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1

[关键词]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 环境防治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13-01

1、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物施工场地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机械、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气及施工过程中及建筑材料运输沿途产生的扬尘等。机动车辆运行过程中,所排放的尾气是流动污染源,由于污染物不是集中大量排放,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影响不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主要来源于材料装卸、混凝土搅拌、土石方挖掘堆放等,对施工区环境影响较大。施工期间施工现场局部扬尘浓度较高,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较轻。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主要是施工区和运输道路沿途居民区。

1.2 对地表水的影响

在城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含有大量泥沙、杂物、建材粉末等污染物的施工泥浆、污废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车辆检修、冲洗等含油废水等。如果这些废水直接经城市下水道进入周围水体,不仅直接污染了城市水环境,而且还极易造成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淤积,影响城市排水防涝。

1.3 对地下水的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层、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深基础和深基坑的开挖日渐增多,大型地下工程作为庞大的地下结构,基坑开挖常会伸入潜水面以下。在饱和土体中施工,这样大面积、长时间的基坑降水将会有大量的地下水从含水层中排出,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地下水的水位,局部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使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水的水量。地下水位降低除了会对地面和建筑物沉降有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局部地区地下水的动力场,使工程周围的地表污染进入含水层,引起潜水污染的加剧。另外,施工中为了提高土体的防渗性能和增强土体的强度所使用的化学物质、各种废浆、施工机械漏油、化学注浆等污染物经淋滤进入地下水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地下工程建成后,会阻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影响地下水的循环,降低潜水污染的稀释,随之还将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

1.4 对环境噪声的影响

1.4.1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建筑施工、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行驶所产生的噪声及各种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噪声。据监测,推土机产生的噪声级一般达78dB~96dB,搅拌机产生的噪声级达75dB~88dB,重型载重汽车加速时噪声级可达88dB~93dB,在施工期间对环境可造成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形象。

1.4.2道路施工噪声:在道路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施工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装载机、卷扬机,各类搅和场的搅拌设备及现场振捣设备等所产生的噪声对城市居民造成很大的影响。

1.4.3城市交通噪声:来自于各种机动车辆、内河船舶、铁路车辆和飞机产生的噪声是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噪声,以及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各种运料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也是主要来源之一,对城市居民生活的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4.4社会生活噪声: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商业、娱乐、体育、游行、庆祝、宣传等活动产生的噪声。商业、文体、游行、宣传活动等有时应用扩声设备,造成的噪声污染就更为严重。有些活动在室内造成的噪声经常在100分贝以上,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

1.5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造成破坏。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建筑本身占地,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地基,取土建楼等,对地表破坏较大,使周围植被遭到破坏,道路建设期的施工工程,直接导致了生态系统面积的减少、景观破碎化和景观格局的改变,进而导致植被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土壤退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道路运营期对景观的影响更为长期、潜在和强烈,道路网的形成及人类的干扰增大,区域土地利用产生变化,同时对景观安全格局产生了威胁。此外,建筑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弃土弃渣,若处置不当,会破坏自然景观形成不良景观。

2、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防治措施及保护措施

2.1防治措施

在设计期选择方案时,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城市发展规划,力求施工合理、降低造价;尽量少占用耕地,避免影响或破坏现有的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以便将项目建设对现有植被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优化建筑平纵面设计,是挖填方量尽量平衡,减少水土流失;合理选取弃土场,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及恢复措施及恢复设计;避绕学校、居民区、文物保护区、防洪排洪区等敏感区。公路选线应多走坡少走沟,多占荒地林地少占用农田。在公路建设区域实现剥离和保存表层土壤,便于以后生态恢复于建设,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保护土壤资源。合理设置施工场地和拌合站,场址远离敏感点;合理规划公路两侧土地使用功能,降低营运汽车噪声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2.2 保护措施

