观设计植物方面缺乏苗圃基地、植物栽培日光温室,而设计方面虽然已经在建工作室,但更多的是提供基本场地,对硬件的供应上仍存在较为缺乏。
2.4 学生状况
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为艺术专业招生,擅长手绘表达,相比理工院校和农林院校学生在景观设计、考研上普遍具有优势,这一点是值得保留和发挥的;与此同时,艺术生比较感性化,在理论基础的系统学习中又有不足,因此,应加强学生理论学习能力。
建筑、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注重从科学、技术、植物等角度进行设计,通常涉及的为体量偏大的规划层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艺术学的背景和学科性质,主要以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景观设计方面更多从艺术与美学的角度来把控,因而更偏重体量较小别墅庭院、花园等外环境设计。由于未受过系统的园林、园艺、建筑、城市规划、室外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的训练,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控制、指导和管理规划的实施,学生对空间尺度的概念相对模糊,难以把控较大的空间关系。
2.5 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多为艺术专业出身,而学生也是艺术生,教学方面不管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重点,多侧重与美学、艺术学的教学,而轻科学、数据等方面。
3 改进措施
3.1 培养目标精确定位,课程持续改革
景观设计方向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大方向,通过确定培养计划、明确课程能力目标,调整、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1]。
3.2 师资力量培养,借助外部资源
针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师资源偏少这一问题,既可以引进新教师也可以采取外聘形式,补充教师资源。更重要的是,室内设计方向的教师资源丰富,有兴趣和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可通过进修、培训等手段实现专业方向的偏移,这既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会促进教师进步,即所谓的教学相长。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土木学院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面拓宽和资源充分利用。
3.3 学生扬长避短,专业素质全面提升
3.3.1 加强对景观行业的认识和了解
很多学生对景观设计行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就业专业倾向表现迷茫。缺乏对景观设计项目设计过程、步骤的了解和掌握;对景观行业的就业形势了解和认识不够;设计的基础理论掌握杂而不全,更谈不上精;缺乏实例项目训练,使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2]。因此,在教学中应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
3.3.2 充分利用设计表达优势,计内容强调立意和支撑
艺术设计类学生图面表达风格华丽,色彩丰富,但图纸表达不规范,缺少科学理论支撑,流于形式,缺少内涵。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较为有限,在设计创意上缺少立意和支撑,只是简单的功能布局设计和“填空”。更有甚者,学生甚至不能准确判断一个设计案例的优劣。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色彩、表达优势,在加强学生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设计案例的讲解,避免课程内容空洞乏味,更能使之与表达优势相互促进[3]。
3.3.3 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培养
针对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主动同导师、与同学沟通,埋头闭门造车等情况,在教学中应加强团队合作训练,在重视个人想法的同时,博采众人之长,在协作中学会协调、分配和资源共享。
3.4 教学硬件改进与借鉴措施
3.4.1 借鉴农林院校
借鉴农林类院校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开设日光温室,配合植物学、花卉学课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开设苗圃基地,用于树木学、苗圃、植物学、栽培技术、草坪学等课程,教学、科研、实习的基地;设立实验室,使学生平时学习、作业,与教师研究、教学紧密结合。
3.4.2 借鉴理工科院校
借鉴理工科院校实验室和工作室建设,教学结合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概预算等课程,通过设立工作室、设计室、与土木学院相结合教学的方法,强化、丰富本专业。通过与土木学院相结合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
3.4.3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要想提高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院应着重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尤其是校企结合,真正实现学校“学的”与企业“做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3.5 教学改进
3.5.1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
园林规划类教师与艺术类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完善课堂内容和自我水平。充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优势,例如土木工程学院师资,联合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3.5.2 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课堂真实化、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中可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理论课堂真实化、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植物造景、园林设计等课堂中采用Lumion、Sketch Up软件,作为一个实时3D可视化工具,该能够快速生成画质优秀的图像[4]。避免植物材料尺度空而不形象,学生不易把握等缺点,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带的大量素材,将真实的尺度和画面展示出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软件。
3.5.3 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单一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采用微课、软件、视频、演示、实践等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益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并且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院的工作室建设也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设计项目相结合,既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也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增加动手能力,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提升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
3.5.4 依托大赛完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大赛的评定标准融入了更多的行业规范、标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业规范标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也会越来越侧重于方案的合理性、创意性与可行性。同时,依托大赛对学生平时作业、毕业设计也有良好的导向性[5]。
4 结语
景观设计专业在艺术设计学院背景下的发展有许多特殊性和限制性,只有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科特点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和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状况、学生学情,充分整合利用相关资源,加强相关院校交流,不断引进先进模式和策略,才能顺应发展规律,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兼优的人才[6]。
参考文献:
[1]刘庆华,王奎玲,刘庆超,等.青岛农业大学园林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林,2015,12(12):969.
