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1
[关键词]吉林省 生猪生产 预测
一、吉林省生猪生产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在1989年实现了猪肉自给,1990年首次外销生猪,完成了由生猪调入省到生猪调出省的转变,此后外销量逐年增加,1995年外销数量首次超过100万头。另外,1992年全省生猪饲养量达到1009.2万头,突破1000万头大关;1997年达到2179.2万头,突破2000万头大关;2005年达到3050万头,突破3000万头大关。
目前,吉林省为生猪生产自给自足略有调出省份,近年来,尽管生猪市场价格不够稳定,也曾出现过价格大起大落,养猪严重亏损的现象,但是总体上始终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
生产规模方面,近几年,吉林省生猪生产有长足的发展。生猪生产呈现稳定增长势头,人均猪肉占有量也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全省生猪发展到2750万头、3050万头;人均猪肉占有量分别为52.96公斤、58.52公斤,都在全省人均肉类占有量的50%以上,2005年猪肉产量与肉总产量的比为50.97%。可以说,生猪生产占据了吉林省畜牧业的“半壁江山”。
吉林省生猪的出栏量、存栏量和猪肉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2007年生猪出栏分别为1750万头,1950万头,2000万头,2200万头。2004-2006年末存栏头数分别为1000万头,1100万头,1200万头;猪肉分别为143万吨,158万吨,159万吨;生猪出栏率分别为175%、177%,167%。其中,2004年与2005这两年增长速度较快:出栏速度增长超过10%,存栏头数增长超过7%,猪肉数量增长超过5%。2004年吉林生猪出栏率175%高于全国平均生猪出栏率128.25%。从作为产业发展成熟程度标志之一的出栏率来看,吉林生猪生产率较高。从整体上来看,最近几年生猪出栏头数增长率稳定在11%左右;生猪存栏头数增长率稳定在10%左右。体现了吉林省生猪生产的平稳性。
生产方式方面,长期以来,吉林省养猪业一直停滞于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状态,直到1989年以来,吉林省生猪生产方式由推广使用暖棚喂猪开始,加大品种改良进程,增加生猪饲养、饲料等的科学含量,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水平和商品率迅速提高,相当一部分养猪户开始走上了规模化生产道路。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全面发展,生猪饲料来源日益丰富,过去“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的养猪原则已经基本改变,养猪业正朝着科学饲养的方向发展。同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促使养猪业逐渐由零散饲养、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地域差异对生猪的生产方式影响比较大。吉林省按各地饲料的构成、自然环境、饲养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地域差异性可划分为三个畜牧区:西部平原区、中部平原半山区、东部山区。中部平原是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主体部分,粮豆产量和商品粮产量均占全省半数以上,铁路纵横、公路成网,以农副业饲料为基础的舍饲养猪业发展趋势最好。西部平原属于科尔沁大草原的一部分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同时由于该区域耕地多,水利条件好,养猪业有一定发展。东部山区,因受土地资源限制,人均耕地,人均粮豆产量均少于中、西部,养猪业发展水平一般。
二、吉林省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猪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吉林省生猪生产的传统模式是农户家庭的分散饲养方式,饲养过度分散,集约化程度偏低。全省规模饲养的生猪占总数的比重小,农民传统饲养的猪还占主导地位。规模化饲养程度方面:省内比较,不如羊和家禽;国内比较,不如北京等地区。吉林省猪肉供给主力仍然是每户养猪4、5头的家庭农户,生产规模小,效益不明显。从饲养规模来看,饲养规模越大的,收入和利润相对越高、每个人工和每头生猪所带来的利润越多,成本利润率越高。吉林省生猪生产规模和所具备的发展条件相比,玉米资源等自然条件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养殖水平也难以保障。吉林省发展生猪的主要优势是饲料充足、劳动力价格低廉。然而,正是低廉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吉林养猪业一直在“千家万户一齐上”的低水平上徘徊,大多数农户沿袭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方式。农户散养存在着管理水平低、养殖技术落后、猪的品种差、生产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等缺点。这种小规模、低质量、低效益的生产模式,不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也浪费了大量饲料,生猪出栏时间较长,猪肉质量不高。其中脂肪型的肥猪,由于不符合城市居民消费习惯,很难卖出好价钱。生产规模小,分散饲养不仅使先进的生产技术难推广,劳动生产率难提高,更重要的是小批量产品进入运销环节较困难,增加了流通成本,包括屠宰、分销和产品标准化的成本。另一突出特点是农牧结合,劳动分工不明显,效率不高。分散饲养的农户由于在种地的同时养猪,对市场价格波动缺乏预测,对生猪的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不十分了解,常常反应过度,非常盲目,因此抵御生猪市场风险能力很弱,使自己养的生猪无法卖出好价格,容易亏损,还最终导致生猪的产量难以稳定。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农户养猪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
生猪养殖业是竞争性强的行业,但是我省农村富余劳力多、致富门路窄,养猪业是传统行业,成为广大农户的首选,传统的家庭饲养,一部分自食,一部分出售。规模化养殖方面,一家一户的分散的生产方式、极小的生产规模与国内生猪生产发达省份以及先进的农业大国相比确实差距很大。国外、省外的实践表明,发展养猪业应尽量专业化、集约化,办专业村、专业乡和大型养猪场,真正启动产供销一体化的功能,养殖亏损经营补,低谷亏损高峰补,只有这样,生猪生产才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此,应当看到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应当是养猪乃至整个农副业生产及优化的方向,应当看到吉林省在这方面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己的国情省情,不盲目攀比,不急于求成,尤其是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拔苗助长,只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三、吉林省生猪生产前景预测
