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范文1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范文2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遵循旅游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旅游空间配置、开辟旅游业发展新空间的有效途径。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和引领带动,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塑造品牌,形成各具特色、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新生态;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创大旅游发展新格局。[1]
一、土坪村基本村情
土坪村位于新化县天门乡东南面,与紫鹊界相邻,距县城60公里,全村共21个村民小组,常住农户445户,总人口1627人,全村总面积14.6平方公里,为新化十大秀美山庄,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2012年娄底市联村建绿示范村,为新化县政府重点支持的景区民居风貌改造示范村。该村山环水绕,海拔从600余米到1400多米不等。境内自然峡谷、梯田、瀑布、茶园、清泉、古树群、村庄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成一隅,俨然一片世外桃园。全村有着统一民俗风格的集中居住区,房屋沿河分布,样式整齐划一。与环境相适应的便是经典文化的保留与传承,自古以来,该村培养出了众多的文化学者,其中的佼佼者便是素有中国国学和易学泰斗之称的“北派易学”开山宗师廖墨香教授。除此之外,比如梅山武术、傩戏等地方特色文化均得到良好传承。
土坪村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在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可以说,绿色就是资源,环保就是机遇,生态就是财富,特别是新化县被评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天门乡纳入大紫鹊界景区规划区域和景区民居风貌统一示范区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土坪村积极争取旅游部门制定出台乡村旅游规划,使土坪村旅游发展有章可循。同时,土坪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机会,争取一系列政策支持。仅去年夏秋两季,土坪村接待游客多达9000余人次,从土坪村旅游发展的形势来看,只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多架平台推介,一定能吸引更多目光,成为娄底周末休闲旅游基地。
二、土坪村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
1.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
湘中傩戏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有力代表之一,记录了千百年来湘中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的演化过程,其也是易学文化在民间的多样化表现形式。新化梅山文化是傩戏文化的集中表现,而天门乡则是湖湘大地梅山文化和易学文化的传承与保留之地,有着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再加上生于天门乡土坪村、生于土坪村的易学泰斗――廖墨香教授有意于宣传和发扬新化的易学和梅山文化,决定在土坪村召开“全国易学文化研讨会”,共同推进土坪村“易学文化园”的发展和建设,极大促进土坪的人文文化旅游。
2.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土坪村气候温和,有着山多、林密、水好、土沃的自然环境,加之远离县城,没有工矿污染,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全村林地面积广阔,是全县的有机茶和金银花基地的所在地,林下产业十分丰富。再加上高山云雾景观、层次鲜明的梯田,使土坪成为山水美、民居美、饮食美的“三美之村”。
3.日益改善的基础设施
近二年来,天门乡在已硬化至奉家古桃花源、土坪至有机茶公路的基础上,又启动了土坪至紫鹊界公路的硬化,同时,修建了有机茶场公路,土坪至古台山的旅游公路已全线拉通,土坪经凉风至紫鹊界旅游公路的建设,土坪村快捷方便的“十字架”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成为旅游环线的节点所在。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将为土坪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还完成了农网改造和饮水工程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4.全面推介的宣传报道
廖墨香教授携众多专家学者回家探亲,并参加湖南首届大梅山文化艺术节,并举办“问道天地、祈福中华”易学文化讲坛活动。土坪村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向湖南日报、娄底日报、华声在线、娄底新闻网等省市媒体推介2014年在土坪村举办的“全国易学文化研讨会”活动,并先后在省市级媒体网站发表关于天门旅游发展的报道数十篇,从而扩大了影响力,增加了知名度。
5.势头良好的新化旅游发展
新化地处湘中,有“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之称。境内有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紫鹊界梯田,世界溶洞极品、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4A级景区――梅山龙宫和万亩原始次森林、蚩尤故里――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知名景区。2012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3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1亿元,新化旅游产业正蓄势待发,2013年已正式确定为全省三大旅游特色县之一。借助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土坪村在新化县建筑设计院已做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又委托湖南大学制定《天门乡土坪村旅游发展规划》,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的人文习俗等特点,整合旅游资源,凭借交通的“十字架”结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打造天门文化旅游核心板块,与紫鹊界景区、奉家漂流和古桃花源景区互补的知名景区,逐步融入新化大西部旅游圈。
三、土坪村旅游发展思路
1.“易学文化园”建设
土坪全村被善溪江划成东西两半,四周为山,河流蜿蜒而下,上空望去恰似经典的易经八卦图,土坪村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都保持良好。目前,新化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并搞好了前期建筑规划、选址等工作,并对外了招商信息,在这近新化商会长沙分会成立大会上,已与投资方达成了投资意向,计划年内实施。在此基础上,用二年时间将建成有着统一民俗风格的集中居住区,房屋沿河分布,样式整齐划一。实施善溪河改造工程,在河道两旁种植杨柳、桂花和悬挂仿古路灯。整理梯田,新建拦河坝,修缮风雨桥、保护古树群,打造成“古道西风莺燕,小桥流水人家”的靓丽景色,增强土坪村地理布局的易学风格,为“文化新化、旅游新化、魅力新化”的建设增添精彩和贡献力量。
2.高山有?C寒茶基地建设
天门乡人民政府已经与湖南省天之原野农业有限公司于2013年3月签订招商协议。根据协议,该公司与天门乡政府将现有茶园辐射区域总面积约10000亩的区域划定为茶园生态保护区,作为该公司茶叶品牌示范与生态农业基地(简称“土坪基地”)。土坪基地内,已经培植成形的高山有机茶园现存面积约3000亩,其中已经成园出产的茶园面积约1500亩,已经整理出来、正在抚育的茶园面积约800亩,今年又新增了茶园种植面积约1000亩。
