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文化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文化的内涵范文1
1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为解决企业发展和生存问题的一种集体认识,并被企业所有的成员所认同,他包括企业集体价值观,企业信念,企业符号,企业处事方法等外在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对于整个社会也有积极的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中所有成员的共同诉求,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所在和核心部分。企业文化主要拥有以下三个要素:价值取向、远大目标和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作用,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对企业建设有积极的作用;②对企业发展有导向作用;③对企业员工有凝聚作用。作为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发展,强大的企业凝集力是不可缺少的力量,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种文化,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企业的核心内容。他反映了企业中最先进的、最个性化的内容。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建设需要企业中所有成员共同努力。
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加强企业成员的凝聚力,培养企业成员的凝聚力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和核心任务。因为凝聚力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精髓,通过企业凝聚力的建设,使企业中各成员拥有了同一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增加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形成了合力。
对于烟草企业来说,创建企业文化就是使企业拥有一套全新的并适合时展要求的内部管理规则,这一方面可以反应出烟草公司的特点,统一指导员工言行并提高员工间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可以打造烟草公司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品牌。现如今,在烟草公司中,想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就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内涵。党的先进性在企业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所以将二者结合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部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认识到二者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将企业文化所涉及的企业特征,企业发展规划等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2 烟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1 工作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在烟草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文化素质一般比较高,而且具备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也比较强,要在他们中间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比较困难。并不是政治工作者加强自身素质和责任心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改变工作的方法。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分对象,不讲方法,照本宣科会使这些员工产生抵触情绪,不会主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起到效果。所以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在工作方法上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 加强创新意识。在如今市场积极的发展进程,各种文化和思想相互激荡,这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的员工,特别是80后的员工,他们普遍接受了更高级的教育,拥有比较独立与多样的思维,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于他们来说很难取得效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创新。不断更新形式和内容,结合大家比较关心的事实问题。
2.3 要结合企业生产发展的实际。不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在公司实际发展的基础上。企业文化中的企业价值取向,管理理念、行为准则等重要的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企业的实际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如果脱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这些内容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一定要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确保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之后,员工的思想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2.4 加强发展的眼光。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是改革和发展,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发展的眼观,从长远的方向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在当前的政策和环境下。当然发展要根据市场环境和归路,不能天马行空,过于理想化,要脚踏实地,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政治文化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性;文化传播
从文化学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它的运作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律,同时它本身也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因此,从文化学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我们调整研究视角,拓宽工作思路,而且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和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把握其文化特性
一般来说,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它包括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规定着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心态结构,表现为思想和观念体系。意识形态在广义上指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诸形式,狭义上指直接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和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可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意识形态从属于文化范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此外,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文化也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它决定社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统治阶级总是把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文化提升为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并以此为标准对社会文化进行取舍与整合,形成对自身有利的文化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将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化为公民的政治价值观念,形成政治归属与价值认同,最终达到政治忠诚和思想同一,而意识形态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运作(选择、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把握其文化特性
与其他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强调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的传授,但其本质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更加侧重于价值与规范的认同和接受。传授知识需要理性的加以把握,而价值与规范的认同和接受则需要情感与理性的同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点。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正如人文知识的积聚并不能必然地上升为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情感在教育中发挥其催化导向功能,通过情感的体验、渗透和转移,使教育双方在情感上交融,理性上认同,达到价值与规范的认同与接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沟通与传播的过程。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是人,但人从根本上说是文化存在物。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性格表达等都与社会文化系统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文化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构成人的思想观念体系最基础、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文化基础之上价值与规范的认同与接受,其本身就是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其文化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是意识形态内涵与社会文化内涵的统一。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强调意识形态内涵,以政治性准则作为其内在价值依据,通过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要求和灌输开展教育。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统一社会思想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其应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功能,扼杀了教育的创造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文化也随之进行转型,正在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但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思潮相对分离、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并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把其转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一般准则,又要对社会文化思潮和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扬弃与整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其意识形态内涵前提下,不断增强其社会文化内涵,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文化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文化的分配与享受,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互动和文化扩散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活动。因此,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增强其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强化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选择
政治文化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思政培养;价值分析