吉林省生猪生产在完全自给的基础上还有剩余,且剩余量逐年增加。近年吉林省猪肉供给量增长加快,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的结果。最近几年出栏量增长比较接近,按照2004-2007年的出栏增长速度拟合计算得出2015年生猪出栏量将达到3305万头。按照2004-2006年的增长速度拟合计算得出2015年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将分别达到2100万头和233万吨。因为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增长总体为加快趋势,所以届时的实际数据可能比上述的预测数字大些。
参考文献:
[1]姜会明,苗齐,鞠善宏.吉林省建设畜牧业大省的奋斗目标与政策选择.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02):7-13.
[2]秦贵信,于维耀.吉林省养猪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吉林畜牧兽医,2001,12.
[3]王桂霞,郑秀峰,李淑杰. 吉林省养猪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l999.21(2):103-105.
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2
一、马铃薯滞销事件所体现的我区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因地制宜,确立我区主导农业项目
根据海拔1400米,无霜期100多天的地理及气候环境,我区确定了以奶业、肉业及薯业为指导,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其中部分农牧场也积极推进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进和筛选出了一批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的专用、优良品种。目前,我区农村己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区域,并涌现了一批马铃薯生产的专业场区、专业户。在优势集中产区,马铃薯已成为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形成特色区域,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以先进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引进和培育一些龙头企业是做强产业、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径。我区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种植户、基地联合发展稳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在优势产区和基地引进、兴建了一批马铃薯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了以淀粉、马铃薯粉为主,加工马铃薯休闲食品为辅的加工体系。农牧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以区域示范促进整体农业经济的推进,提升了我区农业种植及经营水平。
(三)着重发展绿色农业,农业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区加快了农产品的标准建设进程,形成了以绿色产品为龙头的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要农产品生产制定了相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扩大了认证规模,仅我区赤峰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总面积达到1458.4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8.7万亩,而部分地区则着重发展马铃薯的优良品种种植,建立脱毒无公害种薯良种繁育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水平。
二、马铃薯滞销事件说明我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分散种植,没有形成区域化和集约化的模式
我区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农产品生产的重视,尚未形成真正产业化模式,如去年马铃薯价格暴涨,很多农户寄希望于今年,都加大了种植面积,可是今年的丰收却没有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不是因为农民的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而是因为中国的农户都是散户,缺乏市场信息的整合,容易突破限度,造成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暴跌的结果。这种分散种植,致使生产基地发展不平衡,生产规模化的程度低,无法形成区域化及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现代信息掌握程度低,造成产业链条不完善
我区并没有完全形成与加工相关的龙头企业,做不到自产自销,市场组织化、公司化的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小。而作为农民则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盲人摸象,靠瞎碰,生产面积扩大了,而良种繁育却没有保障,从种植模式、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获、贮藏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水平低,生产水平不高。对高产优质、适应性好、抗旱性强的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不到位,绿色产品的达标程度较低。
(三)政府缺乏政策上的指导,补给项目单一
我区政府对农业一直进行着专项扶持,但却缺乏有关市场预测上的引导,农民知道有政府补贴,就加大了种植政府支持下的农产品,造成突破界限、供大于求的尴尬情况。农户易依仗专项补贴来推测市场,加之我区大都是散户种植,无法整合信息,突显了政府补贴在这一问题上的误导作用。而近几年,我区随着农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于缺乏相关补给资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滞后,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程度不变,生产规模发展不快,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前景分析
(一)我区特殊的区域及气候条件,为调整产业结构打开了新的出口
由于存在过度放牧及自然灾害影响的问题,我区整体上草原生态失衡,草场退化、沙化日趋严重,畜牧业成本逐年加大。在此条件下,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一直坚持的首要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也为调整我区产业结构打开了新的出口,在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的同时,我区又引进了马铃薯种植业,作为其经营自身扶持的经济来源,为农牧民带来了更多效益。从近些年的效果看,马铃薯种植对自然和社会效益明显。它保证了土壤可持续利用,春秋两季的马铃薯选种和成品分类等相关工作环节也为我区就业提供了市场,缓解了压力,有利于农牧民增收。
