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基础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基础概论

医学基础概论范文1

    为了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时代特征,一些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其中很多是非医学专业,如管理、英语、信息、法学等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其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有某些相关,毕业后服务于医疗机构,工作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因此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必须学习一些医学知识。由于学时的限制及要求层次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在这些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将基础医学知识放在一本书内作介绍和讲授。该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有利于将各门课进行较好地融合,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了解生理现象和疾病状态下的病理变化;了解致病因子与机体防病机制的相互关系,这些涵盖广泛的基础医学知识,将对所从事的医药卫生相关行业的工作,发挥重要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太多、难于把握其难易度。基础医学概论涉及的内容很多也比较复杂,几乎涵盖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其教学模式往往有两种:一是分系统讲解,将各系统的基础内容衔接在一起进行讲解;另一种是分学科进行讲解,即按教材编写顺序由相关教研室轮流讲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无论那种模式讲解,都会出现教学内容多,跨度大,而教学时数有限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深浅度、各门学科之间很难衔接。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让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用得上,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较困难的问题。

    2.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各环节普遍存在脱节。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基础医学概论虽然有专门教材,但基本都是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简单拼凑和压缩,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医学概论的授课教师也是各门课程相关教师的轮流授课,无专职教师,专门成立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的很少,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各门课程的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也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实验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完美匹配,教师强调理论授课,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整个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知识脱节或重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不易理解和教学质量不高的共性弊病。

    3.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的重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法事、英语等这些以文科学生为主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对医学的学习及接受能力较理科学生差。从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信息反馈了解到,学生对该门课程较感兴趣,但由于内容繁多,脱节严重,理解困难,自认为与自身专业相关性低等原因,慢慢的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等现象。

    4.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上的误区。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概论时,往往会有学习方法上的误区。这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客观上该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较抽象,有些内容是一些微观的知识,如细胞学、细菌学、病毒学的内容等,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内容涉及一些较复杂的机制,如休克的发病机制、免疫应答等,学生很难理解;主观上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进度不适应,因而有些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些学生太注意一些局部的细节,而忽视对整体的把握,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对策及建议

    1.整合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全盘把握,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到恰当的联系和衔接,并且对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大胆调整,科学整合,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以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优化课程内容[1]。力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注重相关学科教学的协同效应,避免重复,更不能前后矛盾,并依此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2.突出专业针对性,采用器官系统教学法。应认真研究非医学专业,突出专业针对性,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非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内容多而时数偏少的特点,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确定了以分器官系统教学,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首先,分器官系统教学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使授课更加生动、丰富,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其次,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有利于学生构建较完善的医学知识结构及临床思维的形成。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根本。

    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课程依据教学内容,打破或淡化实验的学科界限,精选实验内容,以形态学实验室和机能学实验室为依托,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策划好实验设计,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既要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又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优先考虑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设计,并作为学生评价和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4.编写和选用实用型教材。2005年,以我校石增立教授为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教材[2]出版。在此期间也有一些教材出版[3],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内容重叠、缺乏整体联系的问题。教材应充分考虑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性,紧紧围绕非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力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力求简明扼要、循序渐进,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近期,我们将对该教材进行改版,分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力求做到整体优化、简明扼要、联系紧密、衔接流畅、重点突出,适用性强,并尽快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保证。

医学基础概论范文2

关键词:生物技术概论;授课内容;讲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58-02

《生物技术概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通过向学生讲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向,初步掌握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能源、环境、食品及工农业领域的科学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使其具备向生物学其他相关领域发展的基础知识,如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作物分子育种、动物育种等,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1]。

作为生物技术系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内容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比较多。而且在我校又是新开课程,面临的问题更多。通过几届学生的学习,作者有以下几点的心得体会:

一、适时选择授课内容,控制课程内容深度

生物技术概论是涵盖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十分广泛。我校选取的课本是由宋思扬、楼士林编写的《生物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第三版),该书全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其应用领域。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还概要介绍了对生物技术发明创新的保护以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等。全书几乎涵盖了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所有内容,就一般院校的计划学时来说很难一一讲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对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删减,侧重结合专业特点,对部分教学内容做适当拓展与延伸,以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我校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学生的专业方向是制药方向,因此在授课时加重了与医药相关部分的内容讲解。比如在介绍细胞工程时,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动物细胞工程。而对植物细胞工程比如人工种子的研制、单倍体的诱发,只求学生能够有初步的了解。而在讲解生物技术应用时着重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制药和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讲解时授课老师先搜集生物技术药物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术,配合动画、影音,务求能让学生能直观和深刻地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另外生物技术概论属于承接学生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专业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性质的课程。在授课内容选择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虽然生物技术概论中已经包含了四大工程的内容,但学生还将分别对这几个工程进行专项的学习。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整个生物技术脉络,做到深入浅出。

