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范文1
摘要:众所周知,乡村旅游发展在现在社会很发达,但是也是一个很存在挑战的事宜。中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也需要发展,而且农村大多是青山绿水,只要好好开发都会十分吸引游客,政府也很重视农村的发展。中国城市已经发展到了顶端,要想将中国生产总值再次提高,只能选择改革农村社会的体系。但是乡村旅游能发展好也面临许多挑战,各个地方的农村会有竞争意识,会更大力发展自村的旅游事业,可能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有可能为了发展自己的旅游景点与其他正在发展旅游的产生激烈竞争,还可能激化成矛盾,所以要发展好农村旅游事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当然为了中国快速发展,我们的政府要迎难而上,大力支持与开展农村旅游事业。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挑战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反思
1)现在消费者都追求心灵上的放松,旅游事业就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开发和发展的事业,现代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即将跨入全面小康,旅游事业绝对是有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的。当然发展旅游业需要国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拉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也要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合作,达到双赢,城市的工作者压力大,无心工作,旅游可以放松心情,城市工作者们到了建设好的乡村旅游,愉悦身心,得到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放松了精神,不在紧绷与劳累的工作,旅游完回到城市就能更加专心投入于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城市的工作者们的专心工作能使城市工作得到进步。农村也有了固定收入,旅游业蒸蒸日上,农村居民的生活也会更好,许多农民也不用只局限于种地,收入少投入高。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样城市的经济也能得到推动,农村有了固定收入,由此可见,只要能发展起农村旅游业就能达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
2)当然每件事都是有利有弊,旅游事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许多益处,当地物品引入更多种类做到品种多样化,农民的收入不再受局限性影响,旅游服务更完善,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环境会受到影响,吸引的游客越多,游客区打扫的难度也就越大,清扫的难度加大,环境污染可能会更严重。因此生态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地居民为了取得利益,增大旅游必须品的价格,使得来旅游的旅客得到物价上的不公平对待。也有可能当地的居民为了增加景点,把不应该设立为旅游景点的地方开发成景点区,影响其他产业的生产与发展。也有可能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忽略了其他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全面发展经济。当地的乡村文化可能受到外地人员的影响。所以要完善旅游业,必须考虑周全,考虑所有利弊,传扬优点,尽力避开缺点与弊端,相信旅游业的优点能代替缺点,传扬文化,达到双赢甚至多赢。
二、乡村旅游发展困境突破相关思路
(一)把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特性
许多人都喜欢去旅游,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目前各种企业项目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型事业之一,只要顺应世界发展的这一趋势,既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使乡村奔向小康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城镇选择了这一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农家乐已经家喻户晓,许多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承包制的农场,都很好的在这个社会迅速的发展下去,中国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种趋势,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的改革已经指日可待了。
(二)重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许多的乡村都在向着城镇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乡村当地的文化也在不断的缺失,失去了它应有的传承,要想保护中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选择,保护中华文化的遗产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中国的经济,政府会迎难而上,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同时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比如物价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标准价格并进行实时调查,保障消费者权益,对于环境问题,可以加派人手,减轻每位清洁人员的工作量。主要是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中国的传承文化。
(三)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想要促进乡村旅游和生态建设融合一起发展,就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加强:1、研究生态性存不存在乡村生态空间边界,怎么判断乡村生态系统是不是完整的,怎么判断它的安全性,怎么管理生态空间,怎么确定适合旅游发展的方案。2、研究乡村性,只有保持完整的乡村性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果将乡村拆并,对乡村进行整改,一些整改措施如:改厕改水,用机械进行播种,将家禽进行圈养,是不是会将乡村改的过于城镇化,影响其乡村气息。乡村变得现代化和乡村性还有关系吗,如果出现居民诉求过于现代化,会出现中国发展现状与人民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三、结语
只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人民的利益不发生冲突,能最大化的提高国民经济,可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加快乡村的旅游业发展的步伐,经济建设搞好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也会紧跟上去,便有利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当然在这一发展方向上会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需要与全国的专业人士相互讨论,全面完善其中的相关管理制度,再配合以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优势,将中国的旅游业推动到一个顶点,将中国最美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再相应融合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中国特有的中国特色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应推动着商业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民生问题,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生态环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307-314.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范文2
1.1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4]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索.西南师大学报,2002,35(8).
