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带来的灾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带来的灾害

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1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带,且地形构造复杂,多为山地和丘陵,是个岛国,人口密度大,且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高。无论从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说,如果发生强震,面临诸多的不利因素,日本这个国家将会有极大的损失。但是由于他们对地震的研究与重视,具有相当丰富的应对地震灾害的经验,使得“地震之国”面临强震却比一般国家的人员伤亡等都要少,该国在地震防范与减灾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地震的前兆与预报

虽然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识和预测的。日本该国在地震可预测性之一灾害前兆的预测和预报这一方面就为地震的防范树立了新概念。该国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和健全了相对完善的地震监测与预报网,多次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地震的减灾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震前的应急预案

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本身国土上多火山地震,为了降低地震带来的威胁,日本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结合本国地形构造复杂、人口密度大、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的国情实际,制定出了许多较为完善且合理的应急预案。一但发生地震,有关部门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根据地震监测数据,政府可以迅速启动相关预案,做出及时且较准确的救灾措施,有效的减轻地震所带来的损失。

国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日本本国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一般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来对本国国民进行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使日本国民在面临地震时,一般都会保持相对的冷静,懂得应急措施,清楚防灾紧急通道,在灾中自救和互救意识比较强。在日常时候,日本国民有防震的准备,家庭或公司通常都备有地震应急包等应急设施。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使得日本国民在面对地震灾害时,有效的降低了人身的易损程度,有效的降低了人员伤亡。

建设防震减灾工程

日本具有较发达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使得日本在建设防震减灾工程这方面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该国的房屋建设一般由相关部门严格的检测与规划、地理专业的地质堪测、建材的抗震合格性三大部分组成。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建造,有效的提高了日本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对地震灾情起到明显的“缩小”作用。

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2

【关键词】地震;培养创新精神;事件

“Flood and field Vicissitude”――in heart forever pain

Pu Enhua

【Abstract】April’s, 2008 that class has become in my heart the forever pain, but last year when taught the identical festival content let me understand many truths, the feelings quite a lot.

【Key words】Earthquake; Raise innovative spirit; Event

1 背景

2008年4月和2010年4月我分别在两个班讲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相同的内容,课堂设计的最后一部分都是组织学生讨论地震发生时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怎样有效去预防地震带来的灾害?2008年4月的那一节课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而去年在讲授同一节内容时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感触颇多。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依赖于人类认识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而创新活动要靠创新思维来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要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很多方面,本次案例主要是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敢于冒险,在自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教师就学生提出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引导,就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制定目标,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逐步去探索与发现。即使提出的观点是荒唐和怪异的,教师也要循循善诱,给予鼓励和肯定。

3 发生的事件

2008年4月初一天的下午,我到七年级(2)班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海陆变迁》的内容,由于本地方不久前刚发生过里氏4.2级与里氏3.7级两次较为明显的地震和一些小的余震,当时谣言四起,有的地方甚至谣传某日几点几分会产生地震,使当地的百姓产生了一些恐慌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本节课的内容正好给教师利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地震产生的原因、发生的地点,从而得出本地方不会产生较大的地震,让学生进行宣传,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因而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安排的步骤如下:(1)地球上哪些地区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哪些地区比较稳定。

(2)利用六大板块的运动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的地震分布带。

(3)观察地图了解中国地震带分布在什么地区,引导学生总结本地区处于板块的内部,不处于地震带上,不会发生较大的地震。

(4)介绍地震的有关知识:1)有感地震和无感地震,2)地震烈度,3)破坏性地震,对比本地方刚发生过的地震烈度,说明本地方一般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地震。

