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文1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治理目标;整治措施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further implement the" award for promoting the policy " governing, complete the Haicheng municipal rural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demonstration contiguous task, protect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people health in the Haicheng river source area, completely solve the merging demonstration zone rural environment problem, combined with the Haicheng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researches on how to formulate the contiguous rural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plan.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 continuous rectification; management goal; treat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33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为进一步落实“以奖促治”政策,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我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任务,保障海城河源头区域环境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彻底解决连片整治示范区的农村环境问题。按照整村推进、连片整治、投入一批,见效一批,分批分片滚动推进的原则,结合海城实际,对海城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方案进行探讨与研究[1]。

2.指导思想、治理目标和基本原则

按照整村推进、连片整治、投入一批,见效一批,分批分片滚动推进的原则,结合海城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2.1指导思想

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实行政府主导、上下联动,整合各方资源,集中支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实施村屯环境综合治理,探索区域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经验,为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奠定基础。

2.2治理目标

重点推进海城河源头接文镇14个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实行整村推进、连片整治,集中资金投入一批,见效一批,最终实现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全面建成,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粪便等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饮用水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村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机制和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力争实现“全国一流,辽宁第一”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2.3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广泛参与。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农民投工投劳。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连片整治任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

因地制宜,突出成效。根据连片整治区村庄的自然、经济条件及发展需要,合理选择治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取得显著成效。

试点探索,建立机制。在连片整治示范区探索村镇环境管理、人员设置和环保设施长效运行机制。

3.示范区域情况

2010年海城河源头示范区位于鞍山市海城市接文镇,共包括14个连片村庄,区域内人口21853人,户数6187户,亩数231699.2亩。以林、果、蚕、药、食用菌、旅游产业为主,是我市重要的水果生产和林业基地。水果09年总产量超过2.5万吨。

以接文村为中心连片区域为接文镇所辖14个行政村属海城河流域,上游有孙家坎和山咀2个小型水库,该河流是辽河的一级支流,是海城百万人口的水源地之一。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畜禽养殖的迅猛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

4.主要工作内容

4.1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

以接文村为中心的海城河源头示范区域全部是接文镇所辖14个行政村,上游有孙家坎和山咀2个小型水库,该河流是辽河的一级支流,是海城百万人口的水源地之一。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畜禽养殖的迅猛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

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一直以来村屯内水源地无水源地保护警戒标志和污染防护设施,造成水源地人为污染,直接危害群众健康。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农村环境设施建设滞后,村镇财政困难,无力投入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建设。

生活垃圾污染。连片示范区域由于农村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年产生产生活垃圾近2万多吨,历史遗存垃圾近6.5万吨,垃圾长期堆存在水源地周边及河道两侧,造成村庄环境严重污染。特别是汛期,大量垃圾经雨水冲刷排入海城河,造成河道阻塞和河道滚落,对海城河流域造成严重污染。

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随着接文镇畜禽养殖户数不断增加,连片区域内年产畜禽粪便总量约为4万吨。由于无畜禽粪便处理设备,大部分畜禽粪便在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施用于农田,不仅破坏农田土质,而且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生活污水污染。近年来,随着接文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连片区域内生活污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水排放量达15万吨[2]。一是生活污水来源增多。主要包括人畜排泄及冲洗粪便产生的污水和生产污水。二是污染严重。由于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大部分流入海城河流域内,最终排入辽河,小部分渗入地下,使河流和居民区内污染极为严重。

4.2拟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

饮水:在水源井周围设立水源地保护警戒标志牌,防止人为污染水源;加大畜禽的管理,严禁在水源井上游及周边进行养殖。同时建设截污防护栏,保护饮用水源井,避免人为或牲畜对水源造成二次污染。

4.2.1水源地防护栏建设工程

建设内容及规模:建水源地防护栏1700米[3]。

4.2.2设立水源地保护标志牌25个。

垃圾:近期采用“户分类减量-村收集分检-镇统一转运-市集中处理”模式。

远期在析木资源化处置中心建成后采用“户分类减量-村收集分检-镇统一转运-片区集中资源化处理”模式。

4.2.3垃圾分类收集回收系统。根据本地区实际,由村民将生活垃圾初分后放入垃圾桶,垃圾桶垃圾装满后再倒入分类垃圾点,村保洁员通过人力垃圾收集车将垃圾转运至垃圾临时堆存点,镇通过垃圾运输车将垃圾转运至市垃圾填埋场。