目前,该公司已经完成与农户签订茶园土地流转合同4965亩。国土整理开发项目土地转让480亩,抛荒与损毁茶园面积1100亩,基地建设用地一块约50亩(共塘)。
基地内已有3.5米宽硬化水泥路面的公路通到茶园,已通照明电。今年内还计划在茶场架设高压电路,启动有机茶场基地建设,努力提高有机茶业的加工水平,此外,该企业已与学生免费午餐基金、e农计划基金合作搞好品牌推广,努力增加有机茶业的品牌附加值。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范文3
一、河南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河南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西有伏牛山,具有丰富的乡村自然资源。河南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从夏、商至北宋,许多朝代均建都河南,西有“九朝古都”洛阳,中有“五朝古都”郑州,东有“七朝古都”开封,悠久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客源市场优势
河南省人口众多,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3.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9万元,均为2010年的1.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5%,比2010年提高8.9个百分点,增长、扩大了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576元和10853元,是2010年的1.65倍和1.86倍,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三)区位优势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全省铁路干线纵横交错,公路网便捷通畅,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产品开发、资金、人才、管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产品开发
河南乡村大部分以农田为主,人造产品少,景观类型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例,乡村旅馆与城市酒店同质,大部分农家乐都是同样的体验内容,没有特色。
(二)资金
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基础瓶颈,如基础设施不完善,营销手段局限。缺乏发展资金,乡村旅游项目业主大多以自筹资金进行开发建设,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金融信贷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在项目建设持续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后期无法进行品牌建设。
(三)人才
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农民缺乏专业的服务和管理知识,而且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从农业转变到旅游业时,无法采取专业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经营手段。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正式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服务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四)管理
一方面,政府层面,乡村旅游存在着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等现象;民间层面,乡村旅游业中专门的协会较少,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和诉求无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谨,不能建立管理机构及职责制度。
三、对策建议
(一)根据区域特色拓展细分市场,引导乡村旅游分类发展。
1、根据当地优势拓展细分市场
一方面,产品内涵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乡村游发展应根据当地优势和特色拓展细分市场,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更加优良的服务。如:可以开展儿童修学旅行的乡村农园。
2、引导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在乡村旅游市场价值链竞争格局中,单一产品势单力薄,要将河南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有形的、无形的资源素材开发整合,多元化发展。乡村观光型、乡村休闲娱乐型、乡村文化旅游型协调进行。
(二)政府加大财政支持,鼓励农户参与投资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度和广度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用于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家乐”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形式,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相关部门现有的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捆绑,重点扶持乡村旅游示范区。
2、鼓励农户参与投资
鼓励农户之间联合投资,让更多的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形成规模效应,分散和共同防范风险。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现代人才积极作用
1、对村民经营者进行培训
乡村旅游的大部分经营者为当地村民,对于他们的培训,应重视培训他们服务程序以及态度的基础,注重提升自身形象和内涵,加强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培训。
2、发挥现代人才的积极作用
在“支援西部”、“大学生下乡”等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才深入农村工作,应积极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先进的理念和发展思路指导发展。
(四)完善政策法规,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机构
1、完善乡村旅游的政策法规
政府应当发挥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关行业发展标准、产品检测标准和人员服务标准,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
2、成立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门机构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范文4
自1990年以来,潍坊市一直致力于自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很多城市的旅游群体更加青睐于乡村旅游,认为这是亲近自然,放松心情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更加趋近于返璞归真的与自然融合的旅游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受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体会大自然天然之美。其潜在优势及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农业框架体系开始得到初步建立
