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范文1
为贯彻落实在全国宣传思想上的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全国百家网络实施的“绿色网络,助飞梦想”网络关爱青年行动于9月16号正式启动,让绿色网络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好好地利用它,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而如果只是一味地沉迷,难以抵挡网络的诱惑,就会给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在现代的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在线交流等的娱乐平台,它不仅有着无与伦比的知识宝库,也有着许多令青少年落入无法自拔的深深陷阱。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得到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是不可回避的,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要注定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让他们上网,反而对其成长不利。那么青少年上网到底有什么益处和弊端呢?
网络的益处:
1、开阔视野
网络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加强对外交流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每个人可以超越空间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接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空间。其次,网络可以跨越时空、职业、性别和年龄的限制,并且节省了大量选择时间。
3、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网络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环境。青少年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网络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浩瀚大海,这给他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收获到更多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
网络的弊处:
1、黑色信息的漫布:在网络上有许多品性不良的人,他们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散布谣言与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例如危害他人声誉的诽谤、侮辱性语言、出售假药、、窃取他人隐私信息等等。这些不法分子只会带来青少年内心的黑暗与纠结,社会的混乱。
2、网上暴力文化:网络上的人群与娱乐工具,据统计有70%都带有暴力以及攻击性语言、精神上的感受。由于青少年受骗经历太少、自我控制力的薄弱、是非观念不清,因而容易受到这些暴力文化的感染和自我意识的误导,受到一点生活中的挫折、失意而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犯罪。例如:2006年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
3、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思想的倾斜,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的弊处和益处还有很多,造成的影响引人深思。
然而对于网络,正确的态度与责任心却可以减少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
1、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与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网络的弊处。对于散播不良信息、散布不适合青少年的游戏、利用网络获取“黑色”利益的不法分子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打击各种各样的钓鱼网站,增加更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书刊、网页、影片,将青少年浪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减少,有限制性的网游。
2、在上网的同时,青少年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探究与自己无关的不良信息。有自控性,能有计划的安排自己上网的时间。能自主在网上寻找科普、学习知识,只有在闲暇时才安排一点时间娱乐,放松心情。
3、家长对于儿女的检查。在子女上网浏览网页时,多阅读他们所在浏览的信息;看到子女和陌生人交谈,应加强警惕性,谨防个人信息的泄露和财产的损失。能教导子女学习有趣、有益、有用的知识,引导他们正确的上网方式。
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范文2
关键词:同伴;隐性伤害;调查;思考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呈增长趋势,而几乎所有这些校园暴力事件或多或少都与校园中的隐性伤害有一定的关系。很多重大的显性伤害事件往往是由于长期的隐性伤害导致学生精神失常而造成的。所有这些都明确地告诉我们:校园隐性伤害不容忽视。
隐性伤害是相对于显性伤害而提出来的,是一种没有明确标志的伤害类型。它是指在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非直接的伤害。
显性伤害的后果往往比较明确,具有直接性,人们对此不会有很多争议。而隐性伤害常常以隐弊的形式发生,这种伤害,由于其伤害结果具有潜在性和迟滞性,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往往对学生的心灵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校园中的隐性伤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对身体或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另一种是由外在物质设施的不当而引起的身体或精神的伤害。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第一种中的同伴之间的隐性伤害。这种伤害造成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身权利的侵害,并造成不可逆转的精神性损伤,影响其一生的健康成长。
二、调查对象
杭州市高等职业学院学生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同时结合访谈调查,随机对200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
四、伤害的现状及相关分析
(一)学生在与同伴相处中最感到害怕的事
调查数据表明,“同学威胁你做事情,否则打你”是令学生最感到害怕的,多达41.31%。其中男生是26.09%,女生是15.22%。2/5的选中率使人感到同伴之间的威胁已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据了解,同伴之间的威胁主要发生在男生和男生之间、男生和女生之间、年级和年级之间,威胁的主要内容是敲诈物品和强迫劳动等等。这类伤害往往是由于体力对比悬殊,对受害者实施武力威胁,从而对其造成精神伤害,同时对于其他同学也造成潜在的极为严重的心理伤害。
“同学看不起”的现象,多达39.12%,其中女生高于男生。在后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同学看不起”主要是以挖苦、骂人、取绰号等形式存在,甚至还出现背后诋毁他人的现象。从“同学看不起”的原因分析中看出,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成绩差、外貌长相的缺陷,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等。
从数据和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比起“同学打你”这种显性伤害,学生更害怕的是一种环境的潜在威胁。
(二)学生之间的歧视
