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教育的对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范文1
关键词:传统武术;人类健身;价值;西方体育
通过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对中老年人健身价值的比较,来分析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那个更适合中老年人健身。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民族习惯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采取和谐、关联的方法,依靠对不同事物的观察思考和对复杂事物的推演,认识及包括主观又包括客观实在。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川,气候变幻无常,土地比较贫瘠,雨量不是很充足,在这种自然环境的条件下不宜农耕生产,但是对于绵长的沿海地区,对海外贸易、手工业和航海极为有利。生活在沿海地区,以大海为生,全靠自己的力量来战胜大海,以求得生存的条件,进而促使希腊人勇敢争取,敢于探索未知,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以求得到生存的空间,促使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善于思考、敢于冒进的民族风俗。通过中西方体育的特点,中老年身体素质状况分析,传统武术对中老年人健身价值最为突出。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传统武术的发展
传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发展。目前,我国流传下的拳种风格独特,理论体系全面,且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30多种,各拳种和器械又有不同的动作结构体系、技术要领、运动风格,进而对不同年龄、性别适应性练习,人们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1]。而且,武术运动不受场地、时间、地点的限制,武术器材也可以从简,对于传统武术这种运动项目不是其他体育项目所能比拟的,对于开展大众体育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传统武术的价值发展走向
中国传统武术运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传统武术主要是讲究强身健体,自强不息,轻松自然,缓慢柔和,延年益寿。从中国历史看现代的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的延续,武术的价值可以从满足人们的需要来讲。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体育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现代体育在当代社会有利于传统体育。传统武术如果要在现代社会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从自身的价值来做支撑。武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欣赏价值。现代人们更注重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武术健身走向市场化。
四、西方体育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特点
西方体育主要延续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体育的基础,古希腊是由数百个岛组成的联邦国家,地处沿海,境内高山林立,自然条件极差,雨量不够充足人口不多却土地贫瘠。特出的地理环境早就了明祖生活的习性。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自然斗。因此人们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加大对身体的锻炼。西方体育的主要特征是倡导个体的竞争鼓励支持自由,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和智。西方体育注重身体外表,强调身体的运动,通过强烈的身体运动来获得审理功能的提高和身体形态的发展。
五、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健身的差别
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体育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讲得是本质上的和谐,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讲的是本质上的竞争,这是属于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别。中国传统体育健身观点是强身健体,自强不息,以柔克刚,天人合一人的整体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提倡社会和个人的道德理想的现实。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思想都是追求自身的完善。中国传统武术比较重视武德的考察。而西方体育文化的健身观点是建立在根深蒂固的生物体育观和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反映,主要是计量人体所摄取的能量与运动消耗的能量的差,通过特定的身体运动,来调节身体机能的平衡准确测定人体结构中存在的不良状态部位和环节,身体练习具有正对性,使身体机能得到康复与发展,通过让人们了解保健学原理来改正人们错误的生活方式。因而,西方体育健身方法对整体性把握不全面,在改变人错误的生活方式上的功效远远不如中国传统体育的健身方法。
六、结论
以上分析传统武术更适合中老年人健身。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武术在数千年的形成和发展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精神和内容逐步形成了注重整体合一,强调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健身教育防卫价值的武学体系。在人类健身活动中占有极其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武术是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传统武术的价值我们应该理性的去保护和继承这宝贵的财富。西方体育主要重视个体的发展,强调更高更强更快地体育精神,古代西方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相符合,很多方ian值得我们去学习。中国传统体育所存在的单一性,标准化发展模式不规范,影响传统武术的多样性发展的因素必须狠下决心进行改革。西方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更富有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值得我们吸收。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范文2
关键词: 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 比较研究 启示