工艺路线:

生活垃圾户分类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生产农家肥施用农田

生活垃圾户分类废品类垃圾废物回收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文2

关键词:日本;威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收稿日期:2011-05-26

作者简介:刘建华(1989―),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日语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13-03

1引言

在环境日益糟糕、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垃圾处理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课题,因为垃圾是世界上惟一增长的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垃圾本可以成为无穷的资源,然而它们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场,然后再送去填埋。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1t垃圾的费用约为200~300元人民币。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储备的增强,各种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在我国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研究和应用,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填埋场、机械化堆肥厂和焚烧厂等多种处理设施。由于每种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均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从技术本身、经济性和环境影响角度分析,均只适宜处理生活垃圾中的某些组分,因此这种单一处理模式不仅难以满足数量日益增长、成分日益复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要求,而且使得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效果差,前处理和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复杂,处理费用高。日本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垃圾处理的经验对于我国城市摆脱“垃圾围城”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日本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近年来,日本城市生活垃圾的总产生量和人均垃圾产生量无明显变化,循环利用率和减量化率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最终处理量呈现出逐年减小趋势。焚烧是日本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炉排炉和流化床是最主要的焚烧处理方式,填埋处理所占比例很小。日本仍在不断改善垃圾焚烧技术,以实现高温、高效率的燃烧,降低环境污染。日本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高度重视为了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在垃圾产生后,要迅速地进行无害化卫生处理。日本政府近年来加大了有关生活垃圾处理的立法建设,推出了更强更有效的环保政策。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生活垃圾处理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快速增长速度,大量城市生活垃圾非法堆放,造成了很大的环境问题。由于土地资源匮乏和能源需求加大,在日本无法建设大量垃圾最终处置场,促进了政府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行动。日本政府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在近20年来,主要推行技术改造和循环利用政策。

2.1垃圾分类

(1)可燃垃圾。主要有鱼、蔬菜等厨房的加工废料、纸、衣类、生理用品、烟头等。

(2)不可燃垃圾。不适合燃烧的垃圾。塑料类、金属、玻璃、陶瓷器、橡胶、皮毛类、刀类、针、电灯泡、荧光灯等,没有危险的东西则放入可以看到里面、透明度高的塑胶袋后丢弃。

(3)粗大垃圾。家具、电器制品、自行车等,大东西的回收是要收费,要申请的。可致电清扫事务所申请收集。

2.2因地区丢垃圾的时间不同

分类的垃圾要丢的时间及场所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来说可燃垃圾是1星期收集2到3次,不燃垃圾是1星期回收1次。

2.3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焚烧是日本最主要的生活垃圾中间处理方式。随着垃圾产生量及其成分的变化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日本政府对垃圾焚烧后污染物排放制订了严格的标准。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燃烧效率和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指导。

2.4对生活垃圾进行最终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经过中间处理(如焚烧处理)后,其固体产物(残余物)要进行最终处理。一般,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灰渣,送到最终处理场进行填埋处理。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送到危废处理场专门处理。

3威海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威海地级市成立20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等桂冠,2003年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联合国人居奖”,在国内外成功叫响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品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在威海得到了有效推广,逐步实施了建设打造精品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的目标。

3.1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现状

2003年9月,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威海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意见》,对威海市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确立了基本原则和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全面规范单位和居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大力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产业化,不断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威海市环卫处立足实际,致力于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研究与推广,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大城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并于2004年5月在小学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联合区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在学校推广垃圾分类收集的基础上,利用废弃的清洁站成立了12作废品回收站,建立可利用垃圾回收网络,利用回收废物研制生产了新型环保系列产品,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垃圾分类收集已逐见雏形。

3.2垃圾分类收集存在的问题

威海市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已经近5个年头,分类收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垃圾分类收集规划措施落实不到位。威海市虽然于出台了威海市环境卫生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垃圾分类收集等都提出了详细的管理意见,但是由于缺乏管理部门组织对该项规划进行落实,致使这项工作没有得到扎实有效开展,成为影响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

