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范文1
关键词:佛教建筑 宗教教堂 白马寺 米兰大教堂
一、白马寺和米兰大教堂简介
(一)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雄伟、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 历代又曾多次重修, 但因屡经战乱, 数度兴衰, 古建筑所剩不多。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 为长方形院落, 保留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占地约4 万平方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和毗卢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 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每座大殿都有造像, 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二)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教堂的欧洲第三大教堂。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
米兰大教堂始建于公元1386年,一直到1897年才正式宣告竣工。在它长达500 年的修建过程中,其设计者和建造者不仅有自意大利本土各地的人,还有来自法国、德国等国的建筑大师。这座建筑物汇集了多种建筑艺术风格,将古罗马建筑艺术、巴洛克建筑艺术等完美的融合在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之中。整个建筑均采用大理石覆面,被马克·吐温称赞为“大理石的诗”;而多达135个的哥特式大理石小尖塔使得它成为世界上尖塔最多的教堂之一,又有“大理石的森林”之称。
二、二者之间的差异
(一)建筑物所在地点
中国佛教寺庙与西方教堂在建造的地点和环境选择上有些许不同:
1、中国的寺庙一般远离城市, 有的偏安市郊一隅,如白马寺; 有的隐匿名山深处, 如峨眉山万年寺, 九华山开山寺等; 还有的漂泊海上, 如普陀山普济禅寺;西方的教堂多矗立于城中或城边, 例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红场、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等。
2、中国的寺庙如白马寺多为林木掩映, 环境怡人,常常是耳闻古刹钟声,眼见山间烟雾飘荡; 西方的教堂如米兰大教堂则更多的成为城市的地标, 提升整个城市的建筑形象。
(二)建筑所用材料与装饰色彩的差异
1、从建筑所用材料上来看:
白马寺,大多用土和木等材料, 以木材来作房屋的主要构架, 榫卯安装, 梁架承重, 属于木结构系统, 防腐性能差, 易着火, 故多损毁于战火; 米兰大教堂以精选砖石为主要材料,采用围柱式结构, 墙柱承重, 属于砖石结构系统,坚固稳定而且耐火。
2、从装饰色彩来看:
白马寺的木制构件需要油漆保护, 色彩以红、黄为主色调, 再配以蓝、绿色琉璃瓦作屋顶, 绚丽夺目;米兰大教堂所用大理石材料, 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 朴素淡雅, 但内部装饰鲜艳异常, 很好地营造出宗教氛围。
3、空间布局不同
(1)白马寺:平面延展的院落结构
白马寺建筑组群包括宗教活动、生活供应、前导和游览四个部分; 布局形式由外到内基本为香道———影壁或牌楼———山门———前殿———后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沿着这条南北纵深轴线形成一系列类似“四合院”式的院落, 平面铺展。整个寺庙通过院落的组合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 空间组织十分严密, 并注重各单体建筑之间的起承转合。
(2)米兰大教堂:向上扩展、竖直叠加的体型
米兰大教堂的内部保持了巴西利卡的特点,拉丁十字式的平面(图5),长148 m,宽61.5 m,采用了广厅式(vast basilican)布局,在中殿两边各设置两个侧廊,形成所谓的“三重中厅”的平面布局。广泛使用柱廊和门窗, 增加透明度, 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 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教堂的主要部分是中厅, 纵轴的尽端称为后堂, 往往是半圆形穹顶的。建筑顶部以刺破青天之尖塔装饰之, 自下而上如高楼大厦般结实, 厚重雄伟, 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
(三)内部陈设与装饰
佛像是白马寺各殿内部主要陈设,白马寺以佛祖释迦牟尼为主,。在主供佛像身旁, 依殿空间大小, 还立有四大天王、金刚, 十八罗汉等大小不同的佛像。殿外摆有大小不一的香炉, 殿内佛像前置有香案,香案前为蒲团, 均为香客进贡跪拜祈愿之用。
米兰大教堂的四壁和穹顶皆绘有壁画,并且殿内有大祭坛,供奉着米兰大教主的遗体。大厅里整齐摆放着数十排长椅, 供教徒唱诗忏悔, 四周可见圣母塑像。显眼处高悬着十字架和耶稣雕像。较之寺庙的简朴, 教堂内部艺术家们的画作、各类壁饰加之五彩窗玻体现着富丽堂皇, 美仑美奂。
三、总结
东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的不同、所处社会环境差异使得中国佛教建筑与西方的教堂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参考文献: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差异;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绘画因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了迥异的风格。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中西方绘画这两大艺术体系的比较研究也显得更为重要。
我国学者彭吉象先生曾阐述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
一、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艺术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画家所受的传统教育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在绘画的艺术观念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的艺术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因此画家喜欢描写一些真实的场景和画面;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与和谐相处,不应该破坏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西方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为了人类而存在;而中国人则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对待自然的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比如:中国画的题材多选择动物、植物、山水风景,在中国的绘画中动物的地位很高,绘画者在绘画时多注重对动物细节的描写,他们会去看画中的花鸟鱼虫是否有生气、有灵性,是不是栩栩如生。而西方绘画则更多的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在什么环境和场合人物的形象都是最突出的。