对于潍坊市的乡村来说,农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且产业化发展水平很高。基于此,潍坊市要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凸显,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向人们展示着乡村旅游业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在参观潍坊市的生态旅游业的途中,对生态特色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潍坊市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特色代表的地方有三个:三元朱村,隶属寿光市;尧沟镇,隶属昌乐县;流青园,隶属昌邑市。这三个地方的观光旅游项目以农业生产园为重要基地建立了相应的田园风光旅游模式。
(二)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所创新
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最常见的有六种。第一,农园采摘型,它属于一种农业经营形态,出现时间较早,对农业生产所需场地的利用率较高,通过种植大量的观光农作物获取数量可观的收入。第二,农园观光型。旨在发展旅游观光,即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呈献给观光者,尤其培育花卉需要及其优雅的环境,可以给观赏者带来灵魂上的极大震撼。第三,渔场垂钓型,这种类型的农业观光旅游形式主要以水上观光、农场垂钓为主,垂钓的地质一般是利用池塘、或浴池之列的水体将游客的垂钓意识激发出来,让游客与水体自然亲密接触,这也是农村旅游观光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观光类型。第四,观赏畜牧狩猎型。这种形式的农村观光旅游业更加注重畜牧观赏价值的提高。通过让游客参与畜牧过程,在农场体会跑马与狩猎的乐趣,进一步帮助游客体验自然、放松心情。第五,观光副业型。这种形式的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农业加工品生成,可以让游客对工艺品加工过程进行相应的观赏,进一步为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前景做奠基。第六,生态农业观光型。形成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建立相应的生态农业及生态开发农业,将整个农业的生产过程开发得更加健康、积极,让游人在享受生态循环农业的口感的前提下,获得嗅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享受。
(三)农业发展阶段与旅游业发展要求错位
目前,我国的农业还没有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相对来说较为古老,没有进行大量的机械化农业产业发展。然而,现代农村观光旅游业的革新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作业内容完善,还要具备相应的协调自然的能力,这就使得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的农业和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要求产生了相应的错位,两者之间不能有效融合。就目前形式看,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市场错位严重。市场需要的是与自然协调程度较高的旅游产业,而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采用大量的机械化作业,但根本无法完成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发展。另外,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没有和农村农业产出的农产品形成一致,农业产出的农产品大多是用来满足人类口腹。然而,对于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来看,需要的是大面积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业产品的生产。潍坊市相较其他地方来说,其农村具备开阔的空间,拥有丰富的“3S”资源及“3N”资源,要开发农村休闲旅游产品具备一定优势,并这个地方的旅游餐也存在明显优势,如果再将农村观光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就会获得相对完美的效果。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优劣分析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优势分析
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优势相对来说比较明显。潍坊市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其土地资源的种类也相对丰富,交通便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有相较优化的旅游环境。该地政府部门和国家相关机构已在市区范围内纳入了相应的旅游工作,并设置了专门的旅游发展考核体系,将潍坊市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并且,政府设置了很多相关机构来管理开发潍坊市的旅游经济。第二,开始加快当地旅游项目的建设,将潍坊市农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第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一过程也为潍坊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将当地民俗、乡村休闲娱乐、乡村田园风光旅游等作为一种优势,培育田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潍坊市的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有影响力,已整合了潍坊市的旅游资源,建有专门的旅游网站――潍坊市旅游网,且在报纸上开办专栏,这都是潍坊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第五,就目前的旅游产业来看,潍坊市有非常高的产业素质。第六,在创新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推出了一系列潍坊旅游消费品,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劣势分析
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地方差异。在规划旅游市场之时虽然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在真正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的开发模式还是政府主导,然后再引入企业或个人,这种形式的劣势较为明显,即对一些发展较为客观的资源会进行再度开发,反而会忽视旅游业品牌形象的确定。第二,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到位,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多出现一些人工化的旅游资源,且这种人工化的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变成了大兴土木的建设事业。第三,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将开发环节和经营环节有效联系在一起,资源比较匮乏,资源的开发分布过于零散,很难对其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第四,没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管理不规范。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加大,但人才的供应还很难跟上人才的需求量,严重制约农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第五,没有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形成较大规模,需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以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产业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业也亦然,乡村旅游的投资者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其发挥作用的能力也得不到相应提高。
