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1

一、国内基础医学教育发展现状

1.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大都存在基础教学内容局限性强,课程设置过于繁琐。专业之间衔接不够紧密,有各学科脱节基础课程重复率过高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间互协调的关系,没有实现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也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不够深入,常常是关联性学习费时过长,本学科反而难以突出重点,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致使教学主要内容讲解时间受到限制,重点不突出,难点突破不了,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理论教学脱离临床实际。在学生的理论课堂上,由于教师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与实际之间的密切结合。面对这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理论,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负责临床授课的教师也经常抱怨学生理论功底薄弱,对临床教学形成负面影响。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成为专职老师之后,临床医疗的工作往往就停下来了,以至于教师临床知识出现老化与紧缺的现象。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是非医类专业毕业的,临床知识相对更加匮乏,难以在课堂上恰当的引入临床案例,造成二者之间的脱节。

4.教师知识储备影响改革,PBL是近年十分推崇的教学方式,是经过科学的认证与实践最终被认定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某个具体的临床问题为突破口,引出大量与此相关的知识,以调动学生对基础医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学习的热情,效果比较理想。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要求是教师要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功底,一些临床知识较为匮乏的教师是不能胜任PBL教学的。

二、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情况

1.教学基本模式改革。实施模块教育,组建的六个模块分别为:医学专业职业道德模块、科学文化素质模块、基础医学模块、科学常识模块、临床医学模块、思维训练模块等。在运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例如在基础医学的模块中,通过学科内容的整合,实现了教学课时的有效缩减,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

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相应的拓展课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医学研究的热情,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实现相不同学科的补充与促进作用。

3.教学内容手段改革。一些医学院校有意识的减少了验证类实践课程的节数,增加了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节数。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课堂实验,加深了对医学难点的理解。

三、国内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结合我国当前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针对我国国情与军事院校医学教育的现状,对我国军事院校医学改革展幵了研究与分析。

1.推动多学科融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国内医学院关于基础医学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全面优化教学各种,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力度。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课程的影响,上世纪末我国构建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综合化的新思路,将原来的基础医学共组成了5个模块,又增设了两种前沿医学课程。在将原有课程体系整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学密切整合,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调动学生深入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并通过开设前沿医学课程,让从事不同专业的老师以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前沿医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突出课程实践性,构建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从属于各自学科,重在验证医学知识,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为了全面提升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一些院校又增加了综合实验类课程。打破了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模式,由过去只注重结果逐渐转化为对学生参与过程的重视当中。

3.立足培育创新力,拓展课外科研空间。医学教育改革注重帮助学生搭建创新型的教育平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活动当中,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扎实端正服务观,提高临床实践比重。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还没有落实到位,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某些医学院直到学生大三了还没有开设实习课程,学生几乎没有接触病人的机会,何谈给患者看病、治病呢?应采取下列教学改革,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情况:首先,在讲授临床基础学科时,邀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讲授具体章节;第二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医院的实习工作,通过实习让学习了解基础医疗的知识,亲身体验对患病的救治过程。然后再重回基础医学课堂,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学习的目标,提升其学习的动力。

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 生物技术;科研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68-02

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轻工、农业、环保等领域。对于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专业,学生不仅需要系统地掌握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在大学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如何培养紧跟时代步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现阶段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共同的努力方向。

1 生物技术专业在吉林医药学院的发展现状

生物技术是吉林医药学院新开设的专业。针对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教学覆盖率高,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对专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 教学改革思路

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2]。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广大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在教学工作中,积极鼓励他们担任本科班次主讲教师、课程组长等,为他们到国内院校进修或参加教学研讨会议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在科研工作中,积极协调他们申报各级课题基金,定期选送拔尖人才到国外对口科研院所进修,定期邀请名师大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通过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措施提升师资力量,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采用实践实训模式培养人才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量从事技术操作工作,如在生物医药公司、医院中心实验室等从事实验和技术操作,面临所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些都充分验证开展实践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借鉴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实训教学的成功案例[3-4],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背景现状,将实践实训模式教学法引进生物技术专业教学中。

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①平衡基础性实验和专业性实验的比重,注重课程的顺序和渐进性,优化校内实验室实训教学平台。重视学生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要求熟练使用相关仪器,掌握实验基本方法。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实验教学,遵循“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步骤,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②引入高水平演示实验。生物技术领域研究进展日新月异,实验中心搜集一些高水平的演示实验视频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播放,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国际最新的仪器和技术研究进展,开拓学生视野,并同时激发学生兴趣。