(5)简单介绍当今世界地震预测的情况,与人们谣传的地震何时地震作对比分析,揭破谎言,让学生进行宣传。

(6)讨论地震发生时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7)讨论怎样去预防地震带来的灾害?由于本节课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程设计的大部分内容都在顺利的实施,直到讨论到最后一个问题:怎样去预防地震带来的灾害?同学们都在踊跃的发言:寻找地震的周期,收看国家地震局的预报,捕捉和判别地震的前兆,做好抗震的准备,搬迁住在山体容易滑坡崩塌的住户,加强建筑的抗震性。讨论回答的结果一个比一个精彩,我心中窃喜,看来本节课将以圆满的结局收场,准备做一下总结,布置作业就可以结束本节课了。就在这时谭红同学站了起来,红着脸支支吾吾不知说了些什么,我没有听清楚,但看见周围的同学已经乐开了花,于是我伸着头大声说道:“你能不能讲大声点,我没听到。”班级安静了下来,谭红提高了声音,虽然结结巴巴,但意思清楚了:能不能用原子弹的威力来化解地震,让它们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抵销之下消失。经过短暂的沉默后,班级体突然爆发出哄堂大笑,经过几次的示意,笑声渐渐平息下来,我阴沉着脸,大脑的思维立刻告诉我,谭红同学平时就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生,这时他又来扰乱我的课堂了,于是大声的斥责道:“你能不能端正思想态度,能不能好好的学习知识,能不能不要竟想一些歪点子来扰乱课堂秩序……”,还没说完,谭红站了起来结结巴巴申辩道:“不是的,老师……”,听到谭红还在“强词夺理”,我顿时气得大怒,大脑一下懵了,对着谭红噼里啪啦开始数落起来,说什么也不是很清楚,感觉很快就下课了,于是气呼呼拿着教案走回办公室,在即将走出教室的一霎间,我看到了谭红眼睛里闪着泪花,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感觉有点不对,又觉得没有什么不对。本学期结束后,老师们都建议谭红的家长让其子转学,谭红也觉得没意思也同意转学,第二学期果真没来,也没人打听,这件事我渐渐的忘却了。

但这种事怎么能忘却掉呢?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件事其实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的心底。

过的很快,转眼间又到了2010年4月初,同样的课题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班级还是七年级(2)班,也是到了讨论到了怎样去预防地震带来的灾害?讨论的答案依旧,只是物是人非。我瞅一下表眼看很快就要下课了,准备总结布置作业走人。这时管通同学站了起来若有所思的说:“地震带来的灾害真的太大了,能不能在地震带的地方多打一些孔洞,放一些仪器下去监测呢?”管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样的建议让我有点意外,我还没来得及说话,班上的杨润已经开始发言:“怎么可能?地震源那么深,再说地壳非常坚硬,温度又高,简直是天方夜谭,”管通反驳道:“天方夜谭不好么,古代的人梦想能在天上飞,现在不是实现了吗?梦想着去月球的广寒宫看看,我们国家不是也将实现了吗”?“哇”的一下,全班立刻“炸开了锅”,立即分成两派争吵起来,下课铃响了,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心一阵阵绞痛起来,挥了挥手,昏头昏脑的回到办公室。

4 痛得明白了

回到办公室我双手紧捏着捂着头进入了深深的沉思,埋在心里的一些往事又跃入了我的眼帘,该来的迟早总会来的,想回避都回避不了,谭红哪闪着泪花的眼睛好像出现在我的面前,并大声的责问我:“您难道肯定原子弹就不能预防地震吗”?是的,我怎么就能肯定原子弹不可以预防地震呢?随着科技的发展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也许有一天原子弹真的可以预防地震,我不是成了井底之蛙,天下人的笑柄,更主要的是我可能毁了一个天才。

要是当时我不是大声的呵斥,而是给予谭红正确的引导,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其树立远大的目标,对这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努力学习,虽然不能用原子弹预防地震,假如有一天他真的在预防地震的领域有所突破,能减少人们生命财产损失,我不是成了千古罪人?想到这儿,我的心就一阵阵绞痛。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想,我还是做点什么,当然,首先要解决的是上节课遗留的问题,给予管通支持和鼓励,要想解决地震的问题首先还是要努力的学习,若遇到谭红对不起还是要说的。可是,不知什么时候才有这样的机会?