中西方画家在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如:西方画家为了克服空间的局限,通常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利用观者视觉上的错觉和幻觉;中国的画家则善于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表现出空间的无线延伸。又如:西方画家在对待时间问题上,经常突出瞬间的因素,选取具有特征的动作,需要观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构建画面中的事件;中国画家则往往采用手卷的形式,描绘出连续性的故事情节,要观者的记忆。
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看,各自的民族特色是鲜明的,比较起来,中国绘画偏重创造一种和谐的意境,需要时间用心去品味。而西方绘画表现的却是情绪,是在短时间内给予观者以视觉情感的刺激。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艺术特质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绘画的最初阶段,认识都是一样,绘画就是为了写实。但随着发展,中西方绘画的方向大相径庭。西方绘画继续坚持写实主义,并不断发展壮大。西方的绘画艺术注重“写实”,即模仿,追求对象和环境的真实感,画家尽可能的去还原事物的外貌特征,而不在作品中融入画家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中国绘画从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由原来的追求“形似”转变为追求“神似”,进而发展成为追求“写意”。中国绘画的“写意”,受到宗教尤其是儒家、道家、佛学等的影响,画家不单纯的描摹客观事物,而是更注重了事物对象的意趣和神韵的传达,以及个人主观感情的体现。西方绘画的写实,主张将事物真实再现;中国绘画的写意,并不是抽象,更多的是在作品中融入个人的理解以及情感。西方绘画直接反应人类社会,这是的表现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反映社会演变,所以西方绘画可以称之为“艺术的镜子”。中国画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偏重于主体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画家自身的思想在绘画中占主要地位。绘画中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中国画里的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
中西方绘画的色彩观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画的色彩相对简单,但更飘逸灵动,它并不是客观的模仿外物的色彩,墨色更多代表的是一种符号,表达画家心中的情感,引起欣赏者的联想。西方的绘画,尤其是油画,凝重而有质感,色彩更丰富,更具有现实的表现力。其次,中国画特别是南宋以后其成熟形式的水墨画中讲究留白,而西方的油画要将色彩填满整个画布。色彩使用的差异,使得两个艺术系统的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质。中国水墨画看起来十分简单,只利用了黑白两种色相,其实并非如此。墨有“墨分五彩”“墨分六彩”等说法。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就极搜用墨,在他的画外面前,人们不难感受到中国画墨色的内在丰富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之色彩观与西洋画之色彩观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也不相同。由于中西方审美和文化的差异,画家在构思作品的时候,对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以及技法中线条、色彩、透视等的使用形成了各自的特征。中国画多使用散点透视法,不受视域的限制,在有限画面中表现出无限的艺术空间,如《清明上河图》,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描绘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中国画中的事物都在一个平面上,对物体本身的立体性与相互空间关系的不太重视。西方绘画多使用焦点透视法,欣赏者固定在一个位置来看画作。西方绘画,尤其是油画,十分注重画面的立体感,其中事物的质感、事物之间的距离感和立体感都特别突出。
中西方绘画在题诗、题名、落款等方面也不相同。在西方绘画中很少看到这些内容,即使偶尔出现画家的签名或创作时间,也通常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因为这些签名会影响作品整体的和谐一致。可以说,西方绘画中,题名是属于画蛇添足。而在中国画中,中国画的主题、意境等的营造,不是依靠场景、故事,而是通过题字、题名、落款等方式来烘托和表达,中国画中经常看到画旁是一首诗,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观者能够想象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可以说两者是书画同源、相得益彰。此外,中国画还有一个独特的制作程序――装裱,它几乎是一件作品生产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对作品主题意义最终是否可以被合理地呈现出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同样具有中国式的美学观方面的原因。
总之
中西方绘画是世界上两大艺术体系的代表,它们之间的艺术差异是存在的。然而,两者作为二度空间的造型艺术,也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中西方绘画艺术也出现了相互的影响,如:中国的现代山水画、西方绘画的思想和技法等出现了交叉和创新。中西方绘画通过交流与融合,必然会得到新的启发,从而使两方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丽娟.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与发展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
[2] 李芳.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J].安徽文学,2009(02).
[3] 王白石.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比较[J].戏剧之家,2014(18).
[4] 王慧军.浅谈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J].美与时代(下半期),2009(01).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价值观 差异 中西方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①。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使得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因此,对于中、西方人这两个群体,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就显得理所当然。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产生