[2]刘 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W报,2009(6):124~126.
[3]周玉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3.
[4]沙环环.Lumion软件在园林植物造景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40(32):273.
生态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教育生态观;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11-02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再次深刻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层次仍不十分清晰
我国高职院校与正在转型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层次上,目标还不明确,更没有形成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梯队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跟中等职业教育的从业技能没能很好地区分,对于很多新出现的职业技术岗位,高职、中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模糊。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课程目标贯彻不到位
首先,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普遍对接生产实践不够,课程内容分割过细,课程依然存在强调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的问题,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实用性、应用型还很不完善。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课堂内容依然没能重点关注那些与自然、社会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容与需求,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有特色的课程有限,素质教育和实践环节设计不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人才培养目标中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未能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结合起来;高职职业院校内部质量监测、专业、课程评价制度不完备;更缺乏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基本上还是“自弹自唱”。
二、教育生态观是高职发展的必需的科学观
(一)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Oekologie,它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EH.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76年,美国教育家克雷明(L.A.Cremin)率先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ofeducation)概念。
(二)教育生态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高等教育生态这一概念自1966年由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提出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其理论体系不断丰富。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高职院校发展,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是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的。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生态化、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生态链
所谓生态链,是指在一定的生态位上由多要素构成的有生机和活力的复杂生命系统。高职教育的生态链,主要由国家与地方公办、民办、企业办等属性不同,本科、专科等层次不同以及专业类型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共同组成。这些院校以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功能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有机的高职教育生态链,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1.高职院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构成的特殊生物群落
根据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高职院校可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样一种开放系统下,高职院校内部各因子之间,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高职教育实体化从最初的实用性要求,逐步朝生态化方向变迁、发展和拓展要求,体现了社会系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性需求。
2.高职院校生态系统又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
高职院校要维持正常运转,须不断向其中输入“能量”。高职院校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实践能力培养的集聚,则是以一种循环再生的方式存在,并在其人才培养转换过程中被学生所吸收,最终被转化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重新回到社会,并为社会服务。
3.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由高职院校和它所在的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组成,即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评价、社会服务、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具体内容,并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发展质量的优劣。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一)教育生态化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所谓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就包含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要求、规格和模式。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美、技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要体现一定的专业属性和职业特征。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培养面向大众的,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全面发展,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能重点掌握本专业领域基本技能、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三)总体素质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总体素质是指以完善人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以思想、理想、品德和情操为基本框架,提高人的全面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所实施的技术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去解决生产实际的各种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还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包括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安全与质量意识、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等;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强调学生的独立、创新、敬业、诚实等精神,养成他们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这是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素质。
2.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势在必行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中,人才培养生态化完全是一个过程,让生态教育理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实现高等职业教化价值的手段;按照教育生态规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和谐与和谐他人的素质与能力是一种向度;并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生态化发展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要坚持高职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发展的个体特征相统一,以学生个性因素为基础,以人的成长规律为准则,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营造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
3.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质刻不容缓
在公民法治教育的各对象群体中,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职院校更应深入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
一是要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法治教育课程实效;二是要创新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律律己的功能;三是要创设法治教育阵地,如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处理机构等;四是要优化校园法治环境,形成内含法治价值的大学文化环境,创建依法治校的制度环境。
四、教育生态学在高职教育运用中的几项原则
(一)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协调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其实质是人才培养有目的、高效率进行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时,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内核,合理地选择目标体系要素,组织协调好各种有效力量,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服务性原则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职业性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就必须要全面反映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机相结合。
(三)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必须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原则
高职院校要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方法,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同时,积极进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四)高职教育生态化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高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指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安排。高职院校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要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要紧紧结合社会实际、生产实践和灵活运用,与毕业生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且尽快适应变化无常的职业环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结束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扩张、大投入、大发展,目前已经开始从外延式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式、生态式发展阶段。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将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以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为动力,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管理效能,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外部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实现高职院校的竞争性共生和差异化发展,共同构建高职教育生态链的全面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生态文明: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重要内容[N].中国教育报,2013-10-28.
[2]丁刚.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5):58-60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公告[EB/OL].(2014-12-08)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41205092335058&cata_id=N003.
[4]王牧华,靳玉乐.论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5(1):22-25.