“在你们班有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吗”这个问题中,认为很多的有13.04%,部分的有32.60%,少数的有34.78%,说明同伴之间有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与教师的态度、成绩排名有关。经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很多教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很少批评他们,而成绩差的学生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地批评,这样,在学生心中就会形成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的意识。成绩排名,尽管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但还是有部分教师和很多家长以分数高低论好坏,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分数高低来评判人优劣的错误观念。
在“你认为你们班有看不起家里穷的同学吗”中,有很多学生认为没有或少数,但是从调查数据统计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现象。看不起家里穷的同学主要是受家庭教育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
对于歧视外地学生的现象,绝大部分人认为不会或少数,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的越来越开放,人们接纳外地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地
改变,随之歧视外地学生的现象也就减少,但还是存在少数学生对外地学生歧视的现象。
(三)同学之间发生误会时的隐性伤害
在与同学发生误会时,15.22%的学生认为会经常损坏同学的东西,39.13%的学生认为有时会损坏东西,说明在学生中损坏他人东西的现象较严重。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同伴之间的损坏行为主要是损坏书本、文具、生活用品等。而学生多数比较珍爱自己的东西,所以,这种学生之间的损坏行为会不同程度地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当同学之间发生误会时,有34.78%的学生认为经常会被骂,
有41.30%的学生认为有时会被骂。这两个数据说明,同伴之间的语言暴力现象很严重,这种语言暴力现象在男女生中都普遍存在。相关调查表明,同伴之间的语言暴力现象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人格或名誉的侮辱,会影响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被同学敲诈
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遭遇敲诈时,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告诉同学或老师,这说明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自我保护意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少部分学生不会或很少会告诉同学或老师,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学生往往是受到了威胁不敢告诉他人或者是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如果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感到焦虑,精神失常,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五、建议和思考
(一)学校
1.了解学生
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避免和预防同伴之间的隐性伤害,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多问、巧妙谈话、善于观察等。
2.采取必要的措施
(1)制订班级管理条例
制订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条例,做到奖惩分明,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从行动上对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给
予约束,力求使其朝着有文明、有修养的方向发展,减少隐性伤害的发生。
(2)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教师在预防和制止学生隐性伤害时,应该力求得到班干部的积极帮助,因为班干部与教师相比,他们与同学相处的时间会更多,对同学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及时,也就会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制止伤害事件的发生。
(3)狠抓文明用语
教师可以从抓文明用语入手,预防和制止伤害事件的发生,使学生养成礼貌用语的习惯。可以把您好、对不起、谢谢、请、没关系、再见作为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同时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和对学
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要求,从而形成讲文明礼貌用语的班级和校园氛围,并把礼貌用语列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部分。
(4)帮助易受伤害的群体
在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易受到伤害,对这类学生群体,必须从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和帮助他们,使他们找到自信,防止他们在隐性伤害中过早地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通过心理委员、心理辅导站的教师等途径,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时时关心他们,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5)制止伤害主体
在班级中,总会存在一些经常伤害别人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平时经常性地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并结合表扬和惩罚教育,在不断地反复教育过程中,以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
(二)家庭
1.经常与孩子沟通
家长应该经常性地通过电话和网络视频等渠道,在民主的氛围中坦诚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从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学会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和谈话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
2.采取防范措施
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隐性伤害,应给予及时的帮助。首先,应该搞清楚事情的原委,了解孩子受伤害的程度。其次,应该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抚慰,及时消除其害怕、紧张、焦虑的心情。第三,找教师协同解决。家长应该把学生受伤害的现状及时反映给教师,和教师合作协同解决。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性地对其他孩子实施隐性伤害,应该对其进行教育并把相关情况反映给教师,
通过家校的合力作用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
3.与教师保持联系
家长应该与教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并且配合教师进行教育。
(三)社会
1.加强有暴力情节的电视、电影、书刊、杂志及网络的管理
据相关调查显示,校园内的隐性伤害,有很多学生是因为观看了有暴力情节的电视或电影之后模仿其行为而造成的。因此,应该加强有暴力情节的电视或电影的放映管理,特别是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或游戏,应该拒绝有暴力情节。
