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积极心理学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学科 学习方式 探讨

一、对传统历史学习方式的反思

1、教师“教”与学生“学”分化,缺少对学习方式的指导。在由传统的课程环境向新课程环境转化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出现了两方面的误区。一是不少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对新课程改革有消极对抗情绪,认为改来改去,还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是好猫”,如果采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动脑筋,说不定还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还不如用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来教更省力、更有把握。

2、将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对立。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却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在初中历史新教材中也有所反映。但是,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对学习理论片面了解和对许多基本概念含糊不清,许多教师人为地把传统学习方式作为对立面来批判,认为既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就要完全抛弃“被动、竞争、接受”,立新同时弃旧,人为地把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对立起来,阻碍了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改变历史教学方式的实践措施

历史教学方式是由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所组成的一个整体。下面结合有关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以讲授式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运用为例探讨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

1、恰当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方式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设计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式。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传授方式;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历史情感。因此,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如何用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学习理论对这种教学方式加以改造,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融入这种教学方式之中,使之更加完善,更具活力,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目前教学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留有充足时间和机会,促进主体参与探究。实践证明,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切不可整堂课都讲解,应把讲述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在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下功夫,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 首先,留有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使平淡无奇的问题富有新意,以此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评或互评,切不可让学生进行“放羊式”自学。这样使学生感到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思考,主动地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热情,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留有时间让学生讨论。教师要把握好关键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这既活跃了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第三,留有时间让学生思维。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在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地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自己直接回答或让学生直接回答,应让学生考虑之后再回答;讲重点、难点、疑点时,应在需要学生思考之处,稍作停顿,或用其他方式引起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有时要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即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急于下判断,空出学生的思考时间。

3、与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融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讲授应与读、议、练、范例教学、差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行,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和深入,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但是,讲授应结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等不同情况而定。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总之,笔者以为,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注意结合课堂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讲授教学方式散发出新的活力,才能让初中历史学科学习方式的改变开辟新的思路、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文祥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家》,2004(9)。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范文2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要想把班级管理好,一定从新生入学时开始抓起。

一.做好充分的迎新准备

1.调整好心态面对各种挑战

班主任工作是个良心活,一旦接受这份工作,就应该放下杂念,调整好心态考虑接下来的工作怎样才能做好?一颗积极的心会使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会在繁杂中折射出阳光。

2.布置好班级环境

迎新班级布置一定要做到温馨、干净、整洁,教室内物品的摆放、座位的排列、黑板的布置都要体现出班主任的心思。

3.准备好第一次班会

首先要树立个性化的班主任形象。新生班主任第一次班会的亮相非常重要,你是想给学生留下温文尔雅的形象,还是“严厉”的形象,或者是谈吐幽默、知识渊博的印象,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其目的是有利于开展以后的工作。

其次,初步了解学生。从学生们的入学登记信息、自我介绍中初步了解学生们,尽量找出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确立自信。

第三,学习校规和专业制度,制定班规和班级考勤制度。班规的制定既要体现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也要征求学生们的建议,即制定即实施。

第四,确立班级目标和个人努力方向。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舵手,在第一次班会时,必须让学生明白,在这个集体中,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要求学生从学习、纪律、常规等方面制定个人目标,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整理出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

例如:新的环境怎么和老师、同学交往?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饮食方面该注意些什么等。

总之,班会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在新的环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感受班主任的真诚,要让孩子们在新的环境中带着自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二、做好军训及动员工作

1.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班主任要尽量挖掘孩子们身上的优点,用富有感染力的“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言语激励孩子们,用孩子们在新学校、新起点、渴望给同学老师留下好印象的心理来鼓励孩子们,告诉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2.要做好军训期间突发事情的预案

如:学生掉队了我该怎么办?出现矛盾我该如何解决?闹情绪该怎么处理等。

3.临行前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如:哪些东西需要带,哪些不能带?女生如何面对生理期?有没有特殊疾病?需要带哪些药物等。

4.多关心学生

有的孩子是第一次离开家参加军训,难免思想波动,所以班主任要利用军训休息期间多找学生聊天,随时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生病的学生多些问候,多些关心,让他们随时感受来自老师的温暖。

5.安排好负责人

军训期间在每个宿舍都要安排一到两个责任心强的学生,既要记录每天的考勤,又要及时通报可能的突发事件。

在我带过的几届军训中,由于军训前期及军训期间的工作到位,虽然有晕倒的孩子、有受伤的孩子、有带病坚持的孩子、有想家自己熄灯后捂着被子哭的孩子,但是没有一个无故掉队的孩子。孩子们在日记中写到:在这里老师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好好表现,重新“做人”……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妈妈,虽然军训很苦,饭菜也不可口,集体的生活也不适应,但是,我一定要坚持,我不想自己是第一个掉队的,不想因为自己为班级抹黑……。事实证明,有效的思想工作能帮孩子慢慢找回曾失去的自信,感受集体的重要性。