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3

关键词:宜居 建筑 防灾 设施

1. 引言

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宜居城市现在成为国内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很多省市以是否评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建设评价的最终目标。宜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安全、健康、便捷、舒适等涉及城市生活质量的很多内容。过去城市宜居问题更多的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深层次的宜居建设却成为忽略的因素。很多数据表明震灾、涝灾、火灾、地质灾害成为城市发展的羁绊,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并不能代表城市真正的适合人的居住,城市安全才是城市宜居的基石。

震灾因其无法预测、涉及面广、灾害严重在城市灾害中首当其中。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国内主要分布台湾、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五个地震区。河北省位于华北地震区,省内分布着三条地震带,华北震区强度和频度位居全国第二。

2. 分析与探讨

由于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城市涝灾基本没有,但地震灾害却频频发生。纵观国际上的频发地震的国家和区域,很多地震影响虽大,但是造成的伤亡数字并不多。地震不可怕,可怕的是建筑材料对人的伤害!这些经验与教训告诫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建筑成为人们安全庇护的场所,而不是助纣为虐的空间。

2.1. 提高设防标准:建筑规范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指导标准,国内的建筑无不以它为一个定性指标。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吸取历次大地震震害的经验教训,摸索出了适合国情的抗震技术:1966年邢台地震提出 “基础深一点、墙壁厚一点、屋顶轻一点”的概念; 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创造的砖房加“构造柱圈梁”技术;当前的抗震设防理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在汶川大地震中依然凸显现行的具体抗震安全设计指标过低。毕竟原有的抗震技术只针对当时的建筑高度与当时使用的人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楼层的提高,抗震技术也应该与时俱进。

城市建设应当避开地震断裂带,断裂带附近区域以及地震高发区域,建筑设计应设定特殊的防范标准。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栋30层以上的建筑在地震中倒塌过。这说明从工程技术层面上讲,人们有能力建造抗震的房屋。提高设防标准就是将高层中应用的可靠技术推广到小高层与多层建筑中。

2.1.1特殊人群使用的重要场所尽量限制其层数。养老院、医院、学校,托幼建筑应考虑使用者行动迟缓或人员密集的情况,限制其最高层数。在河北省内城市涝灾基本没有,因此养老院与学校应主要考虑多层建筑,方便逃生。

2.1.2控制建筑密度。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周边需预留大于建筑高度一定范围的逃生空间,并在城市相应区域设定避难空间。城市避难空间位置选择应根据人员密集程度,避开断裂带,并相应提高一级设防标准。

2.1.3.地震高发区建筑应以坚固为主。我国的建筑方针一直是“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美观”,建筑以经济为主旨,初衷是本着节约的前提,但也限制了建筑的良性发展。在经济条件制约和私利诱导下,开发者降低的往往是结构造价。没有圈梁、混凝土标号不足,钢筋过细都成了建筑倒坍的主要因素。

2.2.建筑结构应对震灾。城市化进程造成人口密集度增大,灾害一旦发生,就有可能死伤众多,同时地震发生区域基本处于山区,不利于救援,所以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应以预防为主。

2.2.1.建筑增设防震设施:加大建筑防震技术研究,在地震高发区----唐山、邢台、张家口,积极推行防震建筑。根据建筑不同特点,采用合理的抗震构造,地震高发区建筑加入防震垫、减振器或韧性、延展性材料连接带,利用“柔构造”,让建筑有效吸收地震的能量。

2.2.2采用轻质与高强材料。除钢材外,积极开发研究轻质建筑材料,并对房屋建筑的抗震加固,可以利用碳纤维布、高强结构胶、高强钢绞线等材料和预应力技术,加固建筑结构,增强抗震能力。

2. 3增设相关设施

2. 3.1增设逃生设施。在学校人员众多、集中的特殊场所,增设逃生设施,例如利用飞机逃生垫的方式,减少伤亡。

2.3.2建筑设置危险速报系统。在重点地段设置地下震波探测仪,可提前几秒钟预知地壳微小移动,同时危险速报系统可以使家庭和办公室的家电产品、房门等和网络连接,由电脑自动控制,当地震计捕捉到震源的纵波后,3-5秒内紧急预报,系统即刻自动切断火与气源。

