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介融合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介融合的含义范文1
一、引言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不同,首先历史起源方面存在差异,媒介素养起源于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他们为媒介素养下了标准的定义,媒介素养实质上不同于人日常生活中理解的媒体,而是有建设性地享受资源传播的媒介。媒介素养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改变大众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不同,信息素养源于计算机技术的变革,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在随之改变。其次,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学科背景不同,媒介素养涉及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从传播学这个层面上来讲,社会大众如何辨析媒介、使用媒介非常重要。信息素养不同于媒介素养,涉及的学科包括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素养的提高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各个学校正在不断的摸索完善,此外部分企业在员工入职培训期间也会应用到信息素养的内容,提高员工的专业性。媒介素养没有一个规定的模版可以依照,也并不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在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对于媒介素养的推广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比如英国将媒介素养加入学生的教学课本中,英国将购买行为看作一种社会义务,只要是本国的人民都必须履行。但是这种媒介素养是处于管控之下,以批判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总体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在学校各个阶段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有明确的应用目标。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也有相通性。在含义上,媒介素养是指受众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信息媒介与其类似是指受众有明确陈述研究问题的能力,有评价研究结果的分析与鉴定的能力。另外从效果层面上分析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目的有相通性,都是通过判断理解能力利用媒介资源,例如信息设备、计算机技术等手段不断完善自我,与现代社会互联,有助于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1]。
二、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趋势
现代社会是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社会,信息素养连接着人与信息,媒介素养解决人们被动接收信息的问题,所以由此不难看出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信息内容的制造者,另一种是信息的接收者,媒介与信息不能够完全割裂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方式、观念不断创新,为素养教育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现代化教育在教学中有着突出的优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部分学校将信息化教育等同为技术教育,仅仅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在我国,有的专家学者将教育和技术严格划分开来,技术是单纯的手段,而教育是利用科技手段丰富人们的思维,拓展知识层面,现代教学内容应该是综合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形成综合性、应用性强的教学模式[2]。当然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植入到教学中,媒介素养不仅仅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课那么简单,而是鼓励学生回到生活中感受身边的媒介现象,将媒介与信息更好融合,比如针对生活中“低头族”现象的思考、线上隐私保护等话题,对此开展讨论,让学生直观体会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从被动学习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方面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类,有形技术是以教育为基础,无形技术是教育的灵魂。以往的教育方式仅仅利用有形技术做出教育改革和创新,事实上这仅仅是表层的改变,忽略了无形技术中利用文化对人的深层次影响以及人对技术应用的反作用。如今学校的相关教育一改往日的面貌,将“媒体化”“过程化”转变为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让人更加容易理解。教育技术的“文化观”所关注的内容正逐渐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相一致,建立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桥梁是完全可能的,也是相关领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我国信息素养的主体大多是高校教育者,但是高校教育机构容易出现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此同时目前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统一管理的平台,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实行,制度创新较为缓慢,使得教育管理相对死板且松散,限制了科研工作的开展。信息素养起源于图书馆工作,所以图书馆也是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国内的图书馆适应读者的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如各院校、新闻出版机构、媒体、通讯社、互联网企业等,开展互助教学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讲授信息内容的生产、制作和传播,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人员和媒介资源支持。高校图书馆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同时借助世界读书日等契机组织宣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媒介信息素养意识[4]。媒介环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和媒介的关系。在未来生活中,人们会根据信息的变化不断适应外界的环境,究其原因在于人处于社会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通过互联网中不同平台进行融合传播,信息素养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利用新媒体、电视、报刊、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又充分利用媒介将信息检索、信息开发整合为融合格局,媒介环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媒介环境可以帮助人们在“人—媒”环境中更快适应,人通过媒介获取信息、了解世界,事实上这一切活动的主体都是人,也就是说无论是信息素养还是媒介素养都是以人为中心,构建人本身的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正确的关系是,人不断地创造和接收信息,在媒介环境中,深入了解“人—媒”关系是实现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5]。
