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1
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反映最强烈的就是青少年群体。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所有网民的27.3%,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占整体网民的30.6%。可见,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大部分青少年网民的上网目的是进行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休闲娱乐活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既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的便利,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害,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看到目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对策。
1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人才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网络环境迫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网络时代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以及网络查询、网络通讯等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提高这方面的综合素养。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具备相关能力的人不多,从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还有待加强。而且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分开工作的,并没有将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缺乏系统的建设 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使传统的以教育主体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平等、自主选择的权力,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出击,关注什么内容、不关注什么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红色网站”,但是数量不多,而且存在着内容不丰富、信息更新不及时、形式枯燥呆板、不够活泼等问题,缺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如果网络平台的点击率不高,青少年缺少浏览相关网站的积极性,则会大大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其他相关网站,都应该注重加强网站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博客上,长篇大论,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较之网络上的其他娱乐性强的内容,本来就很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很多学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尽管注重了对网络工具的使用,但只是一味说教,而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法缺乏新意,这种单纯的灌输往往不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2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 首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还属于新事物,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不应单纯的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利用网络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应该从广义上理解其内涵。不只是网络上,在网络下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针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其实,对于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的创新缺乏深入的探索。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在实际工作中总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不断深入研究。
2.2 学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的奖惩机制 要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大部分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来说,还要承担教学或班主任等多项工作任务。这样教师不仅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还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出考题、辅导学生等等。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有效的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校方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否则,在缺乏相应的有效奖惩机制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便会产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同时,对于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调动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2.3 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网络硬件设施不足、设备陈旧落后、校园网络技术不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政府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所致。此外,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同样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其次,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网络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众多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许多不良信息大量涌入,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使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但监管的范围和力度还不够,还是会有一些不良网站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部门还要再接再厉,加强监管,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还不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相结合,找出更加适应时代特征和实用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以应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应看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动力之一,要使青少年健康发展,就应该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社会与家庭同样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各方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2]张俊琴,龚俊松,唐天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江苏高教,2008(1).
[3]唐玮.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前沿,2009(21).
[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2
关键词 父母婚姻满意度 父母冲突 亲子依恋 网络成瘾 青少年
分类号 13844
1 问题提出
家庭是一个大系统,由父母亚系统、亲子亚系统和兄弟姐妹亚系统构成。然而自1979年全面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我国绝大部分家庭的主流模式,因此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就成为家庭系统中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来源,自然也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在父母关系领域,研究者发现,儿童青少年感知到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孩子越容易出现情绪、行为甚至睡眠等适应问题。在亲子关系领域,大量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如Belsky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强调父母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直接作用。Anderson等人提出“溢出假说”(spillover process),强调父母关系对孩子的间接影响,认为父母亚系统的情绪和行为会迁移到亲子亚系统,父母间的良好感情会带来和睦的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反之亦然。与此相似,Davies和Cummings提出了“情绪安全感假说”,认为父母冲突可能破坏亲子依恋关系,进而间接地引起儿童问题行为。此外,Magnusson和Stattin还提出了“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对儿童青少年来说,父母关系这一相对更远端的环境必然通过亲子关系等近端环境的作用从而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发展。