不仅如此,目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培养工作中,对其中文化理念和文化教育融入,尤其是缺乏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综合融入,这就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文化理念内涵,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有许多,如何才能实现理想的高校思想政治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充分结合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和内涵,通过有效融入和系统化改造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思路,从而实现理想的思政培养效果。
1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缺乏对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有效培养,无论是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还是相应策略内涵,均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创新高校学生思政培养的具体思路和理念方法就极为必要。对于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具体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培养效果,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完善思政培养的具体内容元素,同时也需要将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将茶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的具体过程中,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学培养的理想效果。对于我国茶文化体系来说,无论是茶文化理念的具体价值,还是其相应影响力,其都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想要创新高校思政教学培养体系和机制,就必须从茶文化的内涵和具体要素切入,通过创新具体理念,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学素材与教学理念的体系化结合。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培养是学生培养活动中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具体的高校教学实践,还是具体的教学状况,我们都可以看到,目前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了思政培养工作。可以说思政培养活动已经实现了系统化的成熟与完善。在开展思政培养工作的同时,其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应有的思想理念和知识内容,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积极完善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可以说思政培养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想要实现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都就必须将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学习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对目前整个高校教学思政培养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而这些不足也是目前,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的共性差距,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选择完善体系化的教学内涵和理念,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理念的实质性突破。系统化地看,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当然,高校教学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理念,所以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全面性,措施就极具现实意义。
2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想要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将思政培养工作的要求与茶文化理念内涵相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尤其是要将茶文化理念中的具体元素进行剖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进而实现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以及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准确认知,客观来讲,思政培养工作的核心切入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自身思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所以是否融入了学生的思想问题,能否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就是目前实现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理想的关键和基础。当然,在整个高校试点培养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实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对整个思政培养工作进行优化,就是说要充分结合思政培养的具体要求及技术要求,结合完善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任务,当然在高校思政培养工作过程中,也要灵活创新,使用具体的培养方法,无论是教学素材还是教学过程,都需要充分结合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和客观环境,通过充分有效的融入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有效指导和培养。
3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分析
从当前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无论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是学生参与的实际效果,都与理想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根本尚来看,思政工作之所以出现较大差距,其核心在于未能将合适的文化载体和要素融入其中,从而限制了整个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内涵,还是整个社会对茶文化的价值认知,都有着成熟而体系化的应用,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注重学生,形成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思维内涵,所以,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将学生综合文化内涵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从而能够实现理想的学生培养效果。通过系统化利用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将该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其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质性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完善的文化观念。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不难看出,目前多数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互联网文化有着较高期待和参与积极性,因此就忽略了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价值理念认知上,这就形成了片面的文化观念。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中,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当然,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传统茶文化中有着丰富而成熟的精神理念,这些精神理念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规范上的引导,而这正是目前在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中的重要要求。
4融入茶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的具体价值和作用分析
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完善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整个教学活动不仅是整当前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元素和内容,同时也是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核心要求,所以利用茶文化知识,将为高校思想政治培养工作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新的切入点。客观来讲,当前高校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工作中,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教学活动中最大不足就是未能形成系统化和全面化的内涵,所以限制了学生对和教师对整个思政工作开展的价值认知,系统化的看,当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无论其学习环境的复杂性,还是学习资源的丰富完善性,都与传统教学环境来看,都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还是其对整个所获取知识的筛选过程,都更为简化,所以老师和家长很难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形成有效把控,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被互联网理念中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所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造成相应的危害,所以,创新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极其必要。不仅如此,随着当前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念和要求,融入文化要素,创新文化理念,培养学生掌握应有的文化素质,也是目前整个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要求。我国作为传统茶文化大国,因此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元素,更重要的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积极完善的学习理念,从目前整个思政培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传统茶文化理念正是解决目前整个思政培养工作问题和不足的核心要求,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传统茶文化大国,其不仅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其为整个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实质性要求,因此,在全面认知高校学生思政培养工作具体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茶文化,其必然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实质性的推动力。当然,随着目前整个教学形势不断复杂,教学环境进一步成熟,如今无论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还是学生培养的具体要求,都需要结合学生培养的具体需要和整个时代形势发展的具体要求来开展,从而实现理想的高校教学目标。因此,全面认知茶文化理念内涵,对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具体作用和价值,也是正是当前开展思政培养工作的基础和要求。茶文化对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价值,不仅是教学元素内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寻找到了合适的理念载体。
5结语
在传统茶文化理念影响下,将实现整个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还需要全面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对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影响,目前随着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系统化的就业理念,所以将职业化要求和职业思维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必然能够满足学生形成必要的思维内涵,从而使其满足整个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树森.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68-173.