③建立新型培养制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培养机制,做到因材施教。如建立实验室选修课制度,加入实验性选修课,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教授,提升综合素养。

2)前沿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大纲规定的基础课时之外,加入以前沿成果研讨会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向导,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地将院系部分教师完成的相关项目成果向学生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感。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后,教师可以将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紧跟时代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态。

3)网络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思维和思路后,需要一个平台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构建网络学术交流平台,建立网络虚拟实训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平台上沟通彼此的想法,进行交流。另外推荐资深教师进行在线答疑,让学生问有所答。院系定期组织学术报告,邀请生物技术企业相关资深人员进行讲座,使学生了解企业,同时开阔眼界。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把“熟悉科研”“参与科研”“自主立项”教学模式引入生物技术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1)熟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接触常规设置课程所不具备的实验项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向教师咨询相关知识,了解实验大致流程,了解先进的实验方法以及前沿的研究领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素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选拔的方式,让其较全面完整地参与研究项目,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的工作研究,另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水平。

2)学生自主立项。实验中心建立了学生研究基金,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鼓励其独立阅读文献,了解前沿进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审批通过后即可开展研究,大大提高学生独立动手和创新设计能力。通过申请学生研究基金,使学生充分了解整个科研课题申请过程,能够真正地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科研,投入其中,将所学方法和培养的思维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化实验于创新,化知识于能力。教师根据情况要求学生撰写相关的实训论文和毕业设计,进行答辩。在项目结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研究论文的写作。通过这样的措施,实验室不仅限于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同时加入探索性实验。

3 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能力来进行,采用科研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学生扎实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学术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科研思路的交流,达到为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目的。

吉林医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大四期间进行实习,挑选合适的实习单位,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锻炼的综合能力在实习期间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方面都会更有优势,实习单位也更愿意收取这样的学生作为实习生,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使他们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军,许金廉.加强基础医学中青年师资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Z1):28-29.

[2]钱峥,何军,等.以学科科研优势促进基础医学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11):1030-1033.

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3

医学发展高度的社会化,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逐渐转变,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医学多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领域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等诸多因素促使现代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疾病本质、保障人类健康,已经不单单是生物医学问题,同时也是涉及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内的复杂系统问题。医学科学已经进入了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医学时代[4],传统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5]。因此,依据医学发展规律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建立医学教育标准,构建科学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整合和设置医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国内诸多高等医学院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长足的探索[6-8]。我校也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要求为纲领,以基础医学课程系统整合为试点,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专业分类的课程体系,加快学科间、单位间的合作与协作,推进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主线的深度课程优化整合,围绕知识、技能、素养环节,逐步构建更科学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基础医学课程体系[9]。比如,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相关知识按人体器官系统分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器官系统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运行规律和疾病状态下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形态学改变以及相关治疗药物作用机制和合理使用,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并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推进PBL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执业医师考试和高等医学教育内容也正日趋深入和全面,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内容不仅仅是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也不单单是临床技能本身,还包括医师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等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多重要素,考试更加注重的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医学相关知识,发现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这一发展趋势的导向给高等医学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0]。当前,世界诸多国家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尽早接触临床,着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阶段,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大力推进基于病例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目前认为,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形式和跨学科多知识点融合的PBL教学特色符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我们建立了基于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的PBL课程模式,加强了以问题为线索的小班教学和研讨教学。首先,按照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由各学科高年资教员集体搜集、整理和编排贴近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覆盖医师考试大纲、体现课程教学重点、符合临床诊疗流程的典型病例,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每个典型病例的内容均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查体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以及药物治疗。病例库的编写和建立,其目的是大力推进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此,我们编写了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模块《基于问题的学习指导手册》,分学生用书和老师用书。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病例开展PBL教学。具体实施时,将学生分组,采用小班讨论方式,由一名老师组织引导PBL教学过程。每个案例的PBL教学均分两次课进行,第一次课先由学生针对病例发展进程、患者的信息和诊治过程,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由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自己分析、解决其中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再总结出一些相对复杂且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二次课是在学生充分搜集查找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解决第一次课总结出来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教员不参与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只是起到不让讨论过多偏离主题,并进行一些适时地点评作用。学员通过病例的讨论学习,可从机体的生理过程、解剖特点、病因机理、病理特征等方面阐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探讨疾病的治疗思路、合理用药的原则,初步了解健康教育、医患沟通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基于临床病例的PBL教学的实施,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贴近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医德品质、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多学科整合医学教学模式转变。