三、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目前,潍坊的乡村旅游业要进行发展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第一,多参加一些旅游经济节会,如蔬菜博览会、花卉博览会及苗木博览会等。这是打响该地区农业产业品牌的重要措施。致力于宣传、开发成套的旅游资源,注重品牌。这些都是目前潍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这种代表性的农业产品观光节会的参观,可以让旅游市场的开发者具备较为独特的眼光,不会产生农村旅游观光项目大同小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农民的收入,经过大力宣传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分量。第二,加大力度投入旅游产业,给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潍坊市旅游业已成为其服务业的代表产业,因此,要面向全中国、面向世界发展自身的旅游产业,加大投入,让农村、城市的格局和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这也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第三,加快投入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农村旅游产业的类型更加趋向于丰富化。
四、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范文5
1 引言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发展的已相当具有规模,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4亿多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多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他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领域:(1)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3)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4)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研究等[1]。
国内的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活动的需要率先在河北石家庄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2]。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一将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进入21世纪后我国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迹象[3]。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看,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底,关于农村旅游研究热点有一个从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目前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乡村旅游的概念。(2)对乡村旅游类型与特点的研究。卢云亭提出了两类乡村旅游地的旅游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可以分为乡村民俗型、乡村传统农业型、古村古镇类、乡村风水或风土类、乡村土特产类、乡村休闲娱乐类、乡村名胜类和乡村红色旅游类八类[4]。(3)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马勇等总结出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四大成功模式,为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和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城镇型。(4)在乡村旅游的影响方面。熊建平等通过武汉郊区乡村旅游地居民的调查,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从而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经营者和目的地居民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案例。(5)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吴必虎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提出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相关问题,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民俗园/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业园等旅游产品逐渐向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打造第二住宅、分时农业、滑雪、会展、节事等产品升级[5]。(6)乡村旅游市场研究。(7)乡村旅游文化。(8)乡村旅游扶贫。(9)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等。以上介绍了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接着本文将探讨乡村旅游的定义,特点及内容。首先,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定义:
表1-1 乡村旅游的不同定义
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的特点有:(1)独特的活动对象。(2)分散的时空结构。(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4)参与的主体行为。(5)高品位的文化内涵[6]。乡村旅游的内容包括:乡村旅游的资源构成要素有:(1)自然环境(2)物质要素(3)非物质要素。资源类型:(1)乡村田园风光型。(2)乡村聚落景观型。(3)乡村建筑景观型。(4)乡村农耕文化型。(5)乡村民俗文化型[7]。
本文的研究意义包含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乡村旅游是不断发展的,新的旅游需求出现要求新的规划思想指导和新的规划手段应用。这是“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其规划必然要求规划者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时空特征、文化内涵、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以此调整规划战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2)现实意义:如果缺乏对乡村旅游效应的全面、客观评价,缺乏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引导、管理和控制,乡村旅游发展将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经常面对的事实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初衷和出发点很好,但是由于缺乏合理而系统的规划,往往造成开发者进行盲目开发,从而产生经济、社会、文化的负效应。乡村旅游的发展迫切需要规划理论的指导。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研究,能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期能改善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现状,并使其发展越来越完善。