2.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减少成绩差对学生带来的隐性伤害
转变评价观念,改变传统的以分数论好坏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观念,以减少成绩差对学生带来的隐性伤害。
3.更多地关注校园同伴之间的隐性伤害
全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校园同伴之间的隐性伤害,认识到其危害的严重性。可以组织建立一些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社团,让学生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和场所。此外,各种媒体也应该加强对隐性伤害的宣传和报道,使人们对其有清楚和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郑照顺.青少年生活压力与辅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范文3
5月1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乔木微博举报著名主持人何炅“吃空饷”,称何炅编制在北外,但已经“好多年没来上过班”,却依然领取工资。4天后,该事件以何炅正式辞职、并声明要在北外设立“何炅奖学金”收场。本来,原本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的整个事件就此结束。正如有舆论称,何炅应该感谢母校同事的“较真”,让潜藏多年的“不清不白”走进阳光,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正效应。
可是,为何炅打抱不平的粉丝,似乎并不想善罢甘休。中国的粉丝,很多不是以是非观、法治观来决定自己的立场的,尤其当毁誉出现在自己的偶像身上时,偶像有多受伤,他们就有多心伤,他们也要让给自己偶像带来损伤的一方付出更多大的伤。5月25日上午,乔木称,“十来天收到辱骂信息5000多条,手机号、邮箱,甚至女儿的照片等个人隐私都被曝光在网上,邮箱里也塞满了‘’等咒骂邮件,让他为家人感到忧心不已。”
此类事件并非孤例。柯震东吸毒被抓却冠以“颜值正义”,吴京因为一句“不认识”而被EXO粉丝爆吧等等,都显示出明星粉丝的“群殴”力量和以偶像之名发言的群体极化。在虚拟网络空间、在社交媒体时代,技术的发达让这样的群体性活动更为便捷。放狠话、下“狠手”,也因为其虚拟性、匿名性而变得更为轻易。当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被打破,给当事人带来的可能就是实实在在的伤害。
其实,不只是追星。同是在5月份,乌鲁木齐打狗事件的当事人,在不到4个小时里,个人信息被“人肉”,恐吓斥责短信和电话让亲人同事不堪其扰。不管是“哈名人”,还是“爱狗粉”,这样的“偏好者之战”,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都会变得燃点更低、威力更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这是正常的情感寄托,并不为过。但是,热爱不能变成狂热,崇拜也不能变成膜拜,做粉丝也要遵守法律和道德,不能随意践踏、超越界限。假若缺乏理智地追星,不仅会有损偶像的声誉,更会伤害自己。所以,不如做一个安静理性的粉丝,静静守候偶像,为其正确的言行点赞,对其错误举止提出批评,而后者更能体现对偶像的关心。
媒体评点:越开放就越要有规则。尊重每个人的偏好,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放纵;包容每个人的话语,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爱或者不爱,这是平等的权利;守或者不守规则,却事关必要的义务。网络不是个别粉丝的“自留地”,而是数亿网民的“公地”,公认的文化认知、共同的道德操守、一致的运行规则、严格的约束机制,才能让狂热降温、让理性回归。(筱理《人民日报》)
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归因;预防政策
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如言语侮辱或谩骂他人、身体攻击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对此,有关部门人员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探寻校园暴力的归因,并提出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作者同样从该视角着手,对青少年校园暴力做进一步探析。
一、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
青少年校园暴力是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就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问题而言,其原因相对较多,主要受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家庭等方面的影响较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各因素所占比例分别为:17%、20%、17%、16%、23%,有7%的因素属于其它。
(一)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社会中存在诸多不良风气,可能对校园文化产生侵蚀影响,对青少年行为方式有不良影响,甚至导致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其次,暴力文化在社会中得以传播,以互联网为传播土壤,使暴力文化盛行,而青少年可能观看暴力影像等,其崇拜心理引导青少年刻意去模仿,使校园暴力行为产生。再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未能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而做出明确规定和提出解决策略。最后,法制教育力度相对较小,导致学生人格教育的不完善。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校园暴力有重要影响。首先,校园环境因素相对较多,如若校园周边有诸多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学校未能针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人格教育等活动,导致学生人生路上缺乏正确导向。再次,学校未能针对预防校园暴力而构建完善的预防体系,使校园暴力愈演愈烈。最后,学校针对校园暴力的管理能力不足。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较为严重,如若教师未能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案,则校园暴力行为可能增多[1]。
(三)教师因素
在青少年校园暴力中,教师因素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导火索。首先,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对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性作用,才能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然而,部分教师的心理素质可能相对较差,将负面情绪带给学生。其次,尤其对于班主任而言,在管理班级时,未能对学生加以充分了解和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是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因素
校园暴力属于社会性的问题,学生作为被害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也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在青少年校园暴力中,受防卫过当、报复等影响,加害者与被害者可实现角色互换。就学生的被害性因素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被害学生的身份、地位等是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诱因,其被害程度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其次,条件因素的影响。在校园暴力中,被害人可能对加害者进行言语激怒等,引发校园暴力事件[2]。