可毕竟,我们职业学校面对的不乏“有些问题”的孩子,在他们的一生中,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也只是那么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变得完美,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闪光之处,让他们有更大的信心、责任心面对这个社会。

三.加强日常管理,树立良好的班风

1.知人善用,建设好班干部队伍

一支好的班干部队伍,就像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一定要认真选拔。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注意观察,军训也是暮色班干部的很好的时机。但选班委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你觉得称心的、品德优秀、对班级发展能起到正面作用的孩子做你的左右手。

下一步就是培养班干部,也就是做好“带、扶、放”三步。首先要求班干部在正人先正己的前提下,在班主任的带动下,处理好班级事务。其次就是班主任要明确班级目标,指导班干部工作,教给他们做事方法,并及时总结、改善提高。最后是班干部在工作得心应手之后,班主任放权。必要时,班主任要做好幕后工作。

除了培养班干部,争取让班级里的每个孩子参与班级管理,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体现自我价值,也对其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

2.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袖珍图书角”、“卫生角”、“班级宣传栏”等文化背景。班里物品摆放一定要整洁有序。根据专业要求和本班学生特点,定班歌,班训等。

3.严格落实班规

班主任工作要有头有尾,重在落实。定班规要细,执行一定要严格。例如:对于班级卫生、工具摆放,要做出要求和示范,让学生明确标准,再照着去做。

而对于部分学生不良习惯的改变和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违反班规、初次以身试法者,可以给予改正的机会,但是如果是明显的有意,一定要严格批评、处理,起到警醒其他同学的作用。但班主任需要注意:那就是批评或是惩罚,不是让学生认错,而是改错;教育不是把学生制服,而是让学生成长。

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可或缺

1.通过活动增加集体凝聚力,让同学们热爱这个集体

2.对学生进行“五心教育”—— 诚实心、感恩心、责任心、上进心、自信心

作为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育中,一定把这几方面贯彻其中,教孩子们健康成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范文3

关键词:力学;教学;新特点;改进措施

作者简介:张庆华(1977-),男,河南郑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66-02

一、力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力学是一切研究对象的受力和受力效应的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的总称。[1]人类早期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力学最初的起源。力学具备完整的学科结构和体系,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桥梁、航空航天工程、材料工程等学科的基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无处不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力学是我国高等学校工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基础技术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断裂力学”等。课程内容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诸多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会影响到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学是面向工程的需要,为研究、解决工程中的力学问题而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的学科,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与工程和生产实践联系密切。但是,对于这样重要的一门课程,很多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提不起兴趣,处于一种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学习状态。造成学生厌学、怕学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学生自身的特点,更受力学课时偏少、知识点偏多等教学安排不完善诸多因素的影响。

要提高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基础力学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文分析总结了当前力学教学中的新特点、新现象以及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和当前的教学条件,对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二、目前力学教学工作的新特点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质量较以往质量更为参差不齐,同时,为了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相关专业课的数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增加,新时期力学课程的安排及学生较以往呈明显的新特征。

1.学生特点

目前本科生都已经是90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的自我意识过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

(1)没有学习计划。[2]学习过程中没有最终目标,整天忙于敷衍老师留的作业,不懂得通过完成作业来巩固和获取知识,抄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学习缺乏计划性。

(2)承受挫折能力弱。90后多为独生子女,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只凭兴趣学习,缺乏学习的责任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就后退,甚至会采取过激的行为。

(3)过分注重实用性。当今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更注重所学知识是否可以在将来的工作中用得上,往往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没有兴趣,认为纯粹的理论知识没有用。

(4)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在学习中较难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当然,还应充分意识到90后学生较以往的同龄人表现出的一些优点,譬如90后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信息和知识丰富等。鉴于以上原因,在力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扬长避短,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才能使力学教学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2.力学课程的新特点

随着普通高校的教学改革,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其多方面的能力,通常会大幅度削减基础课课时,增加与工程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课程。力学课程较以往呈以下特征:

(1)课时大幅减少。力学课程原来为80或64学时,已普遍压缩为64或48学时,但授课的知识点并未减少,给教学带来较大困难。

(2)班级人数增多。虽然高校专职教师人数不断增加,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授课班级的人数较以往明显增多,随着学生数量增加,课堂教学效果逐渐变差。