2.2.1环境空气质量防治措施:施工过程中应文明施工,避免扬尘污染,对施工区域实行封闭,并采取有效防尘措施。对于土方挖填产生的影响,应尽量保证填、挖方同时进行,一次完成;施工场地及时清理,定期洒水;对易起尘的建筑材料在大风时进行覆盖或加湿;水泥、沙、石灰等建材尽量不露天堆放,露天堆放的土、沙要放在避风处或加围墙;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2.2.2水污染防治措施:首先应控制施工废水,施工期废水种类较单一,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泥沙悬浮颗粒和矿物油。施工现场因地制宜建造污水临时处理设施,对含油量大的施工机械冲洗水或悬浮物含量高的其他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可循环利用。施工产生的泥浆废水经沉淀处理,底层泥浆作为建筑垃圾清运;砂浆和石灰浆等废液集中处理,干燥后与固体废弃物共同处置。其次是控制生活污水,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生活污水的收集管理,严禁以渗坑、渗井等方式排放而进入城市周围水体,同时也可避免污染地下水。

2.2.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对社会生活噪声可采取城市规划分区和制定有关法令等措施加以控制和限制。对城市建筑施工现场应加大噪声管理力度,建立建筑施工噪声现场管理督查制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格控制夜间(21:00~6:00)施工。对高噪声设备的操作人员实行轮班制,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6h,并配备耳塞等防护设备;选择使用性能好,噪声低的施工机械;加强机械设备施工期间的维修和保养;高噪声设备安装减振降噪装置;将施工场地尽量布设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距离50米以内的噪声敏感点,应采用临时隔声屏,以减少施工噪声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2.2.4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在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时,针对不同功能区段,因地适宜,本着经济合理原则,造景与地形紧密结合,土方就地平衡,采用乔灌木花草结合成复合层结构,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生态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绿化的综合功能。道路建设取土后,取土土地应平整、压实并及时绿化减轻其影响。弃土场填平后,采用好土填埋后,使荒沟变成平地,种植树木,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可增加植物量,减少水土流失,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孙俊杰、王鑫. 对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33

[2]褚祝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 生态平衡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34-02

1 引言

水利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意义重大,同时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所以优良的水利工程对于整个国家以及当地的经济和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水利工程也是利弊皆有,在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导致了生态失衡凸显。

2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 河流生态环境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

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直接改变了河流随历史演化而生成的生态环境,局部河流的形态逐渐变得单一化,使得具有多样性的河流生态环境突变。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天然河流的局部的水流水深以及水体含沙量数值的更变,进而导致河流的上、下游的水文、泥沙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进而使得当地河流区域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改变最终该地区的气候也被影响。建设水库是最具有环境明显改变效应的。因为水库的大水体、宽水面、水流迟缓等特质,在水库的整个环境在太阳照射下,辐射作用会改变其特殊的水温结构。而当蓄水以后的水库,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水的水温高于天然河道水温,而较高的水温的不利于鱼类的繁殖,特别是改变了下游的水体环境导致鱼类产卵期的改变。其次,河流的水质也在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和建设后发生改变。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该流域内河流水速降低,使得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与扩散能力降低,最终让整个水体内的水质自净能力变得地下。水流速度的减缓使得沉降作用增强,水体内的重金属沉降加剧,水质所含有的重金属量增加导致其严重污染。这些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和人类最直接感受到的区域气候以及地质变化。无论再合理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介于现阶段的技术水平,都会改变该水域辐射的地域范围内相关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水库的建设,该地区因为形成了一个较为广阔的水域空间,使得整个区域内的蒸发量激增,大气的水汽含量的改变使得该区域内的自然天气情况如降水和水雾天气增多。同时地貌和地质在水利工程建设开山或者筑造之时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了地震、植被变化引发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陆生生态环境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

整个水域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使得陆生生态也逐渐改变。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会破改变当地的地貌环境。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占地之类的工程行动会破坏当地的大量的植被,植被却又是陆生动物的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污水等因环境和设备的局限性使得其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河道,随之影响的河道的理化特性,更是恶化了河道两岸陆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动物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和破坏迁移或者死亡,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因为生态链的变化而失去平衡。而水利工程的运行,也会使得该地区的大量的植被变化。植被的多样性在发生改变后使得各类的生物物种活动环境变化,生物的迁徙受到阻碍,或迫于变化迁出,或因为变化而无法回归,都使得整个生态链的变化日益明显,环境改变也更加突出。