媒介融合的含义范文2
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相继出现,传媒领域被不同的尺度分划割据,人们不断提升的媒介素养向传媒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单一渠道的传播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全媒体化和全业务浪潮的兴起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没有一种媒介能够独立存在,一种媒介总是充当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媒介之间只有进行相互作用才具有自身存在的意义,例如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而言语的内容是实际的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又是非言语的。
一、媒介产品的多平台
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多维度的合作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最为典型的是互联网出现后,传统媒体纷纷推出网络版,开通官方微博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例如电视节目的花絮和预告更多地是在微博平台、微信的公共号、人人小站等和推送,作为受众多维度需求的补充。
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主流媒体,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手机媒体将超越第一代有线网络媒体,成为新媒体的主流。对于手机媒体,全球无数典型社会行动中,手机短信传播发挥了巨大的动员、组织和协调作用,其改变了当代世界政治图景。手机的高使用频率、移动便捷性等特点已使之逐步成为媒介产品平台的首选,手机已经演变为能够承载多媒体信息传播等多功能服务的移动大众传播媒体。
二、媒介平台的交叉融合
美国学者保罗・布拉德肖曾设计出新的钻石模型,认为21世纪的新闻生产模式将走向“速度与深度”。速度新闻是指从微博和手机上蜂拥而来的未经加工的新闻;深度新闻则是指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依据此模型,新闻生产将包括快讯、草稿、报道、分析/反思、背景、互动、定制等7个步骤,先以快讯、草稿实现“快传播”,再以报道、分析和背景提供“深解析”,同时要在新闻生产全过程考虑让公众参与、为用户定制信息。
媒介平台的交叉融合使钻石模型从理论走向现实。在技术融合和所有权融合的驱动下,不同媒介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新闻生产深度融合,这必须革新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包括打造协调管理型编辑和内容制作型编辑共同主导的多元互动的编辑流程;创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加工、管理、讲述和的新闻生产流程;建构新的集约化、数字化、互动性的新闻生产模式等。整体来说,新闻生产从组织化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
此外,媒体的角色与责任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传播领域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改变。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主流传媒机构的新媒体战略,主要是突破“内容为王”理念的“路径依赖”,创造多方共赢的市场新格局。
三、无差异化竞争引起的行业混乱
对于媒介融合,有观点认为其本质是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能量交换。最终的全媒体化和全业务的大格局形成,导致地方性的小媒体彻底丧失竞争能力,各行业的龙头传媒集团一枝独秀。甚至可能媒介之间的界限全无,报业、广播、电视、网络都成为仅有的巨无霸公司的下属部门,传媒的垄断将会大大制约整个新闻界的健康蓬勃发展。
媒介融合后增加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难度,其起草、修订、颁布、实施的周期赶不上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行业层出不穷的事件。许多网络事件正是凭借着“新奇的故事性+极高的关注度+广泛的舆论”模式,成为某段时间的最热门议题。网络推手、投票公司等形式的非法机构及个人,通过网络手段进行非法公关行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网络复合传播方式为网络暴力舆论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技术创新弱化了网络把关功能,而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效果有限。同时,网络技术分解了把关环节,模糊了把关人责任,致使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内容服务商和传播者相互推卸和逃脱把关责任。
在新媒体融合监管方面,当前规制变革已经成为媒介融合规制研究的核心议题,政策规制应该作为一种建设性的保护力量推动传媒业的理性繁荣。
参考资料: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2]付玉辉:《聚焦移动?融合?监管主题的新媒体研究》
[3]相德宝:《新媒体问题与管理――2011中国新媒体研究综述》
媒介融合的含义范文3
所谓3G,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为第三代数字通信。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1996年至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收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目前GSM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为每秒9.6K字节。而第三代手机可能达到的数据传输速度将高达每秒2兆字节。3G手机不仅将大大扩展手机通信的内涵。还使得手机几乎能全面实现固定网络所具备的所有功能。
第三代数字通信为媒介产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技术前提,同时也将产生强大的消费需求,从而引发传媒产业的重新洗牌,媒介产业的经营管理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媒介大融合
