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原理

病理学原理范文1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病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4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popularized in the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pathology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pathology is constantly updated,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qua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in the pathological course, students will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ies used in learning quality, an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level, to explore new media era of "pathological"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Keywords new media technology; Patholog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当今的国际竞争日渐激烈,很多发达国家已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和重要规划。由于现在网络的广泛使用,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新媒体技术具有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它在信息服务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在很多发达国家,新媒体技术在其医疗、教育、社会公共事业上的应用已经非常娴熟,这使公众的生活变得十分便利。而在我国新媒体技术也在一些领域(如文化、金融、医疗行业)崭露头角。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修订并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规程》,鼓励教育工作者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论在医学教学的环境创造中,还是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空间中,新媒体技术都使教学内容得以更新。高职病理课程教学直观性很强,在理论和实践授课过程中都需要展示大量的图片、影像、视频等。由于新媒体时代,教学资源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所以新媒体技术给我们的教学交流提供了非常大的直观性和便利性。本文主要研究新媒体技术对高职病理课程的影响,探讨面对新媒体冲击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1 新媒体技术对高职病理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病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桥梁。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两部分,只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才能够让教学的发展更加有迹可循。传统的病理教学方式已经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病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这些对病理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短时间可以记住相关知识,但是进入工作岗位后就不能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的都是患者,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的病因、病情发展也不尽相同。作为护理学生,在面对患者的时候要充分认识疾病的病理知识和临床表现,这样才能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余源培在《新媒w与意识形态建设》中指出新媒体具有敏感性、快捷性、大众性、主体性、互动性、社会性等特点。①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这些特点,可以将新媒体技术融入病理课程教学中,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学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承载,媒体的发展必定引发教学信息的传播方法、传播形式、传播效果等的改变,进而引发教育理念、教育形态、教育实践等的改变。②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③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现在随着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开放,很多高校将教学资源共享在学习平台上,并且免费提供给学生学习。通过新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很便捷地查询到其他高职院校优质的病理标本图片及教学视频等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自由。据《2013-2014年中国互联网教育用户行为分析》报告中显示,有40.3%的用户在课堂外学习,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同学们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授课方式也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同时研究报告也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比较接受快速学习的方式。因此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广泛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1.2 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领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其后果就是老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进行授课,但是下面听课的学生昏昏欲睡。新媒体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一方面使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下来走入学生中,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可以很快地和学生融入到一起,这样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APP、网络、论坛、朋友圈、公众号来获取大量的病理知识,弱化了教师的权威地位。以前需要向老师请教的问题,现在通过百度、谷歌等浏览工具就可以便捷地获取答案,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3 病理课教学资源得以丰富

传统的病理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病案分析及图片识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分离。在理论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的内容是某个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临床表现,内容抽象且相关的辅助资料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后学习及课外阅读。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里,实践教学都是观察病理标本,由于实验室病理标本数量少,教师在对病理标本进行讲解时只能满足小部分同学观察,而大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掌握相P的病理知识。新媒体具有资源丰富的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并提供检索工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比如有的学生对人体某些疾病在人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了解,在病理标本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迅速在网上找到3D模拟场景,通过软件的运用,学生可以明确找到致病部位,并且了解到该病所导致的临床表现。有些软件还有触摸模拟功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缓解了病理标本匮乏的尴尬局面。

2 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1 利用新媒体技术重塑教师角色

虽然由于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的地位好像因为新媒体的介入而弱化,但实际上教师所担负的责任更重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地选择和应用新媒体,培养学生们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也将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最终促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④在这种形势下,教师需要能够在不计其数的教学资源中,帮学生甄别、挑选高质量的信息,引导他们如何去吸收消化这些信息;⑤另一方面需要学会使用不同类型新媒体技术并将病理学知识、前沿资讯整合运用到新媒体技术中。