2.4.建筑施工与监理制度

严格监理和督查制度,在施工中引入审计与公众参与制度,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的选用全部备案,具体责任具体落实,让建筑的做到安全设计、安全施工,才能为人们提供安全的使用与生活空间。

3. 结语

在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建设中,面对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应将防灾做为城市宜居建设的主要问题。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让更多使用者体会到真正的宜居。

(本文为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09年河北省建设科技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009-255)

参考文献:

[1]金磊.城市综合防灾体系[J].北京规划建设,1990(4)

[2]吴竹涟.建设震不倒的学校[J].建筑创作,2008(6)

[3]楚建群,董黎明.创造良好的城市宜居环境[J].北京规划建设,2007(1)

[4]刘维新.以“三大标准”看北京宜居之路[J].北京规划建设,2007(1)

作者简介:

任彬彬 李建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08级博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4

[关键词] 防震减灾 案例 应急管理 政策建议

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其中,地震在所有的灾害中造成的损失最大。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洋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因此,我国的地震十分频繁。虽然我们无法阻止突发灾害的发生,但是有效的应急管理可以减少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一、案例

我们以2008年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和中国汶川地震为例看一下灾害受损情况。

1.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介绍

东京时间2008年6月14日上午8时43分,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最大震度达6强(日本标准)的内陆直下型地震。地震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震源深度约为8公里。其中,岩手县奥州市和宫城县栗原市的震度达到6级强。余震发生420多次,摇摆强度与阪神大地震相当,是日本观测史上地震加速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造成2.9万多户停电,3800户断水,75所学校设施受损,13人死亡,10人失踪。

2.中国汶川地震介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此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人数和失踪人数总共已超过8万人,不可计价和间接损失不计其数,文物损失、档案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未入统计,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占总损失的七成,地质灾害发生1.2万多处,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其中以川陕甘三省震情最为严重。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因此破坏性巨大。

这两次地震都使得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及生命线遭到破坏,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尽管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是直下型的,震级比中国小,但我国所遭受的损失是惨重的,究其原因固然有我们反思的地方。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防震减灾方面,我国已经做出了明显的成绩,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我国的救援工作得到了国际和国内的肯定,但是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体制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中国在防震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目前,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大部分省市级应急预案的编制已基本完成。日本的灾害对策法律共53部,按照内容和性质分为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紧急对应相关法、灾后重建和复兴法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法五大类。因此,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条例多,法律少,灾害管理组织和规划体系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健全。

2.保险机制

(1)缺乏保险机制。我国基本上没有地震险,并且在其它大部分可能涉及的险种中,地震险也被排除在外。比如,在房屋险、财产险中,保险公司不赔偿由于地震带来的这两种财产的损失。只有寿险、个人意外伤害险可能对地震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但也要看保险公司的合同规定。我国的灾害损失远大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在巨灾保险赔付数额及风险转移上还远不及发达国家。

(2)缺乏国家的支持。我国巨灾保险业务的经营模式是商业化模式,保险业总体规模较小,缺乏精确的巨灾风险评估技术,巨灾承保能力有限。由于以上特点决定了巨灾保险不是保险公司所能承担的,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与协调。

3.应急物资

(1)数量不足。地震发生后,一方面,由于灾区受灾可能非常严重,致使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等可能遭到严重破坏,此时灾区需要大量救援与生活物资等。另一方面,由于震前国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中央储备库中物资数量不足。因此,需要同时从全国各地调运物资,运输路程远,时间长,应急物资数量不足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2)种类不足。目前,我国储备的应急物资主要是食品,其中水的供应仍然比较缺乏,医疗、防疫、救生器械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救援的需要。并且由于灾后交通不便,有些手术需在野外进行,与之配套的野战手术车也严重紧缺。其它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妇婴用品,衣物等也存在着不足。

总体来说,目前,国家储备物资调配仍然捉襟见肘,国家物资储备库也并未充分展现其战略意义,国家物资储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仍然欠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物资储备的体系和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4.震前预报

目前,中国内地尚未建立规模性的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仅在少数重大工程中建立了小规模的地震报警系统或地震人工紧急处置系统。其中,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994年建成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系统。此后,秦山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也相继建成了类似的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系统。2007年,冀宁输气管线也建立了地震监测与报警系统。而日本拥有全球首个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与日本相比我国还相差很远。