3 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工程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工程建设既影响环境,又被环境影响。在评价以及研究环境影响时,需要将工程的开建前后对周围环境的变迁中各类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又要兼顾设计、施工以及后期运行的合理性。预测和评估贯穿于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多方案对比评价,让最终的决策充分的扬长避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水库不可避免的诱发强烈地震使得岸库崩塌导致沿岸的珍惜动植物灭种等,可以通过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后的认真勘测,做到对当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数据详尽,规划中考虑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并为此设计一定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为陆生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加上精心设计和严格施工,让保护动物生存和生活环境等措施贯穿在整个建设和后期的运行。

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遵循环保技术优先考虑,环保材料有限使用,使得工程的建设之中植物生长、动物成长所受到的影响最小化。在水利工程完成后,应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构建及时和长期监测与反馈机制,对水利工程周围的环境持续评估,遏止不良影响的发生和严重化,改进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把破坏程度控制到最低。卫生防疫机制的及时建立,避免施工期因工人数目庞大且高度集中所引发的流行病的传播和扩散。对防治水污染,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废水浓度,防治噪声和大气污染,垃圾的合理堆放和和处理,在施工中或主体工程施扮完成后,进行景观恢复。不断加强和合理调整自身的管理措施使得周围的自然环境得到保存同时利于新的生态往平衡的方向逐渐发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及时搭建和具体措施的实施。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该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生态补偿机制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弥补措施。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域周围的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明显,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的建造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是无法简单的依靠自然自身的恢复能力使生态回复到平衡,让生物链达到以前的状态。因此,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应该立即和严格执行,坚持损害和补偿的责任制原则,对于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都需要具体化的工作并且实施立即。水利工程的整个投资资金除开建设和监控,需要对生态的补偿预留一部分资金,此项资金是专项用于生态破坏后还原进行补偿使用,致力于该地区的生态的持续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目标还是还原当地的生态价值,该项工作不仅是对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有效缓解措施,同时也兼顾了当地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符合国家所号召的构建和谐社会想法。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3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防治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如何解决由于开发建设项目带来的水资源用量剧增与水资源补充量剧减、土地需求量剧增与土地面积剧减、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环境局部破坏和污染越来越重等之间的矛盾,使开发建设与水土流失防治及其生态环境建设同步、稳定和协调的发展,建立起一个新的、相对稳定不变或逐渐增加的水土资源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系统及其生态平衡环境,为开发建设项目的稳步、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已成为当今开发建设项目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2.平凉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分类

⑴城区土地利用分布状况:经调查统计分析,根据平凉市城区城市建设现状总面积33.68km2,其中城市建筑面积20.65km2(包括行政、事业、企业、军事、卫生、学校等单位),占61.34%;公共广场面积0.53 km2,占1.57%,交通道路面积7.28km2,占21.62%;园林绿地及其它面积5.22km2,占15.5%。

⑵城区土地地质状况:本研究中对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分类,主要根据水土资源流失强度、土壤侵蚀类型及形式、下垫面材质及其成因、对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共分为以下十一类:

硬化区:主要包括建筑、场院、道路等硬化区,总面积23.18km2。

区:主要包括建筑工地区和沙质、土质路面场地等,总面积1.51km2。

③弃渣区:主要为以建筑物基础开挖、场地平整过程中的余土、建筑废料和废旧建筑物拆除后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等松散体堆积地面主体的固体废弃物堆积区,总占地面积1.03km2。

④开挖区:主要为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建筑物基础开挖面、场地平整过程中形成的开挖地面及借土和采沙、采石过程中形成的山体开挖地面,总开挖面积约0.23km2。

⑤填筑区:主要为城市及城郊的路堤、河堤、坝体、坡地场院边坡等碾压填筑面,总面积0.16km2。

⑥冲刷区:主要为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地面洪水等的排水沟渠与排水河道,总占地面积约0.12km2。