2 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乌鲁木齐及其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现状
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人文旅游资源,还有自然旅游资源,本文摘取了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图表形式展示,还对重要的旅游景点做了简单的介绍。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如下表[8]:
表2-1 乌鲁木齐周边旅游资源
著名景点的有关介绍如下:
(1)天池:天池的景点,主要有“石门一线”、“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现松”、“海峰展”、“悬泉飞瀑”景观。
(2)南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有:三峰叠影――苜蓿台、白杨飞瀑――西白杨沟、幽谷翠烟――东白杨沟、牧野菊香――台等。
(3)水磨沟风景区:水磨沟风景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乌鲁木齐市“新十景”之一。主要景点有:温泉疗养院、广汇丰泽园俱乐部、空中索道、葡萄山庄、雪莲山高尔夫球场、清泉寺、白塔、翰文岭、今世缘、古水磨和一炮成功广场等旅游景点和度假村。水磨河六景:“辉映青史”、“箭亭秀色”、“香妃出浴”、“清泉汇流”、“香斋观鱼”、“水磨欢歌”。
2.2 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2.2.1 优势
(1)可开发的景区、景点多。乌鲁木齐的水磨沟景区、南山牧场、盐湖、五家渠的郁金香节等,都可以把民族文化特色加入其中开发乡村旅游。
(2)旅游资源丰富。不仅包括人文的旅游资源,还包括自然地旅游资源,民族特色饮食,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品种繁多。
(3)客源丰富,良好的市场基础。乌鲁木齐周边有大量的客源市场,有大量的周末休闲游客,另外,新疆的丝绸之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茶马古道,香料市场等闻名中外,新疆的旅游特色具有沧桑的美感,及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于一身,许多游客都慕名而来。再加上,国家对西部的援助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新疆的旅游业已经日益完善,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
(4)地理位置优越。除了大量的国内游客市场外,乌鲁木齐地理位置优越,是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新疆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八个家接壤,具备丰厚的国际游客市场[9]。
2.2.2 劣势
(1)资源开发缺乏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的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雷同,突显不了新特的民族地域特色。
(2)缺乏专业经营人才。乌鲁木齐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景区主要是由旅游开发公司经营,还有当地住户,社区居民,他们还未摆脱小农意识,缺乏现代服务观念,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这也是制约乌市周边乡村旅游综合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3)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乌鲁木齐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不健全,同时,宣传的力度也不够,宣传的手段也不够丰富。这些都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发展速度,给乌鲁木齐市的乡村旅游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4)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接待设施良莠不齐,不能整体提升乌市乡村旅游的旅游接待能力。
2.2.3 机遇
(1)国家对开发和保护文化产业的大力加强和传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时代精神。国家日益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使文化体验游成为游客的首选。
(2)回归自然的社会趋势,使乡村旅游日趋时尚。
(3)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政府对农村的补助政策,对在新疆投资的商户的减税政策等。
2.2.4 挑战
(1)能否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高端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
(3)解决旅游季节性差异明显问题。
3 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1 文化营销型体验性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游客在乡村地区的文化体验活动。乡村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故乡情节”、“怀旧心态”、“回归自然愿望”,这是人们对以往文化的留恋和不同文化的向往。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满足旅游者的这些文化需求。在乡村旅游的文化开发和文化营销中应该注意到:一是具有物化的体验性,如饮食品尝、歌舞观赏、土特产品购买、各种田园活动等。二是习俗上的参与性,如节庆活动、婚俗过程、地方娱乐和竞技参与等,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旅游过程中,游客对原居民的群体特性的各种感受,从而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乌鲁木齐的民俗文化。可以增进游客对新疆十二木卡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营销乡村旅游体验模式在提升为乡村文化体验游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注重环境的提升作用,精神的促进作用等。(2)开发内部的体验价值。实际上乡村文化体验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也在进行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创造性,还可以更好地稳定人们之间的关系,起到沟通、信息和知识共享、协调等等作用。(3)重视对游客感官刺激、触觉刺激、视觉刺激甚至味觉的刺激。(4)重点设计游客感兴趣的项目:各历史时期示范表演(如古代生活情景),游客动手制作工艺品,有奖励的游戏和竞赛,表演、庆典、游行和各式各样的狂欢,赠送纪念品等等[10]。
3.2 主题营销的模式乡村旅游模式
针对不同的景区景点,或者在同一景区景点,可以开发设计不同的主题模式,以吸引联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游客,满足旅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包括如下:
(1)田园农业主题。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香游、花香游,满足游客体验乡村旅游的心理。如五家渠等。
(2)民俗风情主题。以少数民族乡土人情,农耕文化,节庆活动,民族歌舞表演等为特色,以满足游客对新疆少数民族神秘的猎奇心理。如天池的哈萨克族民族风情游等。
(3)农家游乐主题。村民自己的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作物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如南山风景区。
(4)乡镇村落主题。以维吾尔族古镇,古村等旅游资源,让游客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天池等。