(二)市场对绿色无公害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我区农产品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无公害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我区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盛产肉类及奶类食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加工及销售企业,并产生了自己的品牌如小肥羊等等。而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类似肯德基、麦当劳等以油炸薯条为特色的西方餐饮业,这也加大了我区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农民在市场引导下,积极投入到马铃薯的种植加工上,促进了不同类型产业的相互促进及转化,使收入呈多元化方向发展。按市场需求安排我区农业的生产,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突破了我区以肉食品加工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加了我区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我区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农业是第一产业,它制约着我区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区在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一直没有放松对农业的重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农牧民增收一直是我区相关政策发展的重要导向,如在引导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我区还设立了鼓励种植马铃薯的专项补贴,这是融合了我区自然环境的条件及经济特色的结果,它对引导我区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促进我区农业的发展
(一)由“分散”到“集约”,完善我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我区地广人稀,土地沙化情况严重,气候条件复杂。农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整合有关市场需求信息,加大对优良品种培植加工上的投入,建立相关企业,使我区的农产品能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我区的市场,避免对国家市场信息估计不准所造成的滞销情况的出现。在马铃薯种植问题上可积极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以此为龙头,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精深加工和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发展壮大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加工专用薯和食用鲜薯基地建设,形成加工、流通产业集群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马铃薯市场信息体系和销售网络,引导相关企业开展订单生产,让农业生产规模化,并且公司化。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提升农产品对市场的敏感度,促进我区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二)政府转变观念,积极促进由专项补贴到农业生产整合上的投入转化
由于我区农牧民掌握市场信息的程度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多加引导,这样可以增加农业经济发展上的抗风险能力。我区一直在农业发展上对个别项目有着专项补贴,这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一个方式,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产品种植规模的无限制的扩大。因此政府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我区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认识,从品种上的补贴变为市场信息整合上的投入,如在农业统计上变事后统计为事前统计,将全国相关产品的种植信息汇集,然后让我区农牧民据此做下一次的种植决定,并促进农产品种植基地的形成。政府对农业要进行专项扶持,在农业生产物流上减免相关税费,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我区农业长期健康有效的提高。
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三大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 计量经济学模型
作为人口大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逐年提升。现在以越居世界第二。在总量的背后,各产业对总值的贡献作用各不相同,了解各产业对GDP的贡献作用有助于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发展。
一、三大产业及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概念
(一)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
第二产业: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
第三产业: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
(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我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现状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逐年增加,三大产业产值也在逐年提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开展,我国逐渐由农业国像工业国到现在注重服务业发展为主,相应的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出现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占比的下降和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也说明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但相比而言,第三产业发展还是相对较弱,总量较低,仍旧坚持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方向。
三、数据的选取
第一,国民生产总值,在建立模型中用Y表示,作为被解释变量。(单位:亿元)
第二,第一产业,在建立的模型中用x表示,作为解释变量。(单位:亿元)
第三,第二产业,在建立的模型中用x2表示,作为解释变量。(单位:亿元)
第四,第三产业,在建立的模型中用x3表示,作为解释变量。(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3-1国内生产总值
四、建立模型
线性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Y=β0+β1X+β2X2+β3X3+μ
其中:
Y=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X=第一产业产值(亿元)
X2=第二产业产值(亿元)
X3=第三产业产值(亿元)
μ=随机扰动项
β0,β1,β2,β3为参数
五、运用模型检验
(一)经济意义检验
有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正相关,与现实意义和假设都相符合。
(二)统计推断检验
由上表看出,R^2=1.000000,调整的R^2=1.000000,F=1.53E+08,表明模型在整体上的拟合程度良好。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运用Eviews软件进行简单相关系数法检验多重共线性得到下表: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每增长1亿元会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255120597亿元,第三产业每增加1亿元会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9463099283亿元。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还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为明显和显著,虽然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我的第三产业仍旧处于尚未完全发展的阶段,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影响还不够深,依旧需要进一步的扶持和发展,同时也可以表明,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具有新的创造力未来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为突出的贡献。
模型的不足之处:
第一,选取的数据是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容量不够大,如果能够扩充样本容量将会增加模型的可靠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模型中出现了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自相关的修正和补救问题,修正后的结果对原建立的原模型将会有较大的调整,会给我们期望的结果带来一定程度的偏差。
第三,在考虑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因素时,为了全方面,按照一般划分,引入完整的三大产业综合考虑,希望可以得出全面的分析结果。并且,按照正常的经济视角,第一产业将对国民生产总值起到正相关作用,并有着很重要的占比和影响。第一产业涉及国计民生的根本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地位重要。打在我们建立模型和检验的过程中,由于三个变量x(代表第一产业产值),x2(代表第二产业产值),x3(代表第三产业产值)之间存在着多重共线性,我们必须为之进行相应的修正,在修正后要求剔除变量x(即第一产业产值)以保证模型的优化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根据最终的模型结果,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并未我国经济更好发展提出建议。上述情况会使得分析全面综合性降低。
六、结论
第一,在检验多重共线性和修正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三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三大产业之间本身就呈现了相同的趋势,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第一产业往往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原材料。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反过来又为第一产业注入新鲜劳动力促使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产业有时也为第三产业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地发展。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代表,为第一和第二产业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当这三者同时作为解释变量时,就很有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
第二,在自相关的修正时,可以发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上具有一定的滞后关系。在经济发展较好时,三大产业会迅速进行反应,增速放快,在经济下行时,也会较快的反应出来。但表现在国民生产总值上就不会那么明显,作为一年一统计的数值,除了占主要因素的三大产业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对这个数值产生这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反映出来。
第三,最终的模型中反映了第三产业并没有第二产业目前对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贡献作用大。影响不深,作用不大,并不说明这个变量不重要。在另一方面,反而说明了很多尚且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作为正在崛起的国家,第三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对象对经济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国民生产总值仍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和主导都说明了我国经济结构存在问题,新兴的产业和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我国需要完成由数量向质量,由高投入高耗能经济向低投入环保节能的经济转变,在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必不可少。这就要求要坚持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带动经济增长循环,良性和高效的健康发展。
七、模型分析建议
(一)重视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可推迟。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订立具体可行的规划,科学发展。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科学的规划的引导相关行业发展。事前做好发展前景分析,建立完备基础设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接着扶持重点行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代表,服务业中也各不相同,大力支持创新性行业和绿色行业发展,突出重点,形成产业集聚。最后,营造创新环境,大力吸引人才。坚持创新原则,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大量吸引各行业尖端人才,推动产业深度发展。
(二)合理调整各产业的布局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