2.2 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病理课程交流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新媒体可以最大程度实现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保证各方人员的交流。⑥新媒体平台涉及教育、医学、农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其内容杂乱繁多、更新速度快。教师除了教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因此不能时常对新媒体平台更新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截取和利用。这就需要高职学校建立良好的病理学新媒体平台,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上面对病理学相关知识加以利用与分享。任何形式的学习信息内容都应具备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和多样性。⑦一方面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很好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声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起来。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公众平台截取到专业前沿资讯,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的病理知识,培养多思多想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其学习方式大多数都是“灌输式”的。现在进入大学后,教学方式的转换让很多学生不能适应,怎样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大难题。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于病理教学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利用新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对病理的内容以及发病的情况进行更深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师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借助3D软件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对新事物都有好奇心,这对教师非常有利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合理设计课堂内容,在适宜的时候引入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互动,进而提高教学成效。

3 结论

高职病理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水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通过新媒体教学法,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真正架起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同时也可以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因为只有将教学的实用性与教学特色进行良好的结合,才会对教学有更大的帮助。教学的实用性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如果能够将教学的基础打牢,再根据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行改革,那么对于高职病理学课程教学无疑是非常有利的,而且新媒体技术的人才辈出,也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

② 涂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1).总第336期.

③ 冯雪莲.新媒体技术在中职教学中应用初探[J]. 应用研发多媒体设计,2014.19.

④ 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V・埃斯特拉达,A・弗里曼.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基础教育版[R].北京:北京开放大学,2014.

⑤ 第一教育.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M].上海:上海教育杂志社,2014.5.28.

病理学原理范文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变化的规律,是四季养生的根本,养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适时进行四时调摄。不然,就会像张景岳《类经》中说的一样:“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可见,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病。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所以此时的防寒保暖依然非常重要。因为此时虽然阳气渐生,但阴寒却未退尽,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倒春寒”,让天气突然返回寒冷的“冬季”,所以大家要做到“春不忙减衣”,要学会“春捂秋冻”。所谓的“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俗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其实,在古代的很多医学典籍中,都曾经对“春捂”进行过正确的论述,《摄生消息论》中就说过:“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这里说得非常明白,冬天的衣服不可一下子减去过多,要循序渐退,慢慢减少,才能防止阳气丧失,病魔侵入。

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停止“春捂 ”,现在已经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答案。研究表明,对于多数老年人或者体弱多病的“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在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注意,如果寒流袭来,“花开又被风吹落”时,要及时增加衣服,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天气预报,一定要在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小时~48小时内添加衣服,晚了就是雨后送伞,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了。至于什么天气加衣服,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就是该捂的信号了。

病理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 原发性血色病 诊断 治疗

病例资料

患者,女,38岁,因间断性右上腹胀痛不适6年入科,患者于入院前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间断性胀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既往有四肢关节间断痛不适病史3年(未正规治疗),36岁闭经。查体:全身皮肤色泽正常,弹性较差,皮肤干燥,体毛稀少。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轻度压痛,墨菲氏征阳性,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听诊肠鸣音可,四肢关节无红肿、畸形,无压痛,活动自如。腹部B超及上腹CT均提示:胆囊炎,胆结石。心电图示:心动过缓。血常规示WBC 4.2×109/L,N 51.9%,PLT 83×109/L。空腹血糖4.34mmol/L,肝功正常。抗“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入院后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胰腺体部可见点片状黑褐色物附着,且胰腺质地较硬,取少量黑褐色组织行病理检查,术中探查肝脏未见异常。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胰腺组织实质萎缩小叶间纤维化并有大量黑褐色的含铁血黄素沉积,符合血色病的胰腺病变。术后查血清铁75umol/L,血清铁蛋白900μg/L,术后诊断: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②原发性血色病。患者住院14天后出院。