“媒介融合”是产业融合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于美国机械工具产业早期流变的研究。他认为,在19世纪中期,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套相同的生产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的尼葛洛庞帝(Nichola Negroponte,1978)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他认为这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媒介融合是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产物。
其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成熟是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量。新技术成果的出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引发新的需求方式,也加剧了市场竞争。技术的发展引起产业分工的细分和专业化,也促进了合作融合。同时,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度和依赖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信息的多样化和便捷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消费元素,大众媒介时代开始向分众时代转化,手机、MP4与网络电子技术的结合成了新的消费热点。
其二,媒介融合是企业立足于竞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需求。实现媒介的融合有利于实现成本的内部化和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此外。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存在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增”,即每增加一单位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长比率大于其成本的增长,也就是说,传播业的成本大部分在第一次制作时就已经实现,信息的多次使用所增加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即边际成本为零,而收益却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分工合作能够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较高的收益。
3G时代媒介融合的最大特点将是终端融合的加速发展。终端融合即“3C融合”,指终端设备及其信息平台和服务内容的融合,主要指电信、计算机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三合一。“3C融合”以无线网络为突破口,使各类设备都能方便地登录到其他网络中,用户只要选择一家网络运营商就能够方便地享受广电网、因特网和电信网提供的大量内容服务。3G技术实现了媒介的便捷性,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网络服务。除了手机与网络的融合、手机与报刊的融合。手机娱乐方式的多媒体化已经不是新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98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已达到1.省略这样的独立WAP站点。三是业务嵌入类的,以屏幕保护、壁纸、开关机画面等形式为主。四是移动搜索类的。3G牌照下发后,嵌入式手机广告会得到迅速的发展。手机广告的亮点在于把移动电话和广告结合起来,形成客户、商家和运营商三方受益的局面。一方面,手机是一种新型媒体,广告公司和商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广告信息,等于把握了本地具有消费能力的客户,广告效果好,针对性强,信息的抵达率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和促销手段;另一方面。对于移动公司来说,移动广告业务使网络承载的业务量大为增加。在获得丰厚业务收入的同时还提高了网络利用率。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监管制度的完善
传媒与其他市场主体不同。具有盈利性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传媒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舆论与党和政府、社会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尤其是当今信息高速传播、媒介互动性和自主性增强的情况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普通公民可以随时拍下、写下身边的新闻,并通过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媒介的受众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介下只接收信息的受众。
其次,如前面提到的,未来媒介融合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媒介融合会伴随对管辖权限制解除的要求、产权之争和利益之争,同时,媒介的融合、传媒产业的集团化可能导致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导致垄断的加剧。
此外,笔者认为手机作为新媒体的出现,也将为媒介产业的发展提出新课题。无论是2G时代还是3G时代,手机的基本功能都是私人通信工具,手机作为媒介对信息服务的私人化和个性化提出要求,也对个人信息的安全、私人空间的保持提出了挑战。个人信息泄露的消息不断出现,网上银行账户被盗时有发生,对手机垃圾短信的抱怨更是常常发生。3G手机在未来可能会用于比当前互联网更多的业务,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新犯罪形式提供了新的领域,因此传媒的市场行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然而。传媒市场行为又离不开市场指导的基础作用。如何实现传媒产业健康、均衡、平等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政府约束力的触角该伸多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我国当前传媒产业的现状,传媒业应按步骤有条理地发展和改革:
实现政府的权力退出、传媒产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由竞争;建立现代化的传媒管理体制,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完善信息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实现全民监督机制,限制、消除不法或虚假信息的传播;加快对私人信息和财产保护的技术和法律发展,防止新型犯罪的发生,保护国家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胡延平主编:《第四种力量――新四化路途中的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生态观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媒介融合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媒介融合 所有权 政府规制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媒介融合”成为全球传媒业发展的重大现实和重要趋势,并被视为国际性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我国业界和学术界也对其给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和探讨。作为思维和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媒介融合”这一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及其内涵的充分理解是极为必要的,这是一切研究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石。然而,尽管对“媒介融合”概念及内涵的探究早已不鲜见,但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共识。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演化与界定