(3)多媒体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好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解规律;但是,如果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使学生学习失去重点,无所适从,分不清楚授课的重点与主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工作改进措施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及力学课程的新特点、新现象,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3]加强基础,强化实践应用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于一体,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合理地安排授课计划

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首先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考虑到专业的不同,应根据侧重点的不同选取相关教程和教学重点,根据重点的不同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突出重点,合理安排相关的授课内容,力求力学结果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安排内容中一定要留出足够的习题时间,大多数学生对理论公式的推导基本不感兴趣,而对于典型例题的求解则能够较为专注,因而习题课的安排对力学的教学必不可少。

教材中的课后多为经典习题,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仔细筛选,尽量用较少的题量、较低的难度、覆盖较多的知识点。作业能够直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认真批改作业的同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授课计划进行微调,学生知识点掌握较差的话要适当增大课时量,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要在课堂中及时与学生沟通。此外,思考题是习题的补充,与实际结合紧密,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安排中不能忽略。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授课教师应该在每堂课开始时向学生讲清楚本次课的学习目标,下课之前留出5分钟进行小结,并指出这部分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应掌握的程度。

2.强化基本概念,强调工程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公式多是力学课程的一个特点,如果过于偏重公式的推导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准确理解力学概念是课程学习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教师课堂讲解中应紧紧抓住那些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基本概念,结合各专业特点强化基本概念的引入过程和解决问题时分析思路的演示与训练,弱化公式推导过程的演练,[4]最终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力学理论体系。

力学是一门与广大工程专业相互联系的基础学科,学习力学的目的就是将力学的思维应用于工程,解决不同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在力学授课中,要鼓励学生了解并搜集专业的科研资料和力学素材,将经典例题与工程实例相结合,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力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力学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积极补充课外实用知识,引入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并随时反复地回到力学基本概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科研兴趣。

3.改进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示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过度使用多媒体将削弱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难免重点不突出,学生很容易无法跟上教学的进度,此外,过多的视频或动画文件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明确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一定要通过传统教学法完成。

目前,力学课程的考核多为期末的闭卷测试,题型一般分为选择、填空、判断和计算题,成绩约占8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这样的应试教育学生压力比较大。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分析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完成小论文或设计方案等形式的开放式作业作为平时考核成绩。

四、小结

力学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要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和当前的教学条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培养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备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力学[EB/OL].http:///view/34946.htm.

[2]穆建春,习会峰,李胜强.创新结构力学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建设教育,2011,2(Z2):52-54.

[3]朱致英,段军飞.力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范文4

1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一直提倡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从而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种平等交流强调师生间、中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为师生多方面、深层次的交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引导中学生观察,启迪中学生思维,培养中学生的各项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激发中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手段,激发中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数学教学新内容的引入时,可以通过媒体播放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先想象,各抒己见,给予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最后通过归纳再下结论。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3 信息技术丰富了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的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个性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并能将某些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形象表现出来,实现传统板书教学无法实现的功能。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不但能很好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如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等,这些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5 现代信息技术让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6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过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自然疑问也多了,对教师的话他们开始思考、辩别、考证和质疑。

7 运用信息技术,体现“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范文5

关键词:高一新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一、引言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是从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特别在是重点中学,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和学习地位的改变、人际关系的重新适应等,许多学生感到不适应,会出现许多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及时发现、重视并正确地对待、纠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自己高中三年后的成才,甚至影响终身的身心健康。因此,高一新生必须充分认识,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高一新生的心理问题

1、周围环境改变导致的心理问题

进人高中,跨入新的校园,看到的景物不再是自己熟悉的校园、寝室,特别是从农村过来的学生到城市里来尤其会感到人生地不熟,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此外,来到了新的学校、新的班级,看到的不再是朝夕相处的同伴,而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面对新的集体、新的教师、新的同学,也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有的甚至还会产生焦虑、烦躁不安、苦闷、孤独的心理,于是怀念母校、思念亲人,更使他们心情忧郁,精神不振。

2、学习要求提高导致的心理问题

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强、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加、系统性增强,还有学习的形式也由教师的“教会”变为“教学”,学生的“学会”变为“会学”,学生的角色由被动转为主动,而刚刚升入高中的新生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沿用学习初中课程的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因而常常感到摸不着门道,上课时,似乎是已经听懂了,可一做起作业来,又觉得不怎么清楚,题型一变就不知该从何下手。学习上显得很被动,因而担忧、恐慌、焦虑。有的学生甚至是盲目采取疲劳战术。通过减少文体活动,占用课间休息,甚至是吃饭、睡觉的时间来延长学习时间,增加学习强度,可尽管很努力、很刻苦,由于学不得其法,成绩却往往不如人意,于是自信心大大受挫,更感到迷茫、困惑,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水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学生由于身心过度疲劳焦虑,大脑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减退、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由于高一的基础没有打牢,又将直接影响到高中今后两年的学习,造成恶性循环。这一现象在升入重点高中的新生中显得更为突出。