[5]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早已在我国出现,并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的意义、条件、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范文3
随着城市生活速度的加快城市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了享受农村旅游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不错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正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进一步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学习,本文将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开发的原则。
关键词: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开发原则
乡村旅游资源对于游客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其纯净安谧的环境,能够使人们浮躁的心感受到稍许的平静,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让长期生活与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充分接触大自然缓解身心的压力,而且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可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城市中的人们和当地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1乡村旅游资源的来源
1.1自然因素
乡村旅游景观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个基础性因素,地址、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因素决定乡村景观的风貌,优美奇特的自然风貌更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光临。自然因素还影响着当地农作物类型、观赏性高低、居民的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着一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难度。
1.2物质因素
在乡村旅游资源中物质因素是人们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如当地的地形、森林、植被、山丘、房屋建筑、民族服饰等,物质基础不同形成的农村景观也不尽相同,如南方乡村细腻柔美的景观与粗犷的景观一定是不同的,也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物质因素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基本的部分,没有物质因素就不会有旅游资源。
1.3非物质因素
在乡村旅游资源中有一部分要素是人们不能直接触碰或者直接观察到的,而是只能感受到的,这部分内容就是非物质要素,虽然是人们触碰不到的物质,但是却对人们产生不小的影响,这种非物质因素主要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特色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这种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
2.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乡村旅游资源是经过长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的,在乡村人们不会使用现代化程度太高的机械去影响自然环境,只是通过比较传统,从某种意义来说还有些原始的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乡村的自然风貌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乡村人民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就了一方环境优美,有蓝天白云新鲜空气的乐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自然原有的样子。在人鱼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能够让久居城市的游客们感受无垠的蓝天与自然形成的植被,这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环节身心压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2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是由自然要素,物质要素以及非物质要素构成的,因此无论是自然要素,还是物质要素,或是非物质要素都可以决定乡村旅游资源的种类和特点。因为我国乡村的自然要素丰富多样,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也是各不相同,所以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例如农业型的乡村景观就可以分为牧村,林区和渔村等多种类型,再加上当地自然风貌的不同和民俗文化的差异,就可以开发出不同的乡村旅景点。
2.3时令性农村的景观受
季节和时令的影响是非常强的,如春季一般都是播种,夏季很多农作物都会长得郁郁葱葱,冬天基本上只有温室大棚内的植物才可以挨过寒冷的天气,因此,如果在冬季游客想要看到秋季硕果累累的景观是非常难的,这种受天气季节影响太强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缺点,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特色,因为可能只有对于稍纵即逝的景色人们会更加的珍惜。
3.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应该遵循的原则
3.1一边开发一边保护的原则
自然环境很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尤其是当把乡村景观开发成为真正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对环境进行加大的改造,这种对环境的大改应该是本着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的,如果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后使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那么这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就失去了自然的魅力,如果对于环境的改动过大,乡村旅游资源就会失去其原本的特色。
3.2系统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
虽然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结合当地的实际坏境进行的,但是在开发之前应该进行系统性地规划,使某个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满足区域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当乡村旅游资源项目完成之后可以结合区域整体的旅游资源的规划一起发展,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又满足区域旅游事业的整体规划要求。
3.3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人是其主导作用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看法和意见,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当地居民对于当地的自然状况和风土人情最为了解,对于一些禁止性的开发行为当地人民能够及时指出,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伤害,也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与当地居民产生冲突,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也可以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项目能够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使乡村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进展更加顺利。在乡村旅游资源投入使用之后,也应该本着让当地居民参与进来的原则,因为当地居民是最了解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可以使一些民俗风情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游客们的面前,使乡村旅游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4.结语
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只有充分尊重自然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如果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尊重自然,伤害自然环境,自然也会给予惩罚和反击,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既应该重视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应该重视自然环境和民俗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汪惠萍,桂凯等.“三农”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产品视野[J].中国农学通报,2013,(11):208-212.