“融合”,即Convergence一词,最初源于科学领域,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该词才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纵观“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历史演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是最早提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远见的人。1978年,他用三个相互交叉的圆圈(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来演示和描述其技术边界趋于重叠的聚合过程,并认为三者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在此基础上,他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集到一起”。这给新闻传播学界众多的后继研究者带来了启发。
20世纪80年代,Convergence一词得到了推广和普及。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后,美国哈佛大学的安瑟尼•G•欧廷格(Anthony G•Oettinger)及法国的西蒙•诺拉(Simón Nora)和阿兰•孟克(Alain Minc)还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计算机通信)和“Telelmatiqu”(电信技术)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融合伴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它在为媒介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重大变革。因此,大批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随之出现。1997年,葛林斯丁(Greenstein)和迦拿(Khanna)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赋予“融合”以新的理解,“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尤弗亚(Yoffie)则以计算机和电话为例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的整合”。同年,欧洲委员会还根据马丁•班格曼(Martin Bangemann)和马塞利诺•奥雷(Marcelino Oreja)的提议,将其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及信息技术产业相融合的概念采纳到绿皮书中,并将“融合”定义为“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已开始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界定“媒介融合”。
技术进步促进了两种转换的产生,这两种转换即代表了融合的实质和方向:
第一种转换是发生在低带宽一侧的、从专用平台到非专用平台的转变。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例子是IP电视。传统电视是基于专用的电视网传送的,而IP电视则可以绕开传统电视网在非专用的互联网平台上传送。图书、报刊和音像资料的发行过去都要依靠专门的发行渠道,而电子出版物同样也可以绕开原来固有的专门渠道在非专用的互联网平台上发行。
第二种转换是发生在非专用平台一侧的从低带宽需求向高带宽需求的转换。如果说非实时的文本信息对带宽的需求还不是很高的话,图像型信息对带宽的需求就已经提高了,而从专用平台上转换过来的实时型业务,如IP电视业务对带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这种向高带宽的转换也发生在专用平台一侧,但更多是发生在非专用平台一侧。
2003年,美国学者李奇•高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进一步总结了媒介融合在不同传播语境下的6类含义,即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这使人们对媒介融合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研究初期,相关研究成果极少且视野狭窄,直至2006年,相关研究才拓展开来。而此前的2005年,被视为媒介融合概念的引入之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对此功不可没。这一年,她发表了多篇有关“媒介融合”与“融合媒介”的文章,并引入了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对“融合媒介”的定义――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2009年,蔡雯教授又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王学文共同展开研究,从微观、中观、宏观和大传媒业四个角度将国内外关于“媒介融合”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这对弄清媒介融合概念的发展演进及界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两人还进一步提出了对媒介融合的概括性认识,他们认为“媒介融合”包含三个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并提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此外,我国其他研究者也曾提出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如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熊澄宇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中国人民大学高钢认为,媒介融合的本质在于“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能量交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赵元珂则提出,“媒介融合”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关于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把握,西安外国语大学黄建友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媒介融合的数字技术推动前提和动态过程属性;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戴元初则从电视从业者角度对媒介融合概念加以界定,并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电视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综上,通览国内外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界定,不难发现,由于语境、研究视角、视野和研究层次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对媒介融合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媒介融合的现有定义至今仍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媒介融合是缘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而导致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和过程。