[2]胡志明.高校学生社区思政工作的住宿学院模式初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179-182.
[3]黄桂琴.问题反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6):253-258.
[4]施佳胜.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136-139.
政治文化的内涵范文4
阿尔蒙德在其着作《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公民文化不是一种现代文化,而是一种现代和传统的混合政治文化,它混合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既具有传统部族村落自我封闭的互信,又具有对统一国家和专业化中央政府机构的认同和忠诚,同时还有对现代复杂的政治系统和决策过程的参与意识和要求。
根据阿尔蒙德的观点,我们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的政治文化,即村民、臣民和参与者文化的混合,但应以参与者文化为主。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的,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它既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现代文化的特征。它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这些平衡实质上就是共识和分歧、权利与责任、情感倾向和情感中立之间的一种理性平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因此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必须以公民文化的社会化为条件。
二、构建公民文化的必要性
第一,构建公民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使中国超越了自然经济和群体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和观念,培育和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同时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价值倾向并在创造新的政治文化。
第二,构建公民文化是民主政治的需要。从理论上说,民主政治的有效运作需要有相应的政治文化。根据阿尔蒙德的观点,在一个以参与型文化为主、地域型和顺从型文化为辅的社会,民主政治容易得到稳定发展,这种文化使公民向政府积极表达他们的偏好, 但是具体问题上又不会完全拒绝精英所做出的决定;公民感到能够影响政府, 但又经常选择不这样做,以便给政府一定的弹性,政府权力和责任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
第三,构建公民文化是改造传统政治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君民关系而言从来就是君本而不是民本,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不是权利主体而只是权利客体,是被动的受治者,这种只尽义务不讲权利的臣民文化是一种非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从而必须进行改造。
第四,构建公民文化是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需要。受我国传统宗法观念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由于生来是这种血缘宗法关系中的人,他们对公民权利和义务观念淡薄、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和公民责任感不强、官贵民贱的思想意识强烈、公民的依附型人格等方面,这使得我们的公民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心理基础。
三、我国公民文化的现状
在我国历史上,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比较强健,民众一向是重权力而轻权利,权利意识相当的薄弱,因此形成了一种缺乏参与的公民文化,并抑制了社会公共领域和公民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公民主体意识薄弱,反过来它又造就了公民文化贫瘠的土壤。现阶段我国公民文化是一种传统政治臣民文化与现代参与型文化的混合体。因此,我们既要发扬传统臣民文化的积极作用,又要汲取现代参与型文化的精华,培育适合我国的公民文化。 四、培养我国公民文化的合理途径
1.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为公民文化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基本文化内涵是交换、平等、自由、竞争、规则,这些文化内涵在极大地冲击着重情意、重和谐、重观念、重名分的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倾向。这种文化内涵又是市场经济的政治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摆脱政治权力支配,而且要求政府权力退出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和扩大个人自主活动的空间,使人民上升为社会和政治的主人。所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 为公民政治文化构建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至关重要。
2.培育发达的公民社会,构建公民文化的社会基础。我们培育公民社会,首先要培育具有权利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的现代公民,赋予公民充分的权利,以权利制约和平衡权力,同时公民又应当不断提高参与社会事务水平,这也是政府行为可能受到有效制约、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其次,培育健全的社团组织,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完善各种社会性的中介组织,形成强大的力量来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再者,深化培育民主价值文化。民主的观念是先决条件,只有民主观念的培育已深入到公民的精神,才可以使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其运作建立在人民监督的基础上,民主制度有序展开,从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腐败现象。
3.公民政治人格的塑造和参与意识的培育。从亚里士多德到布赖斯,民主理论家们都曾强调,要保持民主就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需要具有关于公共事务的高水平的情报,以及广泛的公民责任感。“哪里参与的规范、参与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的参与水平高,哪里的有效民主政治,就越可能兴旺发达。”所以公民要培养和形成强烈的主体意识,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参与意识,积极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政治文化的内涵范文5