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不可能一一进行介绍。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讲授[2]。本校将生物技术概论安排在大三上学期讲授,学生已经有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基础,比如: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1.采取互动式教学。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尤其是它的应用更是非常广泛,很多应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备课时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授课老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力求把最新、最热的生物技术资讯传递给同学。在某些章节也可让学生结合课本,查找文献,自己完成课程的讲授。通过这些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刺激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授课资源,一举两得。

在备课中还注意收集图片、动画和影音,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3];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以问题为导向,启发性教学。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科研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讲授中就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研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转基因技术时,就让学生对目前社会上针对转基因的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考。转基因技术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它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武器?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能有效规避转基因技术的风险?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另外在讲解完生物技术四大工程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后,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在讲解基因治疗时设置几个具体病例,如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和乙型肝炎,先让学生寻找不同病例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基因治疗和普通治疗方法间的区别。

三、加强双语教学的比重

双语教学是授课发展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双语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学的接收程度也不一,不能因为一味强调双语教学而挫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时调整,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4]。

我校已经有很多课程部分采用双语教学,针对生物技术概论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双语教学的比重,采用“混搭式”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将部分课件和参考文献完全替换为英文原版。采用双语教学和原版教材搭配,能使教师快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并且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外语听、读、写能力,最终达到能自如地看英文文献和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在今后的课程中我们还将安排学生自己完成英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

四、课程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应用于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领域,尤其在医学和药学上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很多非生物专业学生也对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今后可以将《生物技术概论》作为一门非生物专业选修课针对全校学生进行讲授,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5]。以上是我根据《生物技术概论》几年的讲授所总结出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能给其他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老师一些借鉴。

总之,我们在教育中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思杨,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

[2]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6):224-225.

[3]王国霞,赵奇,杨玉珍,等.《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9-121.

医学基础概论范文3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至关重要,根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概念抽象、模糊难懂,枯燥难记,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今后学习与临床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

1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于现代医学,其特点以下:

1.1具抽象性中医基础理论不象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和实验等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阐述人体脏腑的解剖结构,所讲病因易被理解和认识。而是建立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总结实践规律,来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所讲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比如说: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都带有哲学思辨,偏向于抽象性,理解十分困难。

1.2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认为人体与生存环境、心身的和谐是统一整体。在探诊病因时,常常与宇宙自然结合整体性处理。而且所讲述的是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必须依赖于临床。不同现代医学有具体的组织结构和实验等作为基础,即使脱离临床也能理解。因此,在基础理论学习中,必须联系临床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发病原因和致病机理,系统性的对患者出现症状做出分析。

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适应度慢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叙述性,都是些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对刚进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来讲,单靠认真死记书上讲的内容,脑海中没能及时跟进哲学思辨,去接受抽象的基础理论肯定消化不了,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畏难情绪。即使靠机械记住的,也不能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甚至好多的学生是差不多学完了整个中医学科的知识之后,才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2.2教学理论与实践分割独立,前后不一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实习只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检验前期教学的效果,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因此,在内容、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导致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用于临床实际问题运用效果不佳,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2.3 教学模式枯燥,成效不明显中医基础理论文字古奥,内容博大精深,学生真正透彻领会抽象的术语、概念、学说并不容易。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过程中容易出现枯燥、单调和生硬,学生主动学习性差,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易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对中医学知识的理解。

3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方式

仅靠“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任务中,针对现象找到良好的教学办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结合临床病例,基础理论知识倒置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不能够理解的概念术语如何连贯运用,可结合临床病例倒置教学。如讲授“肺主行水”名词术语,可先拿出临床病例:某女,咳嗽咽痛发热4天,热退后出现一身悉肿。并提出问题,咳嗽为什么会产生水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后,得出结论:咳嗽乃肺气失宣所致,而肺气的宣发肃降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密切相关。继之紧扣名词术语的定义,强调正是由于肺气宣发失常影响到水液代谢,水液停留于肌肤,发为水肿。如此这般的,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到抽象知识的理解,易于掌握。