5.应急指挥系统

目前,我国的应急指挥系统多分布于相应的行政系统,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要由地震系统建立,水灾应急指挥中心主要由水利系统建立,这些并非属于政府的综合性应急指挥系统。所以,如何发挥各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使其成为综合性救灾指挥系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作为应急指挥中的情报体系,更应该统一化和标准化,使灾害发生时,各部门的灾害情报都能汇总到应急指挥中心,有效地进行救灾抢险的指挥和调度。

6.教育体制

日本为了增强国民的防灾意识,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训练日,建立了相关的培训制度和协作体制。地方政府免费提供防灾手册,学校开设防灾必修课,企业和家庭平时备有必要的救灾食品和手电筒等物品,防灾知识做到全民皆知。而我国只是初步建立了防震减灾管理体系,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国学校减灾应急预案等,缺乏具体、统一、标准的明文规定。相对于日本来说,中国的防震减灾教育还不够健全,没有普及。

7.避难场所

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将大部分土地用来做楼盘开发,很少考虑公益性的设施,在居民点和附近设立的一些小公园和小广场,也只是用做休闲的,没有考虑特定时期避难空间对于居民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了在地震来临时没有避难场所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幼儿园、各学校体育场、各类主题公园、大小广场、绿地等,虽有避难通道,但没有标示出避难场所的名称、面积、容纳的人员数、交通通达方向、收容居民的地理范围。因此,地震来临时会造成很大的盲目性。

三、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在防震减灾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1.制定防震减灾规划、计划

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国家地质状况,按地震易发性分门别类地制定防震减灾规划、计划。国务院防震减灾会议负责编制实施防震减灾基本计划:发生警戒宣告时关于国家防震减灾的基本方针,防震减灾强化、应急计划,综合防灾训练;指定行政、公共机关,防灾会议,特定的民间组织负责编制实施防震减灾强化计划:防震减灾应急对策,灾害发生时能够紧急利用的设施,大型防震减灾训练等;市街村的防灾会议负责编制实施:防震减灾应急计划,防震减灾应急对策,大型防震减灾训练。

发现异常现象时,应按下面顺序以各种计划为基础实施防震减灾应急对策:连续观测,气象局发现异常现象,观测信息,气象局向中央汇报地震预知情况,宣告警戒,实施防震减灾应急对策。要高度重视常态下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的建设,强化灾害应急机制的建设。

2.完善物资储备体制

借鉴日本的经验,按最小单位街村确定避难场所、储备救灾物资。救灾物资的储备也可以利用街村内的商店、药店等。物资的储备要由专人负责,既要保证一定的库存又要及时更新避免浪费。开展必要的防震演习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提高国民的防震减灾素质,在全国普及防震减灾教育。

3.完善法律体系

要建立建筑基本法,依法解决建筑中的各种问题。要严格审查建筑物的设计标准,严格执行抗震标准,施工现场要严格检查,提高各种建筑物的抗震性。对于一些老旧的建筑应加以翻新、加固、甚至进行重建。要建立灾害保险法,落实巨灾保险机制,使人民群众的财产通过投资的形式依法得到保障。建立灾害管理组织法,依法实行灾害救助工作。

4.应大力投资研究、建设紧急地震速报系统

健全预警网络及社会预警体系,将预防与应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预警在预防与应急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开创政府应急信息化建设,尽快提升我国的地震测报速报水平。

5.规划应急避难疏散路线和场所

在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商场、图书馆、学校、车站等应设置宽敞的安全出口并标明疏散标志,避免混乱、拥挤、堵塞等事件。在选择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时,面积要开阔,高大建筑、电线,地下管线要少。避难场所可以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如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等,且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以利于群众迅速到达。

四、结语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因此要充分做好应对各种灾害的准备。虽然我国在防震减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防震减灾体制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体制。只要不断地吸取各国防震减灾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防震减灾体制才能建设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岩手•城内陆地震[EB/OL].

