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汽车工业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汽车工业的现状

汽车工业的现状范文1

   作为学汽车专业的学生们,一定有这样的疑问,汽车工程论文格式怎么写?汽车工程论文格式又有哪些写作要求呢?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的汽车工程论文格式标准模板,供你们参考!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标准模板

中文题目:入世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外文题目:ThestrategyandtheinfluenceonthemotorindustryofChinaafterenteringWTO

学号:姓名:年级:专业:系别:

04990000薛x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管理系

毕业论文的格式汽车自1886年诞生以来百余年,汽车工业已成为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乃至高新技术密集的支柱产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由最大的潜在市场转变为极具吸引力的现实市场。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特征,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入世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以及我国扶持汽车工业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汽车工业服务贸易

ThestrategyandinfluenceonthemotorindustryofChinaafterenteringWTO

Abstract

andtechnologyintensivehasbecom#ethepillarindustryandimproved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ety.ThemotormarketofChinaisnowchangingfrompotentialmarkettotheabstractedactualmarket.

目录

一、世界范围内汽车工业发展现状„„„„„„„„„„„„1

(一)世界汽车工业的现状及特征„„„„„„„„„„„„„1(二)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1

二、我国入世对汽车工业的影响„„„„„„„„„„„„„1

(一)我国入世对汽车工业的承诺„„„„„„„„„„„„„1(二)外商在华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2

三、我国扶持汽车工业应采取的政策措施„„„„„„„„„2

(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3(五)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改革„„„„„„„„„„„„„„3

附录A:【附录标题】„„„„„„„„„„„„„„„„„„5附录B:【附录标题】„„„„„„„„„„„„„„„„„„5参考文献(小三号、宋体、顶格)„„„„„„„„„„„„„„6致谢(小三号、宋体、顶格,两字中间空一格)„„„„„„7

入世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

1雪铁龙等3了全球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趋势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并有所强化。

2.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

世界汽车工业经过近十年的调整和重组,现已基本形成了通用、别克、福特、丰田、大众、雷诺-日产等6大集团(联盟)和本田、宝马、标志-雪铁龙等3家基本独立公司的“6+3”格局,产业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九家公司控制了全球

二.我国入世对汽车工业的影响

(一)我国入世对汽车工业的承诺

1.2001年12月11日,等内容显示,根据入世协议,到20062001年关税税则,我国轿车目前税率为低10%,反映到价格上降低幅度为每年3%左右。但关税减让不是逐年顺延递减,而是从2002年开始,每年有一个递减水平,直到2006年1月1日减为28%,同年7月1日减为25%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标准模板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标准模板。

(二)外商在华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近年来,几个大型汽车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由于受到中国汽车政策的影响,目前他们只能采取合资形式将资本投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外资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外资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效果均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外资进入后,中国轿车工业的生产集中度开始提高;市场竞争机制得以建立,价格开始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所形成的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迫使每一个企业都加强了组织和管理,企业内部效益不断提高;外资和技术的广泛引进,使我国轿车产品在性能和质量上有了极大提高,缩小了我国轿车工业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标准模板文章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标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中国汽(http://bylw.gkstk.com#/)车工业水平显然大大低于国外。除非新一轮汽车技术变革到来后,我们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否则中国的轿车工业在较长时间内还不得不处在追赶之中[1]。虽然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汽车消费市场,技术、资金和人才也有了一定积累,但我认为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工业中外商投资企业仍将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三.我国扶持汽车工业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2002年,我国开始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应对入世的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研究世贸组织规则、改革管理方式、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加快服务贸易领域改革、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等,开始削减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开放汽车服务贸易市场,并颁布了多项管理办法或条例

(一)国家关于汽车工业的政策变化

1997年至2000年初,针对汽车行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情况,各汽车工业主管部门含原机械工业部、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标准模板论文。

参考文献

陈汉群.《中国汽车产品开发困难与出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第59页。

表1-1中国汽车工业工业总产值(2001~2005)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图1-1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历年数据

附录A:【附录标题】:①[输入正文]②[输入正文]附录B:【附录标题】:①[输入正文]

郝云宏.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63(5):1-3.[2]刘世锦.国际贸易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58-62.

[3]胡刚.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2.[4]姚光起.一种氧气镐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891056088,1980-07-0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GB3100-3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北京:中

国标准出版社,1994-11-01.

[6]姚光起.主页名称.1994-11-01[7]Rodriguez-Clare,Andres.“Multinational,Linkages,andEconomicDevelopment”,

汽车工业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汽车工业;区域性集群;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407.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2-0098-05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只是汽车生产的地域集中。在我国31个省市中,除了自治区没有汽车工业外,均在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但问题是,许多省市根本就没有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竟然也把汽车工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来发展,严重地违背了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阶段,对全国可能的汽车产业聚集地的区域竞争力、地区(省市)汽车制造业产业及企业集群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就显得尤其重要,搞清楚全国哪些区域(省市)具备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哪些区域(省市)不宜发展汽车工业就显得十分迫切。

汽车产业集群是汽车工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对于产业链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的汽车工业来说,其集群效应更为强大,提升汽车工业竞争优势的效果更为明显。国际上汽车工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全世界先后形成了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日本东京汽车产业集群、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德国的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沃尔夫斯堡汽车产业集群、吕塞尔海姆汽车产业集群、意大利的都灵汽车产业集群、法国的巴黎汽车产业集群、比扬古汽车产业集群、英国的伯明翰汽车产业集群等十大汽车产业集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汽车工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予以发展,作为汽车工业后起国家的印度,也是通过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来提升本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性产业集群理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ter)教授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这为我们研究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分析工具,对研究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聚集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中,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通过对地方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得出我国汽车工业可能的产业聚集地。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成“金字塔”体系,从图2中显示的产业竞争力形成的递阶层次性来看,中观层次的产业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力和宏观层次的区域或国家竞争力。在竞争力的金字塔层次体系中, 竞争力由下向上的传递过程中,并不是企业竞争力的简单加总形成产业竞争力或者是产业竞争力的简单加总形成区域或国家竞争力,而是存在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在竞争力的由上向下的传递过程中,还体现明显的渗透和交叉效应。