(2)重视程度与资金支持不够,要使垃圾分类收集工作顺利开展,资金方面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特别是经费的扶持,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最终必然会流于形式。

(3)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意识淡薄,没有想过这项工作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作用,更看不到垃圾分类收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4)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前期分类投放、中期分类收集运输、后期分类处理利用”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

(5)垃圾分类回收效益成本低。垃圾终处理分拣设施建设是巨额投资的大项目,小项目达不到规模,毫无效益可言。

(6)垃圾分类收集的形式单一。主要是将传统的垃圾收集点的一个垃圾桶转变为2~3个分类桶。

3.3日本与威海的对比分析

(1)日本有一套较成熟稳重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系统,有全面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管理机构,而威海市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分类垃圾回收系统。

(2)日本政府的环保管制和宣传工作较彻底,而我国还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宣传工作。

(3)日本人有着很强的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投放,而威海市民环保意识不够,环保知识欠缺,大部分居民不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环保。

(4)就资源垃圾而言,从回收到再利用,变废为宝还有着十分细致的工作,而威海市对于资源回收处理的投入还不充足。

(5)日本有较发达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技术,而威海市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还是十分不成熟,效率和范围具有局限性。

3.4对于威海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启示

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在我国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广与普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总结全国8个试点城市第一阶段经验就是:政府倡导、公众参与、企业运作、科技支撑”,按照这个原则,结合威海的实际,要想顺利推进分类收集工作,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

(1)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引导、政府调控。政府在整个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和分类收集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建立资金投入机制;要继续巩固完善中小学生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行垃圾分类投放,在此基础上,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2)成立垃圾分类收集的管理机构。威海市应针对垃圾分类收集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和教育;对垃圾分类收集进行监督和管理;协调垃圾分类收集的相关工作等。

(3)做好上中下游的配套工作。对于上游,应加强分类收集方案制定,加强宣传教育;对于中游,应设置合适的分类收集设施,尤其是要配套专业的分类收运车辆;对于下游,应建设分类回收物质的临时储存场所,并确定分类后的各种物质的消纳途径或处理场所。

(4)努力营造社会互动氛围。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工程,发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使垃圾分类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5)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作,必须建立专业部门、社会机构、市民共同参与的评估机制,对生活垃圾分类实际推进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6)利用科技支撑作为基础。分类收集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设施以及管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混合收集,都需要科技作支撑。

4结语

垃圾分类是以有利于垃圾处理和资源有效利用为目的的,对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垃圾是没有被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将它回收再利用,把它为变废为宝,让它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 威海市人民政府.威海市《关于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意见》[R].威海:威海市人民政府,2009.

[2] 张益,陶华.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立法 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资源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我国将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研究循环经济立法各方面的问题,就成为学界不可推卸的责任,基本原则方面的探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要研究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就必须清晰地界定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但“原则”一词在法律中有其特殊的含义,世界著名的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将“原则”解释为“法律的基本性的公理或原理;可以看出,“原则”在法律中,或说“法律原则”是指构成法律基础和根源的总的或根本性的规则或原理。

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是指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各种指导准则,包括宪法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其他与循环经济立法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循环经济立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狭义的专指体现循环经济特点,直接表现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意图、主要战略和基本要求的,在推进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活动中应当始终遵循的指导准则。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上的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

二、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和其他法律基本原则一样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它贯穿于整个循环经济立法和司法活动,能够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对各项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规定和实施都有指导作用,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性。

第二,它是由法律规定的。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虽也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但它须具体化,由法律固定下来。不是以法律条文规定下来的内容,不能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只能是一些“学说”、“习惯”或“精神”。

第三,在循环经济立法中的最高命令性。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是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的规范化和集中体现,因此,制定和采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制度、主要措施乃至更为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时,都应当遵循和体现基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三、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基本原则不仅是立法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也是法律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

1.从立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指导方针、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循环经济立法是一种有目的的国家活动,有着一定的理论原理和指导准则。