[2]赵亚辉.中国坚信:一切可以从头再来[EB/OL].

[3]杨华.日本防震减灾经验借鉴[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4):19-26.

[4]杨东.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州学刊,2008,(5):95-97.

[5]谢世清.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缺位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参考,2008,(60):18.

[6]刘宗熹,章竟.由汶川地震看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1(30):52-55.

[7]我国将建地震预警示范系统 预计下半年启动[EB/OL].

[8]滕五晓.日美地震灾害紧急对应对中国灾害应急体制建立的启示[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3):323-328.

[9]日本重大气候灾害的影响及其对策与技术措施研究[EB/OL].

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5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1933年8月25日,四川北部岷江上游茂县叠溪发生里氏7.5级大地震,死亡6800余人。地震引发的大滑坡堵塞了岷江,在汶川上游大约100千米的河段形成了大小两个堰塞湖。地震后45天,江水骤涨,叠溪堰塞湖溃决,洪水将沿岸茂县、汶川、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大部分村镇席卷而去。叠溪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水灾,共夺去了2万余人的生命。

1999年台湾地区发生“9·21”大地震,震级为里氏7.3级,引发中部山区发生多处山崩与滑坡现象。地震所造成的崩塌土体堆积形成了10余处大小不一的堰塞湖。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同样也给水利工程造成很大的灾害。据调查统计,“5·12”地震后,仅四川省就有2000多座水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堤防破坏长度为700多千米,形成大小堰塞湖100多个,这些堰塞湖和震损水利工程给相关区域带来了次生水灾害风险。

与汶川地震一样,芦山地震也发生在同一个地质断裂带上,该区域内存在很多高山和沟壑,就有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可能性。而一旦发生余震或遇到降雨,则可能会引发次生水灾害。

地震对供排水系统的破坏,以及地震损毁导致新的污染源产生,往往会造成次生水环境污染和饮用水困难。地震带来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使有些地区的地表水排泄不畅和积水,造成水体水质下降,极易发生疫情。

地震带来的灾害范文6

这些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如地震可能推高通货膨胀等。笔者认为,这次地震将带来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通货膨胀,而且,如果采取的灾后重建措施和宏观调控措施不当,很可能导致恶化通货膨胀。但是,这次灾害不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毕竟,财富损失与经济增长采取的统计口径不同。

汶川大地震将造成严重的

经济损失

对整个地震灾区的经济损失进行客观评估,可为国家救灾安置、重置提供依据。遗憾的是,目前,地震损失究竟有多大,依然众说纷纭。一些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认为,受灾严重的县大多位于边远山区,从而地震引发的短期生产损失可能非常有限。

但是,我的估算表明,直接失数额非常可观,达7269.67234亿元人民币(注:笔者5月16日根据当时的数据,估算汶川地震直接损失为5252亿元,此数据被新华社、凤凰卫视、英国路透社、美联社等主流媒体广泛引用)。

地震带来的直接损失包括:

(1)人员伤亡损失。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提供的数据,截至5月27日12时,已确认因灾遇难67183人,受伤361822人,其中四川省遇难66674人、受伤350133人。此外,尚有20790人失踪(其中,四川20779人),其中相当数量可能已经遇难。假设失踪人员遇难,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每位遇难者的“命价”(详细计算方法,参见笔者所著《幸福经济学》一书)为30万元,则遇难者总“命价”损失金额为:263.919亿元;受伤群众治疗费用估计为:10.85466亿元。

(2)房屋毁损。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5月27日公布的情况,倒塌房屋652.5万间,损坏房屋2314.3万间。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夷为平地。按照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且假设毁损房屋中城市占20%,农村占80%,则房屋毁损共计:3011.472亿元。

(3)基础设施损毁。震中地区周围的15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宝成线等5条铁路中断,电力、通信、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

交通损失如下:据四川省交通厅的估算,截至5月23日18时,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已经造成四川交通基础设施损失约478.2亿元;交通运输部的初步统计,甘肃交通基础设施损失11.4亿元,重庆超过6000万元;笔者5月26日所作的估算,陕西省交通基础设施损失超过2.7亿元。