(五)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家庭环境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如若青少年成长中,父母双方经常吵架或大打出手,则对青少年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成为青少年校园暴力的诱因。其次,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暴力有影响。许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被欺负,时常教导青少年在校园中,如若受同学欺负,必须反抗,只要自己不受伤的结果便是最佳。如此,青少年长期受该思想观念的影响,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主动参与者。可见,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校园暴力有影响。
(六)网络因素
网络暴力不像普通我们所说的暴力那么的简单,精神上的侮辱往往比肉体伤的来的更加的痛苦。网络暴力是什么,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其实就是以一种相对匿名的方式在社交网站上面自由的发表言论,一般都是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不同的言论发表自己的过激的观点,从而导当事人受到伤害。
你们有没有想过,可能只是你在微博上无意中评论转发的一条微博,或者是在看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事情上面就认为自己是道德士,想尽一切办法来反驳他的观点。这种暴力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也没有任何的条约或者限制说不能发表自由言论,可是往往就是这种言论造成的伤害才是无法挽回的。
二、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政策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威胁和谐校园建设,同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有关人员应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规避校园暴力事件。对此,从社会、校园、教师、学生自身、家庭等视角着手具有必要性。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对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有关部门人员应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首先,立法部门加强法制建设,针对校园暴力管理而推出系列有效的文件,为规避校园暴力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条件。法律是解决或规避校园暴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有助于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暴力的管理,尤其针对加害者与被害者而言,对双方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以排解其负面情绪,为预防校园暴力提供保障。再次,社会各界人士应坚决抵制暴力文化传播,尤其互联网运营商应加力信息管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环境,避免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发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最后,社会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校园暴力而加强监督和管理,以更好处理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校园构建安全体系
校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只有通过积极构建安全体系,才能为青少年创造有利的校园环境,抵制校园暴力。对此,校园负责人应注重采取以下政策:首先,设立专门的校园暴力预防机构,针对校园暴力事件而积极采取系列预防策略,如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教育或心理疏导等工作,从根本上控制或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其次,针对校园暴力事件而加强事前预防管理,如改善校园环境、完善校园各项规章制度等。在某种程度讲,事前预防管理较事后处理更为重要,能够将青少年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里,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全。再次,针对校园暴力而加强事后处理。如若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则校方必须在第一时间加以处理和解决,与双方家长及时沟通,并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规避报复心理而产生的再次校园暴力事件。最后,学校应构建安全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如预警机制、治理机制、程序化处理机制等,有利于对校园暴力做出快速反应[3]。总之,只有构建完善的校园安全体系,才能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对其健康成长发挥着指导性作用,同时能够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
(三)从教师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
教师是青少年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导向作用。对此,在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中,教师占据重要地位。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并将其传授于学生,尤其注重与被害人之间的沟通。通常,校园暴力之初,加害者可能未采取暴力手段,但在被害者言语激怒等条件下,加剧双方矛盾,使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一发不可收拾。其次,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安全设备,并将校园暴力事件及时上报。再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与学生建立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对规避或减少校园暴力有利。最后,为规避师生间或教师间的校园暴力事件,学校方面有必要针对教师而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对其行为方式加以规范和约束,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教师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只有教师积极应对人与事,才能逐渐提高学生泰然自若的境界,使学生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有利于减少或规避青少年校园暴力。
(四)从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
学生是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从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尤为重要。首先,针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人格教育,对青少年加强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能够积极排解不良情绪。其次,学生应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及时对自身心中的疑惑等加以咨询,在心理健康导师的辅助下,走出阴霾,享受阳光。最后,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其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知,规避“法盲”问题,对规避校园暴力事件有利[4]。