一、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受儒家文化和经世致用、追求功利的思想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实用性的特征,其典型代表为《九章算术》一书。整书的全部理论是以寻求各种问题的普遍解法为中心,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导方式建立起来的。其表现出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开放的归纳体系、算法化的特点、模型化的方法。《九章算术》一书的出现,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思想的基石,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得到了充足发展。到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创造出许多光辉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成就。[1]但是在宋元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数学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长达四百年之久,直至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才使得中西数学开始交流。
西方传统数学的发源地是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但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古希腊数学在西方传统数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古希腊时代又是逻辑盛行的时代,形式逻辑由柏拉图开始,经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达到极盛,形式逻辑的思想方法被运用于数学研究当中。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几何原本》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特点主要有:封闭的演绎体系、抽象化的内容、公理化的方法。《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思想的集中表现,它把古希腊数学的特点发扬光大了,可以说是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多少年来,千千万万人通过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学习受到了逻辑的训练,从而步入科学的殿堂。
二、比较研究与启示
从中西方古代数学思想的发展来看,注重归纳与注重演绎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古代数学思想的两种倾向。下面以中西方古代两本代表作为比较的对象,来分析中西传统数学的差异。
《九章算术》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经世致用”原则: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分析综合,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然后将此方法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2]这种“数学为大众”的思想把数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它把数学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技术技巧来对待,没有充分注意数学严密的逻辑系统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认识只能停留在经验型的直观感悟层次上,这种直观的感悟经验也阻碍了中国数学的进一步发展。
《几何原本》则注重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强调对数学的逻辑结构的整体把握和理性的认识,追求严密推理,力图通过数与形的思维抽象地去理解现实世界的本源和实质,并强调演绎推理,坚持一切数学结果必须根据公理加以演绎证明。虽然这种抽象性与严谨性反映了对探求真理的追求,从而造就了强大的民族创造力和大批优秀科学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同时,其排斥数学应用的思潮也潜伏着内在的危机,这种危机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终于暴发出来。
简言之,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注重“问题解决”,而古代西方的数学思想强调逻辑思维能力。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数学思想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和缺陷,可以说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西方数学教育思想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方向。中国是从实用走向了演绎,而西方则从演绎走向实用。在我国这种倾向体现在建国初期数学教育主要是移植苏联模式,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关注双基和强调三大能力的数学教育模式。特别是在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调基础知识,对形式逻辑和思维的训练愈演愈烈,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了解题当中。在这种考试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对应用数学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出现了高分考生而实际能力低下的情况。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数学的课程改革中提出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重视数学应用的优良传统再一次被人们所重视。从我国的数学教育思想的演变来看,思想的轮回仿佛给人以更多的启示。到底怎样的数学教育思想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和应该倡导的呢?我们认为,单纯地强调实用或演绎都是不可取的,两者适当的结合才是数学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3]正如顾泠沅教授在他的《寻找中间地带》这本书中这样写道:“事实上,在如上述的观察、介绍、借鉴乃至思考中,我们必将发现我国今天所发生的许多数学教育的进展情况甚至问题,都已与国际社会……能从中体会到中西数学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互相交融与互补,从而产生对寻找中间地带更深层的思考。”也许正是对寻找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新的教育地带才是我们时代的呼唤。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文汇出版社.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范文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胎儿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因素的干扰,剖宫产率不断增高,而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增高的