电力损失如下:国家电网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0日,“5・12”地震灾害已给四川电网造成约67亿元的资产损失;笔者5月26日所作的估算,陕西电力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0.985亿元,甘肃的损失为9.76亿元。

通信损失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5月22日估算的汶川大地震给通信行业造成的损失:四川、甘肃、陕西省内累计受灾电信局所3811个,累计受灾移动基站29064个(含小灵通基站),累计损毁线路22704皮长公里,累计倒杆断杆117057根,直接经济损失近30亿元(其中,笔者5月26日所作的估算为,陕西省移动、联通、电信等基础设施损失为2.5亿元)。

供水工程损失为:四川省共有近20个市县的供水设施严重受损,特别是受灾地区县城和镇的供水设施受损非常严重,北川、汶川等县水厂报废;陕西汉中、甘肃陇南等地供水设施毁损非常严重。损失共计约106亿元。

另外,四川、陕西、甘肃的很多城市的环卫、照明、供气等等市政设施普遍受损。这方面的损失初步估计为:70亿元。

(4)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江河阻塞形成堰塞湖35处,2385座水库一度出现不同程度险情。笔者5月26日估算,仅陕西水利设施损失约7.4亿元;四川、重庆、甘肃等受灾地区水利设施损失至少为42.4亿元。

(5)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的损失。工矿商贸企业停产面较大,损失严重。据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透露,截至5月25日,四川全省有22428家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灾害,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当然,这其中,包括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等损失,这部分在其他项目中重复,应扣除150亿元)。

军工业的损失:这方面,国内估算地震损失的时候一般没有计入。根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估算,军工业因为大地震而损失670亿元人民币。

旅游业损失: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5月27日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亿元(其中,旅游方面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基础设施受损等,在其他项目中重复,应扣除100亿元)。按照某旅行社的估算,陕西旅游经济业务同比减少1250万以上;甘肃旅游业损失1000万元左右。

农业损失:《农民日报》5月26日刊发文章估计,地震造成四川农业直接经济损失70亿元,其中农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98万亩,成灾面积56万亩,绝收2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7万亩,经济作物受灾71万亩。甘肃省农牧厅预计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2.6亿元以上(5月18日数据)。笔者5月26日估算陕西农业因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45亿元

(6)文物:汶川大地震已造成重庆市85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3处博物馆展厅、库房不同程度受损,文物部门初步估计重庆市文物直接经济损失1866.8万元;四川省共有4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5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严重损失,初步估计损失为35亿元;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宝鸡等地60余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重受损,其中308件馆藏文物不同程度受损,7件兵马俑也受到损坏,直接损失约为5.3亿元;甘肃1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受伤”,共计494件各级文物受损,初步估算损失约为9亿元。

(7)其他地区因为救灾而减少的消费和投资等的损失。这主要表现在捐款捐物上,“挤出”了其他地区的投资与消费。据民政部提供的报告,截至5月27日12时,全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327.22亿元,实际到账捐款247.34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93.71亿元。

根据上述基本数据和情况,去掉水分和重复计算项等,我估计这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7269.67234亿元人民币。

从总量上看,这次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绝对额非常大,远超过今年初的雪灾,后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516.5亿元人民币;也远超过1976年唐山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相关资料显示,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对经济和人口的损失都非常严重,其中造成了132.75亿元的经济损失,考虑物价因素并折算到现在,也不过2000亿元左右。

不过,截至目前,汶川大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我国(2007年)GDP的3%,而唐山地震的损失占当年全国GDP(2943.7亿元)比重的4.15%。

当然,正如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5月27日的《关于当前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中所说:由于统计尚难完全,余震仍然不断,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还没有见底,实际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地震和地质专家初步认为,余震至少会持续两个月,还将出现6至7级的余震。一些地质专家还表示,汶川强烈地震严重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性,滑坡和泥石流都将进入一个活跃期,这个活跃期将持续20至30年,特别是近5年泥石流、滑坡将特别活跃。