三、地区汽车工业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1.区域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主要选择汽车产业的基础、本地消费者对汽车消费的态度、汽车工业企业与企业家、地方的区位优势、汽车产业历史绩效、当地汽车工业跨国公司实力、市场化程度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等八项关键因素对地区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表1可知,我国上海、广州、长春、武汉、北京、重庆、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济南、合肥、杭州、长沙、南昌和柳州等16个城市区域竞争力的情况与聚集等级。

由表1可知,上海、广州和长春发展汽车工业基础最好,形成产业聚集的等级为优,为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区域;武汉、北京、重庆、南京、沈阳、济南、合肥、杭州、长沙、南昌和柳州汽车工业基础较好,形成产业聚集地的等级为良;而天津和哈尔滨相对差一些,形成产业聚集的等级为一般,如表2所示。

2.地区(省市)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在汽车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竞争力实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这七项竞争力要素最能反映地区(省市)汽车工业竞争力水平。在全国排在前10名的为单项优势指标,在全国排在后10名的为单项劣势指标。根据2001年3308家、2002年3600家汽车行业企业的数据,对我国30个省市的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优劣势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见表3、表4。

注:缺失值表示该省市某项要素竞争力不处于劣势。

在7项竞争力要素中,有5项要素达到优势的地区(省市)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强势区域,包括湖北省、福建省、吉林省、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和重庆市7个省市;有2-4项要素达到优势的地区(省市)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中势区域,包括浙江省、安徽省、河北省、山东省、北京市、内蒙古、海南省、陕西省和宁夏区9个省市;只有1项要素达到优势和7项要素都处于劣势的地区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弱势区域,包括辽宁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广西区、四川省、贵州省、新疆区、山西省、天津市、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和黑龙江14个省市。根据产业竞争力优势要素分析,得出我国30个省市汽车制造业产业要素竞争力聚类结果,见表5。

3.地区(省市)汽车制造业企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根据2001年、2002年汽车行业所有规模以上(产品销售收入约500万元)企业的数据,对中国汽车制造业地区(省市)企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地区(省市)汽车制造业企业集群竞争力综合排名,如图3所示。企业集群竞争力排在前10名的地区(省市)有50%属于东部沿海区域,排在后10后的省市中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省市大部分处于中等或中上等水平,这也体现了“东强西弱”地区差异明显的特点。

从图3地区(省市)汽车制造业企业集群竞争力综合排名可以看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湖北省其企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均在90分(满分100)以上,它们的水平相差不是太多,属于汽车工业发展的强势省市;山东省和吉林省其企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在60-80分之间,属于汽车工业发展的上势省市;重庆市、广东省、河北省、四川省、福建省、天津市、辽宁省、安徽省、北京市、河南省和湖南省其企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均在40-60分之间,其企业集群竞争力并不处于优势,属于汽车工业发展的中势省市;广西区、江西省、贵州省、黑龙江、陕西省、云南省、山西省、内蒙区、新疆区、宁夏区、青海省和甘肃省其企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均在40分以下,属于汽车工业发展的弱势省市。根据汽车制造业企业集群竞争力分析,得出我国地区(省市)汽车制造企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聚类结果,如表6所示。

四、中国可能出现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分布预测

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的出现与汽车产业“聚集地”区域竞争力、地方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以及汽车制造业企业(集群)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竞争力居于中势、强势的省市才适合发展汽车工业。通过对地区汽车工业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集群竞争力(表2、表5、表6)的综合分析可知,我国有10大省市适合发展汽车工业,即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北京市、湖北省、重庆市、广东省、吉林省、安徽省。根据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所形成的“金字塔”层次体系的内在规律,预计在未来10-20年里,我国可能在东北、京津、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华中和西部六大区域形成六大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如表7所示。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省市为主要聚集地将形成长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以广东省为主要聚集地将形成珠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以北京市、天津市为主要聚集地将形成京津汽车产业集群,以吉林省、辽宁省为主要聚集地将形成东北汽车产业集群,以湖北省为主要聚集地将形成华中汽车产业集群,以重庆市为主要聚集地将形成中国西部唯一的汽车产业集群。

五、促进中国汽车工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发展

汽车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在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中期阶段到最后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没有一个大国不是靠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汽车工业是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作为盛行于世界各地的、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化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因此,中国必须采取集群化的战略发展汽车工业,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发展。

2.科学制定我国汽车工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根据汽车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科学制定我国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发展汽车工业的省市竟有30个(除自治区没有发展汽车工业外),其中相当部分的省市根本就不具备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过度的地域分散必然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因此,国家相关部委应与发展汽车工业有优势的省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北京市、湖北省、重庆市、广东省、吉林省、安徽省)紧密合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规划我国的汽车工业,大力实施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更好地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3.实行激励性的汽车产业集群政策,鼓励汽车工业企业向产业聚集地“迁移”

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诸多的经济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同时只有一些地方独特的、不可移动的经济要素才能吸引那些可以移动的经济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在该地形成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我国长三角洲、珠三角洲、京津、东北、华中、西部汽车工业六大产业集群聚集地本来就具有发展汽车工业的优势,与此同时,国家在这六大汽车产业集群聚集地实行激励性的汽车产业集群政策,以产业集群政策代替产业政策,鼓励汽车工业企业向产业聚集地“迁移”。这样以来,国内的汽车工业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必然主动地向“汽车产业聚集地”迁移,加速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

4.倡导集群各行动主体之间的合作,强化汽车产业集群效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产业集群之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凸显出其重要性,一个重要原因是集群内存在着强大的联合行动效应。我国汽车工业长期是区域自成一体、集团力求“大而全”,这与汽车工业的世界潮流格格不入。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集群化发展,汽车集群和各行动主体必须通力合作,从而产生并释放出强大的集群效应。企业形成良性竞合关系,通过产业集群内各行动主体的共同参与,树立产业集群的地域品牌。

5.“汽车产业集群聚集地”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加速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中,“汽车产业集群聚集地”的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有所作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培育当地的汽车市场,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2)汽车产业是全球性、全国性的产业,地方政府部门在规划上一定要注意产业、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避免将不同的“热门产业”全部规划建设在同一工业园区;(3)为汽车产业聚集地的企业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范卿泽,王小明.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J].改革,2006,(3).