⑦绿化区:主要为城市内和城市近郊的公园、广场、单位、住宅、街路等绿化地面,总面积约3.16km2。

⑧种植区:主要包括城内树林、花草、苗圃及草地,总面积2.17km2。

⑨撂荒区:主要为城市与城郊长期荒芜闲置的未利用土地和难利用土地,以及征而不用、多年闲置、荒芜的城市与城郊建筑土地,总面积约1.45km2。

⑩蓄水区:主要为城郊天然形成的水泉、湖泊、积水塘和人工建造的蓄水池、水库等长期或永久积水、拦水、存水、蓄水等用的水域水面,总面积约0.57km2。

其它区:除以上类区外,还有停产、关闭、到闭的厂矿工业区,总面积约0.1km2。

3. 平凉市城市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⑴平凉市城区水资源流失状况

①平凉市城区水资源构成:城市水资源由地下水资源、河川径流水资源和天然降雨水资源三部分构成。其中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及其下游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最大,河川径流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为此,天然降雨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最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及其下游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平凉市城区年水资源总量为19507×104m3,其中城市地下水资源占6.5%,河川径流水资源占86.99%,天然降雨水资源占6.5%。

②水资源流失状况:城市水资源流失,根据造成流失的原因或形成流失的因素,主要分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面洪水三种类型。工业废水又分为建筑废水和生产废水两种形式。建筑废水主要包括基坑排水、设备试验排水、建筑物冲洗清洁排水和建筑养护过程中的少量水流失;生产废水主要包括各种商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产生并排入河道中的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废水,据统计,平凉市城区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约为1085×104m3。生活污水排量在城市排水总量中所占比例大,经过净化处理后可以再生和重复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如用于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灌溉、农田灌溉和工业生产——如火电厂发电冷却、混凝土构件预制厂生产养护等用水)。据统计,平凉市城区年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613×104m3。城市地面洪水主要产生于城市建筑、场院、道路等硬化区域的建筑物屋面和硬化地面表面,占城市地面洪水总量或城市水资源流失总量的91.27%,据统计,平凉城区年均地面洪水约1270×104m3。

③水资源流失总量:经分析,平凉市城区水资源年流失总量约为2968×104m3。

⑵平凉市城区土壤侵蚀与土资源流失状况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4

水利工程建设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多,促使了我国水利事业高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提高社会经济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有利影响和一定的不利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优化了生态环境结构

水利工程是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平衡的剂和动力。科学的水利工程在满足现代社会人们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及旅游等需求,带来效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合理配置水资源,防止河道断流,减轻或排解水污染,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减轻水旱灾害损失,抵御洪水对生态系统的冲击等,可以有效地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基础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水利工程建设不当会影响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上述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是需要水利工程建设按照一定的生态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并在经过精心设计施工后才能达到的生态良性循环效果。若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中缺乏科学管理,施工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或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都会起到相反的生态作用。再加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水工建设监管制度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存在缺陷等等,就会使得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影响了水工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从当前的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来看,若要促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都能够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改变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观念,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将生态保护理念与水工建设设计理念高度融合在一起,建立一定的生态系统补偿机制。

1、改变工程设计观念,制定环境影响评估制度

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改变原有的重视工程建设的功能作用而忽视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设计理念。把人水和谐理念贯穿于水利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治理为主向自然修复为主转变。在设计前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把即将建设的水利工程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调查与评估,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估制度和减灾避污措施,有前瞻性地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方案的经济性、科学性与生态性。

2、积极发展生态设计理念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设计和规划中,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水危机、水生态意识,营造重水、惜水、护水的水文化氛围。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即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应本着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和谐共同发展理念,给动植物的生存尽量保持其特有生活的条件,为被破坏的栖息地的鸟类以及鱼类创造更好的避难所和居住地。在施工建设过程阶段中,应从细节上的施工考虑如应用环保的材料,这些材料最好对动植物的生长没有负面的影响。当水利工程兴建完成后,后期的环境处理更为关键,应建立一个检测监督部门对完工后的水利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并且建立及时的结果反馈机制,全方位的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动态的跟踪监测,若有不良的环境影响可以立即的制定解决措施,处理好存在的问题。

3、建立对生态系统补偿的机制

通常来讲,既然人类对自然进行了改造,那么就必定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将这种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就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补偿机制,来尽力弥补水利工程建设为生态平衡带来的影响。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来建立生态系统补偿机制,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和政策等手段来约束水工建设对生态的破坏。并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对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的补偿改善,以促使生态再次平衡,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5