二、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
基于我们对媒介融合的上述理解和界定,我们可进一步厘清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并将其概括为四个层面,即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业务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以及媒介政府规制的融合。
1. 媒介技术融合(Con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
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支撑的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所有内涵中最为本质的一点,是媒介融合的依据,它可细分为三方面:
其一,信息源融合。这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任何媒介类型的任何内容及表现形态均可转换为符号化的“0”、“1”来进行存储和传输,这意味着作为信息源的符码是相对一致的。这为媒介边界的模糊甚至消解提供了可能,为不同媒体的信息内容在同一网络平台上的传输与分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二,传输渠道融合。它指的是基于网络化技术的普遍运用,以往不同媒介类型、不同形态信息内容的传输信道由单一性、差异化走向互动联合,从而形成具有共通性、兼容性的多媒体网络传输平台,对媒介内容进行集成和分销。从目前来看,信息传输渠道主要有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三种,而且三网融合也在逐步推进,进而形成多媒体、多渠道融合传输的模式。
其三,接收终端融合。这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下,媒介消费者所使用的信息接收终端设备,即信宿,呈现出多种功能融于一体的特征,并“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具体的终端类型,如数字电视一体机、互联网电视机、个人电脑、手持多媒体终端等。
2. 媒介业务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 Business)
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融合,各类传播媒介在行为、目标等业务实践层面的交叉愈加频繁,这使得媒介业务也逐步走向融合。具体而言,媒介业务融合可细分为以下四方面:
其一,业务形态融合。承载着媒介信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多媒体形态,从而使信息内容的叙事形式实现融合。
其二,业务技能融合。业务形态的融合要求传媒从业者所掌握的技能也趋于多方位甚至全方位发展。学者奎恩(Stephen Quinn)就曾针对媒介融合对记者业务实践的影响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剖析,并指出“媒介融合对于媒介组织的内部运作尤其是对记者间的合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可见,职业技能的融合是传媒从业者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其三,业务战术融合。除业务形态与从业者业务技能的融合外,战术上的融合同样是媒介业务融合的重要内容。根据李奇•高登的阐释,所谓战术融合,通常指不同所有制下的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之间在具体内容和营销管理等领域的通力合作,如在业务经营方面的联合营销战术等。
其四,业务战略融合。与业务战术融合不同,战略融合通常是不同的媒介机构在更高层次、更长远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层面的互动与联合。它并不要求参与战略融合的各机构都处于相同体制下,也不要求以媒介所有权的合并为前提。
3. 媒介所有权融合(Convergence of Ownership)
业务的融合,尤其是媒介机构在战略、战术层面的通力合作,往往会对其在所有权层面的融合起到进一步的催化作用。
顾名思义,媒介所有权融合,即指不同媒介在融合、兼并过程中实现的所有权的集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对较大型的传媒集团,从而充分整合媒介资源,降低媒介运营成本,增强信息传播效益,打造媒介整体与核心竞争力,以此来应对国内外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所有权的融合,是媒介行为主体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内涵中层次最高的一点。
从广义上讲,媒介所有权的融合,既包括传媒领域内部各媒介机构之间的所有权融合,也包括传媒机构通过跨行业、跨领域发展,与其他领域内的相关机构所形成的所有权融合,如传媒业与电子产业、电信业等领域的所有权融合。这一理解,恰与美国学者雪莉•贝尔吉(Shirley Biagi)对“融合”这一概念的理解相契合,她认为“融合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版、传播、消费者电子和计算机产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的现象。”
4. 媒介政府规制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 Regulation)
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积极的、面向媒介融合的政府规制会有助于媒介融合的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规制法律融合。这是媒介融合时代政府规制的根本依据。融合媒介的大量涌现,必然需要有新的融合性法律法规与之相匹配,以使其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是规制机构融合。面向媒介融合的规制需要融合的规制机构。英国将原来的电信规制局(OFTEL)、独立电视委员会( ITC)、广播管制局(RA)、广播标准委员会(BSC)和无线通信管制局(RCA)等5家规制机构合并成一家新的规制机构――通信办公室(OFCOM),即是为了满足面向融合的规制需要。
第三是规制行为融合。有了面向融合的规制法律和规制机构,面向融合的规制行为就顺理成章了,这将改变过去多头规制的混乱和冲突,大大加快媒介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2006(1).
[2]托马斯•鲍德温等著,龙耘等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0.
[3]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传播,2008(2):8-9.
[5]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9-90 .
[6]高钢.迎接媒介融合的时代[J].新闻与写作,2009(7):1 .
[7]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兴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24.
[8]喻国明,戴元初.媒介融合情境下的竞争之道――对美国电视的新竞争策略的观察分析[J].新闻与写作,2008(2):18.