从上述理论和假说来看,父母关系要么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要么通过亲子关系,尤其是亲子依恋来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影响。然而这是否适合用来解释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一新兴问题还有待探讨。在我国,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已非常严重,最近的一次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网络成瘾青少年已经超过2000万。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少数几篇文献分别探讨了夫妻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这些研究发现频繁而强烈的父母冲突和消极的亲子依恋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有关家庭因素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还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家庭消极因素,如父母冲突或亲子冲突的影响,而对一些积极因素尤其是父母亚系统中的积极因素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尽管上述提到的理论已经将不同亚系统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考虑,但是已有研究者更多是单从父母亚系统或者单从亲子亚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将不同亚系统的因素整合到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如前所述,家庭是一个大系统,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作用,单独地或者人为地将其分开来探讨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得出不全面的结论。为此,本研究将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父母婚姻满意度)和消极因素(父母冲突),以及不同亚系统(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的因素放在同一个研究中进行考察,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不同性质和不同亚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如何?(2)不同性质和不同亚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力如何?(3)父母关系(父母婚姻质量和婚姻冲突)是否通过以及怎样通过亲子关系(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总体上来讲,本研究有以下假设:(1)父母冲突、父母婚姻满意度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都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2)近端环境因素(亲子关系)比远端环境因素(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力更强;(3)父母冲突和父母婚姻满意度都会通过父子依恋及母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具体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重庆和河北石家庄三个城市各抽取一所普通中学,再从每所中学抽取初一至初三学生共1100名完成问卷调查,剔除一些没有完整填写或填答不认真的问卷62份,最终有效问卷为1038份,有效率为94.4%,其中男生480人,女生554人,性别数据缺失4人,具体被试信息详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基本人口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校和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
2.2.2父母冲突
采用池丽萍和辛自强(2003)修订的《儿童感知的父母冲突量表》(Children’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中的冲突特征分量表进行施测。该分量表共19题,由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三个维度构成,为4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4)”,各维度分由各维度的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代表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强烈。各维度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陛系数分别为0.78、0.80、0.80,总量表为0.91。
2.2.3父母婚姻满意度
采用Huston和Vangelisti(1991)编制的“婚姻关系问卷”(The Marital Opinion Questionnaire),该问卷主要用于测量夫妻关系的总体幸福感指数。该问卷共10题,采用7点语义差别量表,用两极形容词来评价父母的婚姻状况,比如“享受的——痛苦的”。最终经过对部分题目的反向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婚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imh’s α系数为0.93。
2.2.4亲子依恋
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的“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中的父亲和母亲分问卷,主要用来评价青少年对自己与父母间关系的感知。每个分问卷均包括25题,分信任、沟通和疏离三个维度,其中信任指被试被依恋对象了解、尊重以及彼此相互信任的程度,沟通指被试与依恋对象言语沟通的程度与品质,疏离指被试对依恋对象生气及觉察出与依恋对象情感分离、孤立的程度。该量表采用5点评分,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由各维度所含题目得分相加得到各维度的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信任、沟通或疏离程度越高。将信任和沟通总分相加再减去疏离的总分即可得到个体依恋质量的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依恋质量越高。在本研究中,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总问卷及各分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9~0.86之间。
2.2.5网络成瘾
采用陈淑惠等(2003)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进行施测。该量表共26题,由耐受性、戒断症状、强迫上网、时间管理和人际健康五个维度构成,采用4点评分,从“极不符合(1)”到“非常符合(4)”,各维度分由其所属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表明网络成瘾越严重。总分在63分及以下为非网络成瘾者,在64—67分为网络成瘾倾向者,在68分及以上者为网络成瘾者。各维度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在0.70~0.82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管理,并使用SPSS19.0和AMO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首先,根据陈淑惠网络成瘾量表的标准对本研究的被试进行网络成瘾分析,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者有13名,网络成瘾者有32名,这两类被试共计45名,占有效被试的4.8%。
3.1父母关系、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见表2),父母婚姻满意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父母婚姻满意度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父母冲突的频率、强度和解决程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解决状况越糟糕,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此外,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总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质量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进一步分析发现,母子信任、母子沟通、父子信任和父子沟通得分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得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2父母关系、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以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分为结果变量,父母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父母婚姻满意度、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表明(见表3),只有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父母婚姻满意度进入了回归方程,并且都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冲突并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明显。
3.3父母关系、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父母冲突、父母婚姻满意度和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机制进行考察,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假设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指数很好(x2df=5.057,TLI=0.955,CFI=0.975,1FI=0.975,RMSEA=0.063)。
从图2可以看出,亲子依恋在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而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的效应大小分析发现,直接作用占总效应的69.13%;间接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3.06%(父母婚姻满意度通过母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和17.81%(父母婚姻满意度通过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
4 讨论
本研究对家庭环境中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父母婚姻满意度、父母冲突、亲子依恋等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关系。但是进一步的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父母冲突并不能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要通过亲子依恋才能起作用,而父母婚姻满意度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可以通过亲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就以上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将展开以下两个方面的讨论。
4.1家庭环境的作用:积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大还是消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大?