2014年以来,河南省南召县检察院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复原机制,采取四项措施服务和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已督促回填非法采砂点11处,恢复鸭河口库区生态环境面积2500余亩,尾矿治理960余亩,恢复森林面积4000余亩,对违法犯罪行为人从轻处罚79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植入一个先进理念,用恢复性司法理论指导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该院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批捕、追捕一批危害生态环境刑事案件,深挖危害生态环境刑事案件背后的职务犯罪,有效遏制了危害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发态势。

二、明确两种激励情形,引导违法犯罪行为人积极修复受损害的生态环境。为引导违法犯罪行为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复原建设,该院与法院和相关执法部门会签文件,明确两种可以从轻处罚的情形:一是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经行政执法机关验收合格的;二是签订《生态环境复原协议》,并按要求缴纳履约保证金的。对于符合上述情形之一的违法犯罪行为人,行政执法机关可以通过降低罚金额度、限期整改、恢复原状等措施予以从轻处理;检察机关在审查批准逮捕、审查阶段,可以通过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不、建议从轻量刑等方式作出处理决定;法院可通过适用免刑、缓刑、从轻判处罚金等方式予以处罚;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将生态环境复原情况作为适用缓刑考验、社区矫正的重要依据。

三、出台三个规范文件,用制度推进生态环境复原机制建设。一是制定《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和保障生态环境的意见》,明确检察机关在服务和保障生态环境中职能定位、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渎职犯罪的五项措施,加大生态环境复原工作力度的六条意见。二是与法院、公安、国土、环保、林业等7个职能部门充分沟通,会签了《关于建立生态环境复原机制的暂行规定》,从生态环境复原机制的原则、适用条件、复原程序、激励措施、制度保障五个方面推进生态环境复原机制建设。三是与公安、林业、国土、水利、工商等20个行政执法机关会签《南召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信息共享平台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两法衔接”平台建设、信息录入、审查利用、案件移送、监督管理,实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同促进生态环境复原机制建设。

四、严格四项复原程序,确保生态环境复原机制取得实效。一是调查评估程序。行政执法机关要全面调查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人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态环境损害程度,评估案件是否适宜采用生态环境复原机制。二是审查告知程序。对于适宜采用生态环境复原机制的案件,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自立案调查、受理案件之日起3日内告知违法犯罪行为人有修复生态环境的义务。三是督促签约程序。行政执法机关应督促违法犯罪行为人及时与其签订《生态环境复原协议》,约定修复生态环境的地点、面积、方式、期限、要求、履约保证及法律责任。四是督查验收程序。行政执法机关对照协议,跟踪、督导违法犯罪行为人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对履行协议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出具负责性验收报告。(文/孙保平)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范文6

【关键词】生态水利; 建设; 环境; 建议

生态水利建设工程是当代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工程内容之一,不仅是我国防洪系统、农业灌溉系统、航运系统、发电工程中的重要成分,也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工具。因此,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开展了生态水利建设工程。而且,在不断实践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人们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了更加深刻地研究。

一、现阶段国内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分析

(一)基础的特点

作为生态环保的主导工程项目之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基础特点包括全面、可持续、系统、科学。它能够将我国的水利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再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农业、航运、防洪等方面要求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水利工程的概念从初始时期的普通拦水工程水利,进而成为当前的生态水利工程,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使得水利工程从单一和普通的状态,实现到科学的、可持续的、系统的水利工程方面转变,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涉及地质学、结构力学、水文学等系统知识,生态水利在实现基本的水利价值之外,还满足维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生态水利工程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紧密。在这些基础之上,采用科学的开发策略,及科学的工程管理手段。概括起来,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生物的多样性

我们在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时,或多或少地会对现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无法忽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今后我们在进行一切活动时,必须要将对环境的考虑放在重要地位。还要开展有效活动,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我们必须要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进而凸显出生态水利工程的主体特征。

2、生态水利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般而言,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会对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域以及河流等生态系统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态水利建设之前,要充分考虑建设系统的各个环节,会对环境造成何种影响。它所体现出来的系统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工程建设,还可以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直接的影响。因此,注重建设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是降低对生态系统不良影响的重要突破口。

3、工程效益的不确定性

生态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中的地质系统、气候特征等有较大的依赖性。但是由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较大,因此,也涉及更为复杂的生态子系统。这就会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将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没有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或者增加工程建设施工的灵活性,会使得建成以后的水利工程缺乏应有的各方面效益,环境生态也无法实现最优的效果。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基本原则