所以,未来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数额也将随之变化。

汶川大地震不会影响我国年度GDP速度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是一个“存量”,是财富或者财产意义上的损失;而GDP或者经济增长,是一个“流量”的概念。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常用GDP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也就是说,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那么,一方面,当期的经济损失并没有计入GDP之中,它只反映经济的产出,也就是说,生产出来并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产品的价格的总和。从而,因为地震而减少的产出,会在短期内影响GDP的增加值。但是,消费并没有减少,甚至增加了对食品、被褥、衣服、帐篷等等产品的消费,所以,会抵消一部分GDP损失。另一方面,救灾期间的追加生产,特别是生产救灾物资、运送救灾物资等,会增加GDP;灾后重建,由于投资的增加,会基于投资乘数的作用,急剧扩张GDP,例如1929年到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等政府通过公共投资支出,很快使经济走出萧条。

此外,笔者在前文估算汶川大地震的直接损失为7269.67234亿元人民币,占2007年全国GDP的比重为3%;四川的GDP占全国GDP的3.9%。所以,汶川地震的巨大损失不会影响GDP增长大局,更何况前面所说的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难题是遏制高通胀

针对这次地震的救援方法以及宏观经济措施,会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的宏观面。

海外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很多天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因为应对措施不当,往往造成巨大损害。所以,学界认为,多数天灾最终都表现为人祸。

我们知道,在经济大萧条的时期,投资支出或者增加经济中的流动性(即货币供应),将启动经济,且不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但是,如果经济发展处于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阶段,则需要慎重选择宏观经济政策。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重建中(不仅汶川,周边县市和其他受到影响的省市区),由于衣物、粮食、食品、油、电、建材等等产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加上捐赠和救灾的某种方案的选择,将在某种程度上推高CPI,甚至可能恶化通货膨胀情况。这好比说,如果没有地震,开支为100个单位;有了灾害,开支增加到120单位以上,则当期需求被放大,CPI将上扬。

众所周知,最近数月CPI高达8%以上,而国内CPI的警戒线为3%,故通胀比较严重。而国内各个研究机构和官方一致的口径是,这一轮通货膨胀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即经济活动中,流通的货币显得过多。

可是,当前的救灾措施中,有两点措施可能加剧通货膨胀:一是主要以现金方式捐款,大多数机构不接受捐物。其实,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是物资,而非现金。如果捐助者以现金购买物资之后,通过有关部门运达灾区,可以缓解灾区人民的燃眉之急,而且,捐助者实际上是以减少自己的储蓄或者减少自己的短期消费,支援灾区人民,从而减少了经济中流通的货币,减少了流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货币的回笼,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相反,现金到了灾民手中,却因为当地物资紧缺,造成过多的货币抢购较少的物资,将提高物价上涨的幅度。

二是金融部门放松贷款的方式,干扰了宏观调控计划。总理等同志已经表示,今年是中国经济最为严峻的一年,以防止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所以,今年以来,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合理增长。

可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政策却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宏观调控体系。

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央行就决定对受灾严重的四川、甘肃两省分别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33亿元和22亿元,集中用于解决辖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付头寸和流动性需求,支持及时增加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信贷投入。

同时,央行决定受灾严重的成都、绵阳等6市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此前,为继续收缩流动性,央行曾宣布,从5月20日起,全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

此外,央行、银监会19日下发的通知强调切实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的信贷工作。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先保证抗震救灾急需物资生产与流通的信贷需求,并从信贷总量、信贷资金和授信审查等多方面优先支持灾区重建。

如此放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我国紧缩货币供应的政策效果付诸东流。据悉,央行推出的月度金融数据显示,4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再度加快。在3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减少1583亿元后,4月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639亿元,同比增加419亿元。

此外,据民政部报告,截至5月27日12时,全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327.22亿元,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捐款。这意味着经济系统中的流动性突然放大。

那么,透过4月份货币供应量和新增贷款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地震捐款数据巨大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而使价格上涨的压力继续增大,总理所说的将CPI降低到4.8%以下的要求将难以实现。

所以,要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将CPI降低到4.8%以下,就要改变当前的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方式。继续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该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必须的要求。