3加强辅导答疑与带教,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实现了以学员为中心,全面提高学员综合能力和医学素养的目标,同时由于总课时限制,理论课教学课时比例大幅度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中常会产生大量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鼓励学员查资料自行解决的同时,加强多途径的课后辅导答疑,给学员更多的启发和引导,非常必要。首先,我们在基础医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了课后辅导,每个学科每周安排教员晚自习时间至少跟班辅导一次;其次,每天安排教员进行网络值班,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答疑功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再次,由网络值班老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论坛专栏里提出学员感兴趣的讨论专题,吸引学员结合理论课程所学内容展开广泛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另外,对一小部分学员的探索性问题,教员给予引导启发,指导学员设计课外科研课题,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对研究较深入的课题,由教员指导学员撰写科研论文。对于学员而言,课外科研的实施,增加了学习兴趣,开拓科研视野,开阔了科研思维和眼界,拓展了医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也培养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员知识水平与能力

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和以学员为中心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授课教员知识结构、能力技能和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器官系统模块纳入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病例式PBL教学中,代课教员在授课、辅导、答疑过程中会遇到学员各种各样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的框架结构,甚至打破了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界限,授课教员必须破除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必须具有通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员综合教学技能全面满足课程整合需求[23]。在实践中,我们加强对教员基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引导,使教员充分认识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特点,教学改革方向与措施,建立科学的基础医学教学理念;通过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师资教育培训、常态化的精品课教员评选和课堂授课质量评估等具体措施,加强教学技能培训,促使教员基本教学技能显著提高;为教员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鼓励教员积极参加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相关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依据执业医师大纲,有计划地组织教员进行专题学习,参加临床实践教学听课和观摩,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采用以上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员基本教学技能和跨学科专业综合能力,确保了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质量和效果。

5加强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试方式

基础医学课程涉及面宽、知识点多,很多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概念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和全面掌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参考兄弟院校先进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加大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核方案,引导学员紧抓知识要点,理解与记忆相结合,夯实医学基础。依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组织教员逐单元、逐细目、逐要点地编写了覆盖全知识点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考点习题与精解》,建立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试题库。在课堂上,教员根据课时安排,每节课结合授课要点从编写的书籍中或者从历年真题中选择几道相关习题进行详细地讲解,以便学员紧扣大纲,把握重点;课后通过网络课程从习题库中选择适量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员,再由老师批改评分,促进学员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学练结合,查漏补缺,综合理解所学内容;在单元或系统内容完成后,通过网络课程给学员安排模拟测试。经过多阶段的练习,学员不断看书复习,熟能生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课程考核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是促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全面、系统再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查学员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方法。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知识、技能、态度、行为、能力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面考核的理念已经逐渐被接受。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合理设置考核方案,让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涵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考试方式采用笔试、实验操作,讨论表现、书面报告等综合方式,有效避免了考试中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考试的主观性,增加了客观性。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强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开展阶段测试、历年真题讲解和基础医学综合考核等环节,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

6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医学基础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方向。我们在实践中把网络信息技术与医学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尝试了基于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相关教学活动,如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源(幻灯、教案、课程标准、授课视频等)的扩展,课后辅导答疑,作业布置批改,阶段测试考核,专题论坛讨论等环节都离不开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员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有效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习需求,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辅导答疑、作业布置、测试考核手段落后等问题,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笔者日前参与的国家医学电子书包项目,也是网络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综合教学系统。“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在教学内容、方法等多方面都有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元素,契合高等医学教学的直观性、示范性和实践性特点。此外,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给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网络信息化数据应用于个性化学习体验的做法正在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学中,启发学员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如Pubmed,ElsevierScienceDirect文摘或期刊全文等相关数据库,开展在线学习,鼓励学员持续追踪和深入挖掘分析数据,发展更具互动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倡导高质量与独特性的学习体验,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兴趣。

7小结

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转化医学;七年制;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24-02

转化医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重点研究方向。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称转化研究,提倡以患者为中心,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通过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障碍,保持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服务于患者。“转化医学”这一名词在1996年的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科学家Geraghty指出了转化医学的“BtoB”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双向的,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临床到实验室”的过程,也就是“bench to bedside to bench,BtoBtoB”的过程[1]。研究者明确提出,转化医学理念是双向、开放、循环的转化医学体系[2],转化医学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3]。而我国著名学者钟南山教授认为,在我国,转化医学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还包括从临床中提炼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再回到临床,以及从经验到循证的过程。