一些特定的族群有着强烈的自我文化认同感,这是由于他们的这种文化特质决定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文化使得他们并未被主体民族和相关行政体系所彻底同化。世界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民族关系委员会所采纳的一个比较可行的族群定义是:“倘若某一个群体的文化从社会政治角度被本群体视为不同于任何一个其他群体,那这样的群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族群”[6]。这个定义强调族群的界定不只是依赖于政治层面,涉及到独立的领土和复杂的关系。尽管一个群体可以从单纯的文化意义上被视为一个族群,但他们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族群。博厄斯(FranzBoas)认为独立的族群需要具有自身的独立。因此,一些民族通过民族独立的手段以期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回归,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当这种独立的愿望与这个群体祖先居住的领土相相吻合时,独立的倾向就变得更为强烈。对于一些移民群体而言,由于移民群体生存空间相对分散,或者由于跨种族婚姻,宗教意识形态的变化,或者由于其他一些社会交融方式而丧失了自身群体的文化特质,即使这样,他们依然选择原有的文化体系。因此,一些移民群体也会认为文化杂化(hybridization)是不太可能的。倘若这些移民群体被主体民族社会所歧视,他们对自身原有文化体系的认同感将越发强烈。于是,就会产生是依附于原有文化还是依附移民国家主流文化方面的思想冲突,进而有可能导致产生分裂的渴望。歧视可能是导致民族分裂的最关键因素。亚文化群体自身倘若共享着文化特质,与主流文化迥异,也可能导致这部分人群从原有的族群中分离出去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比如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都可以促成亚文化群体的形成。原有的同一意识形态也可能由于歧视而分裂。印度的锡克人(Sikh)就是个很好的例子[7],然而一些其他的族群可能需要更好地用动态的视角进行分析。以上是对土著民族如何在日后逐渐演化成国家分裂势力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包括移民、地域边缘化、文化杂化、亚文化的再分流等。在近 25 年来构成国家分裂的这些因素相对活跃。一些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新部落’。这种现象是由于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和社会控制力的削弱而形成的[8]。一些其他学者认为是由于不同人群的交往日益密切而产生不可调和的不同价值观而导致的冲突,是文明冲突的前奏[9]。自 20 世界 7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媒体影响及日益增加的移民被视为民族政治化的催化剂。然而民族性与民族内涵是有区别的。格雷泽(Glazer)是最早质疑民族性是导致冲突这一观点的。他认为近代世界是个多民族社会,阶级矛盾弱化和利益最大化才是导致冲突的根源。民族性经常和一些意识形态交织,从而导致分裂主义。
事实上,民族性是群体之间划分的界限,维系着群体的意识形态。在研究民族性的时候,应采取政治学家们的做法,即把民族性与历史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样才能理解一些群体的反抗意识与独立倾向[10]。关于民族的内涵,也就是巴斯(Barth)所说的包含民族分界的文化内涵应该让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去关注,不过人类学家需要避免心理学中的简单化倾向,而草率地对待这些社会文化。文化的概念是由“价值观、态度、信仰、取向,以及一些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潜在因素[11]等来界定,民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象。然而,很多人类学家都曲解了这一文化概念的本意。他们认为对文化进行同化,消除族群的多样性,向少数族群灌输主体民族的文化体系等就是加速社会融合的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不切实际的[12]。研究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这是诠释民族与民族社会分层的最佳途径。以往很多研究都论证了不同的族群被特定的社会所限制的现象。族群在主体社会政治结构体系中分层,他们被限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阶层里[13]。另外,如果民族文化差异较大,即谷卢珂曼(Gluckman)称之的文化鸿沟,不同族群间的矛盾冲突也就会越大。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由不同族群所组成的社会,各个族群的文化体系本互不相容,却又被主体民族以社会、经济与政治等方式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这样的社会产生民族冲突性的可能性会很大。然而,如果对潜在文化决定因素进行分析,那么或许就可以发现防止正面冲突发生的原因。事实上,从文化角度去分析族群间的冲突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惩罚与奖赏是可以提供非常实用的分析视角的。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族群之间冲突的程度。尽管这样做需要一种精神层面的构架,但社会文化研究视角能更为全面地把握相关族群的价值观念、态度及信仰的脉动,可以观察到行为方式方面所存在的细微的、也很显现的并与价值观念、态度及信仰相联系的诱因,以避免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14];其次,研究民族的文化内涵可以揭示民族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族群并不仅仅是博厄斯所说的一种文化集合体,这是由于族群脱离不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些族群就是没有国家的民族体,所以一些土著民族喜欢称自己为‘第一民族’。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比较难以辨析的,这么说也许容易混淆视听:在政治学家们的圈子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民族主义就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是现代化的现象。那么这些声称自己是‘第一民族’的人群是如何嵌入到文化价值体系中来的呢?人类学从三个方面概括了民族主义所表现的三个特征:第一,政治性增强了族群意识[15];第二,国家作为一个政治体是历史的产物,更多的人口、资源都聚集在国家这个政治体制内;第三,民族主义是基于本民族对政治的合法化,是建立在文化同质性体制下的[16]。事实上,近代形成的很多民族国家大多都属于多族群国家而文化的主流却被主体民族所掌控,因此就导致了族群间的冲突。关于国家的讨论情况更为复杂,所谓的共性与民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建立在极端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理念。民主是基于个人对政治权利使用的自由性与独立性[17]。公民国家与民族国家相对照,公民国家基于公民的性。很多现代民族国家采纳了公民国家制度,从而弱化民族国家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