3、班级名次改变导致的心理问题

有的学生会对成绩或相对名次的变化不适应:有些从普通学校考来的学生,以前可是班级甚至学校的佼佼者,但是到了重点中学,一下子不再领先甚至排到了最后,心理上一时很难适应。由于环境变化大,压力大,新生容易出现害怕、嫉妒、焦虑、自卑等情绪表现,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总认为班上其他同学比自己强,很容易自卑、生气,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4、人际关系改变导致的心理问题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进人高中后的学生,不仅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意味着进人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之中。对高中学生来说,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要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

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就是感彩较浓,易于情绪化,所以有时对人对事的评判和处境就会有些简单。因我校是重点中学,能进入我校继续深造的学生,成绩一向都,很优异,在原来的学校、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出类拔萃,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父母的骄傲,备受教师的关注、宠爱,理想抱负都比较远大,他们一直也都非常自信。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也很好,同学们大都自愿跟他们相处,所以在初中时不需要花时间在人际关系上。可上了高中以后,再也没有以前的优势了,在班上只能是一名很普通的高中生了,别的同学不主动跟他们相处,自己又放不下“架子”与同学相处,所以上了高中后感觉孤单,没朋友。很怀念初中的同学,觉得初中的同学好相处,高中的同学难相处等。如有的学生还像上小学那样,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惯的人根本不理;也有的学生还是动不动就“我不爱理他”,在交往中显得十分幼稚。这些较为情绪化的交往方式很容易造成交往障碍,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

5、教师上课方式改变导致的心理问题

高中由于知识难度加深,教师讲课的方式明显与初中不一样,教师由“教会”变为“教学”,学生必须由“学会”变为“会学”,角色由被动转为主动。但有的学生因为没有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而怀疑该学科教师的能力,一上该教师的课就产生厌烦情绪,课后也不花时间在这门学科上,考试结果当然也差,反过来又责怪这位教师不行,形成恶性循环。

我自从参加接待咨询工作以来,就经常能接待这样的学生:他们都有同感,觉得高中的老师没有初中的老师会教书,初中时老师讲的课一听就懂,而且自己也会做题目,可是上了高中后,发现老师讲课听不懂,即使听懂了课后也做不出作业。想想以前初中都能懂,为什么上了高中就听不懂且做不出作业呢?那肯定是高中的老师不会教书了。

三、解决高一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树立自信心,顺应环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战胜一切的法宝,这一点相信经过中考洗礼的中学生已有深刻的体会。自己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战胜自己的脆弱,超越自我的自卑,光辉的前途就会摆在你们面前。要想适应环境,首先要了解环境,要善于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都有什么特点,这样才能针对变化了的环境对自身做出调整。同时,还要接受环境,如果环境是不能改变的,就要坦然接受,改变自己对环境的消极看法,在接受环境的同时,努力使自己去顺应环境。

2、改变学习方式。

高中的学习主要靠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与初中时相比较,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水平均趋于成熟和稳定。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判断更加准确,推理能力已达到比较完善的水平,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这一切说明高中生完全有能力独立进行科学思考,有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处于人生起跑线上的高中生,他们的学习潜能更是无限的,高中生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开发学习潜能,使自己飞得更高、更远。首先,在学习上,对

高中的学习生活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师上新课前,应简略了解有关科目的结构、内容、课时安排等情况,使自己对该科目的特点、教学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并真正意识到高中课程的要求与初中的不同,学习的方法应该进行相应的改进。其次,同学问要进行经验交流,以寻求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时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早完成角色的转换。

3、重新定位。

有许多学生,平时在自己脑海中,理想自我的形象完美而高大,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备受宠爱的地位。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大多数人都将面临着自我地位的改变,即:在原来学校的尖子学生很可能不再是尖子,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也将会削弱或者消失,成为一般学生。这种现象在名牌学校中更为突出。这样的学生对已经变化了的现实中的自我地位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产生消极、逃避现实、怀疑自我等心理行为。

高中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时,对于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来说,每人都有可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都有可能有一个比较骄傲的过去。但是,佼佼者走到一起,同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无论是谁,今天的“我”已经不是昨天的“我”了,如果没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和心理准备,或者没有认识到这个变化和事实,就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在自我意识方面也难以正确认识自己,难以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重新合理地给自己定位。这样,心理上就会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为人处世常常会走极端。如果我们能认真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根据客观情况重新给自己定位,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对迅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是有帮助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范文6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分析、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