转化医学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直接影响临床医疗模式的发展和基础研究方向的确立,并将会逐渐影响医学生基础和临床教育。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七年制医学生从基础课向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引入转化医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由卓越的医学生成长为卓越医生。

一、在临床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内容的必要性

(一)七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开始临床课程遇到的困难

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在临床理论课学习、临床实习阶段和研究生学习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如: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课程学习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将基础知识淡忘,如何将基础医学的学习顺利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学习;临床理论课的学习如何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怎样将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七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习方式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验为主,在进入临床阶段理论课学习后,很难有机会接触基础实验。学习内容与之前有较大变化,学习环境也有差别,每次变化均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二)现代医学的发展摆脱了旧有的模式,对医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健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美状态,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尽管医学模式的转型尚未完成,但已然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让医学生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需要[4]。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被隔离开来,缺少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这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分离的医学教育,不能适应医学改革的需要,也不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如何突破这种“瓶颈”,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转化医学理念在临床实践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可以帮助医生、临床教师和医学生适应传统医学模式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将转化医学理念贯穿于内科学的带教过程中的探索

(一)将转化医学的理念逐步运用到见习中

学生刚开始临床理论课学习时,普遍感到有一定的困难,理论课的教学有严格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任课教师介绍转化医学的新进展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在见习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安排相对灵活一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问、思考,带课教师也可以有时间和机会结合临床具体病例将转化医学中的成果安排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慢性胃炎、胃溃疡时,将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提出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的事例穿插其中,加深了学生对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理解和记忆。两位医生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使学生了解了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应用的典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接受和适应新型医学模式,增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与能力,从较高的起点出发,未来从医后亦能将转化医学的理念用于工作中。

(二)在实习中,鼓励学生参加转化医学相关的学术活动

学生有对临床工作的好奇、紧张,也会对将来研究生阶段学习满怀憧憬和思考。我们鼓励实习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拓展多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构。例如:要求实习学生参加医院举办的小讲课,部分内容涉及肿瘤的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中的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密切相关。学生在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学习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在临床实习中可以见证基础科学的重大进展如何在临床上“大显身手”,能够建立转化医学的意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担当起突破基础医学成果和临床应用之间屏障的任务,架起两者的桥梁。

(三)渗透“转化”理念,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准备

转化医学的实质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与融合;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与合作精神。七年制医学生研究生阶段只有两年,本科阶段有意识的将“转化”观念引入教学,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有利于他们为下阶段学习做准备。采用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启发模式,指导他们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时代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总结的能力,强化其只有不断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才能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理念。近年来,我校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本科生可以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申报或参与临床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到收集病例、归纳总结、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学生参与科研的各个环节,培养了对科研的兴趣,锻炼了思维,又能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转化”的理念渐渐贯穿在学习中。

(四)转化医学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转化医学要关注疾病的治疗效果,就不能放弃对病人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从实验室到病房,再回到实验室的全过程都需要病人的参与。人文精神的注入能够帮助医学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具备转化医学多因素的研究思路,有利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全面医学人才。在带教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多与病人接触,课堂讨论的病例,尽量要求学生亲自采集病史。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多思考,勤提问,教师帮助学生提炼问题,引导讨论向纵深进行,将转化医学的理念逐步带入讨论中。将转化医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会遇到诸如新技术、新方法带来的伦理观念上的冲突,还需要慎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避免盲目强调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忽略病人的感受或带来伦理上的新问题。

三、转化医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在教学中存在问题

目前,为了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世界上各主要的核心期刊都开辟了转化医学专栏,同时还出版了国际性专业杂志,如:《Translational Research》、《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各个国家开始制定实施转化医学的发展计划,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受到极大鼓励。国际知名的医学院近年来在转化医学理念的影响下已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并取得不少业绩,起到了引领新的医学发展的范例作用。

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传统医学教育体制的影响,还存在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临床技能培养相脱节的现象,缺乏完整的教学体制,教学条件和设备不够完善,教材中关于转化医学的理念强调不够,教师缺乏主动将转化医学理念注入日常教学的意识,也很少有医学院校开设转化医学课程,本科生科研创新的项目不能覆盖所有学生。但转化医学在我国发展迅速。国家级和卫生行业的科技发展计划,都对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为疾病的预防、预测以及个性化药品研发提供了可能。国内有专门发表转化医学内容的期刊《转化医学杂志》,特别是七年制内科学教材不断更新,关于转化医学的内容也逐渐增加。

总之,转化医学在新时期医学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临床医疗模式的发展与医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大力传播转化医学理念,将其渗透到在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一定临床科学研究能力,思维活跃,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Lancet, 1996, 348(9025): 422.