有人认为中西方价值观主要受环境、历史进程、思维方式三种因素的影响。历史进程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不同的环境下萌生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他们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纵观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历史悠久,其中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历史直接影响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很大差异。
历史发展不同,导致整个社会环境的不同,因而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就存在差异。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一)价值观核心差异
西方哲学观自古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相分,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所以西方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时达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缺乏斗争精神。因此,西方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和中心,也就是有突出的“利己”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等作为出发点,支配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进行价值评价,并产生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对大自然的顺从和崇拜,并与大自然和谐统一。中国自古就有“以类合之,天人合一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必然导致集体主义取向,他人利益取向。而人们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事情常常克己守道,先人后己。同时人们做事情,不愿得罪人,表里不一。因此,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倡导的是“利他”精神,强调民族内的统一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判定人的行为的好与坏。
(二)价值观目标差异
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因此,西方人的价值目标是重功利,追求个人的幸福,重视道德的功利性,把道德作为实现利益的工具,以获得个人利益为最终目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表现,西方价值观追求的是自由、人权和平等。
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行为。因此,中国人往往以道义为重,将个人荣辱得失放在次位,为了保全道义,必须压抑个体的自然欲求、功利欲望。
(三)价值观实现的差异
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不是与自然抗争。中庸之道使人们安分守己,强调温和、渐进,顺其自然。在封闭的大陆文化中,人们安居乐业,知足常乐。当今的改革开放也是以安定团结为前提的。由此可看出中国人倾向于在稳中求发展。
而西方人则强调“人定胜天”,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实现过程当中,往往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独立和竞争的意识。因此,在科学研究及改革创新方面,西方人较中国人取得了更多成就。
四、中西方价值观不同的表现
(一)语言表达
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且直接,中国人含蓄而排外。中国历史中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束缚,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反映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是“谦虚谨慎”。举个例子来说,若有人赞扬:“你工作做得很好!”西方人的反应必定是:“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而中国人的反应就是:“哪里!哪里!”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帽子。
书面语交际方面,西方语言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式比较严谨,以形统意;汉语的句子对形式要求得不那么严格,但用词严谨且具有丰富的含蓄性。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反映在语言上就必然带有很大模糊性和多样性。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二)人际交往
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较重感情,而西方人则偏向于实际。西方人也受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外露、直率、独立、自由、有冒险精神、崇尚平等的民族性格。在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得到机会,即是父母和子女都可以直呼其名,相互竞争。西方人很少考虑感情方面的因素,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受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仁礼一体。“仁”是做人的标准,讲的是人我关系,意在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仁”主张的人际关系既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又有不同等级之间的尊尊,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宗法性质的亲亲尊尊的人际关系。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主要由中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决定,而其的思想观念与其历史和环境有关。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导致中西方人所处环境存在差异、人生经历也不类同,导致思想观念传承的不同。不同的文化下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人自古受封建统治的影响,往往对个人利益看得较轻;而对西方人而言,由于他们在历史上多次成功封建统治,因此西方人更加看重自由和人权,也更加关注个人利益与得失。
注释:
①明虹.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中美英语教学,2007(3):71.