讨 论

根据病因不同,血色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色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具有明显家族集聚性。遗传性血色病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90%以上患者都存在HFE基因突变[1]。一般只有纯合子患者才会出现血色病症状[2]。过多的铁沉积于体内的许多脏器,其中以肝脏及胰腺积聚最多,可达正常人的50~100倍,心脏、脾、肾皮肤等组织铁的沉积约正常人的5~15倍。血管壁及结缔组织内亦可有铁质沉积。原发性血色病的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症状大多于40~60岁左右才出现,以男性多见。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国人发病率较低,为0.25‰~0.1‰,男:女=4:1,平均年龄37.2岁[3]。女性发病率较低,可能与月经和妊娠有关。血色病最主要三大临床表现是皮肤铁色素沉着,继发性糖尿病,肝硬化。其他症状:心脏病变、关节病变,女性有月经紊乱稀疏、闭经、不孕、体毛脱落等。治疗:一般治疗,限制铁摄入,禁止输血和补充铁剂,忌食含铁丰富的食物。主要治疗是静脉放血和铁螯合剂治疗。

本病例患者术前无血色病典型临床表现,只有闭经、体毛稀疏、皮肤弹性较差、关节隐痛不适不典型症状。主因在手术中无意发现,患者肝脏未发现明显受累,与常见首先肝脏病变有所不同,总之,此病早期诊断仍存在困难。

参考文献

1 Adams Pc.Nonexpressing homozygotes for C282Y hemochyomatosis:Minority of Cases[J].Mol Genet Metab,2000,7(1):81-86.

病理学原理范文4

冠心病合并ET的流行病学现状

李浪教授首先介绍了冠心病(coronary arterydisease,CAD)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osis,ET)的流行病学资料。他说,冠心病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低,病例和证据很少,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相关冠心病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流行病学数据。Rossi等对170例ET的患者的10年随访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调查数据,在10年随访期间,他们发现这些患者中只有9.4%的人出现心肌梗死[Rossi c,Randi M L,Zerbinati,et alJournalofinternalmedicine,1998,243(7):49-53)]。由此可见,如果仅为单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低。如果是冠心病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血栓事件的几率可能就会增加。

“冠心病合并ET病理机制多种多样,如血小板的活化、动脉痉挛、血小板活性促凝物质增加、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改变、选择性脂氧合酶的不足,这些机制都可能参与到血栓形成的过程中,但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李浪教授表示。

Gao等2015年提出对冠心病合并ET患者的一份数据显示,冠心病合并ET的特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桥血管是最容易受累的血管(原因不明);患者自发性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发病率与性别无关[Gao w,Shen w,Luo x,eta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5,180:223-2251;JAK2V617F基因的突变会使ET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2倍;JAK2V617F基因阳性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更高,用羟基脲治疗更为敏感;对于不明原因血栓形成,常规筛查高危血栓患者JAK2V617F基因,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campbellPJ,Scott L M,Buck G,et a1.The Lancet,2005,366(9501):1945~1953]。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指南

2004年意大利血液学会等3个组织提出的ET抗栓版治疗指南中,对不同年龄层的患者都提出了使用化疗药物的建议,其中羟基脲在各个年龄层均被用作一线治疗药物。对于年龄70岁的ET患者,一线治疗为羟基脲、白消安或哌泊溴烷[Barbui T,et al,haematologica,2004,89(2):215-2321。

冠心病合并ET患者危险分层治疗

ET不仅是血小板数量增多,对于不同年龄层的患者存在不同的血栓风险。JAK2V617F基因的突变会使ET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针对血栓风险分层,对于冠心病合并ET患者,该指南也提出了抗栓治疗的建议。

如果患者年龄60岁,和(或)有心血管疾病史,骨髓抑制治疗,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患者,不仅要强调一线的化疗药物羟基脲,同时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的长期治疗[vannucchi AM,Guglielmelli P,Tefferi A.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09,59(3):171-191]。

冠心病合并ET的综合治疗分析

对于冠心病合并ET的综合治疗,迄今为止国内外没有相关指南或共识给予冠心病合并ET的具体治疗方案。当冠心病合并ET患者发生了血栓事件,从已有的少数病例报道看,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对冠心病合并ET患者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从药物治疗来讲,更多的是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前提下,给予糖蛋白IIb/Ⅲa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的持续聚集及活化)的治疗,但糖蛋白IIb/Ⅲa受体拮抗剂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确认。