(5)休闲度假主题。以古亭,楼阁,娱乐设施等,搭配环保的绿色空间,将温泉、沙浴、光浴等为主题,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需求。
3.3 政府、社区和企业相协调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以公司为主导,政府为支持,社区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发展模式,以城市为依托,利用区位好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这种方式结合了旅游新农村建设和社区生态旅游两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但使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还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政府、公司和社区一起的发展模式,让社区参与并发挥集体作用,公司是主导,村民与公司共同参与分配,使分配更加合理,村民积极性高,关系融洽。
4 乌鲁木齐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4.1 科学合理地开发设计乡村旅游产品
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调查与评价。并以科学乡村旅游开发理念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的开发旅游项目,这样会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指导,导致不同景区的恶性竞争。旅游主管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并将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发挥到极致。如修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阁楼,餐厅等。
4.2 加强社区参与和农民引导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4.3 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
乡村旅游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可以开发结合乌鲁木齐周边民俗风情的“绿色产品”等,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
4.4 加强卫生监督和完善食品安全工作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 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农户稀散、部分游客分散住宿的特点伺机作案,抢窃谋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地的治安工作。
4.5 加强职业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
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要使乡村旅游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既是提高他们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水平,也是激发他们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11]。
4.6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增强环境保护意,乡村生态环境通常保存较为完善,但也是最为敏感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果在旅游开发建设中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展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而在旅游开发时要树立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从当地政府、社区到居民部要接受持续发展的教育,从思想到行动都具备环保意识,形成从上到下的环境保护观念。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其总体原则应是“保护为主、永续利用、合理开发、综合发展。”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是为了更好开发,而开发可以使旅游资源和环境得到了改善.而且旅游开发所得收益,可为保护提供部分资金。同时,旅游开发同样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还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其关键是加强资源保护的同时,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适度开发,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对此一定要增强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以形成保护共识,共同参与保护与开发[12]。
4.7 塑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利用品牌的力量
品牌是生产者价值感的体现,这就要求产品生产者能够识别对这些价值感兴趣的人群,品牌也是文化的象征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所有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最终促使其选择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驱动力多是因为该产品能满足其对某种情感利益的追求。所以,一旦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品牌,就容易获得旅游者认同,容易获得旅游者对品牌的忠诚。
5 结论
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时尚,在大的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普遍现象,乡村旅游可以缓解生活压力,给人的身心带来愉悦。本文对比与其他研究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的学术文章来说,其独特之处表现在:(1)本文提出了自己对乡村旅游的定义。(2)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3)本文对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本文提出了乌鲁木齐周边乡村旅游的主题营销模式。针对不同资源,不同特色的景区景点,可以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的经验,将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走可持续发展的的道路,也要不断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面对旅游市场的良好机遇,乌鲁木齐周边的乡村旅游要以自己独有民俗文化和景区为依托,发展的农家旅游与景区在发展战略上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使乡村游使景区服务更有特色。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外,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特色,发挥饮食、民俗、建筑等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期打造饮食、住宿、休闲、游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将新疆乌鲁木齐的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袁香香,武邦涛.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96-9997.