[2]中国30省市汽车制造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J].管理世界,2004,(10).

汽车工业的现状范文3

1.发展现状

进入20__年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带动下,汽车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资本重组力度不断加大,生产集中度逐年提高,新技术新车型不断推出。市场消费环境正在改善,私人购车异常活跃。20__年汽车销售234万辆,其中轿车72.15万辆;同比20__年分别增长13.6和18.3。20__年销售325万辆,其中轿车11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8.8和56。20__年在20__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产销售量双双突破400万辆,全年销售439.1万辆,其中轿车197.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5和75.3。纵观我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发展史和上述的汽车销量,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产量达到22万辆,1992年达到102万辆,也就是说第一个100万辆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20__年达到206万辆,第二个100万辆仅用了八年的时间,第三个100万辆用了二年的时间,第四个100万辆用了一年的时间,体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潜力和中国加入WTO后,加强国际合作的成果。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目前中国汽车产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已开始成为世界汽车工业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__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固定资产净值2150亿元;职工人数207万人;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422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257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998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5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263亿元。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工业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汽车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目前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均已进入中国,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我国的轿车市场,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内的合资合作企业,已占据中国90的市场。

在国家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通过竞争加快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不断加大,行业重点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公司、上汽集团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力度,极大加强了自身实力。

除三大集团外,北汽集团、长安集团、南汽集团、江淮、江铃、广州本田、金杯公司、哈飞、昌河、东南汽车等,也表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目前汽车行业前15家企业的市场占有量已达90以上。

2.市场情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大众消费开始升级换代,近几年中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住房、汽车、通讯、教育、旅游、保健、健康等6大领域。汽车已上升为热点消费品,汽车销售市场能量得到快速释放。20__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09万辆,其中私人保有量为625万辆;20__年民用汽车保有量1802万辆;其中私人771万辆;20__年汽车保有量2053万辆,其中私人保有量969万辆;20__年民用汽车保有辆达到了24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208万辆,已占50。私人购车已明显成为带动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主流。在近几年民用车辆保有量的增长中,北京、广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增长很快。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大汽车需求市场。

二、汽车行业发展特点

汽车产销走高的同时,我国的车型结构正发生变化;

各地纷纷投资上马汽车生产项目,市场已经出现过热现象;

跨国企业进一步完善在国内的市场布局;民营资本也开始渗入汽车领域;

根据WTO协议的要求,中国正逐步开放汽车零售市场,外资资本开始进入零售渠道。汽车行业的竞争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汽车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在走向汽车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怎样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是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一是来自能源问题的挑战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全球所面临的能源挑战越来越大。截止20__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生产原油1.69亿吨,进口原油9100万吨;汽油产量4770万吨,柴油产量8512万吨;其中机动车消耗燃油超过6000万吨。据专家预测到20__年和2020年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受国内石油储量和开采量的制约,将越来越多依赖进口,因此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开发替代能源是行业及政府的主要任务。

二是来自环境问题的挑战

近几年我国汽车排放污染也呈上升趋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排放污染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如何通过多种途径降低污染,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是汽车工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是来自交通问题的挑战

我国许多大城市交通情况欠佳,在交通高峰期,车速较慢,与汽车本来具有的方便快捷大相径庭,如何使汽车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是行业与政府面临的又一大课题。

伴随着汽车工业发展壮大,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汽车带给社会及人民生活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在这场变革中政府已明确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协调、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汽车工业持续增长。同时政府将按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特点加强法制化建设和管理,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1.对汽车个人消费加以引导,尊重个人购买汽车享受汽车文明的权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及市场环境。

2.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关系中不能构成替代关系,政 府将重视城市规划中设计出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大众出行方式,给人民群众出行方式的选择权。

3.在汽车消费与能源环境的关系中,在大众汽车消费起步之时,应用税收、价格经济手段,运用法律、法规等工具,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汽车消费。

4.要在合理政策的框架下,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人民群众的汽车消费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5.政府将促进新技术、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及产业化。

中国汽车工业希望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同仁和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