2.从执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解释、理解循环经济立法的依据和补充法律漏洞的基础。任何法律的适用都离不开对法律的解释、理解,理解是否准确,解释是否合法,都要靠以其是否合乎基本原则来衡量。它可以弥补在其自身逻辑演绎中经常发生法律适用脱离法律之最初目标的弊端,给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以合理、合法依据和限制。

3.从守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是从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中推导出来,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因此,企业和社会公众首先应以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当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对有关问题缺乏规定时,就应以作为法律规范本源的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和实践,并结合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3R原则。德国于1994年公布、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的循环经济的原则,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要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或用来获取能源(能源利用)。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3R原则,即Reduce(减量化原则)、Reuse(再利用原则)和Recycle(再循环原则)。

减量化原则要求消费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预防和抑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经过消费(生产性消费或生活性消费)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废物。

3R原则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减量化是首要原则,它要求生产和消费必须尽可能地从使用污染环境的原料和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来,从而奠定了减少污染排放和废物资源化的基础,是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前提。反过来,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深化了减量化(特别是对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原则的实施。3R原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首要原则,它同整个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是一致的。《环境保护法》第25条规定:“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这实际上与3R原则是相通的。

2.多层面推进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上全面推进。一是在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二是在区域层面上,按照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通过在企业群、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在社会层面上,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注重一、二、三产业间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

目前国际上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形成了比较成功的模式。企业的层面上的小循环模式,以美国杜邦为例,他们让车间的废物到下一个车间变成原料,废物通过梯形利用越来越少;区域的层面上的中循环模式,以丹麦的卡伦堡模式为例,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将发电厂的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发电厂燃煤产生的粉煤炭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样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资源利用的效率也得到提高;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模式,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

3.政府促进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的作用,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三者结合,首先,推进循环经济是国家的职责,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公共管理与服务,以促进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其次,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项原则主要是靠企业来实行的,企业运作的成效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再次,非政府组织和公众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国家各部门、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相关主体,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互相协作、积极参加实现循环型社会的活动,政府、企业、公众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4.经济刺激原则。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鼓励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刺激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给予或剥夺物质利益来诱导、调节和控制人们(包括个人和各种经济组织)的活动。在环保领域通常运用的经济手段包括环境税、财政刺激、政府采购、绿色补贴以及可交易许可证等。例如日本,国会每年通过的与环境有关的预算超过1万亿日元,其中用于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的预算为1500亿日元。目前,日本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所需费用主要来自地方税收。工业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则由企业自行负责,政府通过提供补助金、低息贷款、免税等经济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

五、结语

由于循环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理念,循环经济立法总体上也还处在初步阶段,因此,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也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既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注重世界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立基于我国的实际,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体系和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49

[2]赵国清:外国环境法选编[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838~839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文4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垃圾装运站;布局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体现主要是从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质量来看,其服务的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对于其管理工作必须制定有效的制度体系,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也一定要不断的完善,以此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有效性与高质量。

一、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支持体系

(一)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定义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全方位展示本城市特点以及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有着整个城市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外在的特征。当一个城市有着洁净的外表时,整个城市就有了一张有效的宣传名片,整个城市的洁净程度也直接的反映了这座城市中的居民素质以及精神文明,同时也直接的反映了城市中环卫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责任感。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影响着整个城市能否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这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借助大量的人才,那么这些人才在对城市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的应该是城市的生活质量,一旦城市的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质量可以对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就可以保证人才在该城市驻足,最后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内部与外部的投资,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在对公共服务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制定者充分考虑到的是以人为本的制定理念,从而为人们提供了较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现代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都开始明显的提高,面对着这样的改变,城市的服务质量也在提高,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支持体系支持

1.财力上的支持

在构建合理的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大量的资金注入,如果资金充足,那么以后的卫生服务工作就可以顺利的进行。在整个公共环境卫生服务工作当中,由于大量的工作是由服务者进行的,但是这些服务者在另一方面也是这项工作的管理者。由于公共卫生服务在众多的工作行业当中,其地位相对低下,很少有专业的人才愿意投身到这项工作当中,所以政府部门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发挥劳动骨干在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这同时,将资金的支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对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明确的发现,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过快,所以很多城市的配套服务都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城市中的公共卫生服务。在这之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在垃圾进行转运的过程中,存在着滞后的问题;公厕数量偏少;环卫工人工资较低等等。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不到位造成的。