已有研究更多是单独考察某一个或某一个亚系统内家庭因素的影响,然而,正如在本研究中问题提出部分提到的那样,家庭环境是一个系统,不同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共同影响,如果单独考察某个或者某些因素的作用就可能得出一些偏颇的结论。本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领域需要同时考察不同家庭因素作用的重要性。
很多单独考察父母冲突的研究几乎一致地表明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然而本研究发现,当同时考察夫妻亚系统的积极因素(父母婚姻满意度)和消极因素(父母冲突)的作用时,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而父母婚姻满意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从而凸现出夫妻亚系统中积极因素的重要影响。当然,得到这一结果也可能跟本研究的样本大多数属于网络使用正常群体有关。
4.2家庭环境的作用机制:远端因素通过近端因素起作用
本研究发现,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父母婚姻质量,最后是父子依恋。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近端因素,还是远端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然而,近端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一些。对于家庭而言,父母亚系统是家庭的基石,为家庭氛围确定基调,有什么样的父母关系,就会形成相应的家庭氛围,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很难不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而独善其身。然而,相对于父母关系这个远端因素,亲子关系对于直接参与其中的青少年来说影响自然就会更大,更为直接。在近端因素中,母子依恋的作用又大于父子依恋,这与总体上来看母子交往的时间和质量都优于父子交往有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作为近端因素的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在父母婚姻满意度和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和完全中介作用。可见,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更多是通过亲子关系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父母冲突的作用。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人一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溢出假说”。
5 教育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我们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应该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促进良好的夫妻关系上。在家庭治疗理论看来,父母关系是家庭的基石,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基调。如何才能促进父母关系更好地发展呢?沟通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制定好的家庭分工,增加父母之间的共同活动,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都会对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2)应尽量减少父母的冲突。尽管本研究没有发现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直接作用,但父母冲突会破坏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进而破坏家庭氛围,从而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寻找父母都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父母冲突在所难免,在父母有冲突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这样可以降低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
(3)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本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在父母关系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父母冲突而言。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即使父母关系不好,但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父母关系不良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除了促进父母关系健康发展外,非常重要的是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如何才能和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我们认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积极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需求,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很多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这是促使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网络成瘾之后,想到的只是不要让孩子上网,并没有想用什么样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上网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埋下冲突的种子,破坏亲子关系。此外,父母还会因为孩子上网而对青少年产生很多负面的看法,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可以通过让父母看到孩子除网络成瘾以外的好的方面来改变父母对孩子的看法,这也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6 结论
(1)父母婚姻满意度、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均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而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3
一、全社会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前提
1.认清现阶段网络环境的严峻形势。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诱惑性,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实为洪水猛兽。而传播不良的信息,对青少年来说,更是贻害无穷。近年来。因网络而走上犯罪的青少年更是比比皆是,这也正是社会、学校、家长用“堵”的方法阻止青少年涉足网络的现实依据。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一严峻形势,积极寻求治理的措施。
2.在“导”上下功夫,尽快建立网上绿色通道。
如果我们因为网上信息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而一味地“堵”,那是因噎废食,轻则使青少年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重则使青少年成为新的“文盲”。因此,一味“堵”是相当愚蠢的,我们应该加大网络环境的整治力度,积极鼓励相关部门建立青少年网络绿色通道,引导青少年多上网、上好网。
3.净化全社会网络环境,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
全社会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网络群体,各类网站要为青少年开辟专版,在源头上保证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的传播。网络经营者要考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开辟青少年专用网站、专用网吧,严格控制不健康内容的传播。要加大立法力度,加快立法进程,强化监督,力争使青少年上网行为规范化。
二、有目的、有组织开展青少年网络品德建设,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要在改善办学条件时,优先考虑网络的建设。
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克服因噎废食的偏见。要知道,高科技的社会,让学生与网络无缘,那就是与培养创造性人才无缘,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呢?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建立健全网络,唯其如此,青少年的网络品质的培养才有现实的前提。
2.学校要在选聘教师时,优先考虑教师的信息教育技术水平。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是当代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试想,一个连计算机都不会操作、利用的人,怎么能将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又如何铸就呢?又怎么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多上网,上好网呢?青少年良好的网络品质的形成自然就成为空话。
3.知、情、意、行――青少年网络品质建设的主要内容。
知――就是对网络的认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在畅游网络时,要绷紧是非神经这根弦,多一份警觉,少一份自由与轻松,尽量避免不良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损害。
情――就是对网络的情感认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喜欢网络,但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去对付网络对人的诱惑力,从而形成对网络不冷不热切忌沉溺网络的情感态度。
意――就是对网络有足够的自控力。不能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控,更不能陷入不健康的网络中不可自拔。