四、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

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汽车像滚雪球般地形成一股能量强大的冲击波,冲击出一片现代化的肥沃土壤,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物质财富。据统计,世界上50家最大的公司中,汽车公司就占了近20,其他企业也大都是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石化企业和机械企业。另外,不管是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瑞典等发达国家,还是在多数汽车工业的后起发展国家如韩国、巴西和西班牙,汽车公司往往是这些国家中最大的企业,汽车工业产值一般都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到15。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汽车工业是现代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能在短短的50年里造就出这么多的大企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基础?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其生产技术特点及其在人们需求结构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从产业地位看,汽车工业是最终的消费品,位于产业链条的末端,或者说位于产业金字塔的顶端,但同其他消费品相比,汽车具有很多独一无二的特征。以轿车为例,它最少由两万多个零部件组成,价格即使是中低档轿车,也在1万美元以上。从社会需求量来看,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2亿,全球轿车年需求量在1000万辆以上。我们很难找到第二个产品,能够在技术密集程度、价格和社会需求方面都达到轿车水平的,这从客观上决定了汽车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巨大的带动作用。从人们需求结构看,在满足了“吃”和“穿”的基本需求之后,“行”的需求上升到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位置。而汽车是所有“行”的方式中最便捷、最个性化,也是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了。可以说,需求方面的力量也决定了汽车工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无可推卸的支柱作用。最后,从汽车产品的技术特点看,每辆汽车都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汽车工业是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最大的产业,现代轿车也运用了大量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电子技术。汽车工业不但和钢铁、冶金、橡胶、石化、塑料、玻璃、机械、电子、纺织等产业休戚与共,而且延伸到商业、维修服务业、保险业、运输业和公路建筑等行业。同时汽车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先驱,是大批量、高效率、专业化、标准化产业的代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于汽车工业发展对主要相关工业的拉动作用,整个工业的投入要比汽车工业本身的投入增加一倍。或者说,汽车工业的投入产出,将对整个工业发展产生双倍的带动作用。从增加值角度衡量,汽车工业对主要上游产业的完全需求带来的增加值达到汽车工业自身增加值的两倍多,也就是说,汽车工业每创造一个单位的增加值,就会带动相关工业创造两个单位以上的增加值,而全社会新增的增加值在3个单位以上。另据有关资料,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购买一辆汽车的价格中,大概有40左右要支付给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产业服务、科研设计、广告公司等各种服务业。在几个汽车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汽车工业对主要相关服务业的产出的带动作用,到达80-100。如果综合考虑汽车使用过程所产生的对汽车服务业的需求,这一比例更大,有人估计这一比例可达到汽车价格的2-3倍的水平。

如果将汽车工业对前向和后向产业环节的带动作用综合起来考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说汽车工业是一个1∶10的产业。1∶10的意思是说,汽车工业的1个单位的产出,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各环节总体增加10个单位的产出。如此巨大的带动作用是任何其他产业都望尘莫及的。

汽车工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由于其巨大的产业规模和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带动就业的能力也很强。它不仅提供了很多直接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很大比例的间接就业。在几个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家中,与汽车相关的工业和服务业都拥有较大的就业人数,尤其是汽车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幅度增长,就业比重明显提高。汽车产业间接就业与直接就业之比,1994年美国达到1.01,日本为0.71,德国为0.66,韩国1980年为0.63,到1992年上升到1.46,其中与汽车相关的间接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由0.25上升到0.49。这些数据还没有包括因汽车工业而产生的道路建设、政府机关、以及非汽车产业中与汽车使用有关的就业。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计算,如果将那些工作岗位与汽车使用有关的就业人员也算在内,1997年德国汽车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500万人,其中汽车工业的直接就业为67万人,配套工业行业的间接就业为98万人,与汽车销售和使用有关的间接就业为335万人,汽车产业间接就业为直接就业的6.5倍。

中国目前还不是汽车强国,但中国已经可以算作一个汽车大国了。汽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中国同样重要,而且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在此,需要格外强调的是,除了以上所述及的各方面作用外,汽车工业更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个最有希望的“增长亮点”。

21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的较高速稳定增长将继续受到需求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不论中国以何种方式发展汽车工业,只要本土汽车在加入WTO之后以至关税减让过渡期之后能够有力地抵挡进口汽车的冲击,中国市场的汽车需求就会迅速扩大,从而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起较大的拉动作用。

汽车工业的现状范文4

从提出问题的形式看,直问式论述题已被材料式论述题彻底取代;材料式论述题的特点是:在题目的情景设计上,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具体事实材料,也可以是一组或几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上述材料的交错使用。从题目的设问方式看,可以是明显性设问,也可以是隐含性设问;可以是一题一问,也可以是一题多问;可以是收敛性设问,也可以是扩展性设问。

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高考论述题侧重于考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文字少信息多、可比性强等特点。考生要正确解答高考论述题,一方面要能够准确把握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热点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能力。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类题目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大(约16分到20分之间),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普遍低。考察考生失分比较重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在审题即如何看懂表格本身直接体现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这两个环节上。本人欲在此文中以高考试题为例,就怎样使用哲学思维进行审题、解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例: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图表并回答问题

注:我国目前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

(1)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利用现象和本质或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点论的观点(注:如果材料给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请运用两点论)对材料进行哲学剖析,力求对每段材料和全部材料之间的内在含义及其指示性方向有正确的把握。

首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隐含的内在涵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对关键词的内在涵义的了解和把握正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

例如:图表一中,资金利润率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年产量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逐年增加反映了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材料把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与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仍是汽车生产小国,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待图表二,我们要采取两点论,同时要把图表的内在涵义"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透过图表挖掘出来。图表三把中国一汽与美国通用两大汽车公司的某些具体指标进行比较,考生可先分析数字背后的隐藏涵义,并结合题下注(审读注释有助于把握图表的内在联系及材料的中心观点)可以归纳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其次,把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全部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内在的联系,并利用哲学思维进行剖析,可把其定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具体的联系形式,通过这个步骤,有利于考生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并根据其意图组织答案。

例如:图表一中,年产量的增加即企业规模的扩大是原因,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即经济效益的上升是结果。图表二中,1997年中国汽车产量是145.6万辆与图表三中的题下注:我国目前即1997年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相联系相结合,可以归纳出在我国存在汽车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我国汽车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原因之一,而此处正是命题的出题意图所在;而这一意图正是图表一的本质内容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图表二、图表三是图表一本质内容的具体化。

二、迁移设问方式,针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利用哲学道理进行剖析,并按照哲学逻辑组织答案。通过迁移设问方式,考生可以把千奇百怪的设问方式变成自己熟悉的设问方式,这样有利于考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成绩。