[2]张骏,方法林,卢凤萍等.基于生态美学视角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967-7969.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范文4
【关键词】民宿;体验;设计;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68-01
一、为什么要发展民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变得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在假期x择出门旅行。旅游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旅行的方式也从最初的跟团游,发展到后来的自助游、自驾游。旅游的目的地也从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变成城市周边、乡间田野,这为民宿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二、民宿简介
民宿是指通过政府批准开业的并且由个人经营的家庭式旅馆,它多处于市郊或旅游区附近。我国台湾地区被认为是较早发展民宿且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1982年,在阿里山、垦丁等旅游风景区就有居民把闲置的房屋改造成供游客居住的家庭旅馆,虽然设施简陋,但是满足了游客简单的住宿需求。直到2002年,台湾当局颁布了“民宿管理办法”对民宿产业的合法化发展制定了基准规范。
三、民宿的选址与设计风格
一些环境心理学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休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它已经突出成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形式。现代城市里的人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处处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任何社会阶层中的人都不可能脱离休闲而生活。因此,近郊的休闲旅游成为城市人群暂时躲避生活压力的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
民宿不仅存在于城市的周边,它更多依托于一些风景名胜区附近的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区。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格元素和一些营造技巧,把一些闲置的农房或新建的房屋打造成具有地域乡村特色、体验多种休闲生活的好去处。
相对于高端的大型宾馆与连锁型的快捷酒店,民宿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一些评论者指出,民宿规模较小,接纳旅客的能力较弱,硬件设施较为简单,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经营理念落后,等等。但这些缺点都不是无法避免的,随着民宿行业的发展,各项软硬件都在不断提高,这些不足之处不会阻碍游客对民宿的选择。
由于民宿不仅体现了住宿的需求,还能让游客在旅途中有更多机会与当地人接触,体验一种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获得全新的体验与认知。因此,这种特殊的租住方式解决了大众旅游住宿需求,还成为一种新的旅游体验方式。
四、民宿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民宿的一大特点就是依存于村落之中,它的整体风格也应该从属于当地的建筑特征。民宿不能一味地追求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使其建筑形式偏离当地整体的建筑风格,也不能按照固有的酒店设计思维去打造。民宿既要与当地的整体建筑风格相匹配,又要与周边自然景观风貌相依存。
融入当地的建筑风格环境中,一些传统建筑保护区里的民宿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平遥古城、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等,政府部门为了使古建筑群的整体风格不被破坏,不允许开发商进行大规模的酒店改造。这样,较小规模的、依附于传统建筑的民宿就出现了。
民宿的建筑不能偏离当地乡村的整体风格,但是也尽量不要完全复制其建筑形式。作为供游客旅行居住的场所,如果沉没于当地的建筑群中,那么对游客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利用原有的空闲房屋改造的民宿,保留80%的建筑特征,使这些民宿看起来“与众不同”。也可以利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对一些过时的建筑形式进行局部“修改”,使民宿焕发出新的生机。
五、一些创意性的设计
民宿的设计不能只在建筑形式上做加减法,一些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能够给游客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范文5
关键词:西北地区;带形村庄;村庄建设规划;
1 引言
由于地形与交通条件的制约,我国带状形城市繁多,而村庄作为缩小版的城市,相对于大城市,乡村对于外部条件的制约更加敏感,乡村的形状更容易发展成带状形,尤其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除了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关中平原之外,主要是地形相对复杂的黄土高原和山地,在这种情况下带形村庄十分普遍。