参考文献:
[1]于桂敏,白玫,苏畅.中西方价值观差异透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13.
[2]许果,梅林.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3]明虹.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中美英语教学,2007(3):70-72.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育;文化差异;跨文化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与各国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贸易往来,但是原有的英语知识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了时展的需求,现代化需求的英语人才是要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如果英语教育仍然以基础知识和单词语法等来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想必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英语人才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跨文化英语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各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如果外语学习者学习过英语之后,和外语使用者进行交谈时,由于不懂得他们国家的文化,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他们的说话意图,反而说出了一些中伤他们的话,使他们产生误会,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商务谈判中,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可能因为一句不礼貌的用语,导致了生意上很大的损失。所以是否能够和外语使用者之间进行无障碍沟通,不仅仅在于英语单词和语句、语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更应对英语国家和我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方面进行学习和了解,只有真正的掌握了文化的差异,才能对英语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应用。
二、文化在实际交际运用中差异体现
(一)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
西方人在个人隐私方面非常重视,他们非常在乎对自己的年龄大小,婚姻状况,和工资等隐私问题进行保护,必须在和他们交流时避免此类问题的交流,应该换一些不涉及隐私的问题,不能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和西方人交流上有所困难,甚至会发生不快,虽然中国人把问对方年龄视为是关心对方,但是,西方人认为对于隐私方面,其他人是无权过问的,所以在交流时,必须能够注重隐私方面的文化差异性。
(二)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在和西方人交流时候,不仅要极为注重其隐私的谈话,还应意识到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中国人将谦虚作为其优良的传统美德,认为自谦是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但是即使我们这样认为,也不能将思想强加于外国人身上,如果硬性的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交流的重点,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至会导致更大的矛盾以及冲突,因为西方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做好的就要正确的对待别人的夸赞,以一句谢谢作为回应即可,如果表现的过分谦虚,则会被认为是虚伪的,可见在英语交际中更要注重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英语交流中,各国之间有着非常多的文化差异性,以上两点仅是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差异上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文化差异需要了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更应注重跨文化的学习。
三、目前我国在英语跨文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很多的新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更应注重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虽然新课改的思想已经慢慢的渗入到英语教学中,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的教师没有改变其教学理念,在英语教育中,只将基础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对英语的正确应用,所以我国应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使教师能够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加以重视,才能改变我国目前的状况。
四、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由于很多老师仍然把英语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基础学习,比如单词,语句和语法等,从而忽视了对英语文化差异的学习,极大的不利于学生对英语进行实际的应用,所以,作为老师要一改原有的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上教学对文化差异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二)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加入文化元素
教师在英语教育中,应该在学习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入相对应教材内容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和一些习俗等,因为中西方之间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想和用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流畅的交流,就必须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比如个人隐私,面对称赞时的反应,还有主人邀请你吃饭是代表什么意思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只按照中国国家的生活习惯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就一定会使沟通产生障碍,比如中国人在别人家做客时,都是过于拘谨,不能打开心扉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会考虑很多,比较在乎别人的眼光,但是如果在国外,没有人会叮嘱客人吃,客人都是想吃就吃,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只能饿肚子了或者把场面弄得很尴尬,所以一定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性。
(三)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加以理解
在英语教育中,不仅要对英语国家的各种习俗加以渗透,还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建立同于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里,了解其思想,感受和中国不同的西方文化和内涵,可以多加发挥外教在英语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外教本身来自西方国家,他们对西方的本土文化非常了解,是一本活教科书,应该加强中国学生和外教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异国的文化风情,才能从思想上对西方文化有着一定的认识。