[5]朱婕.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生态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5
大学教育一个重要目的是启迪学生发现他所擅长或喜欢的方向,大四即大学本科四年级,是大学本科生活的最后一年,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是学生们决定方向的关键时期。教学计划往往在大四上学期为他们安排少量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以便于日常管理,随着社会各方面压力增大学生们便在这个阶段早早把重心放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上,有的同学踌躇满志,有的则在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上犹豫,考研、考公务员、就业、家庭期冀等无形压力使得他们已无法静下心来坐在教室里听课。更有一些同学处在迷茫、焦虑阶段,对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去向很茫然。此时的课程无疑成为了他们的“负担”,极少数同学积极并愿意来上课,考研的同学则在课堂上看考研资料,不考研的同学畏惧点名,虽然人在教室却心在窗外。诸多因素均导致大四学生课堂的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不但学生把该学期的课程当成“包袱”,明显低下的到课率,致使授课老师也感到缺乏讲课激情,导致“老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老师”的美好画面成为奢望。如何高效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提升大四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结合作者多年的大四课堂教学实践和提升途径探索,以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生态学》为案例,就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途径探索,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以期为大四课堂教学存在的困境提供解决参考方法。
一、首先应在大四课堂融入幸福教育、美学教育理念
幸福是社会乃至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难解的哲学命题。马卡连柯强调:“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幸福教育理念的真意:学生的幸福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应有之义与人文功能之表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光要求解知识的惑,更包括生活情感上的惑。大四课堂开展幸福教育旨在关注大四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体验幸福和享有幸福,提升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根据多年授课班的调研,部分学生不知如何描述幸福感,或者被问及幸福感这个名词感到羞涩,同样教师若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感知幸福感,同样无法保障教学激情与热情。大四学生毕业季的压力重重,不突破以前的教学模式,对大一至大三年级固有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不进行改革将无法提升大四课堂教学效果,大四课堂应努力创造亲切、和谐、活跃、幸福的氛围,让教室转变成学生的课堂。
以《环境生态学》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了生态学与人类幸福之间的内在关联,将生态学知识点融入幸福教育理念,如讲到生态环境因子及其影响章节中的人类通过驯化动植物为人类提供服务时引入韭黄、冬小麦、家禽驯化等生活话题讨论,生物对环境因子适应章节内容同样选取优美地质真实环境视图资料进行优美环境讨论。通过在探讨人类饮食、美景中让学生轻易掌握课程要点。
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融入幸福理念,还关注生态美学,生态追求天人合一、秩序等美感,生态学规律及其在环境及为人类服务中的应用都会加深学生对美的感悟,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态学理论和实践。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专业视野,提升思想,焕发青春激情,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讨论大四生活该怎样过才能更加幸福难忘,关怀其特定时期情感的需求。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尝试后发现近两年的大四学生到课率比以前有所改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映都越来越好。普遍反映课堂四十五分钟有一定收获,印象深刻度甚至超过低年级所完成的课程。
二、合理运用“案例-问题链”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探索,发现给出案例或者命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接着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出现的照本宣科的枯燥乏味之感。1938年,爱因斯坦在总结数十年的科学生涯后曾感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基于“案例―问题链”的教学方法可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解。大一到大三大多教学方法中一直存在只注重讲解课本理论知识,即“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这难以启发大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必须采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高效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也容易被大四学生所认可,让他们感觉四十五分钟有所收获和启发。案例教学法越来越被重视,并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大四课堂更加适宜采取生动活泼的“案例-引导-问题链”与多种手段结合的复合教学方式,从任务型教学模式变成引领型教学模式。所谓引领指需要从概念、基础理论、实践等三方面引导,而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按照从概念到理论再至实践的顺序进行引导,而“案例问题链”教学新模式则恰恰相反,先用生动的影音图像资料案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反演推出理论和概念,所取得的效果也往往差异很大,尤其对大四课堂现状和困境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环境生态学课程中,生命进化、生态规律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都在现实的自然界有例证,通过收集整理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大四学生在欣赏优美自然界的万物生长、自然进化的生动影像、动画、图片中理解基础理论,尽量避免枯燥的单纯文本理论教学。授课前先按教学大纲要求、讲授重点收集生动资料,进而设计问题,授课时展示完资料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后再翻开书本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愉快地浏览基础理论和书上的文字描述,这样学生会很容易把实践与教材系统地联系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紧跟学科前沿和国际动态