美国在意识形态上和事实的行为准则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为了弱化民族国家主义,美国甚至宣称并不存在所谓的美国文化[18]。全球化带来的移民浪潮加速了族群向多样性发展的趋势,也使得当代民族国家内部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新的移民群体都是移民,但是他们可以和原有的民族文化与原有的族群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拉开了他们与主体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外在的文化特质比如语言、宗教、家庭、教育、饮食、娱乐、艺术表现形式甚至疾病治疗手段都被其他一些族群所强化,甚至被主体民族视为异端文化。因此,为了强调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公民国家更能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期待,因此出现了政治认同,而正是这样才促使人们去努力保护自身语言的权利,保护自己文化的权利[19]。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个政治哲学理念形成于矛盾的政策体系之中,同时这一理念有助于形成新的有效政策。多元文化主义的应用可以避免对文化及对文化动力的误解,也可以避免由于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曲解而引发的冲突。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或许是近 25 年来最好的教育业绩之一[20]。如果人类学家也介入到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研究则能够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发展。然而,在这方面现在做的还不够,效果也不明显[21]。有人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对民族国家的一种威胁,多元文化主义可能会导致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坍塌。事实上,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早已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用多元文化主义去激发落后的‘部落’文明就相当于瓦解了现代文明[22]。人类学家能够证明的是在历史上部落间所引发的冲突远远低于国家之间的冲突,尤其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因此,人类社会可以接纳民族国家的削弱,也可以接受小规模的半独立的族群融合而形成的超国家联盟或者几个部落联盟[23]。这将有助于把民族与国家区别开来,把政治权力下放给一些族群,这样就可以避免帝国主义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南斯拉夫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南斯拉夫超民族国家统治,不仅没有减缓民族之间的冲突,反而使民族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分裂。因此,只有对民族文化真正了解了之后才有助于政治冲突的解决。研究民族文化内涵对人类学本身的知识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族群没有国家,那么对其文化特性的研究就只能从文化本身演变的过程着手,文化演变会经历沉淀、稳定、趋变及消亡这些程。从这个角度入手就可以弄清楚政治作用的来龙去脉。换句话说,就是在文化序列中研究其准文化特性,人类学视域下的文化定义才更为严谨。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是基于对文化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人类文化是自我适应的一种机制,很多现实文化正是这一机制偶然作用的结果,这便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我们现有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我们从文化角度去研究人类行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研究的文化通常是观察人类的行为而获得的,以及对基于这一方法研究后所获得的对行为者本身和多层次文化比较之后所获得的心理感受。研究民族文化内涵能够使得人类学这门学科的研究目的更加明确,研究方法更为有效。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缺乏自信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也可以从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民族虚无主义烟雾中走出来,重新调整学科的理论建设,建立民族学研究之新体系。
作者:赛诺尼•隆 单位:美国东密歇根大学
政治文化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 文化 行政文化 政治文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当代行政学的重建和发展,行政文化作为一个外来的研究术语也被一同引入到行政研究的工作中。现在,行政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公共行政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过作为一种学术研究领域,它还处在一个探索发展阶段,对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甚至行政文化的概念都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无疑对行政文化研究的深入带来极大的困惑。本文针对目前行政文化概念的不一致认识,试图对行政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
一、行政文化概念的提出
(一)文化―行政,当代行政学研究的新视野。早期行政理论和现代行政理论都是建立在传统实证主义方法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行政学理论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其局限。70年代以后,这些思想受到了批判,胡格韦尔特在分析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后尖锐地指出:行政生态理论“象所有功能主义有关现代化的理论一样是有缺陷的。这是因为功能主义者忽视了把发达的世界和欠发达的世界之间历史的和当代的结构关系考虑在内”。这一缺陷“造成了特殊的不良后果[1]”。在这里,胡格韦尔特所批评的缺陷也就是缺乏具体对应的、实在的具体环境。行政不仅与环境相关,而且是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环境,对任何行政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其所赖以存在的特定环境基础之上。