媒介融合的含义范文5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发展可视化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可视化新闻发展有很多弊端,在传统新闻模式下,可视化新闻停留在二维传播形式上,不能进行创新。在传统新闻模式的制约下,可视化新闻发展近况有待于提升。为此,下文将针对可视化新闻现状分析,提出新闻可视化策略。
1 媒介融合的特点
1.1 数字技术网络基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任何一种能够表达的信息,例如音频、视频、文本等都能够被转化成以计算机中的读取字节,只由0和1组成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相互转换能够通过网络传播出去。也就是在现代科技背景下,任何新闻信息的不同表达形式都能够通过转换成为相同的数字化的符号,在数字化的环境下从而走向统一,并且在网络平台上自由传播,从而实现了传播渠道上的贯通。
传播媒介从技术上讲可以分为两类,常见的是在线媒介,它主要有有限媒介和无线网络,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和有线电视就是相关的有线网络,主要的用途就是传播数字内容。无线网络,就是移动信息技术支持的数据的双向传输,同时这也是当今社会的媒介融合的典型表现。也就是说,当新闻信息产品被数字与化之后,在互联网上能够自由传输,信息的自由传输就是媒介融合的核心内涵[1]。
1.2 多元化设计
媒介融合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终端设备的多元化设计,它的含义不仅是一种设备不仅有多种功能,还表现为一种功能有多种设备来实现。新技术的引用能够使得各个媒介终端的功能日益强大。例如,我们熟知的电视IP机顶盒、数字机顶盒、数字存储器等设备的支持,这样用户就可以轻松的通过对电视进行个性化的控制,还能够通过多各终端设备实现电子商务等活动。传播媒介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在以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融合条件下,媒介中端能够带来多种信息服务。数字技术让原本不同表达形式的信息转换在互联网背景下,转变为比较统一的数字化符号,使得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和传输变得更加便捷。
1.3 淡化传统媒介产业
传统的媒介在特定的流通渠道与环节上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能够为社会提供不同的产品与服务。例如,新闻在的报纸形势以及电视信息模式。一种产品能够在特定的产业平台以及环境中产生,不能由多个产业联合生产,传统的产业是分开而独立的。而与之相反的媒介产品的数字化将原来泾渭分明的界限打破,使得产业融合技术变得更加的可能。在社会与科技发展基数上,媒介产业正在面临着一种新有机分工[2]。
2 可视化新闻发展的现状
2.1 平面可视化阶段止步不前
观察国内的传统媒体,新闻可视化还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虽然很多的报纸也逐渐看重新闻图表的发展空间,增加了信息图表在新闻上的呈现力度。例如,很多晚报上推出了视图版面,国内各大报纸都在自己的专栏上推出相关的系列,这些大型的图表策划版面都是新闻可视化的具体表现,也是制图新闻的延续与发展,但是这些版本在报道内容上缺乏深度,主要以二维可视化新闻形式占据主体,在科技背景下,这部分缺陷是新闻传播应该改善的环节。
2.2 传统新闻传播观念的制约
可视化新闻除了信息模块以外,还在一些网络中进行新闻可视化报道,它更加注重的是社会大众参与以及信息的重要性。信息时代,一个可视化新闻的报道形式的出现,并不是传统新闻模式的消失,而是新闻报道的全新的开始。社会群体可以自己掌握信息或者通过数据直接参与新闻的热议话题,同时,参与新闻制作的过程也是新闻事实深入了解的过程。但是在国内的新闻报道中,这种新闻上传者与新闻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不明显,依然有很多的可视化新闻停留在传统新闻传播基本模式中。在这样的过程中,不能看到社会受众群体的思维轨迹和传达的态度,新闻本身的价值不能体现[3]。
3 媒介融合下的可视化新闻生存之道
3.1 可视化新闻立体化
在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内媒体都在积极的完善可视化新闻的传播模式,对新闻报道进行彻底的改观,从读者内心出发,对媒体进行有益探讨。目前,这一新闻举措受到了社会读者的好评。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发展一直受到传统新闻发展模式的影响,使得可视化新闻一直停留在二维模式下,因此,科技背景下的可视化新闻逐渐向着立体方向转变。首先,要想使国内的可视化新闻进一步发展,需要更新新闻人的价值观念。在思想意识上来讲,可视化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新型而独特的报道模式,它在数字化科技时代必将引领新闻报道模式的变革。目前,新闻媒体狭义的将可视化新闻当做新闻报道表格化、图片化模式,而不能发挥可视化新闻的三维立体模式。因此,可视化新闻应该利用视觉语言,在设计方式中,将空间时间化、逻辑节点化,使得三者的关系共生,共同来体现可视化新闻的价值,能够原本的新闻形式鲜活起来,这也是可视化新闻的高级阶段。
3.2 利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
现如今,电视媒体正在积极探索媒介相互融合的道路,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体是媒介相互融合的一个缩影。手机互联网不仅能够获取新闻,还能让读者参与其中。这种信息传播没有时空限制,并能随时随地参与的新闻发展道路是民生新闻可视化发展的最佳渠道。因此,可视化新闻抢占手机移动互联网市场是开拓新闻新用户的快速方法,能够让用户更加便捷而迅速的参与到新闻互动中来。移动互联网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碎片化的服务,由于科技时代下让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因此,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基本上都是零散的,没有人愿意在工作之余花大把的时间去读取长篇幅的新闻信息。例如,对于上班族来说,在路上、在地铁里的时间,可视化新闻利用移动互联网将读者的零散时间收集起来,并能迅速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4]。