2.管理体制的支持

城市的环境管理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其中包括了市政、园林等等,对于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是较为复杂的,并且需要很多个部门机构的相互进行配合才能完成。整个环境管理部门在运行的过程中,管理的机构很多、其管理的层次划分也很多,所以在进行工作时,需要大量的人员对整个工作进行协调才可以有效的完成,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工作管理布局。

在对环境卫生管理服务进行改变的过程中,很多服务的状态都是大包大揽的状态,所以卫生管理部门应该鼓励相应的民间组织以及企业投身到工作当中去,建立一个有效的、平等的机制。将整个机制标准化,对需要开展的项目采用招标的方式完成,加强各级部门的监督管理,尤其可以利用媒体的力量,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宣传并加以改善。

二、生活垃圾处理具体系统构造

(一)垃圾的收集系统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清洁人员进行垃圾收集工作,清洁人员从社区、道路以及一些垃圾的收集点进行清扫和收集,通过小型的车辆将垃圾运到垃圾装运站。

(二)垃圾的转运系统

清洁人员将垃圾收集后将垃圾集中的转运到垃圾装运站,再由垃圾转运站内的机械设备处理,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的内容有:转运车辆、路线等等。

(三)垃圾的处理系统

现阶段对于垃圾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处理,有焚烧、堆肥以及填埋。这几种方式的处理垃圾可以实现无毒、资源化、减量化的优点。

三、垃圾转运站的作用

垃圾运转站在运转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设置垃圾转运站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节省运输垃圾的成本费用,这样就能促使垃圾在收运过程中效率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的不断增加。对于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来看,其建设过程中必须依照临界费用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其总共需要的费用必须有效的控制在可行的范围内。如果在垃圾运转的过程中超过了实际计划的距离,就需要采用中转运输的方式进行。

第一,运转站在准备将垃圾运送的过程中,需要将垃圾进行压缩,而后使用更大的车辆将垃圾运走,从而尽量的减少油耗。

第二,加大对转运车辆的维修与护理工作,并且适量的投入资金,降低车辆对道路以及环境的危害。

第三,在运转站内的垃圾,需要用到相应的设备对其进行分类处理,保证垃圾的分类合理,将不能回收的垃圾及时处理,将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及时的回收处理。

第四,生活垃圾存放过程中,有特殊的存放位置,将垃圾放置在综合的处理场中,这个处理场在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其经济性以及环保性。

第五,垃圾的转运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垃圾的收集站,这样就可以在以后的回收过程中,减少成本。同时还可以保证垃圾在处理过程中,不会因为分布范围广,影响回收工作的开展。

第六,就是在公厕的设置上,需要相关的人员花费一些心思,由于工作是一种特殊垃圾转运站的附属品。所以应该提高其有效的利用率,保证其存在的价值在使用过程中实现最大化。

四、转运站设置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进行运转系统布局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整个系统布局的过程中,积极的配合城市的整体规划以及整个城市的卫生需要,在进行布局的过程中,还不能忽视国家法律法规的存在,充分的将国家的要求纳入布局过程中。其次,在运转站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周边的道路交通状况,保证整个道路处在畅通无阻的状态当中,在运转时,密切的注意运转车辆的正常运行以及运转站的顺利。再次,运转站的设立应该考虑到诸多影响因素,所以所处的环境应该处在市政条件都齐全的位置,保证运转工作快速有效的进行。最后,运转站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通过严密的考虑,应该将其设置在远离人群的位置,避免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结束语:

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是一种民生基础性的服务,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利益。伴随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改革,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其垃圾的处理也越来越关注,因此我国在进行垃圾处理转运站的建设与布局工程时一定要结合城市环境卫生公共的基本要求,促使我国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 刘扬.基于太阳能小镇探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困境及支持[J].现代商业,2014(30).

[2] 王兰英,杨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中国的未来城镇化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9).