1、注重工程施工安全经济

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建设时,需要采取一定有效的保障机制,保障施工安全经济。还要综合考虑生态水利建设项目,来安排合理的生态水利工程施工。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严格遵守当地的生态规律,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合理布局。以保障实现水利施工项目的安全、经济目标。最终达到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2、维持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与传统的水利建设相比,生态水利工程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实现水利建设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将适应水系生态系统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保障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的发挥。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合理规划,提前做好实地调查工作,施工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全面调查周围河流形态,以及地理环境特点,促使周围的生态系统呈现协调发展的姿态,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标。例如,尽可能维护和恢复周围河流系统的原始结构,这对改善水质,以及水生物系统安全意义重大。增加绿色植物的生存区间,为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保障,确保地下水系统的完整性。严格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降低水利工程的运营成本,提升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实现水的净化。

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整体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是从生态水利系统的结构角度来说的。针对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提出了总体的要求。整体性原则规定,在开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水文系统当前的自我修复能力,还必须对水生系统的变化进行科学地研究。这些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生态水利施工的整体去考虑。如果没有做到这一原则,有可能制约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1、将生态水文学及工程水文学作为基础

生态水文学系统和工程水文学系统,是实现生态水文工程建设的基础学科系统。这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走向生态化道路的基本保障,也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区别于传统水利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要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放在重要理论基础位置。然后再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练掌握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满足生态用水与生活用水的基本要求。

2、制定完善的、科学的改建计划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生态系统的某些部分,如动物、植物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完善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改建计划,灵活应对施工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要提前预计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在施工之前就要制定好前期的防御工作。针对一些已经出现的、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要在水利工程施工结束之后,及时启用调整措施,尽最大努力保持水流环境的基本特点,对当地的植物、动物等开展回迁工作。

3、将生态水利与环境工程的设计相结合

在工程施工之初,就要对施工场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与当地的水利局、地质部门等取得联系,全面了解该地区水文特征、地质特征,对这些系统的形成历史进行了解。从而将生态水利与环境工程完美结合,充分发挥两个系统的优势,对Y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够在节省资金成本的同时,增加生态效益。

二、新时期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上文已经提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因此,我们在新时期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开始之前,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科学分析、科学决策等角度充分分析其影响。

(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水利工程都是在天然河道之上开展的。在生态系统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地区的天然河道都处于各自的水系生态系统当中。水系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都是系统中的一部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系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得河流的一定范围内呈现均一化,那么就会对河流生态系统多样性造成影响。通常,在天然河流上的基础上造成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以后,局部区域内的水系统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不仅深度和含沙量会呈现全新的变化趋势,同时水流的速度也会发生较大地改变,那么就改变了水流的原动力。与此同时,拦河坝也会导致水域面积的增加,水的比热容会较高。那么就会增加水的热量,水温升高就会直接改变鱼类的繁殖情。而且,在水流的动力发生改变后,水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频率也会受到直接地影响,原来的自净能力将会下降到一定的程度,使得水质变差。除此之外,水流域面积增加之后,就会加速该流域水的蒸发,就会出现降水量增加的情况。那么就会改变该地区的天气状况,降雨量增加、大雾天气增加。而且,修建生态水利工程之后,该地段所承受的重力大大增加,那么就会对当地的地质情况造成影响,甚至会引发一些地质灾害。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对相关区域内的陆生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影响。因为在建设过程中,会占用较大的面积。因此,就会缩减当地的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等。这些土地系统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系统的转变,就会造成植被系统的破坏。植被遭到破坏,那么与其相关的陆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就要有所改变。而且,如果建筑区域环境内的气候特征改变之后,那些无法适应湿润气候的动物就会迁移到别处。对于这些动物来说,就被迫转变之前的生活习惯;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而言,就转变了原有的结构。除此之外,在建设过程当中,以及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必然会为该区域带来较多的人类活动。沿线居民、周围工厂等制造的生活、生产垃圾,也会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转变原有的河道的理化特征,对沿线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除了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影响之外,还转变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环境。主要表现为:占用该区域内的居民生存区域,导致周围居民的被迫迁移。转变原有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水域范围增加,淹没周围水域,改变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些大型的水利工程,还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文物的保护和移动问题。同时,如果水利工程建设的面积相对较大,相关区域内的居民就需要进行搬迁,这也导致了安置上的问题。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就必须要与周围居民,以及文物部门等做好协调工作。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搬迁、安置方案。