李浪教授指出,指南推荐羟基脲作为一线的基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ET高风险患者(年龄>60岁或者有血栓病史)血栓形成的风险。冠心病合并ET出现血栓风险的病理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是,这些血小板不仅数量增加,膜蛋白的受体配对的活性也明显增强,这是羟基脲相对其他药物更有效的一个主要作用机理。

另一种肿瘤细胞灭活药阿那格雷也可以应用于治疗,其机制主要与抑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Wang DW,Zhang Y,Yao JM,et a1.Expermental andtherapeutic medicine,2014,7(1):267-269]。

病例介绍

李浪教授结合一例冠心病合并ET的患者,介绍了具体的治疗策略。

52岁男性患者主诉胸痛10天,已错过了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危险因素:吸烟,入院检查(ECG)V,~VI,AVL病理性Q波、T波倒置Tnlmax:22.7ng/mL,CKmax:1240U/L,CK-MBmax:93U/L。入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1.30×10/L,红细胞计数(RBC)5.09×10/L,血小板计数(PLT)732.00×10/L。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0.50×109/[,,红细胞计数(RBC)5.21×10/L,血小板计数(PLT)741.00×10/L。心脏彩超:左室前间隔、前壁肌水平以下及下壁基底段收缩运动较正常稍减弱,左室收缩功能测定在正常范围。心脏射血分数(EF):63%。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killipl级;血小板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原因待查)。

我们给予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肠溶片[0.1g]1片,口服,每日一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25mg]3片,口服,每日一次;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2片,口服,每日一次;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1片,口服,每日一次;培哚普利片[4mg]1片,口服,每日一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mg]1片,口服,每日一次;盐酸曲美他嗪片[20mg]1片,口服,每日3次。

同时要求血液科会诊,诊断血小板增多是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还是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液科会诊建议开展以下检查:白细胞计数(WBC)人工分类,检测血清铁蛋白(SF)水平,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补体c3、c4,骨髓细胞学检查+NAP,骨髓细胞学检查+NAP,染色体检查,BCR/ABL基因和JAK2V61FF基因检测,以及骨髓活检病理检查。

结果显示,抗核抗体(IgG型)阴性(一),抗双链DNA(IgG型)阴性(一),抗着丝点抗体阴性(一);补体40.386g/L;血清铁蛋白333.14ng/m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未见原粒、早中晚幼粒。血液科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骨髓增生近极度活跃,粒、红二系造血功能尚可,无明显增生,巨核系产板功能旺盛,血小板增多――这是我们诊断是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重要依据。

更为重要的依据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JAK2基因V617F突变型阳性,BCR/ABL(P210),BCR/ABL(P230)均为阴性,据此我们诊断该患者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给予基础治疗羟基脲,冠心病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开口闭塞。Sprinter2.5mm×15mm球囊对闭塞开口8atm扩张。

骨髓病理结果显示,骨髓增生活跃,造血细胞容量约为60%,三系均增生,以粒细胞系为主,多数为杆状核以下阶段粒细胞,巨核细胞系增多,5个巨核细胞/HP,但形态以成熟分叶为主,Ag(一),无骨髓纤维化,Fe(一),其余特殊染色未见特殊。

病理学原理范文5

关键词: 县级医院 感染病人 病原学检查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32-02

病原学检查对临床诊断而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充分重视?病原学检查在医院感染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二重感染及交叉感染,减少产生耐药菌株等[1]?但结合县级医院工作实际情况,由于临床医生送检意识淡薄,缺乏规范的病原学检查管理制度,忽视病原学检要性等,导致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送检率偏低[2]?基于这一状况,我院为有效发挥检验科在病原学检查中的重要作用,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出台了相应的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的管理措施,获得了较佳的临床实践效果[3],现将相关经验和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简介:田启红 女 (1977-1) 贵州岑巩人 土家族 大学本科 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工作和研究方向是临床检验工作微生物方向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3216例患者资料?以实施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管理措施后,即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的1622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864例,女性758例?以实施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管理措施之前,即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的1594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11例,女性783例?两组在患者例数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比较[4]?