[3] 张秀娥,王冰,张铮等.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境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2(30).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目标,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整治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努力为居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同时,每个社区软硬环境整治、改造计划的提出,都坚持群众满意标准后再确定具体工作计划。

2、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确保在今年所有的社区全部达标。

3、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广泛发动辖区内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4、完善设施,强化管理。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小街小巷改造,重点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社区工作和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各社区要加强对社区环境设施的日常管理。

5、分类建设,全面推进。按照不同类型社区分类搞好社区改造升级,在巩固原有亮点社区的基础上,按照文明城市社区评比标准,全面推进街道所有社区的建设达标。

6、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各分包领导和各社区要明确自身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步骤

(一)总体目标

通过今年的努力,所有社区要达到文明社区评估标准,基本形成坚强有力、运转协调的组织体系,管理有序、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广泛动员、共驻共建的参与意识,诚信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配套齐全、机制完善的服务功能,为建设文明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2011年3--4月)。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文明社区建设相关情况的调查摸底,各社区制订出台《文明城市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相关配套文件,搞好宣传发动,充分调动辖区各界参与文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组织实施(2011年4--6月)。从今年开始,按照文明城市社区评比标准,利用2个月时间对各社区进行软件升级,硬件改造。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和安排,并上报街道文化办。

3、申报验收(2011年7--8月)。每一阶段任务完成之后,在社区自查的基础上由办事处进行实地勘察,根据标准给予验收,并授予“文明城市社区”称号。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1、健全组织网络。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有序发展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使其成为文明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持、参与力量。建立社区资源整合机制,有效整合社区内各种协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2、完善硬件设施。加大社区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改(扩)建、调剂使用、置换、清退挤占(挪用)等办法解决好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建立社区市民学校(教学点),大力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和居民健身路径建设,改(扩)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整治生活环境。一是各社区要加强对已建成绿地、树木的养护管理,发动社区居民、党员主动认养绿地、树木,自觉保护花坛、绿地。二是用上半年时间完成辖区所有小街小巷的硬化改造;三是加强居民生活垃圾收运管理,实现垃圾不落地清运;逐步在居民小区增设生活垃圾桶;全面排查和清除社区内卫生死角。

4、加强文明创建。积极推动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举办“市民读书节”,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和“文明巡访”活动,切实搞好道德、法律、科教、文体、卫生“五进社区”,发展社区教育,抓好科普宣传,加强社区居民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积极参与“邻居节”活动,培育以“诚信、和谐、博大、卓越”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精神和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文明社区建设的顺利实施。文明社区建设工作在街道党工委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街道负责、部门参与、社区实施的工作体制加快推进。

(二)广泛发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各社区要广泛发动社区党员、居民积极参与,定期参加义务劳动,美化社区环境;建立辖区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制度,积极协调、争取辖区单位支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文6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eople are constantly to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the way and the method,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 became today's architecture design mainstream, green ecotype residential area will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building of the environment as an organic, ha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overall system to maintain, this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residence and related aspects descrip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residence、design、building

【摘要】:近年来,人们不断研究有利于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其中“生态建筑”的设计概念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主流,绿色环保生态型住宅小区也就应运而生了。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这才是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本文对生态住宅的特点及相关方面做了描述。

【关键词】:生态住宅;设计;建筑

随着能源高消耗高排量造成的气候恶化, 以及生产生活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 住宅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和以后的使用过程中都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因此,如何建设生态型的建筑越来越得到重视。

一、生态型居住建筑的概念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我们所居住的建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时刻都与外界进行着能源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特别是在其建设或者维修的过程中,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条件下进行的, 包括能源、土地、建造的材料、以及自然生态等。在其建成居住后,它又是一个消费体, 除了需要持续消耗水、电、热等人类活动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以外,还需要不断地消费各类生活产品和使用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等人工资源来维持其正常运行。与此同时, 建筑与外界的交换和反馈作用, 又使其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产物被外界接纳和吸收, 或者产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因素。