[2]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 A two-way road[J].J Transl Med, 2003, 1(1):1.

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1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24-01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类较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所进行的主要教学研究内容是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学特征、免疫机制、致病机制、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微生物类疾病的防治、诊断及治疗等方法。在医学及生物科学等学科的高速发展推动之下,医学领域内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转变与优化,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和多样性给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着较高的要求,就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而言,进行适当的改革探索与践行已显得非常必要。

1 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在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试验教学多附加于理论教学之后,即在某章节理论知识的讲解完成后安排相应的实验课教学,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相关技术人员在落实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之后,学生依据试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及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主要是就所学理论知识实施验证。该种试验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连贯性及系统性,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试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而学生真正参与动手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使得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影响到学生学习热情及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就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及内容等实施适当的改革,对传统的边理论边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突破,对课时内容进行归并划分,在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结束后集中安排实验教学,让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引导之下依据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系统性的进行,使得实验教学不再受到理论教学的课时进度的影响及限制,将实验教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实验技能教学。

综合专业特点及教学要求,将素质教育及能力的培养作为立足点,实现实验教学不同层次的定位,例如麻醉学专业中可将实验教学划分为验证性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探索及设计实验、开放性实验等,其中验证性实验包括显微镜使用、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染色体着色、细菌生化反应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理论及技能;探索及设计类实验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及探索能力的培养,开放性实验重视试验内容的选型、样本的采集及实验规程的制定等。

2 实验教学的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以往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多是由教师先进行实验原理的讲解,然后进行示范性操作,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种教学手段并不理想。教师可在实验教学环节中适当添加实验理论课,在实验课进行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就现代化的微生物学的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现状、实验常规仪器、常用的实验手段、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原理等进行介绍;就某些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开设的实验操作及前沿性实验技能可进行动态展示,在激发学生实验动手兴趣的同时,可让学生就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认知。

实验指导教师可进行现代化的试验教学手段和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在实验教学中采用讲、看、示范操作、学生独立操作、总结的教学手段,其中讲解环节中要求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等,就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实验技术要点等进行讲解反分析,看是要求学生就教师利用教学网站所进行的演示操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观看;该实验教学手段中使用到的课件图片要清晰、动画设计要生动形象、选定的微生物的形态尽可能的典型、操作示范要规范清楚等,可使学生就所进行的试验操作有更加清晰深入的理解及掌握,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重点的进行实验教学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制作收集。

3 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科学完善的实验考核体系对于推动实验教学效果及质量的提升,践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创新性实验教学的保障。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多以实验报告作为考核依据,也就是实验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呈交的实验报告给出评分,该种考核方式多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甚至为应付考核而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同时该种试验教学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及实际水平。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所进行的改革重点体现为,选用综合性的实验成绩评定方式,并就实验成绩在学科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进行重点设立,例如综合麻醉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及实验比例,将实验成绩设定为学科总成绩的40%。同时就实验教学的考核内容进行明确细化,主要包括动手操作、创新设计、实验观察、综合分析等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编写,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日常考勤及值日等。例如开放性的卫生病菌的检验中,就实验样本的采集处理、实验用培养基的制备、细菌总数的检测、各类菌群检测(大肠菌、霉菌、酵母菌、致病菌)、微生物形态观察、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定考察。综合性的试验教学评价方式,可就每位学生真实的水平及能力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评定,这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践行真正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精神。

4 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优化及教学评定方式的创新,从实验教学、实验指导教师及学生等多种因素中实现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 王宁,姜凤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2)

[2] 王志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01)

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调研;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5-0590-04

通过调研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法规,从而探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在医疗美容行业中的发展空间,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明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修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及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探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建设相关标准,提升毕业生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1 内容和方法

1.1 调研内容:包括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现状与趋势;医疗美容岗位基本情况、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职业岗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等。

1.2 调研对象

1.2.1 调研范围:中国境内开展美容服务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涉医美容机构、大型美容院及化妆品公司,国家卫生行政机构,行业协会、学会及同类院校等。

1.2.2 调研对象:美容行业专家、医院美容科负责人、医疗美容机构负责人、生活美容机构负责人、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同类院校专业负责人等。