1.2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情况加以分析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 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数为436例(26.88%),对照组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数为421例(26.41%)?经过比较,两组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数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观察组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数为376例(86.24%),对照组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数为127例(30.17%)?经过比较,两组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自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管理措施出台后,我院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显著提升,明显高于管理措施出台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

3.1完善管理制度

为提高县级医院感染病人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我院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入院病人,如诊断为院内感染或不明原因感染,主管医师必须及时开具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验单,并由护士按照规范步骤,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检验科细菌室工作人员应对标本质量予以检查,如符合要求则立即行细菌培养?临床医生应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建立完善的奖惩措施,由感控科人员对临床医生每日收治的院内感染或不明原因感染病人资料进行抽查,监测临床医生是否行病原学检查[6]?

3.2加强相关培训

为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病人病原学标本送检的重视,我院检验科会定期开展相关培训,以督促临床医护人员正确采集标本?送检,并合理选择药物?培训内容包括标本采集的正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提高病原学标本的合格率及送检率?指导护士确保标本运送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免外界因素对标本造成不良干扰,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3提高检验水平

为实现临床医生自觉送检,应加强县级医院检验科基础建设,并提高临床检验质量,以确保检验结果对临床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让临床医生在病原学标本送检后明显获益,提高主动送检的积极性[7]?县级医院检验科通常设施相对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检验报告出具较晚,明显滞后于临床工作,难以满足临床医生需求?为改变这一现状,县级医院不应仅重视临床科室建设,还应提高对检验科的重视程度,扶植检验科发展?加强检验科细菌室的仪器配备,并增加检验科细菌室人力资源,为细菌室检验人员提供外出培训及学习机会,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检验质量,缩短药敏试验结果时间,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卢乙众,刘建军,刘小红.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801-4803.

[2] 杨惠,鲁速,朱春鹏,等. 某县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构成与耐药性研究[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9):391-392

[3] 任崇松,于晓燕,粱建英,等.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 西部医学,2014,26(1):63-64

[4] 王文新,周形. 县级医院提高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的管理对策[J]. 医学信息旬刊,2011,24(8):3829-3829.

[5] 张丽华,易爱玲,叶芳. 提高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的方法[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9).

病理学原理范文6

患者,女,57岁,于2003年6月因头晕、头胀在门诊就诊当时血压为150/100mmHg,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无冠心病、糖尿病史。在门诊以单纯药物降压、直至三联降压药物降压,总共历时二年之久,血压仍然控制不理想,在140/90mmHg左右,入院后查血生化正常、尿常规正常,上臂血压为145/92mmHg,听诊心肺无异常,听诊腹部剑突下约3cm处有Ⅱ级以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下肢血压为140/90mmHg,下肢血压不高反而降低,考虑到可能有动脉狭窄可能,查腹部磁共振(MRI)显示腹部主动脉、肾动脉上段粥样硬化引起腹主动脉缩窄,最后诊断:腹主动脉缩窄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病。

2 讨论

继发性高血压病比较少见,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5%左右,对儿童、青少年或55岁以下的成年人出现的高血压患者,对中重度高血压病人降压药物控制不满意,或原来血压正常的老年人突然出现的高血压患者要考虑到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

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多见于原发性高血压病,所以有些医师往往忽略腹部听诊及下肢血压的测量,对高血压病人药物控制血压不满意的,或原来血压正常的老年人,突然出现高血压,要考虑到继发高血压病的可能,常见的有:①肾脏疾病:包括肾实质性病变、肾血管病变、肾周围病变。②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绝经期综合症等。③血管病变: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④颅脑病变:脑瘤、脑炎等。

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与高血压病相似,当原发病的其它症状不多或不明显时,易误认为高血压病。由于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疗方法和临床表现与高血压病相似,当原发病的其它症状不多或不明显时,易误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由于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疗方法不尽相同,有些继发性高血压可以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而治愈,两者的鉴别是关系到是否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治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