3.3 关注新闻用户的体验,优化方式
可视化新闻的新型发展方向就是全民参与式,参与式新闻,将普通民众的身份瞬间转变,成为散落在各地的公民记者。新闻资源在这这样自由平等的模式下变得更加丰富,为民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新闻形式改革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参与观众。在参与分享新闻的过程中,普通民能够享受更多的言论自由并且获得更多的生活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倾诉事件的欲望,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可视化新闻的倾诉与分享倾向逐渐被社会群体所接受,并在这样的新闻分享过程中提升新闻可视化程度。另外,当今新闻中居高临下的传播态度应该转变,应该善于与用户沟通,在新闻用户中进行意见征集,掌握用户的真正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
媒介融合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新闻实践教学;媒介融合;问题;措施
新闻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涉及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对人才提出了整合型、复合型的要求,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数量有限,传媒方式也屈指可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媒介融合是随着数码产业和电子产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传媒。现在各种传媒方式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功能趋于一体化,从新闻采集过程、新闻加工方式、新闻内容、新闻渠道等全过程都呈现出跨媒介、多样化的特点。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采编过程不再是独立进行,而是通过多媒体的合作而进行新闻生产。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的要求
媒介融合是多媒体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它强调把纸媒、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手机、手持终端等全部传媒渠道进行整合,强调新闻素材和内容的共享,多样化新闻的集中处理,多种传媒方式的使用,最终将新闻传递给受众。媒介融合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传统的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进行数字化的改革,进而形成网络报、手机报、电子化报纸等;2.广播电视、电台、网络与新媒体的融合,形成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3.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形成更大、综合性更强的网络平台、手机平台。而这种媒介融合的趋势,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前的新闻人才必须是整合式、复合式人才。
(一)高级管理人才
高级管理人才指的是能够在多种媒体中进行整合传播和传播策划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很难通过新闻课堂的理论教学来进行培养,而需要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和积累。这种管理型的人才需要在大量的信息和新闻中进行筛选、组合、重新编辑,快速发现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发掘其深刻含义,甚至需要从国家视角、社会视角、整体视角去对整个媒介过程和新闻产品的收集、生产、、营销过程进行整合。
(二)高级复合人才
高级复合人才指的是能够使用多种技术工具进行新闻采集、新闻编辑和新闻传播的全能型编辑和记者。他们能够为报纸、公众号编辑文字稿件,能够为电视台拍摄新闻节目,能够为电台编写广播稿件,对各种媒体方式都能够熟练掌握。为了适应这种复合型的人才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时掌握编辑、摄影、摄像、音频制作、视频制作、图像处理等技术。同时,高负荷的新闻工作量,使高级复合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技术,完成的效率和速度必须非常快,才能够适应当前海量的信息传递量和信息传播速度。
二、新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强,当前已经掀起新闻实践教学改革,例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成立了新媒体专业,汕头大学建立了媒体融合实验室。但是在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明显适应于媒介融合这一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一)多技能学习与课时的矛盾
媒介融合的时代要求需要学生掌握至少4种媒体传播方式(报纸、电台、电视、网络),但是传统的新闻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内仅掌握一种媒体传播知识与技能。这就给媒介融合要求下的新闻实践教学造成了巨大的课时压力和学习压力。很多人认为这最终会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在现有的课时安排下,要学生精通纸媒、电台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显然具有很大的矛盾。
(二)媒介融合与师资知识储备的矛盾
当前在高校从事新闻专业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是直接留校任教,并没有直接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媒介融合的差异较大、教师对媒介融合的了解也不多。要培养复合型的、适应媒介融合的人才,就需要配置精通不同传媒方式的各类教师,同时这些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新闻行业的变革状况。否则教师知识储备就会与媒介融合的要求产生较大的矛盾。