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开展的人类建设工程。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帮助人类活动提供更加系统化的水资源系统。那么它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上文已经分析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以下主要分析生态水利工程系统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

(一)生态水利工程自身的缺陷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通常会改变相关区域的生态系统、河流的流向以及造成水流的原动力等。这些转变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

(二)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足

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与传统的水利建设相比,加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也降低了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从实际的施工情况来看,由于人们对于生态问题认识不全面,导致生态保护效果不佳。

(三)施工过程中的约束力不足

这些都是人为上的缺陷。施工单位往往更多地关注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只能在保持较少经济支出的前提下,才会选择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施工措施。因此,就会出现对大自然资源随意开发攫取的现象。而一旦超过了水资源的平衡点,将会直接造成相当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生态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未曾得到合理地完善

有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过程中。在施工中对施工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施工前设计的生态保护措施得不到实施。没有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出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后,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最终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一)重视施工前期的规划设计

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展是十分复杂的,需要系统地进行。在对河流的治理当中,不仅要切实分析人类的实际需求,比如水利运输、水利灌溉、水力发电等,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平衡。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展不仅要把握对水利工程理论知识的原理运用,还需要结合生态学理论知识。在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材料和设施选择上,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学的标准,进而使得工程建筑具有较高的安全效益,并且能够长期维持稳定的状态。对于其的工程建设,也要实时地进行控制,确保其符合规定标准,进而可以承受外界的自然破坏力。在设计横断面和流纵面的时候,需要在河流地貌学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河流泥沙淤积状况进行分析,同时该要对河流的侵袭和冲刷进行信息搜集。对于该区域的历史问题,可以通过地质部门和水利单位获取,之后需要对河流的水势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使得河流修复工程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着重做好对河流的控制。现代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则需要放弃对河流的控制,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类无法对自然界进行全面而合理地控制。自然生态系统必然会在其余方面展现出这一控制造成的危害。因此,要想实现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增加对于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的价值。在此要强调的是,地球上的每条河流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没一项水利工程建设都要按照该河流的实际状况进行。充分尊重每条河流的水域系统,尊重其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环境与水利建设共存方案。切实做好对当地地质状况、河流特征的调查工作,搜集尽可能多的水文资料。并实时考虑到该水利工程的防洪强度,以及对水流冲击的负载程度。同时,在工程设计环节,需要切实考虑到该流域内生物的各种生存状态和生活习惯,尽量不去破坏这一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设计河流的水利工程,保障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与周边景观在美学欣赏角度的和谐。

(二)重视工程建设生态,做好污水弃渣处理工作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施工特c,以及周围环境状况,对污水弃渣等进行有效处理。防止污水弃渣造成对工程的破坏,防止对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建设化粪池以及简单的厕所,用以接纳施工当中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同时还需要对这些污染物进行消毒,在达到标准后,再进行实时地排放。在施工开挖以及弃渣堆存的过程当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工程竣工之后,如何恢复当地的美观状况。在施工时,如遇到耕地区域,会首先开挖耕地表土耕作层,这部分土层对于耕地来说十分重要,是经过长期维护形成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开挖之后,要妥善保存这些土壤,待到工程完结之后,再将其用于覆土、造地。

(三)监测工序的合理开展,做好环境数据评价体系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应当按照确切的环保标准,对它进行科学的监测,为了确保监测的合理有效性,通常还会构建一定的环境数据评价体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使得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到位。这是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协调发展的必要保障。

(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对不适合建设水电项目的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生态功能区等地进行保护。对保护河段、以及保护流域区划定明确的范围,动用法律的约束力,限制水利公工程建设的区域。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让这些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对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进行重新审查、评估,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

五、结语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此时如果还沿用之前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话,就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会使水域问题更加严重。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保障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增加了对于生态保护的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价值,尽可能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王春红. 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J]. 吉林农业. 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