教师授课有激情必须从内心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尽心尽职,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同时在教学情感和态度上也应与时俱进、有所发展。除了工作热情,教师自身对课程的熟悉程度,课程所属领域前沿了解的深度,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知识面的广度均是教学效果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夯实教学基本功,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与时俱进才能保障大四课堂的教学质量,仅讲授课本上的基础理论无法凝聚他们早已四处分散的注意力。教师只有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领悟前沿的科学问题,熟悉生动新颖的案例,开展幽默风趣的互动引导,加强师生交流,让大四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新颖、耳目一新,才能提升大四课堂的教学效果。科技创新进展恰如课堂里的新鲜血液,因此对于专业类的课程,教师还应关注本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方能确保大四课堂具有活力。环境生态学是交叉学科,该领域科研进展日新月异,更加要求授课老师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求前沿动态,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及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调研中发现,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与其他专业课程,如《环境学导论》、《农业环境保护》等课程知识点有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际讲授时应该突出重点,把握要点,而非机械地从头讲到尾。
五、考核内容灵活化
大学教育应该着力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精神,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关心考试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弱化期末试卷分数主导最终成绩的传统。大四学生考核应以应用、创新知识考核为主,增加课堂讨论表现、项目实训、思考题回答等在最终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在进行考核内容改革的同时,应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保留实证材料,为今后课程教学提供基础资料,为不断深入改革与创新服务。
生态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6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北生态学院)是一所生态特色的知名高校。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以培养生态型人才为中心,全面发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引领职能的综合系统工程。
1.具有生态基础的生态园,校区环境生态美湖北生态学院是一所有着六十年历史的学校,在新景观建设上,以美观实用、可持续为原则,注重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校园环山而建,山上绿植茂盛,四季常青,其间不乏珍稀树种作为教学使用,林间建有梯台石凳,提供课余时的休息场所。校园主干道两旁香樟冷翠,参天蔽日,营造出安静浓郁的学术氛围,再缀以竹和梅花,寓虚心高洁之意。教学区的小广场上,以朴树、桂树、枫树为主,各类灌木在绿草地上错落而植,布局简洁又不乏变化。教学区开阔明亮,宿舍区绿荫掩映,大面积生动生态的绿色景观,不仅有利于调节局部小气候,更使空气质量、室内空气质量、卫生环境质量、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室内声环境有了大幅度提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学习场所。
2.具有生态氛围的生态园,办学理念重生态作为生态类高校,湖北生态学院秉承“心修自然,强技养德”之校训,坚持走以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林业行业为特色,各学科蓬勃发展的办学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根据现阶段发展实际,学院创建了以教务处、督导处、公共课部等职能部门为主体,各二级学院配合的教育教学平台,开设生态类主修、选修课程,邀请专家开展主题讲座,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普及生态建设知识,强化生态责任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此外,学院要求相关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参与各类生态学术活动,鼓励非生态类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自我提升。由此至上到下,覆盖学校每个层面,做到全校联动、人人参与。近年来,以绿色环保、生态校园的主体活动成为社团活动的主流。校团委成立校园环保协会,并联合二级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如“纪念爱鸟周”、“以瓶换花”、“我的美丽校园摄影大赛”、“生态景观设计大赛”、“生态校园导游大赛”、“无长明灯、无长流水、无长插电”低碳环保签名等活动,宣传带动全校师生身体力行,加入到生态环保行列中。同时也鼓励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旧电池、旧书籍等物品回收交换活动,制作环保工艺品在广场与市区展出,传播绿色环保知识,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学校还组建了服务小组,由专家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生态园林设计方案、整理病虫害防治材料,带领学生在林场、苗木站进行现场讲解与指导,在传授林农苗木与盆景种植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具有生态效益的生态园,科研方向在生态湖北生态学院在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密切结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和武汉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的实际,开展与湖北生态建设和林业行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与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积极推动推广推动技术创新:“鄂北低山丘陵地区核桃优良品种的筛选及其丰产栽培技术”和“鄂西南山区林下黄连种植模式优化及栽培技术集成研究”经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校组织专家赴神农架、谷城、保康等地的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工作,独立或参与完成了如“神农架大九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报告”、“湖北谷城南河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和“湖北保康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科考报告,为“神农架大九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南河自然保护区”、“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4、具有生态衍射效应的生态园,服务生态公益建设首先,学生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过程中,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树立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了吃苦耐劳用于创新的精神;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完善了知识储备,认识了学以致用的价值,从而自觉主动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提升自身服务实践能力。学生在毕业后,立足行业,服务产业,服务生态公益建设,服务生态经济建设,毕业生以两圈一带为中心服务全国。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与企业单位达成就业协议,初次就业率93%以上。其次,大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建立起集科学研究、推广转化、生产开发于一体的院级科研服务机构,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截止目前,学校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台湾中州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校)合作共建专业及实训室;与浙江远洲集团、武汉凯迪控股集团、武汉长绿园林、湖北康欣科技集团等20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与多个县、市政府合作开发项目,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