行――通过对网络品质知、情、意的培养,最终落实在具体的网络行动上,那就是因喜爱网络而积极主动地上网,并能准确地评判网络的优劣,最终成为熟练上网,有节制、有选择的上网,规范而守法的上网的具有良好网络品质的人。
三、家长应当成为青少年网络品质建设的合格监护人
1.准确定位网络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
网络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标志,网络知识技能已成为孩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家长千万不要用“堵”的方法对待孩子接触网络。要舍得投资。从而为孩子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条件。
2.熟悉、了解网络资源的状况,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
家长要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技能,引导孩子多浏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网络资源,作为家长自身。也应该有良好的网络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3.要对孩子切实负起责任,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的网络品质的合格网民,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4
关键词:团体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
社会心理学认为,沉迷于网络的现象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过于的依赖网络,最终达到影响心理机制发育的程度,对外表现出来便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失调,出现网瘾症状。根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网瘾人群当中,青少年的比例达到了14%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青少年网瘾群体,可见在我国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正已经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多方的关注。
一、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矫正
我国学者对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解决网瘾产生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种层面进行分析。即精神分析学、生物医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从中可以得知,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非常之多,所以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分析诊治。如,我国著名学者杨昕就从临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对网络成瘾的防治防治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梳理。从临床医学上进行矫正的方式主要是药物应用,让网络成瘾者使用抑郁药和精神稳定药物;从教育学的视角进行矫正的方式主要是在我国应用,如陶宏开的素质教育法、杜鹏俊的苦难教育法等;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的矫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治疗法,如厌恶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二是,心理干预法,如采取的奖励或惩罚等强化干预法、团体心理辅导法、转移注意力法等。
二、 团体干预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必要性
(一) 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在矫正青少年的网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够仅关注青少年的行为表现,还要关注其心理的状况。因为即便在行为上避免了青少年上网的可能,其心理还存在网瘾的话,最终还是会在行为上释放出来,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青少年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正在逐渐的成形,其心理、生理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生理上其身体的所有器官都会开始迅速的发育,身体趋于成熟。而在心理上,其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虚荣心,对一切事物都抱着尝试的态度,性格中隐藏着一丝叛逆,追求刺激是他们的标签。他们受到外界的影响会冲动,他们渴望自由与独立。不过由于其缺乏了相关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在认识事物时会较为片面。正是由于身体、心理共同表现出青少年时期的不成熟与不确定,因此,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极容易误入歧途。
利用团体干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网瘾依据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将人放在第一位置,关注其内心状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根据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所确定的矫正策略,能够时刻并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故而这种矫正策略也能够得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认同与接受。
(二) 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方法的缺乏
根据当前对青少年网瘾进行矫正的现状来看,主要还是集中于对青少年行为的控制,即在特定的场所开展矫正措施来限制其行为,最终达到短期内的矫正目标,这样的方法存在部分的缺陷,主要有:首先,在矫正的过程当中对于青少年网瘾的治疗认识的不够清楚、明确,管理上出现了极大的混乱,最终导致矫正工作难以顺利的开展且效率低下。甚至有些研究的学者提出了通过行政管理的模式来促进矫正工作的开展,直接的将这一行为蒙上行政色彩,只为达到目标,过程在所不问,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在所不顾。这样的方式注定不会有较大的成效。其次,在矫正过程中实施的对象过于单一,人们只关注从青少年的行为上对其进行限制和改正,较常见的就是在学校或者是家庭等特定的地点或者场所接受一些简单的药物治疗以及心理辅导。类似于国外的专业性矫正机构在我国的数量是少之又少,现阶段正需要的就是专业的矫正方式和策略,因为它们的缺乏导致青少年网瘾的矫正工作无法进入到少年们内心的深处,即便短时期内戒掉了所谓的网瘾,但受到某一特定因素的影响,极易再次发生沉迷于网络的情况,没有办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此外,由于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工作是在传统的行政框架下进行的传统式矫正方法,大大降低了矫正的效果,也就影响了青少年网络矫正的效果。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一种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且又适合于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专业性方法,而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理念恰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三、 团体干预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可行性
(一) 团体干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理念
基于团体干预的工作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各自的关系、特点来看,之所以团体干预的工作理念与方法能够运用于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正工作中,是因为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理念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在功能和目标上拥有诸多的共同之处,尤其是团体干预的工作性质以及其服务宗旨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结合最为密切。
1、 从性质上看,团体干预工作有着多重性质
从性质上看,团体干预工作存在着了多重的性质,具体分为工作实务中的团体干预工作和实践中的团体干预工作,不过二者的所有理念都是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团体干预根据开展措施的不同分为专业性质的团体干预以及制度式的团体干预。前者主要是依据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自身具备的技能来达到助人的目标。而后者则主要是将社会的福利制度、的各项法规政策作为出发点和行为准则来助人。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助人,基于此,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便逐渐的延伸除了很多工作的方法,例如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特殊的个案工作法以及社区行政工作法。除此之外,还创新的扩展了实务的工作领域,其中包括健康、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教育、商业与工业、司法体系、收入维持和就业等。其服务的人口范围也有所扩宽,成年人、老人以及儿童都成为其服务的对象。另外其介入了多项领域的问题,有针对地区家庭贫困的,家庭暴力的,还有种族歧视,残疾问题等非常的宽泛。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其视野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矫正方法以及矫正策略可选择性的多重性,故而其能够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提供更多、更丰富、更切合实际需求的矫正策略。