3.2循循善诱学生开动脑筋,活学活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堂中,留下少许时间,给出接合本次课堂内容的一些病案,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现场模拟诊断治疗,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给出药方,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总结复习巩固。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临床辩证分析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充分利用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与中医有关的哲学、人文等书籍,充分利用知识迁移,将所学的多种学科知识运用到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思考理解中,来掌握中医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性,认识并接受抽象思维的中医学习方式,确保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积极灵活运用启发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效结合多媒体,通过课件、光盘、动画等多重视听效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如脏腑经络,可通过动画片播放各经络循经走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印象。

3.5借助现代医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利用中、西医学的统一性,通过比来学习,来研究对于相同的生理及病理现象,中、西医学则会发现共同点及不同点, 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认识中医理论的特殊性。

4结束语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中医基础理论是构筑中医药学的基石,认真研究每种教学创新方法特点及内容,并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为后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 王蕾,李春英,张炎,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J].中医教育,2000,19(6):23.

[2]赵智辉.互动式教学探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l

[3] 刘道清,周一谋.中医名言大辞典[M].北京: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630-637

医学基础概论范文4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结果、学习方法,而且还是了解世界的方式。这一理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知识、学生和教学,给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根据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因为经过筛选与提炼的知识不可能把现实具体而复杂的背景涵盖进去。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共同体中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二 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

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是军事院校的主干课程,课程开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军官的素质,即军官专业化的水平。但军事院校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1.教员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学员学习的主体性

目前,许多教员基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念,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员组织、监控和管理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便于师生面对面的认知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由于课堂完全由教员来主导和控制,学员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制,学习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受到限制,导致学员无法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建构军事理论与实践知识。

2.学员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些学员缺乏对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理解,因而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学习动力不足。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学习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制定的,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制定的。如果学员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学员应在教员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员没有意识到指导学员明确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导致学员学习动力不足。

3.课程体系僵化陈旧,缺乏生成性

建构在知识客观主义基础上的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课程体系陈旧僵化,过分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和掌握。课程的设置是封闭式的,缺少发散性和开放性,并且过分注重基本理论的介绍,把知识看成是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忽视知识的生成性,因而使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缺乏启发性、可读性,没有生长点,没有提供多种学习可能性供学员选择,因而无法激发学员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4.教学过程情境缺失,教育资源单一

目前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员是在情境缺失的状况下学习,他们没有更多的对战争环境、军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军事实践的了解,缺少实践机会,学习过程中缺乏“认知冲突”,只能是机械记忆书本上的理论,而无法进行知识建构。学员如果能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就会对军事基础理论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动力。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首先要使学员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给予学员解决问题的自。学员不仅应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拥有自,教员应该刺激学员的思维,使他们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计划特别强调学习目标,但学员通常并不接受这些目标,而只是关心能否通过考试。因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员学习的目标相符合。我们可以从学员那里获得问题,并用这些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教员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员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结合军事理论或实践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因此,结合学员的兴趣让他们选择当代社会中的军事问题进行探究,才会有利于他们军事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积极建构。

再次,教员应成为学员学习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指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单纯的教授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主体理念发生变化,即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建构主义注重知识的生成性,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员就应当特别注意引导学员通过交流,自己来解决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范式

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随机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教学要求创设有趣的、真实的情境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地进行知识建构。学徒式是一种“做中学”的最早形式,这种置于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提供了学习的有组织的和统一的作用和目的。“认知学徒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随机访取教学使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随机访取教学。

这些模式都强调教学的情境性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目前比较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员质疑、调查、实践和参与,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让学员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教学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设计实施,注重知识的生成性,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研究性教学在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注重情境性和实践性,较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这种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员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员在意义建构中的主动性,因而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改变学员被动学习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2]苏华.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6)

医学基础概论范文5

【关键词】建构 物理概念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113-01

一些学生能流利地背诵物理概念和定理,但是做相关的物理题目时却无从下手。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物理概念还只停留在简单记忆的层面,导致在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时存在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只有学生主动建构物理概念,形成自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实现概念知识的内化,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本文以“密度”这个物理概念为例,简单谈谈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习物理概念。

一、以生活问题引入概念,激发主动建构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感兴趣,相对来说,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些现实中常见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和综合分析,主动地从生活现象中去发现知识本质,积极建构物理概念。