(四)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能深切的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底蕴,就必须要建立起同学在此方面的兴趣,如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技术,放一些有关于英语的影片,从影片中的生活场景中可以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人的生活习惯,这样通过感官上的介入,使得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更加深刻,并且能够摆脱枯燥的讲说教学,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中,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单词,比如天鹅在汉语中仅仅代表天鹅本身,具有美丽高贵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天鹅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思,代表着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因为希腊传说中,音乐之神的灵魂里进入一只美丽的天鹅,以此产生了寓言:杰出诗人灵魂都会进到天鹅的身体里,所以天鹅在英语国家里有着更深层的内涵;英国有一个地区产的牡蛎是最好的,好的牡蛎都是呈现紧紧闭嘴的状态的,所以借此来形容沉默寡言,口风紧的人,像这些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只是极小的部分,要想更多的了解文化的差异,必须要以一些实例来加强同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更加注重英语文化的学习,为英语交际打下基础。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以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英语教育,而是要在英语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更加注重各国家之间文化差异进行英语教育,学生只有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加以正确把握,才能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没有语言观念上的阻碍,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可见,对于跨文化的英语教育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贺兰.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跨文化英语教育研究[J].时代文学,2009(16)
[2] 昝荣丽,姚佳.浅谈中西方英语文化差异[J].青春岁月,2012(4)
[3] 张莉.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研究[J].才智,2011(25)
[4] 訾华东.英汉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范文5
[关键词] 《刮痧》;跨文化;冲突;解读;大同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而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其差异和冲突更为显著。以下仅以影片《刮痧》(Gua Sha Treatment)为例,分析中西文化上的各种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的误会和冲突,通过对中美文化由矛盾、冲突,最后走向融合的过程的描述,揭示了中西文化冲突的现实性和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展趋势。
一、电影《刮痧》情节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许大同是移民到美国发展的华人知识分子,就职于美国密苏里州东部大城市圣路易斯一家电脑游戏软件设计公司。与妻子简宁经过八年的努力奋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儿子丹尼斯聪明可爱,一口流利的英语暗示着其俨然已成长为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孩子”。在业内的年度颁奖大会上,大同兴奋地向世人宣称自己的美国梦终于得以实现,沉浸在幸福和胜利的喜悦当中!然而,随后的一场意外却令他如梦初醒:一天,他5岁的儿子丹尼斯肚痛难忍,从北京来探亲的老父由于看不懂药罐子上的英文说明而只好对丹尼斯采取了东方中医疗法——刮痧,而正是刮痧在丹尼斯背上留下的紫红刮痕恰恰成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铁证。在听证会上,一个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及证词轮番轰炸,令大同有口难辩,东方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美国不被承认,又无法通过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来证明其合理性,作为父亲对孩子的爱甚至需要去靠寻找证据及法庭争辩这样的途径去证明,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兼老板约翰·昆兰在法官面前竟然不为自己辩护(昆兰也无法理解大同打儿子与保全自己的面子有何关系,又为何要代替父亲顶罪谎称是自己为儿子刮痧等)……而控方律师一再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进行诽谤和侮辱,导致许大同失去理智攻击了控方律师,导致法官无情的剥夺了大同对儿子丹尼斯的监护权,并予以禁足。最后,为了要回儿子,他们不得不夫妻分居;为了父亲回国前能再见一面孙子,无奈偷带走丹尼斯被警察通缉直至被抓……一个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被这接二连三的悲剧转眼间敲打得支离破碎,一场近乎“荒谬”的官司也将大同的美国梦彻底的粉碎。直到大同的父亲找到昆兰,描述了是自己为孙子做的刮痧。终于,约翰来到中国城,在详细地了解并亲身体验了一把中医刮痧的治疗过程及疗效之后才恍然大悟,在圣诞之夜说动儿童福利局的官员一起找到大法官为其正名,最终撤销了对大同的禁足令,一家人抱头痛哭,终得团聚。主人公许大同从片头在业界的佼佼者到后来沦落到被迫租住在贫民窟;从获奖后宣称自己已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并已完美的融入了这个国家,到后面的近乎妻离子散和被禁足;从荣誉的天堂坠入不幸的谷底……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
二、电影《刮痧》中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家庭式教育主要体现在孩子品德的教育上,遵从“长幼尊卑”和“仁爱、服从”的教育理念,父母在孩子面前享有对的权威,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影片开始不久就有这样一个场景,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其老板的儿子保罗无意间发生了肢体冲突,而作为家长的大同却不问缘由地要求丹尼斯像保罗道歉,这时候的大同完全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中国式父亲。而在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甚至威严遭到挑衅的情况下便直截了当关闭了儿子的电玩,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猛击丹尼斯的后脑袋,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我们中国最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体现的是家长的至高权威。而这个场景却令他的老板兼朋友昆兰大为吃惊,疑惑不解。