2、从服务理念上看,团体干预将人的意义放在首位
从服务的角度上看,不论是进行团体干预还是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进行矫正,都需要以人为本,将人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置上。不过进行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又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为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能够矫正掉青少年的网瘾,而不是短期的戒除,值得注意的是还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感化,让其真正的回归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就笔者观点来看,感化的作用与意义远远高于行为上的网瘾矫正。这与团体社会干预工作的核心出发点不谋而合,将人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助人解决问题。而以宏观的视角进行扩大分析,则是使社会更加的和谐,让人得到生存、发展、进步。
(二) 团体干预的实务探讨
在进行团体干预社会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即助人与自助并行,将解决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作为根本的目标。团体干预社会工作是具有社会性的,由于会解决社会问题,因此便会对社会问题本身介入。而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不仅仅要强调对人治疗与发展并重,而且还要将这些团体干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始终处于平等地位,并协助案主共同解决问题。基于此,将以“自助”为主要目标的团体干预社会工作用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能够从微观层面拟定出科学实用,具有针对性的小组工作计划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正工作中。
结束语
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是一项复杂且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因此具体的矫正工作中,要求以广阔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为基础,在运用团体干预社会工作的理念下,运用专业的方法来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而促进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衍治.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可行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81-83.
[2] 欧居湖.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3] 吴贤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特征及其综合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4] 邓验.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5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随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普及以及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基层电信企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这些网络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并且,随着移动网络“基站”的建立使得无线信号无死角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普及率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为他们上网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我们选取了地处云南边陲的红河哈尼族彝族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的七所学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部分学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半结构式访谈。共发放问卷974份,收回有效问卷902份,在这90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459人,占总人数的50.9%,女生443人,占总人数的49.1%。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及部分社会青年,年龄在11-21岁之间。调查的民族也相当广泛,根据收回的问卷统计,除汉族外,瑶族有127人,占总人数的14.1%,哈尼族126人,占总人数的14%,苗族91人,占总人数的10.1%,彝族70人,占总人数的7.8%,傣族49人,占总人数的5.4%,还有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回族、壮族、佤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布依族的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性别比例合理,年龄处于青少年时期,民族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
由于受教育程度所限,青少年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的主要力量,通过调查分析,他们的网络行为现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网设备。随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上网设备出现多元化的现象,除了台式电脑之外,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也成为上网的主要工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庭都拥有手机,902名调查者中,只有3名家里没有手机,手机拥有率达到了99.7%,其中,家里拥有三台及以上手机的有679名,占调查总人数的75.3%,715名受访者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总人数的79.3%。家庭配备电脑的有647名,电脑配备率达到了71.7%,其中,拥有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有192名,占电脑拥有者的29.7%,占调查总人数的21.3%。
(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来讲,学校老师的宣讲、电视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780名青少年经常上网,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占总人数的86.5%,说明网络已经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平台和渠道。
(三)以网络信息传播来展示自我。利用QQ、微博、博客、微信开辟自己的天地,QQ空间、QQ相册、博文、微信好友圈等方便地记录着生活的细节,成为青少年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主要平台。在调查者中,有742人使用QQ,383人使用微信,317人使用微博。使用QQ的人数明显高于使用微信和微博的人。
(四)上网时间相对固定。上网时间无节制 由于受访者大多都是学生,所以他们的上网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假期、周末和课余时间,选择周末上网的有640人,假期上网的有254人,课余时间上网的有193人,遗憾的是,也有5人会逃课上网。在上网时间上,有209人每天都会上网,267人每个星期上网一次,有184人每1-2天上网一次,这三类人占了绝大多数。在每次上网时间上,就显得很无节制,每次上网半小时以内的有158人,小时以间的有253人,这是相对科学合理的上网时间,但上网达到三小时的仍有219人,四小时以上的有171人。
(五)存在着不良的网络行为。网络上的各种诱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抵御的,出于青春期的好奇心,他们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网络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103人浏览过,有279人在网上使用过攻击性语言,有121人曾经发不过虚假信息,有306人抄袭过网上的文章,有55人参加过或者想参加人肉搜索。
(六)对网络的认识比较全面。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从调查结果看,大家都有这样的认同,在网络的积极影响方面,有511人认为网络可以开拓视野,187人认为可以了解外面的信息,99人认为可以休闲娱乐,33人认为能够促进学习,13人认为能够增加交往,有11人认为可以缓解压力。在网络的消极影响方面,有303人认为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影响判断,370人认为会影响身心健康,126人认为会形成网瘾,50人认为会产生网络孤独症,53人认为会产生网络犯罪,35人认为会影响工作学习。
二、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原因的分析
对于目前的这种网络现状,究其原因,是青少年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因素。首先,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期,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强的探知欲和好奇心,而地处云南边疆地区的他们,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外面世界的方式有限,而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自然就成为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其次,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对网络上的信息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网络的某些诱惑难以抵抗,因此就会造成一些列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再次,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奋斗期,受到学业和生活的压力,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来满足自己感情交往和获得尊重的需要,利用网络的随意发挥性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