(五)基于家庭的预防政策
家庭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家庭因素的分析可知,父母双方应对青少年加以正确引导,并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给予青少年以温暖。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应创设夫妻相敬如宾、相亲相爱的家庭环境,并关爱孩子,使青少年接受和谐家庭生活氛围的积极影响。其次,父母对青少年加强正确的思想教育,使其在校园生活中,可以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消除校园暴力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论
受社会环境、校园环境、教师与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对校园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尤其对青少年心理产生阴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对此,有关人员应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校园安全体系、从教师和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等,对青少年加强正确引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花花,张国华,雷雳.学生对教师的暴力:现状、解释及干预[J].心理研究,2014(06):7-18+24.
[2]朱晓玉.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03):38-42.
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范文5
[关键词]人肉搜索 道德 法律 规制
如今,网络已无孔不入地渗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刻影响并颠覆着惯常的思维模式。吸引人们眼球的重磅“新闻”层出不穷,一些新词汇也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从“艳照门”到“俯卧撑”、“躲猫猫”之类的词汇诞生,从邓玉娇、杨佳等人成名于网络,从“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被人肉到如今的“烟草局长”韩峰,还有近期火爆网络的“犀利哥”等等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实在让人应接不暇,以至于人们大呼“人肉搜索”时代来临。
一、何为“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猫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和搜索引擎技术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网民通过搜索对象之前上网所留下的痕迹,对其进行查询,或通过网络查找与知晓搜索对象的人,进而找到搜索对象。因此,其常用的手段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寻找线索;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注册痕迹,查其IP号,锁定目标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
二、“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原因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集合行为,其产生和流行有着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
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为“人肉搜索”提供了广阔的虚拟公共空间,这成为“人肉搜索”产生的环境条件。不仅如此,网络的高互动性和网民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放下现实羁绊敢于言说,无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于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由此所引起的结构性压力和变革,使既有的伦理道德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规范引导作用减弱,信仰危机、伦理困惑,各种道德滑坡和社会失范现象不断出现。这些现象突破了社会公认的基本伦理道德底线,而现实社会中法治又往往失语或缺位,在这种情况下,网民自发地试图重构伦理道德秩序的“人肉搜索”现象出现了。
此外,在一个网络的时代,眼球经济成了主流,无论是网民、网站还是媒体本身都在事件中推波助澜,这也是“人肉搜索”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三、“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四、“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五、“人肉搜索”现象的规制
世界上没有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不断发展的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也必须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一些商业性网站,更不能只享受网络自由的好处,而远离现实社会的道义和责任。当然,网络有其独特的属性,加强监管不应该扼杀网络开放互动的基本特点,理性负责的网络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需要逐步靠拢。网络是目前沟通民意的一个有效渠道,对它的监管应该是疏通而不是堵塞。
为了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首先,“人肉搜索”应以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为原则,不要使其成为“泄愤”的手段和渠道。其次,“人肉搜索”应以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为前提,使其与我国媒介尤其是网络发展的速度相适应。第三,“人肉搜索”应以加强网站的监督管理为基础,无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应强化“把关意识”,共同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最后,“人肉搜索”应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使网络用户充分认识到网络是现代社会人们获取各种资讯的基础设施,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
六、结语
“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能会发挥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在新闻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的同时,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彰显网络正义;另一方面,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中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网民可能会形成压垮一切的力量,这股力量一旦失控和异化,将会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引发不正当的行为,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及时完善网络暴力治理及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民行为;建立主流舆论介入机制,适时拨正“人肉搜索”的价值取向;培育现代公民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丽平.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8).