而要研究特定的、具体的环境下的行政问题,就必然地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文化高度体现了一个社会、民族所特有的那种特殊意义,也正是特殊性的影响才使得行政研究的具体化要求显得格外强烈。当代西方管理学者也都强调:“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文化,即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至此,文化与行政的问题就成为当代行政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行政文化也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被提出的。从此,文化作为一个新的角度,为行政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也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恰当的分析行政的方法。
(二)政治文化概念的诞生,是行政文化引起世人关注的逻辑原因。我们知道,行政学是从政治学分出来的一门学科,自从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以来,行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才彻底独立出来。但是,在研究行政学的同时不能完全撇开政治学,它始终都是受政治的影响的。概括地说,就相对而言,行政与政治关系紧密;就被包含而言,行政与政治不可分割。因而,在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概念提出以后,行政文化也相应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目前我国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的各种认识
行政文化不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种研究行政学的方法论,在我国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究竟行政文化是什么这一概念性的问题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人们对行政文化概念的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第一种观点是从行政文化的主体界定的,台湾着名学者张金鉴认为“行政文化是政府官吏和公务人员所应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人群关系及价值观念[2]”。这种观点揭示了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官吏和公务人员所表现的环境主体的行政文化,不过对于行政文化的内涵却没有明确的指出来。
(二)第二种观点从精神层面界定,“行政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界定,就广义而言,行政文化是指行政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制度和组织机构。从狭义来说,行政文化仅指行政意识形态,即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3]”。这种观点突出了行政文化的观念形态,却没有明确指出行政文化的主体。
(三)第三种观点认为,“行政文化是文化在行政管理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是一定行政组织中行政员工集体创造并公认的文化,是行政物质文化、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的整体[4]”这是从文化与行政的关系揭示了行政文化的内涵,但这里的文化是包含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的大文化的概念。不符合行政文化是社会文化在行政这一特殊领域内的表现这一说法。
(四)第四种观点从心理层面定义的,“行政文化是人们在行政实践中产生的并反映行政实践的观念意识,是客观行政进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和积淀,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内由学习和社会传递获得的关于行政的态度、道德、思想、价值观等观念[5]。”行政文化是“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民众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公共行政系统的普遍性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心理活动的总和,是公共行政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上的稳定反映与沉淀[6]。”从心理层面定义行政文化比较准确地突出了它的本质,也与政治文化的概念相一致,都是狭义方面的定义。但这两个概念把行政文化的主体界定为社会大众,显然扩大了其狭义的范围。
三、合理界定行政文化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
我们认为,合理的界定行政文化概念必须弄清它与文化、政治文化的关系,搞清楚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准确定位,从而才能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定义。
(一)行政文化概念的理论前提。
1、合理界定行政文化概念必须找准“行政”与“文化”的契合点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而依法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执行性活动。而文化作为一种深藏于心的精神积淀,是人的一切目的的心理动力,是推动行政过程有序进行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将文化引入行政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将文化引入行政的领域是为了行政学领域开拓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要知道,行政文化首先是公共行政研究的一个领域或者是研究公共行政的一个视角。对行政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揭示社会文化对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的影响以及如何发挥影响作用的。所以绝对不能文化全能论的倾向,行政文化也不是万能的工具。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主要是人们界定的角度不同。对于文化这样一个内容丰富、复杂的概念来讲,只能用哲学抽象的方法给文化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一般包括三种文化观:广义文化观、中义文化观和狭义文化观。广义文化观就是人类社
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文化观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文化观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社会的观念形态。为了便于对行政文化下定义,不使概念过于宽泛,我们从狭义文化观的角度对进行分析。因此,分析行政文化的概念我们也主张狭义的角度。 2、合理界定行政文化必须理顺其与政治文化概念的关系行政是政治过程的一部分,政治主导行政,行政反作用于政治,与行政活动有关的行政文化以及与政治活动有关的政治文化是一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政治文化主导行政文化,政治文化的改变必将带动行政文化的改变,行政文化是政治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政治文化引导着行政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这一意义上说,其概念的内涵必须与政治文化概念相吻合。