例如:设问一,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可以迁移为这三个图表是什么?针对"是什么",考生要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组织答案。先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现象及其内在涵义--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以挖掘出每段材料以及全部材料的内在联系--本质;此外,针对"是什么",考生要注意两点论的运用,特别是材料中有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例如,透过图表二中美国汽车企业的产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工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已经确立--本质;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增加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极大进步,而与美国及世界产量的比较又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不足--两点论。

例如:设问二,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可以迁移为加入WTO将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针对"怎么样",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中的"两点论"、"两分法",力求全面地看问题。例如,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使得面对"入世"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将面对残酷的国际竞争--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入世"将促使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利的一面。

例如:设问三,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迁移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发展该怎么办?针对"怎么办",我们要坚持利用矛盾分析法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来组织答案。例如,面对"入世"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做到:国家要加强对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我国现在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使汽车制造企业优胜劣汰,创造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企业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兼并和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我国的汽车"航空母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注:

汽车工业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汽车工业;战略地位;发展方式;新能源汽车

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047-05

河南省汽车工业起步较早,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汽车工业是加工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关联度高的制造产业,也是河南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行业,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域经济、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的提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入一批知名汽车生产厂商,加快了河南省汽车工业的发展步伐。在2009年9月确立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河南省汽车产业的战略定位是要把本省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辐射中西部地区的汽车服务贸易中心,中远期目标(到2020年)是要建成国内一流的中西部汽车制造中心。

当前,随着汽车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的变化,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成为越来越多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共识,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但在目前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格局中,河南省汽车工业整体仍处于劣势地位,对于河南来说,要实现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尤为迫切。因此,研究当前河南省汽车工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产品,产业集聚效应愈加明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独具优势,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近年来,河南省汽车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河南省现有上国家公告的汽车基型车、专用改装车生产企业39家;摩托车生产企业16家;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500多家,汽车行业零部件中小生产企业上千家。“十五”至“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汽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0%以上。201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显示,2005-2009年,汽车产品的产量、产能分别以年均27.9%、23.1%的增长率快速扩张。2009年,河南汽车产量比2005年增长了142.3%,产能扩大了将近3倍。作为河南的整车制造基地,郑州市集中了河南省主要的整车企业――宇通、日产、少林、海马等,2010年以来,随着郑州日产第二工厂、海马(郑州)二期15万辆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郑州的整车产能已经达到30万台,整车生产速度明显加快,见表1。2010年1-10月,河南省汽车实现产量26.1万辆,同比增长80.5%。其中,汽车整车实现产量17.2万辆,同比增长94.2%,比全国平均增速多出59.7个百分点;改装车实现产量8.9万辆,同比增长30.9%。据此推测,2010年全年河南汽车产量将达32万辆,其中汽车整车产量将达21万辆。零部件工业同样增长迅速,2010年前三季度,河南省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9.9亿元,2010年全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达到1100亿元。随着奇瑞汽车、恒天重工重型载货汽车及海马郑州发动机等项目的相继建成,河南省汽车制造和零部件产业的产能将大大提升,2011年,预计将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400亿元,汽车产量将达40万辆,其中汽车整车产量将达26万辆。

(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河南省的汽车工业布局主要分为整车、改装车和零部件三大块(主要产品及企业见表2)。目前,已形成以大中型客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皮卡及改装车为主导的产品结构。公路客车、高档皮卡和专用半挂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居同行业首位。2009年底,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项目实现竣工,填补了河南省没有轿车项目的空白,轿车从此有了“河南造”。2010年4月,由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载货汽车项目在河南郑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依托恒天重工在郑州投资建设的重型卡车项目,填补了郑州汽车产业链重型载货汽车的空白,并计划在3-5年内跻身我国重型卡车第一阵营。以上项目的引进,将使河南形成以大中型客车、轿车、SUV、皮卡、MPV、微型客车、中重型卡车和专用汽车为核心的汽车产品结构。在河南省的汽车零部件产品中,发动机系统市场份额最大,达到38%;其次是传动系统,占21.1%;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也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销售收入已超过了行驶系统、转向系统等传统优势产业排在了第三位。河南省汽车工业布局正在趋于更加合理。

(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已形成郑州、洛阳、焦作、新乡、南阳、安阳、许昌、鹤壁等8个各具优势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在各集群内部,分别存在一批河南省汽车工业中的优势企业及知名品牌,并带动了大大小小多个相关配套企业。汽车工业开始出现由点到链的发展势头,带动力强的“蜂王型”企业开始发力,河南汽车产业的链式集群板块正在形成中。以郑州市为例,随着海马汽车的落户,郑州市围绕重点企业已形成经开区、中牟、宇通工业园、荥阳4个整车生产园区,同时,在上述区域及上街、登封等地建成一批零部件配套企业,突破了过去单个企业点式发展的局限性。此外,伴随海马、奇瑞汽车的相继落户,开封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正在加速崛起。目前,开封新区已集聚2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相关配套企业50余家,下一步还将有1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陆续跟进。一个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汽车工业在河南显现出加快发展壮大的生命力。

(四)新能源汽车优势突出

从产业基础看,河南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较强的潜在优势。河南是最早投入电动汽车研发的省份,并在十几年前就成功开发出电动客车。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3大核心部件中,河南省在蓄电池产业上具有较强优势,在电机生产上具有部分优势。目前,河南省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已有50多家,分布在郑州、洛阳、鹤壁、漯河、新乡、南阳等地,已形成了2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车技术。新乡的新型动力电池发展迅速,已建成13条动力电池生产线,锂电产业产能居国内第2位,并兴建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电池检测中心,形成产业集群之势。中航公司在洛阳投资20亿元建成的锂电项目已经投产,成为国内电动汽车生产厂家的重要供

应商。未来3-5年,河南省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二次蓄电池生产基地。整车方面,宇通、日产、海马、少林等品牌的电动汽车都已下线,并在全国不少地区投入示范运营。