(二)客观因素。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已经大面积覆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电脑和手机,而且,很多家庭不但配备有台式电脑,而且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也很常见。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高配置和低成本,拥有手机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手机也就自然成为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双方的职业大多是农民,而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调查统计显示,80%家长的文化水平时初中和小学,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养家糊口,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上的时间投入较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欠缺,使得大多数的青少年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以上网的方式度过。学校方面,现在的中小学基本都已经开通了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这就为青少年上网奠定了技术基础。网络自身方面,网络确实有其吸引青少年的诸多优势,网络中精良的画面制作满足了青少年的视觉需要。网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更是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对于经常联络朋友的青少年来讲,网络确实要比电话便宜,而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网络留言不用对方在线就可以完成,电子邮件比写信更加快捷和便宜。这些优点,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成为广大网民中的一员。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已经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主体的现实,他们的网络行为已不可避免。那么,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唯有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构建良好的网络素养体系,才是正确出路。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共同努力。
(一)青少年自身网络素养的培养。所谓青少年网络素养,是指青少年借助网络接近、分析、评估、创新信息,以及构建和扩展虚拟社会关系网络的综合能力。作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身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与相邻国家本民族同胞的交流和往来的重任。同时,也要和其他名族进行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在目前的环境下,网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就刻不容缓。具体来讲,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应包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接近和使用网络的能力,分析、评估和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对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借助网络发展自我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的能力,利用网络与他人将进行社会互动、共享的能力,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这些网络素养的培养,将会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希望和主力军,通过网络,加强人们对他们的了解,尤其是少数民族里那些神秘文化的了解,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研究,推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投资。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好多少数民族都具有国际性,如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他们民族意识相当强烈,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民族意识已经超越了国家意识。因此,培养好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对加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方面。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大都属于民族自治,在政府管理层面上,政府要完善整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这是开展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政府要和教育部门、电信企业、IT相关产业部门等和网络素养培养相关部门达成协议,降低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训的成本,减少经济压力。另外,政府要联合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环境,也可以成立专门的青少年网络管理部门,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对有些网络游戏产品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打造青少年专属的网络平台。考虑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建设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网站或者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相对照的网站,这样一则可以全方位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政府相关决定,使他们更方面了解政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网络行业方面。地区性的计算机网络协会等行业组织,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加快针对网络监控软件的开发,针对不同的上网工具,开发相应版本的监控软件,就像现在好多软件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样,有针对电脑的Windows版,适应手机的Android版、和专门针对苹果手机的Iphone版。网吧加强自身管理,切实落实上网实名制制度,严谨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可以进入网吧的十八岁以上的青少年,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通过网络信息过滤软件、信息分级制度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截断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链条,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四)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家庭培育的作用。具体讲,就是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入手,训练他们如何恰当使用网络。家长要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和孩子保持互动。对于一些不好当面交流的问题,可以利用QQ和孩子进行聊天交心,了解孩子的近况。关注并阅读孩子的QQ空间、博客和微信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回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浏览,不玩暴力性的网络游戏,避免不良网络行为,以自己良好的网络素养给青少年做出榜样。
(五)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在开设了网络基础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共享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管理制度和行为的认同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网络道德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我意识,以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这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青少年网络行为社会控制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其影响是双向的,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扬长避短,未雨绸缪,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来加快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吴彩虹.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及其干预措施[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6).