2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成因、特征与分类
2.1 带形村庄格局成因
原始的乡村的村址的选择通常是基于接近生活资源和安全地带的需求,同时表现出适应气候变化,适宜耕作的土地,适宜家族繁衍等适宜居住的条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带形村庄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临水而居的村庄由于取水条件与水运交通方便往往临水临河成带形发展,由于水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生产与生活,极大影响的村庄布局结构。
(2)由于道路加快的生产资料的流通,经济利益更加优越,促进了村庄的发展以建设,而地处纵深的地段则被人为的忽视与放弃,导致对纵深发展的需求降低。导致了部分的村庄沿道路发展成带状形。
(3)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山体、沟壑的存在都会限制土地的利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天然的限制性边界,村庄的发展成带状形。
2.2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特征
中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表结构是其主要景观特征,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河流发源于周围山地,向盆地内部汇集,构成向心水系;黄土高原切割较为破碎;水资源与自然地形是乡村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乡村居民点往往临水而居、临路而居,被自然地形所限制,在这种条件下乡村的建设用地多为狭长的带状。
3 带状型村庄的优缺点
3.1 格局优点
3.1.1 较好的景观资源优势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往往受山地与水系影响发展成带形,这些村庄大多具有良好的景观资源优势,人们与景观资源环境具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对带形村庄来讲,利用好这些景观资源元素,不仅可以增强村庄特色,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1.2 交通的便捷
由于带形乡村都是围绕主干道自发形成,对于村民来说这样的自发形成是既满足生产生活又是外出便利的最优选择。村民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满足生产、生活的交通的要求。
3.1.3用水的方便
由于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缺乏,西北地区滨水的村庄往往就近取水,沿河带状形延伸,方便满足生产生活的用水需要。
3.2 格局缺点
3.2.1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分散利用不便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服务设施是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志。由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的有限与带状形乡村长度过长的矛盾,常规的服务半径难以满足远端需求,公共服务设施不是分散,就是利用不方便。
3.2.2 交通问题严重
在带形村庄中,由于横向宽度有限,且不同组团间的交通出行都要通过主干道来转换,因此纵向交通干线承担着大部分的交通运输功能,主干道交通压力大,各种类型人流车流混杂,组团道路与主干道呈枝状连接,城市道路拥堵问题严重,道路安全性差。
3.2.3 乡村中心可达性低
带状型村庄的乡村中心往往在其带状的某一处,首尾不能相顾难以全盘辐射带动发展。
4 带状型村庄规划措施
4.1 构建更为完备的交通体系
带状形村庄在规划建设时为了防止主干道的各类交通混杂与缓解巨大的交通压力,可以考虑设置平行与主干道的辅道;加强各枝杈道路的横向连接;减少枝杈道路的开口。并考虑人车分行,改善道路绿化,建设良好舒适美观的道路环境。
4.2 集约土地使用
在不破坏村庄良好的自然景观视线的前提下适当建设楼房的层数,对村庄相对纵深距离较大的适宜建设用地,适当提高建设强度,形成疏密有间的建筑格局,在集约使用土地的同时尽量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最大化。
4.3 优化村庄结构
为避免单中心模式所带来的可达性低、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服务远端等问题,带形村庄应该积极向多中心模式发展,不同中心及其内部也可具有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的乡村服务系统。
4.4 保留历史文化特征
由于西北地区带状形村庄的靠山临水的格局特点,使得特色民居建筑、自然景观、天际线等特征突出,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在规划中应当在满足村名生活的前提下,提供多样的居住空间,营造和谐的建筑风貌。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 带状型村庄规划实例
我们选取了西北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带形村庄规划设计作为案例,提供一个该类型村庄规划的参考。
5.1 现状分析
该项目位于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下属的宏罗片区,西北距离天水市区27公里,南距麦积山风景区11公里,北临连霍高速,基地中央有东柯河穿过。地势平坦,植被茂盛。基地占地面积约为27.5公顷,规划区内有大量的居民,建筑大多为一二层民居,建设量低,建筑质量较差。基地南部有东柯河,北部有观龙山,呈负阴抱阳之态,适宜建设与旅游开发。