二、河南省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各地汽车产业发展均面临较大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省汽车工业尽管起步较早,但在轿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相对落后,整体上在国际汽车产业中的战略地位较低,同国内主要汽车生产省份的差距仍较大。随着汽车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河南以其区位、资源及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优势,在国内汽车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

(一)河南省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分析

金融危机改写了国际国内汽车产业的战略格局。中国成为新一轮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变迁和转变的中心环节,国内汽车产业也掀起了新一轮投资扩产、合资兼并竞争,各地汽车工业面临较大的机遇与挑战。

1、世界汽车产业的分布格局正在调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汽车产业出现欧系整合扩张、美系衰退调整、日韩平稳增长、中印迅速崛起的战略格局。受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的影响,发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组装环节将加速向要素成本较低、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市场潜力较大、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转移,整个零部件行业面临部分重组,汽车制造中心、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也将随着产业的调整重新布局,而中国正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战略要地。同时,低排放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

2、国内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国产汽车产l379.10万辆和销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2%,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产销量超过百万辆的五大汽车企业已占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70.8%。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延续2009年发展态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不仅蝉联世界第一,且创全球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汽车出口呈现逐步恢复态势,中西部汽车市场开始启动,我国汽车市场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国际国内各大汽车厂商和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投资和布局力度,已经展开了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空间的争夺,各地区汽车产业发展正同时面临较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河南省与主要汽车生产省份的比较分析

全国有20多个省市在生产汽车,一些地区汽车工业基础好,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以大型优势企业为支撑、产品各具特色的生产格局。2009年,河南省整车产量远落后于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吉林等地,也低于周边的湖北、安徽、河北、山东等省,仅位列全国第19位,表3。总体上看,河南省的汽车工业起步晚、基础弱,整体尚处于劣势地位。截至2010年10月份,全省共生产整车17.2万辆,尽管10月份当月同比增长及1-10月份累计同比增长均在90%左右,远高于其他地区,表4。但整体产量仍较低,与其他地区相差较大。并且河南的优势产品是大中型客车、专用车,这些产品在汽车产品中是“小品种”,市场发展空间有限;尤其在轿车产品方面,河南的品种和品牌都亟需优化。

(三)河南省汽车工业的战略地位分析

河南的汽车产品除了客车具有较大优势,在轿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相对落后。因此,河南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整体上在国际汽车产业中的战略地位较低。从国内来看,沿海地区的汽车市场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部分城市市场增速相对放缓,河南的区位市场优势、要素成本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之一,河南已经进入汽车产业发展的高速增长期。随着一批大项目的相继落地,河南省将吸引更多的车企及配套产业,其在国内汽车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正不断提升。此外,由于河南部分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较早,具有动力蓄电池优势、一定的人才储备和纯电动汽车技术领先的优势。因此,河南在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经济型微车等方面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三、影响河南省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当前,河南省汽车工业不仅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也在全国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一直以来依靠“点式扩张”的传统发展方式,且骨干企业带动力普遍较弱,零部件产业水平较低,缺乏产业扶持政策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河南省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

(一)传统发展方式的制约

2008年前,影响河南省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传统的“点式扩张”发展方式。即主要骨干企业成长壮大多是靠“点式扩张”(好比擀大饼)自我发展,产业群的扩大多靠“点”的集合。在河南,仅从汽车生产的角度来讲,大型的汽车骨干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侧重自身实力的壮大,除了主要的、高端的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等采用外购的方式,大量的中端配套产品则自行生产,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本地区零部件配套企业较少,汽车产业链环节严重短缺,有龙头而缺龙身或龙头大而龙身小。汽车产业链的不健全进而影响更多知名品牌整车企业落户郑州,而整车企业的缺乏又使得零部件企业尤其是高端的、大型的关键零部件企业不愿来,从而造成产业发展的不良循环。2009年以来,这种状况虽有明显改变,但仍然影响着河南省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骨干企业带动力弱

河南省汽车工业的骨干企业(除了刚引进的海马外)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够强,还只是一个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大企业,因而不能吸引和集聚大量零部件配套企业,无法培育出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上分工合作的汽车产业集群。“蜂王型”企业是整个汽车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形成的基础,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是提升汽车产业群整体竞争优势、促进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一般说来,一个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需要3-5个“蜂王型”企业带动。以郑州市的汽车产业为例,在海马汽车的带动下,20余家相关的配套企业相继落户郑州与开封,海马工业园也正在建设当中,相比之下,其他整车企业尚没有发挥出这样的作用。

(三)零部件配套基础薄弱

汽车零部件工业已成为制约河南省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河南省本地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起步较晚,现仅有主要企业500多家,而且多数企业规模有限,制造水平和专业化、系列化程度低,产能较低,产品研发能力和水平与江、浙和广东等地存在较大差距,种类不齐全,还没有生产主要或核心零部件的配套企业。目前,河南省的汽车企业零部件配套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采购。按照国际惯例,一个规模汽车生产企业在周边区域内采购的零部件应占所有外购部件的60%-70%,当前河南的整车生产本地配套率仅7%左右,远没有达到这一比例。滞后的零部件产业无法对整车产业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四)对汽车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强

无论是在汽车产业发达国家,还是国内汽车产业发达省区,政府都是汽车产业的坚定支持者。国内上海、北京、安徽、湖北、西安等汽车产地都相继专门出台(或内部掌握)了全面支持本地

汽车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政府对本地汽车品牌的优先采购等。相比之下,河南在对汽车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建设用地少、签约项目落地困难,资金短缺、配套服务跟不上,对已进入正常生产经营阶段企业持续不断的专项支持政策和制度不够完善等,缺乏重视,尚没有出台类似其他省份的汽车产业支持政策,在汽车产业发展用地、汽车采购、税费减免、融资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五)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对缓慢