[2] 刘永涛,尚旭光,齐小娟,任丽娟.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6).
[3] 薛彦华,黄承芳.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影响的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
[4] 黄鹏进,王学梦.当代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感研究[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
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10-02
移动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丰富的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网络发展之初,仅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和传递情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旋风开始席卷全球,网络的使用以指数形式递增。从用户数量来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截止201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截至2011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占青少年总体的64.4%[基金项目: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度专项调研课题(青少年工作研究)(QSNYJ2013124)],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的网络媒体,得到了全国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学家通常将青少年期的年龄界定为11岁左右到21岁左右,大致相当于中学和大学教育阶段)的认可和追捧。它已经涉及到青少年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无可否认,网络正在不断重塑我们的生活。尽管对网络的作用一直众说纷纭,但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河南省属于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发展起步晚,经济水平还远远跟不上沿海城市,而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用工需求少,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城镇失业人员增多,于是出现了大量河南人外出务工,衍生出了一些新群体“留守青少年”、“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等等,另外,手机等终端的普及也给网络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河南省的社会特征。从上文的数据中可知青少年是网络用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建立亲密社会关系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所面临的网络互动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冲突也最多。
鉴于河南省青少年的新情况以及网络生活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本研究以河南省青少年为调查样本,主要从网络基本使用情况、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能力、网络使用活动、网络使用动机、对网络的观点等方面调查河南省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具有建设行、可实施的建议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河南省的两所高中、两所初中以及一所职业学校的308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完整回答了《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量表》,此量表参考了北京大学赵国栋等编制的《北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量表》,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86%,其中男生占57%,女生占43%,年龄主要集中在12―18岁,来自城市的约占52%,来自非城市的约占48%。
2.研究方法
参考北京大学赵国栋等编制的《北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量表》【3】,删除原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方面的调查,增加适用于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的项目,修订原有项目表述以便适合青少年,最终形成本次调查量表《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量表》。本量表主要由人口统计变量和量表组成,其中量表又由几部分组成:网络基本使用情况;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能力;网络使用活动;网络使用动机;对网络的观点。量表内各条目按照1-5级评分,1分:非常不同意;2分:比较不同意;3分:中立;4分:比较同意;5分:非常同意。
3.填表方法
在正式实施问卷调查时,研究者在班级的自习课上进行发放,郑州市外的由班主任在自习课发放指导学生填写,所有的施测者按照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学生填写,任何量表只要有一整个项目未填,即按无效回答处理,不计入统计分析。
4.统计方法
将收集到的问卷原始数据输入到Excel数据模版里,使用SPSS17.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
在填写问卷的学生中,63.2%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其中88%的人使用的是台式机,只有12%的学生使用的是笔记本,相比于大学生拥有电脑的普遍性,仍然有36.8%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电脑;在上网频率这个项目中,有占一半的学生回答“偶尔上网”,只有24%的学生表示经常上网、几乎每天上网、每天必然上网;在上网地点上,55.2%选择的是在自己家里上网,27%的选择在网吧上网;在上网时使用的电子设备选项上,用台式机和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一样,都超过了30%。在每周平均的上网时间上,总的平均时间达到17.43小时,平均2.5小时/天。
在网络使用活动项目上,问卷数据显示青少年只是偶尔会通过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料、讨论学习问题、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教程等进行网络学习;青少年网民网络应用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达到85.8%,青少年的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使用率分别占比例处于前列;网络沟通交流上也表现得非常活跃,即时通信、微博、社交网站和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也高于网络学习的,经常在网络上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的达到75.3%;青少年网民网络购物行为较少,86.8%的青少年表示不经常网购;73.9%的青少年表示自己目前的休闲娱乐多半与科技产品有关(上网、游戏、听歌);而在其他的例如:在网络上经常做现实不允许做的事(19%)、我喜欢在网络发表我的看法和观点(29.4%);在互联网里找志同道合的朋友(24.5%)等等这些脱离社会的行为青少年并不如我们所预先认为的高比例。