在教学“密度”这一物理概念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密度”是能够反映物质的某种特性的一种物理量,引发学生建构“密度”的概念,教师先取出一些物质,包括一杯白醋,一杯清水和一杯溶解了很多盐的盐水以及两块体积同样大的铁和木头,让学生简单地判断杯子中分别装的是什么物质。学生对于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很感兴趣,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他们通过闻气味、尝味道,很容易就区别出了三个杯子中的物质。还有学生通过掂量物体轻重的方法来区分铁块和木块。教师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点评:“同学们能根据不同物质的颜色、气味和质量不同顺利地鉴别出了这些物质。那么,相同体积下不同物质的质量不一样,这一点也和物质的颜色、味道一样,成为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区别于其他物质,这种特性就是物质的密度。”通过这样的教学,进一步渗透了“密度”的概念。

二、以物理实验探究概念,感受自主建构的过程

物理概念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充分反映了一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点,才算掌握了物理概念。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物理概念,设计有针对性的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相互配合,感知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抓住概念的要点,深入、全面地理解物理概念。

在引导学生探究“密度”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一个物理实验:通过托盘天平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然后求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不同体积的石块和铁块,分别进行三次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计算出比值,发现三次测量后计算得到的石块与铁块的质量与体积之比非常相近,而石块与铁块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却不相同,从而证明了“密度”(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而且不同物质的密度存在着差异。通过设计这样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进行数据的测量与计算,这样,学生对密度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比较具体、清晰的认识,理解了密度这个概念所表达的物理意义,还掌握了计算密度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

三、以课堂讨论促成概念,增强合作建构的体验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快速生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初中物理概念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密度”这个物理概念,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促进概念的生成,增强合作构建的体验。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密度”的概念设计课堂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有关系吗?根据密度测量的实验,你能给密度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呢?同种物质的密度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会发生变化吗?”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组内积极发言,最后通过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了讨论的结果:“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按照实验得到的结论,密度可以理解为‘某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或者说密度的大小直接表F出了物体的物质排列的疏密程度’。由于物质会出现热胀冷缩、三态变化,所以不同物质的密度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们在讨论中完成了密度概念的重构。

医学基础概论范文6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大学外语

目前,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十分重视对教材以及对教学大纲的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基础指导和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从而推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理论依据

现阶段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评价和学习有效结果评价。通过两种评价和记录所得的最终评价结果要比单一考试形式评价结果更有价值。对于学生外语学习的评价应当包含对学习有效结果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具体行为方式而体现的学习动机进行的价值判断,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生可以实现其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二、形成性评价在高校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形成性评价则是对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评价,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自我语言感知能力的形成。形成性评价以学习过程和其自身体验为基础从学生的目标出发,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并强调师生交流和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就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其最后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其学习状况、学习的效果和自身具备的潜力。

三、高校大学外语学习评价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大学外语学习评价不仅应包括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评价,还应包括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学习态度以及自我学习策略的建立等。二是教学指导性原则。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学实践,并提高教学效能。因此非测试型的评价应作为主要评价手段,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效果;为教师提供更加详实的学生信息,以便于教师及时更改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三是可操控性原则。大学外语教学应当建立体系化的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系统,使得学生在自学的同时,有一套完整、可以实施的自我评价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可以明确自学的方向,而且可以随时弥补自身欠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亦能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教学计划以适应实际情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四是评价系统的单一性和系统内的多元性结合原则。评价系统的单一性是指形成性评价要作为评价改革和高校外语教学的中心评价原则,所有其他的教学任务与要求都应该以这个评价体系和其产生的结果为依据。系统内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三者要互相结合。在这种极具个性的、充分宽松和开放式的教学与评价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得到逐步的加强。

四、形成性评价对高校外语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是转变教学与学习观念,引导新教学模式形成。语言交际技能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就需要依赖形成性评价来检测。学生通过自学和自测能找到最切合自身有效的方法,激发起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二是培养创新意识,促使实践能力的自我形成和提高。自主选择学习资料、合作学习和共同评价也使他们摆脱落了程式化的学习节奏,创造性地学习和语言实际交流也得到了实现。三是培养自主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现在学生有条件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并参照其个人的学习档案记录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从而加强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形成适合其自身的学习策略。四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加强,形成性评价具有客观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客观性主要体现在以记录数据为依据的结论的客观性。人文性则主要体现在评价是基于师生交流与学生交流基础上,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评价,能帮助学生感知个人策略的形成过程,使他更容易建立集体归属感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五、结论

在形成性评价体系中,完成任务式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互评,师生合作评价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也让学生能够在遵从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更加主动地学习,而独创性的学习成果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快速形成。形成性评价采用纵向评价的眼光来看待其个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和这些所映射出的个人学习态度,可以说形成性评价实现了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要求。

参考文献:

1、贺文华等.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0(3).

2、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