[2]阚耀平.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网络财富,2009,12(10):166-168.
[3]刘彩玲.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重点与思路――以河南省南召县大石窑村为例.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重点与思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29(4):134-137.
[4]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6(4):6-8.
[5]吴必虎,吴佳.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2007,3(21):11-13.
[6]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M],科学出版社,2004,231-235.
[7]陈梅.乡村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2008,38(6):16-17.
[8]赵建新.乌鲁木齐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设方向[J].新疆经济,2006,27(2):25-26.
[9]黄翠鸾.少数民族乡村旅游SWOR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7(5):72-75.
[10]赵承华.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期刊.2011,24(3):211-214.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范文6
一、研究回顾
有关旅游目的地结构方面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就出现了,研究内容集中于旅游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旅游纪念品的结构等,内容广泛,成果丰富。
由于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晚,因此,对乡村旅游结构的研究从21世纪的2005年才出现,而2010年后的研究发展迅速,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2010年至2012年这两年内。研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结构特征的研究。这类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郭丽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对珠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和游客特征进行分析。第二是对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整合与优化的研究。2009年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分析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现状,并提出构建中小尺度区域乡村旅游的结构模式。2010年张春霞等以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研究得出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的空间分布的多方面特征。2010年王爱忠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2011年刘春等研究者引入基尼系数,从定量的角度探究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村落的空间形态,指出其表现出显著地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总之,研究空间结构的方法较多,大多数是使用了定量的方法进行微观研究,即研究某一个城市的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整体的理论研究。第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交融的研究。这类的研究很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乡村旅游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是否能够与农村产业就够很好的交融关系到乡村旅游是否能够健康高效发展。邱云美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而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具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高谋洲认为为了规避或矫正乡村旅游的不足,必须加强整体规划和机制设计,提高建设规划水平,充分利用价格机制,加大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这类的研究较少,并且都是宏观的理论研究。
二、研究区域概况
椴树岭村属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相当于进入北部山区的门户,全村有住户286户,人口668人,占地面积2.59平方公里,地形复杂,风景秀美。在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椴树岭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无论是乡村建设本身还是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随着“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村党支部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公司经理,负责全村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开发。椴树岭村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两个优势:(1)交通优势。椴树岭村位于怀北镇的最北端,与北台子、黄土梁、干河峪、八亩地、冷水峪、峪道河等八个自然村一起,沿111国道呈南北条形分布。怀丰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2)旅游资源优势。辖区内有百泉山、幽谷神潭、天池峡谷等自然风景区,都以自然风光为主,山水相连,风景秀丽。椴树岭村果树品种多样,具有山区特色。干鲜果品有板栗、核桃、苹果、梨、桃、山杏等,秋季果实累累,可以供广大游客旅游采摘。同时作为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村民从90年代初就依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搞起了民俗旅游,成为全镇乃至全区的民俗旅游“领头雁”。如图1所示,这些都为椴树岭村的乡村旅游也发展奠定了基础。(见图1)