因为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上,重心趋向于个人本位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公正和自由,要将孩子视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尤其要注重父母与孩子间平等自由地相处,孩子对家庭中的大小事务享有与父母亲同等的发言权等。因此,昆兰对于大同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儿子进行严厉的“当众打骂式教育”的不理解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思维模式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看待、观察各种外部事物的思考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感知、认知世界,从而获得推理出基本的经验和文化知识,它也是形成一切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的最根本源泉。俗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必将导致人们在态度、信仰及情感取向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乃至社会风俗。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推理实证,讲究理性与论证。而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则强调直觉与感悟,多依赖传统经验及形象的思维方式。
影片中对于刮痧究竟是“治病救人”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就是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冲突下的具体体现。刮痧属于中医传统自然疗法之一,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世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总结。传统中医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认为人体是“精、气、神、脉”的统一体。刮痧以中医皮肤理论为基础,讲究通过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拭,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达到疏通脉络、调节精气、活血化瘀,从而重建人体的自然生理循环之目的。由于刮痧需要刮到皮下组织出血并凝结成米粒般大小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腺扩张,从而将痧毒(即病毒)排出体外,治愈疾病),这在美国儿童福利局的眼里却恰恰成为大同“虐待”儿童的铁证,因为这在美国的传统思维模式中是根本讲不通的。在美国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中,医生或代夫通常都是首先要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对患者准确地诊断,继而对症下药的,却从来没有哪一种治疗方式是要依赖传统经验将病人搞得“伤痕累累”的,更没有所谓的“精、气、神、脉”之说。因此,虽然大同在法庭上极力为刮痧做辩护,但是他所引用的“气”“神”“丹田”和“七经八脉”等中医传统术语却难以让美国儿童福利局和大法官所接受。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学理论及诊疗方法的极大差异,再加上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足,使得刮痧成为大同在法庭举证中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在法律人伦道德观上的差异
在法律面前,西方人讲究不带个人情感的陈述客观事实;在道德方面,西方人秉持公私分明,事实不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友谊,哪怕是对朋友不利的证言。因此,在听证会上,在控方律师的一再逼问下,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肯定了大同打了儿子的事实,促使法庭正式受理了这个案件。而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上,法律也不外乎人情,朋友之间是有“义气”存在的。因此,作为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昆兰的“出卖”,这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并将其这种行为看作是朋友间“最可耻的背叛”,于是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导致二人友情的最终破裂,用他的话说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西方的朋友观则是以共同的爱好兴趣和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与个人情感无关。因此,昆兰对大同的辞职很是不解也是情理之中的。
(四)在为人处世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尽量避免人际间冲突的发生。而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彼此间交流说话的语言和方式都比较委婉,尽量做到得体,尊重别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要顾及大局,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极力维护上司或领导的面子。在大同的理解当中,当自己的儿子同老板昆兰的儿子发生争执的时候,他的“当面教子”完全是为了给足老板的面子,是增进彼此间友谊的一种方式。而西方人则认为无谓的贬损自己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与尊重他人毫不相关。在西方人的行为规范里,他们崇尚事实,不喜虚礼,在原则上很少顾及人情,甚至是有些不讲情面。那么,对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观”必然是无法理解了,也就更加无法捕捉到大同潜意识下这种人情世故的微妙之处。因此,当大同辞职时交代当初打孩子是为了给老板昆兰面子的时候,更是让对方极其费解甚至恼怒不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简直不可理喻。”
三、结 语
影片《刮痧》以中国传统的民间中医疗法入手,通过一场官司向我们展示了华人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习惯等的种种不同而导致的一系列文化冲突,折射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思维模式、法律人伦道德观和为人处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和强烈的冲突,可谓是为每个身处东西文化冲突中的人刮了一回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发展,世界各国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差异和碰撞冲突必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建立起互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差异虽然是无法“刮”去,但却是可以互相包容的。影片中的转机就在于许大同的老板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痧”的体验——去中国城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和亲身体验了一回中国的刮痧之后,极力为其正名,最终得到法官的认可。从而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促成了许大同一家人的最终团圆。另外,主人公之所以“大同”来命名,更是体现了世界各族人民对“世界大同”寄予的无限期待,同时也希望影片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官司所导致的家庭悲剧不再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5(04).