[2]杜明艳.从“人肉搜索”看网络舆论监督[J].新闻界,2009,(3).
[3]杨孟尧.网络社区“人肉搜索”初探[J].东南传播,2008,(7).
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范文6
我问:“小伟,这一年的个子真没少长啊!但我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会很不错吧!”
他高兴地看着我,说:“老师,期末成绩出来了,我提高了不少,在班里的排名自然也靠前了,开学后,我应该由第5排桌变为第2排啦!”
我满脸疑惑地问道:“你坐第2排,个子小的同学怎么能看到黑板呢?这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吗?”
看到我很惊讶的样子,他解释说:“老师,我们是根据月考成绩排座位的,每次考完试,老师都会调座位的。”
听后,我愕然了。沉思片刻,问:“其他班级也是这样的吗?”
小伟说:“全校都是这样的。”
我又问:“那班级后面几行的同学,一定是学习不好的,他们在课堂上不闹吗?”
小伟说:“老师说了,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干什么都行!他们很自由,老师也不提问,作业爱交不交,只有惹事了,老师才批评他们一通。”
后来,我通过手机和QQ与其他学校的老师联系,得知这所学校的做法,绝非高中的个案,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个别的初中校也是这么做的。
也许是担心后进生影响学习好的学生听课效果,老师才把他们“安排”到座位的后几排;也许是为了培养班级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老师便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唯一“妙招”。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以分数排座次,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软暴力,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它注定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其后果必然会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
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人本、尊重,这是教育的主旋律。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辈子,就是要把学生当“人”看,当成可持续发展的、可成才的人。可是,教师以“培养竞争意识”为借口,按学生成绩排座位,只以分数论“英雄”、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违背了“人本、尊重”的教育主题。后进生被放在“角落” 里,课上课下对他们不闻不问,只有在他们“惹事” 时,才能享受老师最高规格的待遇—批评。试想,这样的学生是何等的难受,得不到老师的关爱,甚至是漠视,还很可能遭受到同学的歧视,他们的内心一定是饱受煎熬和纠结的。不公平的待遇,教师情感的冷漠,实则是伤人于无形之中,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伤害了他们的进取心。每个学生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内心都涌动着积极向上、向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进取心。然而,这种流动的座位的确会挫伤或戕害了后进生的进取心。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激起上进心,才会发奋图强,殊不知这一做法已挫伤他们的上进心,久而久之,他们必定是信心全无,意志消沉,整日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忍受巨大的压力,对学习倦怠,对老师敬而远之,甚至逃避,这称得上教育成功,谈得上让学生真正健康成长吗?其实,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有的班级后进生总分与中等生要相差近百分,与优秀生相差几百分。这样的差距,就像不在同一起跑线的运动员一样,根本没有可比性,而老师却要硬生生地把所有学生“捆绑”在一起,进行赛跑,其本身就是错误的、不公平的、没有可比性的。不难想象,他们也会经过几次的努力,但多次“碰壁”后,就会折回原点,很有可能破罐子破摔。
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每个学生的成长就像一株幼苗一样,需要适宜的土壤、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明媚的阳光。“土壤”就是班级和谐、平等和民主的氛围;“空气”是指班级有拼搏向上、积极进取、团结一致的气氛;“水分”就是班主任为每个学生加油、鼓劲、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阳光”就是班主任为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普施爱心、关心、关注、关爱他们。班主任实施流动座位的做法,不考虑学生的身高,只考虑学习成绩,使得一些高个的同学坐在了班级的前排,而矮个同学因为学习不好,只能“委曲求全”坐在后面,这能不影响听课效果和心情吗?班主任因学习成绩的差异而制造的不平等,造成同学之间的“尊”“卑”,空气中还会弥漫着团结的氛围吗?班主任把“掌声”和“阳光”只给了优秀生,而后进生得到的却是冷漠,这样,他们还会动力十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