在网络使用能力项目中,65.9%的青少年不认为上网和操作浏览器软件对于自己是很容易的;71.6%的青少年不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有关电脑使用的各种基本技能和方法;只有13.1%的人认为自己是个电脑高手;73%的人不认为学会使用各种网络技术是容易的;83.7%的人不会解答自己身边同学问的关于互联网的问题。
在网络使用动机项目上,较显著的特点是,青少年上网没有特别明显的动机,达到30%以上的几个动机分别是:和朋友分享心情(30.2);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感情(31.4);为了休闲娱乐(35.3);为了缓解压力(39.3%)。在其他动机如为了节省电话费、及时获取信息、网络购物、实现自我价值等上,青少年大部分都是保持了中立的态度,只有少数人有这些动机。
在对互联网的观点项目上,分别只有不到20%的青少年认为在网络中自己更有成就感;认为自己喜欢网络交流方式;认为在网络中感到兴奋和快乐;认为网络可以激发创造力;认为在网络中很容易找到归属感。大部分青少年对网络保持一个客观中立的态度,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家认为互联网是积极向上的,是能改变生活的,在“网络可以帮我提高现实技能(如沟通技能)”;“认为科技和网络技术发展得太迅速”;“认为互联网几乎对我的生活中的各个部分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项目上的比例达到20%以上甚至30%。
三、问题与对策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青少年网络使用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糟糕,虽然使用的项目目的等方面与设想的不同,但从大体的结果来看还在可控之中。下边讨论下青少年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主要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网络生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使用项目比较集中,主要集中于音乐、视频、游戏以及社交网站与软件。
从统计结果上来看,青少年使用网络的项目奉行娱乐至上,很少触及下载学习资料、讨论学习问题、网络视频学习等内容,并且电脑使用时间较长,2.5小时/天,这应该与青少年平时课业任务较重,压力较大有关,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中,娱乐项目占了绝大部分。
1.2在网上做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比例虽然不高,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网络上做一些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自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不允许青少年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平时认为的网络危害,另一方面是现实中无法操作的事情,比如与较远地方的同学亲友联系等等。前者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要进行监管和教育,防止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1.3上网动机不明确,需要引导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使用网络,没有一个主要动机,所有项目都比较平均,但是从上文使用情况来看,最终选择娱乐项目的占绝对比重,与原始动机不明确不符。
1.4使用网络能力不足,需要提高网络使用能力
在统计中可以看出,上网时出现问题,青少年并不知道如何解决上网问题,对网络问题处理能力不足,当出现问题时不能自己解决或者帮别人解决问题,需要给青少年一指导,帮助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青少年网络使用动机、使用项目以及使用能力方面的问题,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处理问题,并且防止网络对青少年造成伤害,提出以下对策:
2.1加强网络管理力度,防止对青少年造成伤害
青少年主要使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游戏,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在不适合青少年的音乐、视频、音乐中增加限制,防止青少年接触到不健康的娱乐项目,造成身心的损害;家长应指导青少年网络使用,帮助青少年在上网设备上屏蔽不健康信息,经常检查青少年网络设备,加强监管;网吧监管要加强,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拒绝进入,一旦发现有网吧接收青少年上网,直接关门整顿;净化网络环境,把毒源清除出网络。
2.2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青少年融入大集体,减少网络使用。
学校和家长应该增加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多组织大集体活动,减少青少年无聊独处时间,让青少年融入大集体,同时也能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到更多的社会技能,拉近家长、教师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建造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家长和学校要做好沟通,多交流青少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解青少年的真正想法,更好的处理青少年遇到的困惑。
2.3学校增加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以及解决网络问题。
中学应开始计算机课程,介绍计算机文化,教授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当遇到问题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多进行网络使用方面的介绍和活动,让青少年了解更多的网络知识;教授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学习,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针对河南省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部分已经可以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其他措施需要监管部门、学校、家长通力合作,尽最大努力引导、教授青少年合理、健康使用网络。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让青少年不受网络的侵害,正确获得知识。但由于提出的措施还未全面,后续需要在大范围内检测相关措施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提出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pdf》.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pdf》.
[3]赵国栋等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vol.8,No.4 (147-162) 2010.10.
[4]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7.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0-07-15].http:///special/cnnic26/.
[6] 石绍华,高晶:北京市青少年的上网情况及心理发展调查报告。北京市政府、共青团市委编,2002年.
[7]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8]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J] .社会学研究.1995 ,(4) :41-48.
[9]侯磷.网络消费行为对生活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33-34.
[10]吴明隆. SPSS 统计应用实务[M] .台北文魁信息股份公司,2000.
[11]郭良, 卜卫.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