[4] 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 郑晓龙导演,梁家辉,蒋雯丽主演.刮痧[Z].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
[6] 李维伟.《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J].青春岁月,2012(04).
[7] 许爱兵.浅谈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冲突[J].魅力中国,2009(31).
[8] 苏丁.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01).
[9] 邵雪松.从电影《刮痧》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碰撞[J].美与时代(下),2011(04).
[10] 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11] 葛岚,洪长军,等.由电影《刮痧》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16).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范文6
所谓翻译,主要是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让受众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了解不同语言所表达出的含义。在今天,为了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种翻译活动不可或缺,尤其是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已经成为了当今译者的重要工作,但是英语文学作品必然会受到特定民族文化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化、思维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必然会面临着很多障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进而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恰当地翻译呢?下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文学作品;翻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为了对外来的知识进行传播,翻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不管是在延续民族文化方面,还是促进民族文化的更新发展,翻译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季羡林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华文化就像一条长河,其中的水可能会或多或少,但枯竭的现象却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其会被不断注入新的水源,而这种注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翻译。中英文学作品能够进行翻译的基础是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另一方面,文化个性也不容忽视,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就必须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主要影响
艺术感染、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在文学作品翻译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从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应当熟练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外,更应当深刻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词语的内蕴才能更为显著地体现出来。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具有显著的影响,下面笔者将从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自古以来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耕作方式主要是牛耕,因而汉语文化中,与牛相关的词语非常多。而英国主要是以岛国的方式出现,在古代,耕作工具主要是马。这两种动物在两个国家的传统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性在语言表达上也有较为清晰的体现。比如,在汉语表达中的“吹牛”,用英语表达就是“talkhorse”,汉语中的“力壮如牛”用英语表达就是“asstrongasahorse”。再者,英语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临近海洋,与海洋经常发生联系,因而在英语表达中,与水有关的词汇较多,例如“ableseaman”这样一个短语翻译为汉语意思为“一级水手”,其中,如果进行直译,很明显,“seaman”是海员的意思,但在英语国家中,这个词语是指一个海员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因而将这个短语翻译为“一级水手”较为恰当。相反,在汉语中会出现很多与山川、湖泊有关的习语,这些习语很难在英语中寻找到恰当的翻译,因而意译就是一种较为适当的办法。
2.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民族长期的发展历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会给文学语言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例如,汉语中的“红茶”和“红糖”在英语中一般被翻译为“blacktea”和“brownsugar”;而“blackcoffee”在进行汉译时,一般翻译成“(不加牛奶和糖的)清咖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在词汇翻译上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句子理解中也有所体现,不充分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就很难准确地翻译。除此之外,中国文化中非常强调“万物合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被看做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说,中国对意更为注重,而英语则对形更为强调。中国对群体文化的重视以及西方对个人中心的强调,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必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是非常著名的作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将“Lyceum”这个词翻译为“兰心剧院”,很显然,这是译者在充分考虑中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翻译,“兰”在中国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充分显示了中国的文化。
3.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在人类的文化中,宗教文化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其主要构成部分是民族的宗教意识和信仰等。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这些具体在我国的汉语语言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玉帝”则是从道教文化发展而来,“阎王”则是来源于佛教,除此之外,“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五体投地”等习语也是从佛教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但这些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体现。而在西方,《圣经》这一著作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基督教的重要著作,对西方文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上帝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地位非常重要,不管是表达祝福还是痛苦与愤怒,都可以使用到“god”这样一个词汇。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更是有很多与《圣经》有关的典故,其中,很多典故也发展成为了习语,并得到了广泛运用,比如“Solomon”“Judah’skiss”等等。总之,《圣经》中的典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使用非常广泛,只有对其有深刻理解,才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翻译。