趋势。为了最大限度预防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作者自2005年1至12月对来本科孕前无痛经史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712例孕妇行剖宫产手术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手术时切口的保护与否对产后切口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作一对比分析,经过2年随访,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589例孕妇,对孕前无痛经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712例孕妇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6例进行对照研究。
1.2 方法
对A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常规不给予腹壁切口保护,缝合切口时也不冲洗。对B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常规给予腹壁切口保护,腹壁切开后用两层无菌纱布保护切口(进腹后即用潮湿的纱布垫围住腹壁切口四周,尽可能仅暴露子宫体下段),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关闭子宫切口前用注射器冲洗已用干纱布垫保护的子宫切口,再更换吸引器头吸干冲洗液。缝合切口后再次冲洗切口及切口四周,冲洗时用吸引器吸干冲洗液,尽可能使冲洗液不进入腹腔),关腹后冲洗腹壁各层并更换手套再缝合腹壁各层。
1.3 随访
术后随访1~2年。了解切口有无周期性疼痛,局部有无结节和包块,及结节和包块的手术和病理检查等。
2 结果
A组有继发性痛经21例,B组有继发性痛经19例。二维超声于皮下脂肪层探及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模糊的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见点状,短棒状或线状血流信号,线状血流信号多见于肿块周边部,脉冲多普勒为低速高阻动脉血流。A组发现腹壁有痛性结节并经过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B组6例。两组比较继发性痛经无显著性差异(P>0.01),而腹壁切口有痛性结节,在A组为4.49%,而在B组仅为1.68%,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胎儿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因素的干扰,剖宫产率不断增高,而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本研究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不干预为4.49%,而文献报道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3.5%[1]。本研究手术时切口保护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1.6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剖宫产时手术切口的保护与否对产妇继发性痛经无明显关系。
剖宫产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于剖宫产后,偶有发生于经腹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多为医源性种植所致,目前以子宫内膜种植理论来解释。症状多发生于术后6个月至数年。病灶一般在皮下组织,很少突破皮肤表面,却可以侵犯筋膜或腹壁肌肉;较少侵入腹膜或进入腹腔[2]。本研究支持该理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特点:(1)二维超声于皮下脂肪层探及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模糊的低回声肿块;(2)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见点状,短棒状或线状血流信号,线状血流信号多见于肿块周边部,脉冲多普勒为低速高阻动脉血流。实验和观察证明,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种植能力不同,其次序为月经后>间隙期>分泌期>经前期>月经期>妊娠早期>妊娠晚期[3]。在剖宫产时,子宫内膜碎片“污染”切口不少见,而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者不多,这与经血逆流而致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似。内膜碎片的遗留特点,生物学活性以及局部或全身因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切口是否被“污染”。但本研究中表明,在剖宫产手术实施有效的切口保护,可明显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朗景和. 子宫内膜异位症.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44.
2 朗景和. 妇科手术笔记.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8~110.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范文4
摘要:语言是文化生存、发展的载体,探讨中英恭维语差异也就是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存在着恭维对象、恭维内容等多方面,对此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对恭维语深层次下的文化积淀予以把握。
关键词:中英恭维语;跨文化交际;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源于不同文化区人们之间的各种交往,这包括物质方面的交流,也包括精神文化资源的交流,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在语言、文化等多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跨文化研究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兴起的,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跨文化交际研究更为吸引人们的眼球。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一环,这就涉及到本文的论题――跨文化交际下中英恭维语的异同。本文将从恭维语及其文化蕴涵、中英恭维语对比以及跨文化交际下的恭维语差异分析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恭维语及其文化蕴涵
一般来说,恭维语就是指甲方(讲话者)对乙方(听话者)本身所具备的良好素质或是拥有的某一物品等方面的赞扬,恰当使用恭维语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其中尔姆斯(Holmes)曾在文章“Complimenting in Speech”中谈及:恭维语是指因他人尤其是听话者具有说话者和听话者均予以肯定评价的某种良好东西(如品质、性格、技能等),而以明示或隐含的方式向其表示赞许的一种言语行为①。根据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理解:首先,恭维语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起着剂的作用,它的存在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其次,恭维语的形成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甲方(说话者)的称赞和乙方(听话者)个人素质良好或者所拥有物品的优异;再次,恭维语的使用包括明示或隐含两种手段;最后,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一般是人的外貌、所拥有的物品(appearance and possessions)和乙方(听话者)所取得的成就或者本身具备的能力(ability and achievements)等。