三、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出椴树岭村旅游资源的结构。然后采用深入访谈的方法,对该村的10户民俗户中的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主要询问他们的年龄、学历等。同时,对椴树岭村的游客进行调查,在一周时间内,每天选择100个游客,一共是700个,询问他们的来源,即是北京游客还是外地游客,或者来自北京城区还是郊区,还有旅游方式,即自驾游还是跟团旅游。
(二)结果及分析
(1)资源结构:对2012年内,游览幽谷神潭景区、紫云山景区、天池峡谷景区、百泉山景区以及参加民风民俗活动(农耕、垂钓、篝火)的游客数量进行了统计,其中由于百泉山在秋季有山果的采摘活动,因而把百泉山景区分为观赏和采摘两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幽谷神潭景区的游客数量最多,其次分别是天池峡谷景区、百泉山景区、紫云山景区、民风民俗活动和百泉山秋季采摘活动,不难发现,自然资源在椴树岭村的旅游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民俗旅游只占一小部分。(见表1)
根据表1的数据,总结各景区以及民俗活动的游客人数所占的比重,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椴树岭村的自然旅游资源所吸引的游客量占到了游客总量的90%,民风民俗的旅游只占到10%,说明椴树岭村虽然有着市级民俗村的称号,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民俗特征的作用,没有形成成熟的民俗旅游体系,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旅游的文化内涵的提升,使得民风民俗与自然旅游资源一起发挥作用。(见图2)
(2)从业人员结构:选择了当地的10户民俗户,一共有51口人,基本上都是在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所以我们把这51口人都归为从业人员,对其进行访谈。主要询问了他们的学历和年龄,把学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其以上四个级别;根据被访问者的年龄特征,把年龄以40岁为界点,分为40岁以上和40岁以下,具体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以发现,其中初中学历的人数最多,有29人,其次分别是小学、高中、大专及其以上;在年龄结构上,很明显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农民,总数达到45人,而40岁以下的只有6人。另外,一般40岁以下的人员学历是高中或者大专及其以上,40岁以下的是小学或者初中学历,所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3)游客结构:选择一周的时间,对周一至周日的游客结构进行调查,每天选择100人,总量为700人。主要询问他们的来源地,来自北京城区还是郊区或者是市外,旅游方式,是自驾游还是跟团,结果见表3。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周一到周三,北京市区和北京郊区,即北京地区的游客站大多数,北京周边的游客数量为零或者极少数,从周四到周日,北京郊区和北京周边游客的数量均有上升。在旅游方式上,很明显是以自驾游为主,也有很少的是在旅行社的组织下进行旅游的。(见表3)
把客源地统计起来如图3,可知来自北京市区的游客比重最大,其次是北京郊区、北京周边,而把前两个加起来可知北京本市的游客比重占到了88%,因此可以说,椴树岭村的客源地以北京本地为主,只有10%左右的游客是来自外地,而且是北京周边地区的。总结一下旅游方式,700名游客中654名是自驾游,占到了94%,只有6%的游客是跟团过来的。所以椴树岭村在对外宣传方面还不够完善,今后应该考虑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不同客源地的游客。(见图3)
四、建议和思考
(一)调整旅游资源结构,充分发挥民风民俗的特色旅游作用
对2012年椴树岭村的全年接待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把5-10月份划分为旺季,最高的是8月份,这是因为椴树岭村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区低4-6℃,是天然避暑的好地方,能后吸引大量的游客。其余月份为淡季,尤其是冬季的三个月份。(见图4)
在冬季的三个月份里,建议椴树岭村可以结合特殊的节日,如农历十月份的祭祖节,农历十一月份的冬至,腊月的腊八节以及正月的元宵节等,推出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相对于冬季的雪景,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够吸引周边的游客前来,让人们在欣赏漫山雪景的同时,领略乡村民俗节庆时的独特,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内涵,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吸引当地的或者外来的旅游规划人才,提高经营者(从业人员)的素质
针对椴树岭村的旅游业从业者学历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并且年龄是以40岁以上的当地农民为主的情况,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引进,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年轻的经营者也更能够制造出有创意和特色的活动内容,使得乡村旅游具有更多的活力。尤其是村党支部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更加应该引进比较专业的人才。随着椴树岭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显见,也可以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并留住当地的年轻人在家乡就业,留住当地的人才更有优势,因为当地的年轻人比外来人才更加熟悉旅游地的情况,有利于他们对比新旧政策,制定出更好的发展方案。
(三)做好宣传工作,提升民俗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
由于绝大多数的游客来自北京地区,只有10%左右的游客来自北京周边地区,说明椴树岭村只是市内人们放松心情的选择地,在市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而椴树岭村目前也是打着“京郊旅游”的旗帜,主要目的是吸引北京市的游客,所以对外的宣传还不到位,或者还没有开始采取对策吸引外来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