生态型居住建筑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也不是一种全新的居住建筑形式,它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运用生态学原理,经过系统的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的各种物质因素, 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 从而可以到达能源的高效利用、能耗的消耗降低、不产生污染或少产生污染。生态型居住建筑的一个特征是在一般形式的基础上更强调其有利于生态平衡。当然,它首先应满足人居住的舒适需求, 在舒适使用的过程中,使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应尽可能做到良性循环, 而自身又与生态环境保持相协调的关系。

如今生态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办公建筑和商业建筑方面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多一些,而生态型居住建筑的发展则显得十分缓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私人住宅的单位规模小,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住宅的开发商往往只重视投资的回报率,没有考虑全社会和整个生态的影响。二是生态居住模式与现实社会还存在较大差距, 缺乏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

二、生态住宅的特点

生态住宅并不是可以单纯的靠提高绿化率来实现的,它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环保工程,将生态化理念融入其全部工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关注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和健康。住宅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给使用者以舒适和健康的生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生态住宅根据建设地点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节能减排新技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设计,使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合理,使住宅和其所属的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为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舒适性,加强自然空气和温度的调节,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室内空气条件,使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交流。

(2)强调建筑全寿命期间的节能和减排。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经过产业革命以来长期掠夺性的开发攫取,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物的排放收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更加紧缺,其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而如今,我国的住宅需求量逐年增加,房地产项目越来越多,除了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外,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生态住宅强调其全寿命的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降温、保温、隔热、采光、雨水收集、垃圾处理等技术,保持或改善生态环境。

(3)体现原汁原味,体现综合生态。住区内植被、微生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生态住宅非常注重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强调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根据自然法则来对这些元素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植被的多样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化学污染的降低,来营造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三、生态住宅的设计原则

生态住宅的设计主要是遵循生态化的原则,即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

(1)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对于住宅建筑的给水节能技术,可采用高技术新型材料的自来水管道,以防爆裂和渗漏;对于雨水及生活废水等中水的利用,可进行集中收集,用于冲洗厕所、清洁道路和绿化。生活用水的节约可采用节水型马桶,无渗漏水龙头等节水设备;另外,住户的节约用水可直接减少污水排放量,间接节约了污水处理的能源和设备损耗。

(2)在建设时,优先使用可再生的新能源和新型节能建材。在设计生态住宅时,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3R建材,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的材料。循环使用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和材料,即到达节约资源,还能减少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

(3)种植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的绿色植物。植物种植既是生态造景的需要,也是提升住宅和小区观赏价值的要素。可多选种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是自然生态历史演变的结果,能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在成片种植的绿地上,要科学地配植各种植物,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相互辉映,根据不同植物的习性和作用,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低矮灌木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搭配;注重发挥绿化在小区生态中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生态综合作用。

(4)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生态建筑要考虑使用阶段的能耗和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的综合能耗,所以其生活垃圾应分类处理。在发达国家,很早就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处理,他们将生活垃圾分为有机物、无机物、玻璃、金属和塑料等类别。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将其化害为宝,循环利用。

(5)保证建筑物的基本使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住宅最终的使用者追求高效节约但不能以降低其生活质量、牺牲其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所以生态住宅需要保证其基本的使用功能,即舒适、方便、健康的生活需求。

(6)根据住宅建设地点,因地制宜应用绿色技术。绿色生态住宅非常强调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建设地点的特点,经过综合的分析,合理建设,绝不能生搬硬套。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它地域条件,比如,当地可大量生产竹子,则可利用竹质建材来代替木质建材。另外,根据建设地形情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如炎热的南方地区可更多的考虑防止太阳辐射和眩光的措施,寒冷的北方地区则应更加注重建筑的保温。

(7)生态住宅注重综合分析的整体设计。“整体设计”的思想在生态住宅设计中非常重要,必须结合建设地的气候、文化、经济、自然资源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在一个地方使用的先进生态技术,换在另一个地方说不定就行不通,所以,不能盲目照搬。同时,在设计时要顾及整体,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或者某一个因素。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生态住宅的性能、成本和功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居住行为的展开是通过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场所实现的,场所的人格化和场所精神的营造是居住区生态环境设计的要旨,应充分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对自然的尊重,通过对居住行为的深刻理解,组织空间形态,创造一个高质量、高技术、高情感的生态型园林式居住小区环境,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进.《浅谈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