恭维语是一种语言行为,而语言是一民族文化与习俗的载体与积淀,因此我们对中英恭维语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中西方社会文化的研究。中英恭维语的使用与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首先是人们价值观念方面,中西方存在着等级观念和平等意识的差异。自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以来,“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就处不在,这也影响着人们现在的言谈举止;西方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就十分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从而造就了两国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②。其次在价值取向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中国十分倡导集体主义观念,西方则是强调个人主义,如“positive or ambitious”的生活态度等,这也使两国恭维语走向了不同发展方向。
二、中英恭维语对比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背景下讨论中英恭维语异同,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内涵,以便于整体全面地把握。首先是中英恭维语对象和内容的对比。在恭维对象方面,中国人很少恭维自家人,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在外人面前表扬自家人,比如妻子工作顺利,善解人意等;中国人在进行恭维中往往还要进行自我贬低,如“你做的真好,如果是我,根本没有做成功的可能……”,对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面,即人际交往中的“贬己尊人”③;西方上下级恭维中一般是上级恭维下级,比如企业老总对某一员工说“你干的太漂亮了,继续努力!”。在中国恭维语的运用中,一般是下级恭维上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拍马屁”,如果上级恭维下级的时往往是贬义,如“你最好收敛一下,做事情不要太锋芒了!”等。在恭维内容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恭维语使用话题包括外貌、行为、素质以及成绩等,其中外貌和成绩在美国恭维语中使用较为频繁,而中国人在使用恭维语时一般是根据具体事情而展开,如看到别人写的字,一般说“你写的字真漂亮,以后你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希望多多指教”;当男性对女性存在爱慕之心的时候,一般会恭维女性的外貌、打扮等;关于性话题,中国人基本上不进行恭维,西方(尤其是美国)则十分普遍等。
其次是中英恭维语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对比。在表示谢意方面,中国人关系越好,说“谢谢”的次数越少,或者“谢谢”可以理解为两者关系生疏的表现,而西方则很频繁地使用“谢谢”一词。比如一女生想拒绝追求她的男生,使用“谢谢”等恭维语和恭维行为的应答语来表示二者关系的生疏。此外,在应答对方的恭维行为时,中西方语言中的“贬义词”和“褒义词”经常混合使用,比如甲:“张大爷,过年了,这两只鸡是我孝敬您老的”;乙:“你太客气了!来就来了,还带什么东西啊”。在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乙在接受甲的恭维行为(包括恭维语)的时候,以“责备”的方式来进行答谢,这正是礼貌的一种说辞。这在下个对话中也可以反映出来,甲:你做的饭真好吃;乙:哪里哪里,献丑了。西方则不一样,他们一般使用“谢谢”予以回复。
三、跨文化交际下的恭维语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情况下,我们对中西恭维语进行对比研究需要从深层次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语言使用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在上面我们也进行了简要论述。首先是中西价值观的差异。所谓价值观,Rokeach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持久的信念,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④。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主要存在处理人际关系、对于集体持有态度、隐私、竞争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构建人际关系网,西方人则强调个人生存能力的培养;中国人很重视集体的作用,西方人则强调个体的能力;中国人一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西方人则倾向于保持个人隐私;中国人强调随大流,追求共性,西方人则强调人性的展现等。这些都导致中西方恭维语使用差异的存在。
其次,中西方在审美观方面的差异。所谓审美观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具有的普遍性观念意识,它不仅反映在欣赏者的审美心理上同时也反映在创作者的艺术作品当中,并且将随着社会时期以及社会群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⑤。对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观是指人们对审美对象的心理反映。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含蓄的美,而西方人热衷于直白的美,这也就表现在恭维语中西方人的正面回答以及中国人的间接回答。此外,中西方语言使用的差异也影响着双方恭维语的使用情况。在对恭维进行回答时,西方人倾向于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5,中国人则倾向于以沉默来默认赞美之辞。
四、小结
在跨文化交际条件下探究中西恭维语的差异,需要了解中西方恭维语下蕴涵的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中西方恭维语使用中在恭维对象、恭维内容、恭维语应答策略以及恭维语的类型和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整体、系统、全面地把握。
注解:
①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85.
②在后面本文将进行详细阐述。
③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
④RokeachM.The Nature of Huma Walues[M].New York Free Press,1973:358-361.
⑤邹启华.西方审美观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影响[J].高职论坛,2006(6):40.