尽管河南具备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但一直以来步履缓慢,在全国范围而言,处于发展较落后的境地,尚未纳入国家布局的重点地区。2010年,河南省在郑州、新乡两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虽然在混合动力汽车的运行上取得突破,作为新能源汽车主流和核心的纯电动汽车推进,却阻力重重,未能如期完成。新乡市出租车示范运营被延迟,新乡和郑州两地的电动公交在短期示范运营后便停止运行。一方面在于河南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水平和能力仍较低,配套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另一方面则在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组织协调力度不够,企业各自为战,且分散性的专项研究多,综合性的整车研究少,技术攻坚效果极为缓慢,以至于很多企业看不到市场前景而逐渐淡化了对新能源车的研究。

四、加快河南省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是河南省汽车工业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河南来说,当前应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引入和培育“蜂王型”企业集团为突破口,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发展集群为重点,着力建设汽车生产配套基地,进一步加快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汽车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从“点式扩张”发展方式向链式发展方式转变

汽车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大,不仅涉及上游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和玻璃,以及提供装备的机械、电子、电器等部门,而且其产业链还延伸到销售市场网络、汽车修理、汽车配件、道路交通以及金融、保险等诸多行业。只有从产业价值增值的角度,使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形成合力,才能造就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河南必须强力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坚决从“点式扩张”发展方式向链式发展方式转变。充分研究现有的产业优势和薄弱环节,大力扩展和完善轿车、客车、微面、多功能车和特种车汽车产业链,采取有效的措施,把这些主导产业链做大、做强、做高、做长;重点建设更多完善产业链的新投资项目和扩建项目,尤其是要加快引入和培育更多带动力强的汽车整车制造和关键零部件总成制造的龙头企业。围绕汽车整车生产实现同步配套,以整车为龙头,带动零部件配套生产及汽车后市场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发展。

(二)引入和培育蜂王型大品牌企业

河南必须加快引入和培育更多带动力强的汽车产业“蜂王型”企业,培育和发展更多以“蜂王型”企业为核心,集聚大量汽车零部件“蜜蜂型”企业的“蜂群型”产业集群,从而以链式发展方式做强做大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本省整车企业成为带动力强的“蜂王型”企业,进而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要引入一批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在行业中有支撑和带动能力的“蜂王型”整车或关键零部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企业,以“蜂王型”企业的发展形成集群聚集效应,带动零部件企业的链式跟进,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生产的“蜜蜂型”企业,壮大汽车生产规模,推动河南省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型集群发展。从现有企业来说,要大力支持宇通集团产能提升项目建设和研发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支持少林客车实施差异化经营,共同打造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提升郑州日产的生产制造和研发能力,将郑州日产建设成为国内轻型商用车的龙头企业;加快海马郑州研发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其经济型轿车、微型客车和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建设海马集团最大的生产基地;积极推动与兵工、恒天等央企集团的战略合作,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的重型卡车和中型卡车,加快建设郑州中重卡生产基地,等。

(三)大力提高本地区零部件配套能力

要以引入和培育零部件制造大企业为突破口,以健全汽车产业链为手段,大力发展河南轿车、客车、微面、多功能车和特种车的零部件制造基地。当前,重点是围绕传动轴、气缸套、轮毂、空调、轮胎、转向器、减振器、车桥、汽车电子等产品,实施优势零部件升级工程,支持骨干零部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抓住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重组的机遇,加快推进与行业优势企业和大型供应商的战略合作,突出强化与发动机、前后桥、控制系统等关键总成生产企业的合作,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要在引入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上下工夫,一是要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进行重点招商,以期形成零部件制造“蜂王型”企业带动、集群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二是要重点引进和发展更多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突出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制造项目或企业,弥补产业链上的空缺,真正形成具有专业分工科学流程的完整汽车产业链;三是要对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重点扶持,营造集群引进、集群发展和吸引的平台,不断构建和完善园区内多种类汽车产业链板块。

(四)创新汽车产业政策和制度

河南省应创新制定汽车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制度,确定支持引进和发展大型汽车企业、培育汽车产业集群,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产业间配套、延长产业链条等系列举措,尽快制定技改贴息、土地出让、实施政府优先采购本地汽车等相关政策和制度,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大力提升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零部件产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通过政策扶持提升生产规模;积极向国家申报整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筹划建立零部件保税仓库和加工产品保税区,为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软硬环境。

(五)全方位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河南应着力做强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水平,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要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税金融激励政策体系;创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联盟各方的优势和特长,集中攻关,合力解决“瓶颈”问题;加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测试公共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中长期规划中“低能耗和新能源汽车”优先主题的支持力度;注重新能源汽车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高层次汽车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全省范围内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展充电站、换电站的建设工作;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新增公务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重。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09CJY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强,河南省汽车工业现状调查[J],汽车与配件,2010,(01):50-52

[2]万军伟,河南省新能源汽车路漫漫[N],大河报一大河财富,2010-08-03(08)

[3]曹华东,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策[J],汽车与配件,2010,(24):16-18

汽车工业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电子技术;汽车;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4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传统的汽车工业生产的汽车一般只是单纯的作为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已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现展需要转变,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生产更加安全、舒适、无污染的节能型汽车。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并逐步渗人到各个领域中,汽车工业也不例外。为了在汽车的电子监控系统中能够得到整体的发展和各项功能的相互兼容,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被应用其中。

一、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将电子技术和汽车技术相互结合应用的汽车电子技术,从当前发展来看,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电子技术,我国的汽车电子技术还有这非常明显的差距。90年代之前,我国的汽车工业步伐都非常缓慢,其中也经历了非常多的挫折。90年之后,随着国际上汽车电子技术的带动,我国的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汽车制造行业也开始蒸蒸日上。但是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从规模上来看,虽然数量较多,很多汽车生产企业的规模却还是很小,汽车产业技术含量较之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结构也比较单一。21世纪以后,对于国外的最新汽车电子技术通过不断的引进,在我国汽车工业又得到快速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电子产业也正迅速发展。