1.3 调研方法: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人员、同类院校及本校往届毕业生中广泛开展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综合应用文献与网络信息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团体焦点访谈法、个人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调研方法,其中发放问卷共计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72份,回收率89.6%;团体访谈11次,个人访谈30人;重点调研同类院校40所,美容企业352家。

2 调研结果及分析

2.1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1.1 我国美容行业现状与趋势:以《中国美容时尚报》为首的专业权威调查机构协同中国美容美发协会、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及业内同行对中国美容业调查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美容业属于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它的总体规模将在本世纪超越任何产业而成为最大的社会产业。目前,全国美容业就业人员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为154.2万家,平均每家美容店的就业人员为5.1人。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专门的美容机构已超过100万家,美容从业人员达600多万人,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5.1%,高中或中专学历者占53.53%,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1.37%,其中具备医学背景者只占3.83%,从业人员多为1~3个月短期培训,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从事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员多为临床医生转型,需要医疗美容技师约100万人,而每年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足6000人,就业率高达100%,历届毕业生人数仅占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0.1%。

2.1.2 人才需求情况与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对18个省、2个直辖市的国有综合医院、民营医疗美容医院、民营美容机构及化妆品公司等352家美容机构的调查显示,77.38%的机构需要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逐年上涨。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美容(医疗美容咨询师、医疗美容技师)和生活美容(美容顾问、美容美体技师、美容导师/讲师)两大职业领域。2008~2012年的5年间,在医疗美容咨询岗位从业的应届医疗美容技术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升[1]。调研结果显示(见表1),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职业领域的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有所差别,教学内容虽基本相同,教学重点却各有侧重,用人单位在选人、育人、用人上主要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选取。

2.1.3 我国美容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我国美容行业日趋规范,先后颁布多种政策法规,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2002年4月16日颁布《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2002]103号),指出从事美容医疗应用技术的医务人员可以是美容医师,也可以是医疗美容技师或专业性美容护理人员。2004年3月1日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正式出版,分册指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的人员是不同于美容医师和美容护士的第三类人才即医疗美容治疗师。2004年10月22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文件将美容医学相关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正式列入“医疗技术教育系列”的专业目录[2]。2006年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06版)》卫医发〔2006〕125号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允许报考临床执业医师。2010年颁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美容服务监管的通知》,指出医疗美容行业存在着准入标准不高、人员素质偏低、质量管理不严等问题, 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技术操作规范[3]。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活业”[4],各省市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重庆、广东、江西等省市均提出要加快发展美容产业文件,做为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区域的经济发达的城市,十二五期间对医疗美容人才的需求将表现为量更大,质更优的特点。

2.2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2.2.1 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点分布情况: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有近20年的历史。1993年原大连医学院、原江西宜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创办了第一批大专层次的医学美容专业[5],到1999年,相继有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办此专业的大专教育,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办学状态数据库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9月,全国有64所高等(职)医学院校开办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职高专的学历教育[6]。

2.2.2 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情况:通过对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本专业毕业生三年后毕业岗位调查统计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综合性医院的美容科、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化妆品厂(公司)、美容院等多个岗位,岗位主要包括医疗美容咨询师、文刺师、激光操作技师、美容美体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美容店长等岗位,见图1。

3 结论

3.1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美容业现在正处于市场发展的较快增长期,这种快速发展态势表明:该产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每年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足6000人,就业率高达100%,历届毕业生人数仅占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0.6%。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广阔的就业市场为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应适应市场岗位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职业领域:目前美容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为主,这个结果提示教育者,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教育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应将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条培养路线同时进行,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掌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医学美学相关知识,掌握医疗美容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在医疗美容机构、生活美容机构及化妆品公司等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医疗美容咨询师、技师、美容顾问及美容导师/讲师、美容美体技师等工作,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医疗美容技术专门人才。

3.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市场岗位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现状,以校企合作双赢为前提,深化“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双线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多方订单、多类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方订单是指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与不同的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分方向实施订单培养,完全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多类订单是指针对用人单位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实施长期、中期、短期等订单培养模式,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经过调研、分析,不同职业岗位的教学模块有重叠也有区分,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教学模块的选择和设计,根据“多方订单、多类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整合、重组各个模块,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构建“因岗设课,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岗位化、职业化、模块化改革便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组,对于企业开展不同的职业岗位培训、开发职业岗位培训包、开发职业岗位培训项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各类办学院校应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依据,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7],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医疗美容咨询师”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的建议[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262-2263.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74-84.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美容服务监管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管发〔2010〕202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3).

[5]吴勇.高职医学美容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72-973.

[6]孟群,中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