5.2 规划策略
5.2.1 构建山塬森林景观――乡村后花园
宏罗村位于山塬环绕的一片小平原上,远借麦积山景塑造村镇良好的视觉景观;近借塬地台地,山腰上种植花果树木,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态型公共空间。
5.2.2 构筑河道景观体系――乡村阳台
打造亲水绿廊:规划将引东柯河之水入城并根据水系流经的不同功能区域,结合绿廊,赋予水系以不同的功能及景观特性;形成公共水岸:创造吸引人流、凸显生机的活动空间,营造出片区繁荣、舒适、多彩的氛围。
5.2.3 塑造轴线,塬水对话途径
重点塑造三条轴线分别是: 功能轴线―打造麦积镇宏罗村重要的公共中轴,是片区主要功能配置最优的资源组合;景观轴线―利用山、塬、水、林、城相互交融天然形成的山水对话的路径,提供居民及游客良好的休闲、交流的开放空间;文化轴线―联系中心片区与两侧的旅游度假产业地带,是塑造未来片区特色的线性街道空间。
5.2.4 梳理交通,重塑乡村活力
规划横向上形成三条交通流线:一条是村庄的主要交通流线,用于过境交通与全村的生产生活需要;中央的是商业景观流线,满足购物、旅游、服务、休闲多种功能集聚;最外侧的是生活流线,服务于外侧的别墅度假区。三条流线互不干扰又在竖向上相互联系,解决了交通问题的同时还提振了乡村的活力。
5.3.5 打造街巷,主要乡村界面
根据院―巷―街―区―村的空间层次,注重居民街巷交往的生活特征,利用建筑形态及环境小品等元素,营造自由活泼的休闲性街巷空间。建筑采用低层简仿古风格,刻意营造传统村落魅力。建筑基本风格为:白墙、红柱、灰屋面。
6 结语
西北地区带形村庄的规划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应区别于一般的村庄规划,要深入认识到村民最真实的利益诉求,解决最切实际的问题。在规划中要尊重乡村历史机理,保留乡村文脉与自然环境,完完全全做到以人为本,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杨辉,黄明华,张晓荣.带形城市的新思考――西北地区东部带形城市空间结构探讨[A].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2]王华东,刘名.带状型村庄改造规划要点.[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4.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范文6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与政策
1.起步阶段(1971年至1989年)
1945年到1970年,台湾地区一直以传统农业社会为主。伴随着70年代工商业的突起以及80年代半导体科技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滞后。1984年,台湾农发会与经济部农业局合并,成立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会)是台湾农业事务的最高主管机关,除了主管农、林、牧、渔、粮食等第一产业外,对于地方政府执行农业相关事宜亦有指示、监督之责。1989 年 4 月农委会与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合作举办了第一届“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确定了“休闲农业”名称。
2.成长阶段(1990年至2001年)
1990年,农委会制定《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提出“培育核心农民,建立农民离农年金制度。预定于1994年完成农民年金立法,以此加速农业人力新陈代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降低农民与农地的比例,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提高农民企业经营能力。……实施直接所得补贴,分离生产政策与所得政策,籍以提高农民所得,缩短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所得差距,维护从农意愿。”同年,农委会制定《发展休闲农业计划》,积极辅导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1992年农委会颁布《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1996年农委会公布《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主管机关对休闲农业区给予公共建设的协助及辅导。休闲农场是指经主管机关辅导设置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经主管机关辅导设置的休闲农场,须申请使用主管机关注册的休闲农场标章。主管机关对休闲农场给予协助贷款或经营管理的辅导。1999年农委会公布《休闲农业发展办法》,采取资金补贴形式,大力发展民宿。
3.成熟阶段(2002年至今 )
2002年台湾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经贸自由化、国际化潮流下传统农家逐渐转型为休闲农场与民宿。2002年交通部公布《民宿管理办法》,使民宿走向程序化和正规化。2003 年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成立,受农委会委托制(修)定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业辅导、资讯传递,宣传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等工作。2005年农委会颁布实施《中国台湾休闲农业服务品质提升计划――休闲农场评鉴、认证与辅导计划》。2009年农委会制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方案》),将精致农业列为六大新兴产业之一,成为台湾当局重点推动的产业。《卓越方案》提出,农业是传统的生产事业,也是现代的绿色生态与服务业,不仅是经济产业,更兼具自然保育及人文建设等多元功能,是创作人类优质生活环境的产业。基于“健康、效率、永续经营”的理念,以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及乐活农业为三大主轴,深化农产品的安全验证,研发领先国际的科学技术,重塑农村风情与开发深度旅游,打造健康无毒、卓越领先和乐活休闲的精致农业。