二、在汽车中电子技术的应用

(一)、传感器应用

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应用的传感器的技术指标要比一般工业中使用的传感器高。通常情况下,汽车传感器在振动、高温、高腐蚀、冲击度高的环境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汽车传感器的设计前提是对恶劣环境的适应。

1、压力传感器

一般来说,在对气缸负压、气缸的内压、油压等的检测压力传感器应用较多,在建设负压、吸气压、油压等方面主要应用吸气负压式传感器。根据汽车工业的具体应用最广的汽车压力传感器是电容式、差动变压器式以及压阻式的传感器,对压力传感器的选择尤为慎重。各压力传感器在应用中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减弱其缺陷对其性能的影响。例如:虽然变压器式差动传感器具有的输出非常大,便于数字信号的输出,但是在抗干扰性方面的性能就较差,不宜在非稳定状态下使用,因此,根据汽车工业建设的需要以及实际的环境我们应该合理的选用传感器。

2、温度传感器

在汽车工业中温度传感器主要应用在检测发动机的温度、冷却水的温度以及燃油的温度等。通常情况,将温度传感器分为三类:热偶电阻式、热敏电阻式、线绕电阻式。热敏电阻式传感器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适用于对灵敏度要求较高的部分,良好的响应特性对于及时反应汽车的性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线性较差。热偶电阻式传感器温度测量的准确度高,可以用于对冷却水、燃油温度等的测量,便于驾驶员对汽车的控制,但是需要配合其他设备的使用,给汽车传感器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线绕电阻式传感器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但是响应特性较差,因此,在传感器的使用中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进行选择。

3、爆震传感器

通常,将爆震传感器分为两类:压电式和磁致伸缩式。在有效振幅内其中压电式传感器的线性特性非常良好。检测爆燃方法通常分为燃烧噪声、气缸压力等。爆震传感器需要在有效的温度内才能发挥其最大性能,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温度的控制。在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其他传感器包括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氧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等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二)、电子技术在车身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汽车的车身控制系统包括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灯光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防盗控制系统等。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由触发装置、气体生成器、气囊三部分组成,发生交通事故时它是一种起保护作用的装置。应用电子技术在控制系统安全气囊装置中,其中包括触发系统、电源储备、传感器、监控系统等,在汽车受到强烈撞击之后可以将撞击信号迅速传递到触发系统中,然后气囊迅速弹出来对人员安全进行保护。安全气囊控制系统从接收信号到弹出气囊的整个过程时间仅需0.03秒,大大保证了人员的安全。

(三)、在发动机上电子技术的应用。

1、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目前,基本不再使用机械式活机电混合式燃油喷射系统,取而代之的是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该系统有着姣好的充气效率和动力性,燃油消耗和排气污染低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汽车在行使过程中,时刻采集压力空气流量信号、电喷系统的电控单元发动机转速信号以及进气温度等信号等,并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并与事先设定好的参数进行比对,对喷油器的开闭时刻进行分析和计算,以保证发动机以最佳的空燃比进行运转,以提升发动机的综合性能。

2、电子点火系统

对于传统的点火系统来说,由于点火正时不可靠、点火的能量不大、发动机高速时点火性能不佳,逐渐被高能电子点火系统所淘汰。在电子点火系统中,主要包含的相关部件有传感器、ECU以及执行器等,基于传感器所采集的发动机信号反馈给电子点火系统,并通过ECU实施判断和计算,然后调整点火的最佳时刻借助于执行器,而且在点火能量提升的同时还具备了闭合角控制控制和停机自动断电保护功能。

3、怠速控制系统

在怠速工况下汽车工作时,并没有对外功率输出,只需对内在摩擦阻力克服,在很大程度上油量的消耗程度都是根据怠速的高低情况来决定的。如果汽车行驶在交通密度较大的公路上,怠速油耗大约占到了总的油耗的三分之一,而且还会导致发动机的污染排放以及使用寿命等。而怠速控制系统可以对怠速工况时候的进气量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汽油喷射量和进气量配合增减,达到最适合的空燃比。节能减排的目的和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可以有效提高。

(四)、在底盘控制系统中电子技术的应用

牵引力控制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转向系统、悬架控制系统、轮胎监测系统等为汽车的底盘控制系统。汽车电子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安全系统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它是汽车进行刹车时的控制系统,将汽车的运行轮胎通过防抱死制动系统在没有抱死的状态下进行制动,使得轮胎既不会因为高速状态下抱死而发生意外,有可以使汽车停止。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汽车达到15%左右的滑动率,同时纵向附着系统和侧向附着系统在车轮与地面之间都可以达到一个理想值,确保汽车可以有效安全地停止,因抱死滑动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

三、汽车电子技术未来的趋势发展

(一)、智能技术的应用

如今人们对于汽车的智能需求越来越大,汽车电子技术的智能化也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卫星信号的传送,智能化系统能够自动识别驾驶路线,根据交通情况自动调整最佳的行车速度,这样大大增加了汽车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二)、加强传感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传感器技术发展目前还是处在一个艰难的时期,然而汽车行业产业技术的变革,也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加强传感器技术的研究,突破技术瓶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汽车工业的发展中,自动驾驶和新能源的应用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应用汽车工业的发展当中去,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汽车工业发展产业发展模式相对比较集中,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兴起,发展的局势越来越艰难。因此,当前我国应该加大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增强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推动传感器行业乃至整个汽车工业的进步。

结束语

现代汽车的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先进化倾向,逐渐向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机电一体化等多个方向发展。电子元件多功能化。微处理器高速化、操控系统电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管理系统智能化、行驶系统安全化、娱乐通讯系统现在化势必成为未来电子技术在汽车研发领域的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