二战后,随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兴起,政治文化研究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随着大批民族国家的建立,西方国家极力向新兴民族国家输出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但西方模式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有的甚至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于是,部分学者将研究眼光深入到制度背后的文化因素,研究文化与制度的互动关系,指出一定的制度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文化基础之上,必须不断培育相应的社会文化氛围,并提出了“政治文化”这一崭新的概念,开启了比较政治学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以阿尔蒙德为代表的比较政治学体系最具权威性,他给政治文化下的定义也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7]。”我们认为,政治文化从狭义角度即从观念形态来界定可理解为人们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和发展的,对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形式及自身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那么作为和政治文化如出一辙的行政文化也应该从狭义的角度来界定,从观念形态、心理倾向等精神意识的角度去把握行政文化概念。
(二)行政文化内容的合理界定。
1、行政文化主体的确定。对于行政文化的主体,我比较认同台湾学者张金鉴的看法,把行政文化的主体界定为政府官员和公务人员。有的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认为,行政文化是政府官员和人民大众相互认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行政文化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人员,也包括行政系统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我们认为应该从狭义的角度来界定行政文化的概念,是在行政人员之间的相互活动之间即行政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一系统外的人民大众是被影响者,他们虽然也参与了行政活动,但最终是通过行政人员来界入行政过程的,所以从根本上说不属于行政文化的主体。
2、合理界定行政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行政文化是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社会公共行政管理工作,从文化深层次来探讨行政管理高效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规律性,从文化底蕴角度来研究如何全面提高国家公务员整体素质的一种思想道德文化体系,一种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首先,从文化的角度把握行政文化的本质。行政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是社会文化中行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形式,它与社会行政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特殊方面,是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特殊文化,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所形成的文化。行政文化是政府在行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包括行政人员对行政系统的态度、感情、信仰、价值等。所以把握行政文化,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既要把握行政中的文化,又要看到行政文化中的行政,从文化的角度看行政,把握行政中的文化,这才是行政文化的本质。
其次,要充分认识行政文化的特征。行政文化同文化一样,是人的后天实践的产物,是通过学习、传递而被社会成员接受掌握。具体来说,行政文化有三个特征:①时代性。行政文化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②继承性。任何行政文化都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相互渗透。新的行政文化总是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模式性。行政文化是客观行政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和积淀,表现出模式性的特征。具体反映在因为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各国行政系统所反映和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和特色,即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行政文化模式。
一个概念在正确反映对对象本质的同时,也要反映具有这些本质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外延。行政文化的外延包括行政价值,行政态度,行政道德,行政思想以及行政习俗。
行政价值是行政文化核心的价值观。行政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行政领域内的具体化,是行政主体对行政活动及其目标、结果的稳定的心理取向、评价标准和行为定势,实质是行政主体需要和利益的内化。行政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一定社会行政管理的整体化、意志化、个体化的群体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行政活动的走向。
行政态度、行政道德、行政思想是行政文化外延的骨架。行政态度是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突出表现为行政情感,即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的直观评价和内心体验,如好恶、爱憎等。行政道德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并以一定的善恶标准调整行政关系、指导行政行为的规范准则。行政思想是对行政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思维和高度抽象的精神活动。它是对行政活动的一种本质的、自觉的反映,并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
行政习俗是行政文化的行为样式 和载体,是行政主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习惯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