二、在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如何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要想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恰当翻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分析。
1.让中西方文化融合及交流得以加强
今天,一体化和全球化正在不断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正在碰撞与交流中得以共生和融合,文学翻译是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借鉴西方国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英语文学作品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等各方面加强了解,让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增强。译者所翻译的作品,只有充分结合文化氛围和语境,才能够让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得以消除,给读者呈现出一部兼具内涵与灵魂的文学翻译著作。
2.对文化的适应性给予足够重视
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文化适应性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于文化观念方面的差异,经常会产生很多翻译方面的障碍。进行翻译时,绝不能将文化和语言内容分开考虑,必须将文化适应性作为翻译的重要问题。比如,杨柳作为一种树木种类很常见,一般在春天时焕发生机,因而在中国文化中,其经常被用来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也因此留下了一些较为优美的诗句;但对于英语国家来说,佩戴杨柳一般是代表对死者的哀悼,例如:“wearthewillow”就表示“服丧戴孝,痛失亲人”这样一种含义,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必然很难理解这样一种含义,这就需要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借助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手段。
3.对翻译策略进行恰当运用
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针对译入语和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如何进行恰当地处理,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具体来说,人们主要提出两种翻译情形:一是主张借助源语为重要导向,进行“异化”翻译;二是主张借助译入语作为主要导向,进行归化翻译,但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非常重要的翻译策略,在具体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作用也都不容忽视。归化通常是指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以译入语为中心进行思考,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尽量对异域风味进行本土化翻译,使得译本符合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尽可能地降低读者阅读的困难。通过归化翻译,能够使得译本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也更为通俗易懂。而异化则是指在翻译时,尽可能地去尊重原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能够充分体现出异域文化,整个译本与原文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是一种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方法。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不管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行归化翻译时,要尽量不改变原文,避免文化失真的情况出现,而进行异化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避免产生一些文化错觉,从而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要灵活地进行使用,掌握一定的分寸和尺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是不同的,前者已经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是一种策略,而后者只是翻译方法的体现,前者对于后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就归化策略来说,比如: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有一些短小诗歌的表达,诗歌中往往有比较明显的押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在翻译中也能够体现出原诗歌的押韵,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适当的押韵可以使得整个诗歌更具有可读性,同时也更为生动并且富有音乐感。对于孩子们来说,有节奏感的诗歌能够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也更容易记住其中的内容。但是要想使得翻译具有韵律和节奏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既需要译者有很强的双语素质,同时也要充分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就异化翻译策略来说,主要是指在西方的文化中所孕育产生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词汇,对于这些词汇进行翻译时,通常很难在汉语中找到适当的词语予以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三、小结
总之,对文化起源和发展来说,语言是极其重要的土壤与载体,其中,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构建了桥梁,对双方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要想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充分诠释,并且做出准确的翻译,就需要对两种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恰当理解,找到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说,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在翻译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针对具体情况,对这两种策略进行恰当运用,能够让译文更为准确,也能够适应更多人的需要,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者:李洁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硕.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及翻译原则[J].英语广场,2015(12).
[2]马欢.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2).
[3]刘建芳.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4]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2).
[5]辛俊武.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6]王昕.中西文化差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作品之翻译[J].语文建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