二、台湾休闲农业代表类型与规模
1.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台湾农业经营新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游憩、教育、环保、文化传承等功能。台湾休闲农场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各具形态,按照其功能侧重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型。
观光果园型:农园在第一产业基础上经过对特色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资源的简单开发形成的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特征的初级发展型态。“自1981年至1994年,台湾农委会及农林厅共同在台湾省辅导办理48个乡镇市设置完成16种观光果园,包括柑桔、杨桃、葡萄、梨、荔枝、龙眼、桃、李、莲雾、番石榴、百香果、草莓、茶及蝴蝶兰等,总面积1700公顷。”
乡村度假型:农场利用乡村的森林、山峦、溪流、草原、水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各种游憩设施,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例如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和飞牛牧场。
生态教育型:农场利用其产业资源,生动展现树木瓜果的名称种类和昆虫的蜕变成长,成为户外学堂,是培养环境伦理最好的方式。游客在此参与农业、了解农产品生产制作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尤其为城市青少年了解自然、认识社会、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创造了条件。例如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利用多种农业废弃有机质种植了多种蝴蝶所需食草和蜜源,规划建设了蝴蝶生态馆,是一座极富生态教育意义的自然教室。
农耕体验型:将城市近郊的农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业余时间承租耕种,以自给为目的,让市民享受农耕乐趣、体验田园生活。这种市民农园因距离城市近,旅游资源差异性小而发展不理想,几近消失。
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8月12日,台湾获得登记许可证的休闲农场有311家,其中具有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46家。台湾未取得登记许可证的休闲农场至少还有2000多家。
2.民宿
台湾休闲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人文、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的住宿处所。台湾民宿的创意起源于欧洲的B&B(Bed and Breakfast)式旅馆,即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家庭旅馆。
21世纪台湾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冲击下,由传统的耕作型向休闲型转变。加之台湾周休二日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2001年交通部观光局公布实施《民宿管理办法》,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台湾民宿函报的年营收入超过上亿元。截至2014年4月,根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统计,全台民宿业者有5064家(其中4608家已经登记,456家尚未登记)。目前,已经通过认证的“好客民宿”496家。坚持以亲切、友善、干净、卫生、安心的服务精神接待国内外游客,成为“好客民宿”最基本的要求。“好客民宿” Taiwan Host标章,代表着民宿的合格设备与友善服务,让游客有回到家一般的感觉。台湾民宿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人文民俗、建筑特色,使得民宿本身成为一种旅游吸引物,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台湾民宿与乡村美景相融合,以其精致、文化、创意成为世界自主游客的最爱。
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特色与趋势
1.主题突出 体验经营
由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颁发许可登记证的休闲农场大多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有异域风情主题、人文艺术主题、修学养生主题、怀旧复古主题、原住民风主题、田园乡村主题等。
当我们走入一个主题农场,正如跨入一个拥有主人品味、内涵和理想所建构的国度。从建筑外观、内部装潢到园区规划、产品设计,无不体现着农场独特的韵味芬芳。例如彰化县“魔菇部落休闲农场”,以“菇”为主题。农场除生产外,还开放“太空包生产过程”及“菇草类种植过程”供参观。体验活动方面,以“菇类制程导览”和“菇类主题DIY”两大方向为主轴,项目种类丰富。餐饮方面,充分利用农场菇类优势,开发研制了以“菇”为主角特色的菜品,有菇噜噜、杏鲍菇饼、菇菇寿喜烧、灵芝雪茸养生饮礼盒等。再如苗栗“猫头鹰生态休闲农场”,以猫头鹰为主题资源,是由一群猫头鹰爱护者共同打造的生态园区。在农场规划的“猫头鹰生态课程”中,除能藉由室内多媒体视听导览,认证猫头鹰的形体特征、生物习性等知识外,还可透过户外森林教室的走访观察及野放活动,进一步了解猫头鹰,进而体认到如何与这类保育动物相处的观念与常识。