参考文献
[1]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范文5
关键字:中西方;体育文化;跨文化交际;共性与个性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3-0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多元的交流渠道,可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更加快速地了解新的文化,但是也会因为对新的文化的不够了解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可能会在交流中触碰对方的文化禁忌。所以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为以后的体育交流或者其他文化交往做足准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文化及体育文化的概念
通常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人类生产有形财富(物质财富)和创造无形财富(精神财富)的过程及其总和称为广义文化;而人类所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及所制定的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则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会用体育运动这种显性的具有创造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同时也会借助体育精神、体育科学、体育产业等隐形的形式,创造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包括认识体育运动规律、培育体育品德、实现体育价值、落实体育理念等方面。
2.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际,这是一种普遍而长期存在的现象。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其代表作《声的语言》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相关构想和理论。广义的跨文化交际存在于一切交流中,朋友的谈话、恋人的倾诉等都是广义的跨文化交际。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也就是狭义的跨文化交际,特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的文化交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共性分析
1.中西方的本位理念
就地理环境而言,中国领土宽广、物产丰富,东面、南面、环海,西面、北面与内陆国家接壤,而且海洋、湖泊资源丰富,位置得天独厚。人们深受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依靠独一无二的耕种环境进行劳作,人们之间的关系平等和谐、团结友善。人们没有利益冲突,孔孟和谐思想深入人心。
不少西方国家临海,海洋运输发达,人际往来密切,当地居民自然而然会懂得怎样去顺应自然、探知自然、挑战自然。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冒险、竞争与创新中。这样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使得竞技体育成为西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中西方的宗教神话思想
儒家思想几千年来长期占据我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影响深远。中国古代佛教信徒很多,传统文化中佛教的色彩十分浓烈,从人们接受的教育中可以体现。
西方文化中着重描绘了鬼神的存在,各种历史记载中都有描述,包括天地开辟、上帝造人、众神的存在与发展等;而且宗教发展与古希腊奥林匹克的起源也有着联系。
3.体育的作用
就体育而言,中西方在体育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方面存在一致性,均觉得体育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身体锻炼,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们各个方面的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而在人们的教育系统中,体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过身体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并培育其坚韧的道德意志品质。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教育。
4.体育的进程
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尽管都有不一样的物质基础,但是体育存在养生、军事、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理念,中西方都是承认的。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个性探究
1.东西方价值观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理念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则认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对立和竞争才是存在于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认为人应该认识并改造自然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自然界作斗争并支配自然界。体育运动如田径、游泳、球类运动等所表现出来的斗争、搏击精神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对抗。
2.东西方审美理念存在差异
东方传统的审美理念注重仿生美,但是西方文化关注的是人体美。中国远古时代自然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们生产工具的能力不足,但是可以观摩并模仿动物,以此来保证生存。伴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图腾这种特殊的形式来记录对动物的模仿。
而西方的审美观念更强调人,人的形象在其文化理念中占据主导地位,西方世界更看重人的肌肉美、身形美,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在希腊运动场上代表着力量和荣誉。跳远、角力、掷铁饼、掷标枪、全长赛跑这五个项目是达到“黄金分割美”的重要途径。
3.东西方体育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静”认为“静”能修身养性,能达到心性的平和宁静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进入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比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禅定”、道家的“心斋”。
西方体育文化却主张“动”,强调竞技,注重θ说牧α俊⑺俣取⑷崛汀⒛土Α⒏叨鹊壬硖逅刂实难盗罚并用数和量来评定比赛的成绩。这种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西方体育具有激烈的竞争性、高度的公平性、严格的规则性、高度的技艺性、高度的娱乐性。它的体育形式包括田径、游泳、骑马、体操、球赛等。
4.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会促成不同的思维理念,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身心合一”和西方传统思想中的“身心分离”存在鲜明差异性。在中国古典神话中,“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物我一体”直接影响着儒家思想的传承。
西方人注重发现自然、探索自然、解密自然,注重速度、力量的突破以及体型的塑造,对他们而言,体育不仅仅是锻炼,更重要的是竞技,竞技中对手之间的比拼就是以体育的方式进行。身心分离的二维体育方式是近现代体育竞技的最初体现。
在世界文化接触如此频繁的今天,体育作为现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也已经不单单局限于赛场上的竞争,它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开放及自身体育实力的增强,中国承办世界性体育赛事的能力越来越强,与其他国家进行的体育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此背景下,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就变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范文6
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为孩子提供教育的过程。自古以来,家庭教育既是每个家庭长期关注的重点,也是各类教育的基础。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导致了中西方对于彼此家庭教育的模式的误解与迷惑。当中国人迁居西方国家的时候,中西方在历史、社会、经济、语言、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差异成为造成双方家庭教育反差的根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
由于电影《功夫熊猫1》在中国非常流行,《功夫熊猫2》也登陆中国市场并大获成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功夫熊猫1》不仅反映出了中西方在家庭教育领域的交流,而且使人们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针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1.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梦想