(三)多技能要求与课程体系的矛盾
当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媒体实验室。实验室按照技能训练来分门别类设置,例如摄影实验室、图像处理实验室、音频剪辑实验室、视频剪辑实验室、报纸排版实验室等等。媒介融合则需要这些技术能够同时、同步进行处理。而单一的实验室训练方式只会将各种技术独立化和分割化,难以实现媒介融合的要求。
(四)新闻实践体系的缺乏
整个新闻的生产过程包括策划、信息收集、写作、拍摄、剪辑、编辑、制作等。目前在各大高校的新闻专业中,都强调新闻的前期流程(策划、信息收集、写作),而实践方面却没有得到重视,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缺乏实践经验。
三、新闻实践教学的对策措施
针对媒介融合的行业发展趋势,新闻实践教学必须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新闻实践教学思路,培养整合型、复合型人才。
(一)改革实践课程设置
学生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主修媒体方式和辅修媒体方式,熟练掌握并精通一种媒体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涉猎其他多种媒体方式。尤其是在理论学习之后的第三和第四学年,学生针对未来的择业方向进行专业实践,而不是完全按照培养计划的安排来进行专业实习。
(二)提高教师的知识融合素养
从事新闻媒体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导师,需要深入了解新闻行业的当前发展趋势,不仅要精通新闻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拥有实际工作经验,尽可能深入新闻工作的前线,了解当前新闻工作方向和新技g,为理论教学奠定基础。
(三)建立媒体综合实验室
⒋统的单一化实验室改为多业态融合的综合实验室。在一个实验室内,能够呈现出纸媒、掌上媒体、电视媒体、网站、电台等新闻媒体的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帮助学生树立一体化意识、融合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一站式全流程操作能力。
(四)建立梯级课程群
课程群包括媒介融合趋势下所要求的采、写、编、评、摄、录、制、播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和体系,并设计相关的实践教学方式,包括课程实验、假日实践、校内综合实践、校外专业实习等。这种梯级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模拟、了解真实的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培养实践技能。
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是基于校内的媒体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设置实验环节,将一部分简单的实务操作引入课堂当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技能。
2.假日实践。利用寒暑假,由专业课程教师带队,组织同学进行实践活动,内容包括新闻策划、调研、写作、制作等全过程,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新闻产品。带队教师必须全程辅导与监控。
3.校内综合实践。这是一种适应媒介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学校为学生提供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媒体环境,涉及法制新闻、政治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等不同的新闻选题,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与法律系、政治系、社会工作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体育系等院系的学生合作进行新闻的制作。这样能够培养新闻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媒体来帮助人才的培养。校报、学生广播站、学校新闻网站、学生电视台等,都是新闻系学生进行实践的平台,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媒体工作,从设计、组稿、编辑、制作等过程都让学生全程参与,这样不仅利于学生专业才能的训练,也利于学校的宣传。
4.校外专业实习。学生自主或学校安排进行校外专业实习,单位包括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台、网站、新媒体或企事业单位的文宣部门等。学生在一线工作中,可以不断更新和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真实的媒体工作。还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新闻系专业可以与当地的媒体企业签订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每年派出实习生到该企业进行实习。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又能够保障学生的实习安全,提高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台、广播、新媒体技术在走向融合之路,媒体之间的传播方式界限、传播内容界限都在逐渐模糊和消失。媒体传播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对新闻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新闻人才必须是整合式、复合式人才,能够进行海量阅读,能够快速发现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用整体视角去对整个媒介过程进行整合,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方式,具备编辑、摄影、设想、音频制作、视频制作、图像处理等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