体验经营是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核心经济模式,也是世界休闲农业产业价值的新取向。体验经营不仅可以创造出新产品,还可以创造出新服务,从而带动新兴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体验项目丰富众多,几乎所有的休闲农场都设有体验项目和内容。可供开发体验的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三大类别。农业耕作文化、民俗风尚,农民物质生活、精神风貌,农村生态环境、景色风光都是游客观赏、体验的资源。台中大里“文山休闲农场”是台中第一家以“体验农业生活”为特色主题的观光果园,农场主要分为农业生活体验、自然生态探索、回忆儿时游憩、可爱动物园区、大自然创意DIY五大区块,更能藉由动手做竹筒饭、?土箜、搭牛车、灌蟋蟀、喂食小羊等活动,感受淳朴的农家风情。
2.标章认证 提升品质
在农委会的支持与辅导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规划的《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孕育而生,不但确立认证评价的架构、方法和标准,同时纳入专家评价与神秘客体验诊断,以达到专业与公正客观的标准。通过认证的休闲农场,即意味着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游客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认证制度的实施,对休闲农业主来说,不仅藉由认证获得评定,更可在评价过程中了解自身优缺点,采纳建议,多方位提升服务品质。对旅游者来说,藉由完整而严谨的认证制度,不仅提供选择的参考依据,而且能在有所质疑时,获得专门的申诉通道,使旅游服务质量更有保障。
台湾民宿亦有“好客民宿” Taiwan Host标章,坚持以亲切、友善、干净、卫生、安心的服务精神接待国内外游客,成为“好客民宿”最基本的要求。凡是通过认证的好客民宿其服务品质与设施设备水准较高,让游客有回到家一般的感觉,有效期为三年。
台湾透过建构作物健康管理模式,推动吉园圃安全蔬菜、有机农业、CAS优良农产品及产销履历农产品(即运用QR code技术于产品履历追踪与认证标章),建立从农场到餐桌可追溯生产供应体系,强化安全把关与推动国际接轨。CAS优良农产品是台湾为提升本土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并与进口农产品区别而推动的台湾优良农产品认证标章制度。“目前,CAS验证产品类别有肉品、食米、蛋品、水产品及林产品等14个大类,计有296家业者之6053项产品获得CAS验证,年产量达70万公吨,产值超过420亿元”。
3.绿色乐活 永续发展
2010年台湾绿色旅游协会提出“游客以对环境冲击最小的旅游形态,秉持节能减排精神,享生态人文的游程体验。”绿色旅游的范畴包括:生态旅游,即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保育自然环境与延续当地住民福祉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替代旅游,即让不同的旅游类型串联成为一系列的游程,增加游客与当地环境的互动性,将旅游行程导入尊重环境的概念;低碳旅游,即旅行社透过游程设计或游客自行选择旅游地、环保的交通运输、具有环保认证的住宿、吃当地饮食或有机食品等方式,达到较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绿色旅游的概念可以导入到各项活动中,如交通(步行、人力车、大众运输工具等)、住宿(绿色住宿)、饮食(当地食材)和购物(当地产品)。提倡3R的概念,即减量化(Reduce)、回收(Recycle)、重复使用(Resume),减少物质、能源的消及有害物质的排放。
以台湾民宿为例。绿色民宿是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顺应当地人文风俗,对环境持续关切且愿意实行节能低碳的环保措施,符合社区永续发展,以逐渐改善环境负担的能源、建材、餐饮及耗材所建造经营的民宿。台湾将规划绿色民宿的原则概括为“停、看、听”:即“停”下追逐潮流的奢华建筑,善用现地资源,就地取材,省运费,遵循生态法则;“看”自家多余空间作设施,维持旧有风格为诉求,自己动手修缮整建,符合地方文化设计;“听”专家建议节能及生态保育的方式。
四、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1.休闲农场方面
台湾休闲农场大多由传统农业转型而来,农场主经营管理能力有所欠缺,加之难觅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使农场经营管理无法走上正轨。部分农场主经营理念有所偏颇,过分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农场资源优势与发展特色,无法与其他休憩区形成有效区分。台湾休闲农场绝大多数是独资经营,农场面积小、资金匮乏,制约了农场的规模与发展。台湾休闲农场的成功代表飞牛牧场就是台湾为数不多的由两位农场主合作经营的休闲农场,其牧场营业面积约50公顷,经营面积(含牧草种植、乳牛养殖)约120公顷。
2.民宿方面
台湾民宿目前也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未合法登记民宿以等待合法申请为由继续经营;民宿房间数申报不实与网络照片争议问题;民宿增建、侵占国有土地问题;民宿安全、卫生、环保、消防检查困难;民宿稽查管理困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金钱;民宿过度发展对于当地环境造成冲击等问题。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