众所周知,中国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由道德准则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道德准则就是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追求自己的梦想也是如此。《功夫熊猫1》中Po的父亲想让他把做面条当做自己的梦想去奋斗。该影片里Po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缩影,是中国社会环境下的官本位思想。在古代,父母的梦想就是希望孩子通过科举考取个一官半职。当官被认为是一件可以光宗耀祖的光荣事情。因此,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与政治相关联的。
而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在宗教及人权主义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西方的文化形态中,人们相信家庭教育应该培养真正的人。正如《中西方文化对比》一书所述,西方文化的历史是西方家庭教育的根源。在中世纪时期,宗教即教堂,在西方社会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受教堂控治,所以西方家庭教育的宗旨是拯救灵魂。这种思想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非常重视以人权主义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他们反对教堂的压迫,提倡人的尊严和自由。父母不应该替孩子们设计梦想,相反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梦想。所以那个时候他们的家庭教育更加开放民主。
中国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上存在差异。中国孩子的梦想由父母设定,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迫于父母的压力,他们必须努力实现它。在《功夫熊猫》中,Po不喜欢做面条,然而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而默默的努力工作,这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模式。
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崇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想像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设定梦想。在《功夫熊猫1》中,Po在老师的指导下评估自己的梦想,以正确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梦想。一旦设定了目标,孩子们就会不惜一切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2.责任心和个人主义
中国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对责任心的意识有所不同。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功夫熊猫1》中,首先Po的父亲告诉Po他的责任是养活这个家,最后,他的老师告诉Po他的责任是要服务社会,正如老师期望的那样,Po拯救了整个城市,这就是西方社会里的责任意识。
在中国,家庭是由集体方式组建起来的,尤其在古代。所有的家庭成员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生活在一起才能克服困难。实质上,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团体。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就是这样形成的,与社会责任相比,他们更加重视家庭责任,因此中国人的责任意识过于狭窄。
然而,在西方,家庭是以一种松散的方式组建起来的,两代人并不生活在一起。与中国的经济形式不同,西方国家是市场导向型经济,社会环境对家庭教育有很大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他们更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每当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社会,他们视此为己任。
个人主义是指个体最为重要的东西以及独立自主的品质,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功夫熊猫1》充分展示了个人主义。影片开头,Po没有任何自由,但最后,他获得了自由并且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西方的家庭教育总是强调个人主义至上。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具有竞争力。因此西方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个人主义精神,也就是说要自己去适应这个激烈的竞争的社会,竞争意识已经渗透到西方的家庭教育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个人主义还包括尊重个体和自由的权利。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和上层社会,家庭教育不重视个人主义的培养,反映到家庭教育当中就变成了对父母的尊重。从出生孩子就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父母把孩子当成可以替他们完成梦想的工具,孩子根本没有自由和隐私权。
在日常生活中,Po的父亲没有给他足够的个人空间,而他的老师认识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就引导他去发挥个人空间。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做他们自己的事情,鼓励他们去创新探索,去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去认识赚钱的艰辛,去培养他们的精神品格。
中国的父母只知道保护和娇惯孩子,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为孩子订立与学习有关的目标,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而他们却忽略了如何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如何培养孩子具有公民意识,如何培养孩子创新与探索的精神。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父母在引导孩子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更看重社会责任,西方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他们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公民意识。
中国的父母只强调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的父母引导孩子成为一个顺从的、不威胁社会的人。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逐渐融合
过去,中国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积累知识而忽略了孩子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集体而忽略了个体的重要性。如今,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个性民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的父母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不再只强调共性而接受孩子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给孩子们更多的个人空间。
西方家庭教育开始崇尚儒家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他们过分强调独立,因此孩子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卢如凯在《怎样引导孩子》一书中指出,在西方国家,吸毒非暴力不合作的孩子的数量比中国高出百分之五;其次,孩子过于独立而导致早恋,许多青少年女性婚前怀孕,因西方国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所以禁止堕胎,许多非婚生的孤儿被寄养在孤儿院,这些孩子的发展令人担忧。
今天,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的观点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怀疑所谓的民主式家庭教育。
儒家思想在西方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学习儒家思想,西方的父母了解了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他们把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精华借鉴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他们认识到过分独立的弊端并开始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共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